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6515498223333
-
2 # 揚生解史
顧命大臣是指皇帝臨終前託以治國重任的大臣。如清朝鹹豐死後就任命了8個顧命大臣來輔佐同治帝,但可都被慈禧處理了。
錚臣也就是剛正不阿的忠臣,饞臣、奸臣是同一類了。這類人妒忌心強、只認錢財,常常為了一己私慾在朝中興風作浪,深受人民痛恨!
-
3 # 715457390177張建軍
顧命大臣指的是隻顧個人小命的大臣,饞臣是指十分饞嘴的臣子,錚臣指的是肯煅煉身體的臣子,身體很結實,一般分管體育,奸臣是暗地和別人私通的大臣。
-
4 # 梧桐樹邊羽
“道可道,非常道”是《道德經》第一章的開篇句子,全文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裡講一點個人理解。因為千百年能人異士無數,對《道德經》這本可以稱得上中華文化之源的奇書也是解讀無數,所以這裡的解釋只代表文字本意和個人看法。
《道德經》整篇分很多小章節,但這些章節是平行的,並非有前後邏輯關係,也就是說你從某個章節單獨去讀,也沒有問題,所有章節都是對老子核心理論的不斷闡敘說明論證。我們要理解開篇無頭緒的這麼一句話,不妨先看第二十五章,來理清一下老子說的“道”到底是什麼。
《道德經》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這麼個東西,渾然天成,生於天地之先,無聲無形,無需外力輔助,獨自週而復始的執行,從不停歇。可以視為天地之根本。 我也不知道這個東西叫什麼,權且稱之為“道”,再勉強取個“大”的名(所以我們應該叫它“道大”麼……)。
它廣大無邊,執行不竭,連綿擴充套件到至遠而反,再從本原開始執行,在時間和空間裡裡週而復始,從不停歇。所以我們稱宇宙之道為“道大”(果然叫道大),天地之道為“天大、地大”,人中之道為“王大”。
老子很坦白,我知道有這麼個萬物根本,生生不息的東西,但我也不知道叫他什麼,就叫他“道”吧。
我們從上面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來粗淺地理解,“道”是規律。所謂“得道”就是順應規律。可“道”是不可捉摸和表述的,我們只是指代,當我們說出“道”是規律的時候,這個“道”就變成了一種“術”,即方法。我們不可避免地會用這種“術”來順應“道”,以求合乎“道”的結果。也就是說,當你把“道”總結、指代出來的時候,這個已經不是“道”了,或者說你不過是發現了一個小規律而已,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有更大的“道”在後面執行,生生不息。
其實老子的思想就是一種發現道,順應道,發現道不是道,求得思維上更大突破的哲學過程。所以他的“無為”也是“有為”,透過“無為”這種有為法來儘可能地參悟接近終極的“道大”。
回到題主問題,也就是第一章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大概就好理解些了:“能闡敘的道,不是真正的道,術而已;名可以用來命名,但並不是這個物件的本質,稱謂而已。”
-
5 # 好玩的國學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是老子思想最為核心的部分,也是讀懂他整個道家哲學的鑰匙。
這段話歷來都有不同的觀點,包括主要意思、如何正確地斷句等。所以,要理解老子的這段開宗明義的話,就要先搞懂老子的思想。
老子是道家創始人,是和孔子一起,是對中華文化影響最為深遠的哲學家,老子的道家思想數千年來,影響了華人的價值觀,是中國的主流文化之一。道家哲學的得名,來自於“道”,”道“是什麼呢?”道“原來是道路的意思,後來引申為方法、途徑、道路等,再後來又有了形而上的意義,就是規律、原理和終極的理念等。比如說,”條條道路“通羅馬的”道“,就是道路的意思,而”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道“,就是終極價值終極理念的意思。老子的”道“,就是後者。
我們說 ,事物的發展總是按照一定的規律來進行的,這個規律是一種理念,你雖然看不到,但是他卻實實在在地在體現在表達。這種看不見的規律,老子把他叫做”道“。而在”道“的作用下,體現出來的結果就是”德“。所以老子的著作取名叫做”道德經“。
但是”道“是無形無聲無相的,它是無窮無盡的,也是不可言說的。
為什麼不可以去說呢?我們知道,語言是人類的特權,但另一方面,語言也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力,語言對於事物的意義來說,他是有侷限性的。一種事物可能有無限種可能的意義,一旦被我們的語言所定義,他的可能性就被限制在一個範圍以內了。所以,老子指出了語言的侷限性,因為道是無限的,一旦被我們用語言用概念所定義,這個道就改變了無限性,就變成了不是道的道了。
同樣,名,就是定義,就是概念,就是一種秩序。當年孔子的弟子子路問孔子說,如何治理好國家,孔子說一定糾正各種名分。子路無法理解,竟然嘲笑孔子迂腐。
