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慕暄易道
-
2 # 三醉嶽陽人不識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Nature is the true law)是一種名詞。出自《荀子天論》,意思為大自然的執行有其自身規律,這個規律不會因為堯的聖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變。
基本資訊
中文名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外文名
Nature is the true law
反映
荀況的唯物主義自然觀
詞語出處
在《荀子》一書中,反映了荀況的唯物主義自然觀,主要是《天論》、《非相》等篇。荀子在《天論篇》開頭便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這就徹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說法,把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與人類社會的發展狀況區分開來。這就是荀況“天人相分”的觀點。
他說:“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也輟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數矣,君子有常體矣。”在天人相分的基礎上,荀況大膽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輝思想。
他說:“與其把天看得非常偉大而仰慕它,怎麼不把天當作一種物來畜養它,控制它?如其順從天而頌揚它,怎麼不掌握和控制天的變化規律來利用它?如其仰望天時坐等它的恩賜,怎不因時制宜,使天時為生產服務?”
荀子是戰國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曾經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學宮”擔任“學宮祭酒”。荀子廣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華,豐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內容。在天人關係上,他一方面強調“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荀子主張“人性本惡”(性惡論),他認為學習的最高目標是把握“禮”。
“天行有常”是指:大自然的執行是有一定規律的意思。
“制天命而用之”人們只要掌握了自然規律就可以利用它為自身服務,而不是把人的意志強加給天,去改變規律。反映了荀子樸素的唯物主義自然觀。
-
3 # 使用者劉葉生
中國古代哲人荀子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這是一種樸素唯物論觀點。
此句反映了荀子樸素的唯物主義自然觀,“制天命而用之”,人們掌握了自然規律就可以利用它為自身服務,而不是把人的意志強加給天,去改變規律。
荀子,戰國末期趙華人,兩漢時因避漢宣帝詢名諱稱“孫卿”,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時代百家爭鳴的集大成者。
-
4 # 熱情荷葉6D
這是中國古代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荀子的唯物主義思想。
出自戰國末期儒家思想家荀子的作品《荀子天論》,意思為大自然的執行有其自身規律,這個規律不會因為堯的聖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變。
原文如下: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
-
5 # 使用者171139949673404
意思為大自然的執行有其自身規律,這個規律不會因為堯的聖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變。 出自《荀子天論》,“天行有常”是指:大自然的執行是有一定規律的意思。 全文(節選)如下: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 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 譯文如下: 天道(自然規律)是持久不變的,它並不因為堯而存在,也不因為桀而消失。符合治理它的規律來適應它,就獲得吉祥;用導致混亂的辦法來對待它,就遭到兇災。 加強農業生產而又節約開支,那末天不可能使人貧窮;生活資料充足而又能適應天時變化進行生產活動,那末天也不可能使人生病;遵循規律而又不出差錯,那末天也不可能使人遭禍。 所以水旱災害不可能使人受飢捱餓,寒暑變化不可能使人生病,自然界反常的現象不可能使人遭難。農業生產荒廢而又開支浪費,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富裕;生活資料不足而又不勤於生產活動,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健康;違背事物規律而胡亂行動,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得到好結果。
回覆列表
天行有常出自於《荀子.天論》,是戰國末期儒家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