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逍遙46613

    六七十年代我在工廠裡工作,就知道,年輕人一般都是二級工37元,加糧差,合工資共有40元出頭的工資,是靠定的固定收入,口糧每月37斤,加上可觀的勞保福利:工作服,手套,皮鞋,肥皂,白糖,飲料,茶葉,逢年過節還發水果,肉類,每天工作八小時,加班有補貼,醫藥費全報,家屬還能報一半,當工人是幸福的。

    衝著這些,好多把事業單位的配偶託關係調進廠來享受福利,在事業單位的,清湯寡水什麼也沒有。尤其是八十年代廠裡興獎金了,每月幾十百把的,收入可高,調配偶進廠更多。現事業退休金更高,又失悔了。

    六七十年代,農民沒工資,就沒現金,更沒勞保福利,無醫藥費,掙的工分低,分的糧要養幾個小孩,不夠吃,還要補公社錢,哪裡去找錢,生活苦著哩!

    你說六七十代工人與農民那個苦?相差天遠!

  • 2 # 王年平

    六七十年代的工人與農民和全中國人民一樣,都辛苦。

    在那個年代裡,人與人的貧富差別極小。大家都萬眾一心,跟黨走。咬緊牙關,共渡難關。而且毫無怨言,心甘情願。

    那個年代,人們生活條件雖差。但人們建設祖國的熱情特別高漲。都鼓足幹勁為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回想當年的情景,真讓人激動,自豪。

    當今在也看不到那個時代的精神面貌了。

  • 3 # 杭天61

    去洗洗睡吧,不談這些,我是一個地地道道農村人,你說你苦誰能同情你,你說甜誰能向信你,悲哀啊!主阿!你能給我點力量吧!

  • 4 # 塞漢塔拉

    當然還是農村比較苦不然也不會讓知識青年去下鄉了,能換一個城鎮戶口都很難。現在的年輕人很難想象吃不上飯的年代有多苦,有空看看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七十年代末期的陝北農村的真實寫照。

  • 5 # 馮雪晨484

    都苦,各有各的苦!

    六二年三年困難時期,農民當時還有自留地,粗細糧起碼能吃個多半飽。工人則完全吃不飽,半飽都無法保證,挖野菜,吃樹葉,紅面加榆皮面,鋼絲面,粗糧細作,家裡養小球藻補充營養,雜和麵點心放糖精還得憑票供應,我上初中,冬天早餐一棵蔥,放到教室煤糕爐上加熱就是早餐,因為熟蔥吃了不燒心,無奈呀。六四年有了自由市埸,一斤油條五塊錢,當時一個學期學費才三塊錢,在學校上食堂一月七塊錢,誰能吃起,哪日子苦啊。逢年過節一切吃得用得全部憑票供應,豬肉六毛五,帶魚四毛五,白麵一毛八一斤,玉米麵九分一斤,菜籽油七毛一斤,白糖只給肝炎病人,一人一月半斤。當時東北地區什麼都是三兩,陳錫聯主政東北,戲稱其為陳三兩。

    六二年以後,劉少奇提出三自一包,經濟方針改為,充實,鞏固,提高,經過兩年時間,經濟才有大的轉變,但城市憑票供應制度依然存在。但文革爆發了。

  • 6 # 天平上的老虎

    當然是農民苦!壯勞力每天10個公分兒,每個公分兒一毛錢,除了糧食,自己種的蔬菜,糖蛋魚肉油鹽都得花錢買,沒有公費醫療,自己花錢看病,天天吃貼餅子老鹹菜棒子麵粥,工人每月半斤花生油,四兩麻醬,過節還能買二斤兩毛三一斤的帶魚。

  • 7 # 375齊魯豫

    聽父親說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工人都吃不飽,有部分家是附近農村的,跑回家說啥也不當工人了,並說“七級工、八級工不如在家種壟蔥”。

  • 8 # 摯友158300335

    你們說的都那麼熱烈看到的有幾人?當時社會上有句話“三級工、四級工,不如社員一溝蔥”,這就是當時最形象的比喻。我們一家在六七十年代生活在河南豫東的一個城市裡,靠父母那幾十塊錢的工資過著積極艱苦的生活,當時雖然是商品糧聽著好聽,但是我們兄弟姊妹五個都是出生在五、六十年代,由於吃不飽,每個月要拿賣麵票去換雜糧票,一斤麥麵票可以換一斤半雜糧票。沒有錢買菜,每人一小碟辣椒基本上就是全年基本菜,只有夏季菜價最低的時候才能在傍晚買些剩下的便宜爛菜,冬天能吃些白菜蘿蔔就像是過節。衣服就是老大穿過老二穿,老二穿過老三穿,我是老四哪裡穿過沒有補丁的衣服。我有個姑姑,就嫁在我們附近幾裡的農村,雖然他們家我也有五個老表,但是他們的生活要比我們家好太多了,不到能吃飽,而且吃的也很好,最起碼我是這樣認為的。由於姑姑很心痛我,每個星期日我不上學就讓我去他們家去吃一頓飯,他們那都當時都是種稻子,所以我去他們家都是做大米飯,做一鍋大肉燉粉條,至今是我最美好的回憶。我八歲的時候就要去附近農村拔草賣到牲口市場,每斤可以賣一分五,補貼家用或買白紙自己做作業本。現在想想,當時城市居民生活是很困難的,當然我這也是片面的,不是當時全面現象。但是從整體來看,當時由於農村農民還有一些自留地可以種些菜,自己吃不了還可以換些錢買些必須的東西,要比城市好的多。

