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煬煬1b8i
-
2 # 413y413
日本坦克定位在亞洲區域大量使用,亞洲區對機械化部隊極其陌生,它夠用了。加上日本資源匱乏,舊官僚體制僵化,還停留在大炮鉅艦時代,從陸軍至海軍表現的尤其明顯,思維中沒有機械化大兵團作戰和航母戰鬥群為核心的海上叢集,導致坦克皮薄餡大和一味地造大和級巨型戰列艦,基本上對戰爭的認識差世界先進理念出現代差,這就是導致日本最終戰敗的根本原因!
-
3 # 坦坦蕩蕩的水中月
日本95式輕型坦克是日本在89式中型坦克和92式重型坦克的融合下的誕生的產物。全重只有7.4噸,而正面最厚的裝甲防護只有12mm(1.2釐米),最薄只有6mm,用的是37mm炮。這種坦克非常簡單,就好像一鐵皮工具箱下裝四個輪子,這種坦克連炮都沒安也就在放挺機槍,所以曾被英國嘰笑為母坦克。機槍攢射之下總有打爛的時候。
-
4 # 蘑菇君123
要想知道日本坦克有多拉胯?在歐洲戰場上被視為“打火機”的謝爾曼,來到亞洲戰場都能暴虐日本陸軍。
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一共生產了5000輛坦克 相比之下美國光在1942年一年就生產了20000輛坦克,一年的產量就比日本總產量要多得多。
因為陸軍步兵戰術還停留在一戰時期,並不重視坦克的發展再加上海軍的大力擴張艦艇。讓日本這個島國只能顧其一不能全顧。
這也導致日本的坦克粗製濫造,就拿其總產量達到2000輛的95式輕型坦克來說,正面裝甲僅13毫米,炮塔頂部更是隻有6毫米。裝備一門37毫米的94式戰車炮。而美軍裝備的M2勃朗寧重機槍(12.7mm口徑)可以使用穿甲彈,在800m外輕鬆擊穿。
95式輕坦主要為鉚接結構裝甲,這種裝甲結構就像用牆紙堵一個四處漏風的房子一樣,在被反坦克火力擊中後,整個坦克結構非常容易崩壞,內部成員也更容易被崩落的碎片殺。
日本的97式中戰也好不到哪裡去,裝甲最厚處只有33mm,早期裝備的57mm火炮可以在1200米處擊穿50mm厚裝甲。升級後的47mm火炮則可以在較近的500m打穿75mm厚裝甲。
然後我們看看在太平洋戰場上美軍的裝甲配置陸戰隊裝備的M4A2型謝爾曼,它的75mm坦克炮可以在900米距離擊穿帶有傾斜30度角的60mm厚裝甲。在裝甲方面,雖然謝爾曼坦克一直被詬病裝甲薄弱,甚至被稱為“朗森打火機”(因為謝爾曼設計缺陷,一旦被擊中,就會起火失去戰鬥力,成員組也大多凶多吉少)。但是,人家正面裝甲也有90mm的等效厚度,炮塔裝甲則更厚。簡直是把日本人的“豆丁”小坦克吊起來打。
-
5 # 森林時光隧道
日軍的95式坦克,又被稱為“鐵皮坦克”,外殼厚度是8–12mm,所以,用機槍近距離都能射穿。
一般的坦克,德國的坦克裝甲是80–150mm厚,蘇聯坦克的是65–110厚,蘇聯的坦克在中國東北對陣日本關東軍時將日本95式當成拖拉機一樣壓過去。
美國在太平洋戰爭中對日軍坦克用穿甲彈打95式坦克,把坦克從頭射穿到坦克尾兩個窟窿,後來使用高爆彈一炮把95式坦克打成碎鐵。
-
6 # 一點灬浩然氣
當年美國的M2重機槍確實能打穿日本的小坦克裝甲!12.7毫米口徑的重機槍對陣12毫米一下的薄裝甲日本坦克,還就是筷子捅豆腐,穿了!
