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88601959545

    接風宴祝福語四字成語有凱旋歸來

  • 2 # WW紅梅傲雪

    接風宴祝福語四字成語是:凱旋歸來。

    凱旋歸來的意思:軍隊獲勝而歸,謂之“凱旋”,皇帝會親率百官出城至郊外迎接,以示慰勞;有時則派遣大臣出城迎接,這稱為“郊勞”。軍隊凱旋後要在太廟、太社告奠天地祖先,並有獻捷獻俘之禮,即報告勝利,獻上擄獲的戰利品。現泛指被派

    拼音:kǎi xuán guī lái

  • 3 # 家有小阿哥~

    乘風破浪,一舉奪魁,

  • 4 # 魁哥說歷史

    公元253年,蜀漢舉行歲首大會。作為蜀漢重臣的費禕也在其中,眾文武大喝一頓,互相慶賀。但在此時,一個叫郭修的魏國降將卻有異心,趁蜀漢眾臣都伶仃大醉的時候,手持武器重傷了費禕,費禕不幸去世。此事在蜀漢影響很大,甚至對蜀漢的未來也有深遠影響。作為蜀漢的重臣,費禕被魏國降將刺殺,可見是有目的的刺客行動。那為什麼只刺殺費禕呢?

    因為作為諸葛亮託付後主的大臣,費禕德才兼備,被稱為“蜀漢四相”之一。可以說如果費禕不死,蜀漢無憂,蜀漢不滅,那麼費禕到底有多“強大”?費禕的強大之處,可以從以下幾點得出結論。

    第一,費禕德行高尚,為諸葛亮所看重。

    費禕本是荊州人士,因很早就失去父親,所以與族父費伯仁生活。因為費伯仁與益州牧劉璋有關係,所以帶著費禕一起來到益州,並讓費禕到處求學。因為費禕才學過人,與汝南人許叔龍、南郡人董允齊名。有一次蜀漢重臣許靖兒子去世,許多蜀漢重臣都去弔唁。

    當時費禕與董允在一起,董允的父親董和就給了他們兩人一輛破舊不堪的車子,讓他們駕此車去許府弔唁。董允看到諸葛亮等人的車輛十分豪華,再看看自己的破車,所以顯得十分尷尬,言辭失態,而費禕卻十分泰然,說話處事毫無干擾。當董和聽到此事後,告訴兒子董允:“我以前對你和費文偉的優劣不可分清,但透過今天的事情我就不再疑惑了!”

    費禕德行高尚,注重實際禮節,而不在乎外在是否華麗,所以對看重德行的諸葛亮來說,費禕不愧蜀漢名臣。

    第二,費禕才能過人,為治世之能臣。

    費禕在蔣琬去之後擔任尚書令,可以說是總理全國的政務。既然是國事,肯定是天天忙碌,公務繁忙。而費禕卻十分有才能,只要看一遍檔案,就可以想到很好的解決辦法,處理的十分恰當。而且做事效率極高,是一般人的好幾倍。當董允接替費禕為尚書令的時候,感到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不足,很多事情都被拖延了。董允不禁感嘆自己與費禕相差太遠了。

    公元248年費禕在漢中屯兵。自從蔣琬至費禕領事以來,雖然自身在外,但朝中一應慶賞刑威,都要向遠在漢中的蔣琬及費禕等人徵詢意見,才能施行。可見蜀漢對費禕的重視程度甚至可以比肩諸葛丞相。

    諸葛亮曾稱讚費禕:“此皆良實,志慮忠純,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第三,費禕不但能處理政事,還善於處理同事之間的關係。

    在諸葛亮北伐期間,楊儀與魏延都得到重用,因為他們都有各自的長處。楊儀處理政事,後勤供給,十分穩妥高效。而魏延勇猛過人,是蜀漢為數不多的猛將。但兩位在一起卻起了矛盾,魏延自恃勇猛常常蔑視眾人,但楊儀卻不買賬,經常與魏延爭吵,甚至魏延都拔出武器,想殺了楊儀。

    作為兩個優秀人才,卻天天爭吵的卻不是事兒,費禕經常坐在他們兩個中間,協調安慰兩人,讓他們能夠稍微調和,同為蜀漢作出貢獻。

    第四,費禕頭腦靈活,是一位傑出的外交家。

    公元225年,諸葛亮自七擒孟獲後,平定南中。回到蜀漢後,眾臣都出城相迎。而諸葛亮只讓當時還不是重臣的費禕一同乘車而入,眾人對費禕莫不另眼相看。此後諸葛亮命費禕出使東吳,重結盟好。

    在出使東吳期間,孫權為人滑稽,經常想難為使者,讓對方難堪。而諸葛恪等人也是憑藉才能,對使者步步緊逼。但費禕卻能處處得當,很好地回答他們的難題。不但沒有讓自己有失蜀漢的尊嚴,還能很好的維護與吳國的關係。孫權曾設宴招待蜀使費禕,先逆令群臣:“蜀使來時,伏食勿起。”不久費禕來到,孫權停食迎之,然而群下卻不起來相迎。費禕嘲之道:“有鳳凰飛來了,麒麟懂得吐哺停食,奈何驢騾無知,只是伏食如故。”

    此語不但讓自己引起東吳群臣的注意,高看自己,還十分巧妙地稱讚了孫權,稱其為“麒麟”。此後孫權對費禕十分看重,評價費禕為人德才兼備,將來必為蜀漢重臣。

    第五,費禕不但懂政治,還十分擅長軍事作戰。

    公元244年,魏國大將軍曹爽率領大軍入侵漢中。而此時費禕已經官居大將軍,費禕命馬忠鎮守成都,王平據守興勢之圍,自己親自率領大軍救援興勢,抵禦魏軍。果然費禕到了興勢之後,擊退了曹魏的進攻,成功保護了蜀漢的安全。

    費禕雖然身居高位,卻仍能審時度勢,並沒有走諸葛亮的老路多次北伐中原。而是養精蓄銳,積攢蜀漢國力,從不窮兵黷武。雖然姜維自恃武略過人,但費禕每次只給姜維的兵馬不過萬人,不讓其有過大的權力,進而保護蜀漢國力不受到損害。

    公元253年,費禕被殺害後,大權落在了蜀漢大將姜維手中。姜維此時已經沒有了任何人的束縛,多次率軍北伐,大舉全國之力,然而事與願違,多次被魏軍擊退。最後蜀漢國力不支,被曹魏所吞併。

    綜上,費禕是一位品德高尚,善於國事並且精通軍事的人才。如果費禕在,至少可以保蜀漢無憂,使蜀漢有喘息之機。費禕死後,蜀漢卻步步艱難,最後屈膝投降。可見強大的費禕對於蜀漢來說是多麼的“重要”了。

  • 5 # 韶華傾夢

    費禕,蜀漢四相(四英)之一,是繼諸葛亮,以及蔣琬之後,蜀漢的頂樑柱。在費禕主政期間,蜀漢的經濟和軍事力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長。而且,因為費禕為人謙恭真誠,雖居高位,且不自傲,深得同僚和蜀漢百姓的擁戴。在延熙十六年,蜀漢舉行歲首大會之時,費禕被刺身亡。

    對於“費禕不死,蜀漢不滅”的觀念,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誇大的說法。就好比之前比較有名的“郭嘉不死,便無三國”,“孫策不死,便無三國”,以及“馬騰不死,大漢不滅”等觀點一樣,都在某種程度上把個人的實力整體性的誇大了。

    在國與國的問題上,在大流的社會趨勢面前,不是說個人沒有影響力,而是個人的影響力在大勢面前,其影響力是有限的。況且,當時的費禕也只是尚書令,大將軍,其被刺死雖然會對蜀漢造成一定的衝擊,但遠遠沒有達到蜀漢因其死亡而滅亡的程度。

    當然了,雖然“費禕不死,蜀漢不滅”有一定誇大的成分,但費禕能夠成為蜀漢四相之一,其個人的才能還是比較突出的,而且他對蜀漢的發展的確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蜀漢雖弱,但氣勢不能弱。在魏蜀吳三個國家之中,整體實力最強的當屬曹魏,東吳次之,蜀漢最末。畢竟,無論是在佔領面積上,還是軍隊人數上,蜀漢都是較為吃虧的。而且,蜀漢和東吳兩國之家的聯盟,與其說是聯盟合作,倒不如說在夷陵之戰後,蜀漢在聯盟中的位置就比東吳的要低一些。

    但是,雖然蜀漢國勢弱,但費禕每次奉諸葛亮之命出使東吳,面對孫權,諸葛恪等人的刁難時,費禕都是據理以答,始終不為所屈,保住了蜀漢的外交的氣勢和麵貌。

    其二,雖為文官,但深諳軍事。別看費禕是一個文官,但是他在軍事謀略方面也不輸於他人。在延熙七年,曹魏的大將軍曹爽率兵攻打漢中。鎮北大將軍一方面據守興勢之圍,一方面派人緊急向成都求援。費禕在得到王平的告急信後,留馬忠守成都,自己率軍前往救援。此戰中,能夠擊退曹爽,費禕有不俗的表現。

    其三,審時度勢。在費禕主政期間,他的很多政策和觀點,大致上和蔣琬的差不多,有種蕭規曹隨的意思。面對勢弱的蜀漢,費禕認為主要的是把蜀漢的人口和經濟先發展起來,然後再等待時機。而不是緊隨諸葛亮北伐的步伐,一步步地把蜀漢拖到不利的位置。也因此,當姜維多次想要請命北伐的時候,費禕都壓了下來。

    但可惜的是,再延熙十六年,費禕被刺身亡。而沒有了費禕的壓制,蜀漢也沒有人能夠限制的住姜維。姜維雖然被諸葛亮所看重,也很有軍事才能,但是他一昧的窮兵黷武,使得好不容易發展起來的蜀漢又被折騰沒了,成為了蜀漢的“掘墓人”。

