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918276321084968

    朱翊鈞1563年-1620年),明朝第十三代皇帝。年號萬曆,是明穆宗朱載垕,的第三子。隆慶六年(1572年),穆宗死,十歲的朱翊鈞登基做皇帝,是為明神宗。諡號“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

  • 2 # 那明天呢

      1572年,萬曆皇帝繼位時只有10歲。

      大學士張居正被萬曆皇帝稱為張先生,在少年萬曆心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繼位之初,小皇帝的生活重心放在學習上。十幾歲的萬曆皇帝每日天不亮就起床。

      正字課上,萬曆需工工整整寫字若干幅由正字官指點。萬曆酷愛書法,寫得一手好字。

      日講還有一項重要內容——講解《資治通鑑》。為了讓小皇帝能更快從歷史經驗中學習治國方法,隆慶六年(1572年),張居正進呈一本叫《帝鑑圖說》的書。

      課間休息時,萬曆還要在司禮監太監的協助下,邊處理奏章邊鍛鍊應對國事。上朝不日講的日子,萬曆仍需要溫習經書或習字。一年四季,除了過年和大寒大暑等天氣外,並沒有假期。

      學者認為,幼年時被嚴厲管教,激發了小皇帝后來的逆反心理。

      

    一件袞服

    萬曆繼位後的第一個10年,是明代百事轉蘇、欣欣向榮的10年。北方的“虜患”不再發生,東南的倭患也已絕跡,國庫日見充實。

      萬曆皇帝突然發現一向倡導勤儉治國的張先生私生活卻奢糜得令人吃驚。數年前,小皇帝萬曆曾下令,由內庫撥發白銀1000兩以資助老師修建閣樓。

      張先生言行不一,滿口節儉卻私藏許多珠玉玩好和書畫名跡,還養了許多絕色佳人。

      張居正的家被查抄,兒子張敬修自縊身亡。

      張居正這位一代名臣,生前大刀闊斧地改革文官制度,為萬曆朝的穩定和富庶立下了汗馬功勞。

      

      寂寞晚景

      萬曆有名分的妃嬪一共有18個,而死後有幸入主萬曆定陵的只有兩位。

      孝端皇后王氏未生皇子,卻十分愛護皇長子朱常洛。王氏性情溫和,但不受萬曆喜愛。她不得寵,也不爭寵,居正位中宮長達42年。死後隨葬定陵。

      孝靖皇后是後來皇位的繼承者,短命的明光宗朱常洛的母親。她生前也不得皇帝寵愛,被打入幽宮20年,死時37歲。

      萬曆生前曾經一次迎娶“九嬪”,還有10個面容姣好的小太監,稱十美,後宮宮女有數千人之多,太監數萬人。但誰也不能否認,這位“濫情”皇帝對皇妃鄭氏的綿綿情意。

      冊立愛妃鄭氏之子朱常洵(後封為福王)為太子,是萬曆一直希望的事情,但這件事有點棘手,因為孝靖皇后之子朱常洛才是皇長子,在絕大部分文臣看來,這是以幼凌長,不合於倫常之道。

      萬曆只能找出種種藉口來拖延。第一個藉口是常洛年紀太小,經不起各種典禮的折磨,第二個藉口就是立儲大計屬於皇帝職權,不容許任何人加以干擾逼迫,他採取曲線救國的策略,同日冊封3個兒子為王而不冊封太子。

      萬曆皇帝怠政28年,有所謂的六不做:“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

      

    拒不上朝

      自萬曆十五年(1587年)起,萬曆就不怎麼上朝了。史學家認為,深層次的原因應該是躲避朝臣們結黨營私的矛盾,但是萬曆皇帝自己的理由卻是——身體不好。

      他一生體弱多病,經常服藥,體格很胖。有說法是他走路時要太監給他抬著肚子緩緩前行。史書記載,他給太后請安,要“膝行前進”。但是皇帝雖然有病,卻也沒有病到完全喪失工作能力的地步,他不見眾臣還有一個原因是——煩。

      萬曆十七年(1589年)年底,有位叫雒於仁的七品小官,上了一道《酒色財氣四箴疏》,指責萬曆帝有嗜酒、戀色、貪財、尚氣之失。

      萬曆帝愛醉酒,已經不是什麼秘密,還曾有案例被記錄下來。在一次夜宴上,他興高采烈地傳旨要兩個宮女歌唱新曲。

      御史馮從吾在萬曆二十年(1592年)正月奏疏裡說,萬曆每晚必喝酒,每喝酒必喝醉,每喝醉必發怒,而且曾有酒後打死人的記錄。

      

      玩銀錢遊戲

      萬曆雖免去了參加典禮的麻煩,卻在用一些更為無聊的方法消磨時光。萬曆皇帝就是躲在一座金子做成的宮殿裡,消磨了28年的怠政時光。

  • 3 # 良人執戟2

    少年天子朱翊鈞十歲登上帝位,卻只能幽閉深宮,他從小受到帝師張居正的嚴厲管教、馮保的日夜監視告密、母親李太后的懲罰,尚未成年的皇帝心靈變態受挫、性格扭曲的同時,也埋下大明帝國衰落的危機。

    年僅十歲的小皇帝即位後,雖然君臨天下,卻是依賴於張居正羽翼的呵護,張居正把持朝政,功高震主,儼然成為攝政王。

    這個問題無可厚非,因為張居正以一己之力匡扶社稷,力挽狂瀾,只能怪朱家幼主太小,不能親撐朝政。

    帝師張居正雖然學富五車,有經天緯地之志,可惜在教書育人方面,操之過急,犯了“欲速不達”的錯誤。

    據《明史.張居正傳》,他為小皇帝制定了祥細的日程安排,包括一大清晨的早朝與自己對小皇帝的典籍講讀、背誦各項事宜,事無鉅細,親歷親為。

    他訂下規矩:“戒遊宴以重起居,專精神以廣聖,節賞賚以省浮費,卻珍玩以端好尚,親萬幾以明庶政,勤講學以資治理。”

    這六條,慨括了生活、做人、品行、健康、政事、讀書。

    少年天子因為年齡尚小,還是循規蹈矩的把這些功課做好,及至年齡稍大,張居正又把自己喜歡的書法取消,每天沉緬於經史子集的枯燥和緊張中,小皇帝於是對功課和帝師日漸生厭。

    他的生母李皇后也來增加思想壓力,她派心腹太監馮保日夜監視小皇帝,把所有生活細節都要彙報給太后。

    更惱火的是每天五更時分,就推醒兒子去上早朝,年復一年,萬曆皇帝幾乎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萬曆皇帝十六歲大婚,是太后操辦的,出於逆反心理,萬曆皇帝終其一生對他的王皇后沒有一次好臉色。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家庭“冷暴力”。

    也就在這個時候,萬曆皇帝染上酒癮,開始反抗張居正。由於萬曆皇帝喝醉酒後打了馮保的養子,慈聖皇太后把神宗和張居正招呼到密室,聲色俱厲地希望張居正效法霍光,廢了神宗,起用同胞弟弟潞王,神宗清楚首輔是有這個權力的,於是痛哭流涕,磕頭認錯,並由張居正代擬了“罪己詔”。

    在這瞬間的變故中,萬曆皇帝對張居正產生了深深的恐懼,深深的仇恨!

