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8011725432964
-
2 # 公子暻
請新朗新娘堂前就位! 一拜天地祖宗,叩首!叩首!再叩首!
二拜高堂父母,叩首!叩首!再叩首!(即使父母仍然健在,但此時父母必須尊位祖宗之列,如果覺得不直接,就直接夫妻同時將頭轉向父母方向叩拜)。 三拜夫妻百頭偕老,此時夫妻轉身與對拜訪,只揖拜但不叩拜。
當第三拜也就是夫妻對拜完畢,炮竹、音樂要齊嗚,司儀會宣告夫妻入洞房,這時才由新郎牽著新娘進入洞房。
-
3 # 自由如闖天涯
中國現在的婚姻法是一夫一妻,結婚表示男女雙方長大的標誌之一。準備開始開花結果,接下傳宗接代的重擔。從古到今,人們結婚一般會選個好日子,進行結婚儀式,這個好日子是男女百年好合的囍事。
這天,男方去接女方回來進行結婚儀式。結婚儀式最隆一環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的禮拜儀式,最後是送入洞房,親戚好友吃上囍宴,完成結婚儀式,成為真正的夫妻。
古時候結婚要“拜天地”?是禮、是道德、是古人超高尚的智慧的結晶,有以下幾點可以證明。
一、天地最大恩最深。老子的《道德經》說明,天大、地大,天無邊無際,地古代量不出有多大,現代科技才能量出來。天地生育、養育萬物,世間萬物都是天地生育出來,才有我們美好的今天。”二拜高堂“是父母,父母養育長大,在囍事當天,感謝父母養育之恩,二拜高堂。而比父母養育之恩更深是天地,天地生育食物給我們,給我們的一切。不止養育我們,還養育我們的父母。天地最大,又有養育之恩,一拜是天地,當之無愧。
二、天地為證。我們頭頂有青天,腳下有大地,“一拜天地”意義是以天地為證。古人結婚有父母為證,有媒勺為證,如果結婚以後那一方返誨,那時候會出現公言公有理,婆說婆有據,各有各的理據,父母、媒勺壓不下。只有天地為證,那一方都不能抵賴。天大、地天,那一方的家屬都沒有天地大。拜過天地,有天地為證,男女雙方各守各的承諾,一諾千金。
這點證明古人高超的智慧,男女成了夫妻,開始每人的心願和希望是美好的,現實是人人面對種種的難困,古時的人們常說:”青官難斷家常事“,高堂那時難作主。古人希望天地神靈保佑,天地最大,希望夫妻永遠維持下來。
三、天長地久、生育萬物;夫妻長長久久、代代繁榮。天地為證,感謝天地,就必須有禮。古人準備了香、燭”一拜天地“,感謝天地為證。古人是這樣想的,成為夫妻的男女雙方,假如天地不拜,將來有點口角時,如何尊老愛幼。有不尊敬天地,可能就會有不尊老愛幼。所以,”拜天地“是禮,是對天地神靈的尊敬。
希望天地神靈庇佑,先拜天地,男女成了夫妻,父母也老了,能護得多久?媒勺更是難說,只有天地,永遠存在、生育萬物,希望天地永遠庇佑,希望夫妻天長地久、代代繁榮。
總後:男女結婚,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成了夫妻。感謝天地、感謝父母,要互相尊重、敬老愛幼、和睦共處。用心把夫妻經營下去,夫妻能走在一起不容易。夫妻合力、二人同心、其利斷金,把困難克服,共創美好家園、幸福永遠。
古人結婚”拜天地|“是禮,用意是感謝天地之大之恩深、以天地為證、祈望夫妻百年好合、代代繁榮;如天地一樣,生育萬物、生生不息、繁榮昌盛、地久天長。
-
4 # 一老沈一
為什麼古時候結婚要“拜天地”?
