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赤野飛快
-
2 # 尚宮女史
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之前,曾做過乞丐,也做過和尚,而他之所以成為乞丐和和尚,是因為他在十七歲那年失去了父母和兄長,變成了一個孤兒,剩下一個二哥又無力撫養他,因此他就被送到了皇覺寺。
而他父母和兄長的去世則是因為一場範圍極大的天災,蝗災、旱災、飢疫相繼而來,在這樣的災害面前,每天都要上演死亡的戲碼,作為生活在最底層的朱元璋一家,自然也不例外,很快,他的父母和兄長就在半個月的時間裡相繼離世,家裡的勞動力全部死了,只剩下朱元璋的大嫂、二哥和他自己。
這樣的打擊對於一個大家庭來說是致命的,而且朱元璋和二哥甚至都沒有辦法將父母和兄長下葬,因為他們家裡根本沒有什麼錢財,更沒有土地,所以棺材也好,墓地也好,兩個半大孩子都變不出來。
但三具遺體擺在那裡,又不能不將他們下葬,於是兩兄弟只得挨家挨戶去借地,希望鄉鄰能伸出援助之手,借給他們一塊地,好讓其父母和兄長趕緊葬進去。
平常的老百姓就是有心也無力,他們自己都沒有多少土地,又怎麼可能借給朱元璋呢,況且這說是借,實際上就是給了。土地對百姓而言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所以朱元璋和二哥一直沒有借到一塊地。
後來朱元璋又找到了地主劉德,他曾給劉德放過牛,希望劉德能借給他一塊地,將來做牛做馬,他也願意,但是劉德不肯。劉德有自己的小算盤,眼看著老朱家是沒人了,剩下這裡兩個半大孩子,幹一輩子也未必值一塊地的錢。
況且他們要是出點什麼意外,這地不就白搭進去了嗎?他可不做吃虧的買賣,於是狠心拒絕了朱元璋。就在兄弟倆走投無路的時候,同樣是富人的劉繼祖(可能是劉德的哥哥)主動找到了朱元璋,表示願意提供一塊地給這兄弟倆,並且是無償送的。
當然劉繼祖確實是出於同情之心,才大發善心做了這件事,但也是因為,劉繼祖看到朱元璋兄弟倆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還能存著孝心,沒有放棄將父母和兄長安葬,這樣的人,將來或許會大有成就,肯定會念著他的好,即便他將來沒有出息,那也沒有關係,他並不缺地,況且給出的地很小很偏僻,他損失不了什麼。
所以,劉繼祖主動給出了一塊地,有了這塊地,兄弟兩個終於可以讓父母和兄長入土為安了,雖然他們買不起棺材,無法弄一個像樣的葬禮,只是用舊席子將父母和兄長的遺體裹了裹就葬了,但在那樣的年代,已經算是不錯了,無論如何,入土為安了,其他的細節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等到這件事情完成之後,朱元璋就和二哥分開,被送進了皇覺寺做小行童,差不多月餘後又被放出來化緣,其實就是行乞。這段做乞丐的時間差不多有三年,之後再次進入皇覺寺,開始有了比較穩定的日常生活,但皇覺寺的生活有了保障,而外面的世界已經變了,元末起義在各地如火如荼的進行。
差不多四年之後,朱元璋也被髮小湯和拉了出來,投了附近郭子興的隊伍中去,從此人生髮生了徹底的改變,最終有了明太祖朱元璋。
早在朱元璋成為吳王的時候,就開始修繕父母的陵寢,斷斷續續一直到洪武十二年,明皇陵終於竣工,朱元璋還親自撰寫了碑文。而在前一年,朱元璋對曾經幫助過自己的劉繼祖也有了具體的封賞。
實際上,朱元璋登基之後就曾尋找過劉繼祖,他向來是一個恩怨分明的人,對幫助過自己的人一直記在心裡,但等他找到劉繼祖的家人的時候,才發現劉繼祖和他的妻子已經去世有些年頭了,只留下他的兒孫在世上了。
得知劉繼祖已經去世的訊息後,朱元璋暫時將這件事放下了,一直到明皇陵竣工的前一年,朱元璋決定給予劉繼祖封賞,他將劉繼祖封為義惠侯,其妻婁氏則被被贈為侯夫人,還作文祭奠。
很多人可能會說,人都死了,還封侯有什麼用呢?當然有用,對死者來說可能沒有什麼用處,但對活著的人來說卻很有用處。劉繼祖本身就是一個鄉里的富貴人家,並沒有做過官,他的子孫也是經商為主,但是自從被封了侯,劉家的子孫就得到了蔭庇。
即便他們都沒有做官,但享受到的待遇卻是非常高的,遠非一般的富裕人家可比,這對於劉繼祖的子孫後代來說,是一件大好事。
而且,劉繼祖幫助的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和其父仁祖淳皇帝朱世珍,因此朱元璋之後的皇帝也都善待劉繼祖的子孫後代,可以說,整個明代,劉家子弟的待遇都是很高的。或許劉繼祖自己也沒有想到,自己當時一個小小的善舉能為子孫後代謀得這樣的庇護。
沒有人能知道一個小小的善舉能為別人帶來什麼,能為自己帶來什麼。但可以確定的是,行善這件事,無論什麼時候都是值得去做的。
-
3 # 史不知味
對於劉繼祖,用“下場”這個詞不妥當,又沒有遭到迫害,何以言下場?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出身最低的開國皇帝,也可以說是唯一一個真正從農民翻身起家的皇帝。
他的一生,就是一個傳奇,就是一部振奮人心的勵志大片。
中國兩千餘年的封建歷史,沒有人能夠再像他一樣創造那樣的人生傳奇。
不過,也正因為出身低微的原因,朱元璋的少年時代過得特別悽慘。
吃不飽,是他少年時代的生活常態。
父母雙亡,他也無地安葬。
為了討一口飯吃,他甚至拋下了“身體髮膚,受之於父母”這一傳統道德束縛而出家當了和尚。
當了和尚之後仍然沒有飯吃,他就當起了四處化緣的乞丐。
1344年,天下大災。
旱災,蝗災,瘟疫,彷彿一夜之間呼嘯而起,讓本來就生活困苦的老百姓更是雪上加霜,餓殍無數。
這場災難奪走了無數人的生命,也包括朱元璋的父母,他的大哥和他的大侄子。
朱元璋雖然在這場災難之中,艱難地挺了過來。
可是,此時只有16歲的朱元璋卻面臨著兩個更為嚴峻的問題。
第一個,他該怎麼安葬死去的父母。
第二個,安葬好了父母之後,他又該如何在那個天災與人禍並存的時代裡生存下去。
朱元璋的父母原本只是當地地主劉德家的佃農而已,可謂是毫無立身之地。
他有地安葬父母嗎?沒有。
他有錢買一塊地嗎?也沒有。
為了能夠讓父母能夠早日入土為安,朱元璋選擇了去向地主劉德“借”一塊地。
雖說是借,可是借了之後,朱元璋能不能還得起?哪怕朱元璋發誓自己一定會還,可是劉德卻未必會相信他。
或者說,劉德根本就不相信他有能力還得起。
所以,劉德不僅沒有“借”地給朱元璋,反而毫不留情地將他轟了出來,想找我借地,門都沒有!
朱元璋後來在《御製皇陵碑》中也如此說:“田主德不我顧,呼叱昂昂。”
對於那時候的朱元璋來說,地主劉德可以說是他唯一的希望了,畢竟他的父母也給劉德當了一輩子的佃農,再怎麼說也應當有幾分情分在了吧?
然而,劉德的寡德、自私和冷血卻給朱元璋潑了一盆冷水。
不過,朱元璋之所以能夠在幾十年後成為大明的開國皇帝,除了他本身的能力和氣運之外,也少不了貴人相助。
朱元璋在當乞丐要飯的時候,曾經被餓得暈在了路邊,恰好有兩個身著紫衣之人路過,出手救了他。
此事在《明史》之中亦有記載:“逾月,遊食合肥。道病,二紫衣人與俱,護視甚至。病已,失所在。”
大凡能夠崛起之人,他的人生之中絕少不了一些或小或大的貴人出現,朱元璋當然也不會例外。
當朱元璋被劉德轟出來了之後,卻突然出現了一個貴人,向他伸出了援手。
這個貴人,也不是別人,正是劉德的哥哥劉繼祖。
劉繼祖聽說劉德不顧念一絲往日情分轟走了朱元璋,又見朱元璋身世如此之悽慘,不由生出了惻隱之心。
於是,劉繼祖讓人去找到了朱元璋,送了一塊足以讓朱元璋安葬父母的墳地。
此事也同樣被朱元璋寫進了《御製皇陵碑》:“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黃壤,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掩三尺,奠何餚漿。”
劉繼祖雖然生出了惻隱之心,但是他所能夠幫到朱元璋的也就到這了。
所以,朱元璋安葬了父母之後,又面臨第二問題了,也就是如何在那個天災人禍並存的時代裡謀生。
他的二哥自小體弱,能不能養活自己尚是一個問題,朱元璋自然不可能由二哥養活。
他的大嫂又帶著孩子,朱元璋更不能給她添亂了,所以他就只能看著大嫂帶著孩子回了孃家。
朱元璋則和二哥一番計議之後,決定各自謀生。
兄弟二人去不同的地方,這樣或許還能至少保住一個。
於是,二哥走了。
朱元璋呢?當時一個老嫗幫他置辦了一些類似讀書人“束脩”,朱元璋才得以順利進皇覺寺當了和尚。
他在皇覺寺沒多久就被趕出去“遊食”,當了三年乞丐,然後才又一次回到了皇覺寺。
後來,朱元璋投入了紅巾軍郭子興部,憑藉著自己的機靈和敢打敢拼,獲得了郭子興的賞識和信賴。
郭子興死了之後,朱元璋也逐漸掌控了郭子興部,然後又一步一步地打敗了所有的對手,當上了皇帝。
朱元璋當上了皇帝之後,再一次回到家鄉的時候,已經是物是人非了。
他想到了當年那個對他有“一地之恩”的劉繼祖,想要好好報答一下劉繼祖,奈何劉繼祖卻已經過世。
於是,朱元璋取“仗義施惠”之意,追封劉繼祖為“義惠侯”,讓劉家從此世受皇恩,直到明朝之終。
哪怕是那個寡德而又冷血的劉德,也因為劉繼祖之恩而獲得了朱元璋的原諒,並且對他大加賞賜。
一代帝王,胸襟若此,可不敬哉!
-
4 # 三少yun
我是三少,我來回答。
這是朱元璋辛酸的童年史。
窮苦人家的孩子朱重八“朱元璋”這個名字,是朱元璋參加紅巾軍後,郭子興幫他改的。
朱元璋出生在濠州貧困的農戶之家,世代務農,世代貧窮,世代都是文盲。
因為沒有讀過書,也不懂得怎麼起名子吉祥些。他的父親,兄弟的名字都是按照出生的日子隨便起的。朱元璋,也不例外。
他出生在八月初八,又在家族兄弟中排行第八。所以,少年時代的朱元璋就叫做朱重八。
朱重八的父輩祖輩都是以農業為生,但是,年年種田,年年餓肚子,年年都是拖欠稅款的專業戶。
因此,朱家一直在淮河流域一帶東躲西藏,做點細活,卻難以餬口。
朱重八出生之後,非常幸運的是還沒有被餓死。他家的兄弟姊妹多,除了老大和他之外,其他的孩子都因無力撫養而送人,或早早嫁人了。
為了掙點口糧,朱重八不得不從小就去給村裡的地主放牛。
那麼小的娃,其實還沒有到打醬油的年齡,地主劉德本來是不收的。無奈,朱重八的父親朱五四是劉德家的長工,為了活命,朱五四隻得央求東家給朱重八一個放牛的機會!
於是,小小的朱重八就開始了放牛。當然,東家不給工錢,打打罵罵是常事。連吃頓飽飯,對於童年的朱重八來說,都是件非常奢侈的事。
草蓆裹屍,無法讓父母的靈魂得到安息災難和貧困往往是結伴而行!
元末明初,元朝的統治者肆意壓榨百姓,農民起義的烽火四起。戰爭無情,百姓的日常生活更加困難。
然而,這種困頓的境地,天災降臨,彷彿老天也在考驗這些人的生命力!
公元1343年,濠州大災!長久的乾旱,肆虐的蝗蟲、瘟疫無聲地席捲而來。莊稼顆粒無收,餓殍遍地、屍橫遍野!
在這場天災中,因為長久的捱餓,身體虛弱的厲害,朱重八的父親、母親、大哥先後去世。朱家,只有朱重八和二哥活了下來。
但是,父兄死後,朱重八即沒錢買棺材,也沒有土地將親人安葬入土。沒有辦法,哭成淚人的兩兄弟只能用破舊的草蓆,先把親人的身體裹起來,再去找個地方埋了。
埋在哪裡呢?
朱家,可沒有一丁點兒地呀!
無奈之下,朱重八和二哥一起上東家劉德家求助。希望東家能看在朱家父兄幾人,一輩子都在為劉德家幫工的份上,可憐可憐他們,給一點點土地安葬他們死去的親人。
哪知,劉德一聽說要自己給地,就像是要自己的命一樣生氣極了!抄起一根棍子就朝朱重八兄弟二人打去!
朱重八和二哥根本沒有想到會捱打,悲憤之餘,一邊逃,一邊慘叫。等兄弟二人跑回家,跪在親人的遺體前,忍不住放聲大哭!