    萬曆十年(1582)六月二十日,張居正逝世。

    如暴風驟雨般的報復,神宗皇帝開始清算張居正的團隊,輕者削職,重者斬首棄市。馮保被抄家,本人發配到南京明孝陵去種菜。

    著名的歷史學家黃仁宇十分遺憾的嘆息:“世間已無張居正”,並且總結說:“張居正死後,年輕有為的神宗皇帝,並沒有支撐起龐大的帝國。”從此以後反而走向長期怠政。龐大的帝國失去了重心,深一腳,淺一腳,站立不穩,搖搖晃晃,最後墜入危機,走向深淵。

    萬曆皇帝也有值得眩耀的歷史,他搞了三大征伐,平定了東北、西北、西南邊疆的叛亂。他在一系列的戰爭中,指揮若定,獎懲分明。

    這樣一個年輕有為的皇帝怎麼以後沉淪為昏君了呢?

    不用我作結論,當朝大理寺左評事雒於仁作了很好總結:“神宗縱情於酒、色、財、氣。”

    其實這四個嗜好可能大多數皇帝都會沾染上,不足為奇。

    重要的問題是神宗皇帝還染上毒癮!

    這五大愛好徹底摧毀了萬曆皇帝的意志和品德,從此君王不早朝。三十年不與大臣見面,身體的虛弱使他奇蹟般的拖到五十八歲才去世。

    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一個空前絕後的例子。

    由於朝政無人打理,神宗皇帝元神俱失,委頓於後宮嬉戲,官僚隊伍中黨派林立,門戶之爭日益嚴重,互相傾軋,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光怪陸離的團體叢生,反正把明朝弄爛,大家一了百了。

    總結:巜明史》中,張廷玉批教說:“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我對此不持異議。

  • 4 # 無所不為721

    趣說皇帝---萬曆

    今天評他,原因是他是單親家庭裡面沒爹的娃,他娘一手把他帶大,還不能給他再找一個爹回來。沒辦法,這種家庭的孩子,沒有主見,沒有膽量,行為叛逆,特立獨行,等等等等這些毛病就困擾著他。

    小時候,爹死的早,老師張居正又是個強勢強權的主兒,動不動對他嚴加呵斥,心理想啊:你兇什麼兇,你又不是我爹,你還得給我磕頭呢,你算個屌……。但他娘還讓他什麼都聽張居正的,扭曲的心理讓他懷疑他娘是不是和這老頭子有一腿啊,於是強烈的報復心讓他在張居正死了沒兩年,就把他抄家,差點挖墳掘墓。求一下他當時的心理陰影面積吧,他後來也曾認認真真的當過幾天好皇帝,認認真真的上朝,勤勤懇懇的議政,兢兢業業的批奏摺……

    但是,他突然發現,他的爺爺們給他留下了這個機制其實是不需要皇帝也行的!於是叛逆心理起作用了,我就不用上朝了,哈哈,老子可以睡懶覺了!其實,就算他去上朝,那些老頭子也不弔他,他的聖旨沒有辮子皇朝那麼牛逼,內閣首相隨時就封駁回去,內閣一投票,你說的話好聽的還聽一下,不好聽的不光給你扇回去,還能讓輿論罵你昏君,你總不能扯著脖子和一群人(言官)對罵吧……

    所以28年沒去上朝的他,也沒出啥大亂子,順手還揍了一下自大的日本,打得他們二百年沒敢反水,雖然不是他的功勞

    這哥們執政48年,大部分時間養膘,搞女人,煉丹藥,於是就重金屬中毒死了。其實,如果他爹能多給他點父愛,給他健全的人格,他應該也算是一個明君。

  • 5 # 武經總要

    萬曆皇帝是明朝的第十三個皇帝,原名朱翊鈞,年號萬曆,死後被諡為神宗。

      一、君臣矛盾的突出表現

      萬曆皇帝是明朝皇帝中在位最久的皇帝,於隆慶六年六月在其父親明穆宗的靈前即位,統治時間長達四十八年之久。

      作為大學士,張居正是萬曆皇帝的老師,在重臣高拱與李太后的爭鬥過程中,由宦官馮保的力薦而得到太后的重用,成為萬曆年間的首輔。張居正在身為萬曆皇帝的老師期間,對其要求十分苛刻,萬曆皇帝在位期間常常稱其為“先生”,故此對其產生了一種逆反心理。

      馮保同張居正、李太后被視為萬曆皇帝頭頂的”三把戒尺“。

      二、萬曆皇帝怠政的突出表現

      在萬曆皇帝頭上的”三把戒尺“去除後,萬曆皇帝尚對朝政感興趣,為擺脫張居正、馮保以及李太后的影響力,其短暫的勵精圖治,取得了平定蒙古叛亂、援朝抗倭和平定播州叛亂的“三大徵”的政績。但不久,萬曆皇帝因病免朝,從此走上怠政的道路。

      萬曆皇帝的怠政突出表現在“六不做”,即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

      三、萬曆皇帝怠政的原因

      從明朝的歷史淵源和政治背景出發,萬曆皇帝怠政的原因主要包含三條:擺脫三把戒尺、居功自傲以及身體有病。具體如下:

      首先,擺脫三把戒尺,也即擺脫張居正、馮保以及李太后的影響和約束。萬曆皇帝繼位十年間由張居正輔佐,出現了太平盛世的景象。三把戒尺的去除,再無能夠有效約束萬曆皇帝的條件。

      其次,居功自傲加速其怠政。“三大徵”的政績給予血氣方剛的萬曆皇帝驕傲和怠政的理由。萬曆皇帝不存在任何競爭對手,導致個性乖戾固執的皇帝走上了怠政的道路。

      最後,身體有病給其怠政提供了口實。萬曆帝身體發胖,行走不便。

      綜上所述,萬曆帝的怠政究其原因是其自身超乎常理與缺乏恆信的懶惰行為所致。

  • 6 # 小太拾

    萬曆有點懶惰,原因是確實有腿疾,不便見人,但這也不是懶惰的理由。

    萬曆不像明朝其它皇帝,中後期,對朝事基本是聽之任之,小事根本不關心,但是對銀子之事是最在乎的,第一個把明朝皇帝搜刮銀子的行徑公開化的皇帝(其實明太宗朱棣時期,就已經出現宦官出去搜刮百姓銀子的例子了,但是那時候宦官是直接去跟各地官員以朱棣名義私下要錢)。

    但是萬曆對大事還是很在乎的,就像六部之中其它部經常缺官少員的,但是兵部、戶部,這兩個部門官員從沒斷缺過。

    因為戶部掌管著國家命脈錢財,兵部指揮著國家兵馬,保衛大明朝的安危,所以萬曆眼中六部只有只有這兩個部門,至於其它吏部、禮部這些,反正萬曆也不祭祀,也不想對官員任免進行批覆,嚴重的貪官汙吏反而正讓宦官去處置,正好又可以充一批國庫,所以萬曆朝是很奇葩的,貪官汙吏反而很少,因為都明白,自己貪的多了,也是為這皇帝做了嫁衣,因為皇帝才是貪官的祖爺爺。

