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08335247982

    集結季先祖位置比較分散,但也有規律。其實就是雨林三個圖每個圖加了個樹屋而已,每個樹屋附近有兩個先祖,具體位置如下:

    1、雨林圖一穿過走廊後從根部有缺口的樹幹轉進去到達一號書屋;

    2、一號樹屋左側樹幹左後方,一號樹屋右側樹幹後方(靠近出口門);

    3、進入熒光蘑菇圖後8/8隱藏對面山洞上為樹屋位置;

    4、二號樹屋再往前的山洞頂上(底部有蠟燭和燈的樹幹左邊);

    5、8/8入口門左邊三棵樹幹左側,篝火堆下方;

    6、從熒光蘑菇圖終點門過來後,右邊管道分叉路第一個管道口右上方;

    7、三號樹屋左側地上,三號樹屋右側木質平臺上。

  • 2 # 似水流年884

    光遇集結號樂器有豎琴 電子琴 沙瓶樂器 圓琴 小鼓 長號等。

  • 3 # Sunny燦爛的生活A

    沙瓶樂器

    沙瓶樂器是玩家在季節先祖處使用感恩蠟燭兌換出來的樂器,沙瓶所對應的季節先祖也是位於霞谷,在峽谷溜冰場的最前面有一扇兩個人才能開啟的門,進入以後收集好季節先祖獲取到跳躍動作,然後在遇境的星圖裡面召喚出來就可以使用季節蠟燭兌換了

  • 4 #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慈不掌兵”是一句流傳甚廣的統兵古訓,但很多人曲解了“慈不掌兵”這句古訓,把慈與嚴絕然對立起來,似乎慈則不嚴,嚴則不慈。孫子說:“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可見,掌兵不是不能有仁愛之心,而是不宜仁慈過度。如果當嚴不嚴、心慈手軟、姑息遷就、失之於寬,乃至“不能使”、“不能令”、“不能治”,當然就不能掌兵。

    古今中外,大凡治軍有方的掌兵將領,沒有哪個是靠拳腳棍棒打出一支過硬隊伍的,而是把深懷愛兵之心作為共同的帶兵之道。《孫子兵法》就主張“視卒如愛子”,《尉繚子》中有“將不心制,卒不節動”的說法。“慈不掌兵”揭示的只是帶兵規律的一個方面,它還有相對應的另一個方面,即“暴不掌兵”,暴者,暴躁、暴虐也。三國時的張飛,其本事不可謂不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長坂橋頭,他以超人的膽略與勇氣,喝退曹軍數十里,創下了輝煌戰績。然而,他的下場卻極為悲慘,悲慘的根源就在於“暴”。

    關羽遇難,為報兄仇,他不顧客觀條件令範疆、張達三日內製辦白甲白旗,而範、張稍有異議,便鞭背五十,並以殺頭示眾相壓。這種沒來由的“暴”致使範、張二人由怨生恨,由恨鋌而走險,最終取了張飛的首級投奔東吳。可惜張飛一世英雄,沒有在戰場馬革裹屍,卻死於自己部下之手,這不能不引人深思!

  • 5 # 華夏少林

    慈不掌兵,善不理財。都是古人流傳至今的哲理名言,所謂慈,即慈愛善良的人,善良的人為什麼不能掌握兵權統帥三軍呢?這裡也包含一定的道理,因為從軍者來源於五湖四海,愛好不同,性格各異,且出身更是五花八門,追求也是各有千秋,從管理方面說相對來說難度很大,千人敲鑼,一人定音,做為帶兵者如果心慈手軟,沒有一個鐵的紀律,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猶如一盤散沙,一旦遇到戰爭,這個頭痛了,那個手癢了,張三感冒了,李四拉肚子了,當官的心善,看誰都心軟,誰的假都批,別說打勝仗啦,就是趕到戰場時恐怕也所剩無幾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可想而知,岳飛帶的兵之所以能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令敵人聞風喪膽,一個字:嚴。

  • 6 # 蕭武

    電視劇《粟裕大將》裡有個情節,是師長鬍菸袋率領部隊按照華野總部指示要求,趕到小尖山的時候,剛好趕上下雨,加上部隊剛經歷了長途行軍,比較疲勞,又凍又餓。粟裕要求馬上展開攻擊,胡師長不肯,堅持要求讓部隊休息一下,吃完飯再開始攻擊。粟裕再三好言相勸,胡師長就是不肯。

    陳老總大怒,搶過電話說,要求馬上開始攻擊。胡師長還是推三阻四,說部隊太累了,太疲勞了,天又下雨,能不能緩一緩,讓部隊吃個飯,等雨小一點了再開始攻擊,保證完成任務。陳老總說,你的部隊是豆腐部隊嗎,你的部隊苦,哪個部隊不苦,哪個部隊不累!敵人不苦,敵人不累嗎?別的部隊都在戰鬥剛一打響就撲上去了,都沒有叫苦叫累,你憑什麼叫累!