  • 6 # 澳古說歷史

    費禕,蜀漢名相,與諸葛亮、蔣琬、董允並稱為蜀漢四相。能與諸葛亮相提並論,足見費禕的能力與地位。

    東晉史學家裴松之言:“劉禪凡下之主,費禕中才之相,二人存亡,固無關於興喪”,在裴松之看來,若費禕在,則蜀漢不亡。

    費禕真的有那麼強嗎?他對蜀漢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依史而言,費禕在,則蜀漢確實是不會亡國的。

    作為一國宰相,費禕具備治世能臣所該有的一切品質。

    首先,費禕德行高尚,志慮忠純,為群臣稱道。彼時,魏延性情矜高,當時群臣皆避之,他也不願意與群臣說話,只有費禕才能和他說得上話,而魏延之所以願意和他說話,就是因為敬重費禕的為人。

    除此,蜀漢名相諸葛亮就曾在《出師表》中兩度稱讚董允是“志慮忠純”,對他是十分器重。諸葛亮器重他到什麼程度?話說,有一次諸葛亮南征班師回朝時,文武百官都到成都十里之外去迎接,這些迎接諸葛亮的官員有很多資歷和官位都要比費禕高,但諸葛亮卻唯獨費禕與他同坐一輛車。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對費禕的重視。

    其次,費禕廉潔奉公,不為財色所惑,堅定本心,為國謀利,為民謀福。《費禕別傳》雲:“禕雅性謙素,家不積財。兒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從車騎,無異凡人”,彼時身為蜀漢重臣,以費禕的權勢,其家庭應該是錦衣玉食享之不盡,用之不竭。但是,事實上,費禕家中從無餘銀,他和他的家人每日都是布衣素食,出入皆不用車馬代步,與普通人家沒有絲毫的差別。

    再是,費禕文武雙全,對內可安邦,對外可定國。費禕主政蜀漢期間,對內,蜀漢內部事務是被他處理的井井有條,朝中一應慶賞刑威,都能處理的得心應手,且他常於早上聽知政事,其間還能接納賓客,飲食嬉戲,可是每每都能夠盡賓客之歡,而不廢自身大事。後來董允代費禕為尚書令,也意欲效仿費禕之行,但朝中大事卻多所愆滯,引得董允不得不嘆道:“人的才力竟可相去若此之遠,此實非我之所能及啊!”。

    對外,數次率軍抵擋住曹魏的進攻。延熙七年(244年)閏月,魏大將軍曹爽率軍進攻漢中,鎮北大將軍王平拒守興勢待援,費禕聞援後,留鎮南大將軍馬忠鎮守成都,自己則親率大軍趕往興勢,抵禦曹魏。御魏期間,費禕臨危不亂,運籌帷幄,其時軍中籌備嚴駕,紛紛營營。魏軍見蜀漢已有防備,且援軍軍容嚴整,自知不敵,遂退軍。

    然後,費禕善於居中調節同僚之間的關係,讓他們可以拋棄成見,專心為蜀漢效力。彼時,費禕為司馬時,軍師魏延與長史楊儀兩人是互相憎惡對方,每次並坐論事時,他們都會彼此指責對方,往往是魏延舉刀刃指向楊儀作威嚇,而楊儀則泣涕橫集。而就在兩人爭論之時,費禕也往往會站出來,為他們諫喻分別,以釋其意,緩解他們之間的矛盾,讓他們可以和平相處。正如《三國志》所言,諸葛亮去世後,魏延、楊儀能夠繼續在一起合作,一起為蜀漢效力,全因費禕的居中調節。

    最後,費禕也很善於調節蜀吳兩國之間的關係。劉禪在位期間,因費禕每次奉命出使辦事,都能符合皇帝的心意,故常被派出使吳國。吳國君主孫權晚年性格乖張,經常會莫名其妙的作出一些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情,由此蜀吳的關係就經常因孫權反覆無常的性格出現裂痕。而每次只要費禕出使吳國時,蜀吳兩國緊張的關係都因費禕的出使出現好轉。

    與孫權交流過程中,費禕是辭和語順、義旨篤實,據理答難,每每孫權都能被他說的心服口服。當時,孫權對他是十分器重,曾說;“君天下淑德,必當股肱蜀朝,恐不能數來也”,大意是先生是天下之淑德,將來必成為蜀漢的股肱重臣,恐怕不能常來東吳了!由此可見孫權對費禕的重視與喜愛。

    綜上所述,費禕的存在,對蜀漢是尤為重要的。首先,費禕出色的政治與軍事能力,可以幫助蜀漢穩定國內局勢,抵禦外部入侵,繼而增強蜀漢國力,延續蜀漢國祚。其次,費禕出色的交際能力,不但能調節內部同僚之間緊張的關係,讓他們擯棄成見,攜手共進,共創蜀漢未來,還能修復吳蜀之間的聯盟關係,讓吳國可以與蜀國共進退,一起抵禦曹魏的入侵。

    最後,費禕所堅持的與民休息的政策,對已是征戰數十年,疲憊不堪的蜀漢來說也是大為有利的。彼時,姜維每欲傾全國之兵,與魏國決戰時,費禕常常是阻止其所為,遏制姜維對魏國的決戰“雄心”,只給他數萬兵馬,以此避免蜀漢國力被進一步消耗,加劇內部階級矛盾,及國庫空虛問題。

    可以說,當時就因費禕的存在,在其堅持實施與沒休息,避免與曹魏主動作戰的政策下,蜀漢國力衰退的局勢才得以被遏制,並逐漸顯現出復興的局勢。若費禕能夠繼續主政蜀漢數年,乃至數十年,蜀漢的國祚絕對能夠繼續延長數十年,乃至十數年。

  • 7 # 笑語千年

    劉備佔領益州之後,其統治集團內部主要存在三個派別,即荊州集團、益東州集團和益州集團。荊州集團以諸葛亮為首,主要包括劉備在荊州時加入其集團的荊州人士;東州集團以法正、李嚴為首, 是劉焉、劉璋父子在益州的政治基礎;益州土著集團則由益州本地的地主構成, 以黃權為代表。

    劉備入益州之後,東州集團中大部分為荊州人士,因此東州集團對荊州人士佔多數的劉備集團採取積極合作的態度。而益州集團相當一部分人對於劉備集團持有較強的對立情緒。

    諸葛亮非常明白這種態勢,所以他在用人上,帶有明顯的地域性,其重用的人主要是荊州集團以及東州集團中的荊州人士,而益州集團中人,雖才華出眾,卻得不到諸葛亮的重用。

    諸葛亮死後,劉禪按諸葛亮的遺命, 以蔣琬為尚書令,假節領益州刺史,錄尚書事;蔣琬死後,又以費禕為大將軍, 錄尚書事,執掌軍政大權。

    費禕是東漢末年江夏人。少年時跟隨族父伯仁入川。費禕與汝南許叔龍、南郡董允齊名,劉備在時,費禕為舍人,後主稱帝后,費禕為黃門侍郎,不久遷為侍中。諸葛亮死後,費禕為後軍師。蔣碗去世後,接任尚書令、大將軍,錄尚書事,封成鄉侯。

    費禕是諸葛亮生前著意培養的物件,也是諸葛亮在臨終時,向劉禪推薦的賢才。費禕不重浮華,家不積財,一家人皆布衣素食,出入不乘車輛,與普通人沒有區別。他的朋友許靖喪子,董允與費禕約好一起去奔喪,素來對費禕不太服氣的董允故意給費禕安排了一輛破車,想出費禕的洋相,但費禕絲毫不以為意。當時弔喪的達官貴人很多,門口停滿了各種豪車,費禕卻晏然自若。董允這才歎服,事後對朋友說:"我常想我與費禕不相上下,這件事使我認識了我不如他。"

    諸葛亮很是看重費禕,他南征孟獲大勝而歸時,蜀漢大小官員出城數十里迎接,諸葛亮卻只挑選了費禕與他同坐一輛車,可見對他的器重。

    諸葛亮南征歸來後,派費禕出使東吳。孫權和諸葛恪、羊衜等人在接風宴上,想刁難費禕,費禕卻兵來將擋,據理以答,無所遺失。費禕展現的才華令孫權也為之折服,拉著 費禕的手說:“君天下淑德, 必當股肱蜀朝,恐不能數來也。”

    費禕善於調節各種矛盾,使手下發揮各自長處。比如魏延與長史楊儀一向不和,費禕經常勸說二人,讓他們精誠團結,把爭鬥的目標轉向曹魏。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魏延和楊尚儀的矛盾沒有爆發,費禕是做了不少工作的。

    費禕喜歡讀書,而且讀書的速度很快。經常一本書很快就能看完,而且能在很短的時間裡,說出書的內容和中心思想。費禕還是個圍棋迷,有一次魏軍發動進攻,費禕本來都穿好了盔甲準備出發,光祿大夫來敏卻來找他下棋。費禕於是穿著盔甲,鎮靜自若地對起局來,表現出他的極高修養。這一次,他不但在棋盤上取用,還在戰場上也取得了勝利,被傳為一時佳話。

    於蔣琬死後,費禕以大將軍、錄尚書事的職務,成為群臣之首。 費禕知道自己長於朝政而短於軍事,所以雖然執掌軍政大權,但與諸葛亮、蔣琬相比,他更多是輔佐朝政,對軍事方面干預得很少,把軍事完全交給姜維。這對於一個掌權者來說,是很不容易的。

    費禕執政時期,承諸葛之成規,那幾年也是蜀漢政權難得的幾年和平時期。他對外轉攻為守,不像諸葛亮一樣執意北伐,向曹魏主動發起大規模的戰爭;而是以防守為主,儲存了蜀漢國力,為國內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對內則成功地協調了政權內部荊州與東州集團之間的關係,維持了蜀漢王朝的安定局面,

    費禕掌權時,"鹹承諸葛之成規,因循而不革",可以說是諸葛亮隆中決策的堅決執行者。他們沒有"徇功妄動",使蜀國安定了近二十年,國力得到了極大的恢復,這是費禕最終大的功績。