    萬曆這樣的皇帝也只能出現在明朝,如果在其它朝代恐怕早已經亡國了。

  • 7 # 週一文

    明神宗朱翊鈞,年號:萬曆,他雖然是大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君王,但卻是一個昏庸無道,貪婪荒唐的皇帝。他身為帝王,其所作所為令人髮指,具體如下所敘:

    (一)忘恩負義,凌辱恩師。

    朱翊鈞是穆宗第三子,原本聰明伶俐,穆宗對他期望很高,特請內閣大學士張居正做他老師。隆慶六年,穆宗病逝,年僅10歲的朱翊鈞即位。張居正被後人譽為"中國歷史上最優秀的內閣首輔之一",他對神宗皇帝的輔助可謂嘔心瀝血,在他的精心輔政下,萬曆前期統治各方面都得到長足發展。

    明神宗的母親李太后對自己的兒子一向管教嚴格,對張居正也是非常尊敬的。小皇帝不聽話的時候,她經常搬出張居正來壓制他,起初時神宗還有點害怕,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神宗心裡逐漸對張居正滋生了不滿情緒,總想擺脫張居正的束縛。萬曆十年,張居正去世,一開始神宗還是比較悲傷。不料由於被貶的內閣首輔高拱臨死之前向神宗寫了一本《病榻遺言》,揭露張居正和東廠馮寶早年相互勾結的事情,神宗數年來對張居正不滿情緒一下子就爆發出來了,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即下令查抄馮寶的家,抄得金銀100多萬兩,還有許多珠寶。有了這個甜頭,神宗皇帝把矛頭指向了張居正,結果把張居正的兒子逼死,牽連了許多人,也沒有抄出多少錢兩。這次查抄張居正的家,大大地出了神宗心中壓抑已久的惡氣。神宗查抄張居正的家可以說有點公報私仇的成分在。此時的神宗已親政,老師張居正的話早就扔了差不多了,一些弊政又被他恢復,自己花天酒地,置自家的江山社稷於不顧居然不再上朝理政,對朝廷之事透過太監傳示,就如我們現在所說的遙控指揮,所以朝政漸廢。神宗從萬曆十八年開始到萬曆四十三年足足25年未上朝,最後因"梃擊案"才迫不得已召見群臣。

    這樣的皇帝真的是前所未有。

    (二)貪婪無度,利令智昏。

    神宗皇帝利用自己帝王特權,把貪婪的本性發揮到了極致。他斂財的手段到了令人難以想像的地步。從萬曆十一年開始,朝廷大臣退休、因病辭官等,神宗皇帝就是不補充人手,到萬曆四十年,內閣和六卿僅各一人,都察院連續八年沒有正官,全國一半以上的府衙沒有知府,而這些官俸就被神宗自己中飽私囊了。另外神宗還會派太監到外充當"礦監"、"稅使"這樣的肥差,回來的時候,神宗就會向太監們要錢,太監交不出錢則杖擊處罰,太監們為了交差活命,就拼命收刮老百姓的錢財。

    這樣的皇帝真的是世間少有。

    (三)內憂外患,明朝走向衰敗。

    (1)神宗如此不道,國政很快腐敗不堪,老百姓走投無路只好揭竿而起,各地爆發了多次農民起義,朝廷焦頭爛額。

    (2)神宗有8子,原本他想立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為太子,按祖制應立長子朱常洛為太子(系神宗與宮女王氏所生),最後導致鄭貴妃派爪牙刺殺太子朱常洛,這是明朝建國以來最嚴重的宮廷仇殺事件,史稱"梃擊案"。神宗皇帝的後宮也不太平。

    (3)立儲之爭還導致了以顧憲成為首的"東林黨人"和以沈一貫為首的"浙黨"的朝廷黨爭,弄得朝廷混亂不堪,明王朝的政治危機日益加重。

    (4)就在神宗統治混亂不堪之際,北方女真族努爾哈赤統一了北方各部落。萬曆四十四年稱帝建立後金政權,並以殺祖父之仇等"七大恨"為由起兵伐明。經過數戰,明軍傷亡慘重。

  • 8 # 來去是夢成敗皆空

    個人認為,萬曆是一個功過參半的皇帝,是一個對歷史絕對有劃時代意義的帝王,明實亡於萬曆這話也對但是也不全對。還是要把朱翊鈞執政分成前後兩個時期來看,如果說前期的朱翊鈞,應該是除了朱元璋,朱棣和朱佑樘外明代文治武功最有作為的帝王,而後期的昏庸和頹廢除了自身性格,疾病和貪婪的原因外,也是和明代的言官體制及政治生態有很大關係。

    歷史上對萬曆十年之前的朝廷政治革新和國家一除積弊的功勞歸功於張居正,以及馮保,甚至李太后,這沒錯,但在朱元璋創立的明代帝王高度集權的制度下,有明一朝,那位實權的首輔,太監,太后能翻了大明的天?崇禎明朝末世都沒戲,當時能執大明牛耳者也只能萬曆一人而已,所以說沒有朱翊鈞的支援和配合,張居正的改制就會被掣肘,張居正的聲音就會被政敵淹沒,同時張居正的新政再好也只能叫“萬曆新政”。

    當然,萬曆繼位時的確只有十歲,一個上小學四年級的年齡被很多人說是一個不懂事的年紀,但那是在現在。萬曆皇帝明顯的繼承了他爺爺嘉靖的基因,天資十分聰穎,很小就學習帝王御術,對權利有著超出其年齡的控制力,正如名字裡的鈞字為鈞者聖王制馭天下,猶如制器之轉鈞也!

    穆宗朱載垕去世後,就因為首輔高拱痛哭時說了一句“十歲的太子如何治理天下啊!”被馮保聽到報告給小皇帝朱翊鈞,他直接能就把穆宗託孤、當朝首輔高拱給免職查辦,高拱推薦的東宮侍讀,禮部尚書高儀嚇得吐血三天而死,這裡邊除了有張居正和馮保的“陰謀”之外,也體現了明朝體制賦予帝王的權利,讓朱翊鈞明白,皇帝再小也是君,首輔再大也是臣。高拱被罷免後,張居正得以成為首輔。

    朱翊鈞小時候在李太后的嚴格管教下,學習非常刻苦。五歲就已經可以讀書寫字,每天五更天(四點)就要起床去隨師傅早課,即使繼位後每天天不亮就要到文華殿“舉日講,御經筵,讀經傳、史書”。在明朝的眾皇帝中,除明太祖朱元璋之外,像朱翊鈞那樣確實是不多見的。