一無所有的朱家,親人死了,居然沒有葬身之地!爹啊,娘啊,兒子該怎麼辦?
那一年,朱重八17歲,成了亂世中無依無靠的一個浮萍!
朱重八的天快要榻了劉德的拒絕,讓朱重八感覺天都快榻了!
在他的眼中,地主劉德是唯一可能給他們幫助的人。現在,劉德沒有指望了,這世界上還有誰,可以向這可憐的兩兄弟,伸一隻手呢?
誰說,“子欲養而親不待”是為人子最大的悲哀?
在朱重八看來,最大的悲哀,莫過於父母已經悽慘地離世,做兒子的卻只能用一葉破舊的草蓆為父母裹身!除了哀嚎幾聲,還是哀嚎幾聲!
終於,在朱重八兩兄弟嚎啕大哭之後沒多久,事情迎來來轉機。
劉德的堂哥劉繼祖,一個本村的小地主,家境比較殷實,有幾分良田。知道了這件事後,非常同情朱重八。
他不忍心見孩子們如此,就主動找到了朱重八,將自己一小塊的荒地送給了他們,讓朱重八埋葬了死去的父母和兄弟。
三少有理由相信:
曾經的這份痛徹心扉的無奈,一直深藏在後來成為大明開國皇帝的心中的某個角落。而對比人情的冷漠,劉繼祖的溫情更是讓朱元璋記住了一輩子!
恩情永遠銘記於心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出身貧窮,非常在乎衣錦還鄉的那份榮耀。所以,當朱元璋回到闊別多年的朱家巷後,第一件事就是祭奠祖墳。
當然,明朝建國後,朱元璋已經將劉繼祖給的那塊埋葬父兄的荒地,改造成了宏偉的明皇陵!此時,曾對朱元璋施以援助的劉繼祖已經過世多年,朱元璋沒有忘記。
之前,朱元璋封了兩個沒有絲毫軍功的侯爵,其中一個就是已故的義惠侯劉繼祖。而且,這個侯位是“世襲罔替”。
所謂“世襲罔替”,就是世襲次數無限、而且承襲者承襲被承襲者的原有爵位,爵位不更替,不廢除。
的確,劉繼祖的子孫後代沾了不少光,將近200多年的貴族身份和榮華富貴,一直與大明相始終。
至於那位“為富不仁”的地主劉德,朱元璋並未對其進行打擊報復,也賞賜了部分土地,又免除了多年的賦稅。
三少說:
一個未曾想過回報的善舉,得到了莫大的尊榮,福延子孫。
-
5 # 西遊夢紅樓
17歲的朱元璋和二哥嚎啕大哭,父母真的是死無葬身之地,原僱主劉德袖手旁觀;倒是劉繼祖見朱元璋兄弟可憐,讓出了自家一塊好地,才讓朱元璋以舊衣裹屍葬了父母,入土為安。
時光匆匆,朱元璋再回老家,已是皇帝之身,劉德嚇得面如土色,而劉繼祖早已去世。
朱元璋該怎麼辦?罰還是賞?
遷家安徽鳳陽元朝用鐵蹄敲開了中原的大門,並且將漢人、南人分成了下三等,收取各種名目繁雜的賦稅,越是繁華之地,賦稅越重。
這種分級制度最終造成了將漢文化融在骨子裡的漢人反抗,壓得越狠,將來爆發也將越加激烈,這是黃河水哺育出的兒女自帶的韌性和不屈。
元朝末期,對江浙、江西、河南等地進行田產登記以增加稅收,緩解國家經濟入不敷出的窘況。但因朝廷腐敗,大片土地落入了蒙古王公大臣之手,而地方官吏更是貪腐成風,虛造貧農土地數中飽私囊,加上天災頻發,農民生計難以為繼。
朱元璋祖上不得不從富庶之地江蘇遷往安徽鳳陽,靠租種當地地主的土地維持生活。
朱元璋那時叫朱重八,父親朱世珍是地主劉德家佃戶,而朱元璋就替劉德放牛,換一點點小錢補貼家用。
人禍又逢天災異鄉為異客,只把新地當故土,元朝殘暴統治之下,天下又有幾處是樂土?
1343年,鳳陽發生旱災,田地荒蕪,糧食歉收;次年春,蝗災過境,盡毀春苗,無糧可食導致死人遍野,瘟疫彌生,而朱元璋的父母、大哥也在這場大饑荒和瘟疫中先後死亡。
17歲的朱元璋和二哥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只能哭著前去僱主劉德家求助。
兩人撲通一聲跪倒,頭擂得地上咣噹響,只想求來片寸土,讓父母入土為安。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不落人前,若有活路,便不需人可憐!
男兒膝下有黃金,僅跪天地和父母,若有生計,便不會放下尊嚴!
絕境之時,為父母而跪是孝,朱元璋兄弟這一跪感天動地!
可惜感動不了劉德!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自身能不能挺過去都是個問題,幫不幫朱元璋是人情,到時朝廷催稅,又有誰來替自己承擔?對別人狠心總好過對自己狠心,劉德覺得自己沒錯,他選擇了袖手旁觀。
朱元璋和二哥守在父母屍體旁,束手無措,只能哭。
這一場無休止的哭,軟了另一個小地主劉繼祖的心。
劉繼祖拿出一塊產糧的好地,反正也沒人耕種了,不如成全朱元璋兄弟的孝心,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種善總比做惡好。
得到這塊地,朱元璋兄弟給父母穿戴好舊衣服,以涼蓆做棺,匆匆葬了父母,然後分道揚鑣,各自尋找活路。
“太祖時年十七,父母兄相繼歿,貧不克葬。里人劉繼祖與之地,乃克葬,即鳳陽陵也。”
放牛郎,今為皇,待蒼生如何?01、韜光養晦為皇!
朱元璋與二哥分別後在皇覺寺出家當了和尚,以為可以不再餓肚子,但當地也發生了災荒,黃覺寺也難以為繼,便令僧人出外化緣自謀生路。
朱元璋的化緣求生路,是一場心路的歷練。
他看見了父親賣了孩子,只為救生病的妻子;他看見了老人投河自盡,只為了不拖累兒女;他看見了丈夫賣掉了妻子,只是想讓兒女有口飯吃;他看見了官吏仍然用權勢撈著最後一筆金,家破人亡的人口被當做牲口買賣;他看見了為了活下去,人們開始人吃人……
他是和尚,但不能普度眾生,當他再回到皇覺寺,他變了。
他想讓漢人有口飯吃,有衣穿,有個家能歸。
反抗元朝官吏的百姓被無情誅殺,讓他明白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道理,這一道理最終形成了將來““廣積糧、緩稱王”的韜光養晦的策略。
於是元朝朝廷眼中只看見了陳友諒、張士誠,而陳友諒與張士誠的眼中也只有彼此,夾在他們地盤中的朱元璋如同小草一樣脆弱不堪。
三者都沒想明白,最後為什麼是朱元璋站在勝利者的位置上,笑看風雲。
02、待蒼生如何?
朱元璋當了皇帝,會對鄉親劉繼祖、劉德如何?一個是對朱元璋有大恩,一個與朱元璋有點私怨。按常理,劉德該哭了,因為惹了一個惹不起的人,這人,一聲令下就可以拿掉自己的腦袋。
封侯劉繼祖
朱元璋登基為帝,忘不了那個給自己一地葬父母的恩人——劉繼祖。
於是朱元璋著黃袍,帶著大臣回到鳳陽,誰也不知道當今皇上原是當初不起眼的放牛郎。
每個人,傾慕地看著朱元璋,是他打敗了那個欺壓漢人的元朝,奪回了江山,讓漢人再次可以挺起胸膛做人!
當朱元璋登上劉繼祖的家門,才知恩人早已仙去,不禁有些感傷,與劉繼祖家人拉著家常,說著當初的苦,訴著劉繼祖的恩,劉家才知道這就是當初的放牛郎!
朱元璋封劉繼祖為義惠侯,蔭及子孫後代,與明共始終。
“不諱龍潛之事,不忘馬鬣之恩,存故舊,報德施,大哉聖孝,真只千古矣!”
賞賜劉德
劉德當時還在看熱鬧,當聽說當今皇帝就是自家以前放牛娃,立馬跑回家躲進被窩簌簌發抖,心想這下完了,又是痛苦又是悔恨,當初為什麼就一毛不拔呢?都是自私害人啊!
次日,朱元璋派人宣劉德去見;劉德抱著求死之心,面如土色朝聖,打算求朱元璋放過家人,然後聽憑處置。
朱元璋倒是和顏悅色同劉德說了一席話,讓其以後多做善事,與人為善,予己為善,然後賞賜劉德良田30頃,免徭役10年。
劉德深感恩情,後專心善事,成了地方一個仁心富豪。
綜上所述,朱元璋經歷過父母無地可葬的悲慘遭遇,又在化緣中見識了各種百姓的苦難,所以胸懷已經變得不一樣,對於當初劉德自私的做法也就看淡了,人在極端困苦下自私也情有可原。登基為帝,朱元璋的格局更寬廣了,用心去經營漢人的大明江山,那還有閒情去理一些過去的蒜皮雞毛小事,讓民安樂有衣穿有飯吃才是大事。朱元璋封侯劉繼祖是感恩,所以也連帶賞賜了劉德,這是正民風的做法,也是一個皇帝該做的表率,這也是大明令人佩服的地方。
-
6 # 良人執戟2
一個社會最低層的討口子娃娃,飢餓使他產生幻聽幻覺,處於半昏迷狀態中,隱約聽見一群在路邊吃飯的河工一口道地淮北口音說什麼“......一隻眼......”。
十八年後的1368年,這個被《明史·太祖本紀》描繪成:“(相貌)地包天,下巴突出,額頭也向前凸出”整個臉部就是一個被老天爺迎面一拳打凹的形狀,這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然而,明朝圓滑的史官用八個字概括了朱皇帝的尊容:“志意廓然,人莫能測。”(《明史·太祖本紀》)
安徽,它的位置夾在中國北方與南方的過渡地帶,橫跨長江、淮河,與六個省相守望。安徽是一個出人傑的地方,誕生過官宦之家出身的謀略家梟雄曹操、李鴻章,也誕生過思想簡單的幫會大佬王亞樵一一一言不和,甩手一斧!
位於中國南北分界線的淮河邊濠州縣(今天的鳳陽)卻誕生了封建社會最後一位由漢族執政的大明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
他的誕生時間是元朝1328年10月21日,雖然《明史》極力渲染這個嬰兒出生於:“及產,紅光滿室。......鄰里望見,驚以為火,輒奔救......”
哪有什麼紅光?只有在月亮的白光下,孤獨草舍的淒涼;實在無法與曹操、李鴻章等相比較,朱元璋的家庭背景卻與西漢末期的赤眉、綠林的兄弟差不多,都是處於飢寒交加的狀態。
(鳳陽位置圖)
朱元璋的祖祖輩輩都很窮,可能根本沒有讀過書,沒有文化不可怕,也沒有必要笑別人,令人啞然失笑的是朱家沿襲的名號,據史料記載,朱元璋的祖父叫朱初一、父親朱五四、母親陳二孃、大哥朱重四、二哥朱重六、朱元璋因為在兒子中排四,所以大名為朱重八。當了皇帝后的朱元璋不但為自己改名,還為父親追贈名字叫“朱世珍”。
元至正四年春天,不可預知的天災人禍接踵而至,鳳陽首當其衝,而朱家就更悽慘了,在不到的半個月中,父親、母親、大哥先後感染瘟疫,上吐下瀉,命懸一線。
朱元璋的大姐、二姐早已嫁人,三哥當了上門女婿,家中只有他和二哥兩兄弟。根本無法為親人治病,只能眼睜睜看著親人去世。
“俄而天災流行,眷屬罹殃,皇考終於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大哥)先死,閤家守喪。”(《御製皇陵碑》)朱元璋在修築皇陵時,心酸感慨的說:“魂悠悠而覓父母無有,志落魄而徜徉。”
現在回到正題。
朱重八眼角含淚地苦苦哀求原來的土地主人劉德,希望他發善心施捨一塊地安葬親人,但是“劉德不相信眼淚!”
只有鄰居劉繼祖這個老實人“感動了眼淚”,他看見兩弟兄實在太可憐,善心大發,主動提出可以讓朱家二老葬在自家地裡,幾乎翻遍所有,幾件魚網似的薄衫穿上逝者的遺體,抬到墳地草草掩埋了,朱五四(這個名字好熟悉)太上皇終於天上安樂、地上安息。
龍興後的朱元璋,追封恩人劉繼祖為“義惠侯”、其妻婁氏為“義惠侯夫人”,對他的劉氏後代關懷備至。曾經在建康(南京)三次召其後人赴京,廣贈土地房屋,在重修皇陵時特別指出:“墳墓皆吾家舊鄰里,不必外徙,春秋祭掃,聽其出入不禁。”
後記
一個普通的老實人能夠進入皇陵,朱元璋也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正是這些常人無法想象的遭遇,朱元璋練就了一副鐵石心腸,他的政策措施對不法富人堅決打擊,對窮人實行政策傾斜的治國方略,應該有這次慘痛經歷的影子。
-
7 # 樓哥看歷史
地主一時心善,竟讓後代享受百年鐵飯碗。
元順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四月,一場席捲鳳陽的瘟疫,給原本安貧樂道,家庭和睦的農民朱家帶來了滅頂之災。這一家子的家長朱五四,連同他的妻子陳氏、大兒子朱重四以及大孫子在一個月內相繼斃命。朱重四的媳婦王氏帶著小兒子朱驢兒(即朱文正)逃回了孃家。原先的七口之家,瞬間只剩下朱五四的小兒子朱重八。這位朱重八,自然是日後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
朱五四一共有四個兒子,其中老二重六和老三重六此前已經入贅到別人家。聽到噩耗之後,只有老三朱重六趕回老家,幫助弟弟料理喪事。兄弟二人向向他們的“田主”劉德借地安葬父母兄長,不料卻受到了呵斥。老朱做了皇帝以後回想此事,仍然意不能平,在其御製的《大明皇陵之碑》中對劉德進行了申討:
田主德不我顧,呼叱昂昂,既不與地,鄰里惆悵。—《御製皇陵碑文》
就在兄弟二人走投無路之時,另一位地主劉繼祖給了他們一小塊地來安葬雙親。劉繼祖的兒子劉英和朱元璋是小時候的玩伴,他特意求了母親婁氏,而劉繼祖在婁氏的勸說下同意撥出一塊地來安葬朱五四一家。那麼在朱元璋稱帝之後,劉繼祖當年的一時善行,為他們家帶來了什麼樣的回報呢?
