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書籤筆記

    我認為不能買,原因如下

    1.銀行的盈利原理就是低價把錢收進來(存款),高價放出去(貸款)。

    2.但現在的情況是存款的人多,貸款的人少,銀行的錢本身就有大量庫存(死錢)。

    3.這些死錢趴在帳上沒有發揮作用,銀行自購一下,一方面把死錢變活錢,同時也丟擲個新話題,感覺銀行都在自購了,提高一下大家對銀行的好感。

    4.銀行現在自購,但他沒有把錢“鎖死”,後期可以調節,說白了,左口袋裝右口袋那是人家銀行正常的業務工作,但儲戶的錢是“鎖死”的。

    5.還得看形勢。整個大的經濟形勢不好,金融行業首當其衝受影響,所以銀行的信譽還要看經濟狀況。也有個別影響惡劣的事情,比如前幾天銀行工作人員取走儲戶存款的事情,這個暫且另論吧。

    6.資管新規大家還不適應。2019年到2021年三年過度期保本保息,但2022年不保本不保息,那本金虧了能虧多少?購買理財時沒有明確。

    7.“固收”轉“淨值”後,風險到底有多大?有沒有基金風險大?有沒有股票風險大?大家在觀望。

    8.財購買理財的人,大部分是沒有炒股經驗、沒有防範能力,追求穩定收益的低收入人群和老年人,對現在“淨值”方式不適應,將來也不會接受。

    9.理盈了有上限,基本上是存款的利息;虧了本金都沒了,承擔著比股票還大的風險,銀行手續費還照收,這樣不公平。

    10.近期理財“破淨”,讓太多的“理財戶”心有餘悸,而且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將來肯定投資理財的人不會多了,所以這個板塊將來的前景並不被大家看好。

  • 2 # 祥祥沉默

    我這次贖回後,再不會買如何理財產品,就像我07年離開基金一樣,永遠遠離,看來情況不是很好,年齡大了,輸不起了,掙錢難了,想想,老百姓攢點錢不知道該怎麼投資,原來在房價便宜的時候,買了好幾套房子,現在都成了老破房,現在賣不出去,存銀行利息又低,不想操心,買個理財吧,還輸的一塌糊塗。

    難呀。

  • 3 # 時髦楓葉iJ

    不願意,封閉期內眼睜睜看著血汗錢蒸發而無能為力,近期有被關上門狠宰的感,而且預期收益和風險嚴重不匹配,誰還願意買!

  • 4 # 霞姐談保險心得

    出新規之後,買理財要謹慎了,以前閉著眼睛買也許可以,但現在需要認真挑選甄別。

    以前短期買沒問題,保本保收益,現在短期持有估計會有虧損,大機率要走長期主義,但要走多長或收益能到多少,這個不敢確定。

    如果是保守型偏好,還是選擇穩妥靠譜的其他渠道:中短期規劃:定存(50萬以內本+息)、國債、長期規劃:儲蓄型保險。

  • 5 # 太公望的望

    買個錘子。

    現在的理財說白了就是風險小一點的基金而已。銀行自購理財,風險是可以用貸款的收益作對沖的,普通人有什麼東西可以拿來做風險對沖的?

    銀行理財和基金是一樣的賺錢模式,收益都是來自客戶購買產品的管理費。說白了,銀行和基金公司在這方面承擔的角色和二手房中介沒什麼兩樣,都是靠中介費過日子的。至於你虧了還是賺了,只會影響理財和基金以後發展的規模和中介費的多少,但從模式上看,銀行和基金公司是屬於躺著賺錢的,他們的收益來自手續費。至於客戶的盈虧,那就要看客戶的眼力和運氣了。

    理財和基金一直有這樣第一個說法,我們擁有專業的團隊在操盤以確保能夠儘可能地得到最大的收益。因為我們專業,所以請一定要相信我們。

    一開始我也是這麼想的,結果2萬的基金虧到現在的1萬5。果然是專業人士,比我厲害多了,畢竟我2萬的股票虧到最後只剩6千。專業人士就是不一樣,虧都可以虧得少點。

    但是我買基金和股票的初衷是想來賺錢的。雖然股市、基金和理財都是有風險的,入市須謹慎,但回到最初的夢想,我是想來賺錢的。

    現在你給我說,這玩意兒可能不賺錢了還有可能虧,還給我說專業團隊操盤,我們自個兒都買了,你們也買吧。

    過一次韭菜還想再繼續擱?做你的春秋大夢去吧。就是把現金擱家裡我也不會去買那什麼狗屁理財和基金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no more.than和not moer.than怎麼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