    但是,“費禕不死,蜀漢不滅”的說法,我個人認為是有些誇大了的。費禕掌權時,也正好是魏國曹爽與司馬氏矛盾重重之時,司馬懿被排擠靠邊站,曹爽又是個紈絝子弟出身,並沒有什麼雄心壯志,因此蜀國獲得了難得的和平。但隨著司馬懿家族的掌權,這種和平是必然會被打破的。費禕也是最終無法改變蜀漢因國小民弱而必然衰亡的總趨勢的。

    客觀的說,費禕,包括蔣琬在內,雖然都是很了不起的人才,但與司馬氏兄弟相比,在政治、軍事上存在明顯的差距。蔣琬、費禕作為諸葛亮的接班人,在諸葛亮在世時,更多的只是擔任後勤和參謀的角色,蜀漢的一切政治、軍事事務,諸葛亮都要親自過問,並沒有給蔣琬、費禕太多的鍛鍊機會。所以這兩位接班人只能 “鹹承諸葛之成規,因循而不革”,做一個守成者。

  • 8 # 江湖小曉生

    公元253年,蜀漢帝國已經走過了33個年頭,再過10年,蜀漢帝國就要滅亡了。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天大的事情,費禕被刺身亡。

    費禕是蜀漢的大將軍,軍政大權一把抓的人物,類比於諸葛亮。這種人居然在宴會上,被一個曹魏投降來的將領郭循給隨意殺害了。

    費禕的死對蜀漢到底造成了多大的傷害呢?可以這麼說,蜀漢之所以會加速滅亡,最重要的一個原因,那就是費禕被殺了。

    費禕死後姜維主抓軍政大權,再次窮兵黷武。

    諸葛亮死後蔣琬成為了軍政大權一把抓的人物,可是蔣琬歲數不小了,他跟諸葛亮屬於一個輩分的人。因此蔣琬之後便是費禕上臺執政,可以說蜀漢這段時間的權力更迭,那是相當穩定。

    看看東吳的諸葛恪被滅了滿門,曹魏的曹爽也是被誅滅三族,再看蜀漢,這政治體制是真的好,畢竟權力是平穩過渡的,誰都沒有將私心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

    費禕上臺以後,姜維也得到了提升,但是這兩個人的政見是完全相反的。費禕主張休養生息,而姜維主張北伐明志,我們不能說任何一方有過錯。

    費禕被刺身亡以後,論資歷和能力,姜維終於走到了前臺,成為了軍政大權一把抓的人物。他主政以後,立刻改變了費禕休養生息的做法,主動向曹魏發起了進攻。

    不管是什麼理由,姜維都能轉化成北伐的理由,這就是他的本事。比如說司馬家奪取了曹家的軍政大權,他當成伐魏的理由。司馬昭弒君他也當成伐魏的理由,這理由是真的好找。

    姜維九伐中原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目的是為了恢復中原,完成諸葛亮的遺志。可惜的是,當時蜀漢的國力根本就支撐不住他這麼折騰。

    後十四年夏,還成都,成都望氣者雲都邑無宰相位,故冬復北屯漢壽。延熙十五年,命禕開府。十六年歲首大會,魏降人郭脩在坐。禕歡飲沈醉,為脩手刃所害,諡曰敬侯。子承嗣,為黃門侍郎。承弟恭,尚公主。禕長女配太子璿為妃。---《三國志》

    蜀漢在蔣琬、費禕的治理之下,的確有了一些生機,國力也得到了提升。可是不能連年都在打仗,他們攢下來的那點積蓄,其實都被姜維花光了,而且還不夠。

    蜀中軍民瘦骨如柴,能吃飽飯的,那都是有錢有勢的人,普通老百姓個個是面有飢色,可見姜維北伐,造成了蜀中嚴重的經濟壓力。

    可以說蜀漢滅亡的直接原因,其實不是鄧艾伐蜀,而是財政赤字。手裡沒錢了,姜維帶著一堆人去沓中耕田了,因為沒人養得起這些士兵。費禕死後,姜維連續10年都在北伐,結果導致蜀漢民生凋敝,最終蜀漢走向了滅亡。

    費禕對蜀漢的功勞,那是相當巨大的。

    沒有費禕的話,蜀漢提前10年滅亡是不成問題的。費禕主政蜀漢10年的時間裡,將蜀漢從諸葛亮多次北伐的狀態下給拉了回來。

    諸葛亮執政的12年裡,也是多次北伐。但是這個時候蜀漢的國力還是有的,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可是等到他去世的時候,打了這麼多年仗,這個經濟算是被掏空了。

    諸葛亮自己都說,後期每次打仗所依靠的,居然是蜀錦。這玩意兒也能成為當時的硬通貨了,要是曹魏和東吳咬咬牙,下令禁止所有人買賣蜀錦,那不是掐斷了蜀漢的經濟?

    諸葛亮去世以後,蔣琬起到了一個過渡作用。他在位期間雖然也想著休養生息,但是蜀漢君臣都想著要北伐,這是一件困難的事情,畢竟國力擺在那裡。

    為此蔣琬心裡很難受啊,一邊想著要北伐,一邊想著要休養生息。結果是兩頭不討好,既沒有搞好北伐,也沒有搞好經濟。

    他自知體力不足了,所以在晚年主動提拔費禕上來,這也是諸葛亮所看重的人,當然有他的長處。費禕幫著蔣琬處理了不少政務,因此逐漸成為了蜀漢的核心人物。

    五年,維率眾出漢、侯和,為鄧艾所破,還住沓中。維本羈旅託國,累年攻戰,功績不立,而宦官黃皓等弄權於內,右大將軍閻宇與皓協比,而皓陰欲廢維樹宇。維亦疑之。故自危懼,不復還成都。---《三國志》

    等到蔣琬去世以後,費禕正式成為了蜀漢的實權人物。他開始擯棄所有北伐的想法,主動投身於經濟建設當中。

    他執政的10年裡,是蜀漢老百姓最幸福的10年。其實老百姓懂什麼國家大義呢?只要吃飽喝足日子過得好,管他姓曹的還是姓劉的做皇帝呢?反正都是剝削統治,誰上臺還不是一個樣?因此費禕執政期間,老百姓是發自肺腑地高興的。

    諸葛亮早就安排好了一切。

    諸葛亮真的是我見過的所有歷史人物當中,最牛逼的一個,幾乎是完美的化身。我們不能以最後的成敗來論英雄,畢竟結果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整個過程,人死了以後管他什麼結果跟他都沒什麼關係了。

    諸葛亮在臨終前,給劉禪安排上的蔣琬和費禕包括後來的董允,其實全都是治國之能臣,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不主張北伐。

    那麼問題來了,諸葛亮一輩子主張北伐,為了北伐丟了性命,為什麼他臨終前會這麼安排呢?因為諸葛亮知道,連他這麼牛逼的人,都沒辦法完成北伐大業了,至少他死後的十多年裡,北伐成功的希望是不存在的。

    除非十多年以後,曹魏發生內亂或者出現昏君佞臣,否則兩國差距越來越大,最終對蜀漢越來越不利。

    諸葛亮之所以安排這幫人來接替自己的職務,正是考慮到這一點,認為北伐無望了,只有先管好蜀漢內部的發展,等到時機成熟了,再尋求出路,這是保住蜀漢政權最重要的一步。而費禕挑起了恢復經濟的大梁。

    總結:費禕被殺,這是蜀漢的劫數。

    費禕治理下的蜀漢,可以說是蒸蒸日上,這麼發展下去,一旦中原王朝內亂,那蜀漢便就有了可乘之機。

    因此郭循就出現了,有人說他是司馬昭陰養的死士,有人說他是姜維派去刺殺費禕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和理由。

    不管是出於什麼目的,費禕被殺,的確是蜀漢的一場劫數。劉禪還想著在皇位上安享晚年了,結果費禕被殺了,劉禪就充當了亡國奴。

    參考資料:《三國志》

  • 9 # 平陽狐狸奇談社

    平陽狐狸,回答問題

    費禕(音意),後諸葛時代的蜀漢重臣,與諸葛亮,蔣琬,董允並稱為「蜀漢四相」。

    費禕,是蜀漢朝廷的穩定器,優秀的外交家,堅定的和平主義者。

    早年入蜀,少有才名(費禕)

    我們知道,四川是劉備從劉璋手上奪過來的。說起來費禕與劉章還有一層較遠的親戚關係。

    費禕少年喪父,與族父一起生活。族父之姑乃劉璋之母,這麼來算,四川王劉璋算是費禕的表叔。應劉璋之邀,費禕隨族父入蜀。

    費禕少時便有才名。一次參加葬禮,費禕與董允同去。董允向其父要車,其父董和便派了一輛梅花鹿車給二人,董允面有藍難色,費禕泰然自若,率先上車。

    到了之後,其他的賓客都是高頭大馬,唯獨這二人小小鹿程。董允仍不釋懷,費禕仍然泰然自若,若無其事。

    剷除魏楊,助平退爽

    費禕雖重在文治,但早年也參與了不少的軍事行動,多次隨諸葛亮北伐,並且在一些關鍵時刻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魏延事件

    諸葛亮死後,魏延發動紊亂,最後被馬岱斬殺。在此之前,諸葛亮雖有安排,但魏延反心未現,不知其意。

    於是楊儀派費禕前去打探虛實。得知魏延已有反心後,便乘機離去,報告楊儀,為後來馬岱王平等攻擊魏延做好準備。

    楊儀式事件

    斬殺魏延之後,楊儀等率軍安全撤回漢中。楊儀自恃有功,又與蔣琬不和,心中憤恨,多次發表不當言論。費禕用密信告知朝廷,後將楊儀貶為庶人。楊儀仍然誹謗朝廷,後自殺。

    曹爽事件

    鎮北大將軍王平鎮守漢中,曹魏大將軍曹爽率軍 10 餘萬攻擊漢中,王平堅守。費禕領兵趕往漢中,和王平一起擊退曹爽,保衛了蜀國北境的安全。

    多次使吳,鞏固同盟(費禕)

    費禕是一名優秀的外教家,早年奉諸葛亮之命,多次出使吳國。修復兩國之間的關係,鞏固同盟,消除雙方的戒心。

    在吳國時,孫權以及吳國重臣等多次面見費禕時。以辭令刁難。吳國君臣好像比較喜歡逞口舌之快。

    費禕坦坦蕩蕩,據理力爭,不失蜀漢朝廷顏色面。深得孫權喜愛,加以禮遇。

    阻姜北伐,保境安民

    蜀漢後期姜維等北伐派,多次請求朝廷出兵北伐。費禕多方阻攔,強調休養生息,發展國力的重要性。

    費禕曾說「丞相當年都不曾北伐成功,我等的才能與丞相相差甚遠,不如好好的保境安民,待後世有能之人為之」。費禕主政期間,蜀國得到了一定的休養生息,百姓對此讚譽有加。

    公元 253 年,在一次春節宴會上,費禕因酒醉未加防備,被曹魏降將郭循刺殺。十年後的263年,蜀國滅亡。

  • 10 # 一半秋色

    公元253年,新年伊始,蜀國舉行了盛大的元旦晚宴,大臣們齊聚一堂,其樂融融,鶯歌燕舞,好不快活!