    朱翊鈞為了給張居正豎立朝廷權威,在繼位後的第九天就單獨在奉天殿左後門召見了張居正(平臺召見),這在嘉靖中後期和隆慶朝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朱翊鈞虛心請教,共商大計,為張居正在朝內豎立了極高的威信。他全力支援張居正,合力進行改革政治上、經濟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政府面貌煥然一新,經濟狀況也大為改善,一舉扭轉了正德、嘉靖兩朝以來形成的頹勢。

    但朱翊鈞當時畢竟還是年幼,無法完全控制權利,只能與“賢臣共天下”。張居正死後萬曆才真正的親政,對張居正做了徹底的清算,一是告誡群臣“功高高震,不知收斂”的下場,二是把張居正作為“罪魁禍首”加以嚴厲處罰而盡收群臣歸心。帝王心術何其高明,親政後便牢牢抓住“用人唯我”,生殺予奪在朝廷(皇帝)這根權柄,直至去世。

    隨後萬曆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和尊嚴發動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徵,文賴張居正,武靠李如松,打贏了平定了蒙古叛亂的寧夏之役,抗擊日本酋首豐臣秀吉侵略藩屬的北韓之役和苗疆土司楊應龍割據自立的播州之役。三大徵使得大明華人振奮,萬國臣服,“國際”地位如日中天,可以說在朱翊鈞在武功上僅次於洪武和永樂以及宣德三朝,也遠勝於正德,更勝於正統兩朝。使得日寇懼我華夏近三百年。

    很多人把三大徵巨大的消耗列為明亡的原因之一,也沒有錯,畢竟花錢太多,但實際情況是三大徵軍費是由內帑和太倉庫銀足額撥發,三大徵結束後,內帑和太倉庫(專用於京鎮軍費開支)仍有存銀,也就是說朱翊鈞花的大部分是他自己的“體己錢”,而萬曆三大徵不打的話,大明則會亡的更早。隨後的萬曆極度貪財,可能也是因為自己的內帑沒有錢缺乏安全感以及敵視群臣言官的緣故。

    萬曆十五年開始,朱翊鈞開始長達了二十多年的怠政,沉湎於酒色之中,身體虛弱(體胖腿疾),幾乎不上朝。處理政事的主要方法是透過諭旨的形式傳達,而不是召對的方式,奏摺也不再批覆。好像一夜之間和群臣成了“冤家對頭”。起源是因為“國本之爭”這一場長達十五年的立儲大爭論,萬曆在與群臣關於太子人選上爭奪失敗,使得“愛子”朱常洵輸給了他“厭惡”的長子朱常洛,從而使萬曆帝產生了極大的失落感和不安感,認為皇權下降,從此他便不在信任群臣,更加牴觸群臣的奏議,產生了強烈的報復和叛逆心理。

    朱翊鈞消極和不作為讓大明從此陷入了朝廷黨爭,宦官專權,藩王眾多,貪汙成風,壓榨百姓,武備荒廢,財政崩潰,使得大明慢慢的滑向了萬劫不復的最終崩潰的局面,朱翊鈞作為實際統治者的確是應該負有主要責任的。(十三陵只有他的陵被髮掘了)

    所以大明第十三代皇帝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是一位功過參半的帝王,前期英明神武,文治武功為大明中興之主,後期貪財怠政,民不聊生實為大明亡國之君。本人不是明粉兒清粉兒,僅言歷史,不惜見諒。

  • 9 # 磨史作鏡

    寫一首打油詩來說說萬曆吧:

    萬曆皇帝朱翊鈞,隆慶之子嘉靖孫。

    不到十歲即帝位,明十六帝排十三。

    內閣大臣張居正,聯合內宮倒首輔。

    居正改革整十年,幼帝拱手樂得閒。

    萬曆新政有起色,帝師撒手向西去。

    弱冠天子終親政,反攻倒算罪先生。

    居正之政全盤廢,張家老少遭禍殃。

    可惜勤政沒幾載,厭倦懈怠逐漸來。

    寵愛美女鄭貴妃,愛屋及烏愛其子。

    長子常洛宮女生,萬曆待之甚刻薄。

    貴妃固寵思立嗣,奈何常洛為長子。

    群情激憤齊上言,萬曆糾結大禮議。

    呵斥廷杖不管用,乾脆君王不上朝。

    萬曆御宇四十八,卅年不見君王面。

    酒色財氣有四病,上書罵君雒於仁。

    礦監稅監能斂財,禍害百姓不一般。

    號稱打贏三大徵,慘勝拖累大明廷。

    抗日援朝喪大將,剿滅播州楊應龍。

    寧夏之役終平叛,錢糧耗費數不清。

    三徵雖勝禍患在,還有兩敗不可輕。

    明緬之戰敗了北,建州女真起東北。

    努爾哈赤世梟雄,七恨起兵攻明廷。

    萬曆末年後金建,四十七年薩爾滸。

    五路圍攻遭慘敗,明金形勢大逆轉。

    翌年萬曆皇帝崩,廟號就是明神宗。

    又過短短廿四載,大明帝國即滅亡。

    亡國之君是崇禎,敗亡實際自萬曆。

    光陰荏苒數百年,萬曆皇帝定陵開。

    屍骨無存老皇帝,冥冥之中何唏噓!

  • 10 # 白龍赤子

    萬曆皇帝朱翊鈞,明代歷史上第十三位皇帝,是明代歷史上典型的“雙面”皇帝,他既是一位優秀的帝王,同時又是一位昏庸的帝王。他的皇帝生涯分為 前後兩個時期,以張居正的去世為分界點。前期的萬曆皇帝是一名有為的君主,再加上其母后李貴妃的協助,任命傑出的政治家張居正為內閣首輔,開展了歷史上著名的“張居正變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張居正去世後,萬曆皇帝走上了荒政怠政的道路,二十多年不上朝,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年少繼位

    隆慶六年(1572),明穆宗朱載垕去世,年僅十歲的太子朱翊鈞登上了明王朝皇帝的寶座。從某種程度上講,這個寶座既成就了朱翊鈞,也毀掉了朱翊鈞。此時,他的老師是一代名臣張居正,對他進行了嚴厲的管教,鍛鍊了萬曆皇帝的心智。在我看來,正是這種嚴厲的管教導致了他後期叛逆的性格。不管怎麼樣,登基之後的萬曆皇帝體現出了一個優秀皇帝該有的一切品質,政治魄力與勇氣、勤勞、虛心、孝順等等。這一時期的萬曆皇帝,所有人認為他會像朱元璋那樣位列明代優秀政治家的行列。

    張居正變法

    這一時期,萬曆皇帝協同張居正一起,啟動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張居正變法”,包括“考成法”、發展水利事業和“一條鞭法”等等。這些措施的順利開展,與萬曆皇帝的支援是分不開的。張居正變法後,明朝的國力有了明顯的加強,一改中期以來的頹勢。但是,萬曆皇帝是一個多疑、多變的君主。1582年,張居正去世,萬曆皇帝立即廢止了幾乎所有的變法措施,讓稍有好轉的明帝國重新又回到了以前的狀態,這是令人惋惜的地方!