要飯高人朱重八
大明朝的鐵飯碗元順帝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當時的朱元璋已經削平陳友諒,包圍張士誠,正是志得意滿,放眼天下之時。四月,老朱衣錦還鄉,回到老家鳳陽。這次來的目的,主要是為父母改葬。
當年雖然有了一塊墓地,但朱家窮得叮噹響,所謂“禮有未備”。現在兒子發達了,自然想要風光大葬父母雙親。但此時有人進言改葬的話,恐怕會“洩山川靈氣”。最終朱元璋只是下令“增土以培其封”,改葬的事情就此作罷。這塊地有靈氣,只怕朱元璋自己都不相信。但是改葬就要挖墳,當年老爹老孃“殯無棺槨,被體惡裳”的慘狀,個人覺得朱元璋並不想讓臣子們看見。所以就坡下驢,想來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無論如何,老農民朱五四的墓地得到了修繕,需要有人專職進行守護。此時劉繼祖和婁氏都已去世,劉英尚在。朱元璋於是免去他家的徭役,讓他們世守陵墓。
陵旁居民汪文、劉英於上有舊,召至慰撫之。遂令招致鄰黨二十家,以守陵墓,命有司復其家。—《明太祖實錄卷二十》
朱元璋在辭別家鄉回建康(今南京)之時,再次召見劉英,將守陵之事鄭重相托。
上將還建康,謁辭陵。召汪文、劉英謂曰:“鄉里親戚愛厚者,惟足下二人。先世陵墓所在,吾豈敢忘?但國家事重,不得不歸耳。公等善為我守視。”仍賜英、文等綺帛米粟,曰:“此以報夙昔相念之德也。”—《明太祖實錄卷二十》
鳳陽明皇陵
明朝建立之後,朱五四被追尊為淳皇帝,廟號仁祖。其夫婦二人的陵墓也升格為皇陵。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的時候,朱元璋下旨成立皇陵祠祭署,以汪文為署令,劉英為署丞。皇陵陵戶三千多戶,均附籍太常寺祠祭署,免徵徭稅。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九月,朱元璋下旨追封劉繼祖為義惠侯,其妻婁氏為義惠侯夫人。在劉繼祖的誥文中,朱元璋稱讚其“發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惠朕”。對於婁氏,老朱則稱讚其“和柔慈惠,克成厥家”。
在利益面前,汪家和劉家的後人為了到底誰是奉祀,誰是祀丞爭得不可開交。而劉家的不肖子孫劉墉,甚至在永樂年間因擅伐皇陵樹木而慘遭下獄。到了明憲宗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皇帝朱見深下旨規定汪家子孫世為奉祀,劉家子孫世為祀丞,這場折騰了近百年的鬧劇才告一段落。
甲寅,命皇陵祠祭署世以汪文子孫為奉祀,劉英子孫為祀丞。先是兩家爭襲不已,尚書王翱等具洪武以來授襲之詳以聞,遂著為令。—《明憲宗實錄卷十七》
明憲宗劇照
結語:劉繼祖當年的一樁善舉,為他的兒子劉英,乃至劉家的子孫後代帶來了近三百年的鐵飯碗。可謂是“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句古訓的最佳實踐。至於劉德,據說朱元璋並沒有對他進行打擊報復,反而賜了三十頃田地給他。你不是愛土地嗎?朕就再賜一點給你,看你怎麼有臉在鄉里混。何況要打擊報復,自有既得利益者汪家和劉家可以出面,朱重八貴為皇帝,自然無須再和劉德一般見識。
-
8 # 西府趙王爺
朱元璋不是什麼忘恩負義之徒,劉繼祖幫過他,種下了善因,自然得善果。
在中國歷史上的眾多開國之君裡面,朱元璋應該算是起點最低的。劉邦雖號稱布衣起家,但好歹當過公務員,起步便是沛公;劉秀雖然被稱為是一屆農夫,但卻上過太學,哥哥是南陽大俠,開局便有舂陵軍;劉備被人嘲笑織蓆販履,但卻能拜盧植為師,和公孫瓚稱兄道弟,拉起隊伍鎮壓黃巾軍。
相比之下,朱元璋可就慘多了,他出身貧寒,給地主家放過牛,去寺裡出家當過和尚,最落魄時只能是拿著破碗上街,名為化緣,實為討飯,正兒八經的開局只有一個碗。正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朱元璋之所以能夠開創白手起家的奇蹟,除了元末亂世所謂的時勢造英雄之外,更與他早年的慘痛經歷有關。尤其是在十七歲那年,朱元璋經歷他此生中最大的磨難——家破人亡。
元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濠州天災不斷,先是大旱數月,後又蝗災四起,最終老百姓顆粒無收,餓殍遍地,屍體無人處理,引發瘟疫。在這場大瘟疫中,朱元璋的父親朱世珍,母親陳氏,以及大哥朱興隆,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裡,先後去世。大家不妨設身處地的想一想,朱元璋接連看著父母長兄在眼前活活病死,自己卻無計可施,那該是如何的悲痛?
然而,對於朱元璋來講,這僅僅只是悲劇的開始。古人死後講究入土為安,然而朱元璋的父母和長兄在死後卻面臨著無地可葬的境地。因為朱元璋家裡窮,窮到連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都沒有。因為朱元璋他們家本不在濠州,是從金陵那邊徙居而來。由於是外來戶,朱家人沒有自己的土地,只能去地主手裡租地來耕種,也就是所謂的佃農。
在中國古代的社會體系下,佃農是生活在最底層的一群人,比貧農都還要慘,畢竟人家貧農還有地,收成好壞都是自己的,一年到頭還有個指望。而佃農的地卻是地主的,每年不管收成好壞,該給的租子一個都不能少。在那些饑荒年代,佃農們一年辛苦到頭,耕種出來的糧食還不夠給地主家交租的。
所以朱元璋一家其實都是在給地主家幹活維持生計,像父母和長兄這些青壯勞動力,就負責給地主種地,而朱元璋這種年紀尚小的孩子,就去給地主家放牛。俗話說“貓無晚飯,狗無中飯,小放牛的沒早飯”,朱元璋這個放牛娃,小時候經常是吃了上頓兒沒下頓兒,餓得兩眼發青。後來餓昏了頭的朱元璋,還和小夥伴們把地主家裡的小牛犢給殺掉烤來吃了,因此丟掉了工作。
不過話說回來,朱家這樣的生活雖然悽苦,但是父母健在,兒孫滿堂,尤其是朱家四個兒子,個個身強力壯,生活不是完全沒有奔頭。可是,誰曾想到,屋漏偏逢連夜雨,十七歲朱元璋突然就家破人亡了。當時朱家只剩朱元璋和二哥朱興盛兩個壯勞力,剩下的大嫂和侄兒,一屆婦孺根本指望不了。兄弟倆個一無所有,沒錢買棺材,更沒錢買墳地,眼見就只能是讓親人死無葬身之地。
《皇陵碑》中寫道:“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掩三尺,奠何餚漿!”
在古代來講,此乃不孝之舉,但是朱元璋沒有辦法,因為太窮了。而僱傭他們一家人的地主劉德,又是一個周扒皮式的人物,典型的鐵公雞,一毛不拔,全然不顧朱家人的死活。不僅不幫朱元璋兄弟兩料理後事,還將其掃地出門。
劉德的哥哥劉繼祖實在看不下去了,從家裡找了些破舊衣服給朱元璋兄弟倆,讓他們給父母兄長的遺體套上,雖說死後沒有棺槨收留,至少也不該衣不蔽體。此外,劉繼祖還從自家土地裡劃了拿出一小塊地皮供朱家作了墓地。朱元璋的父母兄長,由此得以入土為安。對於朱元璋來講,劉繼祖絕對算是大恩人了。
《皇陵碑》有載:田主德不我顧,呼叱昂昂,既不與地,鄰里惆悵,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黃壤
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並沒有忘記劉繼祖的恩情,他專門回到鳳陽老家,找到劉繼祖一家報恩。雖說此時劉繼祖已經去世,但朱元璋依舊追追賜其為義惠侯,同時追封劉繼祖的夫人婁氏為侯夫人。劉繼祖的子孫們,世代享受福澤,劉家世代富貴。一直到明朝滅亡。劉繼祖的一次善心,蔭及子孫,令子孫享受了與大明王朝同壽的恩遇,可以說是回報非常豐厚了。
事實上,除了劉繼祖以外,朱元璋還有一位貴人。她在朱元璋最困難最無助的時候,伸出了援助之手。當初朱元璋在安葬父母之後,眼見家徒四壁,一家人待在這裡只能活活餓死。於是便和二哥商量了一下,與其在一起等死,不如分道揚鑣,各尋活路,於是大家各自分開,各安天命。大嫂和侄兒回孃家,朱元璋和二哥則外出謀生。
然而,身無長物,舉目無親的朱元璋,根本不知道去哪裡。就在朱元璋即將餓死的時候,此時村裡熱心的大媽汪氏伸出了援手,她打發自己的兒子,把朱元璋送到皇覺寺出家當和尚。對於當時的朱元璋來說,這也是一種出路,因為元朝元朝對僧侶有優待。然而當時的朱元璋沒見過什麼世面,根本不知道這條路。
好在汪大媽幫他指了這條明路,讓朱元璋渡過了最為艱難的那段困境。
《皇陵碑》有載:汪氏老母,為我籌量,遣子相送,備醴馨香
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同樣也沒有忘記汪大媽的恩情,對於汪氏一族大加封賞,封汪大媽為“德賢夫人”,追贈其丈夫為“忠護協貺侯”,甚至還給汪家建廟修祠,賜廟號“餘地堂”。其意在稱讚當初汪大媽“做人留有餘地,助人不分貴賤”。
很顯然,汪大媽和劉繼祖當年是決計不會想到朱元璋這個放牛娃會成為皇帝,他的所作所為只是因為一時的善念。所以說,種善因,得善果,樂於助人也是一種投資,誰能知道,你的舉手之勞,日後不會被加倍回報呢?多個朋友多條路,少個冤家少堵牆,不是瞎說的。
值得一提的是,那個對朱元璋一家不管不顧的地主劉德,朱元璋也沒有秋後算賬,還給了封賞。朱元璋說當時那是人之常情不怪他,誰也想不到他會是以後的皇帝?再者一朝天子怎麼也不會和一個平民為難,要不然以後上史書太難看了。最為關鍵的一點,劉繼祖乃是劉德的兄長,這倒是有些當初韓信的風範了。
-
9 # 禪悟淨慧
元朝末年,黑暗腐敗的朝廷對於百姓來說,即失望而又痛恨,苛捐雜稅多如牛毛,讓人感覺如負重石難以喘息。
安徽亳州的一家朱姓人家,日子過的更加困苦艱難。父母領著家中的四男二女,常年給大財主劉德家做長工。家族兄弟們排行第八的人,小名為朱重八,也就是日後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
朱家人口眾多,為了能填飽肚子,父母帶著兩個哥哥給地主做苦力,朱元璋還得去給另一個財主劉繼祖放牛,就這樣日子過得過得緊緊巴巴。
茅草房下一鋪不大的小炕,排列擠下八口人,若到颳風下雨時,朱家的窗戶破舊不堪,形同虛設,茅屋漏雨無處安身庇護。朱元璋冬季放牛時,因沒有棉鞋過冬,不得不把腳插在帶有溫度的牛糞即取暖。
話說這一年,安徽時逢大旱顆粒無收之際,又來了可恨的瘟疫肆虐。飢餓加瘟疫是人類無法承受的災難,村裡的鄉親們相繼倒下,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也沒能倖免。
劉德這個土財主也知道老朱家是自己的苦力工,朱重八的要求也不過分,看在這些年主僱關係,應該給他先人一塊墓地。可是轉念一想,老朱家給我打工,我從來不少他的工錢。如今又要我的土地,無論如何也不能給他們。
就在朱元璋和二哥苦苦跪求之時,劉繼祖從遠處趕了過來,一看朱家的遭遇悲慘,動了惻隱之心。主動將自家的一塊窪地給了朱元璋,讓其處理善後。
朱元璋磕頭如搗碎米,萬分感激劉繼祖。草草埋葬父母和大哥後,迫於生計的朱元璋只好流落他鄉,成為了一個可憐的乞丐,二哥也帶著剩下的家人逃荒而去。
朱元璋當乞丐也不能保證果腹,沒辦法去了黃覺寺做了幾年和尚。後來郭子興的義軍來到亳州,經發小湯和介紹朱元璋入了義軍。朱元璋氣粗力大武藝高強,在戰場上屢立奇功,頗得郭子興的賞識,將義女馬秀英許給了朱元璋做妻子。
在哪個群雄逐鹿的年代,朱元璋先平定了與之抗衡的對手後,喊出一個振奮人心的口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使明軍勢如破竹攻陷了元朝大都,元朝徹底的統治灰飛煙滅。
做了九五之尊的朱元璋,覺得連年的征戰奔忙,竟然疏遠了自己的故鄉,思鄉之情由然而生,於是決定回安徽老家再看看哪裡的父老鄉親。
朱元璋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後,第一個想見到的人就是對自己有恩的劉繼祖。一打聽才知道,劉繼祖早已仙逝。朱元璋不忘困難之時,人家出手相助。分封劉繼祖的妻子為侯爵夫人,其子女後代永授皇封。
這時的朱元璋也想起了“老東家”劉德,便派人去找他。劉德一聽皇上召見他,嚇得面如土色體如篩糠。滿頭大汗的趴在朱元璋的腳下,磕頭不止。
朱元璋笑呵呵的說道:“劉德,你起身說話,不要顧及當年那些事情,過去的就過去了。朕不怪罪與你,我還要賞你良田三百傾,也不枉我們一世的緣分。”
劉德回家後,羞愧難當生了一場大病,沒想到當年的放牛娃有如此的氣度,可見他的心胸多麼寬廣啊!