    歡娛嫌夜短,不知不覺,大家都喝多了,有幾個直接躺倒在地上。

    大家喝得起勁,沒人留意一個叫郭修的人,更沒人會預料到即將發生的慘劇!

    這時候,忽然有人大喊,“死去吧!”,大家抬起朦朧的雙眼,循聲望去,令人震驚的一幕出現了,只見郭修手持短刀,一刀一刀戳向費禕的胸口。

    費禕捂著胸口,掙扎著想要逃,但已經支撐不住了,撲通一下倒在地上,鮮血從胸口汩汩冒出!

    “殺人啦!”,不知誰喊了一聲,大臣聞聲四散而逃,之前趴在桌子上裝醉的幾個一躍而起,跟著大夥一起往外逃。

    僅僅十秒不到,人全跑光了,只剩下倒在地上的費禕,以及狂笑不止的郭修!

    這時,士兵衝了進來,捉住了郭修。

    當時,費禕是尚書令,是蜀國的二把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郭修是魏國降將,剛剛投降不久,可郭修既然已經投降了,為何還要殺人呢?並且還殺了蜀國的二把手?

    有人說,郭修的行刺目標不是費禕,而是劉禪,只是當時劉禪恰好不在場,所以郭修退而求其次,選擇了二號人物費禕下手!

    費禕之死,轟動一時,也直接影響了蜀國的對外戰略。費禕屬於保守型的,主張與民休息,不主張對外戰爭,在費禕的治理之下,蜀國百姓過了幾年太平日子。

    費禕死後,姜維跳出來了,他是個戰爭狂人,發動了六次的北伐,平均一年發動一次,並且屢戰屢敗,人馬打沒了,國力耗空了,百姓跟著遭罪了,後來,姜維成了眾矢之的,為了躲避別人口誅筆伐,姜維躲到了沓中農村。

    不久之後,鄧艾偷渡陰平,打到了成都城下,劉禪舉白旗投降,蜀國滅亡。

    假如費禕不死,肯定不能容忍姜維一而再再而三地發動毫無意義的戰爭,蜀國必定繼續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如此再堅持十年,經濟發展了,人口增長了,國力增強了,之後,蜀國尋機與東吳聯合,合力北伐,說不定三國的歷史就改寫了。

  • 11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有的人,不顯山不露水,但卻是“定海神針”。

    費禕便是這樣的“定海神針”。

    他是最後一個能讓蜀漢保持在正軌的人物。

    蜀漢各派別都支援的人物

    獨特的家族關係與卓越的個人才情,使費禕成為蜀漢集團內各派的“自己人”。

    費禕是荊州人,早年生活在荊州。

    他族父的姑姑是劉璋的母親,因此,費禕後來又隨族父進入益州遊學。

    此後,他族叔費觀,又是劉璋的女婿,兩家可謂親上加親。(就是輩分有點亂)

    所以,費禕家族既與荊州人士有密切聯絡,又與劉璋舊屬之間關係密切。

    東洲派的李嚴為人孤傲,但與費禕的族叔費觀“忘年之交”;荊州派的蔣琬為人嚴正,但與費禕常徹夜長談,費禕家族在兩派之間遊刃有餘。

    對於費禕的立場,有朋友把他與諸葛亮、蔣琬一同劃入“荊州派”,也有朋友將他劃入“東州派”。

    這種說不清的“派別”,正說明:費禕既能代表荊州集團的利益,也能代表東州集團的利益,對雙方來說,都是“自己人”。

    同時,內臣、外臣也都把他看成“自己人”。

    費禕早年是太子舍人,很早就是劉禪的身邊人。

    劉備去世前,欽點費禕等人留在宮內輔佐後主。(見《出師表》)。

    後來,他和劉禪又成了親家,他的兒子娶了劉禪的公主。

    同時,由於他常年以參軍身份參加諸葛亮北伐,他得以與外臣建立了密切關係。

    諸葛亮北伐時,魏延與楊儀不和,魏延激動起來,常拿著刀來嚇唬人,誰也勸不住。

    唯有費禕,常坐在兩人中間,居中調解。

    諸葛亮死後,魏延又一度答應費禕代表他與楊儀溝通。

    而楊儀呢?後來的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牢騷話也對費禕發了出來。

    因此,在派系林立的蜀漢,費禕是少有的,能夠同時獲得各派支援、信任的人物。

    吳蜀同盟的粘合劑

    吳蜀雖早已立盟,但要長期保持互信關係,並不容易。

    使者,則是其中的粘合劑。

    如果使者不能增進兩國互信,出使的目的就不能達到;如果使者在言語間為人冒犯而不能有正確反應,將可能引起對方對國家的輕視。

    費禕的出使任務,完成得很得體。

    孫權喜歡亂開玩笑,諸葛恪更是史詩級的槓精,他們往往在席間言語冒犯。

    費禕不和這些槓精硬扛,每每裝醉不答。事後,他再把孫權的問題逐條寫下,呈於吳主。

    費禕與孫權等人的交流是非常充分的,甚至連蜀漢對魏延、楊儀的任用這樣的問題,雙方都進行了充分的交流。

    因此,費禕深得孫權賞識、信賴。

    吳蜀對彼此的深度瞭解,也增進了互信關係。

    後來,蔣琬企圖沿沔水下上庸,攻略襄陽,為此,打造船隻、操練水軍。

    當時,東吳邊境將領紛紛預警:蜀國打造船隻,可能犯吳!

    孫權只是淡淡一笑:我以破家的代價,為諸位擔保,沒事!

    正是費禕這樣的使者常年與孫權建立的互信關係,才使彼此信任如此之強。

    興勢之戰:費禕“無赫赫之名”的戰功

    244年,曹爽率7萬人從駱谷伐蜀。

    漢中守將王平在前線防禦,蔣琬、姜維自涪縣前往支援,費禕自成都率軍往援。

    費禕出發前,與來敏對弈。當時,軍中紛紛擾擾,費禕氣定神閒,與之對弈。

    棋畢,來敏說:剛才我在試探你而已。你如此有把握,必能取勝!

    費禕的大局觀,可見一斑。

    費禕,是從成都出發的。

    此戰,是諸葛亮死後,魏國最大規模的一次攻伐,“蜀中大驚”。

    如果費禕不表現得氣定神閒,那麼,蜀中士民之心難免惶恐,不利大局!

    費禕氣定神閒,正是安定人心之舉!

    費禕抵達前線後,直接出軍魏軍之後,佔據三嶺。

    曹爽後路被斷,督軍爭險死戰,死傷慘重,才勉強突圍。

    此戰,王平因此大出風頭,得了“赫赫之名”。

    王平確實是此戰第一功臣。不過,費禕在此中也表現出了大將之風。

    他氣定神閒,安撫蜀中人心;作戰時,又出敵之後,斷敵歸路,給敵重大殺傷!

    符合國情的北伐方略

    北伐方面,費禕是最後一個能壓制住姜維的人物。

    姜維一直想要大舉北伐,但為費禕所制,每次出兵,兵力都不過萬。

    費禕時期,姜維的北伐,規模雖小,但多有利可圖。

    費禕時期的三次北伐,或迎接羌胡入蜀,充實人口;或遠征西平,俘獲魏將;即便在不利時,也能及時退兵。

    這樣的打擊,規模小、目標小、風險小,完全在蜀漢國力承受範圍內,但卻仍然能使魏將郭淮、陳泰等人往來奔波,是典型的“騷擾”。

    可以說,這樣的“騷擾”戰略,是符合蜀國國情的作戰方式。

    費禕死,蜀漢亂

    費禕死後,蜀漢失去“定海神針”,偏離了正軌。

    首先,姜維沒有人能制約了。

    自費禕死的這一年開始,姜維連續發起了兵力數萬的大規模北伐。

    事實證明,這種不合國情的作戰方式,很快就失敗了。

    僅3年後,姜維就在段谷之戰中“星散離落”!蜀漢遭遇了夷陵之戰後最大的一次敗戰,國力大損!

    隨後,失去了“粘合劑”,蜀漢統治集團陷入了嚴重內訌。

    宦官集團的黃皓、文官集團的諸葛瞻,他們與姜維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

    姜維害怕被害,避禍沓中。

    蜀國的滅亡之門,打開了···

    諸葛瞻臨死前感嘆:我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該死!

    那一刻,諸葛瞻除了他父親,不知道有沒有想起費禕呢?

    如果費禕在,黃皓、姜維,都能被控制在軌道內!

