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圓小伍
-
2 # 科技興農業
農村習俗多,傳統文化多,如今那麼多傳統文化逐漸從農民的生活中消失不見,有些確實是去劣存優,但有些可以一直傳承下去的道德禮俗也跟著消失了,讓人覺得有些可惜。
生活中逐漸消失不見的傳統禮儀:我們小時候吃飯時,父母不坐下我們不準坐,父親不拿起筷子吃飯,我們要一直等著,吃飯時父母要求孩子們不準說話,不準吃飯有聲音。這些是道德禮儀,是尊重長輩最基本的傳統禮儀。
在宴請賓客上,嚴格按照長幼秩序來安排座位,最好的位置,最主要的位置是輩分最高的人坐的,不看身份貴賤,只看輩分所排位置,再窮,只要輩分在,吃酒席時照樣上座,照樣是所有人必須尊敬的人物。
以前誰家裡娶媳婦,新娘子那桌是在炕上吃飯,你要是想看新娘子,只要過去新娘洞房,你會發現跟新娘坐在一個炕上吃飯的人除了喜主找的倆年輕攙媳婦的,其餘全部是白髮蒼蒼的老太太,那是親朋好友中輩分最高的老人。
如今這些傳統習俗沒有被人們傳承下去,比如現在的家庭吃飯,有時候人還沒坐齊,孩子們已經迫不及待的開始吃飯,甚至還有的孩子會直接用手抓菜,這要在以前是會被用筷子打手的。
現在的宴席中,往往最重要的客人不是輩分最大的客人,而是身份地位最高的人,看你混的官職多大,或者錢財多少,以此為依據給客人安排座位,輩分最高的那個因為某些原因而不被重視。
新娘子那桌上不再是家庭親戚中輩分最高的老人了,是伴娘,是閨蜜,要給她們安排合適的有共同語言的年輕人。以前那種特別尊重老人的傳統禮儀已經逐漸消失了。
逐漸消失的還有以前農民最重視的作息時間,那時候晚上八點到九點,這段時間是醞釀睡覺情緒的,幾乎九點半時,大人孩子都已經睡過去了,村裡黑乎乎一片,沒有燈光,早睡早起是以前的傳統生活習俗。
以前天矇矇亮時,農民們就會起床做飯吃飯,之後吃了飯去下地幹活,這是雷打不動的習慣,但現在,農民們也學會了熬夜,也習慣了早晨睡懶覺,早晨最好的勞作時間裡,只有年齡大的農民還在延續那樣的習慣,就連四五十歲的農民,也不願意早早起床幹農活了。
消失不見的還有很多節日習俗,曾經熱鬧的二月二炒豆子,三月三踏青爬山,五月端午割五術線,六月六的現身糖三角………很多節日被簡化了,裡面的習俗被一點一點拿掉,剩下的只是簡單的大家知道這是個節而已。
農村消失不見的傳統文化和習俗有很多很多,不知道這樣是好還是壞,總之我個人覺得有些東西應該一直傳承。
-
3 # 走在創業的路上
隨著社會不斷地發展,農村土地流轉或者生活觀念的改變,農村有好多傳統的方式都慢慢減少甚至消失。
第一傳統觀念,現在逢年過節回家的人越來越少,親戚家的走動也變少了,親情越來越淡薄。村民之間的來往也比較少了,很少有那種淳樸地互幫互助的做法。以前村民見面都是很熱情地打招呼,現在變的冷漠了不少。
第二傳統的生活方式,以前農民的工作就是在家老老實實地種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歸。春夏秋忙碌在地裡忙碌,冬季在家打麻將喝茶下棋。而現在很少人常年在家種地,一年四季也都差不多一直在忙碌,打麻將,下棋的越來越少。
第三傳統手藝越來越少,編籃子,修鍋,賣鋤頭,崩爆米花等這些傳統手藝越來越少。以前時常聽見吆喝聲,現在全年幾乎都聽不到了。
-
4 # 三六五說三農
農村是個大舞臺,千百年以來,廣大的農民在這舞臺上演繹著自己的傳奇。中國的老傳統,老風俗很多,我覺得農村最看重的是人們之間的血緣關係,即走親訪友。特別是在一年之中三節的時候,更是能體現中國特有的民俗文化。但是這種民俗已經在慢慢的變淡。
記得小的時候。我最喜歡家裡來客人,舅舅、小姨、表哥表姐等等。因為他們的到來,我有好東西吃了,我還清除的記得,那個時候的水果罐頭是趕情送禮的佳品,瓶子是那種大肚子的瓶子,蓋還是鐵皮蓋,蓋經常會生鏽。大人來到家了,媽媽會做幾個好菜,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菜,只是比平時多炒幾個,再加個鹹魚就了不起了,大人之間有說有笑,你一杯我一杯的喝酒,我在旁邊看熱鬧,他們有時會喝幾個小時,菜冷了再熱,感覺他們有說不完的話,都是些拉拉家常,什麼怎麼樣,莊稼怎麼樣,很是單純的談笑風生,最後走了,還捨不得,還要送老遠才回來,那個時候些叫親情難得。
你看現在,現在的年輕人喜歡呆在家裡,大門不出,雙腳不邁,要麼玩電腦,要麼盯著手機,年輕人的世界你不懂。就那過年去拜年開說吧。
年輕人都是大人苦口婆心的叫去拜年,很不情願去拜年。就是去了,也是很害羞的不知所措,手習慣性的把手機拿出來了,又開始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和親戚朋友不多說一句話,有時都自己覺得沒有話說都會感覺尷尬。大人問一句答一句,頭都不抬。
現在大人之間見面話的話題都變了,在哪裡工作,賺了多少錢啊,有沒有買車啊,有沒有買房,談沒談朋友啊,都是些這麼敏感的問題,現在的走親訪友,感覺就是一場對金錢的救贖,對金錢的拷問。完全沒有了原來的那種互相噓寒問暖。
就現在這種的農村走親訪友的幾聯拷問,就是你也不會高興,如果碰到特別會裝的親戚朋友,估計你不會再繼續走下去了,估計到年輕一代,這關係不一定能續上。
現在人情淡了,親情也開始淡了,這樣維繫家族團結的民俗文化慢慢消失了,你不感到心寒嗎?
