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活潑低調的人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避,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註釋】西陸:指秋天。《隋書?天文志》:“曰循黃道東行,行西陸謂之秋。”南冠:春秋時楚名冠,這裡指囚徒,用《左傳?成公九年》楚鍾儀戴著南冠被四於晉國之典。玄鬟:指蟬的黑色翅膀,這裡代指蟬。


    高潔:指蟬,實是自喻。


    【解釋】秋天裡,寒蟬聲聲悲鳴。被囚人,我思鄉愁情深。哪堪忍,蟬對我白髮人哀吟。霜露重,蟬難舉翅高飛。大風起,蟬鳴聲易被掩沒。無人相信蟬高潔,誰能為我表冰心。


    【解析】唐高宗儀鳳三年,駱賓王因上書議論政事。觸忤皇后武則天,被誣以贓罪,下獄,在獄中寫了這首詩。


    秋天的知了在樹林間無休元止地嗚叫著,好像有多少冤屈要傾訴。而詩人正如當年南冠的鐘儀,被關在牢獄之中。詩人憂心深重,憤懣難解,加上這秋蟬對著他悲鳴,使他不能忍受。為什麼秋季露重風多,寒蟬已不能遠飛,其嗚叫聲也比夏日虛弱許多。駱賓王以蟬自喻——他自己在獄無翼難飛,有口難言,有冤難申。沒有人相信蟬“飲露而不食”是高潔的象徵;也沒有人知道詩人的清白無辜。


    這首詩,名為詠蟬。實則是自表心跡。但設喻恰當,言言詠蟬,也句句自表,二者已無穿鑿之痕。

  • 2 # 使用者842698723505

    《在獄詠蟬》是唐代文學家駱賓王的代表詩作。此詩作於患難之中,作者歌詠蟬的高潔品行,以蟬比興,以蟬寓己,寓情於物,寄託遙深,蟬人渾然一體,抒發了詩人品行高潔卻“遭時徽纆”的哀怨悲傷之情,表達了辨明無辜、昭雪沉冤的願望。

      全詩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語意雙關,達到了物我一體的境界,是詠物詩中的名作。

  • 3 # 遼陽郭同建

    這問題,應該說的是駱賓王。《在獄詠蟬》一詩。原詩曰……。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親。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你看他說,

    在一個秋天,做了囚徒的我,多麼思念家鄉啊!

    獄外的高樹上,秋蟬正對著我的白髮一,不停的哀吟。

    我在獄中,我自認為我做的事業光明磊落。可又有多少人,能瞭解我的一片苦心呢!

    詩人駱賓王,大約生在六四0年,到一六八四年。(今浙江義烏縣人),他曾在道王,李元慶府供職。歷任武功,長安兩縣主簿,及侍御史,不久得罪入獄,貶臨海縣丞。睿宗光宅元年,隨李敬業在楊州(今江蘇省,楊州市,)起兵反對武則天,兵敗不知所終。

    這首詩寫於儀鳳三年秋。詩中作者借蟬自喻,用比興手法,寄託自己遭讒被誣的悲憤心情,……!!!

  • 4 # 月牙痕1

    在昆蟲世界,人們對蟬的無知到認識,在這個過程中發現蟬有極其獨特的一面,由此並賦於它精神上的寄託,賦於它生命重生的意義,它因此而昇華,成了文人墨客死而後生的勇氣,成了達官顯貴死後得以重獲生命的玉蟬。

    蟬的文化歷千年之久,是中國獨有的文化現象,出土多見逝者有此玉蟬,形態各異但很具刀功,蟬的文化一直詠歎。

  • 5 # 成縣王治強

    同一景象與不同的情感交融產生不同的意象,關鍵看詩人有什麼樣的思想感情。蟬本身有多種物理屬性,如:清高、哀怨、愁苦等,遇到什麼樣的詩人,就表現為什麼樣的形象,如:虞世南筆下的蟬表華貴清高,駱賓王筆下的蟬表現哀怨憤悶,李商隱筆下的蟬表現愁苦怨恨。

