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路人甲49494796

    二桃殺三士,典故出自於《晏子春秋·內篇諫下·第二十四》。根據原文所述,春秋時代齊景公帳下有三員大將: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他們戰功彪炳,但也因此恃功而驕,晏子,也就是著名的晏子使楚(挨肩接踵、揮汗如雨、南橘北枳)的晏子,晏子為避免造成未來可能的禍害,建議齊景公早日消除禍患。為此晏子設了一個局:讓齊景公把三位勇士請來,要賞賜他們三位兩顆珍貴的桃子;而三個人無法平分兩顆桃子,晏子便提出協調辦法——三人比功勞,功勞大的就可以取一顆桃。公孫接與田開疆都先報出他們自己的功績,分別各拿了一個桃子。這時,古冶子認為自己功勞更大,氣得拔劍指責前二者;而公孫接與田開疆聽到古冶子報出自己的功勞之後,也自覺不如,羞愧之餘便將桃子讓出並自盡。儘管如此,古冶子卻對先前羞辱別人吹捧自己以及讓別人為自己犧牲的醜態感到羞恥,因此也拔劍自刎——就這樣,只靠著兩顆桃子,兵不血刃地去掉三個威脅。

    田橫五百士,田橫(前250-年前202)是秦末齊國舊王族,齊王田氏的後裔,繼田儋之後為齊王。生於狄邑(山東高青縣高城鎮),是中國古代著名義士。陳勝、吳廣起義抗秦後,四方豪傑紛紛響應,田橫一家也是抗秦的部隊之一。漢高祖消滅群雄,統一天下後,田橫不顧齊國的滅亡,同他的戰友五百人仍困守在一個孤島上(連雲港市前雲臺田橫崗,一說在山東)。漢高祖聽說田橫很得人心,擔心日後為患,便下詔令說:如果田橫來投降,便可封王或侯;如果不來,便派兵去把島上的人通通消滅掉。田橫為了儲存島上五百人的生命,便帶了兩個部下,離開海島,向漢高祖的京城進發。但到了離京城三十里的地方,田橫便自刎而死,遺囑同行的兩個部下拿他的頭去見漢高祖,表示自己不受投降的屈辱,也儲存了島上五百人的生命。漢高祖用王禮葬他,並封那兩個部下做都尉,但那兩個部下在埋葬田橫時,也自殺在田橫的墓穴中。漢高祖派人去招降島上的五百人,但他們聽到田橫自刎,便都蹈海而死。

    豫讓刺趙襄子,豫讓是春秋晉華人,公元前453年,當時晉國有六大家族爭奪政權,豫讓曾經在範氏、中行氏手下工作,並沒有受到重視;後來投靠智伯,智伯非常看重他。

    趙襄子與智伯之間有極深的仇怨,趙襄子聯合韓、魏二家,消滅智伯,並將他的頭骨拿來當酒杯。豫讓認為決定為智伯報仇。

    他先是改變姓名,冒充罪犯,混進宮廷,企圖藉整修廁所的方式,以匕首刺殺趙襄子。可是趙襄子在上廁所時,突然有所警覺,命令手下將豫讓搜捕出來。趙襄子的左右隨從原想殺他,趙襄子卻認為豫讓肯為故主報仇,是個有義之人,便將他釋放。

    豫讓仍不死心,為了改變相貌、聲音,不惜在全身塗抹上油漆、口裡吞下煤炭,喬裝成乞丐,找機會報仇。他的朋友勸他:“以你的才能,假如肯假裝投靠趙襄子,趙襄子一定會重用、親近你,那你豈不就有機會報仇了嗎?何必要這樣虐待自己呢?”豫讓卻說:“如果我向趙襄子投誠,我就應該對他忠誠,絕不能夠虛情假意,用這種卑鄙的手段。”豫讓還是要依照自己的方式完成復仇的使命。

    有一次,機會來了,豫讓事先埋伏在一座橋下,準備在趙襄子過橋的時候刺殺他。趙襄子的馬卻突然驚跳起來,使得豫讓的計劃又再次失敗。捉了豫讓後,趙襄子責備他說:“你以前曾經在範氏和中行氏手下工作,智伯消滅了他們,你不但不為他們報仇,反而投靠了智伯;那麼,現在你也可以投靠我呀,為什麼一定要為智伯報仇呢?”豫讓說:“我在範氏、中行氏手下的時候,他們根本都不重視我,把我當成一般人;而智伯卻非常看重我,把我當成最優秀的人才,是我的知己,我非替他報仇不可!”

