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辰諾一啟
-
2 # 飄零軒
肯定需要,總要發洩一下內心的不滿和委屈>_<,有人傾聽就開始卸除內心垃圾思想,既然是垃圾清除就不要管別人反應了,自己不鬱悶了,爽快為主。
-
3 # 人文傳媒網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這是青蓮居士留下的千古名句。如果我們失意時去想和他人傾訴,就好像把負面的垃圾倒給對方,如果傾聽者是一位大德老師,那麼他不但能自我消化,還能開導你。
如果是一個平常人,他不能消化您帶來的負面情緒,就不要去找他傾訴。不但他的情緒會被你影響,也不能幫你開啟心結。這樣的傾訴豪無意義,只是在加深你的負面情緒,就好想你被人打了一下,你傾訴的過程就是自己再打自己一下。
《了凡四訓.立命之學》裡也講到:“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人生得意時要淡然,失意時要坦然。
-
4 # 翩翩心理
要找到一個願意無條件傾聽和接納我們的朋友真的很難。
有的人可能也不是不關心我們,而是他們根本不知道該如何理解和安慰到我們。
其實他們可以什麼都不做,只是靜靜地聽我們訴說和靜靜地陪著我們就好。
這就需要我們逐漸讓自己成為這樣的人,給予別人這種舒服的感受,
人只有將自己擁有和感受到的東西,才能再給予給別人。
在這之前,如果你沒有這樣的朋友,也不用難過,
其實即便是向心理諮詢師傾訴,他最終也說:你要靠自己的覺悟和力量,拯救自己。
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自我療愈、自我疏導。
有一種自我疏導的方式就挺有用,在心理學上還有個名字叫做“輕療愈”。
把你的任何想法或是煩惱都說出來,說的時候對自己的眉心、眼側、眼下、鼻下、下巴、鎖骨、腋下、頭頂依次進行敲擊。
它的心理學原理就是:接納當下失意的自己所有消極想法,不要於它對抗,要善待自己,然後透過敲擊的動作,逐步將它們從自己的意識裡釋放掉;
之後你再說一些你想要做的事和改變,再透過敲擊把新的想法和觀念在大腦裡逐步去構建。
或許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它的精髓就是你要足夠虔誠、對自己足夠接納、讓真的、良性的自己迴歸。
如果找不到“合格”的傾聽者,那就進行自我傾聽(把自己的失意寫下來也可以)吧!
-
5 # 雁過也正傷心99
看個人情況,如果有可以傾訴的人,那就大聲說出來,緩解一下心情,沒有的話,那就自我消化,可以看點心靈雞湯,搞笑的影片或者是聽聽歌。
凡事都不會那麼完美,生活還是要有點阿Q精神。記住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明天還是美好的一天。
-
6 # 關注通天下
失意有時像睜眼的白痴,多打了幾個盯咚。偶是歲月賜予的短暫遺忘,是的生活中難免出現的問題。沒錯是短暫的失意,很短。有時忘記了自己是誰,沒有任何想起的環境。不過很快就會知道,是夢遺症嗎。世界是神奇的創造者,人亦如此。傾訴有時告訴了親人朋友,相信根本原因的出現,是生命本身意義結構問題的環境賭曬出現的問題。當然不會太長,不然就成了一生的遺憾咯
回覆列表
傾斜是一種心理需求。許多人在遇到問題,一時想不開的時候,喜歡找人傾訴,但是傾訴不一定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1.傾訴的內容不一定客觀。人在傾訴的時候,很容易把自己當作是受害者,不知不覺地加大對方的責任,掩飾了自己的錯誤,誤導了聽者的判斷。
2.傾訴其實是在尋找道義的支援。傾訴者的在傾訴的時候,心理上其實是想尋找仲裁者,希望聽者能夠站在自己這一方,一起對對方進行仲裁,如果對方的反應不一定達到自己的預期,可能會因此製造了傾訴者與聽者之間的矛盾。作為聽者一方,如果選擇了支援傾訴者,可能會加大傾訴者對對方的怨恨;如果選擇支援對方,總有可能會傷害了傾訴者與聽者之間的感情。
3.傾訴可能會將小事化大。有些雞毛蒜皮的事,如果沒有讓當事人之外的人知道,過了就過了。而如果有了旁邊的人作為觀眾,事情就變成了一場鬧劇,由於觀眾的加入而不得不演下去。而劇情走向何方,已經不再是當事人,雙方能夠預計的了。
居然傾訴有這麼多的不好,那是不是遇到事情就只能打掉牙齒往肚子裡面嚥了呢?
當然不是。我們說情緒是需要接納的,需要疏導的。傾訴是我們的一種正常心理需求,我們的情緒需要得到宣洩。最好的傾訴物件是自己。我們可以把它寫下來,在書寫的過程,與自己內心進行最真實的對話。在寫的過程中,我們的心情會趨於平靜,也有可能在寫的過程中自己就找到了答案。然後把這個樹洞蓋起來,該幹嘛幹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