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冷金桔m
-
2 # 萃豐
並未沉默了300年這一說。雖然朱子理學在宋末被立為官方正學,但心學一直存在,而且影響很大。比如朱子最得意的門生真德秀學說中能量場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在“論心”。
學問的演進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比如朱熹被認為是“理學的集大成者”,就是因為他綜合了周敦頤和程頤的學說。王陽明被認為是“心學的集大成者”,他又綜合了孟子、程顥和陸九淵的學說。
請注意“集大成者”這個說法,它不是“發明”。
-
3 # 使用者371859288782
朱熹和陸九淵之間的辯論一共有兩次。
第一次是在淳熙二年(1175)“鵝湖之會”(鵝湖書院舊地﹐在今江西鉛山縣)。第二次是在淳熙八年(1181)的南康之會(白鹿洞書院講堂)。朱熹和陸九淵之間的辯論尤其是“鵝湖之會”是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的第一次著名的哲學辯論會。經過這兩次辯論陸九淵的心學思想逐漸被充實,傳至明代,經王守仁的發展,形成一個比較精緻的哲學體系,世稱“陸王心學”。它作為程朱理學的對立面,曾對明清兩代思想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朱熹則集宋朝理學大成,他繼承了北宋時期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朱熹的理學博大精深,被後代統治者尊為“大賢”,被學者奉為“萬世宗師”,他的學說對後世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呂祖謙為了調和朱熹“理學”和陸九淵“ 心學”之間的理論分歧,使兩人的哲學觀點“會歸於一”,於是出面邀請 陸九齡、陸九淵兄弟前來與朱熹見面。六月初, 陸氏兄弟應約來到鵝湖寺,雙方就各自的哲學觀點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這就是著名的“鵝湖之會”。 會議辯論的中心議題是“教人之法”。關於這一點, 陸九淵門人朱亨道有一段較為詳細的記載:“鵝湖講道,誠當今盛事。伯恭蓋慮朱、陸議論猶有異同,欲會歸於一,而定所適從。……論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觀博覽而後歸之約,二陸之意欲先發明人之 本心,而後使之博覽。”( 《陸九淵集》卷三六 《年譜》)所謂“教人”之法,也就是認識論。 在這個問題上,朱熹強調“ 格物致知”,認為格物就是窮盡事物之理,致知就是 推致其知以至其極。並認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是認識的兩個方面。主張多讀書,多觀察事物,根據經驗,加以分析、綜合與歸納,然後得出結論。 陸氏兄弟則從“心即理”出發,認為格物就是體認本心。主張“發明本心”,心明則萬事萬物的道理自然貫通,不必多讀書,也不必忙於考察外界事物,去此心之蔽,就可以通曉事理,所以尊德性,養心神是最重要的,反對多做讀書窮理之工夫,以為讀書不是成為至賢的必由之路。會上,雙方各執已見,互不相讓。 此次“鵝湖之會”,雙方爭議了三天,陸氏兄弟略佔上風,但最終結果卻是不歡而散。如今,這座古寺也許是因為有這麼一次重要會議,也許是因為朱熹住過,將其作為“書房”,作為教書育人之地,因而也叫做“鵝湖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