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探尋歷史者
-
2 # 澹奕
一邊是皇祖母的臨終遺命,一邊是清朝的祖宗家法,康熙帝玄燁也很為難。
孝莊太后的遺願讓康熙帝很為難康熙26年12月25日,太皇太后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歷史,諡號孝莊,在孝莊太后臨終之時,特意留下一個遺願:“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按照清朝的規制,孝莊太后本來應該被送去盛京,與太宗皇太極合葬與清昭陵,然而孝莊太后卻說太宗安奉多年,自己的地位卑微不敢驚擾,再者,孝莊太后與兒孫之間感情深厚,實在不忍遠離,希望將其安葬於遵化,也就是順治帝的陵墓一帶。
三十多年都沒給祖母建陵,玄燁忘記了麼?當然不是,是日理萬機太忙了顧不上麼?自然也不是。玄燁與孝莊太后之間的祖孫之情至深,孝莊太后停靈期間,康熙帝先後三十多次前去祭奠,幾乎每年都去,那麼,康熙帝到底為何一直沒給孝莊太后建陵呢?這就牽扯出一段數百年的傳聞,那就是孝莊太后與多爾袞。
其實按照當年的滿洲風俗,孝莊再嫁也並沒什麼不妥,是可行的,但是歷史上孝莊太后到底有沒有下嫁多爾袞,其實一直都是個謎,並沒有確切的證據說明她嫁了或者沒嫁。而史學界的主流認為,孝莊太后當年並沒有下嫁多爾袞。
雍正二年,胤禛先是對孝莊太后的功績聖德進行了一番讚頌,之後又講述了孝莊太后的臨終遺願,而胤禛引據《禮經》,認為合葬並非自古就有,合葬不合葬都只是名義上的事,而孝莊太后暫安一來,國泰民安人丁興旺,說明其在天之靈極為安妥。於是,雍正帝正式下令,在孝莊太后暫安奉殿處興建皇陵,即昭西陵。
而至於昭西陵為何沒有葬入陵園之內,其實也有很簡單。因為昭西陵是皇太極的昭陵附屬陵,表明陵墓主人乃是皇太極的皇后,昭西陵雖然與清昭陵之間隔著上千裡,但二者同屬一個體系,而清東陵是以順治帝的孝陵為主陵的另一個皇陵體系,兩個皇陵體系自然不能摻和在一起,所以昭西陵建在了清東陵陵園之外。
-
3 # 沉默阿彪悍
她13歲便嫁給了皇太極,冊封永福宮莊妃,即後來的孝莊文皇后,大清國入主中原後第一帝順治皇帝的生母、康熙大帝的祖母,被譽為清初女政治家。貴為皇后的她卻又為何沒有與自己的夫君皇太極合葬?難道真如傳說中所說,她在皇太極死後下嫁給了小叔子多爾袞而無顏在九泉之下面對皇太極?若傳說有虛,又是什麼原因讓她在死後一直沒有下葬,停靈了37年之久才得以入土為安? 一、昭西陵是雍正皇帝建的 清朝皇后陵內葬的皇后都是死於自己的夫君入葬之後的皇太后,所以在正常情況下,皇后陵都應該是由兒子輩的皇帝給建的。清朝的7座皇后陵中,有5座屬於這種情況,但也有例外,嘉慶帝的孝和皇后的昌西陵是由她的孫子咸豐帝建的,而孝莊文皇后的昭西陵最為特殊,是由她的重孫子雍正帝給建的,這不僅在清朝是唯一的,就是在中國歷史上恐怕也難以找到第二例。 聰明果敢的決定 康熙帝的梓宮是在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初一日正式葬入景陵地宮的。就在入葬前21天的八月初九日,都察院左僉都御史陳允恭向雍正皇帝提出了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要求給孝莊文皇后建陵,將孝莊文皇后的梓宮儘快入土為安,這樣可“上妥在天之靈,下安仁孝之心”。孝莊文皇后的梓宮自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停靈於遵化昌瑞山祖陵的暫安奉殿以來,到雍正元年(1723年)已停了將近36年了。孝莊文皇后的陵寢問題困擾了康熙帝35年之久,一直未能解決,可以說是一個老大難問題。雍正帝剛剛即位,這個問題就擺在了他的面前。 雍正帝不愧是雍正帝,他接到陳允恭的建議之後,決定立即著手解決孝莊文皇后的陵寢問題。這個問題的核心依然是陵建在哪裡的問題。是建在皇太極的昭陵附近,還是建在關內遵化的孝陵附近?對於這問題,雍正帝已成竹在胸。雍正二年(1724年)二月初五日,他將諸王大臣召進宮來,對他們專門講了為孝莊文皇后建陵的問題。他首先高度稱讚了孝莊文皇后的偉大功績和崇高聖德,又講了孝莊文皇后臨終之時要求將自己葬在孝陵附近、與子孫長期相伴的遺囑,然後說:《禮經》上講,合葬不是古來就有的。前代的大儒也說過,神靈有知,無所不通。合葬不合葬,只是個名義上的事。現在太宗已入葬昭陵多年了,即使在昭陵附近建陵也不算是合葬。