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4195370221970462
-
2 # 先森時年
你好!你的問題涉及到中國著名春秋戰國時期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莊周的著作《養生主》中著名的“庖丁解牛”的故事。
首先,要了解庖丁解牛的故事內容:
有一個名叫丁的廚師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觸的地方,肩所靠著的地方,腳所踩著的地方,膝所頂著的地方,都發出皮骨相離聲,刀子刺進去時響聲更大,這些聲音沒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經首》兩首樂曲伴奏的舞蹈節奏合拍。
梁惠王說:"嘻!好啊!你的技術怎麼會高明到這種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說:"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規律,這已經超過了對於宰牛技術的追求。當初我剛開始宰牛的時候,(對於牛體的結構還不瞭解),無非看見的只是整頭的牛。三年之後,(見到的是牛的內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見整頭的牛了。現在宰牛的時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觸牛的身體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視覺停止活動了而全憑精神意願在活動。順著牛體的肌理結構,劈開筋骨間大的空隙,沿著骨節間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順著牛體本來的結構。宰牛的刀從來沒有碰過經絡相連的地方、緊附在骨頭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結的地方,更何況股部的大骨呢?技術高明的廚工每年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割肉。技術一般的廚工每月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砍骨頭。現在臣下的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數千頭,而刀口卻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牛身上的骨節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卻並不厚,用這樣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節,那麼在運轉刀刃時一定寬綽而有餘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一樣。雖然如此,可是每當碰上筋骨交錯的地方,我一見那裡難以下刀,就十分警懼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動作放慢。刀子輕輕地動一下,嘩啦一聲骨肉就已經分離,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著,為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環顧,一副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的樣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來。"
梁惠王說:"好啊!我聽了庖丁的話,學到了養生之道啊。"
其次,這個故事說明世上事物紛繁複雜,只要反覆實踐,掌握了它的客觀規律,就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迎刃而解。
最後,透過上述故事可以看出,是梁王說自己學到了養生之道,當然這是莊子假託的。那麼,到底和養生有什麼關係呢?這還要回到這個故事來源的上一段引子來尋找答案:人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勢必體乏神傷,既然如此還在不停地追求知識,那可真是十分危險的了!做了世人所謂的善事卻不去貪圖名聲,做了世人所謂的惡事卻不至於面對刑戮的屈辱。遵從自然的中正之路並把它作為順應事物的常法,這就可以護衛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給父母留下憂患,就可以終享天年。
因此,這就是莊子假託這個故事要交給我們的道理。
-
3 # 萬水千山縱橫123
這個中心句是"以無厚入有間",就是順勢而為,順天應人,就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上知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也就是天時地利人合。養生也當如此也!
-
4 # 朝遊高原夕宿蘭渚
庖丁解牛,遊刃有餘。為什麼能做到這樣呢?
我們看一些原文要點:庖丁殺牛,其所 好者道也,進乎技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髖,因其固然。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 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
從原文義理看,庖丁殺牛,前提是以道御術,做到天人合一,順應天道,待物以虛,道理上和道德經裡的上善若水是一樣的。
那麼這和養生有什麼關係呢?我們再看莊子的原文名句:
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 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再結合一下中醫名著黃帝內經的養生描述:
乃問於天師曰: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莊子和岐伯兩位得道聖人,用上面兩段話,表達同一個意思:順應自然,合道而行,天人合一,則可以盡其天年。
那麼綜合庖丁的講解,我們就得出一個結論,庖丁也是一位得道高人,其所行所為,皆合天道,固看其解牛,可以得知養生之道