    費禕不是“神人”,他不可能改變蜀弱魏強的格局。

    不過,“大國有徵伐之兵,小國有備禦之策”。

    在費禕的領導下,蜀國能保持在團結、穩定的軌道上發展。

    費禕不死,蜀國未必那麼容易滅亡。

  • 12 # 星火彪WarOH

    放眼三國時期,當人們津津樂道於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時,卻多數忘了中間還有費禕的存在。在諸葛亮去世之後,費禕接替重任輔佐蜀漢。還別說,在費禕的治理下,蜀漢百廢俱興,百姓安居樂業,後來更是有人說:"費禕不死,蜀漢不滅"。

    那麼,費禕的到底有什麼本事,又有多厲害?他的生死,又是怎麼和蜀漢的興亡扯上關係了呢?

    一、費禕的仕途

    費禕,字文偉,和諸葛亮、蔣琬、董允並稱為蜀漢四相。那時候,諸葛亮也非常器重他。

    有一次諸葛亮南征回來,滿朝文武百官都駕著馬車到十里外去迎接,這些文武百官不管是官位還是資歷都比費禕高,偏偏諸葛亮就是上了費禕的馬車,讓一眾大臣都十分的驚愕,也可以藉此看出諸葛亮對費禕的重視程度。

    在諸葛亮去世後,費禕也脫穎而出,在開始時接替了諸葛亮的職位——軍師,之後又擔任尚書令,最後到大將軍,可以說前途一切都很順風順水。

    那麼,仕途如此順暢的費禕,為何為何蜀漢的命運扯到了一塊呢?接下來,先讓我們看看費禕的能力究竟如何。

    二、費禕的四大能力‍

    首先,費禕是一個傑出的外交官。

    在早年,費禕作為使者出使東吳。當時孫權想要難為他,出了很多的難題給他,但費禕都從容不迫地解答了所有問題,讓孫權好生佩服。

    之後,孫權設宴款待費禕,又命令大臣們不對費禕行禮,以此來“挑逗”他於是,。當費禕登上宴席的時候,孫權上前迎接,群臣卻還是坐著吃吃喝喝,無動於衷。費禕見此,就說道:"有鳳凰飛來了,麒麟懂得吐哺停食,奈何驢騾無知,只是伏食如故。"

    費禕說的這句話不僅說自己是鳳凰,還誇獎了孫權是麒麟,而把群臣貶得一無是處,但是孫權看費禕居然十分巧妙的就化解了自己出的難題,不由得稱讚費禕,還說費禕將來肯定是蜀國的重臣。

    其次,費禕善於處理人際關係。

    在隨著諸葛亮北伐期間,楊儀和魏延經常意見不合,動不動就要拔刀相向。

    楊儀作為文臣,管理著政事和後勤的供給;魏延作為一名大將,負責帶兵打仗。因為那個時候兩人都深得諸葛亮的重用,所以在每次鬧矛盾時,其他人都不知道該幫哪一邊。

    費禕卻經常把他們兩個叫到一起喝酒,協調他們之間的問題,希望他們可以彼此之間放下成見,一起為蜀漢的前途努力,不要因為一些小事就互相之間把關係鬧得那麼僵。而針鋒相對的兩人,居然能給費禕足夠的面子,可見費禕不僅得到了他們的認可,也顯現出尚於交際的能力。

    第三,費禕善於處理政事。

    在費禕接任蔣琬擔任尚書令的職務的時候,他把一切都處理得井井有條。要知道,尚書令這個職務是要處理全國上下大大小小的事情,可以讓人忙的焦頭爛額,但對於費禕來說,他往往在看過上奏的奏摺之後,就可以給出很好的處理方法,辦事的效率是蔣琬的好幾倍。

    後來董允接任尚書令的時候,依舊是被全國大大小小上報的奏摺給難住了。於是,董允愈發意識到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不足,不禁感嘆自己和費禕的差距相差甚遠。第四,費禕還很擅長作戰。

    公元244年,正巧魏國大將曹爽帶領大軍要進攻漢中,於是費禕讓人守住都城,然後自己親自帶領大軍前去支援。而守城的蜀軍因為有了援軍的支援,頓時士氣大漲,成功把魏軍擊退,保住了蜀國的國土。這場交鋒中,費禕果斷的支援和精巧的排兵佈陣都十分關鍵。

    不管是從外交、政治、軍事上來說,費禕的能力還是十分不錯的。可見,他是一個全才。不過,三國時代並不缺乏人才,那麼費禕的生死又是怎麼和蜀國的興亡扯上關係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三、"費禕不死,蜀漢不滅"‍

    費禕在諸葛亮去世之後,擔任了蜀國的大將軍,可以說是位高權重。那時,費禕沒有繼續北伐,而是選擇回到蜀漢開始休養生息。畢竟,諸葛亮連年的北伐雖讓蜀國的勢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可是蜀漢國內早已百廢待興,所以費禕打算先治理好國內的政治問題。

    但姜維不答應呀,他就想著要傾全國之力,和諸葛亮一樣繼續北伐,把魏國給滅掉,完成復興漢室的大業。面對像極了“刺兒頭”的姜維,費禕便撥給了他幾萬的兵馬,明面上是應允,實則是對姜維銳氣的打壓。就這樣,姜維的想法就被費禕給遏制了。

    而後,在費禕的治理之下,蜀國逐漸要衰退的局勢也停止了下來,而且還漸漸的出現了復興的勢頭。可以說,如果再給費禕十幾年,說不定蜀國的崛起也只是時間問題。可偏偏,歷史給蜀國開了個很大的玩笑。

    公元253年,蜀國舉行歲首之宴,大家都喝得很盡興,更有好幾位大臣都喝多了躺在地上。在宴席上,有一個叫郭修的魏國降將卻居心不軌,趁著這個機會在宴席上刺殺了費禕。等到費禕掙扎大叫的時候,那些喝多了的大臣才後知後覺地發現,費禕的胸口處居然被插著一把短劍。於是,反應過來的眾臣連忙呼叫護衛進來抓了刺客,可惜費禕已經倒在了血泊中。

    事後,有人說這個刺客是要刺殺劉禪的,而劉禪當時卻不在宴席之上,所以就改為刺殺蜀漢的功臣費禕。但不管怎麼說,費禕的死對於蜀國來說還是影響重大。

    費禕一死,就沒有人可以壓制得住姜維了,得勢的姜維意氣風發,準備大展宏圖。然而,姜維畢竟沒有諸葛亮和費禕的戰略眼光,蜀漢最終還是輸在了國力上。公元263年,面對洶湧而來的晉軍,劉禪開城投降,蜀國也就徹底的滅亡了。所以,這才有了後來的"費禕不死,蜀漢不滅"這句話。

    但如果說,費禕沒有被刺殺身亡的話,蜀國國力的上升絕對勢在必行,姜維也不會有機會帶領士兵去北伐而虧空國力。或許,再給費禕一點時間,三國的歷史走向就完全不一樣了。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 13 # 常棣tandy
    一、從蔣琬到費禕

    諸葛亮死後,由蔣琬執蜀政。

    蔣琬,字公琰,零陵湘鄉人。隨劉備入川,為廣都長。眾事不治,時或沉醉。劉備欲加之罪,諸葛亮說:“蔣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脩飾為先,願主公重加察之。”(《三國志·蜀志·蔣琬傳》劉備尊重諸葛亮,未予治罪,但免官而已。頃之,又為什邡令。劉備為漢中王,蔣琬入為尚書郎。

    建興元年(223年),丞相亮開府,闢琬東曹掾,遷參軍。後為長史。諸葛亮住漢中,蔣統留府事,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給。諸葛亮很器重蔣琬,常說:“公琰託志忠雅,當與吾共贊王業者也。”

    又密表後主說:“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諸葛亮死,以蔣琬為尚書令;俄而加行都護,假節,須益州刺史;又遷大將軍,錄尚書事。”蔣琬執行的仍是諸葛亮北伐的路線,他以諸葛亮數數由漢中爭關中秦川,皆無功,擬改由水路襲魏興、上庸。但蜀漢朝廷上多數人以為如攻不能勝,還路甚難、非長策也,蔣琬也就作罷。他推薦姜維為涼州刺史,先取魏隴右各郡。這仍是諸葛亮的軍事路線,蔣琬移住涪縣(今四川綿陽),以為姜維後繼。

    延熙九年,蔣琬病死。蔣琬對蜀漢的貢獻存於他持之以靜,安定∫蜀的局面。諸葛亮死後蜀的局勢頗為緊張,蔣琬能使局面安定下來。使眾口漸服,人心平定。蔣琬死後,費禕接替他執政。

    對於劉備擱棄不用之人,諸葛亮破格錄用之,這些人以費禕為代表。《三國志·費禕傳》記載:“先主立太子,禕與(董)允俱為舍人,遷庶子。後主踐位,為黃門侍郎。”費禕在劉備時期,僅僅是一個陪伴太子的人物,劉後主即位後,費禕也不過是一個宮廷小吏,沒有資格參與蜀漢最高決策。就是這樣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諸葛亮有意給予重任。“丞相亮南征還,群僚於數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禕右,而亮特命禕同載,由是眾人莫不易觀。”

    諸葛亮有意在眾人面前抬高費禕的地位,給予他較高的榮譽,使之感恩不盡而願效之以死。“亮北住漢中,請禕為參軍。以奉使稱旨,頻煩至吳。”費禕成為諸葛亮蜀吳聯盟中的重要使者和具體執行者。從人才發展的角度理解,這是諸葛亮對費禕的大膽培養。“建興八年,轉為中護軍。後又為司馬,……亮卒,禕為後軍師。頃之,代蔣琬為尚書令。琬自漢中還涪,禕遷大將軍,錄尚書事。”費禕成為蔣琬之後又一位重臣。

    二、費禕的功過

    費禕的才具,不及蔣琬,卻好過董允及其他的人物。蔣琬在有生之年,以費禕為第一替手;蔣琬死後,這大梁便輪到費禕來挑。費禕也總算是挑得不太吃力。他從延熙九年挑起,挑到延熙十六年自己被魏方來的降人郭修一刀殺死,六年之間,不曾出過什麼亂子。

    對魏方,費禕奉行了蔣琬的守勢政策,想絕對不攻。但是,姜維一定要攻。他就儘量抑制姜維,不給姜維以足夠的兵力,至多撥給姜維一萬人。他向姜維說:“丞相(諸葛亮)都平定不了中原,何況我們?”