    怠政階段

    萬曆十四年(1586)年,萬曆皇帝的政治生涯逐漸走下坡路。這時的萬曆皇帝開始沉迷於各種娛樂活動,以前兢兢業業的萬曆皇帝從此再也沒有出現過。他作為明代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總共48年。但他二十多年不上朝的歷史,在明代皇帝中也是很突出的。正是在萬曆怠政的時期,遼東出現了影響國運的重大歷史事件,其中包括“薩爾滸大戰”。正是這一系列的對抗,使明朝在面對女真勢力時失去了抗衡的力量,明朝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結語

    在明朝的歷史上,萬曆皇帝朱翊鈞是一個典型的“雙面”皇帝,他的能力絕對不輸隋煬帝楊廣、唐玄宗李隆基,但他的昏庸程度也絲毫不在以上二人之下。對於個人而言,某些缺點可能不會造成致命的傷害,但對於一個國家而言,長期隱居深宮就是一個致命的打擊,有著無法彌補的損害,所以“明實亡於萬曆”的說法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 11 # 相仁三女

    萬曆皇帝朱翊鈞生於嘉靖42年(1563年8月17日),六歲被立為皇太子。自五歲開始認字,七歲開蒙,深得嘉靖皇帝太子裕王朱載垕的喜愛。隆慶六年1572年六月初十朱翊鈞登基繼位,年僅十歲,在位48年,廟號神宗。是明朝16代帝王中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萬曆皇帝繼位前十年在帝師和大學士首輔張居正的輔佐主持下,著手整頓綱紀,整頓吏治,實行考成之法,清除各種素弊,建立國家完整有效的政治體系和相應的監察獎懲制度,激勵鞭策監察獎勵懲罰官員,提高封建政府的辦事效率。

    在推行考成法期間,萬曆皇帝任用張居正制定了內閣六科六部三級監察制度,鞭策激勵文武百官奮發向前,不再敷衍和苟且偷安,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執行效率。

    萬曆皇帝尤其在整頓財富方面成績顯著。

    萬曆執政前十年,整理地方財政任用王國光為戶部尚書,勇於任事,創制《萬曆會計錄》,要求地方督撫巡御史,將每年的各省的存留之賦呈報給戶部。

    嚴懲貪官汙吏、推行官員考成法和整頓財政的做法,使整個國家機器正常的運轉起來。

    萬曆當政之初,還進一步整頓北方邊備,努力清除北方少數民族對中原政權的威脅,使北方的邊患大大減小。為此,萬曆皇帝採取的措施是,儘量約束蒙古族,鞏固延長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政權的和平局面,同時積極整軍,堅固設防,做到有備無患,外示羈靡,盡施懷柔之策。內守公約,整修軍備,並施分化,瓦解北方韃靼瓦剌力量,提倡懷柔靜修善業,加固長城。萬曆初期使北方慕田峪及大同沿線長城顯要位置均得以加固重修。對邊疆地區實行屯田,消除北部,西北部少數民族對明王朝中心地帶的威脅。

    萬曆皇帝在統治初期在文化領域上也整頓學政,清楚積弊,不準別創書院,國家以學好經書,講明學問,不妄議朝政,不許出入衙門沉說民情,禁止議論官員賢否,裁汰學額,對不堪任用者進行黜退,對生源進行嚴格考核,不符合資格的一律罷黜為民。

    在整頓文教過程中,萬曆皇帝又下旨毀天下書院,禁止脫離實際的空談,排除干擾施政的邪說雜教。

    整頓全國驛遞,把明初驛站當中的積弊盡行革除。

    萬曆時期最為後世所熟知的一條是,萬曆初期實行一條鞭法。一條鞭法,在封建社會是賦役史上重大改革。

    一條鞭法的主要規定是按田地人丁簡派徭役,每年一次,將土地人丁田多丁少的富戶和有丁無田的貧戶進行遞增或遞減,對富人丁徵銀數量提高,對貧戶人丁徵銀數量適當減少。將田賦和所有徭役統一核定後一概徵銀,需要增派徭役時國家利用徵得的銀兩另行僱役。賦役徵收時將民人自收自解,改為官收官解。如此一來,減輕了無地少地農民的徭役負擔,簡化了稅制,堵塞了官僚胥吏從中作弊弄假的漏洞,削弱了封建人身依附關係,使農民可以有了自己的勞動自主權,有利於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發展。

    在萬曆時期,還進行過清丈全國土地的做法。清丈土地於1578年在全國展開,南北直隸山東陝西等勳貴家莊田均在清障範圍之內。目的是抑制王府貴族對土地的侵奪,保障小民土地權益,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緩解當時日益加劇的階級矛盾。

    萬曆十年又捐除數逋,把原來的舊歉減免徵收。

    完全可以說,在萬曆當政前十年,由於有大學士張居正的輔助,國家的改革和建設取得了很大成效,國家奠定了雄厚的財力,人民負擔也大大減輕。社會矛盾得到不同程度的緩解。

    神宗後期還有重大的一項軍事行動,就是援朝抗倭,堅決維護國家神聖,領土完整,保護北韓不受倭寇侵犯,反對侵略,幫助北韓振興自保。

    在萬曆皇帝神宗中後期,奢侈腐化,厭政怠惰,酒色財氣四病俱足,橫徵暴斂,嗜貨好利,強徵商稅礦稅民間織造,裁抑百官,國體盡傷。最後導致農民社會各界負擔加重,矛盾逐漸的加劇。

    明之亡,實亡於萬曆,也是實情。萬曆自己有言,國體之要,在德不在險。最終明亡於神宗失德敗政,子孫盡被刀矢。嗚呼哀哉。

  • 12 # 朝氣蓬勃的一半

    我們都知道萬曆幾十年不上朝,但是少有人知道他為什麼不上朝,這一切都要從萬曆剛繼位的時候說起,那個時候張居正把持著朝政,萬曆自己想做什麼都做不了,甚至都沒有人身自由,而且還被張居正逼著幹這幹那,於是萬曆就特別的反感張居正。尤其是在萬曆少年的時候,充滿了逆反心理。在這些原因之下,萬曆在張居正死後,他推翻了張居正的所有,在他以為自己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的時候,他又發現所有的大臣都在反對他,他覺得自己只是個工具,而不是一個皇帝。大臣們需要的不是一個有思想的皇帝,而是一個權威。

    從此之後萬曆就心灰意冷,不再上朝。自始至終,萬曆都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沒有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治理國家。所以我說他是個可悲的人。

  • 13 # 六安小胡

    首先是一個殘疾人,腿有問題,他的墓是唯一一個被考古學家開啟的陵墓,屍骸確是殘疾人。

    薄情寡義忍辱負重,當皇帝前不敢頂撞老師張居正,當皇帝后又是抄家又是殺人的,心也挺狠的。在位48年,有20年左右不上朝,就算腿有殘疾,這也太懶了太任性了吧,不是有忠臣國家早給滅了。

    頭腦一根筋,明朝的三大懸案,紅丸案,梃擊案還有個啥的忘了,都和他有關,他寵幸鄭貴妃,剛愎自用,不聽勸說,甚至想立他們的兒子為太子,據我所知他們的兒子福王最後被李自成部隊用大鐵鍋煮了吃了。

