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港灣

    三八線至三九線的直線距離約為105至106公里。

  • 2 # 行走天路318

    三八線到三九線約111公里。

    三八線是北韓半島上北緯38度附近的一條軍事分界線。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盟國協議以北韓半島上北緯38°線作為蘇、美兩國對日軍事行動和受降範圍的暫時分界線,北部為蘇軍受降區,南部為美軍受降區。日本投降後,就成為同為北韓民族但政治體制不同的大韓民國(南北韓)和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北韓)兩個政權的臨時分界線,通稱“三八線”。

    擴充套件資料:

    1951年1月13日,美國透過聯合國確立了先停火後談判的“五步建議”,並轉交給中國,要求把停戰線置於三七線,這裡恰好是北韓的戰略要地,也是重要的經濟中心,這是美華人主動求和,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現象。

    非常可惜,最終中朝雙方都沒考慮美國這一想法,金日成自然不願意把把戰線停在三七線,這畢竟是自己的國家,但毛主席和彭德懷也沒料到這點,最終錯過了這個戰機,要不然美國會一直挾制北韓,北韓的歷史走向或許就會有很大的改變了。

  • 3 # 不正經的軍棍

    二戰中,遠東地區最強悍的軍隊莫過於關東軍了,多年時間,戰功赫赫,侵華戰爭也是從關東軍開始打響的。然而,這支軍隊,在1945年,十幾天的時間內,一潰千里,被強大的蘇軍擊潰。

    關東軍很強,但同樣,蘇軍也不是軟柿子。1945年的蘇軍,正處於巔峰時期,攻克柏林的榮耀籠罩著他們,而日本呢,已經是強弩之末了,精銳消耗殆盡,瀕臨滅亡了。

    日軍和蘇軍的差距

    日軍和蘇軍的差距主要是三方面,一個是武器裝備上的差距,一個是戰略上的差距,還有一個是兵員素質上的差距。這三方面的差距,根本就沒法透過什麼武士道去彌補,等待日軍的,只有滅亡,而沒有任何辦法。

    裝備體現國力

    蘇軍在整個二戰中生產了六萬多輛T34坦克,這個實力日本是遠遠比不起的,就他們那小豆坦克,根本就不是蘇軍任何坦克的對手,直接一炮就能打穿。蘇軍總共動用了5500多輛坦克、2萬多門火炮,再加上3000多架飛機,共計150多萬軍隊,實力非常強大,關東軍幾十萬人,那點坦克飛機根本不夠看。

    而步兵的裝備,差距同樣明顯,蘇軍那波波沙衝鋒槍就像不要錢一樣,幾乎後期人手一把。而日軍的三八大蓋,射程什麼的夠用,但是你近戰火力壓根就跟不上。而離遠了,蘇軍直接開炮了。這已經不是差距了,是有代差了。諾門罕戰役時,德華人評價說,差距在五十年。而1939-1945,日本陸軍武器裝備上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進展,而蘇聯人已經有了質的飛躍。

    戰術思想上的差距

    而戰術思想上,蘇日兩國之間差距更為明顯。日軍,頂多是一戰時期的一個加強版。而蘇軍不同,蘇軍已經將機械化普及,坦克玩的轉,日軍根本不知道坦克怎麼用。蘇軍在玩縱深穿插的時候,日本還在玩塹壕戰,蘇聯已經開始立體化作戰了,日軍玩的是萬歲衝鋒。

    裝備上體現的是國力,而戰術思想決定於裝備的運用。很明顯,日軍拿不出優秀的武器裝備,先進的戰術,不是不懂,而是壓根就不敢想。

    兵員素質,一大截差距

    1945年的蘇軍,剛剛經歷了整個衛國戰爭,都是老兵油子,作戰經驗非常豐富。蘇聯對日作戰的兵力都是從歐洲緊急調動過來的,蘇聯動用遠東的鐵路公路運輸軍隊。蘇軍前期戰鬥力不咋地,這是事實,而經歷了幾年的戰爭,能活下來的,沒有一個是弱者。

    而日軍不同,日軍屬於兵員全消耗沒了,前期經驗豐富的老兵被殺的一個不剩。後期補充進來的都是十幾歲的孩子。關東軍呢,精銳都被調往前線,同樣補充進來一堆炮灰。這些新兵,根本就不是蘇軍老兵油子們的對手。

    蘇軍,巔峰狀態,能和美國叫板,而日軍呢,後期連國軍都打不過了。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戰術,都差距明顯。而且,蘇軍這次行動,就是帶著儘快結束戰鬥,以最小的代價獲取勝利的目的。斯大林就是要用最快速的方式去爭奪勝利果實,目的就是趕緊把關東軍打垮。

  • 4 # 張生全精彩歷史

    關東軍是日本陸軍的王牌部隊之一,他們以強悍的戰力聞名,被稱作日本軍隊中的“皇軍之花”。早在1904年,日本與俄國就因為爭奪中國東北而爆發了戰爭。為了滿足侵略的需要,日本在次年將中國遼東半島改名為“關東州”,並在遼陽設立了關東總督府。到了1919年,關東總督府陸軍部,被晉升為“關東軍司令部”。關東軍的名字由此得來。

    (被稱為“皇軍之花”的關東軍)

    隨後的幾十年間,關東軍策劃並實行了多次戰爭侵略計劃。

    1928年,關東軍制造了皇姑屯事件,奉系首領張作霖被炸死。1931年,關東軍策劃了“9·18事變”,東北全境遭到佔領。1939年,關東軍與蘇軍在諾門罕進行血戰。儘管戰役最後是蘇聯取得勝利,但關東軍卻憑藉堅韌的表現,重創蘇聯軍隊。諾門罕戰役之後,關東軍的名聲,響徹了遠東地區。

    不過,關東軍在二戰末期的表現,卻顯得非常糟糕。

    1945年8月9日,蘇聯兵發中國東北。向來以作風強悍著稱,總人數將近70萬的關東軍,卻在一週之內,接連吃下多場敗仗,遭到橫掃。隨著8月15日日本的無條件投降,關東軍在一週的時間內死亡8.3萬人,還有近60萬人遭到蘇軍俘虜。關東軍自此土崩瓦解。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竟然導致了關東軍在五年後,變得完全不堪一擊了呢?

