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名的變法成功有以下六位:
一、商鞅: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嬴渠梁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商鞅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
二、吳起。吳起變法,指在公元前386年—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當政時,任命吳起為令尹,對楚國政治、法律、軍事等實行改革的變法運動。
經過變法,楚國國力逐漸強盛,在公元前381年,聯合趙國大敗魏國。
三、漢武帝。到了漢武帝執政時期,連年大規模的邊境戰爭把國庫消耗一空,國家財政出現了危機。為了增加中央財政收入,在財政大臣桑弘羊的輔佐下,漢武帝採取了一系列強硬的國營壟斷經濟政策,主要涉及貨幣、產業、流通、稅收這幾個領域。透過這一系列政策,政府財政收入大增,漢武帝也將漢王朝打造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四、王安石。變法自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至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結束,故亦稱熙寧變法,熙豐變法。
王安石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政治變革運動。
變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充實了政府財政,提高了國防力量,對封建地主階級和大商人非法漁利也進行了打擊和限制。
五、張居正。張居正改革(又稱萬曆中興),是在明神宗時期,內閣首輔張居正為挽救明王朝,緩和社會矛盾,在政治、經濟、國防等各方面進行的一場變法革新運動。
改革自萬曆元年(1573年)開始,至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去世結束。
張居正改革,從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進行整頓,尤重於經濟的改革,企圖扭轉嘉靖、隆慶以來政治腐敗、邊防鬆弛和民窮財竭的局面。
改革一定程度上強化了中央集權,充實了政府財政,提高了國防力量,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六、雍正。清世宗改革,是指雍正帝胤禛執政期間,針對康熙年間的吏治和財政情況、以及長時間的腐朽社會風氣而進行的鐵腕改革。
改革包括行政制度、賦役制度以及對農民的政策、改土歸流以及對邊疆民族的政策等。
古代有名的變法成功有以下六位:
一、商鞅: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嬴渠梁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商鞅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
二、吳起。吳起變法,指在公元前386年—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當政時,任命吳起為令尹,對楚國政治、法律、軍事等實行改革的變法運動。
經過變法,楚國國力逐漸強盛,在公元前381年,聯合趙國大敗魏國。
三、漢武帝。到了漢武帝執政時期,連年大規模的邊境戰爭把國庫消耗一空,國家財政出現了危機。為了增加中央財政收入,在財政大臣桑弘羊的輔佐下,漢武帝採取了一系列強硬的國營壟斷經濟政策,主要涉及貨幣、產業、流通、稅收這幾個領域。透過這一系列政策,政府財政收入大增,漢武帝也將漢王朝打造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四、王安石。變法自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至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結束,故亦稱熙寧變法,熙豐變法。
王安石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政治變革運動。
變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充實了政府財政,提高了國防力量,對封建地主階級和大商人非法漁利也進行了打擊和限制。
五、張居正。張居正改革(又稱萬曆中興),是在明神宗時期,內閣首輔張居正為挽救明王朝,緩和社會矛盾,在政治、經濟、國防等各方面進行的一場變法革新運動。
改革自萬曆元年(1573年)開始,至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去世結束。
張居正改革,從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進行整頓,尤重於經濟的改革,企圖扭轉嘉靖、隆慶以來政治腐敗、邊防鬆弛和民窮財竭的局面。
改革一定程度上強化了中央集權,充實了政府財政,提高了國防力量,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六、雍正。清世宗改革,是指雍正帝胤禛執政期間,針對康熙年間的吏治和財政情況、以及長時間的腐朽社會風氣而進行的鐵腕改革。
改革包括行政制度、賦役制度以及對農民的政策、改土歸流以及對邊疆民族的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