-
7 # 陸家梧桐棲小鳳
二戰時期東南亞戰場,在簽訂【日俄互不侵犯條約】後,日本的戰略、戰術對手絕大多數是比較落後的。所以日本當時設計的坦克大多數是以中、輕型坦克為主,重型的也有但很少。他們經戰場評估認為中、輕型坦克對付東南亞鄰國足夠了。且中、輕型坦克的機動靈活性更適合在東南亞作戰。
隨著日本自身不斷膨脹,偷襲美帝珍珠港後引火燒身。日本的陸軍的中、輕型坦克開始在太平洋戰場捉襟見肘——其裝甲在美帝裝備前各種被動,隨便挨一炮就報銷!甚至敵不住美製m1/2 12.7mm勃朗寧重機槍的穿甲子彈……側均質裝甲太薄了啊!一打一個洞的。
再研製新型坦克已經來不及了,只能怪自己——大意了……
-
8 # 王司徒軍武百科
因為日本有出了名的薄皮戰車,而美軍則有更出名的老乾媽機槍。
日本戰車先放在一邊,咱說說老乾媽機槍的歷史。
“老乾媽”(Ma Deuce)是美軍勃朗寧M2大口徑機槍的外號,這種機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軍基於坦克的威脅,從勃朗寧1917機槍上放大發展來的東西。
其特點是夠勁,夠猛,子彈夠大粒,撕人如撕紙,上能打飛機,下能揍坦克。第一滴血4裡面蘭博打的就是一挺M2機槍。
它在二戰時還是美軍戰鬥機的機載機槍,“馬里亞納射火雞”中,不少“火雞”都是M2機槍撕碎的。
當然,M2能威脅的坦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那些早期坦克,M2機槍還不至於對二戰的中型和重型坦克造成威脅。
實際上,老乾媽一直都是美軍的傳家寶,今天它們依然被大量裝備,是重要的坦克機槍和車載機槍,一定距離內對現代裝甲車依舊具備殺傷性。
還有個例子,這種機槍使用的.50勃朗寧大口徑機槍彈,同時也是巴雷特等反器材步槍的彈藥,威力相當不俗。
二戰時的老乾媽彈種雖然不如今天這麼猛,但也足夠對付一些日軍戰車了,畢竟它們的裝甲夠薄,設計指標都點到吸能和省油上了。
別看當時日本坦克中戰車輕戰車的嚷嚷,實際二戰最菜的就是它們,與別國指標不能對應分級,全都是又脆又薄,連美國斯圖亞特輕型都能找到虐菜的快感,謝爾曼中型這西線被打哭的朗森打火機更是在日本戰車面前耍出了虎式的威風。
比如問題附言裡面提到的95式輕戰車和97式中戰車,這都不是什麼裝甲很可靠的坦克,很大程度上它們能被拿出來吹,僅僅是這些東西很有代表性罷了。
日本的坦克設計思路非常落後,主要也是秉承了戰前英國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的思維,再加上日本工業能力的先天不足,鋼鐵資源的缺乏等等因素,導致日本坦克極度低劣。
平心而論,日本30年代的坦克設計其實還不算差,跟同類產品比起來很有亮點。但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日本的各種不足便暴露了出來。別國的坦克在幾年中發展成了現代化的鋼鐵怪獸,日本的戰車卻依舊是30年代的水準。
95式輕戰車是一種極為輕巧的步兵坦克,它的戰鬥全重僅7噸半,是三菱重工30年代中期的產品。因為這種坦克生產了1000多輛,還比較適合東南亞的地形,它們便成為太平洋戰爭中很常見的日本戰車。
它的裝甲只有可憐的6-12mm,這根本擋不住M2機槍的掃射,厚度還沒老乾媽發射子彈的口徑大呢。
97“奇哈”中戰車雖然被認為是日本二戰期間最成功的坦克,但這也不過是矮子裡拔將軍,它就像個95輕戰車的放大版,渾身都是難看的鉚釘,正面裝甲最厚也不過25mm。
而且日本的裝甲鋼不能與歐洲戰場上的坦克劃等號,他們的布氏硬度普遍較低。
M2機槍面對的目標其實是一幫裝甲6-25mm的脆皮坦克,這簡直讓它穿越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畢竟美華人設計“老乾媽”的目的就是為了PK一戰的坦克。
咱也不找現代那些新型彈藥的M2HB機槍資料了,直接上個過去的M2發射.50BMG(12.7x99mm)的AP彈藥的均質裝甲穿甲資料:
219碼(200米)1.0英寸(25.4毫米)
656碼(600米)0.7英寸(17.8毫米)
1640碼(1500米)0.3英寸(7.6毫米)
也就是說,M2機槍在200米可以包穿97中戰車的正臉,600米打穿95輕戰車的臉沒問題,可以打穿97的腰子等薄弱部位;1500米則無法打穿它們。
這200到600米是正常的輕武器交火線,只要運用得當,日本坦克確實討不到好。
-
9 # 梁老師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日本坦克為嘛擋不住機槍掃射?皮薄唄!答案就是這三個字。您都不知道二戰那會日本人造出來的坦克,和世界上其他能造坦克的國家比,充其量就是一裝甲車而已。
一挺重機槍掃上去,一穿倆眼,這都不帶有任何疑問的。
題主的問題算是回答完畢,但嚼咕這麼幾個字,沒啥味道。接下來咱就介紹一下日本坦克的歷史,捎帶腳的將題主的問題昇華一下,日本人的坦克為嘛這麼薄呢?有興趣的小夥伴,您可以接著往下瞅。
咋說呢?日本人的坦克,打一開頭就發展的有點偏了。
所以您要想把日本坦克說明白一點,首先咱還是稍微的瞭解一下,坦克是咋誕生的。話說,一戰那會各個國家在歐洲都快打瘋了,什麼瘋狂的想法,什麼腦洞大開的想法,一個勁的往外蹦。
沒法子呀!一戰那是戰壕戰的天下,這對進攻方嚴重的不照顧,畢竟防守方蹲在戰壕裡放槍就能撂倒衝鋒的部隊。
而且防守方不僅有一個掩體,他們還可以在陣地上佈置鐵絲網,機槍潑出去的子彈組成的火力網,就像下冰雹一樣撲向對手,所以那會戰鬥進攻方要付出慘痛的代價。
在戰場上你有盾,還不興人家有個矛嗎?所以各個國家都在研究,如何破防戰壕戰,使進攻方多少佔點便宜不是?