    (太平洋戰爭)

    一、關東軍人員武器變動過大。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在度過戰爭最初階段的失利之後,美國海軍開始漸漸在戰爭中重新掌控了主動權。隨著日本所佔領的島嶼不斷地喪失,日本軍方在無奈之下,不得不抽調精銳部隊關東軍趕赴太平洋戰場。

    關東軍在太平洋主要參與了島戰,在硫磺島、沖繩島等戰役中,均發揮了關鍵的作用。儘管美國最終都拿下了這些島嶼,但他們同樣也付出了非常慘重的傷亡。因此,從某個層面來說,美軍動用原子彈來結束戰爭,關東軍的參戰也是原因之一。

    1945年5月,德國宣佈無條件投降。此時的蘇聯開始將目光放到了遠東戰場上。由於美國已經快打到了日本本土,關東軍僅剩的7個機械化師團,也被調回了日本本土進行防衛。此時的關東軍只剩下了45萬兵力。並且這些兵力,大部分都是老弱病殘。曾經威風八面的部隊,已然變成了“老年活動中心”。

    不過,日本軍方很快意識到了危機。為了抵禦蘇聯軍隊的進攻,日本重新招募了25萬在東北的退伍軍人,加入了關東軍之中。關東軍被編為了24個師團,總人數達到了70萬。看起來似乎又恢復了往日雄風。

    實際上,此刻的關東軍,僅僅是表面上威風,其真實戰鬥力甚至還比不上鼎盛時期的9個師團。關東軍中十多萬人沒有武器可用,只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罷了。

    (華西列夫斯基舊照)

    二、關東軍作戰策略存在問題。

    自蘇聯8月8日對日宣戰以來,蘇聯方面總共抽調了150萬大軍,由華西列夫斯基、麥列茨科夫等名將掛帥,星夜兼程地向中蘇邊境前進。僅僅一天之後,蘇軍先後從貝加爾、黑龍江沿岸和濱海地區進入了中國東北境內。他們在數千公里的正面戰場上,對日軍展開了強力的突擊。

    儘管意識到蘇聯會有所行動,但其實在日本軍方的設想中,與蘇聯決戰應該是1946年的事。這就導致了當蘇軍進攻時,關東軍還完全一無所知。慌忙之中,關東軍司令部決定放棄“新京”長春,全軍退往通化。

    但在逃跑過程中,關東軍又收到了大本營的命令。這個命令是說,在實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關東軍可以放棄“偽滿”,全員退往北韓。等到了北韓,再與蘇軍進行大決戰。

    當退路出現之後,關東軍司令部反而開始注重起了部隊的名聲。為了“皇軍之花”的名號,關東軍並不打算直接撤向北韓,他們想透過抵抗,來維護王牌部隊的顏面。也正是由於這個錯誤的想法,關東軍才會在一週之內,就付出高達8萬多人的死傷。

    三、關東軍沒有戰鬥慾望。

    自蘇軍展開進攻之後,關東軍在各個戰場上接連失敗。這使得作戰素質本來就低的部隊,更加失去了戰鬥的慾望。尤其是在大本營撤退命令下達,關東軍士兵有了希望之後,他們更是徹底放棄了留在東北的想法。儘管司令部一再命令他們進行反抗,但明明有更好的路可以走,為何要無謂送命呢?

    因此,在戰爭最後幾天,關東軍幾乎只想撤退,完全無心戀戰。

    最終,隨著8月15日日本天皇的投降,這場對於關東軍來說噩夢一般的戰爭終於結束了。

    (參考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 5 # 暮月山

    來看看蘇軍如何把關東軍打得“落花流水”:

    1、蘇軍174.74萬VS關東軍70萬,蘇軍2.93萬門火炮VS關東軍5360門火炮,蘇軍5250輛坦克VS關東軍1155輛坦克,蘇軍5171架飛機VS關東軍1800架飛機,戰果是:蘇軍傷亡3.2萬,關東軍戰死8.3萬(日本官方為2.1萬死亡),傷亡率:蘇軍1.8%、關東軍11.8%(日本官方傷亡數字:3%)。

    由於有確實史料正式蘇軍將華人、北韓人的戰死列入日軍傷亡資料,因此真正關東軍的戰死肯定低於8.3萬人。

    2、在8月18日關東軍投降前,蘇軍沒有佔領任何一種中等以上的城市。8月19日蘇軍以空降兵佔領長春、瀋陽;8月20日佔領新京、奉天、哈爾濱、佳木斯等;8月22日佔領旅順大連、平壤、開城;8月26日和外界斷絕聯絡的虎頭要塞才被蘇軍攻克。

    3、關東軍70萬,投降59.4萬,戰死8.3萬,不能說是被打得落花流水吧?主力基本上都在長春、瀋陽。

    關東軍在蘇日戰爭失利的原因

    1、關東軍主力早被抽調,基本都是臨時徵召新兵。表面看起來關東軍人數為70萬,但主力早就被抽調差不多:

    1943年開始關東軍主力就開始被抽調到太平洋戰爭;1945年,關東軍13個師團再次被抽調;美軍佔領沖繩後,關東軍7個師團和30%的戰略物資被抽調會本土。

    在1945年8月時,70萬關東軍裡只有8個師團是原關東軍——估計還是駐防在長春和瀋陽。

    2、日本大本營計劃是在瀋陽、長春等地和蘇軍決戰。蘇聯8月9日到8月15日這幾天所遭遇的只是關東軍的邊境部隊和滿洲國部隊,戰力並不強。

    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打斷了關東軍準備在瀋陽決戰的準備。

    所謂蘇聯俘虜60萬關東軍,不過是關東軍奉命投降。

    3、蘇聯8月9日進攻是對關東軍的突襲。關東軍原本預計是45年秋季或46年春蘇聯才可能進攻。

    1945年蘇日戰爭,嚴格來說,只打了6天(從8月9日到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蘇聯在8月18日關東軍投降後到9月2日的軍事行動,不能算是戰爭——日本都投降了,你蘇聯和誰打?