孝莊文皇后自停靈遵化的暫安奉殿以來,我聖祖仁皇帝在位時間綿長,國泰民安,多子多孫,人丁興旺。由此看來,孝莊文皇后在天之靈極為安妥;況且孝莊文皇后臨終之時一再叮囑要將自己葬在孝陵附近,聖祖仁皇帝已經遵照遺囑將孝莊文皇后的梓宮停放在那裡30多年了。聖祖仁皇帝將整個江山社稷都託付給我了,孝莊文皇后的陵寢是一個大事,我們一定要把這件事辦理得合情合理,盡善盡美,留給後世。你們諸王大臣把這件事好好議論一下,拿出個正確的意見來上奏給我。 儘管雍正帝在諭旨中沒有說出自己的意見來,但他的意向已經很清楚了,他是想徵詢一下群臣的意見,這一點誰都看得很清楚。群臣們經過認真的議論之後,在二月二十七日,由康親王崇安領銜向皇帝奏報了群臣會議的結果。群臣的議論結果是這樣的:自聖祖仁皇帝遵奉遺囑,將孝莊文皇后梓宮安奉在暫安奉殿30多年以來,我聖祖在位日久,四海昇平,人民安居樂業,國家昌盛,這說明暫安奉殿這個地方是一處上吉佳壤,風水寶地。應該在這個地方建陵。群臣的意見正中雍正帝的下懷,於是雍正帝在奏摺上硃筆一揮,批道:“是。著即擇日興工。”康熙帝30多年未能解決的難題,到雍正帝這裡迎刃而解了。 雍正二年(1724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正式將孝莊文皇后的陵命名為“昭西陵”。 雍正帝為孝莊皇后建陵的理由和方法可以說聰明果斷,令人佩服。 (由重孫修建的昭西陵的三座門及方城明樓) 停靈37年才入葬 將暫安奉殿改建為昭西陵的工程於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初三日正式破工興工。二月十三日將營建昭西陵這件大事分別遣官告祭了永陵、福陵、昭陵、孝陵、孝東陵。雍正帝特地對撰寫祭文的翰林官說:將暫安奉殿改建為昭西陵,這是我仰體我皇父的孝心,遵照孝莊文皇后的遺囑辦的。所以告祭景陵的祭文要單獨撰寫,將這件事的前前後後都要寫進祭文裡面去。這篇祭文的史料性很高,現抄錄於下,供廣大讀者欣賞: 欽惟孝莊文皇后,躬備聖德,貽慶垂庥。隆兩朝之孝養,開萬世之隆基。及大漸之際,面諭皇考,以昭陵奉安年久,不宜輕動。建造兆域,必近孝陵,叮嚀再三。我皇考恭奉慈旨,擇地於孝陵之南為暫安奉殿,歷三十餘年。我皇考歷數綿長,子孫蕃衍,且海宇昇平,兆人康阜。胤禛祗紹丕緒,夙夜思維古合葬之禮原無定製,神靈所通,不間遠近。因時制宜,惟義所在。即暫安奉殿建為昭西陵,以定萬年之兆。卜吉於雍正三年二月初三日辛未動土興工,十六日甲申恭移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翊天啟聖文皇后梓宮安奉享殿。恪遵聖母之遺命,仰體皇考之孝思,驗吉兆於已彰;考舊章而允合。天開地設,儲悠遠之休徵;巒聳川回,裕繁昌之慶祚。謹告。 因為昭西陵是由暫安奉殿改建的,大殿、東西配殿、宮門、圍牆等都已建成,不用再建,所以工程進度很快,到當年年底就完工了。雍正三年(1725年)十一月十三日雍正帝親自到昭西陵參加了告祭禮,同年十二月初十,正式將孝莊文皇后梓宮葬入了地宮。停靈37年,終於入土為安了,九泉之下的孝莊文皇后一定會感到十分高興的。
-
4 # 蟈蟈的文史原創
關於孝莊停陵37年才入葬的問題,實際上導致這個問題存在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孝莊本人造成的,另外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康熙在祖制與個人情感的矛盾造成的。
孝莊皇后是皇太極的妃子,順治帝的母親,在丈夫皇太極去世後,她輔佐自己的兒子福臨順利登上皇位,此時福臨只有6歲,6歲的小皇帝什麼都不懂,於是孝莊皇后開始輔佐兒子逐步鞏固地位,實現了清朝政權的順利平穩過渡,也使得大清王朝逐步在關內站穩腳跟,為清朝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順治帝去世後,孝莊皇后又開始輔佐玄燁,也就是康熙帝,而康熙帝和父親剛剛登基一樣,也是一個娃娃皇帝,玄燁登基的時候只有8歲,孝莊皇后再一次面臨著來自朝臣,以及八旗各支的壓力,教誨玄燁如何治理國家,坐穩皇帝之位,不管玄燁面臨什麼樣的難題問題時,她作為祖母都是想盡一切辦法幫助孫子解決所有問題,康熙帝在日後的很多習慣和思想都繼承了祖母的智慧,也為他成為千古一帝打下了堅實基礎。
【一】之所以說孝莊皇后停陵37年才下葬很大一部分由她個人造成的。這主要針對的是她在臨終前的遺願。她對康熙說:
