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晃晃悠悠的時候

    鴻門宴典故源於項羽和劉邦,在三國裡有多處相近之描述。如曹操與劉備煮酒論天下英雄好戲;劉備宴請劉嶂以敘同宗之情的一場戲;孫劉聯合抗曹時,周瑜宴請劉備的故事等等。

  • 2 # 多多是條小二哈

    三國演義中的鴻門宴,應該是關雲長單刀赴會。參與出場的人有孫權,張昭,諸葛瑾,魯肅,呂蒙,甘寧,關雲長,周倉,大概意思是孫權為了要回荊州派魯肅想辦法,魯肅便邀關雲長赴會共議荊州之事,如果關雲長不還荊州便在席間殺掉他,但是關雲長用計策既赴了會又沒還他荊州。

  • 3 # 使用者8952449319509


    《鴻門宴》是漢代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史傳文,全文以劉邦赴項營請罪為核心,連同赴營以前和逃席以後分為三個部分,以曹無傷告密、項羽決定進攻始,以項羽受璧、曹無傷被誅終,按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能否安然逃席兩個問題逐層展開故事。

    一、鴻門宴中出現的人物有:劉邦、張良、樊噲、項羽、范增、曹無傷、項莊、項伯。

    二、鴻門宴中的人物性格:

    1、劉邦:能言善辯,多謀善斷,能屈能伸,善於用人。

    2、張良:深謀遠慮,沉著冷靜,忠心不二。

    3、樊噲:忠勇豪爽。

    4、項羽:自矜功伐,毫無主見,不辨忠奸,既易衝動又易受騙,優柔寡斷。

    5、范增:老謀深算,處事浮躁,有遠見卓識。

    6、曹無傷:不忠不義。

    7、項莊:有勇無謀。

    8、項伯:重情義,易被人利用。

    三、鴻門宴中的人物性格依據:

    1、劉邦:三次說“為之奈何”表現善於用人,虛心求教。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表現能屈能伸,善於言辭。“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表現多謀善斷。

    2、張良:“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表現忠心。“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於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表現深謀遠慮,沉著冷靜。

    3、樊噲:“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表現忠勇豪爽。

    4、項羽:“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表現自矜功伐。”“暴露曹無傷,表現為易受騙。“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表現優柔寡斷。“項伯說‘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項王許諾”表現毫無主見。

    5、范增:“急擊勿失”,“君王為人不忍”,“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表現處事浮躁,有遠見卓識。

    6、曹無傷:”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身為劉邦左司馬卻向項羽告密,表現不忠不義。

    7、項莊:“范增起,出,召項莊”,“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表現為有勇無謀。

    8、項伯:“秦時與臣遊,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表現重情義,易被人利用。

    擴充套件資料:

    1、鴻門宴:

    《鴻門宴》是《史記·項羽本紀》中一個相對獨立的片斷,它是項羽和劉邦在滅秦之後長達五年的鬥爭的開端。雖是開端,卻在某種程度上預示了這場鬥爭的終結。

    作者透過對這次宴會全過程的描寫,生動地揭示了項羽的悲劇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婦人之仁”。這種性格不改變,他就必然以失敗告終。而劉邦在宴會上能化險為夷,跟善於利用對方性格弱點也是分不開的。從這段史實可以看出領袖人物的性格在歷史發展重要關頭上所起的作用。

    這篇文章按照情節發展過程,即以劉邦赴項營請罪為核心,連同赴營以前和逃席以後,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開頭到“項王許諾”,交代鴻門宴的由來。第二部寫鴻門宴上的鬥爭。第三部分講述了鴻門宴後餘事。

  • 4 # 使用者7285105214481

    不是三國,應該是秦朝末年

  • 5 # 隨寓而安7

    鴻門宴典故源於項羽和劉邦

  • 6 # 單純葉子KR

    “鴻門宴”出自司馬遷《史記》中的《項羽本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鬥神再臨加入哪個陣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