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婆城到雁城

    吳蜀夷陵之戰劉備大敗,損失了二十多萬人。

  • 2 # 楓葉輝123

    說是80萬人馬,損失60萬

  • 3 # 往事如風2021

    白帝城之戰劉備損失約5000人,陸遜並沒想真攻下白帝城,很快退兵了。

  • 4 # 兔子愛吃甜甜圈

    劉備伐吳損失的不僅僅是猛將,還有很多文臣和蜀漢多年來集聚的軍隊,可以說伐吳的五萬大軍是劉備這麼多年來南征北戰所留下來的精銳中的精銳,這八萬人參與過荊州之戰,參與過平蜀之戰,更參與過和曹操的漢中爭奪戰。而損失的猛將和謀臣都是蜀漢中生代的人才,伐吳之戰結束,諸葛亮整整花了8年時間才讓蜀漢開始恢復元氣,但是失去的人才卻回不來了,可以說伐吳之戰也是間接造成蜀漢後期無人可用的原因之一。這場戰爭的可以說真正開始是從關羽被殺開始,從關羽被殺到劉備伐吳全軍覆沒,劉備損失了南郡、零陵郡、武陵郡、上庸郡(孟達投降曹魏)。損失武將有:關羽、關平、張飛、張南、馮習、傅肜、劉封被劉備所殺、杜路、劉寧投降東吳、黃權投降曹魏。謀士:趙累、馬良等戰死。可以說差點把蜀漢的未來給殺穿了。蜀漢要不是有諸葛亮整個國家或許會在夷陵之戰後崩潰。

  • 5 # 積極的唐玉

    謝邀。關於“劉備伐吳到底損失多少猛將,若不損失這些猛將,諸葛亮北伐會成功嗎”感想如下。首先來說,這些將軍東征一個小小的孫吳都紛紛隕落啦,更何況底蘊深厚的北魏啦,所以即使伐吳的蜀漢猛將還活著,諸葛孔明的北伐也不能如期成功。因為這個所謂的期,也就是諸葛先生能夠在有生之年,可以活著睜著眼睛看到諸葛亮自己所曾說的“還於舊都”。之所以有此結論,就是《隆中對策》的時限太長,超出當時的人的等待期望,以至都厭倦啦戰火,人心思定,不管是誰以何種名義發動的戰爭,都被人所厭棄,更別說諸葛孔明的六出歧山和九伐中原啦,既浪費錢糧,疲於奔命,又沒有一次大獲全功的時候。這就是諸葛孔明《隆中對策》的失敗不足之處,之所以關羽失荊州,並非大意所致,而是對隆中對策的失望,諸葛亮曾說“天下一旦有變,則...”的話。可是這個有變是有時限的,並非是一代新人換舊人的遙遙無期。所以關羽對諸葛亮失望而動搖,劉備也失望而不再堅守。就是諸葛孔明自己也等不下去啦,一頓折騰的結果就是,蜀漢越來越艱難困苦。因為都已經對北魏心生歸屬並且習以為常,甚至年輕的一代已基本上確認北魏的合法地位和權益啦,尤其是在心裡上已然接受,沒有任何問題。所謂的漢室正統已被遺忘失落,不再提起。也就是老一輩的人,像關張趙馬黃那麼大的年紀的人,或許還心心念念不忘漢室恩典,其他人早就沒有印象啦。綜上所述,就算劉備伐吳時損失的猛將活著,也像年輕的趙雲趙子龍一樣已老邁年高,上啦戰場也是白給,對諸葛孔明的北伐也是一點用處都沒有的,所以,完全可以肯定的說,諸葛亮的北伐,成功率非常渺茫。

  • 6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夷陵之戰時,正值蜀漢將領新老交替之時。

    以”五虎上將“為代表的老一代將領群體已漸漸逝去,中生代將領到了該接班的時候。

    可是,此戰中,劉備的中生代將領折損大半,直接導致了”蜀中人才凋敝“的局面。

    不過,似乎也不必過於遺憾。

    因為,從這些中生代將領的表現看,他們並非是可以為蜀漢改天換命的人物。

    夷陵之戰的將領們

    夷陵之戰前,蜀漢的老一代將領已經逐漸交出了接力棒。

    關羽已在荊州被殺;張飛已被手下刺殺;黃忠已在1年前去世;馬超也將在夷陵之戰結束的同一年去世。

    新老交替已經刻不容緩。

    夷陵之戰,馮習、吳班、陳式、張南、傅彤等中生代將領挑起了大梁。

    其中,馮習、陳式、張南、傅彤,都是劉備在荊州時加入劉備集團的。而吳班,則是劉備入川后,以姻親拉攏的皇親國戚。

    這些人,與未參戰的魏延、高翔構成了蜀漢的中生代將領群體。

    除此之外,參戰人物中,還有兩位傑出人物(嚴格的說不應歸入將領類):黃權、馬良。

    從年齡上看,黃權、馬良,也可以看成是中生代人才。

    中生代折損過半,導致人才凋敝

    結果,一戰下來,馮習、張南、傅彤戰死,馬良遇害,黃權因後路被斷而投魏。

    中生代人才,折損過半。

    這一損失,直接導致了後來蜀中將才的凋弊。

    後人常以“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來形容後來蜀中人才的凋敝。其實,廖化也參與了夷陵之戰。只不過,當時的廖化是別督,地位低於上述諸人。

    也就是說,這些人,原本是可以在後來的北伐中成為中堅力量的。

    尤其是黃權。

    當時,黃權已經表現出了一流的謀略能力。在劉備身邊,黃權在軍事上的發言權甚至高於諸葛亮。

    由於這些人的離去,蜀中將才幾乎斷檔。

    不過,也不必過於遺憾。

    因為,這些人,並非能給蜀漢逆天改命的人物。

    隕落將領雖優秀,但非大將才。

    不過,劉備的這批將領,無論是“倖存者”,還是戰死者,都非大將才。(黃權不歸入一般將領類,下節再說)

    首先,從他們此前的表現看,他們與頂級將領尚有差距。

    這些將領是有一定能力的。

    夷陵之戰前期,馮習、吳班曾擊敗李異;張南、陳式曾擊敗孫桓。

    不過,當對手變成頂級名將時,他們的差距就很明顯了。

    漢中之戰時,陳式在馬鳴閣被徐晃大敗。

    猇亭對峙時,吳班率軍誘敵,被陸遜看穿。(不過,似乎騙過了吳軍其他將領)

    夷陵決戰時,“元休輕寇”,大督馮習治軍不嚴,被陸遜抓住機會,一舉擊敗。

    可以說,無論是馮習這樣的隕落者,還是吳班、陳式這樣的“倖存者”,前期的表現與陸遜、徐晃這樣的頂級將領尚有差距。

    其次,從“倖存者”後來的表現看。

    吳班、陳式,是少有的“倖存者”。

    兩位在後來都表現出了優秀的將略。

    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時,陳式收復了武都、陰平,取得了諸葛亮北伐少有的戰果。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吳班與魏延、高翔配合,大敗司馬懿。

