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如月至恆

    1、毛澤東

    美華人把錢學森當成5個師,在我看來,對我們說來錢學森比5個師的力量大多啦。

    2、閻肅

    大千世界、浩瀚長空,全納入赤子心胸。驚世兩彈、沖霄一星,盡凝鑄中華豪情,霜鬢不墜青雲志。壽至期頤回首望去,只付默默一笑中。

    3、杜玉波

    輾轉回國,錢學森展現了中國科學家的硬勁;力學、噴氣推進、航天技術,錢學森展現了一位科學家在研究上的牛勁;東方紅衛星、神舟飛船、嫦娥奔月,錢學森給中國航天事業打了足夠的底勁。今天,這位中國航天之父所開拓的事業正闊步向前,幹勁十足。

    4、陳章良

    他不僅以自己嚴謹和勤奮的科學態度在航天領域為人類的進步做出卓越的貢獻,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態度詮釋了一個科學家的人格本質。

  • 2 # 洪祖強

    錢學森回國前在美國已經是個成功人士了,學術造詣高,他放棄在美國過著的優越舒適的生活,毅然決然地冒著美國的打壓和迫害回國效力,其精神可嘉,其愛國之誠赤膽忠心,他為中國的"二彈一星"作出了重大而卓越貢獻,值得華人尊敬和傳頌。

  • 3 # 竹山622

    錢學森是世界上著名的科學家。他深造學成在美國,貢獻報效在祖國。可以說在當年的條件下,沒有錢學森掛帥,就沒有新中國的兩彈一星上天。他是留洋愛國科學家的代表,是中國現代國防科技的元勳,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楷模。錢學森的英名將永耀中華史冊!

  • 4 # 釋運璽

    錢學森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子,是新中國科學家的優秀代表,他為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華人民將永遠懷念他。

  • 5 # 知足常樂6212457365872

    稱呼錢老錢學森這個人,本身就是對錢老的大不敬!他是我們國家功臣,中國原子彈之父,有良心的華人都不會忘記他!

  • 6 # 使用者9364427355921

    錢老是愛國科學家的旗幟!憑他放棄美國優厚的生活條件、衝破美國的打壓回到祖國這一點就令華人十分敬仰、他真不愧為偉大的愛國科學家!

  • 7 # Hsu小茉

    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之一。是航空領域的世界級權威、空氣動力學學科的第三代摯旗人,是工程控制論的創始人。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火箭之王”、“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

  • 8 # 退之317

    錢學森之問,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他這樣的問,是對祖國的熾熱之愛的體現,如果他沒有強烈的愛國之心,出不出大師與他何干?為什麼會出現“錢學森之問”?應該說是我們對待學問與榮譽的態度,以及追求的問題,還有就是我們的導向有時有點兒急功近利,導致一些做學問的人靜不下心來。你的待遇與你在國外國內刊物發表的論文有關,論文越多,榮譽也越多,導致許多學者為論文而論文,至於這論文有沒有實際價值,不是他深思與考慮的問題。有的學者為了名譽,開始弄虛做假,抄襲他人成果,這樣的例子被點名的、揭發的不少。陳寅恪求學問時,遊學多國的一些大學,以學問為重,既不追求一張文憑,也不追求論文數,梁啟超推薦他入清華任教,校長問文憑、論文,梁啟超的回答可以稱得上是經典。而陳寅恪成為清華四大國學大師,被稱為教授中的教授。而這麼多年了我們的一些學者有沒有陳寅恪的治學態度,治學精神?可以這樣說,陳寅恪放到當代,連中國的三類大學去工作都不可能,更不必說進淸華國學院當教授。梁漱溟、劉半儂、沈從文、陳獨秀,如果放在當代,他們能進一流的大學任教?所以說,我們的用人導向上也應該適當的靈活點兒,大師也會出現的。再之,各種檢查評比太多,各種填製表等太多,各種活動過多,讓教師很難靜下心來,專心一意地教學和研究。前不久浙江省教育廳退休的一位廳長出了一本書,他坦誠地說教師只能把百分之三十精力用在了教學上,意思很明確地不言自明,還有百分之七十的時間被其他事務所擠佔。一個沒有多少精力去教學和科研的老師,是出不了多大成果的。再再之,教育內部形式主義嚴重,一些學校單位為了上級領導檢查,將大量的精力用於應對檢查上,又有多少時間研究學問呢?

    出不了大師,還有一個問題是教師待遇一般化,而蔡元培、梅貽琦時代教師的待遇高的嚇人,他們沒有生活的方面的問題之憂,全身心地搞教學搞研究。而當今教師參加工作後就成了房奴,他們有些人就在工作之餘,想辦法解決錢的問題,以早日過上富裕的生活,等到這些解決了,最好的年華將快逝去,大師的學問能有多大?

    所幸,近年國家在極力改善教師待遇,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相信未來大師會再現!

  • 9 # 嘉陵瞭望

    所謂“錢學森之問”,是指2005年,錢老提出了一個令教育界陷入深思的問題:“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這個問題如平地裡的一聲驚雷,給人們心靈上以巨大的震動。是的,我們的學校到底為什麼培養不出傑出人才、著名大師呢?(下圖左:錢學森,右:溫家寶)

    在學術界,一般人認為,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的確沒有培養出像錢學森類似的傑出人才。於是有些人就感嘆:大師已去,後繼無人。就其原因,我想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討:

    第一,高考這根指揮棒有不有問題?

