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528507420478199

    溫柔   武俠小說作家溫瑞安作品《說英雄誰是英雄》系列小說人物。

    出身嶺南「老字號」溫家,外號「小寒山燕」,紅袖神尼弟子。  名曰溫柔實則脾氣火爆,本領低微卻又好管閒事,迷戀白愁飛,王小石卻偏偏喜歡上他,兩人不打不相識,結成了一對歡喜冤家。【姓名】:溫柔 【父親】:「洛陽王」溫晚 【出身】:嶺南「老字號」溫家 【門派】:「小寒山派」 【師承】:紅袖神尼 【師兄】:「紅袖刀」蘇夢枕 【結義兄弟】:沈虎禪、唐寶牛、方恨少、幸不辱命、狗狗、陳老闆 【身份】:「七大寇」之一 【武功】:「星星刀法」、「瞬息千里」

  • 2 # 憨厚的胖子360

    1、金庸《天龍八部》人生永珍,盡歸於塵。

    2、金庸《射鵰英雄傳》氣勢恢寵的英雄史詩。男女主人公都創了武俠世界的一種型別。

    3、古龍《多情劍客無情劍》小李神話的誕生。

    4、金庸<<連城訣>>平凡人的悲劇,以拙勝巧的典範、苦境的誕生。

    5、溫瑞安<<溫柔一刀>>對人性有更加深入的刻畫。

  • 3 # 一墨娛

    【文章原創,切勿侵權!】《鹿鼎記》在金庸小說世界中是一部非常特殊的存在,它不是金庸的巔峰之作,更不是諂媚之作,但它依然是一部“反”武俠劇。《射鵰英雄傳》可以說是金庸“武俠”夢的巔峰,就連金庸本人也承認人最喜歡是《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豪氣在郭靖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而張無忌、楊過、令狐沖等武林高手都沒有達到郭靖的境界,最多稱之為俠客,一個時段的過客,百年之後百姓記得還是“射鵰俠”卻無“神鵰俠”。而《鹿鼎記》所體現的是來自人龍混雜的鬧市,不是武林中人的“反俠”,從大俠到反俠,也是金庸對自己武俠的重新認識和定義。

    其實我們看金庸小說有三個重要特點:一是不違背歷史發展的大趨勢,有藝術加工處理但不會有荒謬的歷史改動;二是所謂的武林正義門派也有很多壞人,而所謂的邪教也有好人,最典型就是《倚天屠龍記》;三是家國情懷。

    不同的歷史背景,對人物有著不同的內心刻畫,郭靖生活在了戰亂年代,依靠自己努力去挽救沒落的大宋王朝,最後武功再高也沒有阻止歷史的鉅變,隨著襄陽城陣亡,那個時候郭靖至少七十多歲了;而韋小寶生活在了滿清初期,康熙大帝開始起步,國家發展進入了正軌,出生在風花雪月之地的韋小寶憑藉著自己的精靈遊刃於江湖和朝廷,因為他最基本的原則是“活著”,依靠著自己的聰明幫助康熙一步步走向繁榮穩定。如果韋小寶生活在郭靖年代,他可能會一事無成,大勢所趨不是一個人能挽救的。但是在《鹿鼎記》中韋小寶的成功,金庸重新解讀了“俠”——“反俠”!

    一、“反俠”——何為“反”?

