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dadazhu1
-
2 # 使用者7847705122766
犬齒甲龍最早出現在早-中侏羅世,以晚白堊世最為繁盛。資料顯示,甲龍類恐龍是四足行走的植食性恐龍,屬於鳥臀類恐龍中的有甲類。
甲龍身體上部覆蓋著厚厚的鱗片,背上有兩排刺,頭頂有一對角。甲龍有個像Golf球棒一樣的尾巴。它的四隻腿都是短的,脖子也很短,腦袋是寬寬的。
擴充套件資料
諸城中國甲龍屬恐龍族群中最後滅絕的一支,它的發現增加了諸城恐龍動物群中恐龍的多樣性,與北美地區晚白堊世大型恐龍組合可對比,對研究晚白堊世恐龍動物群之間的相互關係具有重要價值,對於進一步復原恐龍生活的場景提供了更多依據。
諸城是中國重要的以大型鴨嘴龍類為代表的晚白堊世恐龍化石產地,化石埋藏面積達1600平方公里。1964年8月,原中國地質部研究人員在諸萊盆地考察時首次發現了恐龍化石,諸城恐龍化石群的面紗被逐漸揭開。
-
3 # 劉一010101
做一個大點的蹺蹺板,把大象牽上去,另外一頭放石頭(或者其他),蹺蹺板大致平衡了,石頭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
4 # 史之策
不得不說,曹衝是真的聰明。在他那個時候,他想出的方法可以說是最簡便最靠譜誤差最小的了。從現代人的角度來講,我們可以有很多方法精確的來測量大象的體重,但是在古代限於科學技術的發展,直接測量大象質量是不可能的。
那麼如果把我們放在曹衝當時的情境,我們能用一些什麼辦法呢?
由於沒辦法重現當時的情況,我們也無從得知當時他們是如何實際操作的,所以解決這個問題不能完全不考慮實際操作,也不能對實際操作過於深究。
所以我認為一個比較簡單的方法就是利用槓桿了。
早在戰國後期,墨家的著作《墨經》中就比較全面地闡述了槓桿的原理。書中講述的內容既包括了等臂槓桿和不等臂槓桿,也包括了槓桿轉動的原理。
我們今天就以等臂槓桿為例,來測量一下大象的重量。
首先,製作一個巨大的槓桿,一端放大象,一端準備裝石子。曹操當時佔有中原,若是能搞到當時東北和北韓接壤處鐵樺樹那就最好了。鐵樺樹人稱木王,它被據說是世界上最堅硬的木材,比金屬還要硬一倍。
在古代,鐵樺樹經常被作為金屬的替代品。如果能拿它來做一個槓桿,就有可能禁得住大象的重量。
我們把大象驅趕到槓桿一端,然後再在另外一端放上籮筐往裡面裝石子。在槓桿有大象的那一頭恰好剛剛離地時將石子卸下。這時的石子重量就基本等於大象的重量。
這個辦法道理很簡單,就是利用槓桿平衡時,兩端物體質量相等的原理。(和曹衝稱象差不多)
因為在實際操作中很難做到兩端平衡,所以在大象恰好被翹起時,可以認為石頭的質量只比大象多一點,這個誤差是可以忽略的。這個方法有一定的優點。首先,他的原理簡單,而且在那個年代就已經有了理論依據,在《墨經》中,對槓桿原理已經有了比較全面的講解。
其次,對於曹操這種達官貴人來講,進行製作槓桿之類的這些工作並不特別困難。
原料也好找,沒有前文提到的鐵樺樹找其他木頭就完了,實在不行找工匠製作金屬比如鋼製的槓桿。
但是硬幣都有兩面,有好處就有壞處。這個方法也有它的缺點,尤其是在古代,科技不發達,缺點就更加明顯。
首先,這個方式來測大象體重,準備時間確實偏長了一點。能撐得住大象的槓桿不是說造不出來,但是需要花大量時間和精力。能撐得住大象的重量,這個槓桿的製作工藝也必將非常複雜。
其次,這個方法誤差比較大。除了在添石頭使槓桿平衡的時候存在可以忽略的人為誤差以外,還有很多誤差。製作槓桿的材料,無論是用金屬鍛造還是使用木頭,都不能保證槓桿的質量分佈均勻。槓桿的轉軸還有很大的摩擦力,即使是現代很多實驗中,軸承的摩擦都無法忽略。
在古代還沒有造出和現代軸承相媲美的轉軸的情況下,這個摩擦力就會更加嚴重地影響大象體重的測量結果。
最後,大象的特殊習性。大象不像是狗,往哪牽就往哪上。大象對於站在狹窄的區域具有很大的牴觸性。據我估計,在曹衝的辦法裡,讓大象上船也肯定是費了一番功夫的。
中央電視臺十套曾經有個節目就探討過如何稱量大象重量的這個問題。但是很可惜,在節目中使用了大量的現代科技和工藝來製作測量所使用的工具。
這令我們更加佩服古人的智慧,在當時科技不發達的條件下想出了簡單易行的方式。
總而言之,曹衝確實很聰明。他小小年紀想出的辦法從古代人的角度來講幾乎是無法超越的。我們作為現代人,也只能將自己至於古代人的角度,頭腦風暴一下,想出一些不知是否能真正執行的方法,自己笑一笑就好了。
-
5 # 少荃經史屋
看到這個問題,我趟床上想了有大半個小時,結合古代的條件和工程量不可太大,以及部分現實因素,我查閱了一下金字塔建造的一些猜想,從中得來靈感,給大家展示一下。
道具靈感——坡先建造一個類似這樣左右對稱的坡。在坡頂上方安裝固定滑輪。
造兩臺完全一樣的板車(能放上大象),中間連上繩子,將繩子跨過滑輪放於坡的兩個方向。
其中一個車放上大象,另一個車放石頭。
只要保證放大象的車既不在坡頂也不再坡底,而讓整個系統保持靜止,那另一個車裡的石頭重量就和大象的體重相等。不用擔心兩個車的水平位置是否相同,只要模型平衡靜止即可達到目的。
整個模型的力學知識應該在初三的物理課本中有提到。
受力平衡——力相同。
定滑輪——平衡狀態下兩邊的受力相同。
坡度一樣——平衡狀態下受力分析相同(水平位置不同不受影響)。
結合現實條件不好意思,這樣稱出來的重量可能有誤差。
“不要動刀,還沒完呢!”