    客觀的說,有了這根“棒”,就有了一個標準,有了標準就不會亂套。憑藉這根“棒”,國家選出了不少的優秀人才,全中國無數家庭的孩子都跨進了大學的門檻,造就了各行各業的無數人才。但是有的沒有達到這個標準,就被無情地淘汰了。而這些人恰恰可能就是某些方面有特點的人,特別是那些偏才和怪才。因為他們的總分上不去,而某些學科卻非常優秀,他們只能望著大學校門而興嘆。而在以前,可以破格從某一個方面選拔人才,有些人就可以脫穎而出。

    第二,家國情懷是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的重要因素。

    以前大師級的人物,他們懷揣遠大的志向和抱負。他們學習不光是為了個人和家庭,更重要的是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振興。像鄧稼先、錢學森、郭永懷、于敏……這一連串閃光的名字,哪一個不是把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比生命還重要的位置上?

    比如錢偉長,他考入清華大學的成績是:數學化學一共20分,中文和歷史各100分,物理5分。很顯然是一個文科的佼佼者。但是,由於9.18事變爆發,他深刻的認識到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要使國家強大就必須學習理科。於是他毅然決定改學物理,經過他刻苦學習,努力拼搏,後來成為中國著名的物理學大師。(錢偉長見下圖)

    第三,社會上的人思想比較浮躁,急功近利。

    學生和家長都是以考上大學為最高榮譽。尋找工作也以有大學文憑而做選擇。試想一想,每一年高考中的市狀元省狀元,到後來有幾個成為傑出的人物?有幾個在某一方面成了領軍人物?分數成了他們考大學的敲門磚,找工作的墊腳石,根本沒有想過大有作為。以河北衡水中學為例,考入清華北大的學生每一年不在少數,而在傑出人才當中又有多少呢?最多隻能說是考大學的工廠,真的稱不上培養傑出人才的搖籃,這的確讓人深思。

    總之,錢學森之問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複雜問題。要解答這個問題,需要高屋建瓴,頂層設計,社會各個方面應集思廣益,共同探討,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中華民族才能實現偉大復興。

  • 10 # 鄭鄭有磁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錢學森之問與李約瑟難題一脈相承,它們都是對中國科學的關懷。“錢學森之問”是關於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道艱深命題,需要整個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共同破解。

    中國的教育事業到底面臨著哪些方面的阻礙呢?這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深思考。以下是我對錢學森之問的思考。

    中國的應試教育,雖然就目前而言,它是適合中國的,但也只是適合中國,它對中國的教育發展無疑是利弊共存的,而它最大的弊端就在於取締了素質教育,泯沒了部分學生的創新理念。

    一般來說,創新的動機有三個層次,分別代表了三種價值取向:短期功利主義、長期功利主義、內在價值的非功利主義,每一個後者都比前者有更高的追求。目前我們教育界的現實情況是,具備第一類動機的人很多,具備第二類動機的人也有,但具備第三類動機的人就寥寥無幾了。普朗克、愛因斯坦、喬布斯這樣的科學家和企業家,他們具有第三類動機,是最高的境界。科學和社會的殿堂中如果沒有他們,就不成其為殿堂。

    應試教育也使得許多家長和老師眼裡只有“唯分數論”。學生在家長和老師的高要求下學習,做不完的奧數題和打不完的英語辯論,為了達到他們的期盼必然需要花費許多的精力和時間,這也進一步阻礙了部分學生的興趣愛好發展,到最後,造成的是思維的僵化和創新能力的下降。

    在某重點大學裡,一位資深的馬哲老師問教室裡一百多位大一新生,“你們浮躁嗎?”“浮躁”幾乎整個教室是一致的回答。“你們為什麼浮躁?”大家陷入了深思,對啊,我們為什麼浮躁?因為這個社會太浮躁!大家為什麼叫馬雲“爸爸”呢?因為他是中國前首富啊!他的阿里巴巴造福著中國甚至全世界啊!在這個物慾縱橫的時代,人們很容易就被物慾矇蔽了雙眼,眼裡只有錢和權。若是人人都有馬雲的胸襟,掙到錢後造福人們,那也沒什麼不妥,可是並不是人人都能成為世界首富,在這追名逐利的風氣中,這個社會就漸漸變得浮躁了。當然還有其他原因,這裡只是列舉了其中的關於青少年的胸襟停留在第二層的一點。

    說完應試教育和社會的不好,把問題迴歸到青少年本身。就廣東省而言,現在已然有70多萬高考生像我們一樣結束了高中生活進入了大學。那麼我們怎能辦?我們已然受到了應試教育弊端的限制,不久也將面對人們所說的浮躁社會,我們就沒有機會成為錢學森先生口中的“傑出人才”了嗎?將來的歷史會證明,結果不會太差!!每個時代都有像宋代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一樣的人物,明代的顧炎武和民國時期的周恩來先生便是最經典的歷史證明。每個時代都不泛有屈指可數的偉人名垂青史,他們功勳卓著,為中國的科學事業不懈努力;他們造福民生,為中國的平民百姓帶來福音。對於錢學森先生之問的另一層意思我想無疑是我們如何培養更多這樣胸襟寬廣的人才?目前的我們無法改變時代,但是時代卻是因我們而改變的。遵循著歷史發展的規律,不斷進行有利於教育和社會發展的變革,樹立遠大的目標,勵志為國家做貢獻!只要以上的幾點有相對應的“主語”去實踐,隨著時代的進步,錢學森之問自會由歷史給出答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2v190柴油機氣門怎樣分辨進氣排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