    “反”是正的反義詞,是和我們腦海中正統的思想和價值觀相違背,我們一想到大俠就是喬峰、令狐沖、郭靖那樣的武功高強,出身名門正派的大人物。

    而在《鹿鼎記》中,韋小寶出身青樓,青樓在金庸武俠世界中一直是一個藏汙納垢的代名詞,但是這部小說的主角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出身低俗的人物。即使後期的成長他沒有那種勵志的反轉,而是在“無賴”這條路上越走越“精”,喜歡賭錢、坑蒙拐騙、油嘴滑舌,對愛情也是走馬觀花,要知道在傳統觀念更重的之前,郭靖、楊過等都是一個妻子,但是這也是金庸給這些大俠一個美好的“裝飾”。

    何為“正”,何為“反”,借《鹿鼎記》金庸先生給出了一次公開的辯論!在《倚天屠龍記》中所謂的六大門派屬於武林正統,但是依然出現了不少奸詐之人,例如峨眉派的滅絕師太和丁敏君師姐、武當的宋青書、少林的成昆和幾個所謂的高僧等。而反觀邪教明教,範右使為了救人自己葬身火海、陽頂天為了國家利益更是與波斯總教徹底決裂。在《天龍八部》中造成喬峰滿門慘案的全是所謂的武林正道之人,可又有誰光明正大的站出來承認錯誤?《連城訣》更是處處充滿著對人心的考驗。所以所謂的正統與反派、白與黑都最關鍵的可能在於人心。

    2005年在大陸有一本小說橫空出世,2006年更是火爆全網,就是號稱後金庸時代的武俠鉅著——《誅仙》,有人質疑這不是玄幻小說嗎?其實更確切的說這是一部仙俠作品,因為這部小說依然體現出了俠,只是在一個玄幻的世界,那為什麼網友會給了蕭鼎這麼高的評價?

    其實最關鍵不是引人入勝的劇情和紮實的文學功底,最重要的是整本書給人一種思考的價值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主人公張小凡出身名門,卻被逼進入魔教成為了“鬼厲”,但是他還是那個張小凡,青雲門的高層甚至是掌門逐步走入真正的邪路,殺人成性!最後其實是對人性和人心的叩問,這也是讓整部小說升級的一個檔次。這也引申出來了另一個話題——“俠”到底是什麼?

    二、“反俠”——何為“俠”?

    “俠”傳統的認識是伸張正義、忠肝義膽的代名詞,是郭靖那樣為國為民的英雄。那為什麼又稱為韋小寶為“俠”呢?《鹿鼎記》是金庸先生是對“俠”的一次否定,也是一次重新定義,“俠”有不同的形式,關鍵在於人心或者說是人性。俠,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武林高手,這些在韋小寶這裡和廢紙一樣。

    在《鹿鼎記》中有位人物和韋小寶成鮮明對比,就是陳近南,在《鹿鼎記》中有這麼一句話:生平不識陳近南,縱稱英雄也枉然。可見陳近南在江湖的地位,光明磊落、武藝高強,但是他失敗了。其實即使強如郭靖,在面對國家的衰弱也無法挽救大廈將傾;張無忌和喬峰面對國家政治鬥爭、朝堂皇位計謀,更是感覺到無能為力,楊過更是直接隱退古墓。

    我們發現不管是天地會還是丐幫,所謂的俠客和江湖並無法拯救全天下的黎民百姓,他們可以鋤強扶弱和懲奸除惡,救助很多人,但是卻很難去推翻政治統治,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江湖和廟堂終究只是兩個世界,就像是《琅琊榜》中的梅長蘇,作為天下第一大幫的江左梅郎,勢力龐大,根基深厚,但是依然無法去左右朝堂,也就無法幫助王凱,而他幻身為蘇哲,一個門客進入這場政治漩渦中;而且話說回來當年強如天兵的赤焰軍依然在政治鬥爭中慘遭屠殺。

    所以金庸像透過“韋小寶”這個角色讓“俠”重新定義,傳統定義的大俠只屬於江湖,無法拯救所有蒼生,但是像韋小寶依然堅通道義和國家情懷的,也可稱之為俠。韋小寶是康熙的結拜兄弟,也是反清復明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的徒弟,但是他從來沒有做違背義氣的事情,靠著自己的聰明兩邊周旋,他知道康熙是個好皇帝,他也幫康熙做了很多事情,擒拿鰲拜、提拔人才、誓死護架、抵禦了羅剎國外族入侵。如果我們從他做事的出發點,和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郭靖一樣,只是環境不一樣,如果是郭靖,也無法在清朝這個時期作出像韋小寶一樣的功績。

