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纓先生
-
2 # 司文郎中
換誰都不會改寫,更遑論雍正。
清朝的發展線其實和前朝一樣,無非就是興起——建立——發展——頂峰——盛極而衰——苟延殘喘——滅亡,這條發展線不是一人之力就可以扭轉的。
佃農和流民的大量湧現減少了朝廷財政收入,龐大的救濟(包括北宋那種募流民為軍的做法)又增加了國家財政負擔,在以農業稅為主要財政收入的封建社會很難在別的地方增加收入,只能對剩下的自耕農課稅。
資本主義國家也有土地兼併,比如英國圈地運動。但此時英國已經買入工業化門檻,城市和工場需要大量勞動力,可以消化農村流民,在工商業遠不如英國發達的清朝,怎麼解決大量流民的生計問題?
工業化需要資本積累,農業帝國無論是意識還是能力在這方面遠遠不足,而且小農經濟是封建國家的支柱經濟,地主階級是統治階級,即便雍正通讀英國史,明白髮展資本主義要原始積累,不要搞什麼以末致富以本守業,他難不成把自己的命革了和整個帝國食利階層對抗?
所以,雍正別說多活二十年,就算把乾隆、嘉慶、道光都換成雍正,他也得面對一個未來必須得面對的問題:土地兼併愈發嚴重,自耕農大量破產,佃農被地主剝削,流民不斷增加,清王朝怎麼解決這些問題?
從生產力角度說,清朝和漢唐宋明區別不大,都沒有條件在生產力上完成質的飛躍。
這是內亂。
已知,清朝無法像英國那樣完成向資本主義國家的蛻變,那麼清朝的軍事工業如何武裝一支足以抵抗列強侵略的清軍?
峰迴路轉,雍正成了籤鴉片條約的人,成了未辨菽麥的小丑。
-
3 # 小島知風
不會被改寫,因為天朝上國的盲目自信和自大已經深深扎進了清朝皇帝血液中。即便是想勤政強國的雍正也是如此。
清朝是需要和世界同步才能會改寫歷史清朝在康熙時代就已經趕上了英國工業革命時期,而清朝也是因為過於封建腐朽才會亡國。
想改變清朝的封建腐朽,那是需要從思想上進行根本改變,也就是要重視當時世界的發展,與世界接軌。
但是雍正登基後,因為他過於嚴苛,以及雍正新政觸犯了讀書人和貴族的利益,所以雍正收拾了幾個兄弟後,就被當時社會各種詆譭,而雍正也開始抓文字獄整思想鬥爭,這期間雍正為了家醜不可外揚,怕在歐洲人面前損失顏面,於是做出了下令驅逐傳教士的決定。
尤其是雍正把他的九弟胤禟整死以後,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胤禟是康熙諸皇子中最具有睜眼看世界意識的皇子。
而且胤禟本人非常聰明,會漢語、藏語、滿語、俄羅斯語以及英語五種語言,胤禟還與當時來中國傳教的葡萄牙傳教士穆景遠結為至交,所以胤禟對歐洲的科技和發明非常感興趣。
後來雍正為了迫害胤禟,連他的歐洲傳教士好友穆景遠都被雍正抓了起來,雍正逼迫穆景遠指責胤禟罪狀,穆景遠堅持不肯指責胤禟,雍正一是怕這其中涉及皇室權力鬥爭醜聞外傳,二也是對穆景遠很生氣,要報復歐洲傳教士,於是雍正驅逐傳教士,禁止皇室宗親與傳教士往來。
後來胤禟為了救出穆景遠,自願承認了一切雍正加在他身上的罪名,穆景遠被釋放同時也被雍正驅逐回國。
所以從雍正時期當時歐洲的先進思想和工業革命的科技也基本很少再傳入中國。
尤其是在重用漢臣這方面,雍正比乾隆好太多了。
漢臣作為重要勢力參與清朝核心權力政治始於順治時期,到了雍正時期達到了巔峰,在雍正執政期間,他大力重用像張廷玉、田文鏡、李衛這些漢臣,使得雍正新政得到了漢族士族的支援和推廣,因此也一改康熙朝晚年的弊端。
所以縱觀乾隆一朝,真正進入核心權力階層的漢臣也只有劉統勳而已,不要被電視劇所誤導,歷史上的劉墉和紀曉嵐比劉墉的爸爸劉統勳都差很多,權力地位與和珅、阿桂以及傅恆等滿洲貴族相比還是差了不少。
而乾隆數次南巡,中後期重用大貪官和珅,導致吏治貪腐成風,乾隆盛世的外表下實際只是表象而已。
清朝在雍正時期中央集權達到高峰,而乾隆在他父親的基礎上更加強化了中央集權,又強化了思想控制,其實中央集權反倒利於改革,但是很可惜雍正和乾隆父子都不具備與當時世界先進思想接軌的意識,所以註定清朝錯過了歷史給的機會。
所以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當英國使臣馬嘎爾尼以祝壽的名義來到天朝,滿眼皆是餓殍、麻木、愚昧。而終於坐失了大好的機會。
