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讓生活變得有趣

    《少年中國說》寫於1900年,作者梁啟超流亡日本之時。當時由於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爆發了義和團愛國運動。

    帝國主義聯合起來,組成八國聯軍,勾結清政府,鎮壓義和團運動,攻陷了天津和北京等地。

    當時八國聯軍製造輿論,汙衊中國是“老大帝國”,是“東亞病夫”,是“一盤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強共管或瓜分。而華人中,有一些無知昏庸者,也跟著叫嚷“中國不亡是無天理”、“任何列強三日內就可以滅亡中國”,散佈悲觀情緒,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戊戌變法失敗迫使梁啟超逃亡日本,但他並沒有就此放棄變法圖強的努力,到日本的當年就創辦了《清議報》,透過媒介竭力推動維新運動的繼續。

    當時帝國主義製造輿論,汙衊中國是“老大帝國”。為了駁斥帝國主義分子的無恥濫言,也糾正國內一些人自暴自棄、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喚起人民的愛國熱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啟超適時地寫出這篇《少年中國說》。

  • 2 # 如歌行板666

    少年中國說第一句是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這句話在全文中起到總領全文的作用,文章是梁啟超寫的論說文,第二句話提出了論點,然後運用象徵的手法,用太陽,黃河,乳虎,鷹隼,奇花,幹將,天地等事物,象徵少年中國前途似海,來日方長。

  • 3 # 每天像花兒一樣

    課文的突出特點是感情熾熱,感情的抒發首先依託於整齊的句式。

    課文第1自然段從“智、富、強”到“獨立、自由、進步”,再到“勝於歐洲,雄於地球”,句式整齊中富有變化,層層遞進,推動情感,讀來鏗鏘有力、振聾發聵,中國少年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油然而生。

    熱切希望出現“少年中國”,振奮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強烈的鼓動性.酣暢淋漓

  • 4 # 初中各門微課

    文章從駁斥日本和西方列強汙衊中國為“老大帝國”入手,說明中國是一個正在成長的少年中國。


    本文所說的“國”,是理想的資產階級共和國。文章認為封建專制制度和封建官吏已經腐朽,希望寄託在中國少年身上,並且堅信中國少年必有志士,能使國家富強,雄立於地球。反映了作者渴望祖國繁榮昌盛的愛國思想和積極樂觀的民族自信心。文章緊扣主題,運用排比句法,層層推進,逐次闡發,寫得極有感情,極有氣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75cm170斤穿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