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1118429266767
-
2 # 魔法師塞西爾1u3
1938年5月19日,侵華日軍攻陷徐州,並沿隴海線西犯,鄭州危急,武漢震動。6月9日,為阻止日軍西進,蔣介石採取“以水代兵”的辦法,下令扒開位於中國河南省鄭州市區北郊17公里處的黃河南岸的渡口——花園口,造成人為的黃河決堤改道,形成大片的黃泛區,史稱花園口決堤。關於這一事件,至今於史學界仍存在廣泛爭議
-
3 # 何勇江1
為了抗戰,國民黨政府選擇了對黃河花園口進行決堤處理,希望以此遏制住日寇的進攻,但卻造成了可怕的災難
關於決堤黃河之事,早在臺兒莊大捷之後便在國民政府軍委高層中有了說法。聚集在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部長陳果夫便曾向蔣介石致信,信中言及:惟黃河南岸千里,頗不易守,若我軍死守武陟等縣,則隨時皆可以水反攻制敵,則我之大危可解,而敵則居危地。
蔣介石雖然深知次計的合理,但畢竟稍有不慎損失慘重,因此暫放一邊,隨後,國民黨軍令部何成璞也提出了這一決堤計劃,“不特大地氾濫,使敵機械化部隊失去效能,亦且足以摧毀其戰力”。

在徐州會戰之後,隨著開封、蘭州的輪番失守,鄭州也岌岌可危。1938年6月1日,蔣介石眼看著案頭電文越來越多,決定召開國民黨最高軍事會議,商討“決堤黃河”一事,最終,因為決堤之事並不光彩,會議上並沒有留下決堤命令的下達記錄,但決堤計劃已經形成在此次會議上。
1938年6月9日,在經歷幾處歷史上曾經潰堤的地帶挖掘無果之後,不得已之下國民黨選擇了花園口,兩天兩夜後,黃河大堤被炸開,黃河水在短短一個小時內將開口擴張到了10米寬,大水衝了出來。

黃河水主要分為兩股,造成了河南、安徽、江蘇三省四十多個縣市被淹沒,百姓事先毫無防備,直接被洪水沖刷,自南宋以來,河南江蘇一代便人口密集,黃河的到來,受災人一下子上升到了五千萬以上,直接導致了89萬人的死亡,上千萬人流離失所。
而國民政府一開始的目的則是阻斷並對日本造成殺傷,據日本方面記載,確實因為洪水的泛濫前行有所受阻,但真真正正死亡的不足一萬,“僅第二軍戰死人數為7452名。”而中國百姓,是直接死亡89萬人!這如何讓人相信。
花園口決堤一事,並沒有成功讓蔣介石的武漢會戰成功,在短短四個月之後,武漢便被日軍佔領。
-
4 # 故城舊事話滄桑
1938年6月9日,一個看似平淡無奇的日子,一場巨大災難卻突然爆發——黃河決堤。
黃河水洶湧而出,咆哮聲震耳欲聾,浪濤呼嘯而來,淹沒了千家萬戶,上百萬人因此傷亡慘重,五百多萬人流離失所,並間接導致了1942年蔓延數省的饑荒發生。
令人震驚的是,造成這種人間悲劇的不是天災,而是人禍,而且還是南京方面直接下達的炸堤命令。為了延緩日軍入侵武漢的速度,便悍然實施了以水代兵的計劃,但為了避免遭受輿論壓力,當時對外宣稱的乃是“敵機炸燬黃河堤”。然而在抗戰勝利後,箇中事實得以披露,如此卑鄙之手段至今仍被譴責。
-
5 # 踽行天下
1938年黃河決堤,發生在日軍西進途中。日軍佔領徐州及其附近地區以後,大本營決定“擴大徐州會戰結果”,命令部隊沿隴海路西進,追擊撤退的中國軍隊。1938年5月下旬,日軍大本營先是命令進攻蘭考、商丘、永城、蒙城以東地區,繼而又下令攻擊部隊越過上述4個縣城,繼續西進。
根據日軍大本營的命令,華北方面軍和華中派遣軍命令第10、第14、第16師團分路向西追擊。5月24日,日軍第14師團的部隊佔領蘭考後,被中國軍隊包圍。經過近一週的激戰,中國軍隊撤退。日軍繼續西進。
6月6日,日軍第14師團佔領開封。7日,離鄭州只有數十公里的中牟陷落,中原重要城市鄭州危急。
日軍連續西進,數週內侵佔中原地區大片領土,引起了華人民的憤慨。如何阻止日軍西進,成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一個十分迫切的問題。鄭州一旦失守,日軍必將會沿平漢路南下,進攻武漢;也會沿隴海鐵路西進,進攻西安。這將使抗日戰爭的形勢變得更加嚴峻。誰知,在如此重大的問題上,蔣介石竟然盲目決斷,採用“以水代兵”的戰術。
6月初,蔣介石出席在武漢舉行的最高軍事會議。當討論如何阻止日軍西進時,軍事委員會侍從室一名副主任建議,選擇適當位置炸開黃河大堤,水淹日軍。蔣介石採納了這一建議,下令在鄭州東北的花園口附近炸燬黃河大堤。6月9日國民黨軍隊奉命在花園口炸開黃河大堤。
-
6 # 使用者2475730862619549
1938年6月,豫西師管區司令部的劉仲元、謝承傑聯名致電蔣介石,提請以破釜沉舟之勢,決開黃河陸沉敵軍,並痛陳:明知犧牲慘重,為急於救國起見,忍痛為之。
為了是否決堤,6月1日,政府在武漢舉行了第二次會議,蔣介石親自到會主持。經過討論,策定豫東大軍向豫西山地轉移,同時決定黃河決口,阻敵西進。
回覆列表
1938年,國民黨政府以阻擋日軍西進的名義,在河南鄭州花園口扒開黃河大堤,使黃河以南千百萬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損失,造成了空前的浩劫。事過82年後的今天,當地的人民對這場災難仍然記憶猶新。
黃河決堤方案,在國民黨當局醞釀已久。1935年,日本侵略軍控制了河北、威脅河南時,國民黨高階軍官內部就有掘黃河堤之議。