“拜天地”,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狹義的“拜天地”,是指婚禮中的一項——“一拜天地”。然後是“二拜高堂”和“夫妻對拜”。
現在許多婚禮中,這三拜,仍然是重要儀式。
廣義的“拜天地”,是指婚禮中的“拜堂”。
古代的“拜天地”,就是指“拜堂”。
這樣的儀式從何時開始的呢?
很多人認為是從唐宋開始。
依據,是根據唐代封演的《封氏聞見記.花燭》、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娶婦》和清代趙翼的《陔餘叢考.拜堂》。
唐代王建《失釵怨》詩云:“雙杯行酒六親喜,我家新婦宜拜堂。”
詩中說的“雙杯行酒”,是“夫妻對拜”環節。
唐宋以後,是中國古文化的一個大轉折點——過去的很多貴族禮儀迅速平民化。
語言也是,從古文言文為主的“貴族古漢語”,迅速向平民化的古白話轉變。
嚴格來說,唐宋迅速擴充套件到民間的“拜天地”或“拜堂”婚禮儀式,早就存在了。只不過主要流行於貴族階層之中。
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尤悔》,記載了三國曹魏至西晉的徐州刺史王渾娶後妻的軼事。
文中說,王渾與新婦琅琊顏氏女婚禮上“交禮拜迄,王將答拜,觀者鹹曰:‘王侯州將,新婦州民,空無由答拜。”王乃止。武子以其父不答拜,不成禮,恐非夫婦,不為之拜,謂為‘顏妾’。顏氏恥之。以其門貴,終不敢離。”
透過這段記載可知——
第一,在三國、西晉的時候,婚禮就包含夫妻對拜等儀式。
第二,當時貴賤分明,王渾屬“王侯州將”的貴族,新婦只是“州民”一類的低賤身份,來賓們都反對王渾“答禮”。
第三,這種“拜堂”禮節很重要,王渾的兒子因為父親不答禮,就認為不成夫婦,所以也就不拜後母,而以“顏妾”稱之。
第四,當時男尊女卑已相當嚴重。顏氏對被稱為“顏氏”感覺很恥辱,但又因為王渾門第高貴,始終也不敢離異。
實際上,王渾那個時候的婚禮儀式,以及唐宋以後的“拜堂”,都來自周代禮制。
這個禮制,是透過儒家整理傳承下來的。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更加強化了這一傳統。
孔子認為,西周的禮制很重要,看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禮崩樂壞”局面很著急,於是主張“克己復禮”。
他教授自己的學生,主要課程就是《詩》、《書》、禮、樂。
流傳到現在的《儀禮》一書,據說是他當時講“禮”的“教程”保留下來的部分。
還有一本書很重要,就是《禮記》,是漢儒戴聖傳授《儀禮》的“教學大綱”。“記”,是附於“經”的“筆記”。
現在保留下來的《儀禮》,專門有《士昏禮第二》一篇,講的就是“士”以上貴族的結婚禮儀。
《禮記》,則對這些禮儀何以如此闡發得更為清晰了。
從這兩部書中,可以看到“拜天地”或“拜堂”的由來。
“婚禮”,最早稱“昏禮”。
西漢儒學集大成的《白虎通》之《嫁娶》篇雲:“婚姻者,何謂也?昏時行禮,故謂之婚也。”
“昏時行禮”是關鍵。現在很多地方,仍沿襲傍晚舉行婚禮的習俗。“婚”,是後造之字。
其次,“昏禮”很重要,是“禮之本也”。
西周,講究“六禮”——“冠、昏、喪、祭、相見和鄉飲酒”。
《禮記.昏義》曰:“夫禮始於冠,本於昏,重於喪、祭,尊於朝聘,和於鄉射,此禮之大體也。”
西周禮制,已然確認了男尊女卑原則,所以,男子二十而冠為禮之始。
《昏義》又曰:“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故曰:‘昏禮者,禮之本也。”
這是說,“昏禮”之所以為“本”,是因為關係到君臣、父子、夫妻的統領關係的根本。
後來儒家總結的“三綱”,即以此為依據。