關鍵是取決於系統中的光滑程度!
如果坡面和滑輪都能做到儘可能地光滑,誤差那是非常小的。
總結“曹衝稱象”原理的核心其實就是進行等量轉化,而轉化方式是利用了水的浮力來對等重力。少荃這套模型不直接對等重力,而是利用了重力向下的規律,分出一部分力來平衡可測量單位,即可計算大象體重。
-
6 # 夏目歷史君
有是肯定有的,只不過按照實際情況來看,曹衝的方式最適用。
曹衝稱象這個故事想必大家在小學課本上也都曾學過,這則故事是由西晉的史官陳壽左邊寫的有關於曹操史學資料中的一個小故事。
——故事講的是在曹衝五六歲的時候就特別的聰慧,因此深得曹操的喜愛。有一次孫權給曹操送來了一隻大象,但是曹操想要知道這隻大象有多重。於是當時文武百官也就想盡辦法來稱這隻大象的重量,但是大家想來想去也沒有想出什麼好的方法。而曹衝見狀之後就來到曹操身邊,在他的耳邊給他悄悄說了一個方法。曹操聽了之後大喜,便聽從了曹衝用船稱象的方法,而其他的官員見到之後,一個個稱讚稱奇。
《三國志》記載,衝曰:“置象於船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複稱他物,則象重可知也”太祖悅,即施行焉。
那麼以當時的條件來說,除了曹衝這個方法,還有沒有其他方法來測出大象的重量呢?
其實曹衝稱象實際上就是一個等量轉換的原理。因為以當時的條件根本不可能造出一個能夠稱出大象重量的秤。就算能夠造出來,大象作為一個龐然大物,也沒有人能夠提得起這個秤,而且大象也不可能老老實實地在秤上允許測出重量。
所以結合當時的條件來說,只能夠按照曹衝的思路對於大象的體重進行等量轉換之後才可以測出來,因此我們可以按照“天秤原理”。
其實在中國古代的時候就已經明白並且開始使用槓桿了,比如說秦朝的時候修築城牆的時候,對於大型的石塊都是透過槓桿支架的方式將石塊給吊上去,只不過當時人們還並沒有發現槓桿力臂和力的關係,只是明白使用槓桿可以“四兩撥千斤”。
除此之外,在《墨子》一書之中也已經明確闡述到了等臂槓桿的關係(天平原理)。一根木頭中間支起來,兩端重量相同的時候,可以保持木頭平衡。
所以以當時的條件也可以利用這個原理去稱這個大象,不過其做法自然也就和曹衝相似。
——首先做一個足以裝下大象並且可以將其穩定吊起來的牢籠。最重要的就是尋找製造一個等臂槓桿所使用的材料,以及確定槓桿的固定方式。因為古代的時候沒有鋼筋材料,鑄鐵技術也非常一般,所以製作天平的材料必須是木頭。為了讓支撐杆達到一定的強度,必須找那種多年的老樹。
做好的天枰一端著大象,另外一端做成一個牢籠,不斷的往裡面放石頭,等到兩端平衡的時候,測一下石頭的重量就可以測出大象的重量。其實也相當於是將大象的體重進行分解。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個方法只是能夠測出大象的大概體重,並不能夠準確的計算出大象的重量。
不過結合當時的條件來說,也應算是比較準確而且合理的方法了。
比如曾有一個學者提出可以將大象放到一個水池裡,然後慢慢的向水池放水,等到水剛好摸過大象的時候畫還有一個線。然後再將大象取出來,看這水又下降了多少。
透過兩次水線不同的差值來計算出大象的體積。然後再隨意從大象身上砍掉一塊肉,看一下這個單位重量的肉塊會有多重,然後在乘以之前測算出的體積,算一下大象的重量。
但這種方法不僅已經違背了不傷害大象的這個原則,而且也不是很可靠,更是沒有可行性。
——其表面上看起來確實是一個能夠測出大象體重的方法,但是要知道大象身上每一塊肉的密度是不同的,所以只是單一從某一塊來計算,測出來的總體重量偏差肯定很大,而且最現實的一點,大象不可能老老實實的待在水中讓你用水將其給淹住,也不可能老老實實的讓你砍一塊肉。
因此從筆者的個人觀點來看,曹衝稱象的方法已經是當時最為方便,而且效率最高的一種方法了。因為下面所講的槓桿原理,確實能夠測出大象的體重。但是製作一個天平槓桿自然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其安全性也是有待考證的。