    其次,東北戰場,對於蘇聯來說,最大的敵人不是關東軍,而是後勤運輸。關東軍如果死守長春、瀋陽3-6個月,蘇軍只能後退——因為遠東地區沒有辦法提供170萬蘇軍的物資,蘇聯的鐵路也無法及時送來這麼多的物資。

    向中國求援?中國自己還沒有呢,怎麼給?

    美國嘛,當然是不會支援蘇聯。

    蘇聯歐洲部分也是剛剛結束歐戰,也不會有過多的物資支援。

    因此,與其說是蘇軍擊敗了關東軍,不如說是關東軍奉令投降。日蘇戰爭從8月9日到9月2日持續23天,真正的戰爭狀態只有6天,剩下18天都算是蘇聯一個人在戰鬥。

  • 6 # 中國美6220

    日本關東軍,戰鬥力十分強悍,是日本最精銳的王牌部隊。日本關東軍和蘇軍三次交手,前兩次交手中,日本關東軍戰鬥力明顯比蘇軍強,蘇軍憑藉人多,武器精良,炮火充足取勝,還是慘勝。後一次交手,蘇聯軍隊越打越強,日本關東軍越打越弱。原來,參加蘇德戰爭的蘇軍人數眾多,裝備十分精良,炮火十分強大。日本關東軍大部分抽調到太平洋戰場,讓美軍真正領教了日本鬼子的真實戰鬥力和厲害。剩下少部分關東軍精銳,被日本大本營抽調回國保衛日本本土去了。剩下的日本關東軍全是新兵,其部隊是七拼八湊組建起來的臨時作戰部隊。這樣的部隊計程車兵全是新兵,菜鳥,烏合之眾,沒參加過軍事訓練,沒參加過軍事演習,更沒上過戰場。這樣的部隊是垃圾,這樣的新兵是人渣,這樣的垃圾軍隊毫無戰鬥力,有辱關東軍威名。這樣的菜鳥關東軍垃圾部隊,缺衣少穿沒吃的,去當叫花子討口要飯,缺槍缺子彈,缺炮缺炮彈,缺飛機沒燃油,缺少愛心良心黑了心,不人道沒人性,缺少正義與和平打敗仗,一缺全都缺的人渣,垃圾軍隊,怎能和人數眾多,裝備精良,作戰勇敢,戰鬥力十分強悍的強大蘇軍交手,對抗,作戰?這時的日本關東軍,如討口要飯的叫花子,又怎麼能打贏,打敗強大無比,不可戰勝的強大蘇軍呢?好戰必亡。日本是小國,窮兵竇武,國內資源枯竭,無力支援對外作戰,日本靠侵略他國,達到以戰養戰的險惡用心和罪惡目的,日本侵略他國,不得人心,最終失敗投降。日本關東軍越打越弱小,蘇軍越大越強大。強大蘇軍,打敗弱小的關東軍,是分分秒秒之事,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輕鬆打贏戰勝。

  • 7 # 度度狼gg

    馮小剛拍的《紫日》看過的舉手?在野戰中進行防禦的日軍報告上司發現300輛蘇軍坦克,歪把子、九二重機槍打上去完全沒什麼卵用,少數幾門戰車防禦炮剛剛開火,就被頭頂上的“拉2”飛機炸得七零八落,日本兵只能絕望地使用“肉彈”戰術進行攻擊,身上綁著炸藥衝向T34坦克群。

    除了少數幾人得逞外,大多數“肉彈”最後都被碾成“肉餅”,根本無法抵擋蘇軍的鋼鐵洪流。要說《紫日》的戰爭場面和武器道具未必是一流的,但粗獷反映出一個事實:日本關東軍的裝備和火力,與剛剛打敗希特勒的蘇軍完全不在一個層面上,這也就是關東軍迅速崩潰的第一個原因:雙方之間的硬體差距太大,遠遠超過了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

    為了準備所謂的“本土決戰”,關東軍絕大多數重炮和超過三分之一的戰略物資已經轉運回國,臨時拼湊起來的新師團連步槍等輕武器都深感不足。同時,關東軍所轄的作戰飛機幾乎全部撤至半島或國內機場,也就是說,面對蘇軍的現代化、機械化作戰,日軍在東北上空完全喪失了制空權,遂行大兵團作戰的條件根本不具備。

    第二個原因就是兵力對比懸殊,關東軍實力最強的是1941年“關特演”到1942年升格為“總軍”期間,大約擁兵31個師團85萬餘人,並且多數為精銳師團,作戰序列內有“機甲軍”和“第二航空軍”等裝甲和空中力量。老實說,這個兵力和火力配置還能跟1945年的蘇軍撕扯一番,然而日本軍部不斷的調出部隊,事實上已經抽斷了這支“皇軍之花”的脊樑。

    從1943年下半年開始,日軍大本營陸續從關東軍抽調部隊尤其是重灌備師團(這裡沒有甲種師團的稱謂),分赴太平洋戰場的各島送死。1944年關內戰場豫湘桂戰役也抽出一部分,而僅1945年1月就調出13個師團和機甲軍全部(部分調回本土),到4月間隨著沖繩戰役的結束,關東軍又被調走7個師團,前前後後弄走不少於24個師團。

