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貧血就紅棗

    中國古代以農業立國,農業講究時令氣節,春種、夏長、秋收、冬藏,一概以時令為轉移。時令的更換,一般民眾只能憑藉物候的變化來判定,有天文知識的巫師則能借助觀測天象來確定。上古觀象,通常在天剛昏黑時進行(稱為“昏見”),被觀測的星被稱為“大火”,西方天文學名詞為天蠍座a。古代“大火”星昏見時恰好在春分時節,火正在這一天觀察到大火星位於南方正中的位置,於是向民眾釋出春分已經到來,可以春耕播種了。楚人的先民大約曾任古代的火王,這是神融得名的由來和火正的第一項職責。

    上古的農業大抵實行刀耕火種,一年的農事始於燒荒,人民為勞作而緊張,因憧憬而激動,把燒荒看作是豐收的前奏,要舉行歡快而隆重的儀式。《禮記·郊特牲》說:“季春出火,為焚也。”說的就是古代出火燒荒儀式。由誰把妥善儲存了一冬的火種引到野外,點燃燒荒的第一把火呢?當然是那位責無旁貸的火正。到了秋季,大火昏見之後,還要舉行“納火”的儀式,把火種收藏起來。

    然而,古代的火正主要還不是從事農業的實際官員,而是從事祭祀的宗教大巫。古人對天象的有規律執行感到不可思議,總是覺到有一隻“上帝之手”在操縱著自然和人事活動,大火的執行也不例外。況且自然界有風雨雷電,人世間有豐歉禍福,為了祈求上天賜予人世以永遠的福祉,於是有祭天的儀式。祭天時要殺牲,貢於柴堆之上,將柴點燃,讓牲肉的焦香伴隨著清煙飄上雲天,天帝聞到人間煙火和肉的馨香,就會大發慈悲,賜給人世以和平安樂。火正的任務,就是佈置、點燃和守護祭天的柴堆,完成燎祭的儀式。

  • 2 # 使用者8613743992295

    (1)特點: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原因:土地兼併嚴重,農民少地或無地;賦役、田租繁重,農民所受封建剝削、壓迫沉重;生產力水平和生產效率低;自然災害和戰亂頻繁。

    (2)會上,對鹽鐵官營政策,“賢良文學”之士反對,而御史大夫桑弘羊則贊成。認識:“賢良文學”之士代表地方利益,尤其是地方上王侯、富商的利益。這一政策的實行,大大削弱其既得利益,而且出現了價高質次、強徵專賣、“與天下爭利”等封建官營的弊病,所以他們持反對意見。而御史大夫則代表中央、政府的利益,希望借鹽鐵官營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加強中央對地方控制提供物質保障。

    (3)特徵:以血緣為基礎,累世同居;共同生產,其同享有財產;家庭關係和睦。目的:維護社會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4)經濟:明清雖然出現資本主義經濟萌芽但是仍然以自然經濟為主;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資產階級產生。思想:明清出現早期民主思想的啟蒙,但儒家思想仍占主導地位;歐洲形成了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等資產階級人文主義和啟蒙思想。對外:明清“海禁”“閉關自守”;歐洲地理大發現後走上對外殖民擴張的道路。

  • 3 # 使用者5119196148852

    中國古代以農業立國,農業講究時令節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一概以時令為轉移。時令的更換,一般民眾只能憑藉物候的變化來判定,如二十四節氣下的農事活動。

    我們國家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一方面是因為傳統中國是個自給自足的國家,統治者非常重視農業生產。另一方面,因為需要繳賦稅,大部分的人都會被牢牢綁在土地上,這樣的社會就會比較安定,更有利於統治者的統治了。

  • 4 # 小小276374173

    1. 春秋:(齊國)管仲改革,“通工商之業,便魚鹽之利”。

    2. 戰國:秦國商鞅變法,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廢除井田制。

    3. 秦朝:實行土地私有,按畝納稅。統一度量衡、貨幣。

    4. 西漢:漢朝統治者實行重農抑商政策,農業備受重視,因此發展迅速。其表現在:鐵農具廣泛使用;農耕區域擴大。

    5. 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一些統治者推行了勸課農桑、獎勵耕織、安撫流民、興修水利等有利於農業發展的政策。北方的曹魏和北魏孝文帝重視興修水利。

    6. 唐朝:唐太宗輕徭薄賦,勸課農桑,多次減免租稅,興修水利,促進生產發展;武則天重視發展農業生產;唐太宗統治前期,大力發展生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保證農民得到一定的土地和生產時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共享單車知道編號如何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