    畢竟郭靖所在歷史背景傾盡一生也無法守住一個腐朽的朝代,而韋小寶放蕩不羈但是人心正直,忠肝義膽,卻無意中將一個國家推向了安定和繁榮。

    所以《鹿鼎記》並不是金庸江郎才盡,反而是金庸閱盡生活的一種新的體會和領悟,但是俠之核心,為國為民的初心仍在,也許不再是武林高手,也不再是名門正派!

  • 4 # 郭凌風

    《鹿鼎記》既是金庸的巔峰之作,同時也可以說是媚俗之作!它作為金庸封筆之作的最後一篇武俠小說,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之所以說《鹿鼎記》是巔峰之作,主要在於以下兩方面:

    1、從作品本身質量來說,這部作品的構思和文筆都比之前幾部好很多,整個故事格局也比之前的作品有過之而無不及。

    2、金庸本人的思維方式有所轉變了,這部作品不再假大空了,而是更貼近現實社會,它推翻了金庸自己構造出來的武俠世界,在《鹿鼎記》裡,比起武功來說,至高無上的權力更具有殺傷力,時代在進步,快意恩仇的江湖已經逐漸消失了。

    之所以說《鹿鼎記》是媚俗之作,也有兩方面原因:

    1、《鹿鼎記》裡到處都是官場上的黑暗,行賄受賄司空見慣,欺上隱下、爾虞我詐的官場鬥爭,再世俗再現實不過。

    2、韋小寶這個人,其實就是個很世俗的人,雖然本質不壞,但是坑蒙拐騙樣樣都做,有時候為了自保還心狠手辣,這樣一個底層出身的小混混,摸爬滾打的走到了權力的頂峰,這樣的故事不世俗嗎?至少不算高雅吧!

  • 5 # 首刊

    個人認為:金庸先生的《鹿鼎記》寫得實在太好了!應該能夠代表20世紀武俠小說的最高造詣!

    金庸先生是武俠小說的集大成者,一生寫就15部小說,每一部都可以稱為經典大作。除《越女劍》以外,有人把金庸的十四部小說編成兩句詩“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短短的十四個字給多少人構造出一個美輪美奐的武俠夢。

    金庸武俠好在哪

    雖然武俠題材小說不是金庸首創,但金庸完全有資格稱為武俠的巔峰。與金庸同時期的武俠作家也有很多,基本上沒有金庸寫得生動。

    梁羽生的小說情節構思完整,但他的文筆不如金庸精煉,有種拖泥帶水的感覺。古龍的文采相當出色,但文筆略顯粗糙,很多筆者想看到的東西,古龍總是一筆帶過。只有金庸的文筆恰到好處,寫到讀者的心坎兒,寫出讀者想要看到的東西。

    毫不誇張地說,因為金庸的存在,武俠小說和作者無法進行排名,金庸和他的武俠必然能夠“一枝獨秀”,所以金庸武俠只能單獨進行排名。

    那麼,金庸十五部武俠小說中,到底哪一部最能夠代表金庸武俠的頂尖呢?我的答案是鹿鼎記,理由是其他十四部武俠主角沒有得到的,在韋小寶身上全部找回來了。

    理由一•英雄未必武功高強

    金庸武俠和其他作家的小說一樣,主角必然是武功蓋世的大英雄。越女阿青、蕭峰、令狐沖、張無忌等等都是從武學廢柴起家,在各種機緣巧合下,一步步練就出神入化的武功。

    只有韋小寶是個特例,他是不通武學的江湖小混混,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和機靈搞怪的小聰明,遊走在高手雲集的江湖武林。