孔子生氣了,說:”真粗魯啊,子路!君子對於自己不知道的事,應該保持沉默“接著孔子講述了"正名"的重要性:"名分不正,說話就不能順理成章,說話不能順理成章,做事就很難成功。事情做不成功,禮樂就不能興盛,禮樂無法興盛,就會導致刑罰不恰當,刑罰不恰當,百姓就會不知所措。所以君子糾正了名分就可以說得順理成章,說得順理成章則一定可以行得通。"
由以上引文可以看出,名就是定義,而定義可以看成是一種權力,在定義的權力下隱藏著的是秩序。所以,人要對無窮無限的道,進行概念上的定義的話,那麼道已經被限制了,所以道的內涵與外延發生了變化,也就不是原來的道了。
總之,這段話說的是道的無限性,語言的侷限性。
所以,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應該這樣進行斷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意思是說:道,用語言說出來的,他就已經不是通俗意義上的道了,
名,能夠用概念去命名的,他就已經不是通俗意義上的名了。
我認為,這才是真正把老子的思想說清楚。
-
6 # 博書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出自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第一章,全文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姓李,名耳,亦稱老聃,活躍於春秋時期,相傳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關令尹喜求他著書,老子書五千言,為《道德經》,過關而去,從此消失不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出現在《道德經》的第一章,作為全書的基調,奧妙無窮,難以理解。要正確理解這句話,首先要理解核心關鍵詞“道”和“名”具體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老子所說的“道”?道,即是萬事萬物發展的規律。老子所謂“道法自然”,也就是說,這裡的“道”只是對自然規律的一種稱謂,而不是指具體存在的事物。
在老子所著的《清靜經》中有記載: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執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在老子眼中的“道”,沒有形狀,卻能生育天地;沒有情感,卻能執行日月;沒有名稱,卻能長養萬物;因為不知道如何形容,只能將之稱為“道”。天地萬物,四時更替,其中的自然執行規律,就是所謂的“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就是說,道這一萬事萬物發展的規律,在萬事萬物本身之上,自然的一切,都是以“道”作為基礎。
什麼是老子所說的“名”?名,指“道”的形態,道是萬事萬物發展的規律,這裡的“名”,指的就是萬事萬物。而不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名稱”。所以“名”,指代一種事物。
天地開闢之初,混沌一片,萬事萬物雖然存乎其間,但是皆“無名”。也就是說,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對自然界以及萬事萬物的也沒有認知和理解,一片朦朧,並沒有一個“名”與具體的事物聯絡起來。
但是隨著人類認知的發展,在氏族社會時期,首先對自我形成了名。《說文解字》中記載:
“名,自命也。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就是說,在黃昏之時,黑夜來臨之前,原始狀態下的人類為了區分自我,透過聲音來為某一個人“命名”,在眼睛看不到的情況下還能區分彼此,因此人也就有了“名”。這個“名”推而廣之,很多事物都有了“名”,可以用聲音來形容。
“道可道”與“名可名”的理解透過上面的解釋,“道可道”第一個“道”指的是萬事萬物發展的規律,第二個“道”就是今天的意思,可以言說的意思;“名可名”第一個“名”指的是自然之間存在的萬事萬物,也就是事物,第二個“名”應該理解成動詞,稱謂的意思。
第二個道和第二個名,實際上是同一個意思。但是第一個“道”和第一個“名”,有著本質的區別。“道”是事物發展的規律,“名”是事物本身。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什麼意思呢?可以言說的規律,就不是恆久的規律;可以稱呼的事物,就不是長久的事物。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什麼意思呢?天地開闢之初,一切皆無名而無形;有形而有名,才有了人所認知的萬事萬物。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END.
