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洛小伊呀

    中國民間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說法。據此很多人認為劉基要比諸葛亮的成就大,其實拋開《三國演義》中對諸葛亮的神化後,從多個角度分析答案自然明瞭。

    從後世評價來看,諸葛亮普遍被認為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而劉基是元末明初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顯然諸葛亮多了兩個稱號,對於書法家而言,雖然其書法留世不多,但唯一一部《遠涉帖》是大家公認的作品。並被王羲之極為推崇,曾多次臨摹。可見諸葛亮的書法才能也是一流的。至於發明家而言,諸葛亮曾發明木牛流馬和孔明燈。劉基則沒有這兩個“榮譽稱號”。

    從封號來看,諸葛亮被封為為忠武侯,東晉時期又追封他為武興王。而劉基則被封為誠意伯。所以從爵位上講諸葛亮排在劉基之前。

    從軍事才能來看,諸葛亮善於駕馭全域性,戰略戰術運用到位。戰略方面:他在“茅廬”之中就已經定下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戰略。戰術方面:他幫助劉備聯合東吳大敗曹軍,後來又佔荊州、取益州、奪漢中,最終完成戰略目標建立蜀漢政權。劉基主要體現在戰術的運用,只參與了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和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

    從文學才能來看,諸葛亮的《出師表》《誡子書》千百年來被後世奉為傳統文化的經典,並被列為中小學教材當中。劉基則以詩文見長,其著作收入《誠意伯文集》,但後世廣為流傳的不多。

    從個人角度來看,諸葛亮最後病死五丈原,屬於典型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就是現在說的因公殉職,正因為此他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劉基在洪武四年,也就是被封為誠意伯的第二年“居鄉隱形韜跡,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雖然有“功成不必有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但與“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還是有差距的。

    最後一點,中國民間曾說,中國歷史上有三個半聖人,分別是孔子、諸葛亮(謀聖)、王陽明和曾國藩(半個聖人)。可見後世對諸葛亮評價相當高,在這一方面劉基則又略遜一籌。

  • 2 # 大徹大悟中迷茫

    咋說呢,所處的環境不同,時代不同,猛的一看,就有點”關公戰秦瓊“的意思了,他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輝煌”戰績“,基本上都可以算是”開國“功臣,具體誰厲害,哈哈,給你來個“加油”的故事

    明朝宰相劉伯溫在成就大業之前曾非常想與諸葛亮一比高下,可惜諸葛孔明逝去多年,讓劉伯溫無從比起。一日,劉伯溫手下兵丁來報,說掘得一墓,疑似諸葛亮的。劉伯溫大驚大喜,立即前往。到墓室裡一看,果然頗為大氣。上刻有北斗七星,下刻有九曲黃河,中間是一具石棺,飾以精美圖紋。石棺旁有幾隻大桶,以階梯形排列。每隻桶下有一小孔,正對著下方桶的口沿。最下方一隻桶的側面是一盞油燈,燈還燃著。劉伯溫仔細分析,方知那一隻只桶裡都是裝油的,由上向下滴,直至最後的油燈。這數個大桶裡的油就供這油燈燃了幾百年,可真謂“長明燈”。劉伯溫滿懷敬意走近那盞燈,卻發現所有桶裡的油已枯竭,油燈裡的油也只剩少許,燈火在微風中幾欲熄滅。劉伯溫不禁大笑:“諸葛亮呀諸葛亮,想你一世英明,死後的長明燈也燃了幾百年,但最終還是會在我劉伯溫的眼前熄滅!你再怎麼偉大也成為過去了,我劉伯溫才是當世英才!”這時,微風吹動了那盞燈下的一張紙條,劉伯溫好奇,上面拿起一看,上書八個大字——老劉老劉,趕快加油!

    劉伯溫大驚,想諸葛亮居然能預測到幾百年之後的人和事,果真神人。於是也不敢再多加拂擾,速命人抬來燈油將數只大桶皆以加滿,大拜之後,再叫人重新封閉墓室,方才離去!