  • 9 # 一名叫君子蘭的騎行者

    這個問題肯定的回答是農村農民最苦。根據我知道的情況大概地說農民非常辛苦,實際情況有一小部分工人特別是一家人只有一個人工作,孩子多父親在二三級工的,農村又有父母親兄弟姐妹多的其實也很苦。

    農民也分兩類人群,一般來說靠近城市的當時定為菜農的農民,他們一般會吃政府供給的糧食,土地絕大部份都是種菜供應給城市居民。市區有蔬菜公司專門收購他們的各類蔬菜,所以是比較富裕一些。有的生產隊還建立了副業隊,如到城裡可以用馬車出賣運力,冬季還可以加工粉條和編筐等等。我下鄉的郊區農民收入還是不錯的,每家每戶都有幾間磚士結合的住房。有一順口流說:“要享褔到苗甫,要吃喝上機車,要受累生產隊”。種樹沒有硬性標準,國家還給一部分投資,所以算享褔的地方。在機耕大隊開拖拉機一般到生產隊幹活,還能混上招待的飯菜吃。要在生產隊種大田起早貪黑最苦最累,收入可憐的很。

    所以,最苦最累一定是在生產隊種大田產糧食的農民,沒有白天黑夜辛苦勞作,趕上年景不好那更是難上加難。過去的機械化程度低,水利工程設施不完善,化肥農藥短缺農業科學指導跟不上等,都是其中的原因。

  • 10 # 樓外斜月

    六七十年代的工人和農民哪個苦?

    這個問題只有親身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才有資格回答!

    我是1930年6月出生的,本來是農村人,後來進城當了一名工人,既是農民,又是工人,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認為:六七十年代的工人和農民一樣苦!

    那時候,我們國家剛剛解放,底子薄,一窮二白,美國等西方國家又對我們進行經濟封鎖,國家有很多困難。但勤勞的中中國人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硬是靠著自己的雙手建立了一整套的工業和農業設施,並擁有了兩彈一星!

    那是一個火熱的年代!那是一個有精神信仰的年代!

    六七十年代,中國城鄉差距不大,工農差距不大,吃的住的穿的差距不大,領的工資差距不大,那是一個公平和平等的時代!那個時候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大家都在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大家都在公而無私的為建設社會主義國家做貢獻!

    那個年代,工人和農民是一樣的!

    苦,但沒有怨言!

    窮,但快樂著!

  • 11 # SHSH1946

    六七十年代農民都苦,尤其1960年左右農民更苦。工人苦不苦?看什麼工作呢,我只知道煤礦一線工人是最苦、最累、最髒、最危險的工作。吃不飽,每天下井帶兩個幹饃,工作十幾小時,半機械化,基本都是人工採煤,重體力勞動,每天都是大汗淋漓,渴了喝兩口水管裡的水。到後半班,又餓又累,瓦斯,煤塵,冒頂,殘廢,死亡時刻威脅著礦工的生命。工資一天一塊多錢,什麼班前會,班後會,批判會。沒有經歷過的人是不知道煤礦工人的苦。

  • 12 # 安叔聊情感

    當然是農民苦啊!工人是吃紅本糧的,就是供應糧,是隻吃糧食就能填飽肚子的。農民是沒有糧食吃的,那時候只靠糧食是吃不飽的,大多數家庭剛開春就沒糧了,只能靠救濟,領些返銷糧,(就是國家返銷給農民的糧食,不用給現錢,記到農民的賬上就可以)返銷糧也不是隨便領的,都要按人口定量發放的。

    我們這裡返銷糧只有玉米,領回來無論做什麼,都要摻很多野菜,這樣才能多吃一些天,玉米麵糊、玉米麵窩頭,吃起來都沒有玉米的味道了。即使這樣,依然有很多家庭餓肚子的。

    那時候的孩子特別盼著過年。剛到冬天,就會問自己的爸爸媽媽,啥時候過年啊?還有幾天啊?因為過年能吃到餃子,過年能分到兩塊糖,過年還有凍梨吃。那時候凍梨可是冬天唯一的水果。

  • 13 # ym1944335

    任何時候、任何國家都是農民最苦。但是,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農民收入最高(莊園式農村)!其他國家農民收入都最低!