-
7 # 素心流年
這句話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沒有幾個人能夠解透,然而,每種不同的解讀,都是在向這位智者致敬。
1 出處
《道德經》開篇第一章,原文是這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1973年,考古學家們在馬王堆遺址中發現《道德經》的原文。
老子留下的書,是沒有書名,沒有章節,沒有標點的。當老子見周朝衰亡在即,騎著青牛出關時,是在關令尹喜的要求下才寫的五千字的書,留傳於世。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這一事件:“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留下個千古之謎,任憑後人評議。
老子看似無意留書,然而,作為周朝守藏室史,在國家敗亡之際出關隱居,留書可能更多的是給世人答案,人為的戰亂終究還需天道來消解。
2 通行的《道德經》
最早註解老子書的是隱士河上公,取名,標點,解讀,然史料甚少。
魏晉青年才俊王弼又作老子書解讀《道德經注》,這是影響最大的版本,他對這段話的解讀是這樣的:
這也是大多數人採納的版本,而對這一段話的解釋也是五花八門。
3 關鍵在於“道”與“名”
《道德經》上部基本都在圍繞一個“道”,共出現七十多次,
比如: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32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37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40章)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41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42章)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51章)
可見,老子將“道”視為最高境界,尤其強調,它是天地的原始狀態,不可用語言表達,隱於無形之中,生出萬物而主宰萬物。
《道德經》中關於“名”的闡述很少,基本上就這幾句: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14章)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21章)
道常無名,...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32章)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34章)
《道德經》中“名”可作名詞,稱謂,名字;動詞,說,形容。“名”只是用來命名與解釋“道”的。
可見,天地有種無形的制約與平衡,始於無,又生出有,早於萬物與人類,不可形容,無法命名,虛化卻又無處不存,是天地執行的規律與機制,是萬物遵循的原則與準則,是最高的道德標準與精神力量......可以是其中一種,又不止於全部,是不可描述不可實指的存在,玄妙而高深,而“道”只是這些的一個稱謂罷了,老子首創,或許找不到其他更合適的命名,便由“道”來指示。
《說文解字》:“道,所行道也。”含有從無到有,創造,延伸的過程。
4 這句話什麼意思?
“道”由老子首創,並將其作為專門術語來表達,具有特殊含義,七十多個道字,意思幾乎一致,應指老子思想中,一種強大的自然力量與規則。
“名”,命名,形容。
很多人將第二個“道”字,作“說”字解釋,然而這一意項最早出現在《桃花源記》中,“不足向外人道也”,離老子已經幾百年了。
所以,老子強調的是“道”:一種無形的,締造一切,制約平衡一切的自然力量。
或許與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有共通的地方,這可能是最早的樸素唯物主義。
所以,這句話的理解:
道,就是道,不是固定不變的,就算命名,也不是名字所能概括的。無名,天地最初的樣子,命名,萬物存在的方式。無名時,巧妙莫測,命名時,物得以辨別。無名與有名,本質相同稱謂不同罷了。玄妙幽深,物理之本。
自然潛在的玄妙與力量,豈是一個命名所能形容盡的!
