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愜意的看雲看雨
-
2 # 歷史一面鏡子
沒有,中國歷史上有四個 “萬國來朝”,分別是西漢(文景之治,武帝期間),唐朝(貞觀之治,開元之治)元朝(大一統,馬可波羅遊記)明朝(洪武永樂期間,鄭和下西洋,仁宣之治) 武則天執政期間,公元690至705年,屬於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兩個唐朝鼎盛期間的過度期,歷史上這個期間沒有萬國來朝
-
3 # 子兮吖
應該是有的。
武則天當政時,公元605年,立有一塊天樞碑,名為“大周萬國頌德天樞”。
柱身碑刻文武百官和各邦臣服國酋長的名字,武則天自書其榜曰:“大周萬國頌德天樞”。
據此推斷,應該是有萬國來朝的。
-
4 # 湖畔的玄青鳥
1、政治清明
武則天提倡科舉,能夠破格用人。武則天透過科舉、自舉和別人推薦,選拔了一批傑出的人才,成為武周政權的中流砥柱,如狄仁傑、姚崇、宋璟。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亦認為,武則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斷”。
2、經濟發展武則天重視農業生產。她繼續推行均田制。在邊遠地區實行軍事性屯田、營田,成效顯著。這些措施,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武則天時代的手工業也在發展。主要表現在採礦業、鑄造業和紡織業上。
3、國力強盛武則天執政的時代,繼承了唐太宗的民族懷柔政策和“降則撫之,叛則討之”的策略,對吐蕃、契丹、突劂等族貴族的侵擾和叛亂,採取了堅決抵抗、討伐的態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4、承上啟下中宗懦弱局內、睿宗無心理政,雖然改了國號,但要不是武則天及時擔起政治重擔,恐怕唐朝等不到“大唐盛世”就會香消玉殞了,直到玄宗長大並能夠獨當一面時,才功成身退似的歸天西去。所以說是武則天不小心延續了李唐的香火。
因此,武則天出現的時機,正好是能夠承上啟下,為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自身也屬盛世前端,萬國來朝也肯定差不了多少!
-
5 # 良人執戟2
公元六一八年李淵正式反叛表哥執政的隋朝,公元六一九年成功逆襲,建立偉大的大唐王朝。從漢未、三國、東晉、南北朝、五胡十國,的兵荒馬亂,中國苦難的老百姓終於可以舒緩一口氣,贏得喘息之機。
唐太宗李世民於626年安頓好老爹住進世界最大規模的大明宮含元殿離休養老後,正式執掌國璽,年輕的秦王作了皇帝,沒有讓華人失望,他開創科舉累一,行均田,設著名於世的"租庸調製;重用房玄齡、魏徵等賢相;北平突厥,南定六昭,東交勃海,西結士番,一統天下;對外則加強東瀛,天竺和大食(今阿拉伯地區)等國的經濟文化交流,使長安成為一座國際化的大都市,終於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景象。
世界分陰陽,性格有多重。封建帝王很少晩年仍然少年,他過著安逸享樂的生活,這是可以有的,畢竟帝王也是血肉之軀,但是,他不應該重複過去的老路一一重修隋煬帝在洛陽的豪華宮殿。
更要命的是把已故大臣武士鑊的十四歲女兒選為才人,並賜名叫"媚"。
不過,也許是冥冥中的天意,在太子李治的生日上,太宗對天下訓政曰:
"天地定位,君臣之義以彰;卑高既陳,人倫之道斯著。太宗本紀(《舊唐書》卷二、三)
綜述,在"貞觀之治"的盛世,超一線城市、擁有180萬常住人口的長安,五方雜處,胡人從西亞、中亞地區沿絲綢之路來到長安,日本、印度等南亞國家齊聚長安,萬國來朝的景象在唐太宗時已經出現。
李治是649年以太子身份即位,他繼承乃父遺風,按照太宗既定的各項政治和經濟政策。加上李勣、長孫無忌、禇遂良輔佐,國家仍然高於速發展,並且滅了不聽招呼的百濟,西突厥、高句麗,大唐版圖從北韓到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西到裡海?。
由於操勞過度,唐高宗腦売經常痛,身體也越來越差,660年開始,武則天以皇后身份參與朝政,幫李治批閱奏摺,審批詔書。