再次,“昏禮”須“敬慎、重正”,“三拜”是具體體現。
《昏義》曰:“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
這是說,婚姻,是要結合兩姓家族之好,對上得以祭祀宗廟祖先,對下得以傳宗接代,所以君子重視它。
舉行“昏禮”,女方家長要“筵几於廟”,一表對男方敬重,二是要就婚事禱告祖先。
《儀禮》說,男方“接親”,迎女方到家中後,“皆振祭”,二人用葵菹(zu)、蠃(luo)醢(hai)、黍、稷、祭肺、祭和酒肝祭祀先人。
這個儀式,就是狹義“拜天地”的濫觴。
後來的“拜天地”,就是拜祖先,西周把祖先看作天神或者天神下凡,比如大禹。
關於“夫妻對拜”,《儀禮》和《禮記》記述的儀式,是夫妻二人同吃一組“牲牢”,再用同一個瓠瓜割成兩半的酒具乘酒各持一瓢共飲。
“拜高堂”,原來是分別進行的。男方接親時要三拜女方父母。新婦,則在結婚第二日拜“舅姑”,也就是公婆。
《儀禮》和《禮記》記述的“昏禮”,程式極其複雜。
唐宋以後,簡單了很多,“拜天地”的“三拜”,是更古老的“昏禮” 精簡版。
“昏禮”,包括“拜天地”或“拜堂”,是古時確認婚姻關係得以成立的儀式和重要環節——透過拜祭先祖就是“天地”、拜見父母、夫妻互拜實現和完成。
形成於先秦的“昏禮”,包含有貴賤高低、男尊女卑等那個時代的觀念,也有不少繁文縟節,但其體現的對婚姻“敬慎、重正”的態度和文化,並非毫無可取之處。
-
5 # 吳桂清9
謝謝邀請!現在的人們舉行結婚,也沒有避開“拜天地”的儀式,“拜天地”是從古代社會遺傳至今的習俗。那麼古時候人們為什麼要“拜天地”呢?因為古代時期男女結婚沒有登記的形式,自然也就沒有什麼法律保障和任何認證,只有透過謀人借紹,雙方同意,再看黃道吉日,雙方正式舉行婚禮。能成為夫妻關係的有力見證,那必須就得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父母),夫妻對拜這種形式,才能成為正式夫妻,也是天地承認的婚姻。古時候“拜天地”一詞,是有著充分理由依據的,古代人們的意識形態裡,早己形成天是陰陽浩瀚宇宙間的乾為首、為陽、為父,而地為腹、為陰、為坤為母,有了這些見證,夫妻雙方才能得到天地自然的保護,順風順水,順其自然,也就等於現在的登記程式受法律保護的婚姻。外華人的婚姻是拜教堂、拜主,而我們中國拜天地、拜父母,這就是不同國家民族的婚禮風俗。新中國的婚姻法,是以登記程式的理由為依據,來保護婚姻的合法性,但也沒有避開“拜天地”的儀式!因此,“天地”是我們華人民最崇拜的神明,ta在人們意識形態裡,是一種精神靈魂的寄託,不論做任何事情要都看準天時地利,不要做違背天地良心的事,順天而興,順地而望,這就是常人所說的“天地良心”可見證!以上是我個人的回答見解,如有違章,請網上朋友指教!謝謝!
-
6 # 飲茶品詩
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為人處世都有一些規矩禮儀,結婚也不例外,我們古人結婚時的拜天地,體現了炎黃子孫對天地神靈、對父母祖先和姻緣伴侶之間的尊重和承諾,也因此為婚姻本身賦予了神聖性和莊嚴性。今天我們的婚禮儀式上也能看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的情景。
-
7 # 果覺999
地球上人類之原靈,原本就是上天的,受上天之派來到地球上,繁衍人類,傳宗接代,在地球上生存。如若修福積德,不造作惡業,待命終後的靈魂仍舊迴天堂。如若造作惡業,命終後的靈魂就回不了天堂,就在地球上的六道輪迴裡的人道,惡鬼道,地獄道,畜牲道輪迴託生。上天原靈在地球上之人類的婚姻,都是上天註定的。生存在地球上就必須敬重地球上之黃土。所以地球上之人類的婚姻,由上天安排土地神來牽線。天地才是人類必敬的,超父母之恩!所以人類結婚必須先拜天地!