    金庸為什麼會塑造韋小寶這個不倫不類的江湖人呢。其實,韋小寶代表金庸的晚年的人生觀念。金庸一輩子都沉浸在武俠世界,沒有掙脫武俠世界依靠武功高低決定勝負的規則。

    金庸之所以要創作韋小寶,是想向讀者傳達一種觀念——人生不依靠蠻力,同樣可以取得成功

    在此之前,金庸筆下的主角大多數都不是特別聰明,至少不是那種完美的智慧型人才,呆頭呆腦的張無忌,痴情忘我的令狐沖,憨態可掬的郭靖,目不識丁的石破天,包括略帶三分聰明的楊過,若不是人生走運,練就一生好武藝,也就是再平凡不過的普通人。

    韋小寶則不同,不依靠武功便能把各路江湖好漢耍得團團轉。表面來看,韋小寶所耍的招數都是小聰明。實際上,金庸想告訴讀者,韋小寶的小聰明就是平凡人生存的大智慧。

    理由二•給金庸式愛情畫上完美的句點

    在鹿鼎記以前,金庸武俠的男主角沒有愛情可言。準確地說,他們的愛情都存在殘缺,這也是金庸武俠的一大特點。

    郭襄在風陵渡口,一遇楊過誤終生,苦等楊過一輩子沒有結果,從而創立峨眉派。楊過與程英一見鍾情,這位才貌雙全的女子最終遠走他鄉,楊過選擇與不甚完美的小龍女結成夫妻。張無忌明明深愛周芷若,只因對周芷若又愛又敬又怕,懦弱的張無忌選擇了趙敏。嶽靈珊移情別戀後,令狐沖出於感恩,選擇了大齡剩女任盈盈,狄雲和丁典……

    只有韋小寶坐擁七個老婆。站在男人的的立場來看,這就是成功的標誌,韋小寶無疑是人生的贏家,既有皇家出身的建寧公主,溫柔體貼的雙兒,武功不凡的蘇荃,還有相貌甜美的曾柔等等,韋小寶的老婆們集合古代女人所有的優點,也滿足了古代男人心目中的擇偶標準。

    更重要的是,金庸在鹿鼎記中給讀者一個完美的交代,彌補之前那些主角在愛情方面的缺陷。

    理由三•徹底脫離江湖

    金庸武俠的主角,似乎從出生便註定與江湖糾纏不清,而且這種江湖恩怨會延續到後代身上。蕭峰父子、慕容復父子、郭靖和郭破虜父子、楊過父女、張翠山父子、胡斐父子等等,這些武俠人物總是世世代代被各種恩怨情仇所糾纏,真的驗證那句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即使自己不想參與江湖,江湖也會主動找上門。

    與之相比,韋小寶的結局似乎更加完美。在得到康熙的賞識後,又不想背棄恩師的遺志,他果斷選擇棄官而逃,帶著七個老婆,以回揚州探親為名遠走他鄉,在雲南找到一處地方歸隱起來,從此不再過問江湖事,實乃人生的天倫之樂。

    小時候,讀過鹿鼎記,也看過鹿鼎記,總是被韋小寶的無厘頭笑得前傾後仰。再回首,才發現這部看似不倫不類的武俠小說,包含著金庸小說的生活感悟和人生追求。

    生活就是一部部鹿鼎記,但我們很難成為一個個韋小寶。

  • 6 # 閱讀世間萬物

    金庸寫了很多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但是鹿鼎記講的就是平民小百姓,最終都要面對現實,面對人性,接受很多無奈,從大俠的世界中出來,迴歸到現實生活中去。

    初窺金庸的讀者,往往執迷於武力之高下,用情 之深淺。就像涉世未深的人往往沉迷於絕世技巧 。到了一定年紀,識破了生活的真相,就會偏愛 韋小寶,對人情世故對慾望利益有了更深把握。