道家主張“道法自然”,將自然法則推崇到至高無上的地位,而人為的因素是導致社會動亂的原因,這或許也是老子置身事外,出關閒隱的原因吧。
注者王弼說:“老子之書,其幾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
-
8 # 晃晃悠悠的時候
道可道非常道:世界萬事萬物都有規律,也是可以認識掌握,並用語言加以描述;然凡是認識和掌握並用語言表述的規律,往往多是普遍的規律,而那些特殊規律總是在認識掌握的路上,不容易用語言完全表述清楚,多時只可意會。
名可名,非常名:世間萬事萬物肉眼看到的多是表象,看到表象不難,重要的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而真正看到事物的本質是不容易的。
-
9 # 原點E家學苑
說句狂妄大話,看了那麼多解《道德經》的,是不是真有水平,或者講有沒有悟道,全在對這句話的理解,一看解讀,便知高下。
這句話,包括整個第一章,是全本經書5000言的進門的鑰匙。
我從不愛引經據典,直接來說意思(我在喜馬拉雅有專門講解欲辯論者可去聽之):老子說,這個世界分為兩類狀態,一個叫道的狀態,它是不可說的,一說出來就有名字啦,有名字就不是恆久永遠的啦;一個就是被說出來的狀態,有了名字的名的狀態,這個狀態有了名字就有了具體的相,就有了侷限和邊界;
老子把這個世界極度抽象的分了類:一個道,一個有了具體相的名。
這個世界無非就是這樣一個構成:一個我們看不見的在背後起作用的道,一個是我們看得到的有了名字的相;我們看得見的有了名字的相,是因為背後看不見的道的顯現,每個看得見的有了名字的相,背後都有道的作用。
不多講了。你用這個方法論來解讀《道德經》,基本上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啦。
很多人暈,是因為沒找到這個鑰匙,找到了還暈,那一定是真暈啦!
-
10 # 厚積薄發才是精品
一提到這句話,很多人就會拉拉雜雜的說一大堆玄而又玄的話,讓讀的人云裡霧裡,不知道對方在說些什麼?把人都繞暈了!能說明的,就是說的人也是一筆糊塗賬。其實沒那麼複雜。
我們首先要知道什麼是道,什麼又是名?如果說不清楚這兩字,那就都是在胡說八道!道就是方向,路徑,方法,道路,規律,本質,倫理諸如此類。名,就是一種常識認知,判斷。道可道,非常道,無非就是兩種情況,一,我們看見的道,我們能說清楚,但你所說的未必就是大家普遍認可的,認知的那個道,也就是說你所說的,所認為的道是錯誤的,並不是大家平時所普遍認可的道;二,這個道,我們可以說清楚,但不能把它定死了,就是今天你看到的是你所認為的,也確實沒錯,但是明天你看到的雖然現象上是一樣的,但其實已經不是了!比如說你放了一盤菜,到第二天看上去是沒什麼變化的,其實已經餿了。也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不能靜止的看問題。真理不能絕對化。名,按照我的解釋是一種常識判斷、現象判斷!網上有一句常用的話,叫,有圖有真相。其實未必!圖可能是假的,真相可能只是假象,或者和你所認知的未必相同。比如你看到一個人在打人,你就說打人不對!可能那人剛打了人家的女兒,或者老婆呢!又或者說東西是那個東西,但是今天看到的東西,你明天再看到其實已經不再是你昨天看到的那東西了!就像我前面所說的那盤菜。簡單講,就是你所認為的,未必就是你所認為的。
道是隱藏在現象後面的,需要人去認真觀察,分析,深入思考,發掘,提煉的東西;名則是一種現象的常識判斷。
提煉一下,這句話的本質就是一個字:變!今天的話講就是要動態的看問題;本質的看問題。用官方的話講,就是,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
11 # 老威觀史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出自於老子《道德經》的開篇,按照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漢初《道德經》來說,原文不是如此,而是“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是為了避諱漢文帝劉恆而把恆改成了常。
這句話的意識是說,我的道是可以說出來的,但很難用語言文字來表達;萬事萬物都是可以命名的,但很難用語言文字來命名。
這句話如果用今天我們的觀點來看就是有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味道,但並不完全是如此。
實際上,我們看《道德經》,要結合老子的時代來看,在老子的那個時代,文字量非常地少,詞彙量也沒有今天這麼大,出現了無數的新名詞,所以在他那個時代,用當時的文字來解釋他的思想,他認為這是很難表達出來的。