小結: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人在困難之時,伸出善意的雙手,必然會受到人們的讚許。
由此事來看,朱元璋的前半生受盡苦難深重。做了一國之君,不忘自己的當初,不得不說朱元璋是個有情義的君子。
-
10 # 浪花聽書閣
劉繼祖送給了朱元璋一小塊荒地葬父母,或許連劉繼祖自己都沒想到,當初他隨手之勞的善舉竟換來了家族近300年的富貴榮華。
劉繼祖的善念1328年,正值元朝末年,朝廷腐敗不堪,許多大臣只管搜刮脂民膏,根本不管百姓的死活。更令人氣憤的是,漢人根本就沒有社會地位,據記載蒙古人殺了人只要賠償一頭牲口就可以了。
就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朱元璋在濠州(今安徽鳳陽)出生了。但老朱家處於社會的最底層,為了生活,老朱家跟許多老百姓一樣,被逼無奈拼命地給地主打工。朱元璋的童年也是在給地主放牛中度過的。這點從他祖孫三代的取名上就能看出來。祖父朱初一,父親朱五四,他叫朱重八,名字只能用數字代替,由此可見社會地位極其低下。
可是即便如此,上天依舊沒有同情可憐朱家。1343年,朱元璋所在的濠州,先是大旱,旱災之後是蝗災,蝗災之後又發生了瘟疫,地裡顆粒無收,百姓們餓死無數。不到幾個月的時間裡,朱元璋的父親,母親和大哥也因瘟疫相繼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相依為命。
天氣越來越熱,看著躺在眼前親人們的屍體,朱元璋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他想要儘快把父母趕緊給安葬了,畢竟古語有云,死者為大,入土為安。然而由於家境貧寒,他跟二哥甚至都沒錢給父母買口棺材,而且連安葬的地方都沒有。四目相對,只有無奈的嘆氣。他感慨老天的不公,面朝黃土背朝天三代人,到最後竟買不起一塊地,天下之大,沒有容得下他們老朱家的地方。
就在朱元璋感慨間,他忽然想到了地主劉德,希望他能借錢銀子安葬父母。畢竟自己的父母給劉德種地,自己也給劉德放羊。他心想,看在死者的份上,劉德應該會有些惻隱之心吧。於是,朱元璋去找劉德,哭喪著臉,求他施捨一塊墳地,並說日後還他。
劉德一聽朱元璋的來意,斷然拒絕了他。或許,劉德覺得,日後朱元璋怎麼還?拿什麼來還呢?這樣的口頭承諾絲毫不值得信任。畢竟明知道會賠本的生意幹嘛要去做呢?自然是不借。不僅如此,劉德還數落了朱元璋一番。
朱元璋面對劉德的訓斥絲毫沒有放在心上,因為他覺得如果對方的數落能換來幾兩銀子安葬親人們,這又有什麼關係呢?事與願違,劉德就是不借他一毛錢,還將他趕了出去。就這樣,朱元璋大哭,恨世態炎涼,問蒼天,蒼天無語;問大地,大地無言。他只好對著天空吶喊著,對著雲哭泣。
然而,他的哭聲沒有感動地主劉德,但是卻將隔壁的富商劉繼祖給吸引了過來。劉繼祖看到16歲的朱元璋如此無助,心存不忍,於是便對朱元璋說:“重八,別哭了,我給你點地,你將父母安葬了吧。”
朱元璋聽完,對著劉繼祖行大禮,並說:“將來我一定還今日的恩情。”劉繼祖也沒放在心上,因為他也覺得,朱元璋能有什麼出息呢?就這樣,朱元璋兄弟倆沒有棺材裝殮,也沒有酒餚祭祀,僅僅用幾件破衣爛衫,幾抔黃土掩埋了幾位親人的遺體。據說下葬那天,天氣突然下起了大雨,沒想到這個地方竟是朱家的風水寶地。
為了活命,朱元璋便和二哥分開了,各自上路。他吃過許多苦頭,他做過乞丐,也做過和尚,但是他一直沒有忘記劉繼祖曾經的慷慨解囊。後來機緣巧合下,他參加了紅巾軍起義,加入郭子興部隊,之後飛黃騰達,逐鹿中原,定鼎南京,位登大寶,國號大明。
洪武十一年,明朝終於徹底穩定下來,朱元璋沒有忘記過去的恩人,他風風光光的回到家鄉,想要去為父母修建陵墓,並且報答劉繼祖當年的恩情。
朱元璋報恩回到濠州,看著眼前的一切,在回想自己年少時曾放牛的地方,朱元璋唏噓不已,一晃這麼多年過去了。他心想:“不知道劉繼祖恩人現在在哪裡?”
然而,當手下人告訴他,劉繼祖已經病故了,朱元璋只是嘆了一口氣說:“劉繼祖是我朱元璋的大恩人,他用肥沃的土地埋葬我的親人,這樣的大恩大德即便你不在了,但我仍要報答你!”
《萬曆野獲編》:誥封劉繼祖為義惠侯,其詞略雲:朕微時罹親喪,難於宅兆,爾發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見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贈以侯,並贈其妻婁氏為侯夫人,仍為文以祭。
於是,朱元璋追封劉繼祖為義惠侯,後來得知劉繼祖還有個兒子還活著,於是就追賞劉繼祖的後人。在朱元璋死後的每一任皇帝都牢記朱元璋的這道旨意,善待劉繼祖後人。因此劉繼祖後人也享受到皇家的優待,居然達三百年之久,這也說明的有時候無意中動的一下善念,可能就有巨大的收穫。
或許就連劉繼祖自己也想不到,當時只是動了一下善念,也只是可憐這個一窮二白的孤兒,這點土地又算什麼呢?他萬萬沒有想到就能得到如此巨大的回報,果真應驗了一句古語“無心插柳柳成蔭”、“善有善報”。
朱元璋看完劉德後,自然是要去看看當年的老東家地主劉德。畢竟當年,朱元璋可是受了不少劉德的氣。
朱元璋再見老東家地主劉德此時,劉德早已嚇得魂不守舍,他萬萬沒想到當年的窮小子,竟然一下子成為了開國皇帝。此前,他可沒少刁難朱元璋。特別是當年朱元璋向他求一塊地方安葬父母時,他還諷刺過。
眼看朱元璋馬上就要到了,劉德汗流浹背,或許他知道可能這輩子也就完了,皇帝秋後算賬,誰能攔得住呢?可以預想的到,劉德見到朱元璋後,肯定是一邊瘋狂的扇自己的耳光,一邊痛罵自己,同時又訴說著道歉的話語。然而朱元璋不為所動,這一下子讓劉德心涼了半截。沒過一會,朱元璋說:“當年的事情我不怪你,因為你想不到當年的窮小子會成為皇帝。”
《明史》:爾之所為,亦恆情耳,不必問。吾貧時,爾豈知今日為天子也。
劉德半信半疑,可沒想到,朱元璋不僅饒了他,還賜給他良田百畝,並且免除了他5年的賦稅以及徭役。朱元璋自己都想不到,二十多年之後會受到老東家的磕頭請罪,雖然他平生很痛恨這類有錢但不仁義的人,但他依舊免了他的罪行。
當然,朱元璋此舉或許是一種“殺人不如誅心”的行為。因為在朱元璋眼裡,劉德就好比一隻螞蟻,所以留著他彰顯自己的寬仁,更好的籠絡人心。或許在朱元璋心裡,肯定恨得咬牙切齒。
當然,也有另外一種可能性,朱元璋心想,如果當時劉德給了他銀兩,估計就沒有明朝了,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或許也是朱元璋對劉德的感激。這也說明了一點,人不逼一把,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潛力在哪裡!
總而言之:朱元璋雖然給人的感覺是個殺伐果斷,冷酷無情的男人。尤其是“明初四大案”,更讓人覺得朱元璋是個冷血的劊子手。但試問,哪個帝王手中沒有沾著血呢?
再說回劉繼祖和朱元璋,他們一個仁義,一個不忘恩,也成就了一段佳話。對待老東家劉德,朱元璋又能以德報怨,這不就是一位有胸懷德帝王嗎?
-
11 # 太宗悅史
劉邦和朱元璋雖然同樣都是從平民百姓一躍成為皇帝的男人,但是兩人當時的情況卻是天差地別。劉邦的父親當時是一方富戶,而劉邦則是地方上的基層官員。再看朱元璋,朱元璋的父親是佃戶,窮得叮噹響,而朱元璋就是一個放牛娃。
正是因為窮,朱元璋小的時候曾經發生過一件令他記憶深刻的事情,在當皇帝之後還發出感慨:“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掩三尺,奠何餚漿。”這件令朱元璋難以忘記的事情,就是父母雙亡,無地埋葬!
連綿不斷的天災1344年淮河流域發生百年難得一見的災情,旱災、蝗災、瘟疫接踵而至,當地的農民苦不堪言。
農民原本當佃戶,給地主打工,每年的收成也就只夠全家吃喝,而現如今又是旱災,又是蝗災,田裡的稻米屈指可數,這可怎麼辦呢?
禍不單行,原先旱災、蝗災百姓就已經快活不下去,只能靠給地主、富戶賣苦力,強撐著活下來。不知道什麼時候起,位於淮河流域的鐘離太平鄉,也就是朱元璋的老家,突然間有人先是渾身無力,再是上吐下瀉,沒過幾天就去世。
一開始的時候並沒有人在意,直到死的人越來越多,當地人才注意起來,這哪裡是什麼病,這就是瘟疫啊!這樣一來,當地的地主、富戶、有點條件的,都急忙忙的趕往他方。而留在當地的地主,則閉門謝客,任何人都不見。
一時間,鍾離太平鄉,千里無雞鳴,昔日裡吵吵鬧鬧的村子,掰著手指頭都能數出來有幾個人,這真是把窮人往死裡逼。
家人接連去世淮河流域發生的一切元政府也都知道,也批了一批糧食下來,但是這些糧食並沒有到農民的手中。這些糧食從朝廷批下來,到基層所剩下的已經寥寥無幾,到農民的手中也就是隻剩那麼幾粒,有跟沒有並沒有什麼區別。
沒有收成,又沒有地方賣苦力,野菜、樹皮都被農民吃得一乾二淨,只要是能夠吃的東西,農民都儘量往嘴裡塞,也不管有沒有毒,只要毒不死那就吃,管他三七二十一,不吃絕對得死。沒過多久,一眼望去,土地上光禿禿的,所有能吃的東西都被農民吃了。沒有東西吃了,那就只能等死,朱元璋一家就是等死農民中的其中一家。
四月初六朱元璋的父親餓死,四月初九朱元璋的大哥餓死,四月十二日朱元璋大哥的長子餓死,四月二十二日朱元璋的母親餓死。
隨著家庭四位成員的去世,偌大的一個朱家就剩下朱元璋、朱元璋的兩個哥哥、兩個姐姐以及三個嫂子、一個侄子。
兩個姐姐都已出嫁,碰上這樣的年頭肯定指望不上,而三個嫂子也肯定指望不上,大嫂隨著大哥的去世回到了孃家,而二嫂也厚著臉皮回到了孃家,三哥和三嫂肯定也是指望不上了,因為三哥是上門女婿,朱元璋能夠指望得上的也就只有二哥。
不體面的葬禮當時朱家就只剩下朱元璋與二哥以及二哥的兒子,也就是朱元璋的侄子。家中雖然還剩三個人,但是家中一分錢都摳不出來,別說三口棺材,就連一口棺材的錢都沒有,朱元璋只能用破爛的衣服將親人的屍體包裹起來。
剛包裹起屍體,就有一個問題砸在朱元璋的腦袋上,屍體包裹好了拿到什麼地方去埋呢?要知道當時的土地基本上都是有主的,現如今的朱家就只剩下了三個人,兩大一小,就算打算硬來,也硬不過別人。
朱元璋無奈,只能厚著臉皮到地主劉德的家,希望地主劉德能夠看在父親為他打了多年工的份上,給一塊偏僻的地,得以埋葬父母。地主永遠都是地主,劉德高高在上的看著朱元璋,不懷好意的說:“你的父親打工,我又不是沒給他錢,現如今他死了,你憑啥要我給地!”說完轟的一聲,門就關上了。
親人的屍體在家裡已經發臭,看著發臭的屍體,朱元璋與二哥一狠心,決定用木板抬著父母的屍體到處吆喝求人,希望哪一個好人能夠施捨他們一塊埋葬父母的土地。
街坊鄰居看到朱家這個樣子心裡很不是滋味,但是都自身難保了,哪裡還顧得上朱家。
恰好有一位與劉德同姓的地主叫做劉繼祖(有傳言說劉繼祖是劉德的兄弟),心中看著甚是難受,施捨了一塊土地給朱元璋,叫他們兄弟倆趕緊把親人給埋葬了。朱元璋兩兄弟無以回報,只能跪在地上磕了好幾個頭。
朱元璋兩兄弟頭上綁著白布,抬著親人的屍體邊哭邊走,漸漸的就走到了劉繼祖施捨的那塊土地上。說來也巧,就在這時天突然下起了大雨,下雨的同時伴隨著雷聲。朱元璋兩兄弟原本肚子就餓,害怕被雨這麼一淋,直接餓死,連忙走到一棵大樹下躲雨。
劉繼祖施捨的那塊土地是在一處山下,山被暴雨這麼一淋,不斷的有土流到山下,這流下來的土直接就將朱元璋的親人埋葬了,說好聽點這叫“天葬”。
父母埋葬完成,為了活下去,朱元璋與二哥各奔東西。朱元璋在隔壁汪大娘的幫助下,到附近的皇覺寺中當小和尚。而二哥則帶著兒子到遠方去賣苦力謀生。
這時的朱元璋十七歲,九年之後,也就是朱元璋二十六歲那一年,朱元璋一家才重新團聚,團聚的成員有姐夫、外甥、侄子。雖然一家子團聚,但是共苦二哥卻已經去世了,二哥的兒子還活著,叫做朱文正。朱文正就是“洪都之戰”當中以兩萬兵力硬生生抵擋住陳友諒六十五萬大軍的那位猛將。
報恩1368年,朱元璋正式開國,年號“洪武”,國號為“明”。華人自古以來就有衣錦還鄉的思想現念,現如今朱元璋成了皇帝,肯定要回老家好好顯擺顯擺,讓老家的父老鄉親們知道他們這一塊窮地方,出了一位“真龍天子”。
朱元璋回到鍾離太平鄉,有人喜,有人憂。喜的人就是當時朱元璋的街坊鄰居,憂的人只有一個,那就是劉德。
劉德聽到當年被他欺負的朱元璋現如今成了皇帝,想要捲鋪蓋趕緊跑路,要不然說不定朱元璋一聲令下就直接誅了自己的九族。劉德仔細一想,明白是自己太過天真,現如今天下都是他朱元璋的,自己能跑到哪裡去呢?