    正在氣頭上的陳老總接著說,現在我以華野司令員兼政委的名義宣佈,你被撤職了,把你們政委叫過來!正在胡師長旁邊的政委李東平馬上接過電話說,報告陳老總,我是李東平!陳老總說,你們師長被撤職了,現在由你代理師長職務,我命令你,馬上開始攻擊!仗打不好,你和師長一起垮臺!

    李東平一邊答應馬上開始攻擊,一邊給師長求情,問給胡師長的處分能不能緩期執行,等打完這一仗再說?陳老總又大怒,幹啥子,你跟我陳毅還要討價還價嗎?旁邊的粟裕見狀也幫胡師長說話,說等打完這一仗再說。陳老總消了消氣,對李東平說,現在粟司令幫你們求情,不要講條件了,馬上開始攻擊!李東平再不敢說什麼,只能在電話裡大喊:保證完成任務!

    在任何戰爭中,犧牲都是免不了的。如果想要最大限度的減少犧牲,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儘可能快的消滅敵人。尤其是在這種迂迴擔任阻擊任務的情況下,只有在敵人大部隊趕來增援之前,先攻佔山頭,佔據有利地形,才能反客為主,讓敵人陷入被動攻山頭的局面,自己的犧牲才有可能最大幅度的減少。

    也正是因此,在《大決戰》裡,林總才會對參謀長劉亞樓說,告訴程子華,我不要傷亡數字,只要塔山!這並不意味著他完全不在乎塔山方面的傷亡情況,因為傷亡過多,導致部隊戰鬥力下降,萬一塔山失守,東進兵團打過來了,增援錦州,那麼廖耀湘兵團也會馬上增援過來,內外夾擊,東野部隊就被動了。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林總的要求就是,程子華兵團要不惜傷亡,不計代價,堅決頂住敵人的狂轟濫炸,守住塔山,為攻城部隊攻佔錦州爭取時間。只要能夠守住塔山,攻城部隊能夠迅速攻佔錦州,東進兵團就會失去繼續進攻塔山的戰鬥意志,廖耀湘兵團也就不會西進,兩個兵團無法匯合,這樣就可以為接下來消滅廖耀湘兵團創造機會。

    塔山這邊當時承受的壓力確實很大。國軍出動了六十二軍和五十四軍兩個軍,加上獨立九十五師攻擊塔山,炮火非常猛烈。而且,委員長還下令海軍用艦炮猛轟解放軍在塔山的陣地,為國軍助戰。雖然從兵力來說,解放軍這邊並不吃虧,但因為重武器基本上都集中使用在了攻城方向上,塔山這邊的重武器並不多。在這種情況下,要在敵人猛烈的炮火之下守住塔山,其實並不容易。

    雖然還有李天佑的一縱始終沒有投入戰鬥,在當預備隊,但這顯然是為了應付塔山萬一失守的情況的,而不是用來在塔山守陣地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塔山守陣地的部隊付出的代價是非常高的,犧牲很大。如果林總在總部一聽到前線傷亡的數字就心慌,這個仗就沒法打了。所以他只能給程子華下一個死命令,堅決守住塔山,為攻城爭取時間。

  • 7 # 電視劇裡看歷史

    打仗不是過家家,這是你死我活的爭鬥!

    戰爭的手段人類不願意用,但是卻又不能不用,有時候會話不投機,只能透過戰爭決定上下尊卑。然而戰爭總歸流血犧牲,將軍的榮耀是底下數萬枯骨抬起來的。這個時候為將者若是“仁慈”,輕則自己被殺,重則連累數十萬軍人。

    要知道軍隊最要緊的令行禁止,軍人要無條件服從長官命令。

    如果長官做事仁慈不果斷,對不聽話計程車兵寬容,那軍隊將毫無紀律可言,軍隊戰鬥力不可期望,若長官對敵人仁愛且同情,往往會露出破綻給敵人戰機,最後幾十萬大軍被人家圍攻,因此慈不掌兵,這說的一點不假!