    劉伯溫加油之後,更加註重自身修為,終成一代名臣!

  • 3 # 萬物甦醒了

    不同時代背景,沒法比較。

    從知名度來說,諸葛亮是因為三國演義而更讓大家知曉,劉伯溫相對沒有那麼大的名聲,但朱元璋的幾次重大戰役,都是劉伯溫的預測。

    從個人能力來說,都是很牛的人。在知識面上來說應當是不在伯仲之間。都是知識淵博,而且是全面,要知道那些年代天文地理都懂,不容易的。

    從各自的領導來說,劉伯溫的老大相對能力更高!明朝比蜀國時間長多了

    只能說各有千秋!

  • 4 # 爸爸老戚

    每個時代都有它的背景,不同時代的人放一起比較是欠妥的。在不同的時代下,即使是倆個能力相同的人所造就的功績也會不一樣。所謂“時勢造英雄”也是這個道理。

  • 5 # 柒柒勵志館

    三分天下諸葛亮,

    一統江山劉伯溫。

    誰勝誰一籌,要看那一方面,兩位都是人傑,各有千秋,留下一部部奇書傳下一個個睿智的故事,都有過人之處,擇優而學,擇劣而介。

  • 6 # 一杯清茶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先說說他們兩個出山的現實狀況,諸葛亮出山時劉備還處於白手起家階段,而劉伯溫在至正20年被朱元璋邀請出山,此時朱元璋已經打好了一定的基礎,其次諸葛亮出山後幫助劉備打敗的基本上都是比自己強的對手,劉伯溫幫助朱元璋打敗了陳友諒,張士誠等強敵,其他的勢力基本都比朱元璋弱,劉備當時處於無人可用,基本政策,軍事策略全靠諸葛亮一人支撐,劉伯溫只需要在關鍵時刻出謀劃策即可,畢竟朱元璋還是有很多人幫忙出謀劃策的,咱們再來說說他們兩個的職務,諸葛亮是丞相,而且權利大到極致,幾乎可以說全攬蜀國一切事物,劉伯溫沒有當過丞相,他自己都覺得自己不適合當丞相,可能也有擔心功高蓋主的因素,不過諸葛亮也同樣承受著這個因素的影響,所以綜合來說,還是諸葛亮略強於劉伯溫

  • 7 # 佛法平常心

    這屬於機遇,很多不成名的人一樣厲害,只是機會只有一個名額而已,另一個就是作風,一邪一正,絕大多數人還是喜歡正氣,因為正氣到哪裡都會團結友愛,而邪氣完全只考慮自己,所以黑勢力存在自相殘殺很正常,染了邪氣命中註定是要被更強的力量欺負,古語說的惡有惡報

  • 8 # 使用者4212865840516

    劉伯翁比諸葛亮聰明,諸葛亮沒有大的遠見所以累死了,領導管幾個有能力的就可以了,不用大小事務都過問,那樣不累死才怪,劉伯翁只出計謀讓自己放心的人去完成那樣管幾個很輕鬆,最後成功辭職還鄉,雖死後朱元璋挖他墳墓那是朱心胸狹窄,所以劉強諸

  • 9 # 小龍女5505

    諸葛亮三國時期一代謀臣、蜀漢丞相,輔佐劉備父子西代,雖盡忠職守、振興蜀漢可惜終究還是大業未成、含恨而死。劉伯溫明初開國功臣之一、也是一位謀略大家,輔佐明太祖朱元璋掃滅元未群雄,建立了百年明朝江山。因此明初丞相劉伯溫更勝一籌。

  • 10 # 西門不帶刀

    一統江山劉伯溫,三分天下諸葛亮。似乎看上去劉伯溫能力更強。

    對於這二人的評價到底誰更勝一籌,我們普通人有資格嗎?