    費禕可說是蔣琬的信徒,卻不是諸葛亮遺志的執行者。他甚至並未瞭解什麼叫做“以攻為守”。我對他,實在難有好感。蔣琬執政於諸葛亮連年用兵,國力頗為虧損以後,又遇到楊儀與魏延互斗的不幸事件,不得不暫時休養生息。

    費禕在建興十三年接任尚書令,在延熙六年接任大將軍,與衛將軍姜維“共錄尚書事”,於延熙七年左右又兼了蔣琬堅持要一併讓給他作的益州刺史。沒有等到蔣琬去世,他在事實上已經總攬軍政。他有機會把蔣琬所蓄積的國力,在延熙九年以後善加運用,不應該一味地守,更不應該抑制姜維。

    《孫子兵法》上,有這麼一句話:“守則不足,攻則有餘。”有些人把它解釋為“兵力不足的時候,就守;兵力有餘的時候,才攻。”我以為這樣解釋,失掉孫子的原意。孫子的原意是:“老是守,越守就兵力越不足;倘若敢攻,攻了,就會發覺兵力很夠用。”

    這個道理,並不難懂,守的一方,是被動,不能預測敵人向我方那一點進行攻擊,因此而不能不處處設防。於是,“備多則力分”。反過來說,我倘若敢攻,而且搶先去攻,只須集中相當力量,專攻敵人的某-一地點,就不會感覺自己的兵力不夠。

    也許有些人,會向我說:“你主張攻,固然很好。倘若攻得不成功,敗了下來,豈不是連帶地把老本錢也輸掉了?”我的回答是:老本錢是輸不完的。分出一大部分主力去攻,並不等於把全部兵力放在第一線。後方留下了相當的兵力,就不會因前方的攻勢頓挫而一敗不可收拾。

    圍棋裡:“寧輸十子,不失一先。”“先”這個字,太重要了。

    再進一步來說,打得越勤,才扎得越穩。王夫之批評北宋的政府,說它白養了幾十萬禁軍,只曉得用“操演”來練兵,不曉得用戰鬥的實務來練兵。

    也許,費禕的本意並非以守勢求苟安,而是靜待機會。可惜,他死得太早,而且死得很沒有面子。他喜歡喝酒,與蔣琬犯了同樣的毛病。他在延熙十六年的年初,大宴賓客,“請春酒”,自己喝得大醉,人事不知,就被魏方的降人郭修,一刀砍死。

    郭修是(今日青海省西寧縣一帶的)西平郡人氏,似乎不曾作過魏方的官。他在姜維佔領西平郡的時候,被強迫遷移了來,頗受重視(可能是讀過一些書,在家鄉是一位名士)。費禕待他以賓客之禮,他卻恩將仇報,不惜與費禕同歸於盡(事後,魏國朝廷稱他為“故中郎”,追封他為長樂鄉侯,賜他的家屬銀一千餅、絹一千匹)。他也許是受了魏方間諜的說動;也可能是精神失常。就費禕來說,那真是未免太疏於防範了。

    費禕自延熙九年代蔣琬主蜀政到十六年為郭循刺死,執蜀政7年(246~253年)。代費禕執蜀政的是姜維。

    三、費禕不死蜀漢不滅的原因

    陳壽評價後主說,“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昏暗之後”。陳壽的青少年時期在諸葛亮

    身後的蜀漢度過,他生命的前三十年得稱後主為“今上”,他親眼目睹了蜀漢從衰敝到滅亡的整個過程。所以,他對後主的評價當來自他對自己曾置身其中的那個時代的切身認識。

    魚豢的《魏略》稱:“琬卒,禪乃自攝國事。”魚豢所言後主自攝國事的時間大抵不差,但箇中緣由卻還不是蔣琬一人之死。蜀漢自諸葛亮後不再設丞相,丞相留府也就取消,政事重歸尚書檯,故蔣琬初主蜀政,即以尚書令主持政務,後則以大將軍錄尚書事。蔣琬雖以大司馬開府,但先駐漢中,後駐涪城,他已不再能如諸葛亮那樣以留府主持後方日常政務。

    成都的日常政務由尚書令主持,故蔣琬北駐漢中,費禕即接任尚書令;費禕北赴漢中,董允即以侍中守尚書令。蔣琬之後,蜀漢不再設大司馬,費禕以大將軍錄尚書事。費禕直到遇刺前一年才以大將軍開府漢壽。費禕從延熙十一年即不駐成都,則成都的日常政務當由尚書令主持。《費禕傳》載:“自琬至禕,雖自身在外,慶賞刑威,皆遙先諮斷,然後乃行。”蔣琬和費禕身為主政大臣而常年駐外,只是在重大的事情上擁有優先表達其意見的權力。

    基於這一情勢,蔣琬病故前,蜀政中最關鍵的角色實為董允。董允在病故前,以侍中兼守尚書令。他與蔣琬、費禕一樣,遵循諸葛亮遺志,在位時,常能正色匡主,也能彈壓黃皓,所以,黃皓雖然便辟侫慧,卻也不敢為非,後主對董允也“益嚴憚之”。董允與蔣、費二人內外維持,尚能保持蜀漢政治的基本氣象。董允與蔣琬同年病逝,侍中和尚書令這兩個中樞要職均易他人。

    蔣琬之後的蜀漢,與其說後主自攝國事,不如說陳祇和黃皓弄權擅政。董允病故後,陳祇接任侍中。陳祇“多技藝,挾數術”,深得後主寵信。《董允傳》附《陳祇傳》載:“自祇之有寵,後主追怨允日深,謂為自輕。由祇媚茲一人,皓構間浸潤故耳。”

    後主之追怨董允,顯見他在董允主掌宮中之事時,便深感壓抑。其實早在建興十二年,蜀漢即發生過一件近乎宮廷醜聞的案子。此前慣例,每年正月,大臣妻母入宮朝賀太后。劉琰的妻子胡氏入宮朝賀後,為太后所特留,一個多月才出宮。胡氏甚有姿色,劉琰懷疑她與後主有染,招呼士卒暴打胡氏,棄遣歸家。胡氏上告,劉琰下獄棄市。是後,董允規定,大臣妻母不再入宮朝慶,顯見這事在當時即已鬧得影響不好。難怪後主追怨董允,“謂為自輕”。

    陳祇任侍中達十二年之久;呂乂卒後,陳祇又以侍中守尚書令達八年之久。景耀元年(258年),陳祇卒後,“後主痛惜,發言流涕”,下詔諡陳祇為忠侯。陳祇任侍中後,黃皓也從彈壓狀態下解脫出來,“始預政事”。陳祇“上承主指,下接閹豎”,與黃皓相互勾結,既影響了後主,也影響了蜀政。

    《譙周傳》載:“時後主頗出遊觀,增廣聲樂。”譙周上疏極諫。譙周在疏文中還提及當年後主即位之初,“喪踰三年,言及隕涕,雖曾閔不過也。敬賢任才,使之盡力,有踰成康。故國內和一,大小戮力。”而今,“四時之祀,或有不臨,池苑之觀,或有仍出”。譙周希望後主,“願省減樂官、後宮所增造。”後主沉湎於聲色,沉湎於亭臺樓榭的營造和遊觀,以致重大的祭祀活動都被荒廢。

    當後主沉湎於聲色和遊觀時,當年在北伐詔書中自詡的聖德——“夙興夜寐,不敢自逸,每從菲薄以益國用,勸分務穡以阜民財,授才任能以參其聽,斷私降意以養將士”,已然忘諸腦後;先帝臨終前留下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的遺訓,也已忘諸腦後;丞相當年“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的期勉,也都忘諸腦後。

    董允死後,被蜀人稱譽為“四相”,又稱“四英”的諸葛亮、蔣琬、費禕和董允。在董允死後,就剩下費禕,所以費禕死後,自然就是蜀漢的一大損失,也就有了“費禕不死蜀漢不滅”的說法!

    (正文完)

  • 14 # 千古張小花

    在蜀漢的一次聚會上,眾人喝得酩酊大醉,醉酒之後,大臣們沒有了防備之心。就在此時有一位大臣心生歹意,此人叫做郭循。熟悉三國曆史的人都知道,郭循原本是曹魏陣營的大將,後來此人被俘投降蜀國。事實上郭循就是一位刺客,原本計劃刺殺劉禪,卻因難以得手後決定刺殺費禕,趁著眾人醉酒之際,他拿出身上所帶的兵器,直接砸向了費禕。費禕受傷之後,立馬召集醫生救治,殊不知傷勢過於嚴重,最終身亡。費禕的死對於蜀漢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他當時是蜀漢重臣之一,甚至對於蜀漢王朝的歷史走向有著重要影響。那麼歷史上的費禕究竟有多厲害,以至於郭循費這麼大力氣要殺了他?