690年,李治去世後,武則天改朝換代為周,史稱武周。武則天不愧為才人,才智出眾之人。
她用夏雜的心緒審視著太宗的遺訓:"天、地有確定的位置,君臣關係也是如此地明白"。心中不禁大怒,天地為何不能顛倒?她記起袁天罡那句話:"地上天下為巜泰》卦,卦辭:小往大來,吉亨。尤其是五二爻,包荒,用馮河,不瑕遺,朋亡,得尚於中行。這爻的解釋,使武才人決定離開長安到武周的都城洛陽,這裡不但有白馬駝經書來中原的白馬寺,而且和長安同為國際大都市。
武則天仍然在政治和經濟建設中,按照巜泰》卦的中間道路辦理,雖然任用酷史,對老百姓卻無關痛癢,老百姓只希望天下太平,有個老婆孩子熱炕頭外加一畝三分地。
這時的洛陽駐有各國的王公貴族,遊客商人,武則天在紫薇城明堂接見各國來賓,面對如此盛景,頗有書法根㡳的昔日才人,今天大周皇帝,用大號狼毫抓筆奮力疾書《明堂樂章》:"千官肅事,萬國朝宗",字為章草與今草之間的溶合,剛勁秀麗。
在萬國來朝的盛會中,集體出資共建象徵大周為"世界中心"的"天樞"紀念建築,柱身刻著文武百官和萬國元首的名字,武則天在柱身奮筆揮毫題詞:大周萬國頌德天樞。
-
6 # 穿插游擊隊
文中說,武則天時代,“由各國君臣籌資百萬億”,在洛陽城修建了一座“大周萬國頌德天樞”,乃“世界三大紀功柱之首,……標誌著中國古代國際地位達到頂峰,是武周帝國屹立於世界之巔,統領萬國、協和萬邦的見證”。關於“天樞”的由來,文章是這樣介紹的:
“李治死後,武則天為了打壓關隴世家,調回不少邊將,國土面積因此縮小不少。周邊的國家以為有利可圖。吐蕃,東突厥等四國為首,聯合130多個國家集結兵力500多萬分三路進攻武周。武則天當時內憂外患,但沒有絲毫猶豫悍然應戰。集結一百五十萬大軍應戰。當時整個世界都在關注這一戰。這是當時絕無僅有的大戰。史稱亞洲大戰。所有人都不看好阿武。但他們註定失望。阿武僅用一年零兩個月便以絕對的優勢獲得全面大勝!戰敗後所有的國家為表尊敬,主動提出由自己出錢為阿武修建武周天樞。”①
♦ 神文截圖
稍有歷史常識者,一眼便能看破,所謂“130多個國家集結兵力500多萬分三路進攻武周”云云,純屬腦補出來的胡言亂語。至於神文的作者究竟是真信武則天贏得過“亞洲大戰”,還是刻意編造故事來釣魚,則未而知。依筆者的主觀判斷,後一種可能性比較大——所謂“釣魚貼”,是中文網路世界流行的一種不良論辯手段。其基本套路是:先故意捏造一些符合對方所持立場、迎合對方所持意見的不真實內容,並預留下用來戳穿的破綻,等待對方出來“頂貼”和傳播。然後,捏造者們再現身揭露真相,對其進行嘲諷。
“亞洲大戰”是假的,但“大周萬國頌德天樞”的修建實有其事。本文便主要說一說這根當時舉世罕見的大金屬柱子的來龍去脈。
據唐朝人劉肅的《大唐新語》,“天樞”的建造始末如下:
“長壽三年,則天徵天下銅五十萬餘斤,鐵三百三十餘萬,錢二萬七千貫,於定鼎門內鑄八稜銅柱,高九十尺,徑一丈二尺,題曰‘大周萬國述德天樞’,紀革命之功,貶皇家之德。天樞下置鐵山,銅龍負載,獅子、麒麟圍繞。上有云蓋,蓋上施盤龍以託火珠,珠高一丈,圍三丈,金彩熒煌,光侔日月。武三思為其文,朝士獻詩者不可勝紀。”②
長壽三年是公元694年,四年前,武則天已登基稱帝,將國號由唐改成了周。按這段資料,這是一根八稜銅柱,也就是柱體上有八個面,主要用來記錄武則天改朝換代的功勳,透過歌頌大周來貶低大唐。支撐銅柱的是一座鐵山,支撐鐵山的是銅龍,周圍還有獅子和麒麟。銅柱頂端有一個裝飾有云紋的蓋子。蓋子上有一條盤龍,託著一顆火珠。
♦ 天樞復原示意圖
唐代的一斤,約等於現在的660克;現存唐代大尺(建築用尺)數十件,短者28釐米,長者超過31釐米④,故一唐尺可按30釐米計算。若以劉肅的記載為依據,則耗費方面:這座純金屬製造的歌功頌德碑,用掉了66萬餘斤銅,435萬餘斤鐵,還耗費了2.7萬貫錢——按徐暢的研究,在不考慮苛捐雜稅的情況下,唐代長安周邊五口之家的農戶,每年勞作所得純收入只有800余文銅錢,也就是約0.8貫錢而已⑤。尺寸方面:銅柱高度約為27米,柱體直徑約為3.6米。柱子頂部的火珠高3米,周長9米。
關於“天樞”尺寸,其他史料有更詳細的記載。《新唐書》與《資治通鑑》的說法是:“其制若柱,度高一百五尺”,底部的鐵山“周百七十尺,度二丈”。⑥如此便可以知道:加上鐵製山形底座的二十尺高度,這座歌功頌德碑的總高度是一百零五尺,也就是約31.5米高。《大唐新語》說柱子高九十尺,大概是沒有將底座的高度算入。