  • 6 # 198632780

    深埋寒窗書為土,

    品嚼根液墨蕩湖。

    羽化蟬蛻適天時,

    一鳴驚人舉任途。

    雨田作於 2020 12 13

  • 7 # 韓是天下第一笨

    化外修行不知年,

    一朝破土始見天。

    可憐尚未鳴高樹,

    已做他人盤中餐。

  • 8 # 雲山劍客aaKD

    蟬!拇指大的不足一提的可憐蟲,敢於在酷夏,不畏強權,敢於高呼疾呼,正是古今中外文人之傲骨,歷史上那些文人騷客,正是用蟬的敢做敢為的精神抨擊,抒發,喚醒人們的覺醒。屈原,李大劍,魯迅等數不勝數的文人足以說明了蟬的性格就是文人詩人的性格,我認為這個才是主要的。

  • 9 # 淺雨315

    提起詠蟬的詩,最經典的當屬唐詩中的詠蟬三絕,即虞世南的《蟬》、駱賓王的《在獄詠蟬》和李商隱的《蟬》。這三首詩廣為人知,不乏大家的解讀,我就不再班門弄斧。在此介紹一首詠蟬的小詩:

    聞蟬

    唐·來鶻

    綠槐影裡一聲新,

    霧薄風輕力未勻。

    莫道聞時總惆悵,

    有愁人有不愁人

    這是一首詠新蟬的詩。

    高大碧綠的槐樹裡,突然傳出一聲略帶嘶啞的蟬鳴,就像縹緲的薄霧和輕柔的風,力量還沒有聚集起來。不要說聽見蟬鳴總是會引起惆悵,其實有人愁也有人不愁。

    為什麼說聽見蟬鳴會有人惆悵呢?我想有兩點原因:

    一是聽見蟬鳴易令人感慨時光飛逝。時光從春天走到夏天,是潤物細無聲的,悄悄的,初夏的第一聲蟬鳴,總是驀地驚起我們的時光之感,又一個夏天來了,時間過得好快!駱賓王說“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在獄詠蟬》)”,羅鄴說“能催時節凋雙鬢,愁到江山聽一聲(《蟬》)”,表達的都是這層意思。

    二是蟬聲讓人想到離別。楊柳代表著離別楊柳上的蟬鳴也就成了離聲別調,“不傍管絃拘醉態,偏依楊柳撓離情(羅鄴《蟬》)”。宋代柳永那首著名的描寫離別的《雨霖鈴》以“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開篇,用寒蟬悽切的鳴叫來作為背景,襯托離別之苦。

    詩人簡介:

    來鶻生於唐末,是一個不太著名的詩人,但他的一些詩寫得很好,上海辭書出版社《唐詩鑑賞辭典》是這樣介紹他的:

    來鶻(?-約883)豫章(今江西南昌)人。鹹通間舉進士不第,隱居山澤,後客死揚州。其詩多寫旅居飄蕩、窮愁困苦的生活,亦有關注民意疾苦之作。《全唐詩》存其詩一卷。

    《唐才子傳》卷八有來鶻的傳記,但做“來鵬”。

  • 10 # 畫畫百慕大

    一個小小的動物身上可以反映出我們這個民族,我們這個傳統,我們這個文化的追求。比如說這個蟬這個動物,幾千年前的時間看到的蟬跟我們現在夏天看到的蟬是一個樣子的,古人的想象力可真是想的太有意思了,發現這個動物能鳴叫聲音還挺高,不吃東西,只要喝一點早晨的露水就行了,從它的幼蟲蟬蛻而來,還出了個成語金蟬脫殼,這個動物令人覺得大為神奇,它是如此的乾淨高潔,肯定有神奇的作用,於是就產生了玉蟬,最早在石器時代就有了,歷經商周到漢朝達到鼎盛,它能幫助人死後不腐,安靜昇天,蛻變羽化重生,我們華人感情是及其豐富敏感的,看到一花一草,一物一圖,都會把感情投射到這個物體上面,神鬼也好,陰司冥界也好,需要有個連線的東西來直達精神世界,最著名的詠蟬詩駱賓王,也是以蟬自喻,嘆詠感慨!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意思也是很直白的,沒人理解自己,懂自己,欣賞自己,這是中國傳統文人的毛病與清高孤傲,你真要去求他了,他看不上你還不搭理你。

