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141197769170

    至宋代,據北宋時期學者蘇頌所撰《圖經本草》記載,宋代海鹽生產是淋沙制滷和煮滷成鹽,分兩步進行。淋沙制滷,就是利用海灘沙土來吸附潮水帶上來的鹽分,然後或人工舀水浸滷,或利用潮汐淋洗,來獲得較濃的滷水。至於究竟採用哪種方法,這要看海濱地勢的高低了。

    地勢較高的地區,潮水不能淹沒,便把飽吸鹽分並經晴日曬乾的海沙刮取來,堆積、平攤在草上,形成一個個的“溜”,大的“溜”可高兩尺,方一丈以上,各溜間則形成槽渠。在各溜後面一側挖一個深坑,叫做“滷井”。用舀水器舀海水灌洗,於是海水浸澤海沙,溶出鹽分後成滷水,經過槽渠便匯入滷井中。另外在淋沙坑側掘一滷井,埋一小管於淋沙坑底下,與井相通,使淋滷流入井中。用以上各法得到的滷水在煎煮前,最好先估測一下其中鹽的濃度,如果太稀,消耗燃料仍會很多,就不合算,應再度浸沙。在煮滷的過程中,滷水漸漸濃厚,終於會析出食鹽晶粒。為取得食鹽,一種是把滷水完全燒乾;一種是隨煮隨將析出的鹽晶撈出,再加新滷水,再煮再撈。

    海滷煎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從excel資料一列中取出一部分資料建立新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