但還是表達出來了,並且給我們留下了一本《道德經》,闡述了他的思想。但是其中的意味,需要我們更多地區揣摩和學習,不然是很難看懂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因為《道德經》涉及了宏大的宇宙觀,在此我只說其中的一部分,當然是不能詳盡的闡明,畢竟篇幅有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在這裡,我重點說一下“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是他所要追求的天道,在極其深遠和黑暗的地方你才能看到他,那個地方是眾妙之門,也就是萬物的生根發芽之處。
接著他又說,“穀神不死,是謂玄牝“谷在這個地方是欲字的通假字,可以理解為欲神不死,是謂玄牝。任何生命有機體都是圍繞著增殖這個中軸運轉的,所以生命有機體只不過是基因的運載體而已,這是生物學上的說法。他說慾望就是玄牝之門這個欲永遠不滅,當然它只能用這個性慾來表達天地內在執行動力的來源。
老子接著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一”是指道派生了天地,這兩樣東西都沒有出現以前的某種狀態;“一生二”這是一個原始混沌的狀態,隨後派生了天地。“二生三”是天和地這兩樣東西接著派生了動物、植物和人類。所謂“三生萬物”就是動物、植物和人類最後派生了天下萬物。
今天我們理解這句話就太簡單了,畢竟我們普遍認同宇宙大爆炸理論,宇宙是從一個奇點出發,突然爆炸而生出了宇宙的萬物,在老子那個時代,這種話是很難讓人理解的。
再回到這句話,“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裡的際上說的是母牛的生殖器,玄是黑的意思,萬物都在那個黑的不見底的地方誕生,是萬物生長的開始。
老子的最高社會理想老子對德形容為孔德之容,形容是上德不德,“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實際上老子認為上天也就是大自然是沒有道德的,它冷眼旁觀萬事萬物的生長,任其自生自滅。而不是儒家所說的所謂“天人合一”,上天對君王好的德性會報以祥瑞,不好的德行報以天災。實際上所謂的祥瑞和天災和君王的政策沒有半毛錢關係。
老子認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總結下來就是無為。他反對人類用智,反對文明社會調動智慧的這個過程,而為是一個智慧化的選擇,所以“無為”不會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事情。朱熹認為老子的無為就是全無事事,意思就是什麼都不做。這點是接近於老子的願意的,但是這個說法也是有問題的,即便是一頭狼也要去吃羊,不然怎麼活呢?
實際上老子的“無為”是反對一切文明化的行為,是為“無為”。在老子看來,文明人所做的事,所有的行為在老子看來都是多餘的,都是背離了道德的。所以老子說“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這裡的“味無味”表達的不是吃飯的味道,老子時代的人是沒有油鹽醬醋茶的,所以“味無味”要表達的就是徹底的前文明生存狀態。
說到這裡,大家會認為老子的思想極為反動,而反動一詞也是出自於老子“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老子對人道中的最高理想就是“小國寡民”,而“小國寡民”是指原始氏族社會,就是人類文明化以前那個跟動物親緣社會沒有任何區別的社群組織狀態。
他又說“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實際上也是表達了回到小國寡民的社會形態之中,說白了就是去文明化,倒退回原始社會。
這一點來說對當時的人是匪夷所思,對我們現代人來說也是匪夷所思的。
這就是老子“反動”思想的最佳體現。縱觀全人類所有的思想家,主流是進步論,即透過不斷地發展來解決人類遇到的各種問題,唯獨老子一人提出了“反動”論,即用反文明的方式來解決人類的問題。
我們可以把這個觀點看做一家之言。
回到我們討論的話題,人類追求的終極目的是什麼?就是幸福。怎樣才能幸福呢?如果不斷地滿足自己的慾望,那麼慾望是沒有止境的。所以老子的觀點相反,是要把人變得沒有慾望,當人沒有慾望的時候就會幸福。你可以想象,當人們沒有相互的攀比,大家都生活在最原始最純真的那種狀態下,沒有了慾望,也就沒有了種種的焦慮,自然是很幸福的。如果你去接觸那些真正修行的人,你也會發現他們實際上是很幸福的,也是因為他們很大程度上都戒除了自己的慾望。
當然,老子的思想我認為非常地深奧,而且難懂,需要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究才能弄明白一些。我上學的時候根本看不懂他的意思,這些年慢慢成了中年油膩男之後有了很多人生經歷才慢慢地有些感悟了,僅此而已吧。