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主要意思就是說我丈夫文皇帝皇太極已經離世很久了,地宮早已封閉,如果為了卑微的我再重新開啟地宮,會驚擾我的丈夫。而重新修建陵墓又勞民傷財,而且我非常捨不得你們父子,所以就把我安放在遵化陵就可以,我就沒有什麼遺憾了。
孝莊皇后的這個遺願的意思就是不想再回盛京與丈夫合葬了,想留在這邊離他們父子近一些,但她的這種要求是有違祖制的,妃子死後要與皇帝合葬的,即便不同穴,也要在一個陵墓中,這就像活著的時候要陪伴在丈夫的左右。但孝莊拒絕了這樣,要求葬在遵化的清東陵。
【二】康熙帝的左右為難。康熙帝對孝莊皇后的感情是非常深的,他曾這樣評價自己的祖母:
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致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有今日成立。也就是說祖母是將從小呵護到大的,教他如何做人、做國君、治國理政,如果沒有祖母的呵護,他斷不可能有現在的成績,可見康熙帝對孝莊皇后的感情,就是因為這樣深厚的感情,才讓康熙帝非常的矛盾,一方面祖母去世,要按照祖上傳下的制度進行處理,那就是要將祖母靈柩運回盛京,與爺爺皇太極合葬,這個是正道,作為皇帝要率先垂範遵守祖制。但是另一方面,祖母對自己恩重如山,沒有祖母也就沒有自己的一切,而且祖母生前有遺囑,不回盛京,要下葬到清東陵陪自己的父親。而他自己又與祖母的感情很深,對祖母也十分依戀,他在感情上實際是傾向於祖母的意願的,但是作為皇帝他又不能太感情用事。
於是,康熙帝在祖制(理性)和感情(感性)中一直就這樣矛盾著,始終沒有下定決心究竟採取哪種辦法,這一猶豫就是幾十年,孝莊皇后的靈柩始終暫時安置在清東陵的暫安奉殿,直到康熙帝去世也沒有解決。
待到雍正帝繼位後,針對這個問題他給出了答案,雍正三年,雍正帝以孝莊皇后暫安以來國家昌盛,聖祖在位歷數綿長、子孫蕃衍為由,認為此地非常吉利,於是將暫安奉殿改為昭西陵 。雍正三年初二月初三開工,同年十二月初十日將孝莊皇后葬入地宮。
為何康熙帝一輩子也沒有解決的問題被兒子很快地解決了,那是因為雍正帝對孝莊皇后的感情要比父親的淡很多很多,在雍正眼中她就是一個長輩,別無其他。因為孝莊的陵墓在盛京皇太極的昭陵西面,故名叫昭西陵。
-
5 # 江水趣談
孝莊她跟誰的關係最好,可能很多人都是不清楚的,因為這個人不是皇太極,也不是多爾袞,更不會是福臨,他便是康熙。
康熙還有個名字叫玄燁,康熙的性格特點跟孝莊是很像的,所以兩人的關係特別好,在孝莊的影響下,康熙他從小就對讀書學習有著很濃厚的興趣,這一嗜好是伴其終身的。
孝莊在死後怕打擾皇太極,因此不願意合葬,而康熙他和孝莊的關係有特別好,也不想讓孝莊過早的下葬,因此才讓孝莊皇后停屍這麼多年。
孝莊皇后雖已年邁,但是硬生生的輔佐小孫子康熙繼承大統,從此開創康乾盛世。孝莊皇后也就成為了歷史上少有的賢后,一輩子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位皇帝,逃過了一次又一次的迫害,但是終究逃不過病魔。1688年,這位輔佐了三代帝王的皇后,沒能戰勝病魔,撒手人寰。
歷史上還流傳著一種說法,孝莊的遺體在準備運往盛京時,發生了一件非常離奇的事。她的棺材突然變重,上百個大漢都沒能將它抬起,所有人都覺得很納悶。
結果當天晚上,康熙帝便夢到了自己的奶奶,孝莊太后在夢裡流著淚告訴他說,自己不想離開,盛京太遠了,她希望一直守在康熙身邊,於是康熙才下定決心不把孝莊太后運往盛京下葬,而是留在了宮中。這一留就是37年,直到康熙帝駕崩,雍正皇帝繼位,孝莊太后終於入土為安。
此時也恰逢皇太極與孝莊成婚100週年,這一百年間清朝國運大漲,他認為這都是曾祖母積德了,便將“暫安奉殿”改為昭西陵,成為孝莊長眠之所。
-
6 # 正說清代十二朝
清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身歷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五朝,“統兩朝之養孝,極三世之尊親”的孝莊太后博爾濟吉特氏,崩逝於紫禁城慈寧宮,時年75歲。按照清朝祖制,孝莊太后理應“復奉太宗文皇帝左右”,陪葬於皇太極所在的清昭陵。但康熙皇帝卻並未這樣做,只是下令“於孝陵近地、擇吉修建暫安奉殿”,用以暫時停放孝莊太后梓棺。
孝莊太后,為何停靈37歲才得下葬?這個並不得聖寵的皇太極後宮妃嬪,難道果真是恨極了皇太極而不願陪葬清昭陵?