    不過,通觀整個北伐,他們的表現與魏延、姜維、王平都有一定差距。

    黃權雖多謀,但也並非改天換命之人

    相比之下,蜀漢損失的最傑出人物,是黃權。

    黃權的軍事能力,不在諸葛亮之下。

    三巴爭奪戰時,黃權率軍擊敗了降曹的七姓夷王,保住了三巴。

    劉備取漢中,“皆權本謀”。

    夷陵之戰時,黃權反對劉備過早大軍冒進,表示願以前部先觀形勢,劉備不納,結果“連營七百里”,陷入被動。

    可以說,以黃權的軍事能力,是完全可以幫助到諸葛亮的。

    不過,黃權,依然非逆天改命之人。

    首先,從能力結構上看:黃權長於略,而奇謀不長。

    以漢中之戰為例。雖然“皆權本謀”,但黃權多是點清思路,具體的臨陣用計(如斬夏侯淵),則依賴法正之謀。

    就此而言,黃權的能力與諸葛亮有些重合。

    諸葛亮北伐,“斷隴右之臂”的思路是清晰的。但“奇謀為短”。

    或許,諸葛亮缺的,是法正,而非黃權。

    其次,黃權是益州派的代表。

    劉備時期,劉備對各派傑出人物基本能人盡其用。益州派、東州派、荊州派,各發揮其能。

    不過,諸葛亮與劉備不同,他畢竟只是“權臣”。

    以諸葛亮與李嚴的相處方式看,黃權即便還在,也未必能盡情發揮其才能。

    無論是能力結構,還是政治身份,黃權,都不是可以替蜀漢改天換命之人。

    總的來說,夷陵之戰,劉備中生代將領損失過半,使蜀中人才進一步“凋敝”。

    這些損失的將領,都有一定的能力,算是不錯的將領。

    但是,以魏蜀實力之懸殊,僅僅“不錯”是不夠的。

  • 7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夷陵之戰是劉備不得不打的一場戰爭,劉備用畢生精力和個人威望所建立的蜀漢政權,不能因為孫權偷襲荊州而放任不管,否則無論是蜀漢政權的人心所向,還是國際威望,都會受到極大的削弱,就連諸葛亮也默不作聲,以預設支援了劉備發動的這場戰爭,但是,劉備卻是在錯誤的時間,發動了一場明顯急躁的戰爭。

    襄樊之戰關羽被殺的訊息傳到益州,劉備肯定是憤怒無比,他的荊州三郡就這樣被曾經的盟友用偷襲的方式奪走,無論為是為關羽報仇,還是為了實現隆中對以奪回荊州為目的,劉備是絕對不會坐視不管的,儘管在戰前,蜀漢損失了一大批名將謀士,關羽、張飛被殺、黃忠去世、法正病死,也沒能阻止劉備發動戰爭。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

    劉備先完成了他畢生打天下的理想,稱帝,然後在兩個月後就開始了發動了戰爭,劉備以及他手下絕大多數荊州籍貫的將領和士兵在戰爭初期都積累了無數的怒火,憑藉這一股士兵,劉備軍起初進展極為順利,一路進展順利,用了半年時間,劉備就推進到了夷陵附近,也就是今天宜昌附近,被陸遜利用這裡的險要地勢所阻擋,雙方開始進入對峙期。

    劉備在此戰中出動的兵力至少有5萬人,包括沙摩柯的一萬蠻軍,從圍著東吳軍隊打到夷陵被阻時,天氣已經轉入了炎熱的夏季,這個時候無論用什麼方法叫陣,東吳軍隊也不再出戰,這個時候劉備犯了兩個重大錯誤:

    一是放棄水軍。

    二是在密林中安營紮寨。

    夷陵之戰地圖

    第一個錯誤導致了東吳利用水軍把軍隊送到劉備軍隊身後,完成了埋伏,這也是為什麼蜀軍傷亡會這麼大。第二個錯誤導致了東吳利用火攻打敗了劉備,這是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的重要原因,他忘記了13年前赤壁之戰,東吳是如何擊敗曹操的了,蜀漢軍隊四十多個營寨被東吳攻破,然後就是東吳軍隊對蜀漢軍隊的大追擊,蜀漢軍大多數戰死,一部分投降,一小部分隨劉備逃回了永安。

    蜀漢戰死的將領名單有:馮習、張南、沙摩柯、傅肜、趙融、馬良。

    馮習是此次夷陵之戰中陣亡的最高級別將領,馮習是前鋒大都督,隨劉備入川奪取益州的將領,荊州南郡人,今湖北公安縣人。張南是此次戰爭的前鋒將軍,也是荊州人,曾隨劉備一起入川奪取益州。沙摩柯是荊州武陵郡五溪蠻夷的首領,劉備花重金請其參戰。想想看,這麼高級別的將領都戰死了,可見當時的戰爭有多麼慘烈!

    吳班

    傅肜是荊州義陽郡人,今湖北棗陽人,擔任別督,為掩護劉備逃走,堅決不投降,力戰而死,趙融也是劉備別督,在夷陵之戰戰死,馬良是荊州襄陽宜城人,馬氏五常的老大,馬謖的兄長,很有才能,擔任侍中一職,是劉備的近臣,戰死沙場。

    蜀漢投降東吳的名單有:黃權、杜路、劉寧。

    黃權當時是率領一萬人在長江以北防範曹魏的,夷陵之戰後,黃權的歸路被東吳軍隊切斷,無法退回益州,所以成建制率軍向曹丕投降。杜路和劉寧是劉備手中的將領,無路可逃時,率軍投降。

    隨劉備一起成功逃回永安的名單有:吳班、廖化、向寵、輔匡。

    夷陵之戰劉備損失了六員大將,向敵人投降了三名大將,一下子就少了9員大將,至於士兵的損失,基本是5萬軍隊全軍覆沒,隨劉備一起逃回永安的軍隊並不多,只知道向寵完整地帶回了一支軍隊,不過千把人,其他的都是潰兵逃回的。

    馬良

    仔細分析劉備在夷陵之戰損失的將領,除了黃權一個人之外,其他的基本上都是荊州人,包括手下的普通士兵,荊州人也佔了大多數,這些人當中很多是十年前隨劉備一起進入益州的老兵,並且這批軍隊中還有不少人參與了漢中之戰,也就是說這是劉備手下一支身經百戰,並且由荊州人組成的軍隊,現在全部喪失。

    從襄樊之戰關羽的失敗,再加上夷陵之戰劉備的失敗,一共讓蜀漢損失了近十萬精銳的野戰軍,而基層將領與中層將領不計其數,同時還永遠地失去了荊州三郡,導致了蜀漢永遠地失去了統一天下的實力和可能,也讓隆中對的戰略規劃成為水中花、鏡中月,不可實現。

    那麼如果劉備不發動夷陵之戰,或者在夷陵之戰沒有損失,會讓後來的諸葛亮北伐更加輕鬆嗎?有可能讓諸葛亮統一天下嗎?

    劉備夷陵之戰後託孤

    諸葛亮北伐最缺的是什麼?一是運糧的手段,因為諸葛亮北伐只能從漢中北伐,漢中北伐就需要穿過八百里秦嶺,這就是傳統意義上的蜀道,路是非常難走的,但是,只要有足夠的運糧軍隊,也不是太大的問題,當年劉邦的十年大軍不也通過了秦嶺由陳倉進入關中嗎?

    二是比較缺兵力和基層將領,以至於都要把馬謖這樣的人送到前線當將領,馬謖的失敗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非常重要,之所以用馬謖,一是因為缺少基層將領,二是因為諸葛亮想要培養基層將領,其實歸要結底還是缺少將領。

    如果那9員大將沒死,5萬荊州兵沒丟,就能相助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更能進一下,想想看,如果鎮守街亭的是馮習、張南、黃權這樣的將領,街亭就不會丟,如果有馬良這樣的謀士在,諸葛亮也不會用他弟弟馬謖,再加上5萬荊州兵的助戰,在街亭妥妥能擋住張郃,那樣蜀漢就能佔據隴西五郡。

    諸葛亮北伐

    我覺得諸葛亮能在隴右、涼州一帶與曹魏打成拉鋸戰,至少能暫時佔領隴右五郡,然後可能威脅涼快,切斷關中與涼州的聯絡則是諸葛亮北伐的第二步,第一步佔據隴右肯定能達到,至於能不能佔據涼州,則不一定了。

    因為曹魏在後面憑藉強大的實力發動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在絕對的實力面前,除非天下形勢逆變,否則是不可能贏的,所以大機率諸葛亮有可能拿下隴右,然後與魏軍在涼州和關中對峙,最後就是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統一天下應該是不可能,因為沒有時勢,北方的曹魏早已經是統一的政權了。

  • 8 # 歷史笑春風

    蜀漢建國之後,劉備在經過深思熟慮後,發動了對東吳的討伐,爆發了著名的夷陵之戰。在這場戰役中,劉備遇上了東吳名將陸遜。陸遜在經過長時間的防禦後,在劉備“兵疲意沮,計不復生”的情況下,以火攻對劉備發起了奇襲。劉備被打得大敗,被迫退回西川。經此一戰,蜀軍損失慘重。史書上記載,蜀軍“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

    蜀漢因此一蹶不振,諸葛亮在《出師表》時說,當時是蜀漢的“危急存亡之秋也”。多虧了諸葛亮力挽狂瀾,勵精圖治,才使得蜀漢逐漸穩定下來,並對曹魏發動了北伐。那麼,蜀漢在這一次戰役中到底遭受了多大的打擊呢?如果這些損失得以避免,隨同諸葛亮北伐,形勢會有所不同嗎?

