顧堅(約1368年前後),字頲玉,元末明初戲曲家,崑曲鼻祖 。根據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顧氏重匯宗譜》記載,顧堅之父,顧鑑,晚娶毗鄰華氏,得一子,名堅,字頲玉。顧堅自小從姑母學曲習唱。常與“風月福人”楊鐵笛、“風月主人”倪雲林、“風月異人”顧阿瑛交往,因此自號“風月散人”。平江崑山千墩(今屬江蘇崑山千燈鎮)人,太學生,精於南辭,善作古賦。元將擴廊貼木兒聽說他善歌,屢招皆不就。與當時文人顧德輝、楊維禎、倪元慎等相友善,著自《陶真野集》十卷、《風月散人樂府》八卷,今均已不存。據魏良輔《南詞引正》一書載,顧世居崑山,“精於南辭,善作古賦。擴廓帖木兒聞其歌,屢招不屈。善發南曲之奧,故國初有崑山腔之稱”,被尊為崑曲鼻祖。今崑山千燈鎮有顧堅紀念館。
崑曲創始人根本就是元朝的顧堅,此顧非彼顧,不禁啞然失笑。但真正讓遊人有些吃驚和感動的是,去參觀顧堅的蠟像和一些陳列的戲曲史小道具時路過陳列室樓下的一間房間,見一屋子的人悄無聲息地坐在那裡守著一杯清茶聽曲。
顧堅(約1368年前後),字頲玉,元末明初戲曲家,崑曲鼻祖 。根據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顧氏重匯宗譜》記載,顧堅之父,顧鑑,晚娶毗鄰華氏,得一子,名堅,字頲玉。顧堅自小從姑母學曲習唱。常與“風月福人”楊鐵笛、“風月主人”倪雲林、“風月異人”顧阿瑛交往,因此自號“風月散人”。平江崑山千墩(今屬江蘇崑山千燈鎮)人,太學生,精於南辭,善作古賦。元將擴廊貼木兒聽說他善歌,屢招皆不就。與當時文人顧德輝、楊維禎、倪元慎等相友善,著自《陶真野集》十卷、《風月散人樂府》八卷,今均已不存。據魏良輔《南詞引正》一書載,顧世居崑山,“精於南辭,善作古賦。擴廓帖木兒聞其歌,屢招不屈。善發南曲之奧,故國初有崑山腔之稱”,被尊為崑曲鼻祖。今崑山千燈鎮有顧堅紀念館。
崑曲創始人根本就是元朝的顧堅,此顧非彼顧,不禁啞然失笑。但真正讓遊人有些吃驚和感動的是,去參觀顧堅的蠟像和一些陳列的戲曲史小道具時路過陳列室樓下的一間房間,見一屋子的人悄無聲息地坐在那裡守著一杯清茶聽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