-
5 # 圖小糊
庖丁解牛,需要深入的瞭解牛也要深入的瞭解自己的刀。養生也一樣只有深入的去了解自己的身體,深入的瞭解那些養生的手段才能更好的養生。
-
6 # 致一室主
養生主,不是指養生的意思,而是講修身,生主,是人的主宰,養生主,就是講人的修身養性。
我們來看原文: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再來看翻譯:
有一個的廚師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觸的地方,肩所靠著的地方,腳所踩著的地方,膝所頂著的地方,都發出皮骨相離聲,刀子刺進去時響聲更大,這些聲音沒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經首》兩首樂曲伴奏的舞蹈節奏合拍。
梁惠王說:“嘻!好啊!你的技術怎麼會高明到這種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說:“臣下所探究的是道,這已經超過了對於宰牛技術的追求。當初我剛開始宰牛的時候,(對於牛體的結構還不瞭解),無非看見的只是整頭的牛。三年之後,(見到的是牛的內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見整頭的牛了。宰牛的時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觸牛的身體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像視覺停止活動了而全憑精神意願在活動。順著牛體的肌理結構,劈開筋骨間大的空隙,沿著骨節間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順著牛體本來的結構。宰牛的刀從來沒有碰過經絡相連的地方、緊附在骨頭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結的地方,更何況股部的大骨呢?技術高明的廚工每年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割肉。技術一般的廚工每月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砍骨頭。臣下的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數千頭,而刀口卻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牛身上的骨節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卻並不厚,用這樣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節,那麼在運轉刀刃時一定寬綽而有餘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一樣。雖然如此,可是每當碰上筋骨交錯的地方,我一見那裡難以下刀,就十分警懼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動作放慢。刀子輕輕地動一下,嘩啦一聲骨肉就已經分離,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著,為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環顧,一副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的樣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來。”
梁惠王說:“好啊!我聽了庖丁的話,學到了修身養性之道啊。”
莊子這個寓言講“道”,就是存在於事物背後的真理。懂得這個道理,做任何事情都遊刃有餘。這也是我們修養身心的道理。
-
7 # 三聊先生
順應道之自然,就是最好的養生。庖丁解牛,就是因為順應了“道”,所以遊刃有餘!人若能順應道,自然也能遊刃有餘,所以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
8 # 8藍色雙子8
凡事要順其自然,不必勉強不須強求,要做到謹慎小心,收斂鋒芒,這樣便可以保全生命,保全天性,存養精神,盡享天年。
-
9 # 帥正學舍
庖丁解牛的故事以前也聽過,不過只是知道個大概,今天借這個問題又認真看了看!其實我個人認為和養生並沒有什麼關係,反倒是對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很有指導意義,為什麼這麼說呢,請聽在下慢慢道來:
首先,說說“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此時的庖丁已經超越了技術的層面,而是進入了一種完全契入當下的無相狀態,或者叫禪定狀態,如同鋼琴大師的演奏,一定要有超越技法的靈性。而他所擁有的這一超神的身法是怎麼得來的,這就是我要講的第二點。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我們再看這一段,三年未見全牛,表達了什麼概念,他的神技不是天生的,不是突然就有了的,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經過了長期的大量的刻意練習才有的。
我們再往下看,“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翻譯一下:順著牛體的肌理結構,劈開筋骨間大的空隙,沿著骨節間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順著牛體本來的結構。宰牛的刀從來沒有碰過經絡相連的地方、緊附在骨頭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結的地方,更何況股部的大骨呢?這又給我們表達了什麼資訊,他對於解牛的操作流程是多麼的熟爛於心,多麼的自信!
這份熟爛於心和自信來自哪兒,熱愛與否,另當別論,但我認為專注是絕對的,為什麼這麼說,不管是哪行哪業,你要進乎技而好於道,沒有對專業和技法的絕對專注,肯定是成不了的。
說了這麼多,我認為“庖丁解牛”對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我們想要在某個領域有所成就,就一定要專注,專注於自己的專業,不被旁務干擾,然後經歷長期的大量的刻意練習,方可有所希望!