無奈之下,劉德只能厚著臉皮跪在朱元璋的面前,求朱元璋饒了他,大人不計小人過。朱元璋看著這位無情無義的地主,怒從心中來,但是由於已經是皇帝,為了得一個大度的名聲,朱元璋昧著良心說:“嫌貧愛富乃人之常情,你如果知道我有如今,當初也不會那樣對我了。對於你,我非但不跟你計較,我還賜你二十畝良田,再加免除五年徭役賦稅。”
劉德懷著激動的心情,往死裡磕了不知道多少個頭,邊磕邊謝朱元璋的恩情。這時的朱元璋看著腳底下的劉德,心中肯定是感慨萬千,昔日高高在上的地主,現如今竟然就跪在自己的腳下。
朱元璋看到了劉德,自然也就想起了當初施捨給他們家一塊土地埋葬親人的劉繼祖。可惜的是,朱元璋一打聽就收到訊息劉繼祖已經去世,但是劉繼祖的兒子劉秀還活著。朱元璋大手一揮,賜劉秀一百畝良田,封劉繼組為“義惠侯”,劉繼祖的夫人為“侯夫人”,爵位世襲罔替,只要明朝還在,就有劉繼祖的後代一口吃的,而且吃的還是大魚大肉。
劉繼祖的這一塊地施捨的相當值,要知道當時朱元璋分封功臣的要求相當的苛刻,連劉伯溫這樣的開國功臣都只是一個伯爵,而劉秀直接就是侯爵,高劉伯溫一等,低於公爵,屬於居中的爵位,這得多少人羨慕嫉妒恨。
保住一條命的劉德在家裡估計悔得連飯都吃不下了,為什麼自己當初會腦子抽筋不施捨一塊地給朱元璋,明明朱元璋他都找上門了。如果說施捨的那個人是自己,在現如今的鳳陽誰敢說自己一句不是,可惜了。
總結
當時的劉繼祖怎麼想都想不到,當初那個看著窮的叮噹響,連棺材都沒有錢買,連親人都沒有地葬,穿得破破爛爛的小夥子,竟然能夠成為“真龍天子”,想想都覺得不可思議,畢竟封建社會兩千多年,也就只出了一個朱元璋。如果劉繼祖在天有靈的話,估計能夠看著跪在朱元璋腳底下的劉德哈哈大笑吧,爵位求著你要你都不要。
-
12 # 史曉生
這件事老朱辦得挺厚道,在他當了皇帝后,不僅將劉繼祖封侯,還開恩蔭及劉家子孫,劉家也因此後福無窮。
堂堂開國皇帝,父母去世後卻無處埋葬?沒錯,大明朝的太祖皇帝朱元璋,幼年時就曾有過這種悽慘的遭遇。
朱元璋出身極為貧寒,小時候的他,用一窮二白都不足以形容他家裡的貧困,不僅缺吃少穿,並且父母親人也相繼餓死。
這還不算完,更讓人覺得悽慘的是,在其父母去世後,連一塊能夠埋葬他們的墳地都沒有,最終,還是同村的好心人劉繼祖送了一塊土地,才讓朱元璋的父母入土為安。
那麼,這個曾經對朱元璋有如此恩情的同鄉,在朱元璋當上皇帝后,是什麼下場呢?朱元璋又是如何回報與他的呢?
平心而論,朱元璋在這件事上,辦得還算是比較厚道,在他登基後,不僅將同鄉劉繼祖封侯,還大力任用劉繼祖的兒子,並且,劉家的後代子孫也因此事沐浴皇恩,享受著朝廷的供奉,而這一切說起來,都要感謝當年劉繼祖的大發善心。
有道是好心有好報,這句話放在劉繼祖身上最為合適不過。
劉繼祖是安徽濠州人氏,祖上經過幾代打拼,到了他這一代,家裡算是小有積蓄,雖說算不上大富大貴,但日子至少還能過得去。
他所在的孤莊村,並不是很大,村子裡除了像他這樣的原住民外,最多的就是從外地來這裡討生活的佃戶。
其中,有一家姓朱的,格外引人注目。
之所以姓朱的這家佃戶引人注目,倒不是他們有什麼特別之處,而是他們在整個村子裡,算是最窮的一家人了。
朱家的頂樑柱名叫朱五四,起這個名字,可不是他家裡對數學有研究,而是在當時,像他這種身份極為低賤的人,是沒有資格起正式的名字的,最多也就是用數字進行代替。
而為了省事,一般都會用出生日期當做名字,因此,朱家人的名字叫起來,都是一連串數字,比如,朱五四共有四個兒子,名字就分別叫做重四、重六、重七和重八。
當然,名字只是一個代號,叫什麼都得吃飯,而為了讓一家人吃上飯,朱五四可謂是拼了老命。
朱五四所租種的,是村裡最有錢的地主劉德家裡的地,說起來這個劉德,按輩分算起來,還是劉繼祖的親戚,只不過相對於劉繼祖來講,劉德更加的有錢。
但是,有錢並不代表著有良心,顯然劉德就是這種為富不仁的人。
他給為他種地的佃戶所立的規矩極為繁多,不僅要每年按照他所制定的標準繳納租子,並且逢年過節,佃戶們還要拿著大魚大肉,前去他家慶賀。
除此之外,更讓人覺得過分的是,在每年繳租子的時候,他時常會想方設法的剋扣數量,因此,佃戶們個個都是對他怨聲載道。
但又能如何呢?作為佃戶,他們沒有任何資格來對劉德提意見,因為一旦提了,隨之而來的,除了一頓打罵之外,就是被趕出孤莊村。
也就是說,佃戶們除了逆來順受,忍受劉德剝削之外,別無他法。
而朱五四就是其中之一,他每日裡起早貪黑,不辭辛苦的在田裡勞作,為的就是能讓家人吃上一頓飽飯,但到了年底,繳納完租子之後,基本上是所剩無幾。
不過,日子雖說很苦,但在朱五四看來,還是很有盼頭的,畢竟自己的幾個兒子一天比一天大,等他們慢慢長起來,家裡的勞力也就越來越多,父子幾人只要不怕苦,終歸還是會過上好日子的。
朱五四這個樸素的願望,可以說是當時絕大多數老百姓共同的願望,但即便是如此簡單的期望,還是被無情的破滅了。
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淮北發生嚴重的旱災,導致糧食顆粒無收,在旱災之後,緊隨而來的就是鋪天蓋地的蝗蟲,把田地裡所剩無幾的農作物全部啃食乾淨。
面對天災,當地的富戶紛紛逃離家鄉,但作為身無長物的朱五四一家人,顯然沒有這個能力,他們只能待在這裡。
並且,最要命的就是,家裡已經沒有吃的了。
糧食已經絕產了,家裡更不可能有餘糧,往常若是遇到田地歉收的話,還能去鄰居家裡暫借,但如今鄰居家也是好幾天沒吃上飯了。
在這種情況下,朱五四身體越來越虛弱,畢竟不吃東西,時間一長人是不可能頂得住的,而他的妻子也是如此。
終於,在熬了一段時間後,朱五四和妻子再也扛不住,萬分不捨的撒手人寰。
此時的朱家,僅剩下兩個半大小子,老大重四早在一個月前,就已經餓死,老三重七為了有口吃的,給人家當了上門女婿,家裡只有萊爾重五和老四重八。
雖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但是面對父母去世,這對兄弟還是十分的手足無措,父母的身後事如何操辦,是目前最大的問題,也是兄弟二人無法結局的問題,為此朱重四和朱重八兄弟二人,不得不找上了為富不仁的劉德。
不過,劉德的反應,讓兄弟二人真正明白了什麼叫做人心險惡。
原本,兄弟二人是想求劉德看在自己父親給他家種地多年的情分上,給他們一塊荒地,好讓他們把父母安葬,已完成入土為安的傳統。
但不曾想,到了劉德家後,不僅沒能要來荒地,還被劉德一頓毒打,將二人趕出家門,並對他們破口大罵。
這下,就讓朱重八和哥哥朱重四走投無路了。
父母已經去世好幾天,現在還躺在家裡的門板上,如果在這麼下去,恐怕身子就要壞了,到時候,更無法處理。
但沒有人願意幫助他們,絕望的小哥倆,一路走一路哭,漫無目的的再次回到家裡。
等到了家裡後,看著躺在門板上的父母,小哥倆更是悲從中來,放聲大哭,而這一哭,卻被剛好路過的同村人劉繼祖聽見了。
劉繼祖對朱家的情況還是有所瞭解的,他也知道朱家很窮,但讓他沒想到的是,會窮到這種地步,甚至到了去世的人都無法安葬的程度。
本身在往常,劉繼祖就和朱五四打過交道,兩家的關係處的還算可以,因此,在看到朱家遭此大難後,劉繼祖是真的於心不忍。
他決定幫一幫朱家,太多的忙他幫不上,但幫助處理下喪事,他還是有能力的。
於是,他回家與妻子婁氏商量後,決定將自家位於村頭的一塊荒地,贈送給朱家,以便讓朱五四夫妻倆入土為安。
決定之後,劉繼祖來到朱家,並責備朱重八,為什麼家裡有困難不來告訴他?最後,把自己家裡的皇帝位置告訴朱家兄弟,叮囑他們趕快處理父母的喪事。
“吾饒於地,曷不謂我?任擇用,豈吝耶?”---劉繼祖
就這樣,在朱家兄弟的感恩戴德下,其父母的身後事總算有了著落,雖說之後,由於沒錢置辦棺材,不得不找了草蓆將父母裹住安葬,但總算是讓父母能夠入土為安。
而朱家兄弟中的朱重八,也自此開始了坎坷的人生,從被迫當和尚,到參加起義軍,再到成為一方諸侯,最終一統天下。
曾經因為父母去世沒錢安葬的窮小子朱重八,如今卻成了大明朝的開國皇帝
那麼,在當了皇帝之後,朱元璋是如何對待自己曾經的恩人劉繼祖的呢?說起來,劉繼祖本人並沒有親眼見證朱元璋稱帝,早在數年前,他就因為因病在家鄉去世。
而他的妻子婁氏,也在劉繼祖死後不久,也隨他而去。
不過,劉繼祖有個兒子,叫做劉英,就在其父劉繼祖去世後,走投無路的劉英聽聞昔日好友朱元璋已經是一方諸侯,為了有個活路,幾番輾轉找到了朱元璋,投奔至他的麾下。
朱元璋在見到劉英後,才得知昔日的恩人已經去世,這讓他十分的感慨,但也因此,對劉英十分愛護,不僅對他多有賞賜,還將其安排在自己的身邊,當了一個貼身的侍衛。
為了報答恩人,朱元璋在之後的四處征戰時,總是要求劉英鎮守在後方,他唯恐劉英遭遇不測,讓他無顏面對昔日恩人。
不過,劉英並不以此為傲,反而更加的拼命殺敵,這就讓朱元璋越發的看中劉英。
至正十三年,朱元璋奪取濠州城後,就計劃回鄉對自己父母的墓地進行修繕,在不久後,朱元璋正式將濠州改名為鳳陽,並開始修建鳳陽皇陵。
而劉英也因此獲得了一份極為重要的工作,那就是負責督促皇陵的修建。
到了洪武七年,皇陵的主體工程基本結束,朱元璋下詔任命劉英為皇陵祠祭署署令,掌管鳳陽皇陵的祭祀工作,世代守護皇陵。
自此,劉家就緊緊的與大明朝捆綁在一起,世代享受朝廷的供養。
而當年施恩於朱元璋的劉繼祖,雖說沒能親眼看到朱元璋登基,但也被朱元璋追封為義惠侯,其妻子婁氏,同樣也被追封為義惠侯夫人。
包括劉繼祖的諸多後代,都在明朝的兩百多年裡,出任過不同的官職,這樣的家族榮耀,一直維繫到了明朝滅亡。
也就是說,當年劉繼祖的一個小小善心,為自己的子孫後代,換來了無法估量的福廕,這一點,應該是劉繼祖沒有想到的。
行善之家,必有餘慶,果然是恆古不變的真理。
小結:
朱元璋的同鄉劉繼祖,在朱元璋的父母去世後,出於好心將自家的荒地贈送給朱元璋,讓他用來安葬他的父母,這個在劉繼祖看來是很小的善舉,卻為其帶來了很大的回報,不僅他本人被追封為侯,他的兒子、孫子以及後代,因此事受到了大明朝的供養,因此,朱元璋在處理這件事上,還是做得相當厚道的。
-
13 # 歷來現實
朱元璋對功臣們殘忍,對當年幫自己的恩人劉繼祖,卻很夠意思。
明太祖朱元璋雖然是皇帝,富有四海,國家財富隨意支配。但是別忘了,他不是天生的皇帝,原來是個屌絲,當過和尚,還要過飯。
也是,衣食無憂,安享富貴的,沒有一個想去造反的。
細數那些造反的人,哪個不是家貧如洗、走投無路了,才去鋌而走險?