    劉伯溫服務於朱元璋,諸葛亮服務於劉備。想評價這兩位大才的話,只需要將他們二人的位置換一換就可以了。

    當諸葛亮服務於朱元璋,劉伯溫服務於劉備,會發生什麼事呢?

    先說劉伯溫。

    劉伯溫在朱元璋的陣營中,擔任的是一個教導員的職務。既教導朱元璋,又教導朱元璋的軍隊。

    朱元璋對劉伯溫既用且防。到最後建國只封他為一個伯。

    而同為謀臣的李善長卻被封為了一個公。

    是劉伯溫不如李善長?

    那為什麼朱元璋對劉伯溫如此卸磨殺驢?

    原因有很多,但很重要的一條是劉伯溫的出身:他是科班出身。而朱元璋是草民出身。

    這個出身問題就像一根刺,扎進去疼,拔出來更疼。所以朱元璋從建國後一直沒有重用劉伯溫。

    那如果劉伯溫跟著劉備會怎麼樣呢?

    劉備雖也是草民出身,但他有一個身份就是人家是皇室子弟。先天上對於各種謀臣武將都有威懾力。

    不自卑就有自信,劉備會重用劉伯溫,劉伯溫也會在劉備的放權之下,大展拳腳。

    那劉備能不能統一三國呢?不能。

    綜合國力決定蜀國最好的出路就是偏安四川,…等國家強盛,代有明君之後,再擇機出征。但是,劉備一定會北伐。

    而劉伯溫一定會阻止。…阻止不了的時候劉伯溫,並不能像諸葛亮一樣,轉而堅決支援。

    他肯定會離開。

    這一點並不是我瞎說的:我們如果看一下劉伯溫在元朝時的從政經歷,就可以判斷出這個人的性格是受不得委屈的。特別是戰略方向這種大委屈。

    所以劉伯溫跟著劉備的話,兩個人一定會勞燕分飛。

    我們再說說諸葛亮。

    諸葛亮在被劉備三顧茅廬之後,是全心全意為劉備服務(請一定注意服務物件是劉備)

    所以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才有這樣一句話: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這個行為滿足了諸葛亮的身心雙重要求。

    那如果是朱元璋來做三顧茅廬這件事,…會不會還有這個效果呢?

    朱元璋是貧民出身,在他做皇帝之前,再尊貴的身份也抵消不了他的出身問題。

    臥龍先生會不會同意?就算臥龍先生同意了,一旦二人在現實中發現意見相左的時候,朱元璋的性格可比劉備心狠手辣多了。

    所以個人感覺:諸葛亮跟朱元璋的下場一定不會好。

    老話說每一次相遇都是最好的安排。

    諸葛亮與劉備,朱元璋與劉伯溫。他們才是兩兩相乘的。

    換一換?會出大問題的。

  • 11 # 與生活交朋友

    先簡單看看諸葛亮和劉伯溫的履歷。

    諸葛亮

    諸葛亮在26歲時被劉備三顧茅廬,在茅廬中誕生了《隆中對》。諸葛亮提出先三分天下,再北圖中原的戰略方針成為未來蜀漢的奮鬥目標。

    諸葛亮出山沒多久,曹操南征荊州,劉琮不戰而降,劉備敗走夏口。諸葛亮建議劉備聯合孫權,並出使柴桑遊說孫權聯劉抗曹。

    赤壁之戰後,劉備打下了荊南四郡,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責足食足兵。

    211年,劉備應益州牧劉璋之邀入蜀助攻張魯,諸葛亮與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

    第二年劉備與劉璋決裂,諸葛亮帶張飛、趙雲入蜀,分兵平定各郡,進軍成都。

    214年,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諸葛亮被任命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之後諸葛亮一直負責鎮守成都,為前線的劉備足食足兵。

