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翻開歷史書
-
2 # 量化程哥說投資
本人對美國的經濟模式研究了比較長的時間,總結起來美國之所以這麼牛,其實還是有很多厲害之處的。
美國靠什麼撐起如此大規模的GDP?第一、美國有最發達的金融市場資本市場,特別是納斯達克培養了很多偉大的公司。如果你是股民你就清楚了美國的納斯達克到底有多牛,看看它的指數從最初的幾百點到現在的一萬多點,這個是積聚了百萬億的財富啊,很多人一直鬱悶說,為什麼美國經濟能夠這麼牛,如果你對比一下全球的資本市場就知道了,最牛還是納斯達克。
如果未來我們的大A能夠從幾千點漲到幾萬點,相信也是有這麼牛的,未來十年二十年是有機會看到的。
第二、美國除了有資本市場的發達外,美國還有很多優秀的天使投資機構及股權投資機構,是這些機構促進了美國科技的發達。我們都知道美國是直接融資最最發達的國家,他們每年都透過直接融資培育出很多創新型的企業,美國的科技之所以發達,就是有這麼多的風險投資機構去燒錢燒出來的。
看看過去全球的專利申請美國佔比有多少就明白了。下面是1980年的時候的專利申請資料,我們都知道一旦專利屬於人家的,全球其他國家就要給人家專利使用費用。
看看下面這個圖就明白了為什麼美國日本經濟發達,特別是在高科技方面。
當然我們國家近年來申請專利也是突飛猛進,當然要享受後面的紅利可能還需要時間,比如華為的5G的專利,後面其他國家需要用到5G的專利,我們就坐享紅利了。
從兩個圖表的資料對比來看,美國和日本一直都佔據前面位置,由於中國科技的迅速發展,現在基本是三國鼎立的局面了。
美國單單靠蘋果的專利都已經收了很多全球的專利福利了。
第三、美國是藏富於民,美國經濟是靠消費拉動。量化程哥不止一次提到過,美國就是一個消費大國,他們透過美元霸權印鈔買買買全球的資產來給他們的國民消費。
其實美國老百姓之所以敢於消費是他們的財富增長得比較好,這個又回到美國的資本市場來了。很多美國老百姓都是買華爾街的基金,華爾街機構幫美國民眾賺錢來消費。
如果大家不是很瞭解,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巴菲特。
巴菲特簡直就是美國的印鈔機。為什麼這麼說,大家看看巴菲特的公司從多少錢漲到了多少錢。
如果你是美國的老百姓,在N年前買了巴菲特的公司股票,巴菲特為你賺了多少錢?而巴菲特為他的基民賺到的錢就是可以用來消費。而在美國還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金融機構是幫他們的基民賺取很多錢的。只不過巴菲特是活得久,比較出名而已。
現在就不難明白為什麼在2020年美國股市出現ben盤的時候必須救市的原因了吧,一旦他們的金融市場ben了很多就沒有消費能力了。
第四、美國強大的文化市場以及發達的服務業。全球其實很多大片都是出自美國,還有全球流行的音樂等。這些都為美國源源不斷的創造財富。
2021年金融與服務業達到了18.4萬億美元,一下子就佔據了美國2021年GDP23萬億美元的80%,而美國第二產業工業的比重大概佔GDP的18%左右,第一產業農業大概在2%左右。
由以上資料我們知道,美國從全球購買的商品都是便宜的,都是透過在海外加工,而冠上他們的品牌,美國的服務業是非常發達的,美國服務業的盈利能力不很多國家的製造業要賺錢得多,發達的服務業就為他們創造很多的就業崗位,這樣他們老百姓就業就能拿到很好的收入來消費。
結論:綜上所述,美國的GDP其實是由科技引領,靠著強大的資本市場藏富於民,透過發達的服務業來讓民眾敢於消費,從而形成高效的內迴圈經濟,當然美國還有BQ美元讓其可以購買到大量商品,這就是撐起美國龐大的GDP基礎。量化分析,挖掘牛股,讓盈利穩健上漲!
