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燈遠明路
-
2 # 婺安明
秀才:不同朝代的定義也有所不同。
明朝的秀才就是考上縣學或府學的童生,即庠生。所以秀才也是庠生的別稱。
然而清朝的秀才,考取比較嚴格,考生透過縣試,府試以後,還要透過院試。才能叫秀才。院試則必須由欽派的學政主持。院試第一名,叫案首。
考取秀才以後就有了一定特權,包括可以站著和縣知說話、免於差傜、不予上刑等。但是,必須每年參加考試,考試不及者,可能將受到申斥、警告甚至除名。
秀才又分三等:廩生、增生和附生
廩生是指秀才經過歲考和科考兩試成績優秀者。其中廩生政府每月給廩食(就像現在小公務員了),即廩膳生員,其中廩生有名額限定。並有資格被選為貢生。
增生是指歲考和科考兩試成績僅次於廩生者。政府不給廩食(小編突然想到現今公務員體系編制外的臨時工)。這部分主要由於讀書人較多,要求進學的較多,而廩生名額有限,因此又擴廣了一定名額的生員(就現在的擴招生),該部分生員為了區別於廩生,顧叫增廣生員,即增生。
附生由於後來讀書人一增再增,又於額外增取,附於諸生之末,稱為附學生員,即附生。
由於廩生和增生都有固定的名額,而附生沒有數額的限制,所以後來凡是初入儒學的生員,統統稱為附生。再從附生中經過考試補充廩生與增生。
舉人:經過鄉試(省考),被考取的秀才。鄉試每三年舉辦一次,逢子、卯、午、酉年的八月舉行,因時逢秋季,故稱「秋闈」。各省秀才集中在省會的貢院中考試,但不是所有的秀才都有資格應試,必須在各州、縣學政舉辦的科考中名列第一、二、三等者才有資格參加。
鄉試中試的舉人,第一名成解元,第二名叫亞元,第三名至第五名稱經魁,第六名叫亞魁,第七名以下,均稱文魁。
-
3 # 程華642
部分歷史學家以隋朝有分科舉人與進士科為由認為科舉制開始於隋朝。部分歷史學家考證證明科舉制開始於漢朝,證明漢朝不僅有分科舉人、按科舉人,漢朝還有考試進用,而且沒有可靠證據證明隋朝有進士科。部分歷史學家考證證明科舉制的本質是唐朝開始的允許自己報名參加(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以及考試黜落法,所以科舉制開始於唐朝。
-
4 # 使用者8852944140293
宋代科舉:每年秋天,各州進行考試,第二年春天,由禮部進行考試。省試當年進行殿試。
明代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分三場,分別於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進行。會試也分三場,分別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舉行。殿試在會試後當年舉行,時間最初是三月初一。明憲宗成化八年起,改為三月十五。殿試畢,次日讀卷,又次日放榜。
清代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鄉試,會試,殿試。 八月舉行鄉試。會試是緊接著鄉試,在第二年的二月份舉行。殿試在會試以後的第二個月,大概在4月份前後。
-
5 # 歷史教書匠
公元606年,隋煬帝創設進士科,標誌著科舉制度的正式開始。之前,他的父親隋文帝就已經探索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人才,隋煬帝正式將考試入仕的辦法制度化,從而正式確立了科舉制。
回覆列表
到清朝末年(19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