窮人死後沒錢埋葬的事並不鮮見,梁山老大宋江的情婦閻婆惜,就是因為父親死後沒有埋葬費,才對宋江以身相許。
明太祖朱元璋,當年也混得非常慘。
可是年輕時的朱元璋不是浪子燕青,也不是閻婆惜,沒有什麼資本讓大款幫助自己,沒錢埋葬父母的時候非常無助。
但是朱元璋是真龍天子,吉人自有天相,有老天保佑,派人去幫助他。
這個被派去的人,就是劉繼祖。
劉繼祖是安徽濠州人氏,跟朱元璋一個省的老鄉。
此人雖然不是個富二代,但也算個富三代。
曾祖父那一代就已經脫貧,到了爺爺那一代已經開始小富,父親當家的時候,已經奔了小康。
劉繼祖雖然沒有發揚光大成為大款,卻守住了父親的那份家業,得以衣食無憂。
在300多戶人家的孤莊村,劉繼祖堪稱首富。
他家裡種了上百畝地,給他種地交租的佃戶,就有百十戶,大多是為了躲避災荒外地人。
因為當時就有一首民歌這樣唱道;說鳳陽,道鳳陽,鳳陽十年有九荒。
朱元璋老家,就是安徽鳳陽的。
在這些外鄉人中,有個老漢與眾不同,他們一家父子兩代,名字都有數字。
這個佃戶姓朱,名叫朱五四,生育有四個兒子,分別叫重四、重六、重七和重八。
仔細分析之後不難發現,這個姓朱的佃戶肯定沒文化。
因為有文化的人,起名字的時候都要有乳名、字和大名,有的人還有號。
比如比朱元璋年齡大的劇作家關漢卿,字齋叟,號關已齋、關一齋。
南宋的愛國英雄文天祥,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
知識改變命運,知識也決定命運。
連名字都不會起的人一定是文盲,目不識丁。
雖然元朝統治者並不希望漢人給自己起漢名,但不會限制有錢有勢的人,如果手頭有點錢,還是會讓別人給自己的後代起個好名。
由此可見,這個朱五四,是真的窮,吃低保都有資格。
那個年代的人不能經商,不識字的人肯定受窮,而且代代受窮。
不過朱五四所租種的,正是不是劉繼祖家的地,而是租村裡另外一個財主劉德家的地。
常言說為富不仁,古代地主對窮人非常刻薄,財主劉德也不例外。
他像周扒皮那樣,半夜雞叫,恨不能讓佃戶24小時工作;也像劉文彩那樣小鬥出大豆鬥進,恨不能把佃戶的血汗榨乾;也曾經像黃世仁那樣放高利貸,讓佃戶家把女兒抵債成為自己的小妾。
對此,佃戶們只能忍氣吞聲、逆來順受。
為什麼?天下烏鴉一般黑,到哪裡財主們都一個樣。
可是財主劉繼祖不同,如果社會是個大染缸,他是搭在缸沿上的那塊布,沒有被汙染;如果社會是一個爛泥塘,他就是汙泥裡的蓮藕,出淤泥而不染。
一個富人,不要說樂善好施,即使遇到災害的時候不趁火打劫,抬高物價,就很好了。
朱元璋15歲那年,淮北發生旱災,從春天到秋天持續五六個月,持續的旱災往往跟蝗災結伴同行,蝗蟲遮天蔽日,莊稼全都成為禿頂。俗話說家有餘糧遇災不慌,大大小小地主,餘糧足夠吃三年五年,旱災充其量一年兩年就結束了。
所以那些土豪劣紳非常淡定,根本就不會發愁。
但是朱五四家沒有隔夜之糧,他和妻子雙雙被餓死。
禍不單行,過了兩天,老大重四也飢餓難耐,不久撒手人寰。
老三朱重七人長得英俊,給人當了上門女婿。
重五和老四重八顏值太低,也沒有遇到這樣的好事。
再說了,父母剛剛去世,還沒有安葬,總不能撇下他們一走了之。
父母已經去世好幾天,停屍在家裡的門板上,蒼蠅亂飛,屍體眼看就要腐敗。
哥倆沒有錢買棺材,首先想到去找財主劉德求情。劉德不但沒有答應,還大罵他們兄弟:
“都什麼時候了,還想買棺材,做夢吃餃子、想得美;能有個草簾子卷著埋了不餵狗就燒高香了。”
朱重八被罵得無地自容,他一咬牙就想挖個坑,用簾子一裹,找個荒郊野嶺把父母給掩埋了。
古代窮人在災荒年都是這樣操作的,活人都沒活路了,哪裡還顧得上死人?
於是小哥倆就喊了村裡的鄉親前去幫忙,要把父母抬出去。
就在此時,劉繼祖剛好路過,看到了這一幕。
他上前一看,死者他認識,是自己劉德的佃戶朱重四,之前他們曾經共過事,老朱幫自己往下面收過租。
而且自己的兒子劉英和朱五四的小兒子經常在一起玩,那孩子也挺懂事的。
於是他回家跟自己老婆婁氏一商量,決定撥出一塊地來安葬朱五四夫婦。
於而且他還拿出幾兩銀子,買了一口薄棺材,將朱五四夫妻安葬。
父母后事處理完畢,朱重八告別劉繼祖外出闖蕩,臨行前,他撲通一聲給劉繼祖跪下,千恩萬謝:“您的大恩大德重八沒齒難忘,他日如果發達,一定重報!”
其實朱元璋當時也是隨口說說,自己連飯都混不上,此行是在別人的介紹下去廟裡出家,什麼時候才會混出個樣子,自己心裡也沒譜。
可是,他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一不小心日後竟然成就霸業,當了皇帝。
曾經窮困潦倒,差點餓死,連父母去世沒錢安葬的屌絲朱重八,不僅發達,而且是大發。這個朱重八,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坐在金鑾殿上,朱元璋感慨萬千,想起了恩人劉繼祖,如果不是他老人家,自己恐怕早就成為荒郊野鬼了。
再說,劉繼祖給父母選的墳地,一定是風水寶地,不然自己的運氣會這麼爆棚?
如今自己當了皇帝,一定要報恩,拿出個十萬八萬,不過是九牛一毛,也讓天下人知道俺老朱是知恩圖報的人。
可是當他叫人打聽恩人下落的時候,卻發現劉繼祖早已作古。
朱元璋聽了連聲嘆息,沉默不語。
不過朱元璋猛然想起,劉繼祖雖然死了,他的兒子、自己的小夥伴劉英應該健在啊。
再派那位官員去打聽,劉英果然健在。
朱元璋見到劉英龍顏大悅,賞賜千金,將恩人追賜為義惠侯,其妻婁氏為侯夫人,子孫世襲,只要明朝不倒,恩惠不停。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劉繼祖因為做了一件善事,為自己的子孫贏得了200多年的鐵飯碗。
正應了那句話:心存善念,必有善行,善念善行,天必佑之。
劉繼祖的經歷告訴人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在人危難之時,施以援手,老天不會虧待你。
-
14 # 紀元的尾聲
朱元璋當皇帝的時候,劉繼祖已經死了,但朱元璋沒有忘記劉家人的善意,於是讓劉家一脈富貴,一直與大明朝始終。
當年朱元璋還不叫朱元璋,而叫“朱八八”,因為當時的漢人地位極低,大部分成為佃農的家庭,都沒有嚴謹的名字,譬如朱元璋的曾祖父名為“朱百六”,祖父名字為“朱初一”,父親的名字為“朱五四”。
乍一看這名字取得挺不走心,彷彿很好笑似的,但其實這是當時世人的一種無奈。
朱元璋祖上自南宋以來就過得很苦,僅有作為傳承的族譜流傳,除此之外,名字和宗族故事幾乎是空白,而老朱家,也世代給別人耕田為生,沒有當過地主,命運一直延續著。
到了朱元璋父親朱五四這一代,他們就給劉姓人家種地,是為他們的佃農。
劉繼祖本不是朱元璋他們家的“地主”,劉德才是,劉繼祖和劉德乃是宗族兄弟關係,哥倆之間好不好不清楚,但是劉繼祖和劉德卻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人。
元末社會動盪,一邊是統治者的無度,一邊是漢人被壓迫已久的決意崛起,反正自古以來只要關於打仗,遭殃的都是底層的農民。
元朝廷賦稅加重,於是劉德他們也把地租加重,這個時候,只要有一年的天時不好,就能把人餓死,畢竟貧農手裡是沒有餘糧的。
很不幸,朱家就遇上了這麼個情況。
本來天下就亂,劉家人還加重賦稅,朱家人已經無米可吃,朱元璋的父親母親,大哥,竟然都是活生生地餓死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最終連個葬身之處都沒有,劉德直呼晦氣,沒有惻隱之心,還一度對朱元璋趕來趕去。
而漢家人極其注重身後事,自己的父母兄弟“死無葬身之地”,即便朱元璋年幼,但都對此痛苦不已。
他哀求自己的地主劉德能給一塊地安葬家人,劉德自然是不可能答應,可理論上劉德也是該給的,僵持著僵持著,朱元璋漸漸地絕望。
用朱元璋後世的話來講,時逢亂世,人人泥菩薩過江,不怪劉德,可真要說不恨,那是假的,之所以後來沒有處理劉德,還是因為劉氏宗族的另一個人出來幫助了朱元璋。
他就是朱元璋隔壁家的地主,劉繼祖。
劉繼祖不忍小朱元璋跪求得如此揪心,面對宗族兄弟劉德做法,劉繼祖沒有表態滿意或者是不滿意,他只能自己謀劃出一塊地來,給朱元璋安葬自己的家人,正因為彼此都是漢家人,而且都身逢亂世,互相幫扶說不上了,只能說盡最後的一點善良來幫忙。
朱元璋得知劉繼祖願意無償幫他,連連跪謝,最後得以安葬了父母。
其實經過這件事後,朱元璋已經經歷了人生第一次大的折磨了,再說耕田,他已經無心下去了,隨後劉繼祖和當時汪家的汪母想辦法給朱元璋籌了一筆錢,把朱元璋安排進皇覺寺,雖然是要出家,但保住命,比什麼都要重要。
就是這樣,透過同鄉之人的幫助,朱元璋進了皇覺寺。
可事實上,皇覺寺也是外強中乾,僧多粥少,家家戶戶都有這樣的問題,皇覺寺更是不可能置之度外,久而久之,朱元璋知道在皇覺寺說不準也會餓死,不如就藉著出家人的身份外出化緣,如此一來,還能勉強活下去,要說目標,朱元璋暫時沒有。
就是化緣的想法,讓朱元璋走上了另一條人生路。
說是化緣,但朱元璋乃是天命之子,別人的化緣十里八鄉,朱元璋化緣卻是五湖四海,去了很多地方,用雙腳走了很多地方,他看到元朝帶來的災難,看著掙扎起義的農民們,朱元璋知道,其實他們和自己是一樣的,只是區別在於敢於不敢罷了。
正合朱元璋的心意,於是他毅然決定還俗,當一個亂世之兵。
朱元璋的命運是駭人的,小前半生艱難無比,而自參軍起,他的人生就逐漸走向了巔峰。
從小沒讀過兵書,可朱元璋卻頗有才能,在幾次的小戰爭中,朱元璋展現了強大的能力,而且朱元璋為人處事老到,身邊的人都十分佩服朱元璋,願意和他交好,慢慢地,朱元璋的地位超過了湯和。
此時郭子興正需要人才,於是也重視朱元璋,重視到什麼程度呢?
