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飛了木有

    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隨著中國第一枚運載火箭長征一號發出轟鳴,東方紅一號衛星飛向廣袤無垠的太空。中國從此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自行研製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華人自此叩開了通往浩瀚宇宙的大門。


    時至今日,東方紅一號衛星仍在圍繞地球飛行。在天氣晴好的日子,許多天文愛好者還會拍攝這顆衛星經過祖國上空的照片。這些照片所承載的,是一段刻骨銘心而歷久彌新的故事。


    集中科研力量


    登上航天舞臺


    1958年5月,在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上,毛澤東主席發出了“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


    “這個號召宣告了中華民族有信心、有勇氣登上空間活動的舞臺。”時任東方紅一號衛星總體設計組副組長潘厚任回憶道。


    1967年,中國將第一顆衛星命名為東方紅一號,將第一枚運載火箭定名為長征一號。東方紅一號衛星屬於科學探測性質的試驗衛星,外形為近似球體的72面體,直徑為1米,重150公斤,計劃在1970年左右發射。這顆衛星的任務,是為中國今後發展對地觀測、通訊廣播、氣象預報等各類應用衛星奠定技術和實踐的基礎。


    1968年2月20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正式宣告成立,錢學森兼任院長,東方紅一號衛星便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負責研製。


    發射人造地球衛星是一項龐大而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研製、生產、發射、測控在內的眾多領域。“現在看簡單,但那個年代的工業水平、科技水平都有差距。”受命領銜研製衛星的孫家棟這樣形容。


    隨著設計方案的不斷修改,東方紅一號衛星的重量從起初的150公斤增加到173公斤,遠超世界前4顆衛星的總和。要把這麼重的衛星送入太空,難度可想而知。時任東方紅一號衛星技術負責人之一的戚發軔說,衛星還必須達到國家提出的4項技術要求,即“上得去、抓得住、聽得著、看得見”。


    為了完成這項艱鉅的任務,科研人員開始了追逐夢想的艱難探索。


    克服重重困難


    完成四大目標


    “上得去、抓得住、聽得著、看得見”,寥寥12字概括了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總體技術方案和目標,也概括了技術的難度。


    首先考慮的,是能否“上得去”。按照計劃,東方紅一號衛星要在近地點400多千米、遠地點2300多千米的橢圓軌道上執行。想把衛星準確送入軌道,負責搭載衛星的運載火箭必須擁有強大的推進能力。


    專家們提出了一個“兩結合”方案:用中遠端導彈作為第一級和第二級,利用探空火箭技術研製第三級。透過這三級的連續傳遞,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在時任火箭技術負責人任新民的帶領下,運載火箭正式進入研製階段,最終實現了導彈技術和探空火箭技術的完美結合,解決了“上得去”的難題,也讓“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這句話廣為流傳。


    想在地面上“抓得住”衛星,就要時刻掌握衛星在太空中的位置,這需要計算出衛星與地面的距離。對比幾種方案後,專家們決定利用多普勒原理——根據無線電波頻率的變化測出速度,進而測出距離。而這個解決方案卻需要一個特殊的方程式,這對當時的中國科學家來說是一道難題。


    對此,東方紅一號衛星研製人員轉變設計思路,重建衛星測軌方程式,破解了衛星測軌方程式的謎題,最終使衛星在太空中的位置可以被隨時監測到。


    接下來,人們將目光集中在了“聽得著”和“看得見”。


    要讓衛星在太空奏響《東方紅》樂曲,這在當時具有很高難度。研製人員以高穩定度的6個音源振盪器代替“音鍵”,用程控線路產生的節拍來控制發音,經過上百次試驗,終於確保東方紅一號奏出了《東方紅》。


    東方紅一號衛星總體組成員胡其正提及,要讓普通收音機接收到衛星傳來的樂曲,大家提出了“接力”的辦法。“我們在地面上直接聽不到東方紅一號衛星播放的樂曲,需要透過衛星的天線傳送、地面站的接收,再由電臺轉播。”戚發軔回憶。


    最後一道難關就是“看得見”。要想用肉眼就能看到太空中執行的衛星,它的亮度必須要從七等星上升到四等星。不僅如此,由於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直徑僅有1米,也讓“看得見”更加困難。最終,研製人員從摺疊傘收縮開啟的特點中找到靈感,決定在運載火箭的第三級上安裝一個由高反光亮度的材料製成的、可以在太空中撐開的“觀測體”。由於這個“觀測體”體積巨大,反光亮度極高,人們就可以直接觀察到。


    解決世界難題


    創造嶄新紀錄


    登天之路還有一個繞不開的問題,那就是衛星必須經受住太空極端溫度變化的考驗。


    太空中,衛星向陽一面溫度可高達100多攝氏度,背陽一面的溫度則能降到零下100多攝氏度,如何讓衛星在太空中保持正常“體溫”,是世界公認的難題。


    技術人員研製出了一套完整的溫控系統來平衡衛星內部的溫度,但系統正常運轉需要耗費大量的電力,而衛星攜帶的電量很有限。最後,科研人員想出了一個溫控系統零耗電方案:利用其他儀器在工作時產生的熱量,幫助衛星控制溫度,巧妙解決了耗電大的難題。


    克服種種困難,衛星和運載火箭的研製順利完成。


    經過4天4夜的旅程,1970年2月,東方紅一號衛星和長征一號運載火箭被運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1970年4月24日當天,發射進入負8小時倒計時,“測控訊號不穩定”這個突如其來的訊息,又讓現場的技術人員緊張起來。


    準確進入預定地球軌道的東方紅一號衛星在軌運行了24天,不僅順利通過了太空極端環境的考驗,也圓滿實現了“上得去、抓得住、聽得著、看得見”的要求。由於東方紅一號重量超過了此前4個國家首顆衛星的重量總和,也創造了人類航天史上的新紀錄。 干擾訊號究竟來自哪裡?人們將問題源頭鎖定在衛星與火箭的連線處。為了溫控要求,火箭和衛星連線處有一個鍍鋁的薄膜包著儀器,由於沒有固定好而產生了晃動,導致訊號不穩。經過固定,問題得以解決。此時,天空中的烏雲也消失不見,Sunny照在運載火箭的身軀上,騰飛的一刻終於到來。


    “透過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我們攻克了一個個不可能,終於將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送上太空。”戚發軔說。


    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成功發射,是20世紀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它宣告著一個東方航天大國的崛起。東方紅一號衛星也與核彈、導彈一起,被譽為“兩彈一星”,成為中華民族科技強國戰略的重要標誌,載入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史冊。

  • 2 # 吃狼的綿羊2019

    中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衛星執行軌道,距地球最近點439公里,最遠點2384公里,軌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夾角68.5度,繞地球一週114分鐘。衛星重173公斤。“東方紅”1號的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自主研製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標誌著中國在宇航技術研究方面取得了歷史性的重大突破。

  • 3 # 使用者4768612502028

    蘇聯。

    第一個發射衛星的國家是蘇聯,是1957年10月4日發射成功的,也是人造衛星的里程碑,之後各個國家也相繼研發發射衛星。

    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模型,雖然直徑只有55釐米,卻是具有歷史意義的成就。蘇聯對發射這顆衛星的火箭沒做詳細報道,不過曾提到它以每秒8公里的速度離開地面,開闢了星際航行的道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橄欖核開裂是不是就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