臨終遺誥,道出孝莊太后對陪葬皇太極的態度天命十年,為進一步鞏固後金政權同蒙古部盟的政治、軍事聯盟,繼孝端文皇后以後,皇太極又迎娶了她的侄女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也就是後來的孝莊太后。然後這位被皇太極接連生下三女一子,並在後宮頗有賢明的科爾沁姑娘,卻並不得皇太極寵愛。天聰八年,皇太極迎娶了孝莊太后的姐姐——海蘭珠以後,孝莊太后更失恩寵,甚至在“崇德五宮”中落到了最末尾的位置。
如果不是皇太極駕崩後,福臨僥倖承繼皇權,孝莊太后恐怕不會成就一代賢名。也就是說,為“滿蒙聯姻”作出重要貢獻,為皇太極積極繁衍後嗣的孝莊太后絕對有理由記恨皇太極,更有理由拒絕陪葬於皇太極身邊。
太宗文皇帝龍馭上賓。痛不欲生。誓以身殉。諸王大臣、以世祖皇帝方在沖齡、繼承大統、保護靡託、合辭堅請。勉留此身、撫育教訓、未嘗少懈。予壽七十有五、得復奉太宗文皇帝左右、愜予夙心、夫亦何憾。
不願陪葬清昭陵的真正原因在皇太極身上未得寵愛的孝莊太后,在皇太極駕崩以後,反倒迅速成為清朝的核心人物。在清朝入關的艱難時刻,孝莊太后努力維持皇室內部團結,悉心培養順治、康熙兩代帝王,在多爾袞當政、鰲拜擅權的危急時刻,孝莊太后以一個女流之輩擔起大清江山,為清初的皇權穩固、疆域拓展乃至統治根基穩固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清實錄·聖祖實錄》記載了孝莊太后臨終的歸葬想法:
太皇太后疾大漸時、諭朕曰、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皇父及汝、不忍遠去。務於孝陵近地、擇吉安厝、則我心無憾矣。
大孝之下,康熙大帝也有無可奈何的時候在孝莊太后跟前,康熙皇帝絕對是一個毫不摻假的至孝帝王,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孝莊太后病危之際,康熙皇帝曾經專門下發諭旨,說明孝莊太后於己之身的特殊恩德:
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至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致有今日成立。罔極之恩、畢生難報。
在孝莊太后臨終之前,康熙皇帝的至孝表現,我們暫且不表,我們僅以孝莊太后病危時,康熙皇帝的具體表現予以說明:
2、在孝莊太后“聖體違和”期間,康熙皇帝“於慈寧宮親嘗湯藥。晝夜不離左右”並就政事處理作出了專門安排:傳諭內閣、非緊要事、勿得奏聞。同時,為“仰冀上天眷顧、俯垂默佑、寬大以延遐壽”,康熙皇帝破天荒地做出了“大赦”決定。
《清實錄·聖祖實錄》詳細記載了孝莊太后病重期間,康熙皇帝的具體表現:
心懷憂慮、日侍左右、檢方調藥、親視飲饌。太皇太后寧憩之時、朕隔幔靜俟、席地危坐、一聞太皇太后聲息、即趨至榻前、凡有所需、手奉以進。因此晝夜不能少離。
在孝莊太后喪儀的各個流程中,康熙皇帝都是一副“哀慟不止如前,幾近昏厥”的表現,以至於諸王大臣乃至地方奔喪官員,屢次“上言勸阻、懇請節哀”。在康熙皇帝心中,孝莊太后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聖旨,都是絕對不容置疑、不容更改的所在。孝莊太后臨終已經有了歸葬態度,康熙皇帝也只能遵旨奉行。但孝莊太后之前畢竟沒有皇后單獨成陵的先例,康熙皇帝也只能在不違背清朝祖制的前提下,“於孝陵近地、擇吉修建暫安奉殿”。
康熙五十六年,孝惠章皇后崩逝,於清孝陵外單獨成陵,算是開創了皇后另成陵墓的先例,但對於暫時奉安於孝陵的孝莊太后梓棺,康熙皇帝依然遵照其生前意願,未敢輕易安置。直到雍正皇帝登基以後的雍正三年,雍正皇帝才正式下令於孝莊太后梓棺所在原處修建陵墓,讓其入土為安。
參考文獻:《清實錄·聖祖實錄》、《康熙帝起居注》、《清史稿·后妃列傳》
-
7 # 路之意
導讀: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即公元1688年1月27日,一生輔助順治、康熙兩帝的傑出女政治家孝莊文皇后去世,終年75歲。
孝莊太后的一生:其實也算是一部傳奇故事,13歲嫁給皇太極,一生都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後來皇太極死後更是歷經腥風血雨。先是扶持兒子福臨登基,可惜偏偏福臨不爭氣,當了十幾年皇帝后,居然嚷著要去當和尚,後來福臨究竟是怎麼死的,估計也只有孝莊知道。後來年邁的孝莊皇后,最終還是硬生生將孫子康熙扶上皇位,從此開啟了康乾盛世。被譽為清初女政治家。
可就是這麼一位傳奇人物,死後卻沒有風光大葬,停靈37年後才入土為安,這究竟是什麼原因?