最重要的一點是,在古代的時候,人們不懂得輪軸原理,如果在中間支撐的部位,完全靠木頭與木頭之間的摩擦,其誤差是非常大的。
而且使用天平稱大象的體重的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天平支撐點兩側的木頭也必須保證相同的長度和重量,結合當時的條件來看,這一點自然很難達到,因為一棵樹從上到下的密度是不同的。
所以如果保持了天平兩端長度相同,那麼兩端的重量肯定就不同,而當時人們又沒有所謂的配重概念。如果要是剛好讓兩端平衡的話,那麼長度肯定就不一樣了。支撐點兩端的力臂不相同,自然會出現倍數級的誤差,所稱出來的重量偏差可能要比實際值大很多。
而曹衝所想的將大象放到船裡面則完全可以避免槓桿原理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因為船是現成的,而且大象站在船中也會相對老實一點,所以在整個稱重過程中也會相對的簡單快捷一點。
-
7 # 憨夫
曹衝稱象,稱的可能不是大象,可能是半大象。
如果曹衝稱的是大象,那麼裝象的船一定要足夠大。否則,大象上船,船會翻。船太大了,畫出的水線標記只要差一點,大象和石頭的重量對比就會差很多。
以當時人們的能力,還可以用槓桿和稱稱出大象的重量。至於辦法,腦補就可以了。
-
8 # 小東3627
曹衝稱象確實是經典典故,主要是受條件環境影響,辦法少。
但是,還有別的辦法,就是利用蹺蹺板原理,讓大象站在蹺蹺板的一頭,另一頭放石塊,直到蹺蹺板平衡就好了,然後挨個稱石頭的重量,加起來就是大象的體重。其實就是天平⚖的原理。
-
9 # 山中牛
我們老家的人可能很早就有辦法了,我估計在曹衝生長的年代前民間早就用上了。
我們山裡人叫“撐杆子”是用四根很結實的木頭做成的三角架,中間有三個吊環,一根做平衡用的撐杆子,有的也叫吊杆子。
我們哪兒出磑子(磨子)所以地名就叫“鎧子河”。
我老家的農戶不但會種田,而且大部分祖祖輩輩都是祖傳石匠。
農閒時生產隊專門組織起農民做磑子,在山下每年農閒時都能聽到到處是叮叮噹噹的打磑子聲響個不停。每年做的磑子都會摞的和小山一樣,據說都賣到甘肅慶陽一帶了。
他們用各種大小不同的方石塊做成叫石砣子的稱錘上面有重量刻度,每年有牲口會,他們趕會(有地方叫趕集),買賣騾馬牛之類的大牲畜都要用吊杆子過稱。得出準確的毛重量,才能交易。
至於說《三國演義》中說曹衝稱象很聰明,我看如果哪時曹操到我們哪裡去看一下,哪裡的農民是怎樣稱大牲畜的,稱象也不過是多加粗一點“撐杆子”和多加幾個石砣子的事,就不會認為他的兒子很聰明瞭。
我們中國這麼大,特別是陝西人小孩子聰明的連春時期的聖人孔子,遇到“小兒辯日”都回答不上來,被擋在了秦國之外,就掉頭回去了,後來落了個孔子不入秦的笑話。
何況曹操當時未必來過秦地,怎會知道秦人早己用上了撐杆子呢?這充分證明顯示了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聰明才智,一切古代的發明創造,都是勞動人民首先創造出來的亊實,所謂:“華夏傳千古,代有才人出”。
回覆列表
在所有的動物中間,我覺得熊貓是最可愛的。我們拿它和任何動物比就發現熊太大,猩猩太醜;考拉沒有它可愛,孔雀沒有它美麗,大象沒有它害羞。它雖然胖,但不像犀,象,都是未成型的肉團。
它的耳朵圓圓的,像兩扇小扇子,不像貓耳朵那樣又尖又長,也沒有想狗那樣大多數都是耷拉著的。它吃東西時憨厚可愛,不緊不慢地咬,不像猴子一樣跳來跳去。它友好,不害怕生人,不像孔雀一樣膽小。它當然不像老虎,獅子那樣霸道,也不像狐狸那樣小心眼,也不像鳥兒那樣喜歡炫耀自己的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