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漢朝以後,中國的大一統王朝享國未有超過300年,而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共傳十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如非遇到所謂“數千年未有之變局”,會否一直延續,成為近千年最長久的大一統王朝呢?
-
1 # 作家金滿樓
-
2 # 共跳滴水線子
我們為什麼不這樣問,為什麼清朝不能在世界變局中崛起?而是被世界任意一個不入流的小國打的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甚至勾結洋人鎮壓中中國人?在中華民族最危險抗日戰爭時期,清朝皇帝還要去投靠倭寇建立偽滿洲國?
中國歷史幾千年,在清朝以前一直是領先世界的文明,難道真的是滿遺說的所謂的封建腐朽制度制約了中國發展?中華漢家文明一直都是積極進取的文明,不然他靠什麼領先世界?只要不是用屁股考慮問題的人都知道的簡單道理,如果中華民族真的腐朽落後早就被世界歷史淘汰,這是自然規律。
為什麼近代同樣也是飽受西方列強欺負,歷史上深受漢家文明影響的小日本,卻能夠知恥而後勇的迅速變革崛起,打的滿清跪地求饒割地賠款?然後又利用滿清的割地賠款躋身世界列強行列?而滿清卻是一味的討好外國鎮壓中中國人?
再往遠處說,為什麼明朝在末期搖搖欲墜的情況下,經過和當時的西方海上強國荷蘭葡萄牙英國等國的戰爭後,能夠打敗這些西方強國的入侵,在北韓,幾萬明軍打的日本幾十萬舉國精銳滿地找牙,逃回日本的不足十之一二?要知道,明朝當時是經過天災導致的人禍和瘟疫的橫行已經極度虛弱了!
綜上所述,滿清在明朝滅亡趁火打劫竊取中國後,採用的殘殺和奴化政策盤踞中國長達兩百多年,毀滅了中華民族固有的進取精神!最可恥的是,滿清就沒有把自己當做中中國人來統治中國,當西方列強打進中國後,這個寄生蟲政權還勾結外邦鎮壓中中國人,寧與友邦不與家奴,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能夠說出這樣的話的政權,每一個有正義感的中中國人是不是覺得這是一個寄生蟲朝代呢?
-
3 # 人者仁義也
其實大清應該慶幸的是遇到了“數千年未有之變局”,沒有歐洲列強從海上來扶持大清做自己在中國的代理人,大清早已就滅亡了。
早就在“鴉片戰爭”之前,清朝就已經遭受到了一次重大的農民起義,這就是嘉慶年間爆發於四川、陝西、河南和湖北邊境地區的白蓮教徒武裝反抗清政府的事件。歷史叫做:“白蓮教大起義”,這次農名起義從嘉慶元年(1796年)到嘉慶九年(1804年),歷時九載,是清代中期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戰爭。這次戰爭的後果如下:
這次白蓮教大起義耗費了清朝政府十六省的數十萬軍力,並導致十餘名提督、總兵等高階武官及副將以下400餘名中級武官陣亡。據統計,清朝前後投入超過兩億兩白銀,相當國庫五年的財政收入,使國庫為之一空。 而且八旗、綠營等清朝正規軍之腐朽在起義中暴露無遺,清政府被迫依靠地方團練鎮壓起義。
清朝在這裡已經暴露了中國古代王朝最為致命的一點,人多地少,我以前的文章有說過,中國古代王朝最為致命的一點就是地少人多,而且統治階級又喜歡搞土地兼併,這樣的結局就是農名起義,直接滅亡一個王朝。而清朝在這裡已經有這種王朝的“癌症”。
白蓮教大起義大起義在嘉慶九年被鎮壓之後,嘉慶十八年,又發生了豫東、京畿天理教的武裝暴動,史稱“天理教暴動”,京畿天理教只有三千餘人,但是天理教的起義軍一度攻入紫禁城中,最後雖然被鎮壓下去,但是這次起義使得嘉慶帝極為恐慌,在《遇變罪己詔》中所說,為“漢、唐、宋、明未有之事”。