    精銳部隊都調出了,對“偽滿洲國”的軍事佔領還得維持,於是再把若干國內新編師團派過來充數,這都是番號在100以外由老弱士兵組建的師團,戰鬥力連三流都不算。同時徵召了25萬名在東北的“僑民”,新編了8個師團、7個獨立混成旅團、1個坦克師團和5個炮兵聯隊,如此拼湊下來的關東軍,雖然尚有24個師團約70萬人的兵力,但此關東軍已非“彼關東軍”。

    日本人自己心裡有數,他們根據武器裝備和戰鬥素質的核算結果是,1945年7月關東軍的戰鬥力,只相當於1942年的8個半師團,大約是四分之一強的比例。而蘇軍出動的則是從歐洲戰場轉調回來的150萬百戰之師,不計空中力量,即便按諾門坎戰役1:1的戰力比,蘇軍至少佔有十倍以上的兵力優勢(不能簡單數人頭)。

    其實還有重要的第三個原因,那就是日本人對於對手現代化戰爭能力的低估,以及鐵路保障能力的誤判。在他們看來,蘇軍在結束歐戰的三個月之內,不可能對東北發動大規模攻勢,關東軍設想的“決戰時間”居然是1946年(日蘇中立條約1946年4月到期)!期間日本人甚至還寄希望由蘇聯調停、達成日本與美英盟國“體面的停戰”,所以關東軍上下對蘇軍的進攻缺乏必要的準備。

    就戰役戰術而言的第四個原因,是關東軍不相信對手在複雜地形上的透過能力與後勤保障能力,以重兵置於北滿和東滿依託築壘地域頑抗。而蘇軍的外貝加爾方面軍卻是從西滿突入,越過大興安嶺直插東北腹地,其裝甲矛頭第6坦克集團軍的戰鬥損失,甚至還沒有在大興安嶺翻山的多,如此,關東軍在東北的防禦體系被攔腰截斷,很難組織其像樣的大兵團抵抗了。

    不過,瘋狂的鬼子們仍然各自為戰,在北方築壘地域的要塞區死守不降,給蘇軍造成了不小的麻煩,但終究於事無補,因為大勢已去。吉林和遼寧境內的關東軍已經撒丫子向半島逃命,要塞區得不到任何增援,被消滅是早晚的事。蘇軍於8月9日凌晨發起進攻,僅僅一天之後,日軍大本營就通知關東軍:必要時可以放棄東北退入半島,就是說日本人自己都心裡沒底。

    1945年8月15日,裕仁透過廣播宣佈接受《波茨坦公告》投降,關東軍則是8月16日下午四時接到了參謀本部的投降命令,次日派參謀長秦彥三郎飛哈爾濱接洽投降。

    但是蘇軍總參謀部以日軍還在抵抗為理由繼續武裝推進,直到徹底控制局勢後,才回復關東軍:“建議從8月20日12時起,在整個戰線停止對蘇軍的一起戰鬥行動,繳械投降”。

    所以這也是最後一個原因,打到第十二天頭上,關東軍已經決定全面投降,總共有64萬名日軍官兵和148名將軍成為了蘇軍戰俘,被斃傷的8萬多人只佔部隊總數的九分之一,說落花流水也好,土崩瓦解也罷,總之哪裡來的什麼“玉碎”?

  • 8 # 梓蕤

    蘇軍用兵神速且隱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關東軍擊潰。

    日俄戰爭之後,取勝的日軍強佔被沙俄租借的關東州,在1919年在旅順口設關東軍的司令部。關東軍原本是為了入侵蘇聯所設立,在張鼓峰戰役和諾門坎戰役後,日軍領略到了蘇軍已經不是當年沙俄時期的手下敗將,不敢再輕舉妄動。

    1942年夏天,當德軍在包圍斯大林格勒之際,希特勒建議日本從東面進攻蘇聯,形成包夾之勢。而早在1941年4月13日,日本外交大臣松崗洋右訪問莫斯科,建議蘇聯與日本締結中立條約。雙方一拍即合,日本以不進攻蘇聯為代價,與蘇聯交換其在太平洋戰場上的中立立場。蘇聯解除了腹背受敵的威脅,而日本也因此放虎歸山。

    1945年7月,美英蘇三國首腦在波茨坦會談,並發表了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宣言》。蘇聯由於與日本有中立條約,不便成為《波茨坦宣言》的簽字國。但在此前的雅爾塔會議上,斯大林與羅斯福,丘吉爾秘密簽署《雅爾塔協定》,規定在歐洲戰場結束後的三個月內,蘇聯對日本宣戰。而蘇聯與日本作戰的條件是,讓中國在外蒙古問題上做出一定讓步,維持外蒙古所謂的現狀,讓蘇聯繼續租借旅順口等。

    對這些條件,斯大林非常坦率:“如果這些條件得不到滿足,他就無法向蘇聯人民解釋,為什麼蘇聯要同一個簽訂有中立條約,並且沒有重大糾紛的國家作戰。”蘇聯之前與日本簽署的中立條約規定,在條約屆滿12個月前,雙方必須告訴對方是否繼續續約。到了1945年4月5日,蘇聯通知日本,自己不希望繼續延長條約,並且讓日本相信該條約仍然有12個月的有效期。日本當時對蘇聯無寶不落的性格,也是深有體會。日本以其二戰佔領的領土為見面禮,讓蘇聯在日本與同盟國之間進行調和。此時的斯大林對此表達了強烈的興趣,但是卻並沒有做出明確的表態。日本以為蘇聯仍在考慮中,而這時日本還以為自己在蘇德戰爭時,沒有在蘇聯後面捅刀,有恩於它,不疑有他。

    蘇軍在戰前的兵員集合做得相當隱蔽。蘇軍透過西伯利亞鐵路,將士兵和物資運往遠東。出發前,蘇聯嚴令士兵不許向家人透露其動向,更不允許親人來車站送行。為模糊戰役的規模和意圖,蘇軍為參戰的各方面軍司令員和士兵簽發假名,並頒發了軍銜較低的身份證。蘇聯元帥華西列夫斯基,化名為卡西涅夫將軍負責蘇聯三個方面軍和海軍的協調工作。