下有一例婚禮祝詞:
1鞠躬,敬蒼天,天作之合,天生一對。
2鞠躬,敬黃土,喜結連理,地配一雙。
3鞠躬,敬天地,天地良緣,地久天長。
這是千真萬確,完全正確之三拜!沒有蒼天就沒有地球之人類。
-
8 # 多才多藝小寶貝
易曰:混沌處分,有了天地,有男女,然後有夫婦,三字經裡面說:“三才者”,天地人,天地君親師,跪拜天地,理所當然,也是古代人對天地的敬畏之心。
-
9 # 小路荊
拜堂又稱拜天地。漢族婚姻習俗,起源約在北宋時期。流行於中國各地。在舉行婚禮時,新郎新娘參拜天地後,復拜祖先及男方父母、尊長的儀式。 也有將拜天地、拜祖先及父母和夫妻對拜都統稱為拜堂。
相關傳說
中國傳統婚禮上,新郎、新娘都要拜天地,即一拜天地、二拜月老、三拜高堂。這個拜天地的風俗是何時形成的呢?
相傳女媧造人的時候,開始只造了一個俊俏的後生,這後生雖說有吃有穿,逍遙自在,但孤孤單單一人,總覺得很悶。所以常唉聲嘆氣。
一天晚上,月亮圓了,明光光地掛在天上,小夥子觸景生情,更感寂寞,就對月亮說:“月老月老你細聽,給我找個知心人,我世世代代領你的情!”剛說完,月亮一忽閃,一個白眉長鬚的老人拄著一根龍頭柺棍來到小夥子的面前,說:“後生不要愁,我給你找個小幫手”。說完後,一陣清風,長鬚老人不見了。小夥子感到很納悶。過了一個時辰,就見長鬚老人領著一個姑娘飄悠悠地落到小夥子面前,對小夥子說:“我到女媧那裡,讓她又造了一個女人,給你領來了。 你們先認識一下,一會兒我給你們辦喜事。”一忽閃,老人不見了。
小夥子見姑娘臉腮緋紅,像月季花一般,於是喜上眉梢;姑娘見小夥子眼睛明亮,誠實坦白,也覺得情投意合。兩人四目一對,一見鍾情。小夥子結巴著說 : “你願意和我一塊生活嗎?” 姑娘聽了,臉上飛起兩朵紅雲,說:“ 願意。”……“ 哈! 哈! 哈!”正在這時,傳來一陣笑聲,長鬚老人領著兩個白髮白鬚的老人站在小夥子和姑娘面前,指著兩個老人說:“這是天公和土地,你們以後的生活全都離不開他倆。現在我們給你們辦喜事,首先,給養育你們的天公、土地拜三拜,‘一拜、二拜、三拜’”。隨著月下老人的喊話聲,小夥子和姑娘對天、地拜了三拜。隨後,月下老人笑著說:“我給你們牽紅線,你們還得給我拜拜哩。”“一拜、二拜、三拜”。小夥子和姑娘又對著月下老人拜了三拜。剛拜完,三位老人全不見了。
從這以後,小夥子每天起早摸黑,在田裡幹活,姑娘在家為小夥子燒火做飯,縫新洗舊,兩人恩恩愛愛,過著幸福的日子。
為了感謝天、地的養育之恩,為了感激月下老人牽線搭橋的情意,從此以後在結婚時必須:一拜天地;二拜月下老人;三拜父母。便形成了結婚“拜天地”的習俗 。
-
10 # 使用者老三逢
古人云,“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天地相合,萬物具生。
所有生靈的依靠,首先是天地之恩,其次才是父母的生養恩,所以在自已獲得了姻緣的成功,是終身第一大喜事的喜慶典上,當然要以文明最崇高的議式,以“跪拜”天地,跪拜雙親父母,
表示夫妻二人對天地敬畏,是對雙親父母的感恩之意識。也更是顯示了依蒼天大地作證,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史載!