主要原因是在孝莊臨終前孝莊留下一個遺願:
“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意思就是:孝莊在臨死前的遺囑是不希望與皇太極合葬,因為自己曾下嫁過多爾袞。自己死後,想和兒孫們待在一起。
康熙面對老祖母的遺願,不敢不從又左右為難,首先大清是這個蒙古女人一肩挑起的,是康熙、順治兩任皇帝的定海神針,孝莊在則江山永固,更是這兩任皇帝從小的信念,所以面對孝莊的遺願,康熙不可不從。可事實卻讓康熙十分為難,因為順治的孝陵早已安置,而且沒有孝莊的位置,如何將老祖母安置妥當,康熙一直決定不了,於是大臣就建議先不安葬。
就在康熙為難之際,大臣們給出了一個意見,先把孝莊的梓宮停放不下葬,另做打算。康熙一聽很有道理,於是在清東陵風水牆外為祖母修建了一座臨時建築,“暫安奉殿”。本來是迫不得已的舉動,可直到康熙去世,孝莊一直安放在暫安奉殿內。
如何解決這一難題,康熙至死沒能解決,只能丟給繼承者雍正。
雍正三年(1725年),經過慎重考慮後,雍正決定在暫安奉殿原處就地起建陵園。由於孝莊和皇太極的昭陵隸屬一個體系,而且又位於昭陵的西邊,因此名曰“昭西陵”。
雍正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是他認為自從孝莊安奉“暫安奉殿”以來,大清國力蒸蒸日上,他認為這一定是孝莊在天之靈的護佑,於是認定這裡就是一塊風水寶地。
總結:自古以來都是“以左為尊”,昭西林又正好在大紅門左邊,足以顯示出大清皇室,對這位皇太后的尊重和敬佩。孝莊太后逝世後,為何停靈37年才下葬?原因說來也很簡單,別不信! -
8 # 國史通論
孝莊皇太后在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8年)十二月去世,享年75歲,但是,一直到了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孝莊孝莊太后才被正式安葬,也就是說,孝莊太后去世之後,她的梓宮一直被擱置了長達37年沒有入土!很多人依據中國傳統禮法來認定孝莊太后的後人不孝,但真實情況並非如此。
“我身後之事特以囑汝,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另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離,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亡憾矣!”在這份遺囑中,孝莊很清晰地表達了三層意思:首先,她的丈夫清太宗皇太極已經去世長達四十五年之久了,如果她要與丈夫合葬的話,勢必會擾動皇太極的亡靈;其次,太宗陵墓遠在關外的盛京,那是清朝的龍興之地,如果要將孝莊太后的棺槨運送到盛京,無疑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再次,孝莊太后表示她已經長期陪伴在順治、康熙等眾多孩子身邊,實在是不願意遠離。
-
9 # 秉燭讀春秋
孝莊(1613~1688)是清太宗皇太極的側福晉,歷史上稱之為“莊妃”。
孝莊在12歲時嫁給了努爾哈赤第八子、時年33歲的皇太極。
皇太極在51歲時突然去世,二人兒子6歲的福臨繼位,(孝莊)上徽號曰“聖母皇太后”。
誰猜想順治是個短命鬼,在位18年後,24歲時英年早逝。其子康熙繼位。
康熙稱帝時年僅6歲(虛歲8歲),他的奶奶孝莊被尊為“太皇太后”。這一年孝莊48歲。
公元1688年1月27日,時年75歲的孝莊崩逝。
古語云:“入土為安,死者為大”。令人奇怪的是,當時康熙並沒有下葬奶奶,直到公元1725年,才把孝莊下葬。換言之,孝莊死後停葬了達37年之久,這到底為什麼呢?
我們都知道,孝莊在皇太極死後,民間傳說她下下嫁了小叔子多爾袞,她用自己的身體換來了多爾袞擁戴小福臨的稱帝。當時有詩曰: 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躬逢太后婚。
以上是民末清初詩人張煌言寫的一首詩,描繪了孝莊下嫁多爾袞的場景。裡面不無諷刺意味。
當時人們紛紛猜測,是不是孝莊有愧八皇太極而不願和他埋在一起呢?各種傳說不脛而走。
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孝莊下嫁只是民間傳說,歷史上並沒史料證明這件事。
康熙沒有及時下葬奶奶的原因是根據奶奶臨終遺願。孝莊臨死前交代:“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心中也捨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選擇一個地方安葬吧”!
我們分析一下孝莊說的這些話。皇太極51歲去世時,他還沒有進入中原,勢力範圍在山海關之外的女真部及部分漢人居住的地方,死後自然葬在了白山黑水東北一帶。
皇太極陵墓就是現在的清昭陵,或稱清北陵。位於遼寧省瀋陽市皇姑區。而孝莊則死在了關內北京城,兩者相距遙遠,孝莊和孫子感情深厚,當初康熙8歲繼位,是奶奶輔政,期間除鰲拜,平三藩,康熙的婚姻,制定政策等都是孝莊親力親為。換言之,沒有奶奶的幫助康熙坐穩江山很難!
基於以上原因,康熙沒有把奶奶埋在關外皇太極的清詔陵,而是將她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五間拆建於清東陵風水牆外,大紅門東側,康熙命名為“暫安奉殿”。換言之,“暫安奉殿”只是臨時停放棺材的地方。
誰成想這一停放就是37年,期間經歷了康熙駕崩(康熙1173年駕崩),雍正稱帝。
雍正三年(1175年),雍正稱帝第三個年頭,雍正決定將暫安奉殿改建為昭西陵(因其在清詔陵之西,故稱為昭西陵)
雍正下旨在暫安奉殿的原處挖地宮建陵園,建成後,把老奶奶孝莊葬入了地宮。
-
10 # 大城公
這條題,迄今300年,難倒很多歷史學者,包括一些“清史大家”都搞不懂,瞎說一通,把千真萬確的歷史事實堅決否認!把有汙點的歷史人物硬說成沒有汙點,是聖賢!
那麼,孝莊死後37年才下葬,什麼原因?是不是清朝沒錢修建陵寢?是不是尋找不到風水寶地?是不是孝莊信佛想火化、將骨粒放入七級浮屠?是不是有哪個半仙指點、一定要等夠37年才能下葬?是不是孝莊臨終前有啥特別遺囑?是不是想與多爾袞合葬呢?是不是要等乖孫子康熙帝死後才肯入土?是不是懼怕下地獄而不肯下葬。都不是!
孝莊的安葬禮制,以及遲遲不下葬的原因,在中國任何一本書上找不到原因!在清史稿也不會有交代!
因為,只有去過河北遵化清東陵實地考察的有心研究人士,才會明白什麼原因!
我在2017年夏天去過清東陵,所以曉得其中隱情。
一,孝莊遺囑不可信,假的
孝莊的史料記載:孝莊臨終前說,太宗(皇太極)安葬已久,不能再驚動他了,就在清東陵靠近孝陵(順治帝皇陵)的地方,擇地安葬。
這是事實嗎,不是。孝莊無法與皇太極合葬!不是不願驚動他,是不能去!不敢去!