到了清朝的末期,北方的捻軍,南方的太平天國,偌大的江山搖搖欲墜,八旗和綠營兵不堪使用,中央財政沒有錢,怎麼辦呢?“數千年未有之變局”的好處來了,英中國人赫德在列強和中國政府的扶持下成立了中國海關,貢獻了了2000萬兩白銀,歷朝歷代在王朝晚期拿不出來錢去組建軍隊鎮壓起義,在清朝這裡成為了不是問題的問題,大清的海關源源不斷的為清朝續命,一直把他從1840年續命到了1911年,整整70多年,沒有“數千年未有之變局”,清朝早就完了。
-
4 # 飛海
如果不是碰見所謂的千年之變局。清王朝還會一直閉關鎖國下去。一直延續著中華民族的發展軌跡。好好沉醉在自己的天朝上國的迷夢之中。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帶去的是什麼?屠殺和種族滅絕。
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軍事裝備的落後,已經遠遠的落後的世界各國。如果清朝沒有經過後來的什麼戊戌變法呀,最後清帝退位等一些事件。那還在苟延殘喘的,再過幾十年。
後果會是什麼?小日本可能就真正的,統治中國。如果不是國民黨的幾百萬正規軍在前面,平時抗戰八路軍的,游擊隊在後面,搗亂的話。到清政府那種熊樣,他能抗得住日本人的攻擊。
清政府的滅亡。應該說是天佑中華。讓中中國人民中華兒女有了喘息之機。有了後來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本錢,雖然本錢很少,至少還有一搏之力。
中華民族付出了巨大犧牲。用血肉之軀抵抗了帝國主義的鐵蹄。滿族皇帝的迷夢,還在有些人心目中復活,為滿族帝國招魂。
雖然中華民族在在那個黑暗的年代付出的巨大代價,但不可否認,就是因為苦難的中中國人民,才讓中中國人民學會了團結,學會了反抗。中國才能,自立於民族之林之中。
現在中國的崛起難道不是那個時代所付出代價,所結出來的成果嗎?
-
5 # 達摩說
以農業為主要生產力的前工業化文明國家,它之所以會崩潰,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長超出了土地資源的承載量,並造成了食物短缺,而土地兼併、自然災害、政治腐敗等因素也在或多或少地促進這一崩潰的程序。
如果沒有這一“數千年未有之變局”,清王朝的發展也自然遵循這一規律。但是,清朝的情況似乎又與中國歷史上的其他朝代不太一樣。
第一,清朝是第一個真正將中國國家版圖固定下來的專制王朝,此前始終處於羈糜狀態的西部、北部邊疆終於被中央政府實際管轄,清王朝還通過一系列刺激政策對邊疆地區進行大規模的墾荒和農業開發,導致其國土面積和可利用的耕地面積大幅提升,這樣就提高了土地資源的承載量。
也就是說,清王朝相比於其他王朝,土地更多了,耕地更多了,食物也更多了,所以它有可能打破中國封建王朝無法活過300年的魔咒。
但這裡有兩個問題。
第一就是人口,雖說耕地食物更多了,但人口也相應瘋漲。至乾隆年間人口已達到2億,而至道光年間中中國人口首次突破了4億。所以,即便清王朝有可能突破“300年魔咒”,也不會延續太長久的時間。
第二就是清中期的形勢。直到1840年,清朝已經享國將近200年了,從乾隆年間開始,各地的農民起義就從來沒斷過,雖說基本上還能夠應對,但已經有了點疲於應付的意思,國庫空虛、政治腐敗、經濟衰退、軍備廢弛的傾向已經很明顯了,王朝末世的喪鐘已經敲響。不過清中期還沒出現地方割據的趨勢,朝廷對地方的控制力還算可以,所以還可延續些時日。