-
11 # 言者青青
對於結婚,大家都知道,舉行個結婚典禮儀式,讓親朋好友都知道,我們是夫妻了!似乎結婚舉行婚禮,就是為了對外宣佈:我們結婚了!在座的諸位都是證婚人!
在古代舉行結婚儀式,不僅是對外宣佈我們結婚了,而是有更重要的意義。這個意義就是透過“拜天地”來體現的,這才是古時候舉行婚禮儀式是最主要目的。
拜天地
對於古代舉行婚禮“拜天地”,至今還有很多人不理解。雖然現在結婚程式上有說詞:一拜天地;再拜父母;夫妻對拜。但是,人們還是不理解這“拜天地”是啥意思?有啥意義?
古代舉行婚禮儀式,最主要的內容就是“拜天地”。那時男女結婚儀式,是件十分神聖的、具有重要意義的大事。
“拜天地”秉承了天地陰陽之意。古時候很講究陰陽結合,天屬陽,地屬陰,天是父親,地是母親,陰陽結合才使人類的繁殖生息。天地成了人們心目中的救世主,那麼,男女新婚舉行儀式“拜天地”就成了古人必須要做的事情,提供一個場合,以表達對天地的崇拜、感恩與祈福。
古時候,人們特別信奉與崇拜天地。在古代人潛意識裡認為,天和地給予了人類一切。在古代,科學還不發達,中國又是個農業大國,農民只能依靠天地生活。老天爺能呼風喚雨,神通廣大,土地爺能搖山動地,威力無窮。天地為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使農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安全耕種,豐衣足食。天地崇高而偉大的形象使人們崇拜也是必然的了。
古人有了這種崇拜天地的思想,必然會表現出來。他們利用婚禮儀式,表達對天地的崇拜,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天地被形容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父母。意思已經很清楚了,“天地”就是“父母”,在婚禮上一對新人“拜天地”,其實就是拜父母。父母不容易,含辛茹苦,不圖回報,只圖兒女快樂生活。在古代婚禮上,新人“拜天地”另一個最重要的意義,就是感恩天地。
在古人的心目中感恩天地,就是感恩父母。古人心裡都清楚天地等同父母這個道理,感恩天地就是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以此表達對天地的感恩之意。
古代婚禮這天,新婚男女懷有一個虔誠的心,感恩天地。他們利用婚禮場合的方式,表述對天地的感恩之情。新人“拜天地”,叩頭,都是在感謝天地對自己的關愛,使自己命運越來越好,長大成人。
新婚男女知道自己將來要成為父母,兩人要相互關愛,一生到老。古人期盼後人生活更美好,因而,也會利用新婚禮儀來表達自己的對兒女的祈福方式。
古代新婚禮儀“拜天地”還有一個重要寓意:祈福。在新婚禮儀這種場合尊重天地,祈福天地保佑,使今後的生活美滿幸福,再恰當不過了。
古代新婚男女走向婚禮殿堂,皆因天地。古代人是利用婚禮儀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激與願望,其中“拜天地”就是最好的祈福。祈望天地保佑新婚佳人幸福美滿,事業有成。
傳統婚禮
綜上所述,古時候結婚要“拜天地”,主要是利用這種方式,表達對天地的崇拜、感恩和祈福的情感。
總而言之,今天談論古時候結婚要“拜天地”的問題,是為了解古時候人們對婚禮儀式內容與意義,對比今天結婚儀式,是否傳承了古代傳統婚禮文化。筆者認為:現在不但傳承了,而且還有發展。在這裡就不贅述了。
-
12 # 朱增林呀
古時農村結婚“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對拜”,最重要的就是“拜天地”,有些地方一直堅持到現在。天地代表什麼呢?天地就是創造社會文明和自然文明的代表諸位先賢,以及人們長久以來意念羽化成的眾多神祗。古時,人們認為這些神祗具有超自然的力量,是無所不能的。人們結婚“拜天地”,一是透過神祗驗證,取得合法夫妻資格,如果有人破壞,將會受到神的懲罰。二是,求得神的保佑,乞求神祗保佑夫妻生活幸福美滿,閤家平安。所以古時人們把“拜堂”“拜天地”看得無比重要。就象現在的“領結婚證”,領了證就是合法夫妻,就受法律保護。古時候拜了堂,“拜了天地”,就受神靈保護,就得到社會認可。
在北方農村,過去過春節每年都要祭拜天地。天地是最大的神,可能各地神靈各有差異。每年家家都要購買一種叫“天地”的神象。神象幾乎包含中國傳統中的各路神靈,中間有天地三界,十方真宰幾個大字。買回神象,還要搭天地棚,貼對聯。然後就是除夕晚上祭拜。村中心也要搭個大天地棚,除了貼神象,還要張燈結綵,張貼許多年畫。據村裡老人們講,這個習俗已經很長很長時間了。古時候人們對天地的崇拜已經神化。
-
13 # 好學沉思
結婚拜天地.