    221年,劉備稱帝,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張飛死後,諸葛亮領司隸校尉.。

    劉備死後,諸葛亮開始執掌蜀漢大權,與東吳修好。

    之後諸葛亮一直努力恢復蜀國國力,期間還率軍南征,平定南方,使蜀國國力逐漸恢復。

    諸葛亮從228年到死,屢次找機會北伐,實現理想。但國力懸殊過大,出征糧草不濟,蜀漢也只能割據益州。

    劉伯溫是元朝的進士,大半輩子都生活在元朝統治之下,出過幾次仕,辭過幾次官,任內剛正不阿,深得民心,但不為豪強所容。還被同僚排擠。

    劉伯溫還幫助政府圍剿過方國珍,最後不滿朝廷腐敗,還是以辭官收場。

    1360年,朱元璋派孫炎去請劉基、章溢、葉琛出山,另兩個都痛快地去了,劉伯溫不知道是要學諸葛亮還是看不上朱元璋,拒絕不去。孫炎再去去請他,他還是不答應,順便送了孫炎一把寶劍。孫炎沒收他的劍,寫了首詩,意思是他的寶劍應該獻天子,專門斬殺不聽話的人。這不是赤裸裸的威脅嗎?劉伯溫馬上寫了著名的“時務十八策”,跑到南京獻給朱元璋。這時劉伯溫已經快五十歲了。

    “時務十八策”涉及的內容很廣,都是教朱元璋怎麼去爭奪天下,做個明君。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方面都有涉及,甚至連都城都幫朱元璋選好了。

    當時朱元璋雖然很有實力,但地盤被元朝、韓林兒、張士誠、陳友諒、方國珍、陳友定等勢力包圍。這是個四面受敵的地理位置,朱元璋是在夾縫中求存。如果戰略出錯,朱元璋隨時會被吃掉。

    “時務十八策”裡的軍事戰略對朱元璋來說真的是及時雨。裡面講到要朱元璋打天下,先南後北,又分析了天下諸侯的優劣,為朱元璋提出先打陳友諒,再滅張士誠的戰略。

    朱元璋在八年內先後掃平陳友諒、張士誠等各路勢力,北伐元朝,佔領了絕大部分地盤。於是在南京稱帝,建立大明朝。授劉伯溫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1370年,劉伯溫被封為誠意伯。第二年劉伯溫就告老還鄉了。

    後面幾年都是劉伯溫明哲保身的時期,幹不了什麼大事了,1375年終究還是死了。

    諸葛亮出山時,曹操已經統一北方,江東已經三世基業。劉備還是一事無成。沒有諸葛亮,蜀漢不知道會成什麼樣。劉備是離不開諸葛亮的。諸葛亮出山雖早,但群雄割據的時代已經基本結束,南北都已穩定,劉備還毫無根基,最後能得到一塊地盤,有點僥倖的味道,爭奪天下基本上不可能了。

    劉伯溫出山很晚,50歲出山,諸葛亮50歲時已經是大名鼎鼎的蜀漢丞相,54歲就死了。劉伯溫雖然為朱元璋統一天下做了很大的貢獻,但是劉伯溫對朱元璋相當於錦上添花。朱元璋沒有劉伯溫,也是有很大概率得到天下的。朱元璋出山雖晚,但正是時候,天下群雄割據,還不穩定,正好可以在亂中取利。

    諸葛亮的必生才能都有用武之地,前期劉備離不開他,後來劉備雖然有移情法正的趨勢,但法正早逝,劉備沒多久也死了。諸葛亮成為蜀漢的掌權人,他的才能、抱負都可以盡情的發揮。

    劉伯溫就只能作為朱元璋的謀士,出謀劃策,也幹不了什麼事兒。帶兵打仗,輪不到他,治理國家,也輪不到他,他只能提提意見,看著別人幹。看遊戲和玩遊戲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面對多疑的朱元璋,劉伯溫能保命都不錯了,更別提去施展才能為大明朝繼續效力了。

