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景樓——宋·柴望
早被垂楊系去舟,五更潮落大江頭。
關河北望幾千裡,淮海南來第一樓。
昔日最多風景處,今人偏動黍離愁。
煙沙澒洞翻蘋末,欲倚西風問仲謀。
詩詞文字從《全宋詩》

賞析
江蘇鎮江西北北固山上有甘露寺,寺中有多景樓,據《墨莊漫錄》載:李德裕在《題臨江亭》詩有“多景懸窗牖”之句,以是得名。曾鞏作《甘露寺多景樓》詩曰:“欲收佳景此樓中,徙倚闌干四望通。雲亂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氣入青紅。一川鍾唄淮南月,萬里帆檣海外風。老去衣衿塵土在,只將心目羨冥鴻。”其中含有一絲隱退之意。柴望登多景樓,只見風景依舊,“昔日最多風景處”,“淮海南來第一樓”,實非虛語。但時代畢竟不同了。詩人生當南宋末年,大江北面的廣大地區,在異族統治下,已經過了一百五十年;元蒙政權也早已取代了女真貴族的統治,現正虎視眈眈地覬覦著南方;南宋小朝廷岌岌可危。處在此時此地的詩人,睹景生情,引發了一種強烈的愛國情懷和憂心忡忡的惆悵情緒。
首聯寫詩人登樓所見:“早被垂楊系去舟,五更潮落大江頭。”柴望登多景樓,當在初秋時節。詩人憑欄眺望,只見堤岸楊柳低垂,微風起處,搖曳生姿;江邊繫著一排小船,靜靜地躺著;本應洶湧澎湃的潮水,在五更時退落,這時江面已風平浪靜了。周圍的一切似乎都顯得那麼平和寧靜,但這僅僅是表面現象。從全詩看,開頭僅是一種鋪墊,是詩人採用的一種先抑後揚的表現手法。
頷聯“關河北望幾千裡,淮海南來第一樓”,出語雖平淡,詩人的感情卻是極為深沉的。北望中原,幾千裡錦繡河山,是誰家天下?詩人沒有點出,但其中卻包涵著無限的痛苦和悲憤。因而“淮海東南第一樓”,就不是一種純粹的讚美之詞了。而是說,整個淮河下游,海州以西的北方廣大地區,都已淪陷在敵人的鐵蹄之下,唯有這“東南第一樓”尚可登高臨遠!無窮意象盡在這不言之中!
頸聯“昔日最多風景處,今人偏動黍離愁”,這裡名為“多景樓”,風景固然是好,但它卻是昔日的景象!只要稍有一點正義感和愛國心的人,有誰在此時登樓還有心思賞玩風景呢?有誰不由此而產生“黍離”之愁呢?“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東晉過江諸人的這句話,不正道出了古今那些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的共同心聲嗎?“黍離”典出《詩·王風·黍離》:“彼黍離離,稷彼之苗。行動靡靡,中心搖搖。”說王宮裡生長起茂盛的禾苗和黍類,後因以“黍離”比喻王朝的傾覆和破敗。
尾聯“煙沙澒洞翻蘋末,欲倚西風問仲謀”,澒洞,瀰漫無際的意思。“蘋末”據宋玉《風賦》:“風生於地,起於青蘋之末。”意思是:風起處,煙霧塵沙彌漫無際。“仲謀”,三國時吳主孫權,字仲謀。他十九歲執掌政權,統率軍隊,不斷地和敵人作戰。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詞有“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句。這句意思是,在秋風裡倚樓而望,欲問孫仲謀,何日方能收復神州?可現在既不是三國吳時,也沒有象孫仲謀那樣的英雄。詩人面對著的是國事日非、大勢已去的時代。詩人內心強烈的呼喚與現實黯淡無望之間的反差是那樣的巨大,只能徒喚奈何!這裡,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懷和深深惋惜惆悵的情緒,不是溢於言表嗎?