這篇孝莊遺囑是康熙帝或雍正帝瞎編出來掩人耳目的。
二,既然愛子心切,為何不葬入東陵
孝莊陵是在清東陵外面孤伶伶的單獨一座陵墓,這就是最好的證據:她不是清王室的人!
不是清王室的人,當然不能入葬清東陵園區!
那麼孝莊怎會不是清王室的人呢?到底咋回事?
三,孝莊下嫁多爾袞是真真真的
清朝正史找不出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的證據。民間野史有,比如清初抗清將領張煌言的詩《建夷宮詞》,其中一首寫道:
上壽觴為合而尊,慈寧宮裡爛盈門。
春宮昨日新儀注,太禮恭逢太后婚。
但是,有些所謂的“權威歷史學者”否定張煌言的詩,認為張煌言是反清名人,他是惡意詆譭清朝,不足為信。
(注:張煌言,就是張蒼水,明末詩人,大儒,著名抗清英雄,長期活動在浙東一帶,曾與鄭成功聯合攻打南京。張煌言如果要詆譭孝莊和多爾袞,可以捏造很多名目,比如就胡說“順治帝是多爾袞和孝莊的私生子”也可以的嘛!胡說“孝莊原是多爾袞愛妾,懷孕了,被皇太極強拉進宮做皇后,生下順治帝”也行,胡說“皇太極是被多爾袞謀殺的”也可以,胡說“多爾袞入關奪取北京是想自己做皇帝,也想把陳圓圓弄到手”也行,胡說“多爾袞是蒙古人的種,努爾哈赤戴綠帽了”也行,隨便能編出七八個理由!他為何不寫其它,偏偏寫下10首詩來描寫孝莊下嫁多爾袞這件事呢?這不正是恰恰說明張煌言的詩可信嗎)
又有歷史學者指出疑點:
其一,多爾袞被尊稱為“皇父攝政王”;
其二,據蔣良騏《東華錄》記載,詔告多爾袞的罪狀中,不僅有自稱“皇父攝政王”,還有“又親到皇宮內院”。
但是,這些質疑又被“清史大家”孟森否定,孟森撰寫《太后下嫁考實》,給予逐一反駁,他為孝莊辯護:
①張煌言是亡明之遺臣,對清朝懷有敵意,所作詩句難免有誹謗之詞;
②順治帝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寓有中國古代國君稱老臣為“仲父”、“尚父”之意,周武王也稱姜太公為尚父,不足為據;
④孝莊不願與皇太極合葬,乃因昭陵已葬有孝端皇后,且皇后不與夫君合葬,這在古代並不乏例項。
清史名家閻崇年也認為至今還沒有見到一條關於“太后下嫁”的史證,此事純屬子虛烏有。
孟、閻二位應該是沒去過清東陵的人。如果他們去看過孝莊的陵墓,就不會說得那麼自信了!
孝莊的陵墓為何不葬入清東陵園區內?為何要孤伶伶葬在東陵外面?
這二位先生解釋不出來!
這是孝莊下嫁多爾袞的鐵證!
絕不是翻翻書、動動嘴巴就能推翻的!
張煌言的詩,描寫太后新婚、在慈寧宮洞房是真實的。那些“清史大家”說的才是屁話!
四,按規制,孝莊不能入葬清東陵
我提出5個理由來證明孝莊改嫁多爾袞的歷史事實:
①孝莊死後30多年不下葬,本身就是一個理由。康熙帝無法合理合規給她建陵安葬。因為她改嫁了!不是王室正枝的人!
②多爾袞死後,積恨已久的順治帝終於爆發雷霆之怒,下旨:剝奪多爾袞一切官封,掘墓,毀屍!(是後來乾隆帝緬懷多爾袞功勞給予平反的)
多爾袞是清朝定都北京的天字一號大功臣!立下不世之功!他有啥得罪順治帝,要被掘墓毀屍呢?這也是一個理由。
我在順治帝孝陵旁邊的果園裡,跟當地一個老農聊天一個多小時。我就問他:孝莊太后獨自建陵在外面,沒有葬入清東陵園區內,是什麼情況呢?老農說:她不是王室正枝的人,是外人,聽說嫁給多爾袞了!如果她是王室正枝的人,怎麼可能不葬入清東陵園區內?這是常識!
連當地老農都懂得這個最基本的喪葬規矩,為何那些“清史大家”竟然不懂?
④有論者提出,皇后歷來是跟皇帝合葬的,孝莊既然不願意與皇太極合葬,她就只能孤伶伶一個人葬在清東陵外面!這是屁話!慈禧、慈安兩宮皇太后就沒跟咸豐帝合葬,而是另建陵寢安葬的!但都葬入清東陵園區內!
慈禧、慈安可以葬入清東陵,孝莊怎麼不可以呢?除非她不是王室正枝的人!
⑤順治帝對多爾袞的尊稱,開始是“叔父攝政王”,隨後改稱“皇叔父攝政王”,後來又改成“皇父攝政王”。詔書就是這麼寫的!
是叔父,就是叔父!是皇叔父,就是皇叔父!是皇父,就是皇父!這個不能搞亂分寸。
因為多爾袞反問:叔父攝政王,是誰的叔父呢?大清國這麼多人呢!
所以順治帝改成:皇叔父攝政王!
白紙黑字寫明瞭:皇帝叔父攝政王。跟其他人沒關係。
既然都寫得清清楚楚是皇叔父攝政王了,為何又要改稱:皇父攝政王呢?