  • 7 # 薩沙

    金庸的小說有一個明顯的變化趨勢。

    最初的小說,大體是俠客形象仗義,四處打怪、練級、報仇或者尋寶的故事,類似於探險小說或者爽文。

    這系列型別最後一步,是1966年的《天龍八部》。

    之後的小說,就有很大的變化,轉為了一種政治鬥爭小說,或者說官場小說。

    這種小說的特點,是無所不在權力鬥爭,包括《笑傲江湖》和最後的《鹿鼎記》,時間是1967年到1970年。

    笑傲江湖並不是令狐沖闖蕩江湖的故事,而是正教、邪教之間的一場江湖大亂鬥,令狐沖只是涉及其中的一個人物罷了。

    最早林平之家的福威鏢局為什麼會家破人亡?根本上是江湖各種勢力搶奪辟邪劍法,也包括左冷禪和嶽不群,想要擴充自己的力量。

    為什麼擴充力量?因為邪教日月神教咄咄逼人,正教嵩山派也在四面擴張,大家都想方設法增強自己的政治實力。

    福威鏢局如此,衡山派劉正風一家被殺,也完全是政治鬥爭的部署。

    左冷禪同劉正風並沒有私人仇恨,只是藉此削弱敵人衡山派的力量,以便於將其吞併罷了,為此不惜殺死劉家老幼婦孺。

    如果說《笑傲江湖》還有些闖關打怪的內容,《鹿鼎記》幾乎就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官場小說。韋小寶不是武林俠客,甚至幾乎不會武功,但是一個還不錯的政治家。無論在皇宮、朝廷還是天地會,韋小寶其實都是在使用政治手腕,搞得還很成功,最終還貪汙了鉅額財富。

    本質上來說,令狐沖還是個俠客,但韋小寶不是。韋小寶為了權勢,其實是做了康熙的奴才,並不是朋友,為他執行了很多工。只是,韋小寶尚且沒有到為了權勢財富殺死恩師陳近南,殺害親密的江湖兄弟的地步。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轉變?同金庸本人是有很大關係的。

    金庸1959年創辦《明報》成為老闆,可惜創業初期極其不順利。

    《明報》當時非常爛,銷售僅有幾千份,天天賠本,幾乎要倒閉。這是這幾千份報紙,還完全依靠金庸的武俠小說在堅持。

    1963年《明報》才完全擺脫財政窘境,平均日銷量是5萬份,仍然只是持平而已。

    此時金庸還是在瘋狂寫稿,這是他的主要工作。

    從1966年開始,金庸成為《明報》真正的老闆,成為一個企業家。

    1966年,金庸創辦《明報月刊》,自任月刊總編。 1968年,又創辦《明報週刊》,經數年發展,也成為香港歷史最悠久、最權威、銷量最大、讀者層面最廣的娛樂週刊之一。

    也就是說,從1966年前後,金庸已經成為大老闆,隨後逐步開始搞政治,同之前單純的文人差距巨大的。

    也許是心態變了,從1966年開始金庸就無心寫以前的行俠仗義的小說,改為寫官場小說,因為這是他此時比較熟悉。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說法。

