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菜農185625269
-
2 # 覺得2E3E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於孤立。文章透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文章善於運用設喻的方法。從文章末端看,孟子雖反對戰爭,卻多次提到戰爭。這是為了迎合諸侯們的心理打個比方,以便有機會向諸侯們宣傳自己的“仁政”主張。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孟子出身於魯國貴族,他的祖先即是魯國晚期煊赫一時的孟孫。但當孟子出生時,他的家族已趨沒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亂,使他們的家族漸趨門庭式微,被迫從魯遷往鄒。再以後歷事維艱,到孟子幼年時只得“賃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狀況,今已不可考。流傳下來的只知孟子幼年喪父,與母親過活。為了孟子的讀書,孟母曾三次擇鄰而居,一怒斷機。 孟子從40歲開始,除了收徒講學之外,開始接觸各國政界人物,奔走於各諸侯國之間,宣傳自己的思想學說和政治主張。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學”思想,提倡“以民為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反對兼併戰爭,他認為戰爭太殘酷,主張以“仁政”統一天下。孟子“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
-
3 # 幸福安康好運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為了闡述"人和"這個中心的.
看哪個是中心,你就看從哪個推得出哪個,在這裡,“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從理論上說明人和在戰爭中的作用,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提出則是針對上一句話的補充,說明施行仁政的重要性,作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論斷,突出“人和”.
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決定戰爭勝負的三要素及其關係的句子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認為“人和”是戰爭勝利的重要因素,由此推出“得道得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論。也就是本文的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