    一、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損失的將領。

    在劉備發動夷陵之戰之前,蜀漢遭受了荊州之戰的失敗。原本在《隆中對》裡準備用來北伐宛洛的那支主力,連同主帥關羽隨著荊州的丟失而敗亡了。這使得劉備手中,只剩下準備北伐秦川的軍隊。不過,這支軍隊也是久經戰陣的精銳,在漢中之戰中曾經擊敗過曹操親自率領的魏軍主力,戰鬥力也不容小覷。

    但是,這支主力軍隊的骨幹將領張飛,卻在戰役發起時意外喪生了。張飛是劉備陣營中僅次於關羽的名將,與關羽一起入選過古代的七十二名將。他叱吒風雲,英勇善戰,在以往的戰爭中屢建奇功。在長坂坡張飛率領二十名騎兵就阻止了曹操大軍的追擊,在入川之戰中,他奪取江州,義釋嚴顏,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漢中之戰中,他大敗曹魏名將張郃,使得張郃丟掉戰馬,率領十幾個部下爬山逃命。這些戰績,都顯露了張飛過人的軍事才能。

    因此,劉備將張飛佈置與蜀中的機動位置,並任命他為司隸校尉,準備讓他擔任北伐的重託。但是這一次劉備轉變作戰方向,就將張飛調過來作為伐吳的主力。誰知道由於張飛平時對手下暴而無恩,在發兵時被部下所害。這使得劉備失去了能征善戰的勇將,後來有人評價說,張飛既死,蜀軍可以無出矣。但是劉備依然堅持己見,出兵伐吳遭到了慘敗。

    張飛一死,老一輩的將領基本都凋零了,劉備只有依靠提拔新的將領。他在出兵伐吳的時候,自己親自擔任主帥,以張南為前部,馮習為大督,趙融、廖淳、傅彤為別督,杜路、劉寧跟隨中軍領軍吳班,以侍中關興為中監軍,還有將軍陳式、黃權等人,文官中還有劉巴、張紹、馬良、程畿等人一同出兵。

    我們看這些文武群臣,是劉備多年收集培養的骨幹。但是,在夷陵之戰中,這些人中很多人都損失了。在戰役之初,馮習和吳班一起擊破吳軍,一舉推進數百里,顯示了他過人的軍事才能。可是在遭到陸遜火攻後,由於軍隊大亂,馮習戰死於武將潘璋之手。

    在吳軍擊破蜀軍後,蜀軍依然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在戰鬥中,張南戰死於虢亭。傅彤則為了掩護劉備撤退,在激烈的斷後作戰中全軍覆沒,自己也被吳軍擒斬。杜路、劉寧因為走投無路投降東吳。文官中,馬良和程畿也都戰死沙場。偏將軍黃權被劉備派到北岸防備魏軍,也因為後路被切斷,投降了曹魏。

    二、夷陵之戰的損失對蜀漢的影響。

    我們僅僅看前面所說的情況,就知道這次失敗對蜀漢是影響是巨大的。這次失敗,使得蜀軍的主力遭到了毀滅,一時間蜀漢陷入風雨飄搖之中。雖然諸葛亮在成都開設大營,重新編練軍隊。可是這支軍隊完全是新軍,沒有老軍隊做骨幹,作戰經驗不足,嚴重影響了戰鬥力。

    而將領的喪失影響更是深遠。劉備作為蜀漢的開國君主,對人才的識人善任是出名的。他在世的時候,提拔任用了大批的人才。在劉備去世前,還提醒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後來的實踐證實了劉備的看法。

    可是夷陵之戰的失敗,讓劉備多年的心血毀於一旦。已經身心俱疲的劉備,已經不可能再重新選拔培養新的將領隊伍了。他在夷陵之戰後見到馬忠,感嘆說,雖然失去了黃權,但是得到了馬忠,說明人才還是不會斷絕的。可是蜀中雖然有人才,卻因為缺乏劉備這樣的伯樂,也難以得到選拔任用。這造成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局面。

    除掉上述的那些損失的文官武將外,讓劉備最心疼的損失,是黃權那支軍隊的投降。這是因為黃權的那支軍隊裡,除了出色的人才黃權外,不僅僅有著精銳的將士,還包括有一大批准備接受荊州的行政人員。這些行政人員是劉備為了奪取荊州後,儘快恢復對荊州的統治而預帶的。

    因為黃權的軍隊執行的是防備曹魏的任務,戰鬥任務最輕,也最安全。為了最大程度的保證這些人員的安全,劉備將這些人員安置到了黃權的軍營。誰知道由於戰鬥的失敗,黃權退路被東吳切斷,只得投降了曹魏。這些人員的投降,讓魏帝曹丕喜出望外,於是發生了三國時期最大的一次封賞。

    在史書中記載,這一次對曹魏的投降中,包括的官員有黃權和南郡太守史郃為首的三百一十八人,曹丕對這些人都有封賞。其中拜黃權為侍中、鎮南將軍,封列侯。封史郃等四十二人為列侯,一百多人為將軍和郎將。這三百多名人才的喪失,對蜀漢的影響是巨大的。

    我們從曹丕一氣對這些人封了四十多個侯,可以看出這批投降人員的身份、地位和能力。劉備選拔這些人員是為了儘快恢復佔領區的統治,自然對這些人的能力十分注重。丟失這麼一大批能幹的人才,對於原本人才資源匱乏的蜀漢,可謂雪上加霜。

    三、如果這些人員不喪失,諸葛亮的北伐是否能夠成功。

    我們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夷陵之戰的損失對蜀漢政權的影響。如果這些軍政人員沒有喪失,由諸葛亮領導他們北伐,即使不能成功,蜀漢的形勢也會比諸葛亮北伐時的形勢要好得多。

    首先,我們從軍隊來看。如果劉備沒有在夷陵之戰中喪失那支精銳主力,諸葛亮北伐時的軍隊戰鬥力會有很大的提高。諸葛亮訓練的軍隊雖然十分嚴整,但是這支軍隊缺乏久經戰陣的兵將作為骨幹,戰鬥力是有限度的。

    我們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就能夠看到,雖然諸葛亮兵出祁山時,“戎陣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可是街亭一戰,這支軍隊的戰鬥力就露了底,被遠道而來的張郃打了個星散流離。為了提高軍隊的戰鬥力,諸葛亮也想盡了辦法。他以自創的八陣圖訓練,保證了軍隊立於不敗之地。可是,這也是犧牲了機動力作為代價的。軍隊的戰鬥力不足,也是諸葛亮不肯採納魏延子午谷奇謀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夷陵之戰中的那五萬精兵不喪失,整個局面就會完全改觀。這五萬精兵的戰鬥力強悍,劉備想要以他們擊敗數量超過自己的吳軍,取得戰役的勝利。即使是在局面完全不利的情況下,這支軍隊也讓吳軍付出了過萬人的損失。假如這支軍隊出現在北伐的戰場,是完全可以與魏軍主力相抗衡的。