    萬曆皇帝還發動三大戰爭,不過沒有成功,耗費巨大財力,也飽受爭議。

  • 14 # 自在養生雜談

    萬曆皇帝是一個傳奇性的皇帝,他和他的爺爺嘉靖皇帝一樣,都是當皇帝的好手,小小年紀就能牢牢把握住皇權,知道如何對付大臣。

    聰明

    萬曆皇帝絕對是個天資聰慧的人,而且在前期十分開明,對於大臣的諫言都能虛心接受。而且他特別識大體,知道當皇帝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所以在他登基之後,對於朝廷軍國大事都特別上心,正是因為萬曆皇帝的努力,再加上張居正等著名大臣的輔佐,一度出現了萬曆中興,所以萬曆皇帝絕對是一個聰明的皇帝。

    任性

    萬曆皇帝儘管勤於政務,但是他的童年卻並沒有得到多少快樂,他的母后對其十分嚴厲,身邊的張居正教導他的時候也很嚴厲,只有風暴和她最親近,但是馮保也是忠於太后的,經常像太后彙報皇帝的所作所為,正是在這三人的壓力下,儘管萬曆皇帝表面上順從,但是其內心深處已經產生了很強的反抗心理。

    作為皇帝,他不能容忍一個大臣天天對他指手畫腳,這主要指的是張居正,儘管萬曆和馮保是有感情的,但是馮保與其他太監不同,他有自己的政治抱負,所以對於皇帝有事的不當作為,他會藉助太后之手來教訓皇帝,所以惹的皇帝不快,在忍無可忍之時,在別人的慫恿之下,將馮保發配南京明孝陵給太祖守靈。

    張居正死後也受到了萬曆皇帝無情的清算。

    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原因是他們從小壓制萬曆皇帝愛玩的天性,導致萬曆皇帝本身的任性被激發出來,當他自己可以親政之後,難免受到其他太監或者大臣的引誘,將得罪過自己的大臣給收拾了。

    萬曆皇帝由於從小就被太后、馮保、張居正等人壓制,每天過的很辛苦,沒有一點自己的娛樂時間,導致他活得很累。在他發配走馮保,把張居正挖墳並狠狠發洩自己的憤怒之後,由於發現大臣喜歡和自己作對,讓自己不開心,索性就學他爺爺,躲在宮裡不再見大臣,天天過自己的幸福生活,儘管懶但是軍國大事並沒有耽誤。

    萬曆前期和後期的差別主要原因在於長期受太后和內閣首輔壓制,而且某些大臣的所作所為對萬曆皇帝造成了很大打擊,尤其是張居正,所以各種內外部因素共同導致了萬曆皇帝統治前期和後期的不同。

  • 15 # 腦洞趣味歷史

    年幼的萬曆皇帝朱翊鈞有著遠超同齡人的成熟與早慧,史書記載他大概三四歲的時候就可以讀書。十歲登帝位,將師傅佈置的帝王課業完成得異常出色,引得朝臣交口稱讚。他充分的繼承了爺爺嘉靖皇帝的聰慧與政治上的天賦,如果不出意外將會中興大明的英主。

    可現實卻截然相反,朱翊鈞在張居正去世後就正式走上了長達二十多年的怠政之路,以至於史書中評價:明實亡於萬曆。(清代的史學界流行一種觀點:明之亡,亡於萬曆。如清代的吳振棫《養吉齋叢錄》、趙翼的《廿二史札記》)

      這背後究竟有什麼樣的隱秘,可以讓一個年輕富力的皇帝對朝政失去興趣?

      其中原因還要從一個對他至關重要的一個人身上刨析——內閣首輔張居正。

      (一)

      朱翊鈞的父親隆慶皇帝過世時留了四位輔政大臣:高拱、張居正、高儀、馮保。

      四個人中高拱和馮保的關係非常惡劣。

      這二人一個是外廷首輔,一個是內宮司禮監太監。在隆慶皇帝的理想佈局中,倆人正好可以相互制衡從而避免一方坐大。

      但內閣首輔那個位子誰不想坐?

      張居正私底下和馮保聯盟驅趕高拱。

      另一邊大權獨攬的高拱有些志得意滿,在內閣裡對同僚感慨道:“十歲太子如何治理天下?”

      他的潛臺詞是:皇帝年幼不能理政,諸般事物肯定要攤到內閣頭上,諸位同志還需努力。

      大擺首輔架子勉勵同僚,話裡話外都透著股春風得意,豈能不招嫉妒?這句話後腳就被有心人傳給了馮保。

      馮保再稟告到太后那裡就成了:“十歲太子如何為人主?”

      漢字的語境不同所表達的含義也是不盡相同,掐頭去尾的這句話儼然成了謀反的禍心。

      兩宮太后都是不諳政事的婦人,聽到內臣這般稟報當即嚇得方寸大失。第二天一早就召集諸臣奪了高拱的官位,並令其即刻返鄉。

      對兩個久居深宮的女人來說,外臣對皇室的忠心更多要從感官上體現出來。

      高拱昔日對先帝那套寸步不讓以理服人的態度只會讓她們感到害怕,張馮這兩個精明的政治家深諳此理。所以在針對高拱的行動中,張馮二人並沒有在朝堂大興黨羽與高拱鬥爭,而是以資訊提供者的身份引導皇室制裁內閣首輔。

      諸如此類的手段,在以後依舊會套用在朱翊鈞的身上。當然這都是後話,小朱同學此刻還只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少年。

      (二)

      張馮二人扳倒了高拱,在通力合作之下大明朝政形成了“宮府一體”的局面。即司禮監和內閣聯手推行政令,這樣的權力之下連皇帝本人都不得不仰二人鼻息。

      可張居正是個極擅長面面俱到的政客,他太懂得如何在上位面前營造出一幅讓人如沐春風的模樣了。加之有馮保輔助,李太后和皇帝在相當長的一段內都非常信任他,並親切地稱他為:元輔張先生。

      元是第一的意思。在萬曆朝之前,內閣閣臣在法理上是平等的,並沒有主次從屬之分。皇室如此稱呼,算是默認了張元輔可以統領內閣。

      君臣佳話,這是何等的殊榮?