當時在武漢行營任職的晏勳甫,曾就日軍可能侵佔鄭州一事,擬出兩個腹案:一是必要時將鄭州付之一炬,使敵人無可利用;二是挖掘黃河大堤,以阻敵西進。
1938年4月,陳果夫也致函蔣介石,主張在河南武涉縣的沁河附近決黃河北堤。徐州失陷後,姚琮等主張由河南銅瓦箱決堤,陳誠建議由黃河南堤黑崗口等處決口。
1938年6月1日,日軍攻佔睢縣等縣,進犯開封,鄭州危急,第一戰區長官部討論了晏勳甫(時任戰區參謀長)的方案,認定掘堤可以將敵人阻絕在河南以東,保全鄭州。

同年6月20日,蔣介石在武漢召開最高軍事會議,決定豫東守軍向豫西山地轉移;同時秘密決定決開黃河大堤以阻止日軍西進。
第一戰區長官部在獲悉蔣介石上述決策後,隨即召集黃河水利委員會及有關河防軍政人員開會,研究掘堤地點,最後決定在地勢較低、堤防較薄的中牟縣境趙口決堤。
並決定將長官部遷往洛陽,由第二十集團軍總司令商震留守鄭州督工決堤。執行者是守備趙口河防的第三十九軍軍長劉和鼎。

為此,蔣介石特電令劉和鼎部守備擔任鄭汴間的遊擊,以掩護決堤。
6月4日上午6時,劉和鼎先以商震所派五十三軍一個團在趙口掘堤,由於決口寬度過窄,待掘至水面,寬不過1米,難以繼續開掘。
6月7日午夜,蔣在珍、黃鐸五、王果夫等前往花園口,進行實地勘查,選定於關帝廟西掘堤。

蔣在珍在執行挖堤任務時,把當地群眾趕到10裡以外,不許群眾圍觀。他選出800名身強體壯的兵士,編成5組,每組工作兩小時輪換。夜間有卡車上的電燈照明,通宵工作。
6月9日上午9時許,河堤挖出水,因缺口不寬,又時值黃河漲水初期,河身高於平地,水流從高而下,水勢很急,難以擴大口子。
於是蔣在珍又請求調來平射炮及一排炮兵,用大炮對準已挖薄的堤岸部分,開炮轟擊,一連發射六七十炮,缺口始開啟兩丈左右,河水洶湧氾濫,堤岸自行崩垮,滔滔黃水向東南奔湧。

在黃河兩岸,視界遼闊,那時日軍已逼近黃河北岸,在望遠鏡中可以窺見南岸動態。蔣在珍在花園口派一個團執行警戒,謊稱日軍即將到來。把周圍10華里以內的老百姓強令隔離,唯恐洩漏出去。
6月15日,黃河各點口子大開,河水大量流灌。短短几天之中,除少數保長、鄉長們遷移外,一般平民百姓逃避不及,或被洪水奪去生命,或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改道後的新黃河,主流寬達70餘里,最寬處達120餘里,洪水所至,氾濫成災,吞噬了無數生命財產,淹沒了無數肥沃良田。

這次決河使河南、安徽、江蘇3省44個縣市、5400平方公里的土地淪為澤國,34.4萬多公頃耕地被淹沒,89萬多人死於非命,1250多萬災民流離失所。
三省中,河南受害最為嚴重,有21個縣市、900多萬畝耕地被淹,47萬多人死亡,造成了大片無人區。尤其中牟及花園口、趙口兩個決口附近水勢也特大。
至1947年,這6縣(加中牟縣)的人口總數只有受災前的38%。花園口地區的耕地幾乎全被淹沒,將近1/4的人被淹死。
這就是人們稱之為“黃泛區”的地方。從此以後,“黃泛區”這一象徵苦難的地理名詞便在地理書和歷史書上出現了。

黃河奪淮匯入長江,這又給淮河地區帶來連年水災。黃河每年把約100億噸的泥沙帶到淮河流域,使淮河干流和許多支流淤塞。
這次黃河決口給“黃泛區”造成的災難持續五六年,有的地方長達8年之久。
扒河拒敵政策的徹底破產,是國民黨政府堅持片面抗戰、消極抗日政策的又一次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