    蘇軍決定在相距1500公里的兩個出發陣地,即從外蒙古東部和蘇聯濱海地區實施向心突擊,迫使關東軍兩面作戰,並把關東軍分割成幾個孤立部分,最後在瀋陽和長春之間全殲關東軍,防止它們從山海關進入關內。

    (華西列夫斯基)

    根據《雅爾塔協定》,如果蘇聯在8月9日之前沒有對日本宣戰,就等於自動放棄對日作戰。而美國在這個日子迫近時,對日本投擲了原子彈,這等於請蘇聯出局。於是蘇聯為了搶人頭,決定進攻發起時間在1945年8月9月。

    蘇軍的150萬士兵已經厲兵秣馬,8月8日蘇聯宣佈對日宣戰。由於蘇方遞交宣戰書給日本駐蘇聯使館後,立即切斷使館的通訊,實質上等於是技巧性的不宣而戰。日本大使沒能及時將訊息傳回國內,關東軍此時正處於懵圈狀態。

    蘇軍的遠東第一方面軍,從蘇聯的濱海地區,向哈爾濱,吉林方向發動進攻。從虎頭到綏芬河的行軍異常艱鉅,凡關東軍不設防地區,都是原始森林和沼澤地帶。遠東第一方面軍長途跋涉過泥濘的道路,強渡穆稜河,進入關東軍駐壘地域。

    關東軍一直以為蘇軍主力遠在歐洲,根本想不到蘇軍會來得這麼快。關東軍的防禦部署還沒有調整就緒,只好在駐壘地區倉促抵抗。戰役的主動權一開始就掌握在蘇軍手裡,日本士兵在被動的情況下,只能以武士道的精神進行戰鬥,使蘇軍遭受了意想不到的傷亡。蘇軍在地面火力上有壓倒性優勢,它的炮兵組成強大的集中突擊兵團,日軍第一次嚐到了喀秋莎犁地式的洗禮。

    關東軍的航空兵在戰役爆發之日,就匆匆撤到日本本土和北韓半島。蘇軍掌握了制空權,其地面部隊在沒有日空軍的威脅,到8月14日便突破關東軍駐壘防地,向其腹地推進150公里,來到林口到牡丹江日軍設防地區。蘇軍繼續推進,以包圍關東軍防禦體系的支撐點牡丹江市。

    遠東第二方面軍的任務則是向哈爾濱,保興方向實施進攻,協助後貝加爾方面軍和遠東第一方面軍,分割圍殲關東軍。這個方面軍的前面有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江對岸是掩護通往腹地道路的駐壘地域。8月9日凌晨,遠東第二方面軍強渡黑龍江,但關東軍主力已經撤往腹地,沿江只有少量以駐壘為依託的守備部隊。關東軍守備部隊無心戀戰,他們撤退時炸燬了黑龍江為數不多的橋樑。

    遠東第二方面軍的強渡本來還算順利,但天公不作美,傾盆大雨之後,泥濘的黑土地遲滯了其推進的速度。但蘇軍還是克服困難,於當日佔領了饒河,並於8月14日消滅附近的抵抗樞紐,隨即向佳木斯發動進攻。蘇軍以每天平均50公里的速度向前推進。蘇軍的阿穆爾河(蘇聯對黑龍江的稱呼)區艦隊用船隻運載步兵和武器裝備的同時,與陸軍部隊保持著聯絡,隨時為地面戰鬥提供火力支援。

    後貝加爾方面軍任務是從外蒙古東部向瀋陽,長春方向實施突擊。而要打到瀋陽和長春,先要穿越大興安嶺,內蒙古草原和荒無人煙的大戈壁。在進軍的路上,最大的險阻是幾乎無法攀登的大興安嶺,而只要克服了這座大山的屏障,前面即是一馬平川的平原,關東軍將無法阻擋這天降神兵。在進攻發起的第三天,蘇軍終於翻過大興安嶺,關東軍猛烈抵抗,在山谷裡進行了山地戰鬥。

    蘇軍當中有不少哥薩克騎兵,在歐洲戰場上,哥薩克騎兵曾經突襲德軍後方。現在,它被賦予特殊使命,與蒙古元帥喬巴山一起指揮蘇矇混合機械化軍群,利用騎兵和機械化部隊快速靈活的特點,從荒無人煙的戈壁突入東北腹地。

    (喬巴山)

    當時日本主政的鈴木貫太郎內閣主張與盟軍和談,而此時他已經壓制日本激進的軍國主義勢力。蘇軍在戈壁行軍途中,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儘管鈴木貫太郎是出於避免日本民族陷入一億玉碎的後果,但其努力在客觀上幫助蘇軍擊潰關東軍的心理防線,關東軍的厭戰情緒與日俱增。

    然而蘇軍卻沒有因為天皇的投降詔書而停止進軍,他們認為在日本沒有下達日軍停止武裝抵抗的命令之前,蘇軍將繼續進攻。蘇軍的進攻速度超乎預定目標,各方面均越來越靠攏,到蘇軍進攻的第7天,關東軍已經被分割包圍。關東軍萬萬沒想到,蘇軍的坦克能夠在複雜的地形前進幾百公里,直逼其老巢。

    (鈴木貫太郎內閣)

    關東軍想收縮外圍兵力,在東北腹地形成聚合力量,頑強抵抗。但由於蘇軍推進速度太快,關東軍的部隊即使收縮回來防禦,但是一直沒有組織起立體的防禦體系。關東軍不甘失敗,還組織了敢死隊出動。他們是陸地上的神風特攻隊,每個人身上系滿炸藥和反坦克手雷,突入蘇軍進攻行列中,只求同歸於盡。在牡丹江反衝擊中,200名關東軍敢死隊一齊撲入蘇軍坦克方陣,炸燬蘇軍坦克幾十輛。