    自從金庸成為大老闆以後,他就沒有實際寫過小說,後面兩步都是金庸制定大綱,確定情節,但具體寫作時團隊負責,有別的寫手。

    由於從1966年到1972年沒有認真寫過小說,金庸寫作水平急劇下降,加上非常有錢後心態改變,也無心寫小說了。

    其實,還不止是這些。

    大家注意,1961年金庸寫了兩部小說《白馬嘯西風》《鴛鴦刀》。但是,這兩部小說水平非常爛,還同金庸其他小說有極大的文筆差距。

    而在1961年當年,金庸還寫了《倚天屠龍記》。可以說,《倚天屠龍記》文筆精妙,構思巧妙,同《白馬嘯西風》《鴛鴦刀》完全是天壤之別,根本不像出自一個人之手。

    這很像是當時明報生存困難,金庸無奈之下請報社其他人代寫小說,讓報紙上同時連載兩部小說以吸引讀者,所以文筆才有如此巨大差異。

    另外,《鹿鼎記》寫於1969年,一直寫到1972年才連載完畢。

    《鹿鼎記》同樣是文筆精妙,構思極其巧妙。有意思的是,金庸在1970年親筆寫了短篇小說《越女劍》。

    可以說,《越女劍》寫的極爛,文筆低劣,構思荒謬,簡直就像中學生寫的。

    你要說《越女劍》和《鹿鼎記》是同一個人所寫,真是打死我也不信。

    另外,大家可能不知道,本來金庸計劃的並不是寫《越女劍》,而是寫《三十三劍客》,越女劍只是其中的一部而已。結果寫了第一篇以後,金庸就就沒有再寫下去,因而《越女劍》也就成了這系列的唯一的一篇作品。

    比較靠譜的說法是,金庸寫了《越女劍》以後自己也覺得水平太低,為了不砸掉招牌,就乾脆不寫了。

    其實,港臺的武俠小說家一旦成名,搞一個團隊寫作是很尋常的事情。

    寫小說並不是容易的事情,報紙連載是不能中斷的,每天至少連載上千字,還要寫的足夠吸引人,讀者才會購買下一期。

    所以,連載寫小說對文章的數量和質量都有極高的要求。一個作者每天全心全意寫小說,尚且不能滿足需要,哪裡還有什麼精力去幹別的,更別管理一個大公司了。

    以古龍為例,中後期很多作品都不是古龍寫的。古龍只是負責創意構思,具體內容是他幾個徒弟寫出來,以古龍名義出版。所以古龍有些作品,會出現前後脫節,前半段和後半段甚至根本沒有關係,可以看做是兩本不同的小說,因為是不同徒弟所寫。

    金庸出名以後,搞一個協作團隊也並不稀奇,自己只是搞創意、搞規劃。

    大家也知道,《天龍八部》有部分是倪匡寫的。這是因為金庸去歐洲訪問,但《天龍八部》連載卻不能停,這才公佈由倪匡代寫。

    如果金庸不說,試問大家能夠看出這是倪匡代寫的嗎?根本看不出一絲一毫,整體文筆非常相似,甚至就像是同一個人所寫。

  • 8 # 三院王院長

    早期: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後期:去他的為國為民,利己主義萬歲

    整個轉變過程生動表現了一個理想主義少年,如何在資本主義世界轉變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

  • 9 # 行者

    眾所周知金庸大師是新武俠小說的一代宗師,相對於其餘幾位武俠小說作家而言,金庸的作品更具有全系統的欣賞性。金庸武俠小說的魅力,在於其系統性,綜合性。金庸的武俠作品,往往立足於歷史和整個社會的視角,在頌揚武俠精神的同時,探討武俠精神之於現代社會的意義。這是金庸武俠的進步之處,他沒有單純地停留在頌揚的階段,他而是透過自己的理解,讓武俠精神和生活,和俗世進行了一個碰撞,由此我們在金庸武俠中除了看到俠義精神外,還看到了現實人生的糾葛掙扎。

    而《鹿鼎記》這部小說就是這樣的一部經典,在這部小說中,金庸大膽地把男主角從一代大俠的層面上降低了姿態。如大家所見,韋小寶絕不是一個傳統的大俠,他對感情不專一,對國家和信仰也不算忠誠,他在幾方勢力中沒有自己的絕對立場,透過遊走在朝廷官府和江湖勢力之間,韋小寶的仕途可謂是平步青雲,桃花運也是繽紛多彩。對於這樣的一個人能夠成為金庸筆下的男主角,很多人非常的不解。畢竟在他的身上,我們很難感受到大俠的那種英雄氣概。