他把自己的好友的女兒馬氏嫁給了這個一窮二白的小夥子朱元璋,馬氏正是後來的皇后馬秀英。
馬秀英也是郭子興極其寶貝的愛女,能把她嫁給朱元璋,可見朱元璋必然是有過人之處的,隨著時間的進步,郭子興在壯大,朱元璋也在不停成長。
後來郭子興去世,朱元璋又解決了兩個“大舅哥”的麻煩,逐漸掌控了起義軍的力量,朱元璋開始走上了人生的正道,他不再是為誰打工,他自己成為了神州大地上的一支中堅力量,與陳友諒、張士誠等人爭鋒。
在封王期間,朱元璋還曾經回到過自己的家鄉,回去拜訪過曾經的鄰居和恩人們,他這算是衣錦還鄉,帶著大量的物資回去分給眾人,鄰居們紛紛感嘆:
當年那個差點餓死的窮小子,竟然離成為天子只有一步之遙,唏噓無比。
可還未稱帝,就不算圓滿。
直到公元1368年,朱元璋掃蕩了一切國內勢力,又派軍北上阻擊元朝最後的力量,他於是安下心來在南京稱帝,建元洪武,國號大明,時間到了這裡,神州的主導權再次回到了漢家手中,朱元璋可以說是功德無量了。
同年,元朝大都被明軍攻陷,元朝正式推出中原,再次迴歸草原成為了割據政權“北元”。
又過了三年,也就是洪武三年,天下幾乎大定,朝廷也有了實力,開始賞賜群臣,對於開國功臣,紛紛加官晉爵。
雖然在後面發生了許多不好的事情,但這一切並沒有影響朱元璋對家鄉之人的真摯情感,譬如當年的劉家、汪家。
朱元璋稱帝時,劉繼祖已經不在人世,朱元璋派人回到鳳陽老家,以父親所在的陵墓再次修建,形成了皇陵,而皇陵則是需要人看守,朱元璋一改以往朝代宗族看守的規則,讓汪家、劉家世世代代成為看守皇陵的“令”。
這個職位就是一份“養老差”,因為供奉的是太祖之父母,所以劉家和汪家註定地位高漲,甚至後世不會因為爭權奪利而受到影響,真正做到和大明始終。
而對於劉繼祖,朱元璋追封為“義惠侯”,要知道,大明開國的侯爵並不多,就連劉伯溫也只是一個“伯爵”,所以朱元璋對於沒有功績的劉繼祖,給的面子是很足夠了的,而對於還在世的劉繼祖夫人,朱元璋封為“侯夫人”,劉家可謂是因此光宗耀祖。
大明洪武有著冷冰冰的四大案,但對於劉家、汪家,朱元璋展現的是自己作為一個人最真誠的一面:知恩圖報。
而對於劉德,朱元璋也沒有追究,只是說出了理解的話語,並給予了一些田地,但也僅此而已了,以德報怨,如此一來便不落別人嘲諷。
任誰也想不到,亂世之中,一個小小的善意竟能攪動如此大的因果,或許劉繼祖還在世的時候,也聽說了朱元璋崛起的事情了,可他畢竟曾經不求回報,這一份本心,最終打動了亂世之下本毫無聯絡的兩家人。
最終命運交叉串線,他們很久才見一面,但卻與大明緊緊相連。
-
15 # 楊角風發作
朱元璋稱帝之後,手中有錢了,開始給自己死去的父母建造陵墓,建好之日,他還親自書寫了碑文:
“皇考終於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閤家守喪。田主德不我顧,呼叱昂昂,既不與地,鄰里惆悵。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黃壤,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掩三尺,奠何餚漿。”
這段話中,就解釋了自己幼年的遭遇,以及劉繼祖給予自己的善心:
朱元璋跟很多人的遭遇類似,小時候家庭都不怎麼富裕,雖然父母兄弟都拼命工作,卻仍然經常餓肚子。
餓肚子,還不至於到餓死人的地步,但至正二年到四年的那場旱災、蝗災加瘟疫,最終奪走了朱元璋的父母以及大哥的生命。
當時在他們村,比較富裕的是劉德,朱元璋一家就是租的他家的地耕種,朱元璋自己也給劉德家放牛。作為他們的主家,找其求助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可惜劉德翻臉不認人,不肯幫助朱元璋,也就是不準把朱元璋父母葬在自己的土地裡。
就在朱元璋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他的鄰居中的一個小夥伴將情況告訴了劉德的哥哥劉繼祖。劉繼祖平常就跟朱家關係不錯,聽說了此事後,跟妻子商量了一下,找到朱元璋跟他說:
“吾饒於地,曷不謂我,任擇用,豈吝耶?”
重八,你們有困難,為什麼不找我呢,我地多,隨便你們用!
就這樣,朱元璋才順利地將父母葬了,隨後,他的二哥去給人當了上門女婿,他自己也在鄰居汪大娘的幫助下,去當了和尚……
後來朱元璋到了郭子興手下,再到後來成為單獨力量起兵反元,他也一直想回老家看看,可惜當時的家鄉已經被張士誠佔領,為此朱元璋也很感慨:
“濠州乃吾家鄉,張士誠據之,我無家矣。”
其實,當年朱元璋起兵後,他在家鄉的小夥伴們紛紛加入,這其中還包括劉繼祖的兒子劉英,以及汪大娘的兒子曹秀。
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終於打敗張士誠,奪回了濠州,他迫不及待地帶著這群家鄉小夥伴回了家。
“鄉人耕稼交易,且令無遠出。濱淮諸郡,尚有寇兵,恐為所鈔掠。父老亦宜自愛,以樂高年。”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鄉親們就近耕種交易,別亂跑,現在還有賊兵,大家要愛惜自己的身體,安安穩穩過日子。
同時,他也交代鄉親們,幫忙看管一下自己父母的墳墓。
交代完了這一切,他一眼就看到了站在人群中的地主劉德,劉德嚇得腿都打哆嗦了:
“此恆情耳,不必問。吾貧時,爾豈知今日為天子耶。”
這句話一出,劉德更是站也不是,跪也不是,沒想到朱元璋卻很大度,說了一句,你也去領三十傾土地吧,劉德懸著的心這才放下。
對待劉德尚且如此,對待劉繼祖,朱元璋則是更加報恩:
當時劉繼祖已經去世,朱元璋在劉英的帶領下,來到他雙親墳墓面前祭拜,並令周圍的人家看管陵墓。
等到朱元璋稱帝之後,他更是追封劉繼祖為義惠侯,並在洪武十一年,鳳陽皇陵修築完工後,令劉繼祖夫婦配享皇陵祭祀。
當然,之所以劉繼祖能享受這種待遇,除了當年的賜地恩情外,跟他們兒子劉英的兢兢業業,一心輔助朱元璋也離不開干係。
-
16 # 溫讀
按照元朝的制度,黎庶百姓不可以有自己的名字。因此朱元璋的父親朱世珍早年時名叫朱五四,後來他的大哥朱重四、二哥重六、三哥重七的名字也都是因為元朝制度依規而起。
朱家世代布衣,在元代亂世裡顛沛流離。沿革朱家先祖,往前可以追溯到金陵句容通德鄉的朱家巷,相當於如今的南京附近。
元朝初年時,苛捐雜稅繁重,大量徵集貧民去服勞役。朱元璋的爺爺初一公承受不住,便捨棄了祖產,離開了朱家人世居多年的朱家巷,帶著老父親朱四九逃亡到了泗州盱眙縣境內。
朱初一在泗上經營家業,購置了田產、地契,生下兩個孩子,分別取名五一、五四。初一公死後,家道衰敗。大哥五一離開泗州,舉家遷徙到了濠州鍾離縣。不久後朱五四也帶著妻子陳氏來到了濠州尋找自己的哥哥。
鍾離縣就是今日的鳳陽。據民間傳說,鍾離縣是漢鍾離得道的地方,以此得名,頗為神異。而妻子陳氏在鍾離縣懷上兒子重八時,又做了許多神奇的夢。因此朱五四夫妻對這個小兒子重八格外疼愛。
朱五四曾做過淘金戶,元代淘金制度是一項苛政,無論淘金戶有沒有淘到金子,都必須定時、定量向看管人繳納沉重的賦稅。朱五四到晚年之後,也沒有積累到多少錢財,索性改弦更張,一直在鍾離縣務農為生。
小兒子重八出生時,朱五四已經有五十歲了。眼看著四個孩子漸漸長大,食指漸繁,卻仍舊過著飢一餐飽一頓的生活。老兩口也十分苦惱,商議之下,便把朱重八一個人留在家裡,帶著其他三個孩子給一戶叫做劉德的財主家做傭工。朱重八稍長以後,也跟著來到劉德家為地主牧牛。一家幾口才勉強維持生計。
元順帝至正四年,饑荒席捲濠泗一帶,每到民不聊生之時,伴隨著饑荒的,往往就是瘟疫。朱五四夫婦與大哥重四在一個月內相繼染病身故。家中的頂樑柱一倒,朱重八幾個兄弟頓時六神無主,只好先找了幾個草蓆先將父母與大哥蓋起來,然後再另尋辦法。
家中已經一貧如洗,連打一副棺材的錢都拿不出來。朱重八想到了地主劉德,他馬上跑去地主家,對劉德說:“我父母兄長為你家工作多年,現在染病身故,希望你能幫我父母和大哥安葬。”
朱重八第一次從劉德那裡感受到了人性的涼薄。原來劉德早就知曉了朱家的境況,卻不願意幫助這個孩子安葬父母,不僅如此,劉德還嫌棄朱重八晦氣,對這個十六七歲的大聲辱罵,把他趕出了院子。
朱重八被劉德趕出後,回到家中告訴了兩位哥哥,幾兄弟一想到父母兄長將要曝屍荒野心中悲慟難忍,只能抱在一起嚎啕痛哭。
鄉里有一位叫劉繼祖的人,因為朱五四夫婦為人勤勞,在鄉親們之間口碑很好,與劉繼祖也有過幾分交情。劉繼祖聽聞朱家夫婦的噩耗後,趕來朱重八的家中看看這幾個孩子的境況。
劉繼祖剛一進門,就見一番慘狀。到幾個孩子淚眼婆娑,父母與大哥倒在地上,身上蓋著幾樣草蓆。見此情景,劉繼祖心中難受至極,頓時動了惻隱之心。他憐憫這幾兄弟從此無依無靠。便提出將朱重八的父母親安葬在劉繼祖自己家的一塊土地裡。
在古時候,下葬是一件十分講究的事情,劉繼祖能夠將疫病而死的朱五四夫婦安葬在自家土地,實際上已經揹負了莫大心理壓力。
當時朱重八幾兄弟年輕,不懂這些,見到劉繼祖為他們出了主意,都言聽計從。等到幾個人合理完成下葬後。劉繼祖便返回家去了。
過後不久,朱重八的另外兩位哥哥也染病身亡。家中只剩下他和自己的嫂子、姐姐孤苦伶仃幾人,相依為命。古代向來都是男人當家,幾位女眷實在拿不出辦法照顧朱重八。
朱重八心裡難受,一咬牙,來到了家鄉附近的皇覺寺削髮為僧。長老是一位慈悲的老和尚,聽說了他的遭遇,便收了朱重八為僧徒。朱重八原以為寺廟是清淨之地,來到這裡至少有了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誰曾想沒過多久老僧圓寂,寺廟裡的和尚沒人約束,也開始做起了恃強凌弱的勾當。
年幼的朱重八處處受大和尚欺負,挑水、做飯,粗活累活都由朱重八一個人幹,起初是為了活命,朱重八還能忍受,再後來越來越變本加厲。朱重八日子過不下去,一念及此,心意已決。在一天夜裡,他穿上自己的殘破僧衣,背了包袱行囊,頭也不回地下山去了。
花去花開,朝朝暮暮,不知幾回寒暑,一轉眼,人間已再換了新天。
橫亙寰宇的大元王朝、黃金家族,在歷史面前也成了南柯一夢。取而代之的是叫做大明的嶄新朝代,而開國君主朱元璋,更成為了漢人心中的神話。
熙熙攘攘的百姓之間,已經老邁的地主劉德在勉強在人牆裡擠出一道縫隙,當他將羨慕的目光繞過衣著華貴的百官,看到被侍衛們簇擁在鑾輿之中的帝王時,卻嚇得面無人色。
朱元璋見到劉德時,同樣認出了這個當年難為過他的土財主,劉德趕忙跪下,身體抖得像篩糠一樣,他不知道這位皇帝要怎樣處置自己。
令他想不到的是,朱元璋僅僅對他笑了笑,和言悅色地與他攀談了一陣,卻絲毫沒有提起以前的往事。
臨別時,朱元璋對他說:為富者,當以己度人,而不可以不行善事。最後朱元璋不僅沒有懲罰劉德,反而給了他豐厚賞賜。劉德想起以前的事情,羞愧得面紅耳赤,回到鄉里後,再也不敢欺壓良善了。
隨後朱元璋派人去打聽劉繼祖的所在,方知山人已經仙逝。朱元璋感慨不已,在見到劉繼祖的後人,便與他們執手一起追憶往事。最後朱元璋封追封布衣劉繼祖為義惠侯,劉繼祖的子孫永世享有勳爵,與大明朱氏共同榮辱。
-
17 # 望風瑟瑟
劉繼祖送出一塊土地,卻為自家兒孫後代換來了整個明王朝時期的輝煌和榮耀,其投資回報率之高,堪比秦之呂不韋。雖然劉繼祖當時已經早亡,但朱元璋念及當年恩情,將其追封為“義惠侯”,配祀在皇祖陵中享受皇家祭祀,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可見朱元璋對其的感恩是真切的。
一塊墓地的恩情“窮”這個詞在任何人類存在的時期都不是什麼好事,它不僅可以剝奪人的尊嚴、力量和權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讓一個人的生命終止,實質上而言朱元璋的父母就是窮死的。
元至正四年,鳳陽地區先是經歷了數月不雨的大旱,轉眼之間又有一場浩大的蝗災迎面而來,將百姓們賴以生存的田地落得毫無收成。好不容易吃土、吃樹皮、吃一切能吃的東西,將蝗災捱了過去,就在人們身體最為虛弱之時,要命的瘟疫又悄然而至,上吐下瀉高燒不止的人們抗不過三五天就死去,鳳陽地區能逃的人紛紛外逃求活,但朱五四卻是再也逃不動了。
他今天已經六十四歲了,逃荒逃了一輩子,這臨了還患上了疫病,一個多月沒吃過一頓正常的飯,他想逃也逃不動了。四月初六,朱五四終於結束了一生的苦難,撒手西去。
而就在他死之前的前三天,他的兒子朱重四也因為伺候他感染了疫病,於四月九日不治而亡;接下來,朱元璋大哥的長子也病亡;而到了二十二日,朱元璋母親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從旱災以來,朱元璋的二嫂、三嫂以及二哥的兒子已經先於他們死去,轉眼間人丁興旺的老朱家只剩下了朱元璋和他的二哥朱重六,以及大嫂王氏和她的一雙兒女。
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比至親死在眼前更令人悲傷的呢?但是更悲傷的還在後面,朱五四一家被土地榨乾了一切,但是他伺候了一輩子的土地卻沒有給他準備任何葬身之處。
在中國,“入土為安”是一個人死後的最後一個要求,朱五四雖然窮了一輩子,但仍然有這樣的“剛需”。朱元璋和他二哥商量了一下,就算明天餓死,今天也要想辦法把父親的屍身安葬妥當,但是尷尬的是,他們和父親一樣,伺候了土地一輩子,但卻沒有一分土地是他們的,尤其在這大災之年,想要找一塊墳地更是困難。
走投無路之下,兄弟二人去找了地主劉德,本以為朱家給劉德做佃戶多年,劉德怎麼也不會忍心讓一個老佃戶曝屍荒野吧?他們想錯了,在這種困難時期,地主越發將土地看得比生命都珍貴,所以這劉德不僅沒有一絲憐憫,反而“呼叱昂昂”將兄弟二人罵了一頓趕了出來。
朱元璋在後來回憶劉德說道:“田主德不我顧,呼叱昂昂,既不與地,鄰里惆悵。”
好在華人的人性從古至今都不缺純樸和仁厚,劉德的另一個親戚劉繼祖就是這樣一個仁厚的長者,朱五四一家的慘狀被他看在眼裡,也是同情萬分,於是派兒子劉大將朱元璋兄弟二人叫到家中,給他們吃了一頓飽飯後又送給兄弟二人半分地作其父親葬身之地。
兄弟二人聽罷,感動得熱淚盈眶,跪下給劉繼祖磕頭謝恩,劉繼祖趕忙將他們扶了起來,讓他們速速回去準備安葬其父。其實哪裡需要準備,家中只有父親穿了大半輩子的破爛不堪的衣服做了壽衣,更無餘錢購買棺木,用家中那張破蘆蓆捲了父親屍首下了葬。用朱元璋的話來說就是“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掩三尺,奠何餚漿!”