多景樓——宋·柴望
早被垂楊系去舟,五更潮落大江頭。
關河北望幾千裡,淮海南來第一樓。
昔日最多風景處,今人偏動黍離愁。
煙沙澒洞翻蘋末,欲倚西風問仲謀。
詩詞文字從《全宋詩》

賞析
江蘇鎮江西北北固山上有甘露寺,寺中有多景樓,據《墨莊漫錄》載:李德裕在《題臨江亭》詩有“多景懸窗牖”之句,以是得名。曾鞏作《甘露寺多景樓》詩曰:“欲收佳景此樓中,徙倚闌干四望通。雲亂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氣入青紅。一川鍾唄淮南月,萬里帆檣海外風。老去衣衿塵土在,只將心目羨冥鴻。”其中含有一絲隱退之意。柴望登多景樓,只見風景依舊,“昔日最多風景處”,“淮海南來第一樓”,實非虛語。但時代畢竟不同了。詩人生當南宋末年,大江北面的廣大地區,在異族統治下,已經過了一百五十年;元蒙政權也早已取代了女真貴族的統治,現正虎視眈眈地覬覦著南方;南宋小朝廷岌岌可危。處在此時此地的詩人,睹景生情,引發了一種強烈的愛國情懷和憂心忡忡的惆悵情緒。
首聯寫詩人登樓所見:“早被垂楊系去舟,五更潮落大江頭。”柴望登多景樓,當在初秋時節。詩人憑欄眺望,只見堤岸楊柳低垂,微風起處,搖曳生姿;江邊繫著一排小船,靜靜地躺著;本應洶湧澎湃的潮水,在五更時退落,這時江面已風平浪靜了。周圍的一切似乎都顯得那麼平和寧靜,但這僅僅是表面現象。從全詩看,開頭僅是一種鋪墊,是詩人採用的一種先抑後揚的表現手法。
頷聯“關河北望幾千裡,淮海南來第一樓”,出語雖平淡,詩人的感情卻是極為深沉的。北望中原,幾千裡錦繡河山,是誰家天下?詩人沒有點出,但其中卻包涵著無限的痛苦和悲憤。因而“淮海東南第一樓”,就不是一種純粹的讚美之詞了。而是說,整個淮河下游,海州以西的北方廣大地區,都已淪陷在敵人的鐵蹄之下,唯有這“東南第一樓”尚可登高臨遠!無窮意象盡在這不言之中!
頸聯“昔日最多風景處,今人偏動黍離愁”,這裡名為“多景樓”,風景固然是好,但它卻是昔日的景象!只要稍有一點正義感和愛國心的人,有誰在此時登樓還有心思賞玩風景呢?有誰不由此而產生“黍離”之愁呢?“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東晉過江諸人的這句話,不正道出了古今那些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的共同心聲嗎?“黍離”典出《詩·王風·黍離》:“彼黍離離,稷彼之苗。行動靡靡,中心搖搖。”說王宮裡生長起茂盛的禾苗和黍類,後因以“黍離”比喻王朝的傾覆和破敗。
尾聯“煙沙澒洞翻蘋末,欲倚西風問仲謀”,澒洞,瀰漫無際的意思。“蘋末”據宋玉《風賦》:“風生於地,起於青蘋之末。”意思是:風起處,煙霧塵沙彌漫無際。“仲謀”,三國時吳主孫權,字仲謀。他十九歲執掌政權,統率軍隊,不斷地和敵人作戰。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詞有“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句。這句意思是,在秋風裡倚樓而望,欲問孫仲謀,何日方能收復神州?可現在既不是三國吳時,也沒有象孫仲謀那樣的英雄。詩人面對著的是國事日非、大勢已去的時代。詩人內心強烈的呼喚與現實黯淡無望之間的反差是那樣的巨大,只能徒喚奈何!這裡,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懷和深深惋惜惆悵的情緒,不是溢於言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