    首先就是費禕是在諸葛亮死後,除姜維之外,蜀漢重要的軍事領袖。在蜀漢之中,費禕不僅在政治上很有建樹,還善於軍事作戰。費禕後來並沒有學諸葛亮北伐,他更善於儲存實力。蜀漢首先要儲存實力,才有能力和其他兩個政權抗衡。

    在帶兵打仗方面,費禕也很有能力,當年曹爽率兵攻打漢中,此時費禕率兵鎮守成都,此時興勢被魏國大軍圍困,費禕率兵馳援,最終與鎮守興勢的王平一起打敗了魏軍,緩解了危機。由此可見,費禕在率兵打仗方面很有才能,如果當時他沒有率兵解圍,後果難以預料。在蜀漢朝堂之上,既能掌控朝中局勢,又能帶兵打仗的人不多,費禕就是其中一位。所以在蜀漢之中,費禕的身份地位很高,受到其他人的尊重,也正是如此,曹魏集團想盡辦法想除掉此人。

    除此之外費禕的思維能力強,善於外交。諸葛亮非常器重費禕,在很早之前,諸葛亮就知道費禕不是俗人。比如七擒孟獲之後,人們都在迎接諸葛亮回來。此時諸葛亮就交給了費禕一項重要的任務,讓他出使東吳,改善與東吳的關係。這次任務非常重要,為何諸葛亮不讓其他人去,只讓費禕前去?當時費禕在蜀中的地位一般,但是諸葛亮知道他的能力。費禕的思維能力很強,在外交方面能夠應對很多複雜的問題。出使東吳,首先要和孫權打交道,孫權這個人不好對付,經常刁難使者。

    孫權知道費禕會來,當時大臣們都在吃東西,孫權叮囑眾人不要停下碗筷,不用理睬費禕。此時孫權起身,迎接費禕。費禕說了一句話讓孫權很高興,意思是家裡來了鳳凰,麒麟知道來迎接,驢和騾子只知道自顧自吃著。此話一出,大臣們立馬放下了碗筷。費禕這句話誇讚孫權就像麒麟一樣,同時也不貶低自己,將自己比作鳳凰。費禕將他比作鳳凰很合理,畢竟他是蜀漢的使者,代表整個蜀漢。

    善於調解同事之間的關係。當年諸葛亮開始北伐,在北伐期間,諸葛亮重用楊儀以及魏延。魏延與楊儀一起共事,兩人不對脾氣。作為蜀漢大將,魏延脾氣比較暴躁,而楊儀也不是好惹的,因此兩人之間經常發生矛盾。費禕覺得魏延和楊儀要是要這麼嗆著也不是事,只好想辦法緩和兩人的關係。費禕說話很有分量,人們也願意聽,經過費禕的調節之後,魏延與楊儀的關係變好了,最終和眾將士們一起北伐。當時的蜀漢,臣子之間的關係非常重要,如果群臣之間不團結,蜀漢政權很快就會覆滅。所以費禕是一個識大體的人,他善於緩解群臣之間的關係。

    具有大局觀念。當年諸葛亮堅持北伐,可能他的內心過於迫切,想讓蜀漢快速崛起,不過北伐勞民傷財。再後來,費禕不主張大範圍的北伐,蜀國需要休養生息。不過當時蜀漢的其他大將覺得不北伐就是坐以待斃,他們受到此前諸葛亮北伐的影響,所以一旦放棄北伐,將士們心有不甘。面對這樣的情況,他不斷勸說將士們,其次允許小規模作戰。比如上文說道,他給大將姜維的兵力很少,最多不超過萬人。只允許小範圍的戰鬥,這樣對國力的損害不大,也可以鼓舞將士們的鬥志。

    總之在蜀漢王朝後期,費禕是一位重要的大臣,他的很多主張都結合蜀漢的歷史,非常合理。也正是如此,曹魏陣營想盡辦法想殺了這個人。

  • 15 # 文史學徒夢九霄

    蜀漢四相里面費禕是典型的鴿派,但是無論歷朝歷代,能獨擋一面的絕對不是單純的鴿派或者鷹派,費禕是典型的鴿中帶鷹的任務,鴿派執政是他的風格,但是他不惹事,做修養生息的安國之策也不怕事,尤其在東吳孫權的眼裡,費禕絕對是蜀漢政權的明星人物。

    一、踏實實在深受諸葛亮信任

    費禕和汝南許叔龍,南郡董允齊名,董允的父親就是蜀漢大大有名的董和,董允常常問父親自己和費禕誰更優秀一點,董和認為才氣上或許董允和費禕相差不大,但是踏實穩重上董允相差費禕不少。

    董允和費禕參加別人的葬禮,坐的是一輛獨輪車,一想到諸葛亮等顯貴坐的都是彰顯身份的馬車,董允很不願意,但是費禕卻率先上車,到了地方董允下車非常難為情,費禕卻泰然自若。

    或許這就是諸葛亮非常喜歡費禕的原因之一,諸葛亮南征回朝,百官相迎,諸葛亮卻拉費禕同車而行,至此,即是以前有人輕視費禕,以後也必然刮目相看了。

    二、出使東吳,不失國體

    諸葛亮身為丞相之後,基於身份的轉變,已經不適合出使東吳了,於是諸葛亮便選派費禕代替自己當年的職責,出使東吳。

    費禕到了東吳面對的是和諸葛亮當年一樣的局面,被東吳眾臣群起而攻之,費禕雖然沒有諸葛亮當年舌戰群儒的言辭犀利,但是談吐詼諧幽默,並且幽默的無拘無束,讓諸葛恪等東吳群臣也是讚賞不已。

    據說費禕到了東吳,孫權讓大家都吃飯不要搭理費禕,費禕到時只有孫權起身相迎,其餘人都繼續吃飯,給了費禕一個難堪。

    但是費禕隨機應變,說道:有鳳凰來了,麒麟知道吐哺停食,奈何騾驢無知,此話立刻早遭到了諸葛恪的反駁,於是費禕乾脆不吃飯了,起身作賦一首,諸葛恪也不甘示弱,回賦一首,二人旗鼓相當,互相稱善,算是打平。

    於是孫權非常欣賞費禕這樣有本事的人,費禕還沒走,孫權就十分捨不得,並說道,你是天下有大才德的人呀,以後肯定稱為蜀漢的輔政大臣,來東吳的日子肯定不會多了。

    三、一心多用,董允服了

    費禕作為尚書令的時候,執政時事,又要接待賓客,還要吃東西玩耍,陪人下棋,每一件事費禕處理起來都井井有條,去找費禕解決問題的人都被打發的高高興興。

    後來董允接替費禕做尚書令的時候,也想學費禕,可是根本辦不到,這才意識到自己和費禕的差距不是一星半點。

    蜀漢的魏延和楊儀一直矛盾不斷,但是都對費禕信任有加,諸葛亮在世的時候除了諸葛亮的協調,費禕也是在其中不斷周旋,讓二人切勿因私廢公,應該共同為國家出力。

    總結:費禕一世聰明踏實,對於蜀漢在蔣琬之後也是採取休養生息的策略,保證了蜀漢基本盤的穩定,唯一的失誤就是錯信魏國降將郭循,喝醉後被這傢伙刺死,如果費禕不死,按照費禕的治國策略,東吳和費禕的良好關係,蜀國的國力也不會在他死之後,被姜維再次北伐過度消耗,從而稱為三國裡面第一個被滅國的政權。

  • 16 # 百代千秋史

    (蜀漢四相。他們的施政,直接關乎蜀漢政權的命運。可是到了費禕這裡,就開始墜落了。)

    感謝三國迷的好問題。費禕,的確有過人之處,也是蜀漢實際上的第三任掌門人。但是“費禕不死,蜀漢不滅”的說法不準確,實際情況是“費禕不死,蜀漢不興”。蜀漢的滅亡,費禕要負主要責任

    費禕:蜀漢第三任掌門人

    費禕,字文偉。三國時代蜀漢的政治家和將領,官至大將軍。

    費禕,與原益州牧劉璋為姻親,因此進入蜀地遊學。劉備入蜀後,隨機加入了劉備陣營。後主劉禪時代,他為諸葛亮所信用,曾派遣他出使東吳;孫權對他評價也很高。在諸葛亮和蔣琬去世之後,他出任尚書令,進一步為大將軍領侍郎。費禕即使不在成都期間,朝廷大事都要在施行之前先派人諮詢費禕,如《三國志》卷44所載:

    自琬及禕,雖自身在外,慶賞威刑,皆遙先諮斷,然後乃行,其推任如此。

    (費禕的形象。費禕,確實具有過人之處,但是他的過失是不可忽視的。)

    費禕,實際上是蜀漢的第三代掌門人。他的執政直接關乎蜀漢政權的安危存亡。因此,將他個人命運與蜀漢政權的命運聯絡起來,是非常恰當的,也符合當時的實際

    費禕施政,為蜀漢滅亡埋下禍根

    不過,很遺憾,費禕的施政,直接為蜀漢的滅亡埋下了禍根,某種程度可以說“費禕不死,蜀漢不興”。

    首先,保國治民,擱置北伐曹魏。相較於諸葛亮和蔣琬兩代人的矢志北伐,費禕將此事擱置了下來,以至於每次姜維出擊,人馬都不超過一萬人。這相當於改變了“還於舊都”的既定國策,影響深遠。最基本挫傷的是蜀漢軍的精氣神,貽害無窮。

    其次,內廷之禍,始於費禕當政。透過諸葛亮《出師表》中的“親賢臣,遠小人”,可見其對東漢覆亡歷史教訓的總結,也可見其對內廷之禍的防範。何為內廷?閹豎也。董允在世時,黃皓畏懼董允而不敢作歹,而陳祗也被壓制。可是董允一離世,黃皓就被提升為中常侍,陳祗就代董允為侍中,這都是費禕在執政啊!