於是各種單兵裝備,一個個的湧現了出來。軍工們用鋼鐵把士兵捂的嚴嚴實實。
有看起來像龜殼的,有看起來像中世紀那些個鐵皮罐頭的,啥模樣的都有。
那麼這些護甲效果如何?防護還可以,但這玩意行動起來就特別的感人了,尤其是面對坑坑窪窪的戰場,不是彈坑他就是彈坑,咋個機動嗎?
於是在這種情況下,還動用了化學武器,毒氣,但效果不是很好,還被人指著腦門子的罵,不地道。
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坦克就誕生了。
過去坦克他也不叫坦克,叫過壕機。說道根子上,其實就是拖拉機加一殼而已。
這就是為什麼二戰那會,蘇聯拖拉機廠就能生產T34的一個原因,那會的坦克其實也沒啥太高的技術含量。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問了:“他們是咋想到的用拖拉機改裝坦克的?”
咋說呢?一說拖拉機,大傢伙一準以為這玩意就是用來耕地的。
你可拉倒吧!真不是,一開始這東西就是為了軍方研發的。
人家一開始叫這東西為霍爾特履帶式拖拉機,是英國的一對叫霍恩斯比的父子搞的。
這爺倆也算倒黴,他們向英國軍方推這款東西,用來代替馬匹牽引火炮或者運輸物資的。
英國軍方倆眼珠子楞是沒有一個能瞧的上的,說這玩意動力不足,還吵吵把火的,速度又慢,和八匹馬的動力輸出壓根就沒有可比性。
不得不說,英華人就這樣,當年的馬克沁重機槍就遭遇了這種待遇,英華人大眼瞪小眼就是瞧不上馬克沁,結果索姆河一戰德國用馬克沁教育了英華人,沒法子馬克沁一天就造就了英法聯軍六萬多人的傷亡。
瞧見沒,這拖拉機也遭遇到了英國軍方的嫌棄,再加上這爺倆在民用市場上的推廣,也遭遇到了敗北。
這傢伙把爺倆逼的,廠子都要黃了,沒法子回頭將這項技術用四千英鎊的價格轉售給了美國的霍爾特公司。
結果讓這爺倆沒想到的是,不到一年的功夫,英國軍方跑到美國購買了這款產品,足足四百四十二輛。
所以造坦克的技術基礎英國是有的。
後來就有英華人提出造過壕機的想法,那麼這拖拉機的技術就用上了。
讓您想不到的是,過壕機這個提案,直接被英國陸軍給否決了,說什麼不切實際。
當時就把推廣這項技術的丘吉爾給氣炸了,您都不知道當時的丘吉爾還是第一海軍大臣,陸軍看不上,到是海軍看上了他的發展前景。
最終是丘吉爾拍板造的,當時把這計劃叫做“陸地戰艦計劃”。
咋說呢?這一溜下來,出了好多岔子,很多方案都否決了,最終出現的坦克鼻祖,和現在看到的坦克沒多少相似之處的。
但不管怎麼說吧,英華人總算是比法華人早了幾個月把坦克給造了出來。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說了:“人家要你說日本坦克,你跑這裡說坦克的老祖宗,這不搭吧?”