古代人們信奉天神地神,另外還有一種認知是人們相信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拜天:意為圓滿,拜地:意為東南西北四方吉利。
夫妻結合祈禱天長地久.白頭偕老。
因此是先拜天地.二拜高堂.然後夫妻對拜.再入洞房。
-
14 # 俞遠通
古時候,古人認為,天、地皆有神靈,所以古人敬畏之。
結婚是大事,新郎、新娘拜天地,是告慰天地神靈,以祈求神靈的賜福。
神靈之中,也有一部分神靈會羨慕人,如果禮勢走不到,他們還會來搗亂。所以古人結婚,敬拜天、地神靈,神靈顧及面子,便不給人添麻煩了。
古人結婚拜天地,具有樸素的唯心主義色彩,流傳了幾千年,至今仍然盛行。
中國傳統文化,值得發揚廣大。中國是禮儀之邦,天佑中華,國運昌隆,福運綿長。
-
15 # 熠熠古客
天地者,養育萬物之父母也。
天,陽也。地,陰也。一陽一陰為之道,承之者善,繼之者性。男陽女陰,締結姻緣合為一體,乃秉承天意之陰陽和合也。
古人崇尚敬天法地,天地為大,所以古時候結婚要先拜天地,以示對天地懷有感恩敬畏之心也。
-
16 # 顛強時代對於婚姻之中“拜天地”的神話傳說
我們的中華民族是文化傳承和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在這個源源不斷的發展過程之中,我們有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在古代人們提倡“孝”,特別是在儒家文化盛行的時候更是把“孝”推崇到了極致,而“仁義禮智信”更是作為教導人們的主要思想。除了自己的父母親人以外,還有就是“天地”最大。
不管是在古書還是民間傳說之中,人們對於婚姻都賦予了美好的想象,對於婚姻的美好夙願,古人說出了“月老”,在神話傳說中“月老”是人們的婚姻官,掌管著天下人的婚姻,相傳“月老”手中有一根紅線,這根紅線就是“月老”為凡間牽線的一條姻緣線,如果凡間有到了還成家的男女,“月老”就會拿出這根紅線,為他們牽線搭橋,以此促成他們的姻緣,而被牽了紅線的男女也會因為“月老”的撮合,走到一起組建家庭成為一對新婚夫婦。
而到了該成家的男女,雙方父母也會找媒人,為他們家的子女說媒定下婚約,這也就是古代婚姻制度為什麼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了他們的正式參與,才代表著他們的婚姻被大家得到了認可,得到了雙方親人的祝福。
古人為什麼要“拜天地”在前面我們瞭解到了關於婚姻的神話傳說,並且在古代封建思想比較嚴重,人們都希望得到神明的庇護,這樣一家人才能健康康康,生活才會順順利利。而在古代結婚時“拜天地”寓意就是能夠希望得到上天的祝願,也表示這對新人對婚姻的虔誠和對天地神人的一種尊敬,希望在以後的日子裡,組建新的家庭能夠在天地的保佑之下兩對新人的生活會越過越好,這也算是新人對美好生活的一種期盼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正是這種原因,這種“拜天地”的禮儀一直慢慢延續下來,作為新人在結婚之中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禮儀流程。不僅在古代即使是在現在的結婚典禮之中,仍然能夠看見在婚姻主持之下,兩對新人行“拜天地”的禮儀。可以說是一種傳承和對一種美好幸福的生活憧憬和祝福。