傳播正能量的財經,理財知識,基金投資更輕鬆!
回覆列表
首先我帶大家看一下美華人的GDP佔比情況。美華人的GDP可以大致由三大產業來構成,第一產業是農業,在GDP的比重還不足1%;第二產業工業佔GDP的比重為19%左右,往往不足20%;美國GDP主要依靠的是第三產業,服務業佔美國GDP的比重高達80%左右.按照這一比例計算的話,美華人一年服務業產值達到了18萬億美元以上了,這比比世界上任何國家都要高。
很多人都知道GDP的意思了,那就是:在一定時期內的國民生產總值。按照目前我們的統計口徑的話,我們的GDP已經連續14年保持全球第二位了,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可喜可賀的事情。
可是我想說的是:GDP並不是萬能的、GDP也並不完全代表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生產1000枚核彈可以增加1000億美元的GDP;蓋10000棟房子,也可以增加1000億美元的GDP,這就根本不好比較了。
另外我想告訴大家的是:GDP並不代表了實實在在流通的財富。GDP只是用標準的貨幣平均值來表示財富的多少。可是生產出來的東西能不能、有沒有完全的轉化成流通的財富,這個是不一定的。
例如:我生產了1000萬噸的鋼材,這就產生了GDP了,可是這1000萬噸的鋼材有沒有賣掉、有沒有換成財富,其實並不重要。
美華人統計GDP的方法和我們不太一樣,美華人採用的是支出法統計模式;而我們採用的是生產法來統計,所以片面的比較兩國的GDP,總體上的意義是值得商榷的。
美華人GDP的支出法計算方法是:總消費+總投資+出口的總額,最後減去進口。前面分析過了,美華人GDP貢獻最大的是第三產業,也就是服務業了。
這種GDP的結構模式總體上對於發達國家來說是比較正常的。人家基礎建設已經搞定了,沒有大規模投資的必要。
工業這一塊,採取的模式很簡單:低端的都外包到別的國家,高階核心技術才在本國做。這樣做的好處有三點:
一是,降低了成本,畢竟發達國家的人工成本很高;
二是,減少了內部的資源消耗;
三是,也並不影響人家賺錢,畢竟真正賺錢的還是高階核心科技。
說白了就是:美華人GDP佔比最高的是消費、是高階金融服務業,並不是生產。當然了,這也造成了美國工業生產的空心化問題了。如果再說的直白一點就是:我們靠幹活創造GDP、美華人靠消費和服務創造GDP。
那麼美華人的GDP有沒有“虛胖”現象呢?我的回答是堅定的——當然有了,很多東西都存在重複計算的問題。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美華人一年的律師費達到了1萬億美元,這玩意也是算GDP的;美華人一年到頭洗衣服乾洗費用佔1.2萬億美元,這也算GDP;
另外美華人把任何消費都算到了GDP裡面了,例如:買一次房肯定算、賣一次房也算、甚至連房子的租金都要算成GDP了。這裡面肯定是存在爭議和水分的。
最後我來用最簡單的語言分析一下:美華人靠什麼來支撐如今巨大的GDP呢?1、美華人靠的是消費,這一點應該沒啥疑問了。美國長期位居世界第一大消費市場,當然了這與美元霸權有關,畢竟人家可以靠發行美債來借錢過好日子;這也和各種福利保障有關,畢竟群眾們敢於消費。2、高科技產業了,雖然美國本土的製造業一般般。可是人家掌握了很多高科技產業、尖端科技,例如:一臺蘋果手機利潤如果是1000美元的話,下游的生產、組裝廠只能賺200美元,剩餘的800美元被美華人利用掌握的核心科技賺走了。3、美華人的金融服務業也非常發達,每年為美國貢獻了大量的GDP,例如:紐約交易所、華爾街等等。最後我還是想說,片面的比較GDP其實意義不大,應該比較的是人均收入、購買力以及物價指數、各種福利待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