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肖屾小聲讀文史
-
2 # 張羽高歌1
中國歷史上沒有喜歡知識分子的皇帝,秦始皇起焚書坑儒到臭老九。知識分子有思想有知識能獨立思考是對統治階級愚民政策不利,不聽話的知識分子大多沒有好下場。為統治需要讓知識分子變乖聽話用科舉制度把知識分子收錄到體制中。歷史上對知識分子相對寬鬆基本沒殺知識分子的是宋朝。
中國歷史上沒有喜歡知識分子的皇帝,秦始皇起焚書坑儒到臭老九。知識分子有思想有知識能獨立思考是對統治階級愚民政策不利,不聽話的知識分子大多沒有好下場。為統治需要讓知識分子變乖聽話用科舉制度把知識分子收錄到體制中。歷史上對知識分子相對寬鬆基本沒殺知識分子的是宋朝。
剛好我最近在看余英時先生的《士與中國文化》,前不久也剛好寫了一篇文章,分析先秦時期的知識分子。其實,縱覽中國歷史就能發現,歷代皇帝與知識分子的關係,都非常的微妙,因為在這背後是,皇權的權威與知識分子所追求的學術思想自由之間的博弈。
說到知識分子,個人認為也非常值得分析一下。其實知識分子是個來自西方的概念,在中國古代的話語體系中,這群人被稱為“士”。
歷朝歷代亦是如此。我們可以先從先秦時期做一個剖析。
先秦時期社會動盪,原有的諸侯-卿大夫-士的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在這個時候湧現了許許多多計程車人。他們來自各家各派、主張的觀點不同,但有一個共同之處,他們希望在亂世之中,探尋出政統的發展道路。
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有個鮮明的特徵,他們擁有學識、知識,因此他們會把自己看做是“道”的承擔者。與此也就形成了“道”與“政”之間的張力。
這也就是為什麼古代皇帝會與知識分子之間存在微妙的關係。一方面,皇帝需要知識分子來幫助他,維持統治,有時也需要針砭時弊的人,來幫助自己發現問題。但另一方面,只要在古代皇權的統治之下,知識分子對“道”的探尋就一定會屈從於“政”的目標。否則就會出現皇帝對知識分子極大的不滿。
比如說像秦始皇,在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後,對知識分子採取的焚書坑儒。此時的他,不需要像先秦時期,可以讓各種學派都存在於社會上。他需要的只是能夠為他統治服務的法家思想。
又如朱元璋,他出身底層,他能坐到皇位上,整個發家路徑就不是一般文人會走的,所以他的統治也是採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哪裡有和知識分子之間的相互博弈。
再如康熙,一場文字獄,毀掉了多人文人。
其實很多皇帝在鞏固統治的時候,最需要文人知識分析,尤其是科舉制確立後,他們希望大批的人,可以學而優則仕,進入到國家統治的隊伍中去。但是他們也怕文人,一旦文人在思想上站到制高點,那麼就會產生對皇權的極大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