《新唐書》與《資治通鑑》還提供了碑體其他構件的尺寸資料。自下往上依次是:(1)鐵製底座高二十尺,周長一百七十尺;(2)銅柱八個面,“面別五尺”,高度未知;(3)騰雲承露盤“徑三丈”,高度未知;(4)承託珠子的四龍高一丈二尺;(5)龍珠高一丈。
如此可以知道:這座歌功頌德碑的鐵製底座高約6米,周長約51米;鑑於承露盤的厚度不會太大,若以兩尺厚(0.6米)為準,則銅柱的高度約為18.3米(約61尺上下);託珠四龍高3.6米,龍珠高3米。
有學者取一唐大尺為31釐米(較筆者所取略大),先計算了該碑各部件的體積;再根據銅和鐵的比重,計算各部件的重量,得出的結論是“兩個數字都超過史載其用銅鐵重量的數倍”,這意味著這座歌功頌德碑的鐵山和銅柱等部件採用了中空結構。⑦
♦ 武則天像
採用中空結構,很可能是不得已而為之。《資治通鑑》說,為了修建這座巨大的歌功頌德碑,武則天下令買盡了天下銅鐵,最後鬧到了“買銅鐵不能足,賦民間農器以足之”的地步。市場上找不到銅鐵了,便去搜刮百姓們的農具。
按《大唐新語》《資治通鑑》等書的說法,“大周萬國頌德天樞”是在公元694年啟動的,啟動的原因是“武三思率蕃夷諸酋及耆老”上奏請求修築,武則天批覆許可。意即倡議者是四夷酋長,出資者是外蕃諸國,是“諸胡聚錢百萬億”,主動提議要給武則天造碑,要求歌頌她的豐功偉業。
這也是武則天時代的官方說法。
但出土墓誌史料否定了這種官方說辭。《泉獻誠墓誌銘》裡便提到,早在691年,也就是武則天稱帝后的第二年,她便敕封卞國公、左衛大將軍泉獻誠為“檢校天樞子來使,兼於宣武北門押運大儀銅等事”⑧。意即,早在“武三思率蕃夷諸酋及耆老”上奏的三年之前,打造“大周萬國頌德天樞”的工程,便已在武則天的指示下開始運作。這位泉獻誠,便主要負責蒐集和運輸銅鐵。694年武三思跑出來組織在洛陽的外華人聯名上奏,不過是走個形式,以營造“萬國來朝”的假象——“天樞”的本意,是眾星之中最尊的北極星,或謂北斗七星中的第一星。
為了讓四方來朝顯得真實可信,一些所謂的“蕃夷諸酋”確實參與到了工程之中。負責蒐集和運輸銅鐵的泉獻誠,便是高麗人。造模的工人“毛婆羅”情況不詳,從姓名來看應該是高麗人或新羅人。還有一位來自波斯國的“阿羅撼”、一位來自遼東平壤的“高足酉”,據他們的墓碑碑文記載,也參與了天樞修築⑨——這些人裡,除“毛婆羅”外,其他三人均有“藩長”“酋長”的名號,實際上則皆是武周王朝的現任官員。《資治通鑑》說這些人為工程“聚錢百萬億”,大約也有一些史實的影子。泉獻誠負責蒐集和運輸銅鐵期間,便曾被酷吏來俊臣等“求金帛寶物”,因不能滿足這些酷吏,結果死於非命。泉獻誠有卞國公、左衛大將軍這樣的名號,尚且遭受此種命運,其他身在洛陽的“藩長”與“酋長”,當然也只有踴躍捐金這一條路可以走。
公元695年,“天樞”建成,武三思撰寫了碑文,並將百官及四夷酋長之名刻於其上。武則天親筆題字,將此碑命名為“大周萬國頌德天樞”。至於那些因建碑而被搜刮掉鐵製農具、只能以木棒石鋤耕種的百姓,“天樞”上無隻字記載他們的遭遇。
♦ 《資治通鑑》記載唐玄宗開元二年毀熔天樞
①《看我發現的神物——武周天樞。我知道武則天nb,但我...》,網址: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34894814/
②劉肅:《大唐新語》卷八,文章第十八“李嶠”條。
④胡戟:《唐代度量衡與畝裡制度》,《西北大學學報》1980年第4期。
⑤見徐暢:《長安未遠:唐代京畿的鄉村社會》第十一章“家計共田園——京畿鄉村民眾的經濟生活與生計”。
⑥分別見《新唐書·則天皇后傳》與《資治通鑑》卷205。
⑦梁恆唐:《武則天時代的天樞》,《晉陽學刊》1990年第3期。
⑨張劍葳:《中國古代金屬建築研究》,東南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40-41頁。
本文還參考了呂博《轉輪王“化謂四天下”與武周時期的天樞、九鼎製造》一文,《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2015年第1期。
回覆列表
我覺得是有的,因為別忘了,武則天執政有貞觀之風,本來就是個有為女皇帝。大周同樣繁榮昌盛,萬國來朝,是有很大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