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3180067492468

    壎、壎xūn(形聲。從土,燻聲。本義:古代用陶土燒製的一種吹奏樂器,大小如鵝蛋,六孔,頂端為吹口。又叫“陶壎”) 同本義 [an egg-shaped, holed wind instrument]。也有用石、骨、象牙製成的 壎,樂器也。以土為之,六孔。——《說文》。字亦作壎。 壎簫管。——《周禮·小師》。注:“大如雁卵。” 調竽笙壎箎。——《禮記·月令》 伯氏吹壎,仲氏吹箎。——《詩·小雅·何人斯》 如壎如箎。——《詩·大雅·板》。注:“其聲平下,與箎相諧。” 禮樂壎坎音也。——《白虎通》 凡六孔,上一、前三、後二。——《新定三禮圖·投壺圖·壎》 2. 又如:壎箎(壎為土製樂器,篪為竹製樂器,壎篪合奏聲音和諧。後用以表示兄弟和睦,也代指兄弟) 壎(壎)xūnㄒㄩㄣˉ 古代用陶土燒製的一種吹奏樂器,圓形或橢圓形,有六孔。亦稱“陶壎”。以陶製最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鄭碼:BJLO,U:57D9,GBK:DBF7筆畫數:10,部首:土,筆順編號:1212512534 [編輯本段]◆ 壎的歷史 壎是中國特有的閉口吹奏樂器,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壎的起源與先民的勞動生產活動有關,最初可能是先民們模仿鳥獸叫聲而製作,用以誘捕獵物。 後隨社會進步而演化為單純的樂器,並逐漸增加音孔,發展成可以吹奏曲調的旋律樂器。原始社會的壎,器形多樣,如浙江餘姚縣河姆渡遺址發掘的陶壎,呈橢圓形,只有吹孔,無音孔,距今約七千年。陝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遺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欖,也只有一個吹孔,用細泥捏塑而成,是壎的原始形態之一,距今約六千年。 商代的壎比原始時期和夏代有了較大的發展,有陶製,石制和骨制的,以陶製最為常見,形體多為平底卵形。戰國時期陶壎也為平底卵形,但也有其他形狀的。 秦漢以後,壎在中國的音樂歷史上主要用於歷代的宮廷音樂。在宮廷音樂中,壎分成頌壎和雅壎兩種。頌壎形體較小,像個雞蛋,音響稍高;雅壎形體較大,音響渾厚低沉,常常和一種用竹子做成的吹管樂器篪配合演奏。在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裡就有"伯氏吹壎,仲氏吹篪"這樣一句話,意思是說兄弟兩人,一個吹壎一個吹篪,表達和睦親善的手足之情。 考古發掘和傳世壎中也偶見一些特殊形制的陶壎或瓷壎。 故宮博物院和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藏有清代宮廷所用的紅漆雲龍壎,它高八點五釐米、腹徑七釐米。壎體有六個音孔:前四後二,通體紅漆,描繪金龍和雲紋。今人改進研製的九孔陶壎,以古制六孔壎為基礎,然後擴充套件其肩部和內胎,以增大音量,音孔增至八個:前六後二,加上吹孔、共為九孔。 為便於運指演奏,儘量減少複雜的叉口指法,其音孔按相似於笛子的音孔順序排列。專業演奏者可吹出二十六個音,包括兩個八度內的全部半音和一個泛音。 中國音樂學院曹正教授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就開始製作仿古陶壎。後來,天津音樂學院的陳重教授在古制梨形六孔壎的基礎上,又設計出新型的九孔陶壎,用江蘇省宜興市的紫陶製成。這種九孔壎既保持了傳統壎原有的外形和音色,又增大了音量,擴充套件了音域,能吹出音階和半音,使它成為可以轉調的樂器,而且音色古樸醇厚、低沉悲壯,極富特色。另外,由於九孔壎改變了原來不規則的音孔排列,按照現代人的演奏習慣,使演奏更為方便,可以獨奏、合奏或伴奏使用。九孔陶壎的面世,標誌著中國古壎重新獲得了生機。不久之後,陳重教授的另一位學生、湖北省歌舞團的趙良山,用紅木研製出十孔壎,解決了壎難以吹奏高音的缺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七彩魚魚籽幾天能孵化成小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