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生生不息的小河

    讀三國品人生,思過去想未來,長大以後對歷史人物的春法完全變了,小時的我總被諸葛亮弄得迷糊,太崇拜人家,對司馬懿抱有很大的意見,再厲害也是賊,司馬懿與諸葛亮看似是兩人的爭鬥,實則是蜀國與魏國爭鬥,諸葛亮幫助劉備平西川定巴蜀,這劉憊也不再那麼禮賢下士了,帝王病也慢慢顯露出來,諸葛亮的話也不是太聽了,最做的就是諸葛亮了,自己有那麼重的工作,還要照顧有著豬一樣思想的阿斗,劉禪主動投降,被俘以後絲毫未有點帝王之氣,司馬懿曾問,你想念巴蜀?然而劉禪不加思索直接回答"此間樂,不思蜀",劉備諸葛亮奮鬥大半生竟然換來這麼一句。真是豬樣的對友,沒救!諸葛亮縱有可思妙想,七出岐山,有一次魏國見蜀園勢大,來了一招反間計,諸葛亮和姜維各中一次,縱然謹慎過度的諸葛亮也沒想到劉禪會是如此不堪大用?再者長年的戰爭魏蜀影響頗大,古代的糧草生產和運輸效率極低,雖然那木牛流馬是被逼出來的,但也解決不了古代物資匱乏的現狀,蜀國與魏國相比,戰爭損耗,蜀國不佔優勢,雖然兵力鋒銳,然路途遙遠,若不是戰術和計策運用得當,早被魏國以逸待勞,而魏國國土多平原農業生產易於恢復,曹操當年實行屯兵,白力更生,將流民留下,又塘加兵力,這一舉措被後世多次應用。如抗戰期間為對付日軍囚籠政策,王震三五九旅的開墾南泥灣,解放區軍民自己種地解決軍糧減輕人民負擔,增加人口,這就是最好的例證!再回到三國,魏國興修水利,農業發展,三國中魏最強,蜀國最弱,糧食安全難保障,只有一處糧食基地也就是成都平原,如此家底逼得諸葛亮不得不精打細算步步為營,不敢做大的軍事冒險,於是短命而死!

  • 2 # 鄺生24

    回答生生不息的小河:

    諸葛亮收姜維為徒弟是《演義》中描述的,實際上也沒有這回事,諸葛亮連自己都不會打仗,北伐屢伐屢敗,連自己都死在北伐中,那還有什麼真諦可傳?可能一些人看到後來姜維也北伐,以為是姜維得到了真傳,繼承了諸葛亮的遺志吧了。

    其實,北伐回來後姜維仍被安排管理一個城區的管理工作,不是在朝中上朝,與諸葛亮是很少見面,不存在師徒和傳知向題。

    很多人認為以後姜維的北伐是繼承諸葛亮的遺志,其實是兩種不同目的的,不同性質的"北伐",是毫不相干的。諸葛亮是以掛著先帝遺志為名(其實是沒有這個所謂遺志),是以私人權力為目的的想攻取長安而不是首都洛陽,是以國力主動出擊的北伐,是一個不會打仗的人去指揮的戰爭,所以屢戰屢敗。

    姜維的北伐和性質則不同,他是以抵禦曹魏的進攻,保護蜀國領土,維護蜀國政權的近距離所謂"北伐",與諸葛亮的北伐是完全不同的。那時曹魏己經更加強大了,要消滅蜀,吳,統一中國,蜀國畢竟還是這麼小的地方,兵力也是如此了,怎能抵抗得了?姜維雖然有謀勇,但他一生並沒有參加過國家間的大規模的軍團戰爭,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和才能,他的能力主要還是城池保衛這方面,加上國力的差拒,失敗也是不可避免的。姜維的死是為國而死,諸葛亮的死是為己而亡。他們之間不存在什麼師徒關係。

  • 3 # 簡運書生

    姜維喜歡冒險,甚至可以說是急功近利,但確實有才,文武兼備。只要多給她一點時間,或者諸葛亮有時間多教他幾年,讓他變得老成持重,思慮更加周詳,那麼前途不可限量。對蜀國也是大大的有利。只可惜武侯沒有時間,姜維沒有學全,還沒有正式出師。

    另外一邊,我們常說,諸葛亮生平謹慎不弄險。但是真是這樣嗎?草船借箭,雖然胸有成竹,但卻是把自己往虎口送,只要曹操腦子一熱率軍出擊,或者突然獎上颳起一陣瘋吹散了霧,那後果……火燒赤壁,要是當天沒起風呢?黃蓋詐降不就要變成真降了。八陣圖退陸遜,如果陸遜虎一點,執意追殺劉備呢?北伐中,為了引誘司馬懿出戰,以身做餌,如果讓司馬懿識破了呢?

    總而言之,諸葛亮其實不是不弄險只是權衡利弊之後,覺得值得冒險才去做,他對形勢的判斷,對人性的把握以及行事計劃的周密性上要比姜維強得多。姜維的冒險精神,雖然有些莽撞,卻也很對他的胃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四十到五十歲的人怎麼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