個人覺得,清朝最終打破“300年魔咒”的可能性還是很小,但也不至於像有些人說的那樣立馬就完蛋,預計即便沒有所謂的“數千年未有之變局”,清朝的滅亡時間差不多也應該在1910年代左右。
-
6 # yuone1238
在說滿清氣數之前,先談一下滿清遇到的三次重大危機:第一次是準葛爾汗國與滿清爭奪漠北蒙古,清朝若是戰敗,則入主中原的必是準葛爾,經過百年爭霸,準葛爾最終還是敗給了清朝,使清朝疆域空前擴大,整個北方就此穩定。第二次是川陝鄂白蓮教大起義,西南震動,天下騷然,徹底揭穿了康乾盛世的偽裝,是清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此後清朝一直在吃老本,沒有大的作為,這一切來得太快,距離清朝最終統一(1759)中國才不過四十年。第三次是太平天國運動,起義運動聲勢浩大,天下震動,清朝失去江南財富重地,並失去1億戶口,由於洪楊戰略不當,內亂頻生,才沒有形成更大威脅,不然清朝在劫難逃,至少也是退出關外,重新迴歸原始。這三次危機,每一次都不容易躲過,但都沒有讓清朝垮掉,因為清朝一直在改變,先是八旗制度,再是綠營軍制,再是民團鄉勇,所依靠的力量在不斷變化,卻一直有一股核心的力量在支撐,那就是3萬左右的蒙古鐵騎,直到鴉片戰爭時,八里橋之戰,讓大清的最後依靠力量徹底斷送,自此清朝失去了掌控全域性的殺手鐗,就只能依靠漢族士人的力量,到這個地步,清朝滅亡其實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實,遲與早,只差時機,要不是曾左李衷心輔佐,滿清絕對撐不過19世紀。而對滿清滅亡起決定作用的兩個人:袁世凱和孫文則抓住甲午戰敗的時機,不斷促成自身力量的壯大,只是由於清朝的強權人物慈禧還有很大政治影響力,革命還不是水到渠成,直到預備立憲的鬧劇出現,革命的真正力量(或說聯合力量:立憲派與革命派合流)才最終形成,慈禧的去世使得革命的時機也出現了,面對風雨飄搖的局勢,腐朽的滿清一手促成四川保路運動,從而揭開了全國反清起義的前奏,武昌起義,鑽了四川保路運動的空檔,成功首義,不霎時大江南北響應革命的竟有十幾個省份,這時清王朝剩下的也只有至死頑抗一條路了,而袁世凱的再次出山沒有給滿清這個機會,南北談判,建立共和,滿清體面的退出了歷史舞臺,但革命仍未成功。不得不說,滿清的運數不算差,經歷過數次大的劫難,卻沒有一蹙而亡,而是一路滑翔跌落下來。對於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要辯證來看,西咦列強的侵略激發了中中國人的民族主義,清朝在甲午前後一度獲得了國內士紳的一致擁護,這點跟其他王朝滅亡前是決然不同的,但清朝沒有抓住機會,拒絕變革,才逐漸失去了統治合法性,立憲派倒戈,與革命派同流,加速了滿清的滅亡。可以說這個大變局,抓好了就會成為清朝再次中興強大的機遇,如果拒絕就會成為敲響王朝末日的喪鐘,事實證明清朝還是選擇了後者,為了滿洲皇室的可悲的尊嚴,竟然搭上了一個民族的百年國運,。
-
7 # 心如所願16
都說是“數千年末有之變局",即使沒有洋槍火炮,鐵甲鉅艦,清朝也必亡。一,清朝的統治結構不會發生重大變革,變革成功的標誌是半農業,半機械化國家體系,這需要更多的高階知識分子,這點滿清不具備條件,從光緒到薄儀都沒有一位改革者出現,“百日維新"證明了在一種封建體制下(完備體制),依靠政治促發變革,在國內外都沒有較成功的先例,或者說滿清就沒有走向變革之路,要麼像英國君主立憲,要麼就學習法國大革命,不論那條路都是玩完的,即使學小日本天皇制都沒條件,按漢人的這套列祖列宗在上,滿人想玩真命天子,是想多了,只要有總統當選,皇帝先倒黴,這不必說!