    這不是貶低劉伯溫。劉伯溫做人一直表裡如一,嫉惡如仇,公正無私,不徇私情。這絕對是個好官。

    但是正因為如此,劉伯溫樹敵太多,得罪的還都是包括李善長在內的大權在握的丞相。特別是朱元璋問劉伯溫楊憲、王廣洋、胡惟庸是否適合當丞相,他都說不適合。朱元璋要劉伯溫當,劉伯溫也拒絕了。雖然事實證明劉伯溫很有眼光,但是站在朱元璋的角度可能會對劉伯溫很惱火的,朱元璋還是讓那三人當丞相,說明他就沒把劉伯溫當一回事。

    諸葛亮做人就圓滑很多,關羽這麼囂張的人都被他搞得妥妥的。諸葛亮一直按劉備的心意行事,從不頂撞劉備。法正睚眥必報,引起不滿,別人找諸葛亮告狀,諸葛亮根本就不過問。被諸葛亮玩慘了的李嚴,最後因為諸葛亮死了,憂憤而死。諸葛亮能在蜀漢朝廷樹立崇高威望,這與他做人也是離不開的。即使他不是大權在握的蜀漢丞相,朝廷之上也沒人會跟他過不去。

    有的人圓滑是為了高官厚祿幹壞事,諸葛亮的圓滑是為了自己能夠儘可能的實現自己的抱負。劉伯溫的剛直,使他明哲保身都難,更別提施展才能,為國家,為百姓出力了。

  • 12 # 雪花飄落之時

    劉基,字伯溫,元末明初軍事家、文學家,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歷史上有這樣兩位名人總是拿來被比較,他們就是諸葛亮和劉伯溫,在小編看來都是非常有智慧的,可惜倆人不生在同一時代,真想看看他們若是遇見了能擦出什麼火花呢,下面跟著我一起來看看他們的生平事蹟吧!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的政治家、文學家等。當時民間一直流傳這這樣一句話“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可見他們的厲害之處。但要拿他們兩個做個比較的話,小編只能說真的是各有所長了,兩個人所處的背景不同,對於那個朝代的作用也不同,身上所展現出來的也不同,所以還是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身上各有的長處吧!

    都知道三國時代的人才濟濟,都非常有智慧,每個人的謀略更是讓人折服,所以在這樣的一個時期能生存下來本就很不易的了。而諸葛能讓劉備重用,可見他的智慧之大。

    雖然在中期,諸葛亮遭到了劉備的懷疑猜測,不被重用,但到了後來諸葛亮還是受到了劉備的重用,以至於在劉備大病時囑託諸葛亮輔佐阿斗。可惜在劉備去世後卻是給諸葛亮留下了個大麻煩,當時蜀漢已經傷痕累累,國力衰弱,他們只能防禦不能進攻。後來在諸葛亮的作用下,蜀國開始走上正規,不僅僅僅有條,還快追趕上其他兩個國家。當時諸葛亮年歲已高,還堅持北伐,最後也病死在戰場了。可以說,諸葛亮一心為蜀漢,他的一生是值得讓人敬佩的。

    劉伯溫得到的是朱元璋的青睞,與諸葛亮不同的是,這位皇帝自始自終都十分相信劉伯溫,所以他的一生過得也算是順利,也發揮了自己最大的才能做事。

    相比劉伯溫,諸葛亮為時代貢獻的還是十分多的,例如他發明了連發弩,是一件作戰的兵器,威力殺傷力十分高。後來他又發明了八陣圖,十分難破解,最容易迷惑敵人,經過改良後演化成後來的馬陣。甚至如今深受人們喜愛的孔明燈都是他發明的,當時是用來向救兵傳遞資訊的一種飄燈。不得不說,諸葛亮在這一方面確實略勝一籌呢。看了他們這一生,你覺得這兩位古人誰比較厲害呢?或者說你更喜歡哪一位的智慧呢?

    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緣分真是一件事奇怪的事。就比如冥冥之中你點開了我這篇回答。感謝您認真的閱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的人總是一次又一次的被騙?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