  • 14 # 152趙氏孤兒

    中國號稱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管理這麼大國家,難免有照顧不周之處。六七十年代也是如此,三年困難時期,物資短缺,物價上漲,工人生活困難,不知農村種地,自給自足,使工人大批返鄉,之後,七十年代,國家大規模開發,工人生活又有所好轉,農民又爭著當工人。所以說:人往高處走。工農的生活好不好,與國家的政策傾協有關。總之,那時沒有太大的差別,至於絕對平均,難以達到。

  • 15 # hwzhyy

    農民一直最苦,但人不要和別人比,只能和以前比。農民以前是餓死的,解放後有地耕種,後來大鍋飯吃壞了,幸虧安徽人不怕死(安徽人就這個特點,老實肯幹就是脾氣壞,不要命,凶),弄了聯產承包,農民日子才好過。至於現在農民日子和城裡人哪個好,那發達地區的農民都是土豪,南方落後地區農民是美滋滋小農,北方土地貧瘠地區農民日子最苦吧!全靠出來打工

  • 16 # wang平安有福

    73年畢業於天津鐵路運輸學校分配到北京鐵路運輸一線單位專業對口,每天8小時日勤制,工作性質檢修內燃機火車頭,油脂多髒、險、累。入路第一年按實習生待遇每月34元.第二年轉入正式員工每月39.80元,糧食定量45斤,粗糧細糧搭配,享受單位的宿舍,看病可到分局、路局、鐵道部級鐵路醫院持單位發的醫療證掛號費5分錢打針吃藥全免費。每月配發勞保用品,異地住家公里數沒超,條件允許可享受免費乘坐火車的通勤票,在工作地娶妻通勤票取消。要說當時的農民嘛與當時鐵路員工沒有可比性。

  • 17 # 羅賓8817

    農民苦!

    後來,農民進城當了工人;

    後來,不幹活的工人下了崗,沒活幹了。

    現在,工人多數是農民工;

    現在,下崗工人多數是老闆。

    現在,幹活的仍然幹活,不幹活的仍然不幹活。

  • 18 # 淮北日月升

    六七十年代的工人與農民哪個苦?

    當然是農民苦。

    1、待遇方面

    六七十年代,工人一般是月薪三十元左右,有公房、公費醫療和退休金。

    農民,男壯勞力一天十個工分,約合人民幣0.1元(當時是八兩大米的價值),女勞力一般是八個工分,約合人民幣八分(當時是一斤玉米的價值),十來歲的孩子一般是五個工分,合人民幣五分錢(當時是兩斤瓜乾的錢)。住房自己蓋、醫療自己出錢,沒有退休金。

    綜合起來估計,當時一個工人的待遇,大體上相當於一個農民的15-20倍。

    2、工作環境

    工人都是在室內工作,有工作服、勞保用品,農民是野外,沒有任何勞動保護。六七十年代,正是興修水利的年代,現在在用的大部分河流、水庫、公路都是當時的農民用最原始的工具在冬天幹出來的。

    3、積累

    一個工人月三十元,除去一家五口消費,一般能剩餘十元左右,所以當時多數工人家裡都有自行車一類的交通工具。

    同樣的農民一家五口,幹上一年,去了消費,年底有60%左右的家庭要分“紅碼”,也就是勞作一年不但沒有分紅,還要欠生產隊的帳。一個百十戶的村莊,除了村長或書記可能會有一輛破自行車,其餘村民想都不敢想。

    4、剪刀差

    剪刀差是指工農業產品交換時,工業品價格高於價值,農產品價格低於價值所出現的差額。因用圖表表示呈剪刀張開形態而得名。它表明工農業產品價值的不等價交換。

    例如,一輛沒有多少技術含量的自行車能賣150元,是一個工人五個月的工資,一個農民五年的工資。農民生產的大米,大部分好的要交給政府作為“公糧”,剩下差的才能分作口糧。由此可見,六七十年代的農民,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犧牲。

  • 19 # ZBLiu

    這個是不用問的,當然是農民苦。

    問的是“六七十年代”,這就踩到了“痛腳”,不過不能詳說。

    六十年代初,就是那個說不清的“三年@#¥%”。那時工人怎麼說也有商品糧供應,農民沒有,自己種出來的還要“賣給”國家。如果連同59年,農民人口減少可是一個說不清的數字啊!那時候,要飯還要有公社、大隊開的介紹信。

  • 20 # 旗飛揚11

    六七十年代工人與農民哪個苦?我是經過那個年代的人,那個年代當工人還是很好的,雖然工資低但物價也不高,工人有勞保,有免費醫療,當時的口號是工人階級領導一切!當然口號是口號,其實工人也就能領導工具。當時的農民生活水平很低,也沒有口號讓他們也領導一切,社會地位應該是最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壇三巨頭四大滿貫的冠亞軍總數各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