第二,曾國藩,左宗堂,李鴻章,這三個人絕對稱的起驚世之材,三個人在晚清百多年,換個朝代也國之棟樑,但依然無法給滿清續命,隨便拉一個也比諸葛亮強,從繼位袁世凱來看,後面就是個識實務者為俊傑,袁能上能下自然明白其中社稷變革,人心思變的道理!有社會基礎,出現篡權奪位的大臣,封疆獨立稱王的,滿清還能有幾個迴天之術!
第二,太平天國幾十萬人沒把滿清推倒,一個叫孫文,窮折騰了幾年,滿清一夜玩蛋了,即使後面換個孫武,孫文武,劉文,在國外混幾年回來,滿清一樣完蛋!
世界秩序變了,不是固封自步就可以存活的!
-
8 # 磨史作鏡
再來回到正題,如果想搞清楚題目所問,首先得要搞清楚李鴻章所說的“數千年未有之變局”說的這個“變局”是什麼?這句話是李鴻章1874年給同治皇帝上的奏摺裡所說的話,主要目的是要軍費,要海防的軍費。奏摺的大體意思是以前我們國防的重點是西北方向,陸陸相接,實力也都差不多,而現在不同了,威脅主要來自海上,不僅有堅船利炮,還有通商和傳教來滲透,真是防不勝防啊,所以說是“數千年未有之變局”“數千年未有之強敵”。所以從其本意看,指的是強敵入侵,列強有吞噬中華之意。(內容如下圖)
如果僅僅是指外患的話,假設清政府沒有遇到這些外患,也就是李鴻章所說的“變局”,那麼大清應該還是會和真實歷史上一樣很快滅亡,因為清並不是亡於外患,而是亡於革命,事實上列強對這個百依百順的代理人很滿意,甚至還幫他鎮壓了太平天國。
有的人可能說這個變局就包括革命思想的傳播、以及後來的資產階級革命,這的確也是很大的“變局”,但是應該不在李鴻章的願意裡面,因為他奏摺裡沒講也不可能講,那是1874年,孫中山開展革命活動有一定影響已經到了1890年代才行,李鴻章也不可能認識到封建制度即將瓦解的變局,他和洋務派都是隻看到了“器物”層面的落後和變局。
那麼假設就是這樣一種孫中山所說的“世界潮流浩浩蕩蕩”的大變局清朝沒有遇到會怎樣呢?清朝倒是有可能再多維持幾十年,反正就像以往一樣再改朝換代唄,也不會太長,因為中國王朝一般不超過300年。
-
9 # 布魯科夫
這個問題的前提預設就不對,從來就沒有什麼“數千年未有之變局”,如果有,那也是數千年一直在變化的局面。
當代歷史教育最大的缺陷就是將古代中國形容成一個停滯不變的封建社會,然後1840年英國軍艦一聲炮響,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國門,從此中中國人如夢初醒,睜眼看世界,一心要擺脫清朝的腐朽統治。
然而事實是,鴉片戰爭並沒有給士人階層和清政府高層帶來什麼震撼,甚至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打進北京也沒給中中國人產生什麼變革的動力。真正撼動清朝國體穩定的也不是太平天國和捻軍,而是甲午戰爭慘敗給日本,這個曾經永遠仰視中國的國家。
康熙時期,清軍和俄軍圍繞外興安嶺的等地展開爭奪,最後簽定了《尼布楚條約》,也算是一個近代意義的條約,可也未被中中國人看成是未有之變局。
所以說,“數千年未有之變局”這個概念只是一些無知的士人自己想象出來的。這反應的是雖然中國歷史不斷在千變萬化,但教育卻永遠停留在儒家天下體系的穩固幻想中。
-
10 # 史論縱橫
對於清朝統治者來說,這個“數千年未有之變局”其實有利有有弊,弊的是統治遭到外來的威脅,利是,學習西方的器物,藉助西方人的手段來鎮壓國內的革命。
清朝的落後,是那種在巔峰就已經埋下的禍根,到乾隆時期,對世界大勢更是置若罔聞,這麼說吧!1799年的時候,乾隆和華盛頓在這一年去世,拿破崙在這一年成為法蘭西執政。你會疑惑,為什麼他們卻像是兩個時代的人。
其實,沒錯,即使是同一時期發生的事情,他們也是兩個時代,當時法國和美國早就進入近代社會了,而中國在1840年才被迫拉開近代史的帷幕,可以說是程序緩慢。