    但是這扔阻止不了蘇軍的進攻。蘇軍在陸地進攻的同時,還對南哈薩林島和千島群島進行突擊。蘇軍登陸部隊在夜間出其不意發起登陸作戰,在島嶼的爭奪戰中異常艱鉅,關東軍把為數不多的坦克投入到了島嶼戰鬥。蘇軍的海軍陸戰隊發揮了重要作用,戰鬥持續了三個星期才結束。蘇軍艦隊還封鎖了北韓各港口,至此徹底切斷了關東軍從海上逃竄到日本本土的退路。

    8月16日,蘇軍佔領了牡丹江市,兩天後又奪取了哈爾濱市,隨後攻佔長春市。為了佔領關東軍的後方機場,經驗豐富的蘇軍飛行員,和東線戰場的空降兵組成了空降部隊,把機降和傘降運用在東北戰場。蘇軍的殲擊機壓制著關東軍的飛機不讓其起飛,而後蘇軍滿載士兵的運輸機在關東軍機場降落,蘇軍機降部隊衝出艙門,關東軍的機場警衛部隊連警報訊號都沒來得及發出,就被解除了武裝。多數關東軍飛機來不及升空作戰就成為蘇軍的俘虜。但也有少數信奉武士道的日軍不願束手就擒,在蘇軍面前自殺了。

    蘇軍出兵東北之時,得到中國軍民的支援和配合,解放區的軍民也進行總反攻,使得關內日軍彼此不能策應。也只有善良淳樸的東北人民,對蘇軍少數人員在東北的違紀行為,以大局為重,勒緊褲腰帶,為蘇軍提供給養。蘇軍能夠在東北能夠一舉擊潰關東軍,也有中國軍民的功勞。

    在海陸空三路都被蘇軍封堵後,儘管關東軍此時只損失了83737人到2.1萬人之間,但是已經無計可施,無路可逃,沒有作戰意義下,在8月18日在關東軍司令山田乙三的帶領下宣佈投降。60餘萬關東軍被送往西伯利亞勞改營,據日本官方披露資料後來只有約47萬人回到日本,至少有10萬人死在蘇聯。別看以前鬧得歡,明天讓你拉清單,關東軍最終也得到了應有的報應。

  • 9 # 大秦鐵鷹劍士

    1945年8月8日晚, 蘇聯根據雅爾塔會議精神,忠於同盟國義務,宣佈從次日起與日本進入戰爭狀態。隨後蘇聯三個方面軍約150萬人,從4400多公里的邊境線對日寇關東軍發動攻擊,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一個星期的戰爭,蘇軍擊殺日寇8.3萬人,俘虜日寇59.4萬人,蘇軍陣亡3.2萬人。

    為何日本關東軍在蘇聯面前如此不堪一擊呢?原因有四:其一、蘇軍的機械化程度遠遠高於日寇;其二、日本關東軍主力抽調太平洋戰場,蘇聯對付的關東軍是臨時徵集起來的,戰力較弱;其三、日本天皇宣佈投降,關東軍再無戰心;其四、東北的抗聯配合蘇軍,給日寇沉重打擊。日寇裝備不及蘇軍,戰鬥素養不及蘇軍,戰心亦不及蘇軍,故一敗塗地。

    二戰的精銳之師首推德國國防軍,其次是德國的黨衛軍。蘇軍跟德軍鏖戰多年,雖然戰力不及德軍,但是戰鬥素養不弱於德軍。美國加入戰爭後,對蘇聯進行了大量援助,讓蘇軍的裝備上了一個臺階。日寇一個彈丸小國,還四處出擊,國內資源十分緊張,侵略中國已讓日寇力不從心,日本還發動太平洋戰爭,跟美國對抗上了。古人言,好戰必亡,日本在戰爭晚期已經是強弩之末,可堪蘇軍的雷霆一擊?

    熱兵器時代,武器的強弱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戰爭程序。日寇武器雖然強於中國,但是代差並不是很明顯。跟蘇美等國相比,日寇的武器就要寒磣得多,可以說代差十分明顯。蘇軍的火炮、坦克、裝甲車、戰鬥機、自動化武器,無論是在質量上還是數量上都強日寇。在沒有戰心的前提下,又面臨裝備遠遠強於自己的敵人,不降何待?日寇在東北橫行多年,惹得天怒人怨,東北的抗聯極積配合蘇軍作戰,日寇是無處逃遁,不敗何待?

  • 10 # 龔也一

    從公開的資料看,有以下五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蘇軍剛剛取得歐洲戰場的勝利,士氣高昴,兵鋒正盛。蘇軍在二戰開戰之際打得異常慘烈,希特勒把二戰初期閃電戰的經驗全部用在了對蘇聯進攻的巴巴羅薩計劃上,集結了160餘萬人的強大部隊,裝備火炮47000門,飛機4500架,坦克4500輛。在德軍的強大兵力的打擊下,蘇聯措手不及,一度形勢非常危急,經過艱苦卓絕的戰鬥,蘇聯在付出2700萬人的巨大犧牲後終於反敗為勝,成功攻陷了柏林。歐洲的勝利讓蘇軍士氣高漲,加上準備充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關東軍擊潰。

    二、關東軍己經遠不是當初的關東軍,戰力己經大打折扣。開戰之初的關東軍戰力十分強悍,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在度過戰爭最初階段的失利之後,美國海軍開始漸漸在戰爭中掌控了主動權。隨著日本所佔領的島嶼不斷地喪失,日本軍方在無奈之下,不得不抽調精銳的關東軍趕赴太平洋戰場。被抽調的關東軍在太平洋戰場上主要參與了島嶼戰,在硫磺島、沖繩島等戰役中,均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隨著戰場形勢對日本越來越不利,另有一部分關東軍奉調回日本參加本土防禦計劃,留駐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實際上只剩下了45萬兵力。並且這45萬人的部隊大部分都是老弱病殘。曾經威風八面的部隊,己經失去了往日的神勇,空有其表。在蘇聯進攻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軍之前,日本軍方己經意識到了可能發生的戰爭,重新招募了25萬在中國東北的退伍軍人,加入了關東軍之中。關東軍被編為了24個師團,總人數達到了70萬。但其真實戰鬥力遠比不上鼎盛時期的9個師團。甚至還有十多萬人連武器都沒有,其戰鬥力可想而知。