    其次,我們從將領方面來看。如果張飛不死,北伐蜀軍的主帥必然是張飛。張飛的軍事能力有目共睹,諸葛亮的主要對手張郃就曾經是張飛的手下敗將。如果張飛和魏延、吳懿、王平這些將領相配合,再加上那五萬精銳為骨幹的蜀軍,肯定會對魏軍形成巨大的優勢。

    如果曹魏採取固守對峙的戰術,蜀軍由於兵多將廣,完全可以採取機動作戰,調動魏軍而殲滅之。如果這樣,就不會有司馬懿對抗諸葛亮的那種局面的發生。蜀軍採取以正合,以奇勝的戰術,勝利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

    最後,是對蜀漢政局的影響。如果夷陵之戰中的那些對劉備忠心耿耿的軍政人員沒有損失,蜀漢的人才數量會大大增加。這樣,脫離了北伐重擔的諸葛亮,就能夠更加順利的對蜀漢進行治理,提高蜀漢的軍事、經濟實力。

    在諸葛亮的《出師表》中,我們可以看到,蜀漢人才的匱乏。表中的將軍向寵,被諸葛亮寄予厚望,而他只不過是夷陵之戰中那四十多營蜀軍中,碩果僅存一營的將領。我們可以想見,在那覆滅的四十多營蜀軍中,該有多少超過向寵的人才。

    我們也可以想見,如果馬良、程畿、黃權這些人沒有損失,諸葛亮也不可能去用馬謖做街亭之戰的主將。而那三百多精選的軍政人才如果沒有損失,諸葛亮也不會事必躬親,鞠躬盡瘁的病逝於五丈原。可以說,這些人才的喪失,才是蜀漢最大的損失。

    結語:

    夷陵之戰對蜀漢政權的打擊是巨大的。這一仗,劉備不但損失了原本用來北伐的五萬精兵,還損失了大批的軍政人才。這些人中有張飛、馮習、張南、傅彤、杜路、劉寧、黃權等人,還有原本準備接管荊州的南郡太守史郃等人。

    這些兵將和軍政人才如果沒有損失,隨同諸葛亮投入到北伐的戰場,歷史將會重新改寫。由於軍隊有能征慣戰的將領張飛率領,有精銳軍隊為骨幹,諸葛亮就可以放心的專心治國理政。這樣,蜀漢在諸葛亮的領導下,會更加繁榮昌盛。而在諸葛亮的支援下,前線的軍隊也能夠獲得更大的勝利。這樣,即便是北伐不能成功,蜀漢的形勢也會比現實中好得多。諸葛亮也能夠多活許多年,不會秋風星落五丈原了。

  • 9 # 仁者厚德載物

    公元221年7月,劉備在成都稱帝恢復漢朝以後,為了替關羽報仇奪回荊州,劉備不聽趙雲等人的勸諫,一意孤行親自統帥數萬蜀漢軍隊主力大舉進攻孫權集團,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戰。

    這一戰,孫吳集團的大將陸遜火燒連營,劉備一敗塗地,逃回白帝城,氣憤交加,最終病死在白帝城,劉備伐吳到底損失了多少員猛將?

    劉備伐吳損失的頭號大將就是五虎上將之一的張飛,在劉備下達伐吳命令以後,張飛積極響應準備出兵江州,卻因為對部下過於嚴厲,被部將張達、範強謀殺。

    除了張飛,蜀漢軍隊在夷陵之戰中還損失了很多猛將,比如張南、馮習、胡王沙摩柯、傅肜等。

    另外,蜀漢將領杜路、劉寧等因走投無路被迫投降孫吳。

    蜀漢大將黃權因被吳軍截斷歸路,被迫投降了曹魏。

    蜀漢猛將傅肜在保護劉備撤退中,力戰而死,當時,他手下的人全部戰死了,吳軍勸他投降,傅肜大罵說,吳狗!怎麼會有投降的漢將軍!然後,戰死沙場。

    蜀漢除了損失眾多猛將以外,文官戰死的有馬良和程畿等。

    馬良是馬謖的哥哥,劉備伐吳時,先派遣馬良去武陵招納五溪蠻夷,聯合出擊孫權,劉備慘敗後,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時被東吳將領步騭截擊而遇害。

    程畿是蜀漢的從事祭酒,相當於隨軍參謀,劉備戰敗後,蜀漢軍隊兵敗如山倒,吳軍追來,有人勸他扔下船隻逃走,程畿說,我在軍中,未曾因為敵人棄船而走,何況跟隨天子而遇見危險呢!

    吳軍追兵趕上程畿的船隻,程畿親身持戟與敵人大戰,甚至有敵船翻倒在江中。後來,大批的吳軍趕到,人多勢眾,一同攻擊程畿,程畿英勇戰死。

    夷陵之戰是劉備一生最大的一次慘敗,也是劉備稱帝以後發動的唯一一次戰爭,結果卻以損兵折將慘敗告終,是蜀漢遭遇繼襄樊之戰關羽軍團全軍覆滅丟失荊州的巨大打擊以後又一次沉重打擊,使劉備集團從鼎盛時期迅速一落千丈,一統天下恢復漢朝的曙光轉瞬即逝。

    如果劉備不一意孤行發動夷陵之戰,不損失如此眾多的名將謀士,諸葛亮北伐成功的可能性肯定會大幅度增加,比如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會更加人才濟濟,有智勇雙全的馬良在,也不可能發生馬謖失街亭這樣的致命失誤,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很可能就取得重大進展。

  • 10 # 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公元221年七月,劉備親率數萬大軍(保守估計得有5萬)東征伐吳,結果在夷陵一帶遭受慘敗,史書記載劉備“僅以身免”,劉備損失有多大呢?陳壽在《三國志》中的描繪說是“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這裡面可能會有些誇張,但當時劉備大軍被陸遜火燒四十餘營,僅帶著少數人逃亡魚腹縣的白帝城,後來幸虧駐守江州的趙雲和駐守巴西郡的馬忠各帶了5000千人馬前來救援,保障了劉備在白帝城的安全,由此也可見劉備在這一戰的損失,真的是無法估量的。

    我們知道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現在,一個企業也好,一個國家也好,人才是最重要的一項儲備。

    我們來看看劉備在伐吳一戰中到底損失了哪些文臣猛將?若他們不死諸葛亮北伐會成功嗎?先說劉備在伐吳一戰到底有哪些損失?

    1.劉備損失的兵力情況。前面說到劉備伐吳帶了大約5萬大軍,要知道這5萬大軍是劉備最精銳的部隊,是劉備從荊州帶出來的,先後經歷過奪取益州和漢中之戰的磨練,以後也是劉備出秦川北伐的中堅力量,從史書記載上來看這5萬大軍幾乎算是損失殆盡,黃權所部在被劉備放在江北防禦魏軍,劉備兵敗的時候黃權被吳軍切斷退路,只好率軍降魏等。要知道培養一支善戰的精銳部隊,不是拉一些壯丁補充到軍隊就可以了,而是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去慢慢培養和訓練,這種代價對蜀漢是巨大的。

    2.伐吳出征準備之前損失張飛這一絕世猛將。劉備東征之際即命令張飛率精兵萬人沿閬水南下,到江州和自己會合,劉備正欲率領將士出發就道,不料從閬中傳來緊急報告,張飛被部將所害,首級被送到東吳。張飛守閬中,在巴郡一帶擊敗張郃,早已已經成為獨當一面的名將,張飛的被害無疑是對劉備一個致命的損失,這也使得劉備少了這樣一位可以衝鋒陷陣的大將。