正是因為這種落後性,使得清朝在稍微進步一點的太平天國運動中,差點被推翻,為什麼說太平天國運動稍微進步一點呢?因為洪秀全在創立拜上帝教的時候,藉助了西方的宗教思想,可以說是也是數千年未有之農民運動。
因為這個農民運動不同於以往的運動,所以,清朝一時無力招架,從1851年到1856年,清朝在對抗太平天國運動中敗多勝少。
除了國內的農民起義來勢洶洶,外國列強也開始蠢蠢欲動,英法組成聯軍,利用先進的武器輕而易舉的打下了北京。要知道,清朝立國以來,北京還沒有被人攻破過。因此,當時的清朝可以說是“數千年未有之變局”。
但是,也正因為這樣,清朝痛定思痛,開始“開眼看世界”“師夷長技以制夷”,在簽訂《北京條約》後,清朝統治者還採取了“借師助剿”的策略,就是利用英法的力量來打壓太平天國運動。
在鎮壓完太平天國運動後,清朝統治者開始進行洋務運動,甚至還一度有了“同治中興”的局面,可以說,如果當時清朝的洋務運動更徹底一點,清朝能夠進行更深入的改革,那麼,清政府很肯能統治更長的時間。
凡事都有利弊,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雖然是一次王朝的危機,但是有危就有機,危險和機遇永遠是並生的。
現在網上有些人吧,不管有學問沒學問,不懂還是裝懂,都喜歡搖頭晃腦、自以為高深的說這樣一句話:
歷史是不能假設的!
然後,一場熱火朝天的天就被這樣給聊死了。
歷史當然是可以被假設的、可以被想象的,不能改變的只是歷史事實本身,已經發生過的事實屬於過去時,而屬於過去時的,又何止是歷史呢?
歷史是可以假設的,就像是未來可以被想象一樣。如果歷史不能假設,那未來也就沒有無限多的可能。雖然這種說法有些歷史哲學的味道,但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
所謂的歷史假設,就是已經死去的歷史可能性!
很多歷史走到今天,真是必然的嗎?真的是天選的嗎?真的是不可辯駁的嗎?
當然不是!歷史的過程充滿了各種可能性和偶然性,尤其在歷史的關口,更是充滿了機遇、挑戰和極大的危險,一旦走錯一步,後面往往步步走錯,令人後悔也是來不及的。
一百多年前的辛亥年,就是典型的案例。
和多數人印象中所不同的是,清朝覆亡前的十年其實用“欣欣向榮”這個詞來形容也毫不為過,說清末十年是二十世紀中國兩個“最好的十年”(另一個是八十年代),也毫無愧色。
當然,在一些主流敘述和教科書的描寫中,清末民不聊生革命蜂起,就應該被推翻,但這種描述其實並沒有什麼事實依據。所謂的革命活動,在當時的內容比例或許連5%都沒有,完全是一個邊緣化的東西。
然而,一些歷史宣傳卻巧妙的把這5%的內容誇大成90%,似乎清末歷史除了革命黨的活動,就沒有其他可說了。由此,給人造成的印象就成了清末昏庸腐敗黑暗無比,應該也必須被推翻。
客觀的說,被主流敘述的革命黨活動並沒有虛構,但被嚴重的誇大,而幾乎完全擠壓了真正應該敘述的歷史內容,用扭曲內容比例的方法由此扭曲了受眾的歷史觀,這其實只是某種並不高明但帶有很強欺騙性的歷史寫作伎倆罷了。
真正應該被敘述的,其實是清末新政十年的各項改革和發展成就,這其中的內容非常豐富,或許需要另一個話題來敘述的,但那四個字,“欣欣向榮”是完全可以成立的。
比如,清末新政的廢科舉,辦新學,目前的各種教育制度、學校設立和教育內容,都可以追溯到清末教育改革。
比如目前的各種法律制度、法院、獄政等,其中的起點,也都來自於清末法律改革。
甚至目前的各級機構的設定和安排,也來自清末新政的各項改革。
至於清末新政的經濟成就,其經濟增長速度也都是過去百年中的前列。就連財政增收,也十分驚人,從1901年的8000萬兩,增加到1911年的近3億兩白銀,可謂驚人!