    三、關東軍作戰策略存在問題。

    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僅僅一天之後,蘇聯150萬大軍就突破日軍防線。這是日本人根本沒有預料到的。儘管戰前日本已經意識到蘇聯可能發動進攻,但日本軍方認為與蘇聯決戰應該是1946年的事。這就導致了蘇軍進攻時,關東軍還完全一無所知完全沒有備戰。慌忙之中,關東軍司令部決定放棄長春,全軍退往通化。在逃跑過程中,關東軍又收到了大本營放棄偽滿的命令,要關東軍全員退往北韓。日本的戰略構想是等到了北韓,再與蘇軍進行大決戰。但關東軍司令部為了所謂的皇軍之花的名號,並不打算直接撤向北韓,他們想透過抵抗,來維護王牌部隊的顏面。由於準備不足,開戰僅僅一週之內關東軍就付出高達8萬多人的死傷代價。這極大的打擊了日本關東軍計程車氣,在戰爭最後幾天時間內,關東軍幾乎只想撤退,完全無心戀戰。

    四,蘇軍在戰前準備工作做得相當隱蔽而且戰役構想設定合理,收到了出奇制勝的效果。蘇軍將士兵和物資運往遠東的整個行動做得非常隱蔽,對日宣戰也是技巧性的,完全等同於不宣而戰。日本大使根本沒有辦法及時將訊息傳回國內。直到戰端開啟後,關東軍還一直以為蘇軍主力遠在歐洲,根本想不到蘇軍會來得這麼快。戰役的主動權一開始就掌握在蘇軍手裡,蘇軍在戰役開啟之初,就徹底打挎了日軍的戰鬥意志。甚至發起對近海島嶼的作戰,蘇軍艦隊還封鎖了北韓各港口,徹底切斷了關東軍從海上逃竄到日本本土的退路。蘇軍攻勢凌厲,8月16日,佔領了牡丹江市,兩天後又奪取了哈爾濱市,隨後又攻佔了長春市。同時還發動立體戰,用空軍和傘兵部隊攻佔日本在中國東北境內的軍用機場,關東軍的機場警衛部隊連警報訊號都沒來得及發出,就被解除了武裝。多數關東軍飛機來不及升空作戰就成為蘇軍的戰利品。

    五,蘇軍的整個戰役行動得到了中國軍民的大力支援。蘇聯出兵東北之時,為配合蘇軍作戰,解放區的軍民同仇敵愾,同時在多個戰場發起了戰役總反攻,極大地牽制了日本的兵力,使得關東軍彼此首尾不能相顧。日本法西斯政府迫於戰場形勢,最終於1945年8月15日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但號稱皇軍之花的關東軍仍然負隅頑抗,直到8月18日,關東軍司令山田乙三在敗局己定的情況下無奈宣佈投降。日本這個曾經不可一世的戰爭狂魔終於受到了應有的懲罰。此役結束之後,60餘萬被俘的關東軍士兵被送往西伯利亞勞改營,所有戰俘受到了極其不人道的待遇(別的國家可沒華人這麼好心腸,傻傻地優待俘虜)。據日本官方披露的資料,後來只有約47萬人回到日本,至少有10萬人死在蘇聯西伯利亞。這也是對日本邪惡力量的應有懲罰。

  • 11 # 天宇的文史情懷

    蘇軍只用了十幾天就把關東軍打垮,並不是蘇軍多能打,而是當時日本敗局已定,不能打了。

    蘇軍是最後時刻對日本宣戰的,其實就是撿便宜的,二戰期間蘇聯和日本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而且還犧牲了東北抗聯,說真的挺無恥的,而中國和日本拼死廝殺了十幾年,最後蘇聯來東北撿便宜了。

    日本當時已經兵無戰心,本土被美軍炸得強瘡百孔,中國大陸南洋等地的鬼子都成了孤軍,當時是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再打下去將全軍覆滅,而日本政府很清楚,關東軍拯救不能挽回敗局,如果不投降,關東軍會被殺絕,所以關東軍幾乎沒抵抗就投降了。

    說白了就是日本當時考慮的是留種的問題了,在晚投降三個月,日本男人留會被殺光,那大和民族就沒有了。

  • 12 # 梁老師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確切的說應該是十二天。說實話,當蘇聯開始進攻關東軍之後,這傢伙基本是一觸即潰,撒丫子就跑,你就看不到一丟丟的什麼皇軍之花的意思,壓根就是一堆渣渣。

    蘇聯人抓俘虜,漫山遍野的抓,就跟抓小雞崽子似的 ,抓住了指不定還衝你咯咯叫兩聲,服不服不知道,但肯定是慫了。

    畢竟這幫子關東軍知道失敗是不可避免之後,什麼婦女兒童老人小孩的,擱一塊集中,一頓手榴彈外加機關槍,捎帶來把火,跟著就捂著屁股可勁的往大海邊跑,盼望自己能登上回日本的那小船。

    你看,日本人就這德性,害怕老人孩子成了自己逃跑的包袱,就這麼幹,跟動物也差不多了。

    什麼武士道,其實也就是動物的那種低階本能而已,給無限放大了。

    好了,嘮叨這麼多,再嘮下去就沒邊了,這算是給大傢伙交代了一下關東軍的狼狽,接下來咱就聊一聊題主的問題。

    題主那檔子事

    咋說呢?這個結果您別說蘇聯人沒有想到,他美華人也沒想到。

    曾經牛叉轟轟的要和美華人死磕,玩一億玉碎的傢伙,居然就這麼慫。

    他的原因有這麼幾個。

    蘇聯人太壞了,當然這個壞俺喜歡,畢竟軍事上,一旦開打還跟你講啥道理,講究的是兵者詭道也。

    蘇聯人這個大兵的聚集,做的相當的隱秘。他擱東北邊境聚集了一百五十多萬人,這還不算各種武器裝備也不少,兩萬五千門大炮,五千五百多輛坦克,外加五千架飛機。

    這一看蘇聯真把日本人當了一盤菜,那麼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他大多數都是透過西伯利亞鐵路聚集過來的,不然啥東西都不能把這麼多人和物給集中起來。