就憑這三個稱呼,就可以全盤推倒“清史大家”的解釋了。
五,康熙帝雖然聰明一世,但無法給孝莊安排下葬
為啥呢,名份!
孝莊改嫁多爾袞了,就不是王室正枝的人!她不能葬入清東陵園區內!更不能葬入瀋陽皇太極的昭陵內!
而順治帝憤怒下旨:多爾袞是罪大惡極的逆臣賊子,剝奪一切官封!掘墓毀屍!
那麼作為多爾袞的王妃孝莊,怎辦呢?與多爾袞合葬是不可能的!
單獨在其它地方建陵,又不好管理。
孝莊提出要在順治帝孝陵附近找個“萬年福地”,這樣可以母子相伴!而她又不能葬入清東陵園區內!
你叫康熙帝怎麼怎麼怎麼辦?
康熙帝到他死去都沒想出比較妥善的辦法!以他的聰明當然知道:獨自在東陵圍牆外面給孝莊建一座陵墓、孤伶伶的是什麼後果?這是“罪證”啊!不是明擺著告訴世人:孝莊不是王室正枝的人嗎?
等到雍正帝接班,他就不顧慮太多了,人死入土為安,都37年了,再不下葬,更待何時?所以就在清東陵圍牆外面給孝莊建造一座陵墓了。
還是雍正帝看得開:不就是招來民間非議嗎,怕啥?大清國雄兵八十萬,還怕幾句惡評不成?該下葬就下葬,不管那麼多!
有論者提出:清東陵是順治帝最大,孝莊大一輩,所以不能葬入清東陵。滿族還有這種講究?
我去看過瀋陽新賓清朝祖陵:永陵。那是誰的陵墓?永陵內葬著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貼木爾、曾祖福滿、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及伯父禮敦、叔父塔察篇古。共4代6個人,合葬在一個陵墓!永陵建築簡陋,規模小,圍牆圈子裡就幾畝地。清東陵這麼大的地盤,把孝莊葬進去,芝麻綠豆大的事。努爾哈赤上面4代6口人可以合葬一個墓地裡,孝莊是順治帝母親,她葬入清東陵為啥不可以?因為她是多爾袞老婆,就不可以!
在古代,禮制大過天!康熙帝擱置37年不葬祖母,本身就是最大不孝!他為啥寧可揹負不孝的罵名,不葬祖母?
真實理由是:孝莊臨終交代,把她歸葬清東陵!而康熙帝無法辦到!只有這麼一種解釋,他才會拖拉37年不葬祖母!
多爾袞逼迫孝莊下嫁是有歷史背景、有動機的:多爾袞幾次想廢掉順治帝,他自己稱帝!孝莊為了保住兒子的皇位,就以身相許嫁給多爾袞,條件是多爾袞必須讓順治帝做下去!
我寫過一篇《多爾袞為什麼不稱帝》文章,有詳細論述多爾袞不稱帝的原因。讀者有興趣可以閱讀。
附錄張煌言詩詞作品
甲辰八月辭故里 將入武林
國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
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慚將赤手分三席,敢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屬鴟夷!
野人餉菊有感
戰罷秋風笑物華,野人偏自獻黃花。
已看鐵骨經霜老,莫遣金心帶雨斜。
滿江紅·屈指興亡
屈指興亡,恨南北、黃圖消歇。便幾個、孤忠大義,冰清玉烈。趙信城邊羌笛雨,李陵臺上胡笳月。慘模糊、吹出玉關情,聲悽切。
漢宮露,梁園雪。雙龍逝,一鴻滅。剩逋臣怒擊,唾壺皆缺。豪傑氣吞白鳳髓,高懷眥飲黃羊血。試排雲、待把捧日心,訴金闕。
憶西湖
夢裡相逢西子湖,誰知夢醒卻模糊。
高墳武穆連忠肅,添得新祠一座無。
追慕二首
國難驅人出,家傾待子歸;
可能磨墨盾,其奈冷斑衣!
金革三年淚,冰霜寸草暉。
髮膚雖不毀,猶恨故園非。
辛丑秋虜遷閩浙沿海居民,壬寅春餘艤棹海濱(清朝頒令“海禁”)
去年新燕至,新巢在大廈;
今年舊燕來,舊壘多敗瓦。
問主人,呢喃淚盈把。
畫樑不可望,畫舫聊相傍。
肅羽恨依棲,銜呢嘆飄颺。
自言
昨辭秋社歸,北來春社添惡況。
一處靡蕪兵燹紅,朱門那得還無恙!
最憐尋常百姓家,荒煙總似烏衣巷。
君不見,
晉室中葉亂五胡,煙火蕭條千里孤;
春燕巢林木,空山啼鷓鴣。
只今胡馬復南牧(清兵南下),
江村古木竄鼪鼯。
萬戶千門徒四壁,
(民間十室九空窮困至極)
燕來亦隨檣上鳥。
海翁顧燕且太息,
風簾雨(此字電腦缺:左巾右莫)胡為乎。
暑夜獨坐
炎熇如酷吏,入夜氣猶蒸。
晞髮涼初透,撚須興欲乘。
風斜穿密牖,月午漏疏藤。
四壁蟲聲咽,誰堪一語冰!
贈駱亦至二首 其二
唐室當中葉,君家有右丞;
雄文堪討賊,苦節亦為僧。
蹤跡今相似,遭逢古未曾。
會須負日月,滄海見鱣升!
得友人書,道內子(妻子)艱難狀
尺牘胡然至,寒溫不自通;
殷勤報閫外,辛苦嘆閨中。
鐺釜原兼絕,機梭亦屢空。
鹿車誰共挽,羞殺是梁鴻!