或許有人要問,既然清末新政這麼熱火朝天,那為何清廷還是被推翻了?
確實,歷史有很多弔詭之處,同時也有很多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交雜之處。說偶然性,指的是清末十年確實值得期待,但意外的是,它卻被無情打斷了。
說必然性,或者某種規定性,也確實有解釋。那就是,所謂是辛亥革命,說白了就是一場兵變。而這場兵變,一是和清末軍事改革有關,另一個更重要的是,其實是日本軍部存心積慮要分裂中國的陰謀有關。
眾所周知,在連續遭遇甲午和庚子兩次大敗後,清廷決心改弦更張,對軍制實行大手術,這就是後來新軍的大爆發。
但遺憾的是,為了儘快發展新軍,清廷派出的留日士官生都被日本軍部洗腦,成為分裂中國的急先鋒,這部分人才是辛亥的真正主導力量,而不是那些被邊緣化的孫革黨或者會黨土匪之流。
事實非常明顯,辛亥年宣佈獨立的無一例外都是那些留日士官生,不管是雲南還是山西,不管是四川還是浙江,都是各省的新軍將領也就幾乎是清一色的留日士官生趕走了原來的總督巡撫,自己做上了所謂的革命都督。
這一結果,是近代中國四分五裂、內戰不休的前奏,同時也是日本軍部陰謀的得逞,由此也是對分裂的中國進行侵略蠶食的開始。
這一歷史的暗線和邏輯,可謂嚴絲合縫,一絲不苟。
當然,回到前面的問題,如果清廷沒有被推翻,日本軍部的陰謀沒有得逞,近代中國會如何?
按照歷史沙盤的推演,恐怕中日仍不免於一戰。原因很簡單,清末推行軍制改革走得太急,攝政王載灃實際上是要實行德國的皇族典兵制度,換言之,就是要和德國日本一樣推行軍國主義。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載灃三兄弟想要奪取軍權,就要排擠北洋系,而排擠北洋系的手段,竟然是往北洋軍裡摻沙子,用士官系來取代北洋系。
這種手段,不能說完全至愚至蠢,只能說時間不夠,載灃兄弟沒來得及樹立自己的威信,那些士官系就已經被日本軍部給策反當刀子使了。
然而,即便載灃兄弟成功鞏固了自己的軍權,清廷或許不會被推翻,但兩個同樣搞軍國主義的東亞大國,中日之間仍不免於一場大戰,其間結果會如何?
這個可以交給讀者自己去思考、去判斷。
個人認為,既然不免於一戰,一個統一的中國或許比一個四分五裂的中國會有優勢一些。也不至於落得老蔣那種半壁江山淪陷的悲慘而極度危險的場面。
當然,如果載灃兄弟真的搞軍國主義,並且戰敗的概率絕不容小覷,從這個角度說,清廷覆亡是大概率,而且很可能就在一戰前後,換句話說,即使沒有辛亥,清廷也最多隻能再維持十年左右時間。
而且,如果真的戰敗,載灃皇族的下場可能被俄國沙皇或者德皇威廉還要慘,最起碼不會被清帝和平退位的下場好。
當然,有一點無論如何強調都不過分,那就是:不管是清帝退位還是清帝戰敗退位,近代中國的老百姓,他們的遭遇可能都好不了。哪個會更好,以筆者的水平,這個真不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