  • 8 # 度度狼gg

    兩度請辭不成後,“東北剿總副總司令、錦州前進指揮所主任”範漢傑中將,終於在1948年9月正式到任。為了死守錦州,範漢傑充分利用日本人和蔣軍之前修築的工事,對錦州城防進行了周密部署,除城北城東的若干山頭留駐必要兵力之外,蔣軍著重加固的是城垣防線,其堅固程度遠超之前東野曾經失利的四平。

    範漢傑以錦州老城(四面有城牆)和圍繞新城區的一道土城牆為基礎,牆上輔以無數明暗火力點構成環城工事,城牆外則挖掘兩丈寬的深溝,壕溝外佈設大量鐵絲網、鹿砦和地雷,並修築了大批地堡作為火力支撐點。更狠毒的是,為防止我軍接近城垣,錦州城外數公里之內,一切影響射界以及可能被東野所利用的建築,通通拆除或者炸燬。

    1948年10月7日上午,林彪在羅榮桓和劉亞樓的陪同下,親自登上城北的“帽兒山”高處進行戰前觀察。在望遠鏡裡看見敵人的城防部署以後,林彪也顯得憂心忡忡:突破口選擇在那裡?部隊如何以最小的傷亡代價透過開闊地接近城垣?這都是在外圍戰鬥打響的同時,必須考慮和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守城滇軍擁有相當數量美械,速射火力非常強大,威脅甚重。

    回到牤牛屯(這地兒筆者專門考察過)野司指揮所之後 ,林彪特地聽取了東野參謀處長蘇靜關於攻克義縣的作戰總結,蘇靜特別提到,三縱司令員韓先楚在攻義戰鬥中,為迅速接近敵人城防並減小傷亡,採取了迫近作業大挖戰壕和交通溝的做法,林彪聽到這裡非常重視,當場問道:“需要用多少兵力挖”?

    蘇靜回答說:“根據三縱和二縱的經驗,各師除尖刀連以外,要動用絕大部分的兵力日夜搶挖,多挖幾條交通溝,直到衝鋒出發陣地前”。林彪思考片刻,立即找來參謀口授電報,下達了攻錦戰役期間一道非常重要的命令,命令全文共分為六條,筆者摘要如下:

    第一、每個師須以六個營(約三分之二)的兵力全部用於挖交通溝,只留下擔任尖刀的部隊在後面進行充分的突擊準備。

    第二,挖交通溝時要有不怕傷亡不怕疲勞的精神,大膽進至距敵5、60米處,前後同時開挖。

    第三,每個師要挖五條或者三條交通溝。

    第四、每條溝須高寬不低於一米五。

    第五、挖溝時要先以臥倒姿勢挖臥溝,然後逐漸挖成站溝。。。以下具體方法省略。重要的是第六條,充分體現了什麼叫“慈不掌兵”:“以上指示必須堅決執行,不可懶散怕疲勞不執行,今後東野全軍的任務是攻取大城市,故各部在此次挖溝中,在思想和作風上須打下堅固基礎,這樣,今後的作戰就增大了必勝因素”!

    命令的口氣是如此的堅決,而電文指示又是如此詳細,各縱各師不敢怠慢,立即部置執行。根據東北野戰軍《陣中日記》10月9日的記載:攻錦部隊今晚開始挖交通溝,我軍的步兵一下變成了工兵,黒夜裡連刨帶挖,分段包乾,戰士們一個個揮汗如雨,到第二天天亮時,平坦的錦州外圍田野上已經佈滿了縱橫交錯的交通溝,守敵大吃一驚,突然發現一夜之間東野部隊已經挖到他們的陣地前沿,說話聲音都聽得清楚,就是開槍打不到人。

    1948年10月14日上午10時,東北野戰軍在掃清外圍陣地後,對錦州城垣發動總攻,這些交通溝成為一把把插向敵軍陣地的尖刀,攻擊部隊迅速透過交通溝接近敵陣,連步兵炮都拽到了敵人眼皮底下直瞄射擊,僅用31小時就徹底攻克錦州,可以說,戰役的迅速勝利那是挖溝挖出來的。