-
5 # 此木為柴ah
農村人老實本分,熱情善良,民風淳樸,傳統的習俗也很多,但隨著近年來經濟的發展,人心浮躁,很多傳統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了,雖然這是進步的表現,但我卻依然懷念它。
1:隨份子。小時候記得有親友婚嫁,人們都會送上禮品,來表達自己誠摯的祝福。印著紅雙喜的熱水瓶,被套等等,真是應驗了“禮輕情意重”,我想對方在日常中看的那些禮品,心中一定是溫暖的。還有小寶寶過滿月也會送些麵條,饊子雞蛋,紅糖等。其實想想也是的,都送這些,又不好儲存。所以現在人們都是送上禮金也是比較簡單,也實用,也許這也驗證了優勝劣汰吧!
2:農家小吃。
以前收過晚稻之後,人們就開始忙碌起來,攤豆皮,有點類似北方的煎餅。將米和綠豆,按一定的比例浸泡之後,用石磨磨成米漿,磨米漿是一個體力活,但攤豆皮比這個更累,要站一天,手也不停,等到將所有的米漿攤完,人都要累散架。最後再把豆皮向村裡每家都會送上幾個,送豆皮這些活兒都是小孩子來完成的,小孩子都喜歡做這些,跑跑路送到後,收到很多的讚美和表揚,滿足了孩子小小的虛榮心。
曬陰米,這是江漢平原一帶才有的小吃,要把糯米事先浸泡好,然後放在甑裡蒸熟,倒出來後吹乾上面的水分,然後搓散放在太陽底下曬,曬乾了之後,就做炒米。炒米和麥芽糖組合就成了米花糖,小時候看到爸爸在家裡熬麥芽糖,把麥芽糖和炒米在盆裡充分的攪拌,壓緊,然後倒在板上,先切成一條條,然後再切成一片片,再一層層擺在缸裡,上面蓋上炒米,可以吃到來年插秧。不知道老一輩的人是怎麼會做這麼好吃的食物,又甜又脆又香,但自從爸爸走後,我再也吃不到這個味道了。
因為豆皮和米花糖工序比較繁瑣,現在人早都不做了,秋收過後都在家裡打麻將,喝茶聊天。要吃就在外面買,有人說這樣買回來的是沒有靈魂的,我覺得有道理。
3:手藝人。以前還有木匠,裁縫,篾匠等,他們走鄉串戶,憑著精湛的手藝,名聲傳播在外,不愁吃喝。現在這些手藝依然存在,只是更專業了,也不在走鄉串戶了。
以前的農村是比較封閉的,現在和城市的距離越來越近,隨著經濟的發展,很多傳統行業都慢慢退出了,這也是時代的進步,也是必然的。有時候懷念這些,想想只不過是懷念那段歲月罷了。
-
6 # 一株吊蘭
二個是走親戚。現在逢年過節,要是喊誰去走一趟親戚,走老丈人家除外,還有誰願去呢?想想小時候,最喜歡走親戚。當然,走親戚可以吃上一頓肉,但更多的不也是父母的一份親情嗎?
時代在變,變得越來越好。儘管傳統在消失,只願親情和溫馨永存。
回覆列表
1、補鍋匠、補碗匠
現在的年輕人估計無法理解鍋、碗破了,還需修補再用,都是直接丟了買新的。而在以往那個修修補補的年代,家中哪樣東西不是修了又修、補了又補,直至一點利用價值都沒才捨得丟棄。鍋破了補,碗破了補,桌椅傢俱壞了修,應運而生的,就有了許多專門的手藝人。
2、綁掃帚
現在人們家中的掃帚大多都是塑膠的,都是在機器生產線上流水生產。而已往農村家中的掃帚都是手工綁制的,有用高粱糜子綁的,有用蘆葦綁的,有用細竹枝綁的,總之都是就地取材。這種手工的掃帚,現在在一些農村家庭還是能見到。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這批老手藝人不在了,估計也很難見到了。
3、傳統爆米花
在農村生活過的小夥伴都知道,這爆米花可以說是陌上花這一代童年的主要零食之一。每當看到那烏黑的,形似炮彈的爆米花鐵桶架在火上烤著、轉著的時候,別提有多興奮了,噹一聲巨大的“砰”的聲音過後,香噴噴的爆米花就出爐了。而現在,我們是很少能見到這麼有趣的場面了。
4、磨剪刀、菜刀。
磨剪刀來,戧菜刀……這句似唱戲般悠揚的吆喝聲一直存在於陌上花的腦海中。別看那時農村人家自己也有磨刀石,可磨出來的剪刀、菜刀怎麼都不如手藝人磨過後鋒利。那會的一把菜刀、剪刀都是可以用十數年的,鈍了,經手藝人一打磨之後又鋒利無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