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385326370204

    中心論點是:惡劣的環境能激發人的潛能,使人取得生存和發展:優裕的環境能消磨人的意志,導致人的頹廢和墮落。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這一章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孟子認為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所以說“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亂其所為”,有了這樣的磨練,才能“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他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的觀點,這樣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觀條件都說到了。

  • 2 # 怎麼會答這麼多題嘍

    是如果我們長期處在一個比較安樂的環境中,不知道尋求發展同時努力去提升自己,再加上對於憂患意識的缺乏,就會在這貪圖享樂之中逐漸走上滅亡的道路。

  • 3 # 使用者3124795580066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中心論點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作者側重於“生於憂患”的論述。目的是為了讓人們明白人處困境方能激發鬥志,成就功業,而國如無憂患則易遭滅亡的道理或為了讓人們明白人接受艱難磨練的必要。

    “生於憂患,生死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論證嚴密、雄辯有力的說理散文。作者先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鍊而終於擔當大任的人的事例,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著,作者從一個人的發展和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魚缸里長跳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