事實證明漢臣要比滿洲貴族接受新鮮事物能力更強一些,縱觀清朝後世,鼎力支援開展洋務運動和睜眼看世界的人除了恭親王奕訢之外基本都是漢人士族,相比於漢人士族,滿洲貴族則更加保守,因為他們是既得利益者,所以他們想保住自身利益,不想做出太大改變。
因此以重用漢臣這方面來說,乾隆不及其父雍正太多了,康乾盛世,如果沒有雍正,恐怕也沒有乾隆的盛世。
但是雍正和乾隆總的來說還是不及康熙,不說別的,就以開放和包容來說,康熙就要遠勝於兒子和孫子。
當然,歷史沒有如果,能拯救清王朝,能使清王朝最先和世界接軌的就是雍正時期到乾隆這70多年時間,如果那時候清朝能及時順應世界形勢發展做出改變,睜眼看世界,正視歐洲強國的崛起,那麼清朝最終未必會落到割地賠款下場。
-
4 # 江湖小曉生
再給雍正活20年,那幫讀書人可能就要老實了。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政策,雍正把天下讀書人都給得罪光了。
所以雍正的名聲特別差,以曾靜老哥為首的一幫文匪,想到什麼髒水,都會往雍正身上潑,無窮無盡,根本就阻止不了。
雍正做了13年皇帝,撒丫子跑路了,乾隆上臺以後,立刻取消了這一制度,於是乎文人們立刻把乾隆捧上了天,至於雍正嘛,那些亂七八糟的事情編太厲害了,連原作者都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編的了,所以不可能改回來了。
再給雍正20年,讀書人且得老實了。海瑞在給嘉靖的治安疏裡,曾經提到過,老百姓只佔了天下一小半的田地,憑什麼讓他們承擔天下所有的賦稅?
這就是封建時代不合理的地方,明朝的土地大量在地主豪紳和老朱家的王爺們手裡。到了清朝,以多爾袞、鰲拜為首的滿清貴族們,也在北京城周圍圈了大片土地,一環圈完圈二環,從大柵欄圈到昌平去還不夠。
為什麼?因為土地是不夠的。除了滿清貴族們需要圈地,那些在清廷當了官的人也在圈地。他們又不認自己的祖宗,有奶就是娘,只要清朝給點好處,那他們就可以跟著清朝幹。
這麼一來天下的土地就更少了,此後但凡有讀書人考上了功名,那就不用納糧了。不管他家裡有多少土地多少人口,對不起,一個大子兒都不可能交稅。
雍正看著來氣啊,天下的老百姓那麼多都沒有土地,卻必須要交稅來供養天下的大爺們,這世上有這麼沒天理的事情嗎?對不起,還真有。
在古代只要你不讀書做官,普通人就必須要交稅交糧食。從秦朝開始,一直到清朝結束,兩千多年的封建體制中,始終沒能擺脫這種不合理的規定。
雍正的任務,那就是把這幫讀書人從神壇上給拉下來,做了官了不起嗎?做了官就可以不用給國家交稅了?再給雍正20年,這件事必然給辦妥了,清朝的稅收水平肯定會有一個新高度。
乾隆得急死。雍正登基的時候45歲,沒辦法,他老爸太能活,當了61年皇帝,活了69歲,在歷史上是很少見的了。
雍正45歲登基,當了13年皇帝,58歲去世。緊接著25歲的乾隆登基做了皇帝,這個時候的乾隆正是意氣風發的時候。
可是如果再給雍正20年時間,那乾隆就得等到45歲,這黃花菜也給等涼快了。雍正等到45歲,差點沒把自己給熬死,畢竟九龍奪嫡太艱苦了。
乾隆要是等到45歲,下江南這種體力活,估計也幹不了幾次了。要知道他什麼都跟爺爺康熙學,康熙六下江南,他也跟著六下江南,從江南搜刮了一票媳婦兒。
而且這段時間,雍正可以再多娶幾個媳婦兒,學自己的老爸生一票兒子,讓乾隆著急著急。一兩個競爭對手,就讓乾隆有些心力交瘁了,再給他多安排幾個,那乾隆得累死。
養廉銀製度就不是個擺設了。讀書做官為了什麼?在很多人眼裡,就是為了升官發財。這裡面發財成了重中之重,至於給百姓幹活,想都不要想了。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裡的清知府指的還真的就是明清時期的知府們,因為他們撈錢的手法合理合法,那就是火耗。
在他們眼裡,火耗成了一種合理的掙錢渠道,雍正看著就很不舒服了,因為每個官府的火耗標準都不同,有些黑心的商人,會把火耗抬得很高,因此雍正提出了羨耗歸公的政策。
也就是說火耗這類錢,全部都要交給朝廷,如果你在地方上政績不錯,那麼朝廷會根據火耗銀子的多少,給你安排一筆養廉銀子。
這本來是一種高薪養廉的新辦法,也有利於杜絕官府亂收火耗,畢竟火耗多少跟你的薪資待遇關係不大了。