那麼拿到日本人的身上,就他們那手工作坊一樣的二把刀,能拿出啥好坦克,走偏了這都沒啥意外的。
好了,日本坦克。咋說呢?日本作為一個新崛起的列強,他從根子上就是模仿別人,尤其是模仿歐洲那些個國家。
既然歐洲出現了坦克,那麼日本人必然也會上心的,也想弄幾輛給自己裝備一下。
那麼從那家下手呢?日本人要麼不挑,要挑就喜歡挑最強大的來。
所以日本人的坦克技術來的異常輕鬆。
那麼在歷史上,咱就看到了日本在1918年的十月份,首先從英國引進了四輛馬克四型坦克,轉臉過了年到了1919年又拿著訓練的幌子,又購進了英國的賽犬坦克,以及法國的雷諾FT—17坦克。
這些個購進的坦克,就被日本人安排到了步兵學校裡頭的實驗部隊使用。
在這個實驗中,日本人感覺相當不錯,於是在隨後的兩年裡頭,透過購買和租借的方式又獲得了幾輛坦克。
到了1925年的時候,日本陸軍就開始組建第一個坦克團。
整個坦克團裡頭的坦克,五花八門啥樣的都有。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日本人想為自己製造坦克鋪路,在實踐中尋找這些坦克的缺點和優點。
收集這些資料的同一時間,日本在當年開始了研發坦克。
說出來估計您都不相信,日本人頭一輛坦克的研發只有二十二個月,更加讓您想不到的是,日本人當時拍著胸脯要造出可以和歐洲任何國家都可以抗衡的坦克來。
最終在1927年的三月份,日本造出了試製一號坦克,這東西是由三菱重工和川崎重工合到一塊造出來的。
那麼造出來是啥樣的?是廢物嗎?那倒不是,這輛坦克經過一系列的磨合之後,到了六月份,日本人把他開到了富士演習場,提供給日本軍方觀摩。
您還別說效果還不錯,但日本軍方也提出了整改意見。
這試製一號坦克的體重有二十噸,這在日本軍方看來,完全是浪費,他們需要的是一款低於十噸的傢伙,而不是一個二十噸的怪物。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問了:“日本軍方為嘛要提這個要求呢?”首先第一點,日本人看坦克的時候,他的思路和其他國家完全不一樣,他們認為坦克這東西什麼陸地之王,那就是一噱頭,他就是步兵的一款支援武器,步兵在前面衝,坦克跟在後邊就可以了。
那麼有這個思想作祟,您自己個想哇,日本軍方就不會認為坦克皮糙肉厚有一點用處。
擋子彈啊?那不是有前頭的步兵嗎?在日本人的眼裡命這東西不值錢的!
擋炮彈啊?開玩笑,等著坦克過去,步兵已經把對手炮兵給解決了,要你幹啥?
所以在日本人的想法中,坦克只要老老實實的跟在步兵的後邊,提供火力支援就好,需要火炮給一炮,需要機槍,掃一掃就好了。
既然日本的軍方對坦克提出了要求,所以日本軍工這就開始在試製一號坦克的基礎上進行整改。
於是日本人在1929年的時候,又研發了一款八九式中型坦克,這一款分倆型號,一款裝柴油發動機,一款裝汽油發動機。
這一套下來,讓日本人成為了最早在坦克上裝柴油發動機的國家,也讓日本人成為第五個擁有裝甲部隊的國家。
那會的中國地理,可沒有太多的公路提供給重量大的坦克馳騁。
咋說呢?日本人研究中國比華人自己都瞭解,那會一波波的日本中國通,您以為是幹嘛的?打著友好的旗子,喊著旅遊的號子,進出中國,不但打探中國的軍事底子,還在一遍遍的摸索中國的地理。
舉個例子您就知道了,當年有一箇中國教授,想要寫一篇關於四川河流的文章,這文章中包括河流的水紋,以及河流上大小船舶的數量。
結果查詢中國的資料,沒有一份詳細介紹的,這就意味著這位教授想要寫出這篇文章,就得實地考察,這實地考察沒有一年半載都不成,要是想要更加確切資訊的,沒個三五年就別想了。
結果他找到了日本人寫的兩本書上,上邊詳細的介紹了四川的河流,船舶,甚至船舶上的人工都做了詳細的介紹,這裡邊條條框框詳細的讓教授吃驚。
再有一個,長城抗戰的時候,我們是本土作戰,而日本人瞭解的地形比咱都清楚,咱認為沒有那個地段可以透過重型武器,就算是有的,咱也有重兵把手,但就是這麼認為的,最後還是讓日本人透過一條隱秘的路,把坦克給開了過去,對咱形成了包圍。