      但皇室的情義不同於世俗的感情具有長久的效用,它總是充滿各種變數。況且張師傅的高壓教育理念也給皇帝埋下一顆排斥強勢臣子的種子。

      朱翊鈞在幼年時讀錯了字會被張先生不留情面的在大庭廣眾之下指出。在宮中犯了生活上的錯誤也會面臨極為嚴苛的懲罰。具體就是罰跪,從數個時辰到一天不等,這種懲罰對成年人而言都算不小的負擔。

      十六七歲時,朱翊鈞和太監飲酒,喝多了之後讓兩個宮女跳舞。宮女說不會,他就割了人家的頭髮。這件事傳到了李太后的耳朵裡,她竟然聲稱天子失德要廢帝。

      朱翊鈞就是在這種氛圍中長大,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母親李太后和張師傅扮演的是一個角色,只持續地提供高壓。但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僅僅需要嚴格的教育,更需要慈母的鼓勵和陪伴。李太后顯然沒有注意到這點。

      讓人窒息的壓抑一直籠罩在朱翊鈞身上,他難免滋生的一些反抗情緒。這些反抗情緒會被有心的臣子利用,蓋因皇帝的一舉一動都被臣子賦予著極為豐富的政治意義。

      有些政治頭腦遲鈍的上位覺察不到臣子利用其情緒或習慣來達成自己打擊敵黨的目的,譬如趕走高拱的兩宮太后。但朱翊鈞是個極為聰慧的人,他發現了端倪。

      (三)

      萬曆十年即公元1582年的一天,朱翊鈞在內宮聽戲,戲本是《華嶽賜環記》。

      戲的大致內容為南宋寧宗時期,華嶽上書請誅權相韓侂冑反被迫害。其中有個片段是寧宗感慨自己沒有實權而嘆息道:“政由寧氏,祭則寡人。”

      戲文裡的這句臺詞出自《左傳》意思是:政治權利都由別人把持,而皇帝只能主持祭祀一類的事情。這可戳到了皇帝的痛處,當時宮中的宦官們清晰地看到,戲臺上的國君和戲臺下的國君都有些不高興。

      但張居正此時已經離世,皇帝會怎麼辦?

      他下了一道詔書,是把張居正清查天下田畝的政令停下來,其中不乏清除張居正遺留影響的意思。

      此刻的朱翊鈞已經對張師傅頗有微詞,但作為一個皇帝他是認可後者功績的。他明白這條政令本意是好的,只是在推行手段上有些急功近利。張居正有感時日無多而做了些急躁的事情並非不可原諒。可以看出,二十多歲的朱翊鈞不僅對自己的國家富有責任感,而且懂得遏制情緒以理性看待問題,這已經強過他諸多先祖。(例如堡宗厚照。)

      然而這件事遠非從此刻結束。

      張居正的政敵們立馬就嗅到了這道詔書的不同尋常,他們敏銳地感覺到了皇帝情緒上的轉變。

      一時間揭露張居正惡行的奏摺宛若凜冬之飛雪紛紛揚落在了皇帝案頭。

      反張派試圖放大皇帝對張居正的厭惡而達到打擊張黨的目的,畢竟當時的朱翊鈞對待教導自己十年的張師傅還是有些感情的。為了達到預期的效果,編排一些子虛烏有的事情就無可厚非。

      其中最有分量的莫過於《病榻遺言》。

      這本書最先是朱翊鈞的外公,李太后的父親李清拿出來,稱是高拱蒐集張居正謀逆的證據。

      書中放言張居正外結戚繼光把持邊軍有謀反的意圖,可謂是語不驚人死不休。

      事實上張居正的確和戚繼光私交密切。

      這種似是而非的謠言足夠朱翊鈞以最大的惡意揣測張師傅的用心。

      至公元1583年夏季,皇帝已經免去張居正三個兒子的官職。

      值得注意的是他的罪名是在其死後不斷增加的。

      最初只是結黨營私,到公元1584年9月,張居正的罪狀已經成了:“誣衊親藩,侵奪王墳府第,鉗制言官,蔽塞朕聰,專權亂政。”

       張的罪名正是伴隨著皇帝對張居正厭惡的加深程度而增加的,這背後少不了反張派的推波助瀾。

      反張派把朱翊鈞對張居正的微詞放大到怨恨可謂是居功至偉。既然把控皇帝的情緒加以推波助瀾就能達到自己打擊政黨的目的,那麼後繼者勢必如過江之鯽。

      “國本之爭”就是一場極為典型的夾私鬥爭。

      從明朝既有歷史來看,皇帝是有權來指定自己繼承人的。朱翊鈞極為中意自己的三子常洵,但朝臣卻以《皇明祖訓》為由勸諫皇帝應當立長子,且不容置喙。

      這是一場聲勢極為浩大的黨爭,持續數十年,諸多官員被逼下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試圖調和皇帝與文官集團矛盾的首輔申時行。他最後落了個“首鼠兩端”的名聲無奈致仕。

      可以看出這場意識形態的鬥爭威力之大,連內閣首輔稍有疏忽也會身敗名裂。而明朝關於此類時間跨度極長的鬥爭萬曆朝並不是首例,之前嘉靖朝就出現過“大禮儀”之爭,最終的結果是皇帝勝出。

      如此看來,嘉靖皇帝的鬥爭經驗就成了孫子萬曆皇帝的寶貴筆記。

      可萬曆皇帝卻對爺爺的筆記諱莫如深。

      當時嘉靖皇帝的做法是扶持嚴嵩一黨來收拾以正直自詡的文官集團從而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嚴嵩當了文官集團的叛徒自然只能依靠皇帝。這樣的手段自然也適用於萬曆。

      但朱翊鈞卻因為張居正的關係極端的排斥強勢臣子,哪怕是家奴太監,他也不願意其權勢太過膨脹。

      有次他想提拔一個官宦進司禮監,只是因為寵愛的鄭貴妃誇讚了那個宦官一句。朱翊鈞就找了個由頭將那個宦官貶去了南京。

      多疑的皇帝皇帝怎麼會放心地扶持一個權臣替自己吸引火力?

      所以,最終的結果一定是朱翊鈞在和臣子的交鋒中落敗,畢竟一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他被文官集團那些草蛇灰線的謀劃搞得心力憔悴,索性兩腿一伸躺平吧,朕不管了。

      朱翊鈞把自己藏在皇宮裡,借用錦衣衛和司禮監這兩個機構把持著朝堂,使之不至於失控。然後任由文官集團諸黨傾軋。

      他甚至不願意給缺人的官位補人。

      《明通鑑》中記載:“帝以海宇承平,官不必補,有意減損。”

      海宇承平自然只是個藉口,補上位的官員除了黨爭他們不會再發揮別的作用。朱翊鈞覺得自己又何必發著錢讓他們膈應自己呢?隨他們去吧!