    趙襄子聽了非常感慨,便說:“你對智伯,也算是仁至義盡了;而我,也放過你好幾次。這次,我不能再釋放你了,你好自為之吧!”

    豫讓知道這一次是非死不可,於是就懇求趙襄子:“希望你能完成我最後一個心願,將你的衣服脫下來,讓我刺穿;這樣,我即使是死了,也不會有遺憾。”

    趙襄子答應這樣的要求,豫讓拔劍,連刺了衣服三次,然後就自殺了。

    伍子胥和救他命的漁夫,伍子胥當年父兄被殺,他獨自一人逃脫,渡口遇到一個漁父,漁父渡他過了渡口。子胥渡過以後,漁父看他臉有飢餓的面色,於是對他說:“你在樹下等我,我為你取飯。”漁父離開後,開始懷疑他,就藏在深深的葦蕩中,不久,漁父來,拿著麥飯、鹹魚羹、盎漿,在樹下尋找,沒見到。因此用歌聲來呼喚他,說“蘆中人,蘆中人,難道不是窮計程車人嗎?”如這樣多次,伍子胥才從蘆葦中應聲。漁父說:“我看見你餓著肚子,給你取飯,你為何猜疑我?”子胥說:“性命屬於上天,現在屬於丈人,怎麼敢猜疑你呢?”

    兩人吃完了飯,想離去,伍子胥就解下百金之劍,給漁父並說:“這是我前君的劍,上有七星北斗,價值百金,用這劍來報答您。”漁父說:“我聽楚王的命令,捉到伍子胥的人,賜給粟五萬石,進爵執圭。難道(我會)貪圖百金之劍嗎?”於是(漁父)推辭不接受。(漁父)對伍子胥說:“你馬上離去,不要停留,否則就會被楚華人抓獲。”伍子胥說:“請問您的姓名。”漁父說:“今天很兇險,兩個賊相遇,我所謂是擺渡楚國罪犯的賊。兩個賊相互理解,在於默契,為何問姓名呢?你是葦中人,我是漁父,富貴了不要忘了我。”伍子胥說:“好的!”於是就離去,告誡漁父說:“掩蓋你的盎漿,不要讓它暴露了。”漁父說好。伍子胥行走了幾步,回頭看漁父,(漁父)已經翻船自己沉到江水之中了。

    在我看來,中國古代那麼多重信義,輕生死的壯士,比日本武士道更悲涼一百倍。

  • 2 # 在下千城

    武士道與孔孟之道的關係看到《武士道》這本書的目錄,仁義禮智信忠義勇,看到這幾個字還以為看錯了呢,這不是儒家文化倡導的理念嗎,怎麼武士道也會倡導這些理念呢?這既是武士道精神的特色了。

    武士道在封建時期的日本是非常有階級地位的,他要求一個男人要完美/有擔當/獨立/勇敢等等,一系列良好的品格與美德的化身。所以,武士必須具有各類文化和門派下的品德和能力才行。正因為此,武士的修行過程很艱辛。

    比如,為了鍛鍊一個武士的膽量,很多老師會要求十幾歲的準武士學生在大晚上去墳墓走一圈;或者白天去刑場觀看一個殺人犯的死刑和執行情況,看到人頭落地,然後在晚上要求這個學生去墳墓在這個人頭上標下記號。

    又或者,在寒冷的下雪天,要求武士必須赤腳在地上行走,並且不能表現出一點點點害怕寒冷的意思,否則就說明這個人還不夠稱為一名偉大的武士。

    這些訓練在今天的我們看來簡直就是不可想象/無法接受,甚至超乎了我們的認知,與我們當下的科學訓練方法完全不一樣。

    但在日本的武士階層,這的的確確是每個武士的必經之路。這也是為什麼即使在今天,我們仍能看到日本姑娘大冬天的竟然穿著短裙裸露著大小腿在寒風凜冽的大街上行走,而且還若無其事感覺一點都不冷。

    但經過這些訓練的武士並不都會殺人魔王,而是有著當時日本社會最好教養的人群。即使在二戰初期,凡是能讀到高中的日本人依然是當時社會最後尊敬的人群,走到哪都會得到區別的高規格對待,具體可以看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這本書,寫的是淋漓盡致。

    武士階層也孕育了一些優秀的武士,比如宮本武藏,以及幕府時期的大量武士,他們有淵博的知識,高尚的品德。但可惜,這些武士群體相對較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買和尚鸚鵡是全毛好還是半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