所以日本人太瞭解中國地理了,太重的坦克在中國壓根就用不到。
再有一個,就中國武器的狀態,一片鋼板就能頂住子彈了,至於火炮這東西,中國軍隊很少的,所以皮糙肉厚的坦克,顯然就不是日本人想要的東西。
所以歷史上,日本人研發的重型坦克很少的,試製一號坦克都算是重的了。1930年他們研發了九一式重型坦克,就只有一輛樣車,連戰鬥都沒有參加過。1934年研發的九五式重型坦克,掐頭去尾就研發了四輛。
就這點數量,擱到歐洲戰場上都不夠塞牙縫的。
說道這裡,大傢伙也知道了,日本人最為鍾情的是輕型坦克,甚至上超輕型坦克。於是大傢伙就看到了,日本人在1933年到1934年所造的九四式超輕型坦克。
就這款坦克,特別的小巧玲瓏,看的日本人都愛不釋手,給他起了一個名叫豆戰車,意思就是小豆豆一樣的坦克。
你看日本人都這麼認為了,您就知道這坦克的可怕之處了。
全重3.4噸,裡頭塞倆人,一開始日本人都不好意思給這坦克裝炮,就裝了一挺7.7毫米的機槍。
後來感覺這有點不像話,好歹是一輛坦克,所以有一些就換裝了一門37毫米口徑的火炮。
這玩意日本人生產的挺多的,到1937年的時候就生產了七百四十六輛,大傢伙在中國戰場上看到的坦克,其實就是這東西。
之後,日本人就在超輕型坦克中一路狂奔都不帶回頭的,於是您又看到了一款叫做九七式超輕型坦克。
這玩意是在九四式的基礎上研發出來的,這回體重增加了,變成了4.74噸,裡頭依然只能坐倆人,當然按照慣例,一部分讓日本人裝了一門37毫米火炮,一門依然裝備了一挺7.7毫米的機槍。
而這款坦克參加了哈拉哈河戰鬥,其實就是諾門坎戰鬥,就這小豆丁遇到了蘇聯坦克,那小炮砸到蘇聯坦克的身上直接就彈開了,跟撓癢癢也差不了多少。
說不好聽的,就這日本坦克,蘇聯坦克都不用開炮,直接把油門拉到底,一路槓過去,都能把日本坦克給撞翻了。
所以日本人特別的鐘愛超輕型坦克,然後就是中型坦克,其他就別提了。
日本人就算是會造,他們也捨不得造。
其中九七式中型坦克值得提一下,日本人一共生產了一千五百多輛。
咱解放軍繳獲的第一輛坦克就是九七式坦克,就這輛坦克遼瀋戰役的時候,還立了功,被叫為功臣號,如今您在華人民軍事博物館裡頭您就能看到這輛坦克。
其實這玩意,在日本投降的時候,咱就繳獲了三百多輛。
從這一系列的描述中,您就不難發現,日本人他就是鍾愛皮薄的坦克,所以這些個坦克被重機槍掃穿了,這都沒啥好奇的。
-
10 # 知兵堂光亭
太平洋戰爭時的日軍坦克那還能叫坦克,九四式被戲稱為豆坦克,不僅體形迷人,裝甲防護更薄弱,5毫米裝甲在200米距離根本擋不住機槍掃射。日軍的坦克也就欺負下火力薄弱裝備落後的中國軍隊,在蘇軍美軍面前就是渣。
回覆列表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作為中途島海戰後,美日雙方第一次面對面的陸戰硬剛,日軍的玉碎式自殺衝鋒首次被美軍的機械化狂轟濫炸所碾壓。在此戰中,美軍曾經試圖救治受傷的日軍士兵,但是卻被這些軍國主義洗腦的畜生拉響手雷同歸於盡,於是美軍下令,拒絕日軍投降,遇到傷兵直接用坦克壓過去,鋼鐵履帶與血肉屍體混合在一起,變成了活生生的瓜島絞肉機。
日本是資源貧乏的國家,本來是沒有資格發達戰爭的,但恰恰是因為資源貧乏才要發動戰爭來掠奪資源!並且當時的亞洲都是比日本落後很多的農業國家,日本的工業水平和工業產能大大超過這些國家…日本在研製武器裝備只要與這些國家形成代差就可以了!
太平洋戰場的美軍使用的機槍大多為水冷M1917水冷重機槍,這是一款發射.30 06英寸槍彈的機槍,也就是大家熟悉的7.62mm口徑。這款機槍的穿透能力可能還真未必能穿透95式輕型坦克的6-12mm的坦克裝甲。
但後來的M2HB就有很多美軍士兵當做“反器材步槍”使用,因為其使用的.50子彈威力巨大,而日軍坦克的裝甲又很薄弱,這個時候的機槍就很有可能打穿日軍坦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