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3970903517904
-
2 # 回憶的碎片1218125313
人心不足,總是得隴復望蜀的,所以好好的生活,被某些人過得一塌糊塗。不幸的人們視其所短,就總會望著那些兼有其長的同類。無錢的羨慕有錢,有錢的羨慕更多,無才的羨慕有才,有才的嫉妒更多,更多的又在企圖尋求完美,這樣下去永遠沒有盡頭,“一山更望一山高”,世事皆如此。
在任何時代,亂世、盛世,始終有一些人很好的保持著自律心,對自己和身邊的人產生巨大的約束力,甚至能夠對天下人產生影響力。自律的魅力仿若君子之風吹開了人們心頭的皺褶,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上,在人們心中化為了忠誠的象徵;“猶留正氣參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的文天祥英勇就義後,至此,歷史的風雨中多了一個充滿詩書氣質卻又頂天立地的身影。
無論從文、從武;為官、為民;看古、論今,自律永遠是值得稱讚和奉行的美德,而自律之人也始終是美德的化身,行走在人間的天使。

樂羊子在路上撿了一塊別人丟失的金子,他的妻子卻說:“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遺求利,以汙其行乎!”樂羊子深感慚愧,把金子扔到荒野裡,然後遠出拜師求學去了。
樂羊子妻所說的志士不飲的“盜泉”,乃是孔子規勸一個強盜時,堅決不喝強盜奉上的山中清泉水,斥其為盜佔的水,即為“盜泉”。樂羊子妻以此來勸誡樂羊子,讓他知道拾取別人丟失的東西來謀求私利是玷汙自己品德的事情,樂羊子妻的高尚操行由此可見。無論是“不飲盜泉”還是“不受嗟來之食”,古人強調的都是一種自律、自強、自尊的氣節,可以說是骨氣,也可以說是志氣。
俗話說:“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在任何境地下,凡是失“采薇之節”,無“首丘之操”的行徑,君子皆不可為。人需要時刻給自己訂立下一條底線,一方雷池。有底線的人做事才能有分寸,懼雷池的人才能恪守法度戒律。

盜泉之水飲之則貪,嗟來之食食之則墮。倘若人沒了底線,沒了自律心,那麼人心不足蛇吞象,會引得人們走向貪婪、墮落。
清朝雍正年間,有一位清官叫葉存仁,先後在很多地方做官,歷時三十餘載。有一次,葉存仁離任的時候,他的同僚們派船給他送行,船隻卻遲遲不啟程。直到明月高掛時分,遠遠的划來一葉扁舟。
原來,是葉存仁的僚屬們為他送來臨別的禮物,以表謝意,為了避人耳目,特地深夜送來。僚屬們以為葉存仁平時不收禮物,是怕人嚼舌根,而此刻夜深無人,肯定會收下的。

葉存仁看到此番景象,又好氣又好笑,當即寫下一首詩:“月白風清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隨後將禮物一一婉拒了。
古時清官有一個標準:“有官貧至無官日;離任榮於到任時。”葉存仁很有“關西夫子”楊震的風範,“不畏人知畏己知”,更是強大自律心的表現。葉存仁私下裡收下禮物,並無人知,好名聲也不會損折。然而,葉存仁知道,收下禮物,會讓自己內心的品行遭到損失,本來完美無瑕的操守有了一塊白玉之瑕,難再圓滿。

同朝代的張伯行曾說:“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釐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這種莫大的自制力、約束力,無愧於“天下清官第一”的美譽。
南北朝時期,齊朝有個叫甄彬的人,因家中貧困,不得不去市場裡抵押物品以換得急用的錢財,等稍寬裕些再去贖回。
有一次,他用一束苧麻到荊州長沙西庫作抵押換了一些錢用,後來拿錢去贖苧麻。回來後在麻裡發現用一條手巾包著的五兩金子,甄彬沒多想,立即將金子送還西庫。管理西庫的和尚非常吃驚地說:“近來有人用金子抵押換錢。因為匆忙,沒有記清放到什麼地方了,施主拾到後,還能送還,這恐怕是從古至今都沒有的事情。”
和尚想將一半金子給他作為酬謝,兩個人推辭往復了十多次,甄彬堅決不肯接受。和尚讚歎地說:“五月天氣仍然穿著皮襖背柴草的人,竟然是拾金不昧的君子!”

當時的甄彬很窮,卻依然能夠拾金不昧,且不納恩謝之財,其德其行堪比樂羊子妻。後來甄彬被任命為郫縣縣令,上任之前,向太祖皇帝辭行,同去辭行的一共有五位官員。皇帝告誡他們一定要注意保持廉潔,唯獨對甄彬說:“你昔日有還金的美名,所以對你就不用囑咐這些話了。”可見甄彬的美名在南北朝那個亂世之中,實屬罕見。
自律的人,始終在生命中有所堅持,為此放棄財富的葉存仁和甄彬不曾悔過;為此付出生命的伯夷叔齊或是文天祥不曾懼過。生命因為有所堅持,才能有所拓展。有道是:“拾金不昧不足恤,捨生取義何須憫”,這只不過是為了堅持所展現的大智大勇罷了。

陶淵明說的好:“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富貴於自律之人如浮雲,得失於自律之人若常事。人生在世,只要能夠保持自律,那便能保持志氣與骨氣,便能自得於世。
-
3 # 徐小可的麻麻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史記·陳涉世家》
-
4 # 紫氣東來看點
自古聖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南北朝)鮑照《擬行路難》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三國 魏)曹植《白馬篇》
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 (南北朝)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過零丁洋》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清)鄭燮以《題竹石》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明)于謙《詠石灰》
腹中貯書一萬卷,不肯低頭在草莽。 (唐)李頎《送陳章甫》
回覆列表
“頭頂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出自清代的葉存人,他為官三十餘載,甘於淡泊,毫不苟取。離任時,僚屬們趁夜晚用一葉扁舟送來臨別饋贈,他即興賦詩一首以據贈:
明月清風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已知。
古代人因為信仰神靈,如果遇到某方面不如意,就會到相應的祭廟中叩拜。這裡舉是指向上的意思,案是指擺放香火的供桌。原意是指神明在供桌上面三尺的地方看著你,如果你虔誠祈禱供奉的話,神明會顯靈幫助你。
後來出現了引申義,表示無論你在什麼地方做任何事,你頭上三尺地方的神明都會看得清清楚,所以任何人不要以為沒有人在旁邊就做壞事。是勸善規過的意思。所以後來又有了“舉頭三尺有神明”,“抬頭三尺有神靈”等等類同的說法。”
又有另外一種說法:「舉頭三尺有青天。人可欺,天不可欺」。
這句話是叫我們時時刻刻檢討自己的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要止惡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