望共勉,多提意見多交流。
-
10 # 暮雪堂星野
如題,首先要明確的是,莊子《養生主》裡所談到的“養生之道”,是護養我們身體的主人——精神,而要護養我們的精神,就需要做到精神的虛與靜,而莊子在文中講述庖丁解牛故事的目的,正是為了說明如何做到精神的虛靜以養生,接下來分為三個要點來說明庖丁解牛與養生之道的關係:
一、“目無全牛”是養生的基礎庖丁解牛的故事中,庖丁向惠王說“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這是庖丁解牛能夠“技進乎道”的關鍵所在,庖丁說他“目無全牛”,意思是他消除了與牛之間的對立,也就是說他的精神與物的對立消解了,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在這樣的境界中,他的精神不需要對牛做知識上的分解,精神因為擺脫了知識的束縛而變得自由而充實,因此,“目無全牛”是減少精神的過度消耗的基礎,自然也是養護精神的基礎。
二、“不以目視”是養生的重要方法庖丁在說完“目無全牛”以後,緊接著進一步說他“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這句話的深意是,在消除了牛與自己的對立後,庖丁進一步消除了精神與手的對立,也就是說,解牛的技術對精神的制約性也被消解了,這樣一來,解牛完全成為了庖丁的無所束縛的精神遊戲,他藉由這種自由的“遊戲”,使精神達到了與道合一的圓滿充實的境界,而這樣的境界,正是透過“不以目視”這一途徑達到的。
三、“牛不知其死也”是養生的最高境界的呈現庖丁解牛故事的最後,庖丁說“牛不知其死也”,之所以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是因為庖丁在解牛之時的精神是虛靜的精神,處在虛與靜的狀態之下,精神與萬物是合而為一的狀態,在解牛的時候自然能夠“因其固然”、“依乎天理”,也就是遵循自然的規律,所以最後達到的效果是“牛不知其死”,而完成解牛之後的“躊躇滿志”,正是養生的最高境界的呈現。
綜上,莊子在《養生主》講述庖丁解牛的故事,目的是為了解釋他在前文所提到的全篇的總綱“緣督以為經”,“督”即中空之意,“緣督以為經”即精神要保持虛靜的狀態以作養生的方法,而虛靜的精神,也正是庖丁透過解牛所具有的精神境界。
-
11 # 暢聊新生活
又是一年夏至到。此時的莊子已到天命之年,他和藺且來到了他一直崇尚的楚越之地,楚越淳樸的民風,山清水秀的景觀都令莊子深深的著迷。
一天晚飯後,藺且陪同莊子在離住處不遠的田埂上散步。兩邊水田裡尚未成熟的水稻散發而出陣陣清香,微風一吹,清香隨著風勢飄散在空氣中,使人感覺呼吸的轉瞬之間,那股稻香味已經沁入五臟六腑中,頓覺神清氣爽。
田埂兩邊三三兩兩的孩童們正在捕捉螢火蟲,孩童們嬉鬧聲,稻田裡蛙鳴聲加上週圍乘涼人的笑聲使鄉村靜謐的夜晚陡添了諸多生氣和活力。
看到莊子的心情很好,精神頭也足,藺且就想和老師開個玩笑,藺且說:“道家代表人物楊朱提倡撥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如果有人需要老師奉獻身體的某個部分,老師您會如何應對?”
莊子靜默了一會兒,問道:“你說說老子為何提出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若可託天下。”
藺且想了想,不太肯定的說:“老子贊同貴身思想,他希望人們重視自己的身體,愛惜自己的生命。每個人都像愛惜自己那樣珍惜別人的生命,這個社會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動盪。老子最終的目的是希望君主能夠像愛惜自己那樣愛惜天下蒼生,能夠像愛惜自己那樣治理天下,這樣的君主,老百姓也能夠放心的把身家性命連同天下託付給他。”
莊子讚賞地點點頭:“理解的不錯,這些天來我倆一直在討論有關生命的問題:從生命存在的意義到生命的起源;思考是屈服於世俗的各種成見還是要超脫於世俗的羈絆;思考天地萬物的是非對錯的評判標準;思考天地萬物之前的無的狀態為何會消滅;思考生命的起源是否是道毀滅的源泉。等等。”
“這些問題我們已經找到了相對不錯的解決之道,現在我們應該思考生命的養護問題,養生是不是生命存在的主要目標?養生的終極目標是實現彭祖那樣的長壽呢?還是實現萬物休養,使萬物能夠遵循天道自然存續、自然承接,使天地萬物得以永恆存在?”
藺且知道楚越之旅激發了莊子的思想靈感,有關生命的思考又將上升到新的層次。他知道老師已經有了新的思考,無需自己多言,做一個忠實的聽眾是最佳的回答。所以,藺且只說了四個字“願聞其詳”。
莊子說道:“現在的人們總希望擁有更多的知識,希望透過知識改變命運,其實這種觀點值得商榷。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無限的知識是很危險的行為,哪怕是燈油耗盡也不可能實現目標。”
藺且問道:“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去做呢?”