    3.文臣武將或戰死或投降。

    夷陵之戰中,有詳細記載的戰死的部將有4位,他們分別傅彤、張南、馮習、沙摩柯,還有兩位重要的謀士馬良和程畿。

    傅彤以中軍護衛隨劉備伐吳。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史書記載傅彤為保護劉備率軍斷後,死戰吳軍,拒絕吳軍的勸降並大罵吳軍,最後因精疲力竭死戰而死。可惜的是,這樣一位名將最後卻戰死在了夷陵戰場上,這對蜀漢來說,可以說是重大的損失。其子傅僉,後來跟隨姜維伐魏,後魏軍進攻漢中,傅僉戰死殉國。

    張南、馮習分別為劉備的前鋒大將,劉備伐吳前期以馮習、吳班為先鋒。馮習與吳班從巫縣擊敗東吳將領李異等,一直推進到秭歸。後來陸遜突襲反攻之時張南、馮習與蠻王沙摩柯被當場斬殺。

    馬良和程畿是劉備伐吳時的謀士,其中,馬良最為出名。馬良原是荊州的名士,馬良在出使聯絡五溪蠻的過程中不負劉備所託,成功說服蠻王沙摩柯出兵相助。若其不在夷陵之戰中身死,或許馬良也會在蜀漢後期的朝政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程畿是劉備伐吳時的隨軍參謀,夷陵之戰蜀漢慘敗後,程畿不肯撤退,親自斷後阻擊敵軍,為了保護劉備撤退,程畿也多次受傷,後來,他在江上與吳軍拼鬥,力竭而亡。

    還有前面說的黃權被斷後路後降魏,杜路、劉寧等將領卸甲降吳。

    說完劉備在伐吳之戰中的損失,那麼假設下如果他們不死諸葛亮北伐會成功嗎?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一個優秀合格的將領需要在戰爭中不斷鍛煉出來的,諸葛亮主政和北伐期間,其實人才還是比較緊缺的,至於到了後期甚至出現“蜀漢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尷尬局面。

    諸葛亮北伐不能成功的原因是多種的,人才是一方面,還有其他的因素比如國力、經濟、土地、財力、人口等,益州一州之地,加上崇山峻嶺難行的蜀道,去對抗佔據九州之地的曹魏,本身的硬實力與別人相差太多。

    諸葛亮北伐為何會小心謹慎?因為蜀漢家業太小,容不得大的失誤和失敗,如果有足夠的資本,諸葛亮或許會同意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但他沒有,所以就算魏延這個奇策就算有一半的成功率,諸葛亮也不敢輕易冒險嘗試。

    但有一點,如果劉備在夷陵之戰沒有那麼大的損失,蜀漢面臨的局面會好很多,首先諸葛亮不用事事親力親為,他自己也不會因為過度勞累致死,畢竟諸葛亮死的時候才54歲,等到天下形勢有變的時候,還是大有所為。其次軍隊方面新老交替,老一輩將領可以培養年輕一輩,作為以後北伐的中堅力量。再有諸葛亮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治理蜀國,憑藉諸葛亮的治國才能把蜀國治理得民富國強沒什麼問題。

    總結:夷陵之戰是三國曆史上的三大戰役之一,其影響深遠,夷陵之敗讓剛建立的蜀漢政權受到近乎致命的打擊,不僅損失大量精銳士兵與物資,還有多名將領陣亡。而劉備的死亡更讓這個建立在他個人名望之上的國家搖搖欲墜,國內叛亂四起。諸葛亮花了整整5年的時間才能重建軍隊與平定這些叛亂,並讓國力提升到可以對外出兵的地步。如果劉備伐吳之戰沒有那麼大的損失,諸葛亮的北伐成功機率是不是大了很多,正如聽聞劉備兵敗的訊息後,諸葛亮嘆息““如果法孝直還健在,將能制止主上東征;即使東征,有他隨行,主上亦一定不會傾危如此的。”這裡面既有諸葛亮對此的無奈,也有對此次兵敗損失的心痛。

  • 11 # 電視劇裡看歷史

    死了不少。

    正史中劉備伐吳帶了五萬。然而這五萬人幾乎沒人能夠順利的回到成都,畢竟大火無情,想當年曹操20多萬軍隊在水面上都被燒的片甲不留,更別說劉備還傻一傻的把軍隊放在森林裡面,估計當時陸遜心裡都已經樂開了花。這傻蛋,不燒你,我燒誰

    劉備運氣不知道算好還是不好,雖然沒有死在戰場上,然而,退守永安宮的時候也被病死

    至於劉備帶去的將軍,這基本上是全軍覆沒,首先黃忠是沒有在這場戰役中死去的,因為在劉備伐孫權之前,黃忠就已經病死了,據三國志記載陸遜稱大火燃燒之際將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斬首,馬良傅肜斷後的時候被斬殺,此外,黃權被吳軍圍困,不得已投降了曹魏,總之,這次戰爭使得劉備軍中的中上層軍官死傷殆盡,蜀漢的國力遭受了巨大的損失,近20年無法恢復

  • 12 # 元哥說歷史

    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漢昭烈帝劉備率領水陸大軍七十萬(實際為4萬戰兵,一萬蠻兵)誓師伐吳。東吳在遣使求和被拒後,一邊向曹魏稱臣,一邊派陸遜為大都督起兵防禦蜀漢。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六月,東吳大都督陸遜趁劉備大軍在深山密林中躲避酷暑時,以一把大火將劉備全軍幾乎燒得灰飛煙滅。

    上文是史料《三國志》中,關於蜀漢和東吳之間夷陵之戰的部分記載。我們都知道,劉備發起夷陵之戰並慘敗後,丞相諸葛亮為了恢復漢室江山,不惜多次北伐中原,但從來都沒有獲得過真正的優勢。關於這點很多人都說是諸葛亮無能,比如他沒有采取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等。

    那麼這裡我們不妨假設一下,如果劉備沒有伐吳,或者伐吳沒有損失那麼大,那後來的諸葛亮北伐能不能成功?在正文開始前,我們先來簡單瞭解一下,劉備伐吳時都損失那些文臣武將(只說正史而非演義)。

    劉備伐吳從開始到結束,損失的人員基本包括張飛黃權沙摩柯李朝王甫程畿張南馮習傅彤馬良杜路劉寧趙融等。這些損失的人員當中,以張飛,黃權,馬良,沙摩柯為高層骨幹人員,可以說他們的損失,直接導致蜀漢的高層將領幾乎斷代。

    其次,李朝,張南,傅彤,趙融等人是蜀漢的中堅力量(當時都是別將以上軍銜),換句話說,他們戰死時不過二十餘歲,如果說沒有這件事,那麼對於諸葛亮日後的北伐,也應該是能起到很大的幫助。劉備伐吳除了損失數十員高階的文臣武將外,更重要的是損失了4萬多的軍中精銳,假如說這4萬人能活下一半,那日後諸葛亮北伐時也不至於那樣拮据小心(諸葛亮北伐人數最多時也不超過5萬)。

    說完了劉備伐吳的損失,我們再來聊聊如果這些損失都不存在或只損失了一半左右,那諸葛亮日後的北伐能否成功。這裡筆者先說自己的結論,那就是即使劉備伐吳的損失很小,甚至連一小半都沒有(沒有陣亡任何一位高階將領或謀士),那以後的諸葛亮北伐也不會成功,或者說最多隻能給曹魏帶來更多的煩惱而已(除非曹叡突然變高緯)。至於為什麼有這個答案,筆者有以下幾個看法:

    其一,關羽之死的代價太過重大

    早在蜀漢還沒有建立前,劉備就和諸葛亮確立了隆中對,而隆中對在《三國志》中的記載為,利用當時劉表的見識淺薄與魄力不足兩個缺點,先行佔領“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的荊州,然後再利用劉璋的闇弱無能而吞併他“沃野千里,險塞萬分”的益州。佔據荊州和益州後在聯合已歷三世的東吳,共同抗衡北方擁有六州之地的曹操(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透過這個隆中對我們不難看出,諸葛亮與劉備最初的設想是,透過益州和荊州兩條路線來開啟北伐中原的門路,而且因為有東吳作為後援,所以能毫無顧忌地一心向曹魏用兵。然而漢中之戰後沒等蜀漢喘口氣,擁有假節鉞之權的關羽就擅自發動了襄樊之戰,並直接將荊州三郡全部“送給”了東吳。

    前文提到,北伐成功的關鍵是在於益州和荊州的雙管齊下,但現如今荊州已丟只剩益州,而且還是個剛剛經歷完一場大戰的益州,那蜀漢又何談北伐成功呢?畢竟曹魏那邊,只需要派遣曹真或司馬懿之類的上將封死雍州(原先的涼州及隴右地區)之道,那蜀漢就算說破大天也不可能北伐成功,畢竟曹魏的後勤遠超蜀漢,而且還以逸待勞只是防守。

    其二,劉備伐吳的後果很嚴重

    這裡或許會有朋友感到疑惑不解,筆者前面說的是劉備伐吳損失很小,現在又說後果很嚴重,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其實這兩者之間並沒有任何關係,或者說這個後果很嚴重並不是說劉備伐吳的損失大小問題。這裡筆者說的後果很嚴重,是指劉備伐吳直接導致隆中對的另一個戰略支撐點也打了水漂,那就是東吳的支援。

    隆中對中諸葛亮曾對劉備說過“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這樣一番話,而這番話的另一層意思正如前文所說,即東吳只能作為後援或盟友,而萬萬不能當作敵人,起碼在北伐階段是這樣。那這是為什麼呢?答案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即使劉備擁有荊州益州兩地,那勢力也只是和東吳一樣大,而且還處在東吳的前面。

    如此一來,假如他們在北伐的時候,東吳沒有提供幫助反而背刺一刀,那他們豈不是還得抽空防守東吳,而一旦要防守東吳,那用在北伐上的兵力和戰鬥力就又得被削減不少,畢竟東吳的實力也是不容小覷的。

    這裡筆者還要說的是,前面說的這些都是建立在荊州三郡沒有丟失,關羽沒有陣亡的情況下。可劉備伐吳時,荊州已丟關羽已亡,且因為劉備伐吳還直接導致蜀漢與東吳交惡。事情假如到了這個地步,諸葛亮想要北伐成功,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或者換句話說,在他手上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最後,關於“劉備伐吳損失了多少文臣武將,如果他們不死,諸葛亮北伐能成功嗎”這個問題,筆者個人的回答是,劉備伐吳損失了大約十五位以上的中高階文臣武將,而如果他們不死,諸葛亮北伐也不可能成功,頂多是讓曹魏多點麻煩而已。原因有兩點,一個是關羽之死導致蜀漢損失一員上將及荊州三郡,一個是劉備伐吳導致蜀漢與東吳交惡,自此便需要時刻防備東吳的背刺一刀。

    參考資料:《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等。

  • 13 # 信陵小司徒
    (一)收復荊州 大舉伐吳

    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二月,季漢前將軍關羽在北伐襄樊五個月後,被曹操、孫權兩大集團夾擊,最終落敗。

    關羽與長子關平在敗逃一個月後,被東吳潘璋所部馬忠在臨沮章鄉俘獲,隨後遇害。

    最後,劉備所屬荊州五郡(建平、宜都、零陵、武陵、南郡)全部被東吳據有。

    十四個月後,劉備在成都正式繼位稱帝,改元章武,同年六月,也就是在劉備繼位還不到兩個月的時候,劉備便是大舉出兵伐吳。

    夷陵之戰就此拉開帷幕,此戰,劉備親自任統帥,侍中馬良為隨軍參謀,鎮北將軍黃權隨軍策劃。

    將軍馮習、張南、吳班、陳式等為各部都督,動員大軍約十萬人,前軍四萬至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二月,便是推進到了秭歸、夷陵一帶。

    可是,在這裡,一直相持到了同年六月,劉備都是無法前進絲毫。

    雖然當時侍中馬良已經動員武陵郡諸民族響應劉備,可是一方面劉備大軍無法跨越武陵大山。

    另一方面,東吳交州步騭率軍一萬餘人前往武陵,牽制馬良。

    就這樣,僵局一直持續到同年八月份,東吳陸遜開始大舉反攻,劉備接連在夷陵、馬鞍山遭遇慘敗。

    最終敗退至白帝城,損兵約四萬人,大批軍將陣亡,那麼,正如題主所問,損失的將領,都有誰呢?

    (二)一世人傑 有所裨益

    由於題主所問的是損失,所以,名單的數量具體為以下幾人,分別是張飛、黃權、馬良、張南、馮習、傅彤等六人。

    對於張飛,是在劉備剛剛釋出伐吳詔書的時候,也就是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六月,便被部下範疆張達殺害了。

    對於張飛這位被稱為“當世虎臣”、“熊虎之臣”、“萬人敵”的存在,他的被害的確對劉備集團打擊不小。

    其次,是黃權,黃權是蜀中有名的俊傑,在投降劉備的益州派中,黃權非常受到重視,被任命為護軍領偏將軍,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參與劉備集團高階決策的。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十一月張魯投降曹操之前,黃權便建議劉備接納張魯。

    此後黃權更是與法正一起,建議劉備攻打漢中,都被劉備所採納。

    此次伐吳,黃權更是建議劉備,以自己為前驅,防止東吳反撲,可是劉備並未聽從,以黃權都督江北水軍,當夷陵戰敗時,黃權回蜀無路,被迫率領手下三百多人,投降了曹魏。

    第三人馬良,則更是荊襄一帶,堪與龐統、廖立比肩的大才,更是被人稱之為“馬氏五常,白眉最良”,深受劉備、諸葛亮的倚重,諸葛亮更是與其稱兄道弟,連孫權都相當的賞識,可是此次夷陵大敗,馬良在武陵也死於亂軍之中,不可不謂之巨大損失。

    對於張南、馮習、傅彤三人,史料記載過少,只知道張南馮習都是南郡人,追隨劉備入蜀,此戰為都督前部的左右督,劉備看人一向很準,如果馮習張南沒有統兵實力,劉備不可能將幾萬大軍交給他們。

    也有人認為,張南曾經是袁紹手下的張南,但是畢竟史料缺失,而傅彤,則是荊州義陽人,也是在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十二月追隨劉備入蜀。

    劉備稱帝后,擔任祭酒一職,但實際行使將軍權力,此次夷陵戰敗,傅彤留下斷後,吳軍勸其投降,傅彤破口大罵道:

    “吳狗!何有漢將軍降者?”