-
12 # 劉夢輝144541440058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在老子《道德經》書中佔有很重要論述。因為老子的思想用一個字概括就是“道”。
這個“道”的涵義非常豐富。從有形的道路,逐漸演變為無形的道理,方法等。
老子的“道”就是思悟大道。天地萬物,自然生命的方法之道,本原之道,運動變化的規律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可以分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道”如果可以說出來的,就不是永恆的常道了。另一種解釋是,“道”是可以說出來的,它是一種不平常的道。
兩種解釋從語法上都是對的,“道可道”前一個“道”是名詞,後一個“道”是動詞,這是肯定的。“可”是能代動詞,後面跟著又一個“道”就是實動詞了。
所以“道可道”的意思就是,“道”如果可以“道”出來,後面這個“道”就是說出來,說明白,並示意走在道路上,就是用在實際行動中去。
後一句“非常道”。兩種“道”的解釋差別大,前一種解釋不是永恆不變的“道”,後一種解釋為不是一般的平常的“道。”認真對照按“常”的關健詞來說,那後一個解釋就是非常的道了。
從語法上已得到了“非常道”解釋。那要解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整句話的意思,關健還是要理解老子《道德經》中的“道”。
老子《道德經》中的“道”是什麼道,當然是“常道”,其實“常”在老子《道德經》中就是“道”。
《老子》的“常道”就是自然生長的道。常道以無為養神,無事安民,含光藏暉,滅跡匿端,不可稱王霸道。
“道”是不可言說,不可描述的。“道”可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不可致詰的,這些都歷來就有的成語句,應該好懂。所以“道”是不可言說的,不可以形容的,如果可以說出來就不是“道”了,這就是道可以說出來,就不是常道,而是非常的道。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最通俗的意思。
最說“名可名非常名”意思。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和“有”是高於無名和有名,用“無”來概括就是社會中的行為,無為,無慾,無形,無己......等等。“無”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隱藏著更多的有。老子《道德經》中的中心思想就是,無中生有,有從無中生。“道”的本質就是“無”,“無”也就是世界萬物的本原。
總之,老子《道德經》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種思想完全符合宇宙間萬事萬物的運動規律大道,人類社會只要符合宇宙間大道的文明,社會才會是最有生命的社會,也是一個高度文明和諧的社會。
-
13 # 孫偉民666
本人無才之解,
道者非行之道,
非平常之道,
乃指脩行,或明君之道也。
名可名即永久之名。
非一時之名。
比如毛主席領導之大道,
永留芳名著千古史冊。
-
14 # 風凰龍
你提的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這個思想遵循了唯物主義辯證法,基於宇宙萬千事物的運動規律之道為依據,告訴人類未來社會,要以次規律之道建設一個高度文明的和諧社會。
-
15 # 原來易經簡單說
大自然的運作道理是多元而複雜的,無法用單一指向或相對的語言結構講清楚,如果想要嘗試地說明白,講一堆話所勾勒出來的形象,和大自然實際執行也不完全相同。
其間的差異就在一段無法用人類相對的語言描述出來,一如禪宗公案,就是悟出來,也講不出來。
所以,道,可道的話,就非大自然的常道。名,可以名的話,就非大自然真實的常名。
舉例。一位紡織業大老闆對紡織所知甚少,但是他三個廠年收入百億,而且三位總經理拼命幹,老闆直接把印章全權讓他們處理。
一堆紡織大老闆都來請教他的經營之道,他講不出來,因為他怕一講出什麼,對方依自己的概念會誤解到另外一個方向,就失去了真實性。
後來我和他聊天,他說溜嘴被我抓到而頓悟,結果,連我也講不出來了。
因為,道可道,非常道。
回覆列表
“從道不從君”是對以君主政治為最高目標的價值認同與道德恪守。先王之道構建了社會的政治秩序,確立了基本的道德倫理原則,明確了個人在宗法人倫關係網路中的名分與地位。“從道不從君”的提出,意味著超越了對具體的君主個人的忠誠,將作為整個君主制秩序與文化象徵的君道而不是君主個人奉為終極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