(家中妻子揭不開鍋,飢餓,織布沒原料)
得友人書,道內子(妻子)艱難狀 其二
家計深行惻,朱顏亦固窮;
漸來應化石,遮莫但飛蓬!
寄託誠交道,支援仗女工。
可憐織箔手,不得到從戎!
張煌言的詩詞都是質樸、感情真摯、憂國憂民、能感動人的作品。他不會無緣無故描寫“孝莊下嫁多爾袞”這件事的。
張煌言(1620—1664年),字玄著,號蒼水,浙江寧波鄞縣人,漢族,考中舉人,明末大儒、詩人、抗清英雄。他被南明臨時政府任命兵部尚書,在浙東堅持抗清鬥爭多年。
張煌言戰敗被俘後,英勇就義。上刑場前,賦《絕命詩》一首。
張煌言的詩文多是在戰鬥生涯裡寫成,質樸悲壯,表現出作者憂國憂民的愛國熱情,有《張蒼水集》行世。張煌言與岳飛、于謙並稱“西湖三傑”。清朝國史館為其立傳,《明史》有傳。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追諡忠烈,入祀忠義祠,收入《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
在報刊發表文章原用筆名:東山尹,莊滿,鳴白,營種。
1996~2005年在全國暢銷雜誌包括
廣東省《共鳴》《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藝》《江門文藝》《惠州文學》《同舟共進》《炎黃春秋》《家家樂》《金橋》
河北省《文史精華》
河南省《名人傳記》《人生與伴侶》《時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縱橫》《知音》《警笛》《今古傳奇》
湖南省《康樂園》
廣西《西江月》《靈水》
海南省《青年時代》
四川省《龍門陣》《分憂》《成都商報》
雲南省《女性大世界》
陝西省《家庭之友》
內蒙古《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匯報》
安徽省《戀愛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講與口才》《做人與處世》
黑龍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雜誌報紙發表各類文章160多篇;
創作
123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誰主天下》
60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還我河山》
39萬字名人傳記《北洋軍閥列傳》
武俠小說在《江門文藝》連載;
撰寫《科學發展觀》理論文章17篇;
創作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本一部;
深入研究中醫藥和腫瘤學科20年
回覆列表
提到大清王朝就不能不說到兩個女人第一個女人應該說是一手開創了大清王朝的基業,這個女人就是孝莊太后,而另一個女人就是一手毀掉個大清的江山這個女人就是慈禧,,要知道孝莊在大清王朝當中是一個傳奇一般的存在,她曾經輔佐過三位皇帝,她的丈夫皇太極,她的兒子順治和她的孫子康熙。
1625年(天命十年),布木布泰只有13歲,嫁給了比她大20歲的親姑父皇太極為側福晉。9年後,布木布泰26歲的姐姐海蘭珠也嫁給了皇太極,可謂是姑侄三人同嫁皇太極。
皇太極猝死,諸王兄弟相爭為亂,窺視神器。皇太極長子豪格,皇太極兄代善,弟多爾袞、阿濟格、多鐸均緊張地四處活動,不惜兵戎相見。在這關鍵時刻,孝莊憑著自己的寵貴地位和聰明才智,籠絡各方勢力,尤其是關鍵人物多爾袞和代善。
康熙8歲喪父,同一年又喪母,幼年由孝莊撫養成長,又賴孝莊輔政。孝莊不過多出面參政,然而康熙處理國家大事,必先徵求她的同意而後決。
康熙十一年,孝莊有病去赤城洗溫泉,《清聖祖實錄》中詳細記載了一路之上,康熙對祖母扶前圍後,體貼入微。在外期間,京師來報,康熙皇二子、4歲的承佑得急病死,康熙強忍悲痛不讓孝莊知道。
孝莊75歲崩於慈寧宮,留遺詔,寫自己盛年喪夫,中年喪子之哀情,全靠康熙一片孝心。縱觀孝莊文皇后一生,康熙有讚語可作為略評:“昔奉我皇祖太宗文皇帝贊宣內政,誕我皇考世祖章皇帝,顧復劬勞,受無疆休,大一統業。暨朕踐祚在沖齡,仰荷我聖祖母訓誨恩勤,以至成立”,“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敦有今日成立”。
孝莊一生為開創清朝鼎盛之局面,嘔心瀝血,費盡心血,實屬中國歷史上少見的蒙古族女政治家。如果用“國母”一詞賦予統治中國200多年的清王朝,則此勞號非孝莊文皇后莫屬。
孝莊在死的時候明確的向她的孫子康熙皇帝表達過她不想與皇太極合葬,如果要與皇太極合葬的話她的屍體就要被運回奉天,還有就是要重啟皇太極的陵墓,孝莊第一不想去再驚動丈夫的遺體,第二也想離自己的孫子近一些,所以才會說出這樣的遺言而作為孝順的孫子,康熙必須要遵守孝莊太后的遺言,但是他又不知道該怎樣去處理孝莊的屍體所以就只能把孝莊的遺骸一直放在特殊的廟宇當中不能下葬。
三、雍正的決斷
康熙皇帝想讓孝莊太后能夠多陪一陪自己,才沒有把孝莊太后下葬,所以才導致直到康熙駕崩之後孝莊太后的遺體還沒有下葬,而這個任務就交到個雍正皇帝的手裡,雍正皇帝採用了大臣們的建議為孝莊太后單獨蓋起一座陵墓,這也符合了祖宗的要求這也就是為什麼孝莊太后的遺體直到她死後的37年才能夠真正的入土為安的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