莊子說道:“養生是一個長遠的系統的修煉行為,短期的養生不可能看出來功效,短期的不養生也顯現不出惡劣的後果。養生的核心思想就是要牢牢抓住任督二脈,健康的身體離不開任督二脈;愉悅的心性離不開任督二脈;侍奉親人離不開任督二脈;頤養天年離不開任督二脈。”
“所以說,對於知識的汲取,我們可以採取順其自然的方法,站在道的高度,以純熟的技巧展現出來,不刻意強求,也不刻意躲避,久而久之,人的技藝能夠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心性卻體現出淡然處之的境界。就像老子所言,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莊子繼續說到,“老子看到了純熟技藝的可貴之處,並以此提出聖人總是用人所長,善於發現人之所長。但是,老子沒有看到純熟的技藝如果不能夠用道學思想加以主宰,也只能是金玉其外敗絮其內罷了。”
藺且靜靜地聽著,絲毫不敢打斷老師的思路。莊子回頭看了藺且一眼,問道:“你聽說過庖丁解牛的故事嗎?”
藺且說道:“這個寓言比較熟悉。”
莊子說:“你講講庖丁解牛吧。”
於是,庖丁解牛的寓言如同一股涓涓細流從藺且的嘴裡流淌出來。
有個著名的廚子丁因擅長肢解牛而聞名遐邇,世人稱其為庖丁。有一次,庖丁為梁惠王表演解牛的技藝。剛剛殺死的笨重的老牛放在庖丁面前,鮮血還在流淌著,梁惠王專注地看著庖丁的表演。
只見庖丁一手操刀,一手拍打著牛的各個部位。一會兒腳踏牛背;一會兒雙膝跪在牛身上;一會兒用肩膀頂住牛肚子。隨著身形的不斷變換,手中的刀在牛身的各個部位靈活的進出,沒有絲毫的笨拙與滯澀。刀刃切割皮肉的聲音滋滋作響,刀背剝離棒骨的聲音叮噹悅耳,如同一首旋律優美的奏鳴曲,堪比殷商時期的名樂《桑林》,又似堯帝時代的國樂《咸池》中的《經首》。
梁惠王讚賞地說:“真乃神技也!”
庖丁放下刀,恭敬地回答道:“為臣潛心專研的是道學思想,只不過透過技藝表現出來罷了。”
庖丁喘口氣,繼續說道:“為臣剛開始解剖牛的時候,整頭牛盡收眼底,沒有關注細節部位;三年之後,眼中看見的可就是各個部位了,甚或是牛的五臟六腑、關節經脈都一清二楚;現在解牛,完全不用看,只憑借感覺就行。解牛之道無非是遵循牛的生理結構,從縫隙中進出,從經脈相連處入手,剝離骨肉不是難事,更別說大骨頭了。”
“技藝精湛的庖子一年更換一把刀,普通的庖子一個月更換一把刀,而我的刀已經使用了十九年,肢解了數千頭牛,刀刃還像剛剛磨過的一樣。原因何在?牛身各個關節都有中空的地方,薄如蟬翼的刀刃順著空隙之處遊動,可謂是遊刃有餘,完全不會損傷刀刃的鋒利性。”
“儘管這樣,每次解牛的時候,我都是小心翼翼,遇到難解之處,也要觀察良久,小心用刀,手起刀落後,整頭牛骨肉全離,如同沒有容器的泥土癱軟在地上。這個時候,我提刀而立,輕輕地擦拭著刀刃,心中充滿了怡然自得之情。”
說完上述一番話,庖丁深施一禮,站立一旁。
梁惠王若有所思的點點頭,說道:“聽庖丁一席話,得養生之道哇!”
原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huo四聲)然響然,奏刀騞(huo一聲)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盍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髖,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而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回覆列表
"健康":泰、全、旺、壯、朗、盛、剛、魁、 安、平、曦、柏、康、健、壽、昶、怡、宜、寧、靈。
"養生":靜、 寧、 康、 健、 療、 益 、壽 、精 、氣 、神、 順 、補、 溫 、靈 、平 、和 、延、 欲 、念 、旺 、衡 、充 、盈、 潤 、清 、源。
延展閱讀:
"養生",就是指透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養生是指透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健康",是指一個人在身體、精神和社會等方面都處於良好的狀態。健康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主要臟器無疾病,身體形態發育良好,體形均勻,人體各系統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有較強的身體活動能力和勞動能力,這是對健康最基本的要求;二是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較強,能夠適應環境變化,各種生理刺激以及致病因素對身體的作用。傳統的健康觀是“無病即健康”,現代人的健康觀是整體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現代人的健康內容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心靈健康、社會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環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權利。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