可問題是雍正在位時間太短了,乾隆又是個二流子,根本管不了這檔子事兒,所以養廉銀政策跟擺設沒什麼差別。
貪官照貪不誤,而且還能有養廉銀子拿。我想大家都經歷過,不少領導的兒子都能拿貧困補助,可真正貧困的孩子,只能拿獎狀的事情。
再給雍正20年時間,養廉銀製度可就不是擺設了,他完全可以將這件事幹成一件合理的制度,後世也能慢慢沿用。
總結:雍正活得短是有道理的,為的是不讓清朝太長壽。清朝是什麼時候開始,跟西方國家徹底脫鉤的呢?其實就是在乾隆這個二流子手裡。他啥事兒也不管,因為他老爸給他搞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幫他攢了不少錢,也幫他打造了不少掙錢的渠道。
所以乾隆上臺以後,吃喝玩樂,六下江南,大明河畔,兒女滿天。西方人帶著先進的技術過來,他卻說人家是蠻夷,自己是天朝大國,不屑搞這些玩意兒。
這下子東西方的差異就這麼一天天給拉開了,東方人一天天活成了個傻子,都不知道開個窗看看,你還在用長矛射箭的時候,人家已經飛機大炮了。
所以說老天爺不讓雍正活太久,目的就是為了讓乾隆快點敗家,隨後再讓清朝快點結束它的統治,沒辦法,雍正這種牛皮的皇帝,存在久了這清朝就不好滅了。
參考資料:《清史稿》
-
5 # 竹維居士
就是在雍正時期,咱們和西方拉開了巨大差距。
第一次工業革命在西方悄然而至。而大清在雍正的帶領下,大興文字獄。一群留著豬尾巴的愚民,奴才長奴才短。
-
6 # 我愛祖國的碧水藍天
以中原的陰陽五行八卦文化和儒家理論為治國綱領的農業社會,在西方自然科學主導下的工業社會面前,不管哪個民族的王朝,哪個能幹的皇帝,都將被西方文明碾壓,除非你像日本那樣有一幫為國家利益,為民族利益,拋棄自己所享受的儒家統治思想帶來的利益,以生命的代價捍衛為全盤學習西方,接受西方文明鋪平道路的那麼一群憂國憂民的人!在看清朝以儒家勢力的清流派和以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的洋務派整整鬥了50年,,
回覆列表
不會改寫
首先,我覺得如果雍正再多活20年,清朝的歷史也不會改寫,當然任何事都沒有如果,在同一個時間線下的事情,發生即是正確。
為什麼這麼說呢,雍正如果再多活20年,也許清朝的吏治會更加改善一些,士紳一體納糧的政策,雖然對於朝廷國庫來說,是一個天大的好政策,但是根據質量守恆定律,那麼相應的,就有相對負面情緒的人,那就是讀書人們,大家都想著十年寒窗苦讀,可以有朝一日謀取功名,不用繼續納糧,但是雍正皇帝登基的時候可以說是接了自己的老爸康熙的一個爛攤子,再不著手推行新政,豐盈國庫,倘若黃河決堤大水,邊疆戰事,國家拿不出一分錢來做這些事,那麼大清的政權也就岌岌可危了。
於是雍正便大刀闊斧的進行吏治改革,讀書人,即使做了官,同樣要向國家交稅。
敗家兒子說完雍正的老爹,再說說他的寶貝兒子乾隆,我們知道,乾隆是一個好大喜功的人,雖然說是康乾盛世,但是基本上乾隆之所以活得這麼瀟灑,基本都是啃老,要是沒有自己老爺子多年給他辛辛苦苦積累的家業,估計乾隆這皇帝也沒有這麼自在,下江南,吟詩作對,收藏名家大家墨寶等等這些閒篇。但是翻開史書看,似乎乾隆在位期間,並沒有做什麼真正對江山社稷有鞏固發展的大事。可以看出,乾隆有點像敗家子的感覺。
我們回到剛才的問題,即便雍正再多活20年,也就是多給乾隆攢點敗家的錢,乾隆一上位,就立刻取消了自己老爸的士紳納糧的政策,瞬間得到了天下讀書人的大力追捧,圈粉無數。
天朝自居清朝時期從始至終,都以天朝上國自居,沒有開眼看世界的意識,也就到了清末,有一些有識之士,真正看到我們應該與世界接軌,但是為時已晚,並且加上頑固派極力阻攔,很多政策根本無法實施,也許實施了也未必見效,因為癌症晚期了,這棵大樹,已經搖搖欲墜,這座房子的房樑,也已被白蟻蠶食待盡。
其實還是那句話,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這與某一任皇帝是否多活幾十年沒有任何關係,工業時代畢竟會碾壓過封建農業時代,如果你不變,你就會被別人瓜分,到最後還是要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