    (宦官黃皓的形象。司馬昭之所以敢力排眾異傾全國之力討伐蜀漢,就在於他認定蜀漢有“內廷之禍”。果然,當曹魏大兵壓境的時候,黃皓等人告訴劉禪,巫術可以退敵。)

    再次,自隕其身,有負社稷重託。延熙十五年(253年)新年大會(臘月初二日乙未),就在費禕宴飲之際,曹魏降將郭脩藉機刺殺,數日後費禕身亡。一國之相死於來自帝國的刺客之手,不是說刺客太厲害,而是費禕太輕信。早前就有人對費禕做個提醒。蜀漢將領張嶷曾寫信勸他說:

    “當初岑彭、來歙都被公孫述刺客所殺,現在將軍位尊權重,宜鑑前事,作為警惕。”

    後世論三華人物中,成海應對費禕的評價很具有代表性,如其在《硏經齋全集續集》第10冊《史論》中所言:

    “費褘之材,蜀中無與之敵矣。但雅量不及蔣公琰。蓋公琰深淺莫測,文偉果於敏給,此所以短也。諸葛武侯連屯漢中,以圖中原,蔣公琰屯涪,欲由漢沔以襲荊州。文偉給姜維兵,不過萬人,而只欲保國治民。雖材之不能及,亦其勢然也。魏勢甚固,未易可圖。及褘卒,姜維動引大兵,功績不成,蜀之亡已兆矣。悲夫。武侯出師時,以董允郭攸之等侍中,故奸壬無得以伺,及文偉之世,不能屏逐黃皓,時無忠貞之士故歟。又可嘆也。”

    (費禕對“還與舊都”國策的改弦更張,就是蜀漢政權“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真實寫照。)

    費禕,可惜了!蜀漢政權,可惜了!

    所以,真實情況應該是“費禕不死,蜀漢不興。”

  • 17 # 路之意

    蜀漢四相。他們的施政,直接關乎蜀漢政權的命運。可是到了費禕這裡,就開始墜落了。

    費禕,的確有過人之處,也是蜀漢實際上的第三任掌門人。但是“費禕不死,蜀漢不滅”的說法有點誇大了!

    首先我們瞭解下費禕是怎麼的死?

    費禕這個人和諸葛亮、蔣琬、董允合稱蜀漢四相。這四位宰相輔佐了阿斗皇帝,尤其是蔣琬費禕執政期間摒棄了諸葛亮以攻代守的策略,開始在巴蜀地區修養民息使得巴蜀經濟民生有了很大改善,他們二人頗受蜀中百姓擁護。

    真實歷史上的費禕是死於刺客之手。費禕這個人和蔣琬不一樣,雖然是文官出身是個讀書人,卻頗有英武爽快的武將風格,性格較為剛烈豪爽,比較信任別人,最終在自己府上設宴招待同僚的時候被魏國降將郭循刺殺身亡。

    關於費禕之死,歷史上有很多爭論,有人認為只是單純地被魏國派人暗殺的,還有人認為從當初魏國在費禕死後數年才得知費禕被刺死的訊息來看,說是魏國派人暗殺有點不太靠得住腳,認為是當時執掌軍權的大將軍姜維和費禕政見不合,姜維是諸葛亮忠實的擁護者,堅決執行諸葛亮以攻代守的策略,主張主動出擊侵擾魏國邊境,而費禕是主張掩兵息武修養民息的,由於費禕其人剛烈堅持己見,所以相權制約了軍權,由於費禕代表中央不同意姜維的策略,使得姜維一直屯兵邊境而無作為,所以姜維暗中派遣了魏國降將郭循暗殺了費禕,掃清了政敵,自己好能放手大幹一場。

    這個觀點主要源自於刺客郭循是姜維同鄉,所以很大一部分人認為是姜維指使郭循刺殺了費禕,但究竟是怎麼回事由於歷史久遠,史書又沒有明確記載,所以費禕之死也成為了三國一樁懸案。

    再來說說為什麼有人說費禕不死,蜀漢不滅?

    雖然“費禕不死,蜀漢不滅”有一定誇大的成分,但費禕能夠成為蜀漢四相之一,其個人的才能還是比較突出的,而且他對蜀漢的發展的確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蜀漢雖弱,但氣勢不能弱。在魏蜀吳三個國家之中,整體實力最強的當屬曹魏,東吳次之,蜀漢最末。畢竟,無論是在佔領面積上,還是軍隊人數上,蜀漢都是較為吃虧的。而且,蜀漢和東吳兩國之間的聯盟,與其說是聯盟合作,倒不如說在夷陵之戰後,蜀漢在聯盟中的位置就比東吳的要低一些。

    但是,雖然蜀漢國勢弱,但費禕每次奉諸葛亮之命出使東吳,面對孫權,諸葛恪等人的刁難時,費禕都是據理以答,始終不為所屈,保住了蜀漢的外交的氣勢和麵貌。

    其二,雖為文官,但深諳軍事。別看費禕是一個文官,但是他在軍事謀略方面也不輸於他人。在延熙七年,曹魏的大將軍曹爽率兵攻打漢中。鎮北大將軍一方面據守興勢之圍,一方面派人緊急向成都求援。費禕在得到王平的告急信後,留馬忠守成都,自己率軍前往救援。此戰中,能夠擊退曹爽,費禕有不俗的表現。

    其三,審時度勢。在費禕主政期間,他的很多政策和觀點,大致上和蔣琬的差不多,有種蕭規曹隨的意思。面對勢弱的蜀漢,費禕認為主要的是把蜀漢的人口和經濟先發展起來,然後再等待時機。而不是緊隨諸葛亮北伐的步伐,一步步地把蜀漢拖到不利的位置。也因此,當姜維多次想要請命北伐的時候,費禕都壓了下來。

    但可惜的是,再延熙十六年,費禕被刺身亡。而沒有了費禕的壓制,蜀漢也沒有人能夠限制得住姜維。姜維雖然被諸葛亮所看重,也很有軍事才能,但是他一昧的窮兵黷武,使得好不容易發展起來的蜀漢又被折騰沒了,成為了蜀漢的“掘墓人”。

    那麼費禕的能力究竟如何?

    首先,費禕是一個傑出的外交官。

    在早年,費禕作為使者出使東吳。當時孫權想要難為他,出了很多的難題給他,但費禕都從容不迫地解答了所有問題,讓孫權好生佩服。

    之後,孫權設宴款待費禕,又命令大臣們不對費禕行禮,以此來“挑逗”他於是,。當費禕登上宴席的時候,孫權上前迎接,群臣卻還是坐著吃吃喝喝,無動於衷。費禕見此,就說道:"有鳳凰飛來了,麒麟懂得吐哺停食,奈何驢騾無知,只是伏食如故。"

    費禕說的這句話不僅說自己是鳳凰,還誇獎了孫權是麒麟,而把群臣貶得一無是處,但是孫權看費禕居然十分巧妙的就化解了自己出的難題,不由得稱讚費禕,還說費禕將來肯定是蜀國的重臣。

    其次,費禕善於處理人際關係。

    在隨著諸葛亮北伐期間,楊儀和魏延經常意見不合,動不動就要拔刀相向。

    楊儀作為文臣,管理著政事和後勤的供給;魏延作為一名大將,負責帶兵打仗。因為那個時候兩人都深得諸葛亮的重用,所以在每次鬧矛盾時,其他人都不知道該幫哪一邊。

    費禕卻經常把他們兩個叫到一起喝酒,協調他們之間的問題,希望他們可以彼此之間放下成見,一起為蜀漢的前途努力,不要因為一些小事就互相之間把關係鬧得那麼僵。而針鋒相對的兩人,居然能給費禕足夠的面子,可見費禕不僅得到了他們的認可,也顯現出善於交際的能力。

    第三,費禕善於處理政事。

    在費禕接任蔣琬擔任尚書令的職務的時候,他把一切都處理得井井有條。要知道,尚書令這個職務是要處理全國上下大大小小的事情,可以讓人忙得焦頭爛額,但對於費禕來說,他往往在看過上奏的奏摺之後,就可以給出很好的處理方法,辦事的效率是蔣琬的好幾倍。

    後來董允接任尚書令的時候,依舊是被全國大大小小上報的奏摺給難住了。於是,董允愈發意識到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不足,不禁感嘆自己和費禕的差距相差甚遠。

    第四,費禕還很擅長作戰。

    公元244年,正巧魏國大將曹爽帶領大軍要進攻漢中,於是費禕讓人守住都城,然後自己親自帶領大軍前去支援。而守城的蜀軍因為有了援軍的支援,頓時士氣大漲,成功把魏軍擊退,保住了蜀國的國土。這場交鋒中,費禕果斷的支援和精巧的排兵佈陣都十分關鍵。

    不管是從外交、政治、軍事上來說,費禕的能力還是十分不錯的。可見,他是一個全才。

    那麼費禕不死,蜀漢真的不滅嗎?

    一、蜀漢國力弱小,費禕無法改變蜀漢實力。

    三國的時候蜀漢實力最弱,蜀漢佔據西南邊角地區,無法保證充足的糧草,國內人口也無法和其他兩國相比。費禕雖然有才能,但是也只能保證蜀國現有狀況,無法讓蜀國實力提升到超越其他兩國。隨著時間推移,曹魏的實力越來越強,最終攻打蜀漢,在絕對的實力面前,蜀漢政權沒有怎麼抗爭,就選擇了投降。哪怕費禕不死,也無法阻止蜀漢滅亡。

    二、費禕只有內政之才,蜀漢缺乏領兵將領,軍力衰弱無法阻止滅國。

    費禕在內政治理和外交方面是個人才,他在主政蜀漢時期反對北伐,認為應該休養生息,因此蜀漢自姜維之後,沒有出色的將領出現,姜維也因為受到排擠,長期不在朝廷之內。蜀漢的軍事力量在費禕主政期間沒有得到提升。如果費禕不死,這種情況不會改變,蜀漢軍事實力的衰弱導致無法戰勝曹魏入侵,最終還是會滅亡。

    三、蜀漢內部紛爭不斷,費禕也無法解決這個問題,蜀漢滅亡無法阻止。

    蜀漢內部分為荊州和益州兩派,諸葛亮活著的時候都沒有辦法讓他們保持一致,他死後兩派鬥爭更加嚴重。費禕主政期間沒有辦法消滅這種隔閡,蜀漢內部的消耗影響了蜀漢實力的提升,費禕不死也無法讓蜀漢內部保持統一,曹魏來襲的時候還是會有人提出投降,蜀漢滅亡無法阻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果醬無骨鳳爪最正宗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