    此後,傅彤力戰而死,值得一提的是,傅氏一族,滿門忠烈,四十年後,蜀漢滅國之戰時,傅彤之子傅僉擔任關中都督,臨危受命,在陽安關夏,力戰鍾會十餘萬大軍,最終戰歿沙場。

    所以,不難看出,劉備在伐吳之戰時所損失的六人,張飛力敵萬人,但是到諸葛亮北伐時,也是六年之後,若張飛尚且在世,很可能與諸葛亮產生齟齬,但對於北伐的成功,必然有促進的作用。

    若街亭有張飛在,對陣張郃這位手下敗將,或許有著相當的把握,而黃權、馬良都是一時荊蜀的俊傑,其二人不比向郎、張裔、馬謖、廖化等人要差,若是北伐之時,尚在,勢必會為諸葛亮分擔壓力。

    至於馮習、張南、傅彤,儘管沒有看出有什麼過人的軍事造詣,但是忠勇可用、悍不畏死,也定會對北伐有所裨益。

  • 14 # 能文善武

    劉備發動的夷陵之戰,最終失敗,而這場失敗,也讓蜀漢元氣大傷,從鼎盛走向衰敗,很多人都認為,如果夷陵之戰不損失眾多猛將,有了這些人,諸葛亮北伐就會成功,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我們說一下劉備伐吳,劉備伐吳其實已經到了必須要做的時候,因為劉備丟失的荊州十分重要,諸葛亮的《隆中對》反應出的僅僅是一部分,而荊州的人口、經濟實力和地理位置都是蜀漢所需要的,畢竟僅僅一個益州侷限了蜀漢的發展,沒有了荊州之後,蜀漢在爭奪天下的局面就會處於劣勢,所以劉備伐吳也走的是步步為營的策略,但劉備還是輸了。

    損失的人才

    夷陵之戰讓蜀漢元氣大傷,其中一項便是人才的損失,而這些也都是蜀漢的精英。

    馮習和張南:二人深得劉備信賴,視為自己的親信,也是蜀漢的未來,可二人均戰死。

    傅彤:他是劉備的中軍護衛,為保護劉備,最終精疲力竭,吐血而死,他戰死之際,創造出“吳狗”一詞,這樣忠心耿耿的武將,實屬難求。

    馬良和程畿:二人是劉備伐吳的主要謀士,馬良最出名,他出身荊州馬氏,馬氏是荊州的大家族,有著很高的名望,馬良更是馬氏五常之首,就是他憑藉一張嘴,讓沙摩柯帶著一萬五溪蠻兵前來助陣,是蜀漢的重要謀臣;程畿作為一名文官,關鍵時刻臨危不懼,最後親身持戟與吳軍戰鬥,奮力戰死。

    沙摩柯:五溪蠻首領,前來助陣劉備伐吳,但不想因此丟掉性命,使得蜀漢缺失了一個好的盟友。

    王甫:劉備非常器重他,隨劉備參加夷陵之戰,不幸戰死。

    杜路和劉寧:夷陵之戰失敗後,被吳國包圍,被迫降吳。

    黃權:黃權算是出色地完成防守魏國的重任,但是因回蜀之路被斷,不願降吳,於是被迫降魏。

    除此之外,夷陵之戰前前後後去世的還有關羽、關平、黃忠、馬超、張飛等人,皆是蜀漢重要人才,難怪蜀漢後期會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北伐的結局

    這些人如果真的都在,蜀漢的北伐只能說會讓諸葛亮人手充裕,可能守街亭之事不會交於馬謖,但是北伐的勝負其實很難說的。

    夷陵之戰除了人才上的損失,還有精神領袖和兵力上的損失,精神領袖無疑就是劉備,劉備的死並非致命,但兵力上的損失卻是最致命的。

    劉備東征,蜀漢出動的兵力為4萬多人,此時蜀漢剛剛經歷漢中之戰和關羽北伐,損失了很多兵力,漢中之戰劉備一方已經到了男子當站、女子當運的地步了;關羽北伐更是全軍覆滅,損失約3萬人馬,這對於蜀漢來講已經是很大的消耗了,不是一時半會能夠緩過來勁的,僅僅兩三年之後,再對吳國用兵,無疑沉重的負擔。

    再加上夷陵之戰,雖然沒有詳細的人員傷亡,但是在《傅子》中有這樣的記載:“吳軍消滅蜀漢軍八萬餘,劉備僅以身免。”蜀漢損失八萬人雖然不對,但是對於劉備“僅以身免”的描寫十分突出,之後趙雲來救和收拾的殘兵使得永安駐紮蜀漢軍隊近2萬人馬,也就是蜀漢部損失人馬應該在3萬人左右,這才是對於蜀漢來講最致命的地方。

    短短四五年的時間,蜀漢三場戰爭最低損失為6萬人馬,這其中還沒辦法計算漢中之戰的損失,按照《三國志·後主傳》注引《蜀記》所記載:“(劉禪)又遣尚書郎李虎送士民簿,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蜀漢投降的時候,全國為94萬人口,其中士兵有10萬出頭,雖說古代人口統計是個糊塗賬,但是蜀漢相比曹魏的443萬人口,足足差著4倍之多,兵力上也按4倍來算,蜀漢怎麼與曹魏競爭。

    夷陵之戰後,諸葛亮竭盡全力,經過5年的修生養息,才重建軍隊和平定國內叛亂,228年才有了對外出兵的能力,可見損失的人才並不是致命的,而兵力的損失才是最致命的。

    綜合來看,即便是夷陵之戰這些將領沒死,對於蜀漢來講必然是一幸事,對於諸葛亮北伐也是一大好處,可是對於一個國家的國力,不是僅憑几個人就能改變的。

  • 15 # 超級七品小芝麻官

    劉備伐吳,至少損失了10員猛將,除此之外,劉備還損失了這麼多年辛苦積攢下來的精銳這些可都是不可多得的老兵啊,可以說,劉備在夷陵之戰,損失非常慘重!不過如果這些猛將不死,其實諸葛亮的北伐也是成功不了的,最多在區域性戰場稍佔優勢,攤上劉禪這麼一個庸主,蜀漢該亡還得亡!

    劉備伐吳的必要性

    總有人說,劉備不該發動夷陵之戰的,因為此戰損失太大了,可事實上,劉備伐吳是必須做的事情,整個蜀漢,對於劉備伐吳的反抗聲音都不多,甚至連諸葛亮,都並未明確表示,劉備不該伐吳!因為隆中對中佔荊州、奪益州是諸葛亮提出來的戰略,他深知丟失荊州對蜀漢的影響,沒有了荊州,劉備集團再想出兵進攻曹操,就必須得走漢中,而曹魏只需要以重兵堵在長安,蜀漢根本就打不過去,所以說,荊州必須得拿回來!

    荊州有非常大的戰略意義,容不得隨意放棄,所以為了拿回荊州,劉備必須得伐吳。基於隆中對的戰略,蜀漢高層不可能反對劉備的伐吳之舉,相反,他們很可能還非常支援劉備的決定!試想一下,自己的領土被東吳佔了,自己的陣營的名將關羽被東吳殺了,這就是在打蜀漢眾人的臉啊,這種情況下,蜀漢眾人怎麼可能忍得下去?而且劉備帶來益州的這批人,很多人的家族就在荊州,老家都被別人佔了,他們會不想打回去?

    除此之外,劉備伐吳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東吳戰略的改變,直接危及到蜀漢的基業了,要是處理不當,蜀漢很可能快速亡國!魯肅是東吳唯一一個比較有戰略眼光之人,他認為曹操才是東吳最大的敵人,所以他活著的時候一直堅持和劉備聯盟,一同抵抗曹操,在他的影響下,孫權也一直在執行這個策略,所以說雖然劉備和孫權偶爾有小摩擦,但是雙方都比較節制,不會讓事態嚴重。正是基於這種長期的配合,所以劉備諸葛亮都認為,東吳應該是已經形成了共識,那就是曹操才是最大的敵人,只有聯合劉備,才能最終擊敗曹操!