    虞世南的詠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說的又是另一個意思,,蟬飲清露,蟬聲清脆響亮,居高臨下傲世而立,全是自己有實力啊!

    我們看看一生不順的李商隱的詠蟬。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一直鳴叫發發牢騷,每天沒有一件高興的事,看見這傢伙越發煩躁,什麼心境就看到了情景,託物言志使人感同身受!天下人的感情都是相通的啊!

  • 11 # 梧桐樹邊羽

    蟬表達了詩人對自己什麼的嚮往?

    古人搞不清蟬吃什麼,想當然地認為它們是靠飲露水生存。

    飲清露,駕長風——這是神仙的標配啊,因此慢慢地蟬就被高看一眼。

    將蟬逐漸上升到志氣高潔代表的意象,大概是從曹植開始。

    《蟬賦》曹植

    唯夫蟬之清素兮,潛厥類乎太陰。

    在盛陽之仲夏兮,始遊豫乎芳林。

    實澹泊而寡慾兮,獨怡樂而長吟。

    聲皦皦而彌厲兮,似貞士之介心。

    內含和而弗食兮,與眾物而無求。

    棲高枝而仰首兮,漱朝露之清流。

    隱柔桑之稠葉兮,快啁號以遁暑。

    ……

    亂曰:

    詩嘆鳴蜩,聲嘒嘒兮,盛陽則來,太陰逝兮。

    皎皎貞素,侔夷節兮。帝臣是戴,尚其潔兮。

    曹植這篇《蟬賦》中使用了大量“清素”、“澹泊”、“貞士”、“無求”、“清流”、“貞素”、“節、潔”等用來形容高雅士人的詞彙。

    相對於以前寫蟬的詩文來說,曹植筆下的蟬,人格化已經完成。

    從這裡開始,古詩詞的創作開始大量使用蟬的意象來自我明志。

    南北朝,唐,五代,宋,都有不少寫蟬明志的佳作,但是宋之後相對就普通了,因為借物言志,特別是借蟬明志的方法不流行了,有可能是詩的沒落,有可能是對蟬的認識改變,但更大的可能是孤高自潔的行為處世方式在官場逐漸失去了市場。

    想混跡官場,就別想著一個人在枝頭傻叫,要食人間煙火。

    寫蟬的名篇有三,一是初唐虞世南的《蟬》,另一首也是初唐,駱賓王的《在獄詠蟬》,還有一首依舊是唐朝,不過是晚唐李商隱的《蟬》。

    這三首作品各有特色,虞世南的清高不俗,駱賓王的含冤待雪,李商隱的自憐自愛,但是蟬在這三首作品中都是性格高潔、不願與俗世為伍的形象,也都是詩人本身性格的對映。

    以上三首寫蟬名作,本人都有圖文賞析,這裡就不再詳述。

    在其他時期,其他作品中,蟬大多是以時令標誌出現,引導天氣變化、思鄉之情,再有就是用其響亮的叫聲反過來寫幽靜,總的來說大多是詩詞配角。

    所以要透過蟬來了解古代詩人的嚮往,大概就是這種高人一等,俾睨眾生的清高感。但是這種含義是侷限於唐宋詩詞裡面的,再往後,特別是到了今天,基本上就沒有這個意思了。

    蟬已經慢慢迴歸本色,就是個吵鬧的大黑蟲子。頂多是為我們的《童年》回憶增添一絲亮色:

    池塘邊的榕樹上 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公小心眼愛記仇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