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磚家

    從東漢到唐朝,大批大食人(即阿拉伯人)、波斯人由於經商的關係,紛紛來到中國,並在長安、洛陽、廣州等大都市定居。據史書記載,由於定居在中國的蕃客越來越多,唐朝為方便管理,遂開始設定蕃坊。以廣州的蕃坊為例,其範圍大致以今天的懷聖寺為中心,北至中山六路,南至惠福西路,西至人民路,東達朝天路,裡面生活著數十萬蕃客,場面蔚為可觀。

    按照規定,蕃坊實行自治原則,作為最高管理者的“蕃長”由蕃客自主推舉,與地方長官享有同等待遇,而當地的府衙也不能隨意干涉蕃坊事務。不僅如此,蕃蕃客還能在中國娶妻生子、開辦學校,甚至還被允許參加唐朝的科舉考試。比如,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所錄取的進士中,便有一位名叫李彥升的蕃客。那麼,李彥升是怎樣考取中國進士的?在當時又會引起怎樣的轟動效應?

    由於史料記載闕如,關於李彥升的生年、籍貫、何時來華及早年經歷等情況,我們都無從得知。按照李彥升的自述,他來自大食(即阿拉伯帝國),出身高貴的家族,來到唐帝國之前,便對中華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因為仰慕唐朝的文明、昌盛,李彥升自少年起便跟隨長輩到中國經商,並積極學習、鑽研儒家經典,經過多年的苦讀,終於成為一名精通漢學的蕃客。

    在學習中華文化的同時,李彥升也在唐朝境內經商,足跡踏遍大江南北,憑藉著一口流利的漢語,由此結識了很多朋友,並把生意做得紅紅火火。某次,李彥升在汴州經商時,經人介紹,跟宣武節度使盧鈞攀上交情。盧鈞在跟李彥升攀談時,發覺他不僅漢語說得很流利,而且對儒家經典有深刻的見解,詩作也寫的很有水平,愛才之心不禁油然而生。

    為了不埋沒李彥升的才學,加之想借助其家族在大食的勢力,以此來促進唐朝跟大食的關係,所以盧鈞便上書朝廷,請求唐宣宗恩准李彥升參加科舉考試。看完盧鈞的奏摺後,唐宣宗也對李彥升大感興趣,遂派人對他進行調查,在確信其身世清白、確有才學後,准許他參加大中二年(848年)的科舉。

    唐朝科舉考試的門類很多,以明經、進士兩科的考生最多,也是讀書人入仕的主要途徑。其中,明經科主要是考儒家經典,死記硬背的成分多,考試難度係數比較低,而進士科是考察詩詞歌賦、政治見解,難度係數極大,中舉者人數極少,故世間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不過,但凡透過進士科考試的讀書人,便能踏上仕途升遷的“快車道”,位至卿相者亦不在少數。

    李彥升沒有辜負盧鈞的期望,在考試中一舉及第,而當年全國總共及第的人數也只有23人而已,訊息傳出後朝野皆驚。按照流程,朝廷要對中舉的進士授予官職,其中成績優秀者還能進入翰林院,充當皇帝的機要秘書。李彥升由於名次靠前,理應被點為翰林學士,但就在此時,朝中卻出現很多反對的聲音。

    這些反對者,無一例外都拿李彥升的身份來說事,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為由,對他參加科舉的動機、對朝廷的忠心提出質疑。他們認為,李彥升若躋身高位,難以保證他不會淪為安祿山、史思明一類的人物,對唐朝有百害而無一利。所以,為帝國安危計,應該取消李彥升的進士資格。

    大中初年,大梁藩帥范陽公得大食華人李彥升,薦於闕下。天子詔春司考其才。二年以進士第名顯。然所賓貢者不得擬。引文見《全唐文·華心說》(注:盧鈞的封爵為范陽郡開國公)。

    不過,也有部分朝臣力挺李彥升,認為無論漢人還是蕃客,任何具備真才實學的人都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比如,盧鈞便在唐宣宗面前反駁反對者的意見,聲稱李彥升雖然是蕃客,但既有真才實學又熱愛中華,是“形夷而心華”,遠勝過那些外貌是漢人但卻不愛中華的“兩面派”。正因如此,朝廷應當破格重用李彥升,唯此才能體現帝國開放包容的姿態。

    唐宣宗認為盧鈞講得有道理,遂同意錄取李彥升為進士,並欽點他為翰林學士。由此,李彥升成為中國史上唯一一位阿拉伯進士,堪稱“破天荒”事件。由於史料記載闕如,關於李彥升被授予翰林學士之後的情況,我們無從得知,但依據合理推測,他應當位至公卿、壽終正寢,並有子孫繼承其事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瓜怎樣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