    事實上,這本身就是當時的客觀事實。然而當魯肅去世後,呂蒙上位,他卻直接推翻了魯肅的策略,直接向孫權建議放棄和劉備夾擊曹操的策略,建議孫權放棄進攻徐州,而是應該進攻荊州,這樣的話,東吳就可以全據長江,只需要派一支軍隊隨時巡邏長江就可以了,完全可以擋住曹軍。

    《三國志》:初,魯肅等以為曹公尚存,禍難始構,宜相輔協,與之同仇,不可失也……又聊復與論取徐州意,蒙對曰:“今操遠在河北,新破諸袁,撫集幽、冀,未暇東顧。徐土守兵,聞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勢陸通,驍騎所騁,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後旬必來爭,雖以七八萬人守之,猶當懷憂。不如取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權尤以此言為當。

    可以看到,相比於魯肅,呂蒙這個人的戰略眼光還是差了不少的,可以說呂蒙這個人是比較擅長戰術的統帥,並非是擅長戰略的統帥!他認為東吳軍隊的陸戰能力不如曹軍,即便打下徐州也很難守住,所以還不如直接打荊州,這樣的話東吳就可以完成全據長江的戰略,無論是曹操還是劉備,對於東吳都不會再有威脅了!短期來看,呂蒙的這個看法是相當正確的,可以擴大東吳的地盤,但是長遠來看,呂蒙的這個看法卻是非常愚蠢的,因為他的這一記昏招直接斷了孫劉兩家的合作基礎,自此以後,孫劉兩家基本是不可能再通力合作了,即便合作,那也是面和心不和。最終兩家將會在曹魏的打擊下,各自亡國!

    從後面的事實發展來看,呂蒙此舉確實把東吳害得不淺,雖然東吳短時間內獲得了大量的地盤,實力暴漲,但他的增長幅度哪有曹魏那麼強,仍然並非是曹魏的對手,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東吳的水軍優勢也在逐漸喪失,相較而言,曹魏的實力增長更快!

    很多人疑惑,孫權也是一代梟雄啊,十幾歲就掌控了東吳,手段、謀略都是一等一的厲害,他難道看不出呂蒙這個看法的缺點嗎?他難道不怕失去了和劉備的信任嗎?他不怕打不贏曹操嗎?

    事實上,孫權還真的就是不怕!因為他有一個更大的謀略!孫權非常聰明,連我們普通人都能看到的東西,他自然也是能夠看到的。他知道偷襲荊州以後,和蜀漢的關係基本就破裂了,兩家沒法再通力合作抵抗曹操了,而僅憑東吳一家,很顯然也是擋不住曹軍的,所以孫權撿起了當年周瑜的戰略,那就是吞併益州,實現和曹魏劃江而治,二分天下的戰略!

    正是基於這一看法,所以我們可以輕鬆地解決後面的種種疑惑,比如孫權偷襲荊州以後,為何執意要殺了關羽?孫權在得到荊州的基礎上,為何還要派兵進入川中,要去進攻益州?他不怕劉備翻臉?

    這種種不合常理的行動,其實可以總結成一句話,那就是孫權的戰略發生了重大的轉變!他將“聯合劉備,抵抗曹操”的戰略轉變為了“吞併劉備,抵抗曹操”!對於這一點,劉備和諸葛亮其實看得非常明白,東吳大軍都已經殺進益州了,此時此刻還能允許劉備無動於衷,去和孫權好好談?怎麼可能!所以說,劉備此時必須伐吳!

    綜合來看,劉備伐吳其實非常必要,原因有三:一、荊州乃是戰略要地,位置非常重要,二、荊州有許多蜀漢重臣的家人,三、孫權想吞併益州!在這三個因素的影響下,劉備必須得出兵進攻東吳,以此開啟局面,至少奪回荊州,讓孫權重回談判桌,改變他吞併益州的戰略!遺憾的是,劉備伐吳失敗了,以至於讓不少人懷疑劉備伐吳的必要性!

    伐吳損失了多少猛將?

    劉備伐吳,主要分為三個階段:進攻、相持、戰敗!

    在第一階段,劉備在軍事上取得了節節勝利,吳軍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這其實非常好理解,劉備此次伐吳帶來的軍隊,都是百戰老兵,當年人家可是在漢中之戰把曹操都打敗了的,打個吳軍綽綽有餘。從史書記載來看,劉備當時手下的猛將主要有吳班、馮習、張南、沙摩柯、黃權,張飛於戰前被殺,馬良算是謀士,所以兩人暫時不能計入。

    第二階段,孫權把陸遜派來了,陸遜見劉備士氣正旺,不敢和劉備硬拼,於是堅守不出,任憑蜀軍如何挑戰,吳軍就是沒有迎戰。這一階段,兩軍陷入相持,由於山路崎嶇,劉備的軍隊無法展開,發揮不出兵力優勢,所以面對堅守不出的陸遜,他也沒有好辦法,只能和陸遜打持久戰!

    第三階段,隨著戰爭時間的拉長,天氣逐漸轉熱,蜀軍計程車氣也逐漸回落,再加上劉備軍隊處於山地,戰線拉得比較長,兵力比較分散,最終陸遜發現了戰機,發動了對蜀軍的襲擊。蜀軍兵力分散,士氣低落,並非吳軍的對手,最終被打得大敗,劉備狼狽逃竄至永安城。此一戰,劉備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損失非常慘重,其中,張南、馮習、沙摩柯、趙融、傅肜、程畿等人陣亡,杜路、劉寧等人投降東吳,黃權投降了魏國。

    綜合來看,在伐吳之戰中,劉備共損失了張南、馮習、沙摩柯、趙融、傅肜、程畿、杜路、劉寧、張飛、黃權共10員猛將!劉備伐吳損失這麼大,那麼若是這些猛將還活著,諸葛亮北伐會成功嗎?

    諸葛亮北伐

    劉備伐吳,原本算是蜀漢集團的興旺之戰,只要此戰擊敗了吳軍,奪回了荊州,那麼蜀漢集團就將恢復巔峰實力。可是此戰卻是以劉備集團的失敗而告終,此戰過後,蜀漢甚至陷入了動盪,各地叛亂不斷,足見此戰的影響有多大。很多人非常好奇,若是劉備伐吳之戰中的這些猛將沒死,都還活著,那麼諸葛亮北伐是不是就能夠成功呢?對於這個疑問,本文認為,就算那些猛將還活著,北伐也是無法成功的!

    諸葛亮隆中對的策略,應該是蜀漢北伐成功機率最大的策略,從漢中和荊州同時北伐,曹軍無法同時集中優勢兵力擋住兩路北伐軍,蜀漢的贏面比較大。但是如果荊州丟了,蜀漢只能從漢中出兵,那麼蜀漢的贏面就非常小,因為蜀道難啊,根本不好往外運輜重,曹魏只需要大軍屯在哪裡和諸葛亮耗著,根本不用交手,就能夠把諸葛亮耗得待不下去,所以說,單從漢中北伐,基本就沒有成功的機會!即便劉備沒有夷陵之戰,他手下的那批猛將都活著,其實也改變不了大局的!

    蜀漢並不缺人才,在夷陵戰敗後,蜀漢還存在了數十年,國內被打理得井井有條,戰場上也能取得不錯的戰績,這足以說明蜀漢內部的人才還是供應得比較充足的,可是蜀漢是成也蜀道,敗也蜀道,蜀道雖然擋住了外部的進攻,但是也限制了蜀漢對外的發展,只要有這蜀道存在,諸葛亮就只有那麼幾條路出川,曹魏完全可以把蜀漢封死,必將兩國的國力差距太大 了,蜀漢根本沒有北伐勝利的機會!

    所以說即便是劉備手下的猛將都活著,最多也不過在區域性戰場上獲得一點優勢,但改變不了大局,再加上有劉禪這種庸主存在,最終蜀漢的結局根本改變不了,該亡還得亡!說實話,夷陵戰敗,這其實就註定蜀漢沒有機會了,只能苟延殘喘,而劉禪的存在,則加速了蜀漢的滅亡,要不然以蜀漢那麼好的地理條件,應該是比東吳滅亡得更晚的!

    結語

    綜合來看,劉備伐吳至少損失了10員猛將,令蜀漢國力大減!不過若是他們不死,其實也是無礙大局的,諸葛亮北伐也不會成功!自從劉備戰敗的那一刻開始,荊州就再也回不到蜀漢的懷抱了,蜀漢再也不可能北伐成功,一統天下了!這是一個必死局,沒人能夠改變!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有了情人節,520的日子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