最後總結婚姻代表著兩個相愛的人走到了一起,他們的愛情終於可以開花結果。從最初陌生的兩個人走到了一起,從相識到相愛再到最後兩個人牽手走完這漫漫的人生路。婚姻禮儀的多樣化更是表達了對婚姻的一種尊敬和嚮往。也希望天下之人能夠相愛永浴愛河,一起看黃昏日落知道白髮爬上兩鬢。
-
17 # 國粹繁榮絢麗日
結婚,是結為婚姻之好,男女成為夫妻;就是,結為親緣也。
“拜”,則表示恭敬的一種禮節。古之拜,惟拱手彎腰而已,如今之揖。後指屈膝頓首、兩手著地或叩頭及地為拜。古代結婚又有“拜時”,也就是古制婚姻的六禮,自納采、問名至親迎。若遇非常之時,急於嫁娶,也可臨時變通。其制以紗縠蒙新婦首,至夫家,夫揭去蒙紗,因拜舅姑,便成夫婦,名為拜時,新婦稱拜時婦。
而舊正規的傳統婚禮(結婚)儀式,多存“三拜”首一的“拜天地”;天地,乃天空、大地。《荀子》.《天論》有:“星隊木鳴,華人皆恐… …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也就是說天地,即天地之間的世界。於是新婚男女,更有對天地變換莫測的敬畏之感。
又因,舊時人們迷信請求“盡天年則全而壽”,避禍“另有世界地獄鬼魂之纏”。
另外,古人認為“天”是有意志的神,是萬物之主宰;“地”是有德之土,能生產百物使人能賴以生存,又有德於人類。
綜上所述:古代結婚夫妻必要“拜天地”;祈願共同美滿婚姻之牢固,亦在百年好合,天長地久!
-
18 # 夜間列車
相信大家肯定都看過古裝電視劇,裡面的男女主角在成婚時都要經過一系列的步驟,聽得最多的肯定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了。其實呀,這些可不是空穴來風,在中國古代傳統的婚禮禮儀中,已經流傳了千百年了。
拜堂的歷史淵源
一般說來,拜堂要拜天地、高堂,要到男家祖廟參拜,沒有祖廟就虛設祖宗牌位參拜。拜過天地、祖廟、父母后,夫妻還要交拜,以示夫婦互敬互愛。在有些地方,還要拜花燭、拜鏡臺。
自唐代開始,又增加了參加婚禮的親朋和賓客的內容。在形式上,拜堂也較為隆重:要設香案、點花燭,地上要鋪紅地毯或紅布,夫妻要鄭重其事地下跪磕頭。
解放後,拜堂的儀式在中國城鄉大部分地區仍有所保留,但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有很大改變,如已基本上沒有拜祖廟或祖宗神位、拜花燭、拜鏡臺的內容,而只有拜天地、拜高堂、夫妻互拜和拜親朋賓客,而且有的地方只有前三項或後三項,甚至只有後兩項。在形式上,拜堂也不像過去那樣正式、隆重,如不再設香案、點花燭,下跪磕頭也由新郎新娘彎腰鞠躬所代替(但少數地區仍保留下跪磕頭的舊俗),紅地毯或紅布當然也不用鋪設了。
為什麼古時候結婚要“拜天地”?