家人紛紛離世,這對朱元璋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但是目前最重要的任務是要活下來,二哥決定要去逃荒,朱元璋自己則被汪大娘送進了皇覺寺當了沙彌,雖說還是一如既往的吃不飽飯,但總不至於餓死。之後,皇覺寺也支撐不下去了,朱元璋分到了一襲僧袍、一隻瓦缽以及一個木魚便被打發出去美其名曰“化緣”,其實就是要飯而已。
朱元璋在流浪的三年中,看到了基層百姓的慘狀,更是對時局有了大概瞭解,終於在至正十二年三月初一走到了濠州城,他的大業從這裡而起。
至正十三年,朱元璋已經成為“紅巾軍”鎮撫大將,忽聞侍衛來報有故人來訪,朱元璋出去一看,竟然是劉繼祖的兒子劉大和汪大娘的兒子曹秀前來投奔。朱元璋聞聽劉繼祖亡故,“慘怛動容”,遂留下他們二人作了自己的貼身護衛。二人屢屢提出要上前線建功立業,但朱元璋一來知道他們才能平庸,二來不想讓他們冒險,便將他們二人一直帶在身邊。
回鄉省墓至正二十六年三月,遠在南京的朱元璋聽到一個好訊息——家鄉濠州被收復。他回想過去,從至正十三年從鳳陽招兵之後,此後再沒有踏足家鄉,雖然那裡埋葬著朱元璋那可憐的爹孃,但由於十多年戎馬倥傯,無暇顧及家鄉,此時聽到這個訊息,如何能不讓他激動呢?
朱元璋對著身邊人感慨道:“濠,吾家也。既如此,我有國無家可乎?”而攻下濠州這一天,恰好是朱元璋大哥的忌日,十三天後將是母親的忌日,他決定趁此機會,回鄉省墓。
朱元璋此次回鄉不僅帶著劉大和曹秀兩人,同時還帶了一名博士官和起居注官,以記錄他這次必將載入史冊的回鄉省墓。據史書記載,朱元璋返鄉心切,僅僅用了三天就走了平時五天的路程,可見其心如歸鳥。
村還是那個村,但經過多年的災荒戰亂已經殘破不堪,原本一百多戶人家的村子現在只餘下了二十戶人家,朱元璋自己家的老院子也坍塌成了一堆瓦礫。
他本來有著些許衣錦還鄉的自得,但面對此狀也是再也高興不起來,他沒有想到戰爭竟然讓自己的家鄉破壞得如此徹底。
朱元璋憑著記憶找到了父母的墳頭,但墳頭經過多年的雨打風吹早已荒草連天,幾與地平。他想著自己如今的富貴,再想想父母當年的可憐,不僅跪在墳頭前淚如雨下。
本來朱元璋還打算將父母骸骨起出來,另選風水寶地將其安葬,但被手下極力反對,他們認為朱元璋能有今日,足以證明其父母墳地的風水是極好的,要是“起墳改葬,恐洩山川靈氣”,朱元璋聽罷覺得有理,於是下令“增土以倍其封”。
與此同時,朱元璋任命劉大和曹秀為守陵官,同時宣佈賜給村裡剩餘的二十戶鄉親每戶二三十頃地免十年錢糧賦稅。朱元璋對他們說:“以後你們就不要種地了,地租給別人種,我立你們為陵戶,你們和你們的子孫後代專門幫我看守祖墳,幫我照料祭奠之事,快快活活度日吧!”
眾人感激涕零急忙謝恩,朱元璋看了也甚是欣慰,但他總覺得現場缺了什麼人,放眼望去,原來曾經帶給他無限屈辱的地主劉德竟然沒來現場。原來劉德聽說朱元璋現在是吳王,心裡忐忑不已,不敢出門。朱元璋隨即讓人將他叫來。
劉德來了之後急忙磕頭謝罪,朱元璋看到當年意氣風發的地主也已垂垂老矣,感慨了半天親自將他扶起道:“此恆情耳,不必問。吾貧時,爾豈知今日為天子耶?”言下之意,嫌貧愛富是人之常情,我如今身份高貴,懶得和你計較。同時還宣佈,賜給劉德三十頃田。
在場之人無不被朱元璋之豁達所感動。其實朱元璋也有著自己的小算盤,當時天下三分朱元璋已據其二,不出意料的話這天下之主肯定是他的,因此他對自己的舉手投足都很重視,他不想因這樁小事破壞了自己的形象。之所以要帶著史官和起居注官回鄉,就是想讓後世皆知其寬容大度之意。
之後,囑託了鄉親們一番便告辭而去,劉繼祖不會想到,當初半分墓地會給鳳陽帶來怎樣天翻地覆的變化。
營建中都,回饋家鄉洪武元年,大明開國定都應天。其實關於都城的選擇,當初是有著巨大爭議的,大臣們提出了長安、洛陽、開封和北平,唯獨沒有提到應天,因為應天所處位置偏於東南,無法較好的控制北方。
但朱元璋卻存著另一種想法,他認為定都應天也可,另外在鳳陽營建中都便可達到“前江後淮,以險可恃,以水可漕”的效果,也補足了應天在地利上的不足。
此提議讓一眾大臣們面面相覷,驚訝不已,雖然都知道皇帝出身鳳陽,但此地畢竟名不見經傳再加上鳳陽曆來窮困不堪,又“平曠無險可守”,從哪個角度來看,都不是中都最佳選擇,就連劉伯溫都直接反對道:“中都曼衍,非天子居也!”
可朱元璋此提議卻得到了淮西功臣們的支援,誰不想讓自己的家鄉變得更好些?於是雙方就此事爭論了許久,最終有人以“聖心思念帝鄉,欲久居鳳陽”的理由才平息了這次爭端,一致同意了朱元璋的建議。
洪武二年九月,朱元璋迫不及待地下詔在鳳陽營建中都,“命有司建置城池宮闕如京師之制”,雖然朱元璋歷來節省,但在營建家鄉一事上卻是要傾全國之力,高標準、嚴要求、不惜成本要將中都打造成金湯之地。
經過百萬民工六年不休的工作,鳳陽這座小城成為明帝國最大的城市之一,這座巨城有三道城垣,“宮城週六裡,高三丈九尺五寸…皇城十有四里,高二丈…中都城垣週五十里零四百四十三步,丈高三。”
中都建造完畢後,朱元璋正式將劉大更名為劉英,封其為從仕郎、皇陵祠祀署署丞,世襲罔替,專門守護皇陵,同時又將劉英的兒子劉鑑召至國子監讀書,“日給糈脯,冬夏給衣布等物”,照顧十分周到。
洪武十一年五月,朱元璋再次追封劉繼祖為義惠侯,“仁祖英陵改皇陵,在中都翊聖山,奉祀二人:劉氏、汪氏”,並將對他有恩的劉繼祖夫婦和汪大娘一併配祀在皇陵內,享受皇家的祭拜,成為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白身配祀人物。而劉英的官職繼續高升,雖未有實權,但也得了太常寺卿的虛職,更為關鍵的是,此虛職也被其後代劉鑑所繼承,可見是世襲的。
朱元璋對劉家的感激是刻在骨子裡的,這從他對劉英的態度就能看出來。劉英自知大限將至,遂跑到應天去看朱元璋,但當時朱元璋因事在身,兩三天後才召見他,可劉英等得不耐煩,已經罵罵咧咧回家了。朱元璋得知訊息後派出使者去請劉英再次進京,可劉英覺得朱元璋當了皇帝架子大,所以遲遲不動身。
這種態度冒犯朱元璋的人,除了劉英以外,其他人墳頭草早就三丈高了,可在劉英面前,朱元璋卻覺得真是自己失禮,所以又派出更高規格的使者再次請劉英進京,可這次等來的訊息是劉英病故,朱元璋為之悲痛落淚,特寫下《祭署令劉英》一文以示哀悼:
昔者朕寓居是方,存亡者感英父子之恩,至今猶存情懷,未嘗有所忘也!前者英赴京來,三日復覺,朕為機務浩繁,兼壽有年,失顧問於英…嗚呼!感恩之道常懷,感恩之禮未終,特以牲醴之奠基之,英其不昧,饗之!
朱元璋傳世文章本不多,但事關劉家的聖旨就多達五篇,且皆是褒獎之舉,在洪武一朝,可謂是絕無僅有。
洪武一朝,朱元璋多次發起屠殺,功臣們更是被其屠戮殆盡,可鳳陽的劉家卻穩如泰山,從未受到波及,並且有這樣一個特殊身份存在,其後代不僅在洪武一朝享盡榮華,終明一世劉家都世襲為官,可見朱元璋對劉家的報答,足夠情深義重了!
不僅是劉家,就連村子裡那二十戶陵戶,朱元璋也賜了其特權,建房可用硃紅色。
而整個鳳陽,也因劉繼祖送給朱元璋的一塊墓地,政治地位得到了巨大提升,不僅成為一個地跨淮河兩岸的巨大行政區,更是多次移民使得該地區擁有了四十八萬八千人的巨大城市。這樣一個特殊而非常重要的城市,對明朝的政治、經濟、軍事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產生了重大影響,這一格局甚至一直延續到清朝。
結語劉繼祖一塊墳地,換來的是子孫後代二百餘年的榮華富貴,更是為鳳陽一地換來了幾百年的繁榮,回報不可謂不豐富。作為帝王的朱元璋,在大肆屠戮功臣的情況下卻對這個“一地之恩”的劉家別樣相看,顯得那麼與眾不同,可見朱元璋並非無情寡義之人,在其位謀其事,不過是帝王心術罷了。
回覆列表
點選進遊戲當中,感覺滑鼠左鍵進入 Mc大戰殭屍二,夢點大神弟11關 裡面之後我們將11關裡面的所有殭屍全部摧毀之後 ,即可過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