    什麼叫慈不掌兵?那就是為了取得戰役或戰鬥的勝利,用兵必須心硬,命令必須決絕,就好比林彪要求部隊不怕疲勞限時挖溝一樣,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完成接敵目標,則進攻發起後傷亡必然很大進而攻擊受阻,而錦州攻城戰役的時間長短,直接決定著遼瀋戰役的成敗,塔山那邊每分鐘都有犧牲。

    一定注意,這與蔣軍在塔山前線盲目地逼著士兵衝鋒送死有著本質的區別,慈不掌兵真正的精髓是:“戰場外多留汗,戰場上少留血”,無論訓練和作戰均應如此,從而用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程度的勝利。

  • 9 # 歷史風暴

    題主,您的問題讓我想到了明朝期間著名的北京保衛戰。

    大明王朝到了正統14年,瓦剌太師也先率領蒙古大軍入侵明朝邊境,明英宗決定率領大軍北伐。

    明朝的皇帝甭管能力大小,都有一顆上戰場殺敵的心,這方面比宋朝可要強多了,但也有玩脫了的時候,這一次明朝的皇帝英宗陛下就玩脫了。

    明朝正統14年,公元1449年8月,明英宗和王振率領20萬明軍精銳北伐,在土木堡遭到瓦剌軍的伏擊,明英宗被俘2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

    此時,京城之中只剩下數萬老弱兵士,大多數人建議瓦剌兵還沒有殺過來,趕緊南遷。

    于謙力排眾議,認為應該緊急調集各路的勤王兵馬打一場北京保衛戰。

    當年十月,也先率領瓦剌精銳抵達北京城下,于謙率領主戰派官員在城外列陣和瓦剌軍野戰,於當年11月擊退瓦剌軍,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大明王朝也轉危為安。

    這場持續了數月的戰爭,先有土木堡之戰的失敗,後有北京保衛戰的成功。

    于謙之所以能夠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能做到這一點在於他夠狠。

    在和瓦剌軍作戰的時候,于謙命令出城迎戰的明軍沒有命令不得後撤,否則後隊斬前隊,如果在交戰中於謙擅自後撤,後隊士兵也得將他斬首。

    所以,在作戰中明軍奮勇殺敵,他們知道往前衝打敗的對手很有可能保全自己的生命,向後退一定會被自己的戰友殺掉,只好捨生忘死,奮勇殺敵,擊退了瓦剌軍。

    當然,戰場上不可能每一個士兵都有這麼高的覺悟,甚至大多數人都是觀望狀態,于謙的命令只停留於口頭卻無法嚴格執行,一旦交戰不利,明軍就有可能一鬨而散。

    那麼,戰場上以鐵血的方式來嚴格執行於謙的命令是取勝的一個重要的保障。

    所以,不能心慈手軟,該出手時就出手,才能維持戰場紀律,維持士兵的戰鬥力。

    反的例子就是明英宗。

    明英宗率領20萬大軍北伐,他想像他的祖先那樣縱橫漠北,但卻優柔寡斷。

    當明軍前鋒被瓦剌軍殲滅之後,明軍士氣低落,軍紀開始敗壞。這個時候,明英宗沒有整頓軍紀,反而在王振的建議下瞎折騰。

    大軍返回的時候,王振想要明英宗從他的老家經過。後來擔心大軍毀壞莊稼,又命令軍隊折回到宣府,就這麼著大軍亂哄哄的白白浪費了時間,被瓦剌軍追上殲滅掉了。

    試想,明英宗如果像于謙這樣使用鐵血手腕管理軍隊,就算是戰敗,也不至於輸的這麼慘,搭進去了十幾萬人的生命。

    所以,在軍中的仁慈,反而是最大的惡,讓更多的人為這個惡買單,而所謂的嚴厲卻是保障士兵取勝的關鍵因素。

    歷史上任何一個兵家,無論他在平時如何厚待士兵,必要的時候都會毫不猶豫的殺人。

    例如,戰國年間名將吳起看到士兵背上長瘡,他竟然用嘴去吸膿血,讓士兵感動不已,可是在兩軍陣前,士兵沒有得到他的命令對敵軍發動攻擊,就算有了斬獲,他也會以違反軍紀將其殺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邊度假英語作文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