    這個設定也是金庸這部小說的第一個高明之處,從英雄到凡人的設定,讓韋小寶從英雄的一個極端起步。這種視角雖然不利於表現英雄氣概,但是卻可以讓我們從另一個視角感受英雄的偉大。何出此言呢?韋小寶愛財好色,是一個典型的市井小無賴,他的母親是一個妓女,他從小在妓院的環境中長大。這樣的環境促成了韋小寶的性格特點,他為了生存,不得不走一條屬於自己的人生路線。但是好在韋小寶本質上是一個奸而不惡的人,他雖然沒有太高的道德標準,但是透過戲文,他明白了一些大道理。韋小寶的戲文,是不是就是我們平凡讀者眼裡的武俠小說呢?所以金庸很高明的讓讀者沿著讀者自我的心態,透過韋小寶這個角色,進入到一個武俠世界裡,去抉擇理想,去感受奇幻人生。

    因為一連串的奇遇,韋小寶在克服了最初的困難後,他的人生開始平步青雲,他不再為了物質而煩憂,他不再為了女色而糾結,同時他在各個方面還擁有了地位,擁有了話語權。但是唯獨一樣是他缺乏的,他沒有立場。他心中的大俠夢想還在,他依然崇拜著自己的偶像陳近南。但是這個時候康熙也成了他的好朋友,在朋友和師父之間,在道義和義氣之間,韋小寶陷入了掙扎。

    如果說凡人韋小寶是《鹿鼎記》成功的首要因素,那麼不再理想的武俠世界,是《鹿鼎記》成功的第二個因素。在傳統的武俠小說中,正義和邪惡的鬥爭是作品的核心價值展現,往往大俠代表著正義,而大俠的反面則是一群貪官汙吏。在《鹿鼎記》中也有這樣的情節設計,如作品中的鰲拜、吳三桂、鄭克爽等人物,都屬於反派人物。相對於這些人物而言,韋小寶當然可以以正義者的姿態,不擇手段。但是這裡面有兩個關鍵的掙扎,讓韋小寶難以抉擇,這兩個人就是陳近南和康熙。

    現實的韋小寶,加上現實的社會環境,是《鹿鼎記》的故事張力。而在讀者陷入到韋小寶的掙扎時,其實也是金庸對於武俠精神的拷問。在這樣的境遇裡,怎麼做才能算是武俠精神呢?如果退隱避世,這不是英雄所為,如果積極進取,韋小寶又無法調和陳近南和康熙之間的矛盾。但是韋小寶又無法讓自己站在兩個對立勢力的任何一方,所以在這個時候,武俠情懷的力量貌似已經到達了極限,再難有所突破。

    金庸的這種武俠情懷,其實不僅僅體現在《鹿鼎記》中,在《笑傲江湖》和《倚天屠龍記》等作品中,金庸也有過其他形式的體現。如令狐沖、張無忌、喬峰等人的身世處境,其實都在說明這一點。但是他們相對而言都沒有韋小寶表現得更加鮮明生動。因為韋小寶不是一個真正的大英雄,他無法用一種豪爽、悲情的手法,把自己的這種被動情懷消融掉。韋小寶必須要面對,而他又沒有捨身取義,殺身成仁的勇氣。

    在《鹿鼎記》中,金庸不再拒絕一個小人物的武俠夢,同時他自己也迴歸到了一個俗人的視角。他心中的大俠不再是一個嚴於律己,敢於獻身的英雄主義者,而是一個貪財好色,貪生怕死的現實生命。而從這個視角去窺探武俠文化,我們這些凡人不禁認識到了武俠精神的偉大,同時也感受到武俠文化的悲情宿命。

    在金庸的小說中,俠客們在生死搏殺,建功立業之後,都會退隱江湖,遁跡遠方。這種歸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人們保持名節,維護自己精神追求的唯一方法。而在這種情懷的背後,究竟是英雄主義,還是無為主義?這是悲情的,是無奈的,同時也是灑脫的,這就是金大俠的人生姿態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月桃花水題目的意思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