古人的婚禮儀式拜堂,也叫拜高堂或拜天地,這種隆重的結婚禮儀是從何時開始的呢?據史料記載,從唐朝時期漢族開始,最初的拜堂禮儀和後期宋朝的禮儀在時間和細節上有點區別。唐朝時期,是新婚的新娘拜見舅姑時所行之禮叫拜堂。
到了北宋時期在新婚當天,先祭拜祖宗牌位,第二天早上擺上桌子放上銅鏡進行祭拜天地。後來在南宋時期把這些祭拜儀式全改為新婚當天進行,所以宋代以後從王公貴族到平民百姓,這種婚禮儀式遍及全國,一直沿用到清代,以至民國時期也還有這種禮儀。
拜堂是有一定的程式和講究的,過去是從新娘下花轎那一刻開始,新娘頭戴紅絲巾,由專業的職司人員引導下進入主堂屋。在主持的祝福聲中,進行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以前是要四拜,有的地方還要拜謝月老也就是媒人,也有的是要敬拜家族長輩親朋好友,主要前三拜是不可缺少的。
自古思想家都是把世界萬事萬物歸納於天、地、人三類,人生活在天地間,過去農耕社會也是靠天靠地吃飯,期盼老天爺風調雨順,地裡莊稼才會五穀豐收,土地就是衣食父母,所以先拜天地,再拜高堂;高堂就是父母長輩,自古百善孝為先,那麼兩人成家了要遵循孝道;三是夫妻對拜,彼此恩愛,白頭到老,也是盟約誓言,再就
是要感謝媒人的牽線才能有這份姻緣。所以這一切都是在天地神靈、媒人和親朋好友的見證下舉行的,這種儀式就賦予了婚姻的神聖和莊嚴,是不可反悔與背叛的。
拜天地的寓意
中國古代思想家把世界上的事物概括為天、地、人三類。人雖然是萬物的主宰,但在先民的哲學思想和生活經驗裡,天地才是生產生活的承載者,我們的一切都來源於天地,例如風調雨順、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空氣清新、河水純淨、Sunny明媚等,都是天地給我們的恩賜。
既然我們得到了天地這麼多的恩賜,那麼我們在結婚時就應當首先拜天地,以表達對天地的感謝,同時也祈望天地能夠保證我們生兒育女能平安健康、幹事業能夠一帆風順。
除了天地,父母也是我們生命中重要的因素。是他們給了我們生命,是他們撫育我們長大成人。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孝親都極其重視,甚至透過法律條文把孝敬父母規定下來。
所以,我們結婚時也要拜父母。夫妻是建立新家庭的基本要素。要保持家庭和睦,夫妻間就要做到相敬如賓、互敬互愛,因此夫妻對拜也就成了結婚拜堂中的重要一環了。
所以,拜堂中的三拜,包含了新郎、新娘對天、地、人的感謝,是一種樸素而虔誠的思想,值得提倡。
總結:新人在整個拜堂過程中,對天地之拜是神靈的保佑,對父母叩拜之時,父母給出一個紅包,而後給父母敬上一杯熱茶,如此也算得上是新娘進門,一家和諧的開始,夫妻對拜也是彼此真情的流露,不但給自己的婚姻增加了一份莊重,日後也是一段美好的回憶,如果拍成影像留下這段美好的瞬間,這何不是愛情的見證,時常回味也是人生中最快樂的事情。總之婚禮儀式,既要有“禮”的文化內涵,也要有“儀”的喜慶和歡樂。
-
19 # 鐵框
兒時看到父兄輩i們舉行婚禮,就拜祖宗。因我們家族神主牌裡寫上“老祖嫩祖,歷代宗親”,同時,也寫上玉皇大帝,觀音菩薩…等等神位,也許拜了祖宗就等於一起拜了吧。
回覆列表
拜天地怎麼拜?
拜天地是過去結婚拜堂成親時要做的事情,程式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對拜,然後是送入洞房,現在已經看不到這樣的婚禮了,因為社會在發展,人們的關念都在改變,拜天地這個傳統已經被時代陶汰了,所以說拜天地是過去人們在婚禮上的一種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