    這些個人員來的時候,別說向家屬透露行動方向,就是讓他們來送個行都是不允許的。

    這還不算為了忽悠日本人,蘇聯還給自家去打仗的將軍,元帥改名,順道弄個位置比較低的軍銜,至少對外說道的時候,讓你看不出個所以然來。

    舉例華西列夫斯基這可是元帥,改名之後就降成了將軍,工作都變了,變成一個協調工作。

    而日本人這頭,信不信不知道,但他們的判斷是,蘇聯人結束歐洲戰場的事情,咋也得有三個月的休整期。

    他們之間要是打仗的話,咋也得三個月之後了。

    而這三個月估計他們就得和美華人在本土槓上了,這幫日本人就沒有一個把蘇聯這裡當回事,再加上他們認為自己和蘇聯還簽了一份協議,互不侵犯,就這協議還有幾個月才到期呢?

    於是這麼一來二去的日本人,撅著個屁股全神貫注的和美華人槓。

    其實槓來槓去的,日本人就是想要和美華人坐下來,在談判桌上把這事給了了。

    無條件投降日本人感覺這輩子是不可能了,他們辛辛苦苦的從一個小日本,變成了所謂的大日本,就不想把到手的土地利益給叮呤咣啷的丟了。

    至少北韓和東北他們還想佔著,在他們看來要是無條件投降,這麼些年全白費了。

    所以日本還希望蘇聯出面,調停一下他們和美華人自己的事,而他用一億玉碎蹲在那嚇唬嚇唬美華人。

    其實日本人真心想多了,亞洲這塊最大的利益其實都在中國,雅爾塔會議三巨頭,坐那就把中國的利益給瓜分了,還給你留塊肉,這想多了吧!

    說道這裡咱也難受,咱家的利益居然成了別人桌子上可以作為交換的籌碼,哎!

    這也是咱有主席這樣的偉大的人物,帶著咱硬生生的敲碎了雅爾塔會議,在中國製定的雅爾塔體系,也就是他老人家能夠做到了。

    好了,咱接著說,蘇聯拿到中國的利益,作為條件才準備出兵打日本人,所以日本人真真的想多了。

    這麼算下來,蘇聯人是有備而來,日本人是沒有一點的防備。

    接下來,蘇聯人認為日本人還是有一定實力的,所以他們拿出打德華人的氣勢來打日本人。

    結果咣嘰一下,這拳頭砸到了棉花上。

    這日本人不禁揍啊!沒一個回合就完蛋了。

    那麼這又是為什麼呢?

    其實啊,這個時候的關東軍,已經不是原來的關東軍了。

    當年日本人蹲在他們家島子上琢磨,是北上搞蘇聯人,還是南下砸美國的東南亞。

    結果日本素來就有以下克上的屬性,簡單的說就是先把事做了,然後再說別的。

    這不諾門坎戰役就爆發了,結果這戰役,讓蘇聯可把日本人給打哭了。

    日本人感覺自己的面子掉的咔咔的,戰爭結束之後,逼著那些個部隊損失嚴重的一線軍官去自殺,有不去自殺的,這就天天的教訓,派各種各樣的人去說服教育。

    所以日本人就知道蘇聯人不好惹,於是就南下了。

    那麼在東北這塊,日本人也害怕蘇聯人給他們搞偷襲啥的,所以在這裡修建了各種各樣的堡壘群,也集中了日本人的精銳部隊。

    但他要南下打美華人,拿捏東南亞,日本人感覺自己的分量不夠,所以又把這些個精銳部隊給抽掉走了。

    那麼關東軍這就成了個空架子了,所以日本人就來一個質量不行,那就數量來湊的原則,擱這裡塞了不少番號一百開外的部隊。

    當然,他這麼做,就讓日本那可憐巴巴的軍工企業給吊著打了,為嘛呢?資源就沒多少,都開始偷井蓋造鋼鐵了,你讓他們多造點三八大蓋,這都造不出來了。

    所以新補進去的部隊,有些人就沒有武器,弄把小刺刀湊活著用就得了,畢竟在日本人的眼裡,蘇聯要打他們,那也是三個月以後的事了。

    指不定美華人就把他們那小破島給收拾了,還談啥武器不武器的。

    那麼還有其他的原因嗎?

    有,武器之間的代差。

    日本人的武器擱在二戰前還湊活,但這都二戰結束了,他那武器差的太遠了。

    日本人面對蘇聯人的T34鋼鐵洪流,能幹啥?只能腦門裹一白布條,戳一大紅點,光著膀子抱著炸藥包,往人家坦克底下鑽。

    說真格的除了少數人得逞之外,其他都被T34的履帶給碾成了渣渣,畢竟坦克上頭的機槍他也不是擺設,而且蘇聯人的步坦協同也比他們玩的溜。

    其實早在諾門坎戰役的時候,雙方的武器已經拉開了距離,到現在這距離就更加大了。

    所以日本人的一億玉碎,真要到了打起來,不知道日本人能不能做到,但關東軍這塊絕對做不到一塊玉碎的,就十二天,這戰鬥就差不多了,六十多萬的關東軍投降了。

    結果大傢伙也知道,被蘇聯人給拉到了西伯利亞修鐵路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者榮耀》的RNG、LOL的RNG、《絕地求生》的RNG有哪些關係呢?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