      明王朝就在這種內耗中逐漸走向頹敗,明始亡於神宗並不是一句空話。

      

      

     

      

      

      

      

     

      

      

      

     

     

  • 16 # 張生全精彩歷史

    萬曆真的算不上一個好皇帝,他最大的特點就是意氣用事,給人的感覺,就是他一生都沒有長大,一直都在鬧小孩脾氣。

    皇帝是國家領導人。作為國家領導人來說,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對他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皇帝的權力就是非常大的,不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造成的危害是很大的。“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這樣的後果,是常人難以承受的。

    然而萬曆皇帝卻沒有管理好自己情緒的能力。

    萬曆皇帝耍小孩子脾氣,可以說處處皆是。

    比如張居正一死,他立馬抄了張居正的家,把張居正的家人發配到邊疆。甚至試圖把張居正的遺體從棺材裡挖出來鞭打。萬曆皇帝這樣做,明顯就是在洩私憤,對張居正當年管教他表達不滿,對張居正僭越權力表達不滿。

    說萬曆皇帝是小孩脾氣,是因為打擊張居正,在張居正活著的時候,他是不敢幹的,只有等到張居正死了,才敢這樣幹,這就是一種小孩子才會有的行為。

    比如他始終不認可他的長子朱常洛。朱常洛是他和自己的母親李太后的宮女生的。有一次去母親那裡,看見母親身邊這位宮女有些姿色,就把人家按在地上,春風一度。誰知道這個宮女的土壤極為肥沃,就這麼懷孕了,就這麼有了朱常洛。但是他始終不承認這個孩子是他的。

    實際上,他不承認是很好笑的。宮女在宮中懷孕,如果不是皇帝的,就有大問題,而且也是給皇帝戴綠帽的表現。萬曆皇帝不去考慮這些,就是不承認。這就如同一個孩子幹了壞事,被大人逮住後,他無論如何不願意承認一樣。所以說,這也體現了他的孩子心性。

    再比如萬曆皇帝30年不上朝。他為什麼30年不上朝,因為他在和大臣們鬥氣。他為什麼鬥氣呢?原因就在於,大臣們希望他認可朱長洛,把朱常洛立為太子,而他只想把他喜愛的妃子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立為太子。大臣們認為應該長幼有序,他不聽。大臣們說不服他,他也說不服大臣們,就這麼較起勁來。

    對於大臣的意見,要麼皇帝從善如流,要麼皇帝一意孤行。如果皇帝想一意孤行,大臣們還要喋喋不休,那樣的話,可能皇帝就要殺人。畢竟皇帝權力很大,他要殺人,誰也把他沒辦法。但是萬曆皇帝沒殺人,也不接受,而是躲起來不見。不見就不見,過了就算了,該幹什麼還幹什麼。畢竟朝中有那麼多事情,需要皇帝去做。但是萬曆皇帝竟然30年躲著不見大臣。

    除了小孩子鬥氣採用這種辦法,大人是不太可能這樣做的,更何況還是皇帝。

    那麼,為什麼萬曆皇帝是這種小孩心性呢?

    萬曆皇帝在很小的時候,就被立為皇帝,但是他又不能幹皇帝的事情。畢竟他太小了,因此朝中的事情,就交給了張居正來處理。

    張居正處理朝中的事情,其實是名不正言不順的,因為明朝和之前的那些王朝都不一樣,明朝是沒有宰相的。如果有宰相,朝中的大小事情,自然就該由宰相來做的。沒有宰相的時候,朝中的事情只能由皇帝來做。雖然設定了內閣,但內閣是協助皇帝做事情的。當時正是因為皇帝年紀太小,做不了這些事情,所以只能由內閣首輔來代做。

    同時,張居正不僅僅是要幹宰相的事情,而且他還得當萬曆皇帝的老師,負責教育,培養萬曆皇帝成長。

    萬曆皇帝雖然很小,但他也知道自己是一個皇帝,那些事情是該他乾的,他也想自己做主。尤其是處在青春期的小孩,本身沒有什麼能力,但是特別叛逆,特別想自己做主。

    但是一方面李太后對他的管教得非常嚴格,不可能讓他做主。另一方面張居正作為老師,也不可能讓他做主,也不斷在教育他。這就使得他對李太后和張居正有氣,覺得是他們聯合起來,不讓自己做主的。張居正那樣做,就是想一直保留著權力。心裡的那個氣,就鬱結了起來。

    雖然鬱結著,但是被李太后和張居正壓著,自己也毫無辦法。久而久之,就造成了萬曆皇帝在心智上一直沒有成熟,一直都只是小孩子心性。就算他後來獨自做主了,他還是那種小孩子心性。而且當一個小孩子心性的人,缺乏約束的時候,他對自己是極度放縱的。最終,萬曆皇帝才會做出那麼多出圈的事情來。

  • 17 # 掃碼時光

    萬曆皇帝朱翊鈞,是一個被從小過度教育,毀了一生的皇帝。

    為什麼這麼評價他,我們從下面幾點分析:

    1、膽小、能忍氣吞聲、繼而叛逆、和家長對著幹。

    萬曆皇帝朱翊鈞自幼聰明伶俐,5歲就開始師從內閣大學士張居正讀書。

    母親李太后對他管教特別嚴格,每天凌晨5點左右即開始從事一天繁重的課業。

    張居正親自編訂了講述君道的各式教材共計40本,李太后對張居正的做法十分欣賞。她每次教導兒子,都把張居正搬出來,說:“告訴張先生吧,怎樣?”或是“張先生知道了可如何是好?”這樣萬曆皇帝從小就對張居正十分敬畏,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也產生了對老師的怨恨心理。

    但有母親給張居正撐腰、加之張居正身居“內閣首輔”、手握大權。他也不敢翻盤。

    待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便把對太后、對老師的怨恨情緒徹徹底底地釋放了出來。太后,是他的親生母親、他不能對已故母親做忤逆之舉。

    對已逝恩師痛下狠手,掘了張居正的墳墓鞭屍,來發洩他被壓抑了多年的心中怨氣。

    2、脾氣大、倔強、情緒暴躁。

    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始終覺得自己還受著張居正的影響。

    直到他抄了張居正的家,才感到多年的怨氣終於得到了發洩。

    而且凡是張居正割除的弊政,他快速恢復了。

    此後酒色財氣俱全,連大煙都抽。每次酒醉便胡亂打人。

    3、貪婪、佔小便宜、荒淫無度

    他藉著帝王的權勢,把貪婪的本性發揮到了極致。為了省錢,官員短缺從不補員。

    為了斂財,他生了皇子、公主,他都會厚顏無恥地伸手向官員要錢。

    還派太監到民間大肆搜刮財物,把老百姓搞得十室九空。

    4、不自信、不合群、缺乏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

    因立太子之事,他無法說服大臣立他喜歡的三皇子。便索性不上朝,和大臣們對著幹,用這種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

    直到15年後出現“梃擊案”(三皇子之母派人刺殺太子)。他才被迫冊立長子為太子。

    5、凡事與朝中文官唱反調

    萬曆十七年元旦節,他沒有像往年那樣接受群臣的朝拜。而且此後他再也沒有接受過百官的朝賀,不再上朝堂與百官議事。

    在上報的奏摺上通通寫上“不批”二字。不喜歡他人干涉自己的喜好。

    這一習慣或許在早年間受到嚴格的教導導致自己失去了很多自由有關係。

    歷史學家大多都評價萬曆皇帝既貪婪又荒唐、是個昏君,暴君。是他徹底摧毀了明朝的根基,把明朝滅亡的直接誘因壓到了他身上。

    我覺得這有些冤枉了他。

    任何一個皇帝,在剛開始登基的時候,也都是想要做一番事業的,萬曆也不例外,可是最後他為什麼放棄勵精圖治了呢?

    最大的原因,還是家庭教育的失敗,萬曆皇帝的家庭教育是極其失敗的。

    你是怎麼評價萬曆皇帝的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吶喊社戲主要內容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