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樂受名規
-
2 # 哈的哈啊
孔子去世後,儒分八派。孟子屬思孟學派,荀子則自稱仲弓學派。各學派對孔老爺子的思想有不同的理解和闡釋。孟子和荀子均是儒家後學在先秦時期的重要代表。
孟子生活於戰國中期。此前墨、楊學說影響很大,儒家思想並不受重視,而此時正是群雄爭霸之時,並沒有表現出絕對的強者能統一天下。民眾飢苦,生靈塗炭。孟子以天下為己任,將孔子的仁學思想發展為政治理想,主張“民本思想”,統制者施行‘’仁政‘’。主張‘’人性善‘’,‘’愛有差等‘’,提倡‘’義‘’。主張人人用道德約束自己,人人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但在那個年代,這些僅是美好的願望而已。雖然他的理想沒有實現,但這絲毫不影響他人格的偉大,至少他做到了‘’內聖‘’。
荀子生活在戰國末期,已經看到了秦始皇將統一中國的希望。他吸收了各家之長,是戰國後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不主張人生下來就是善良的,認為人性是惡的,‘’善良‘’是後天培養的,強調了教育的重要性。而且認為教育不是萬能的,對於不能被教化之人,用“禮”來約束,更甚者以“法”約束之。政治上既有“王道”思想,也有“霸道”的傾向。培養了兩個法家思想的學生,韓非和李斯,而就是這兩個人幫助秦統一六國。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外王”。
-
3 # 掛在明堂射古今
其實從孔子過世後眾弟遵有子為師又把他請下講壇就會知道,每個弟子都會從他認為的角度去理解儒學,我覺得這也就是為什麼儒學在孔子之後分為八家的原因。
而荀子的思想又為後來中國的儒法同構奠定了理論基礎,他的學生韓非與李斯更是繼商鞅之後的法家代表,韓非的思想和李斯在政治上的作為都為秦以後的中國吏治思想甚至酷吏以至儒法同構都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的基礎。
還有從荀子擔任稷下學宮的校長上看,荀子的思想並不是儒家思想,而是以儒家為本集百家之長的思想。正如孔子之前也有儒家一樣,其實孔子也是學百家之長豐富了儒家,百家之學追求的是道,正如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一樣。
應當看到孔子、孟子、荀子是有代差的,有文章也說孟子游齊的時候如果到稷下學宮講學年青的荀子應該聽過課,所以可以說他們的思想是有傳承發展的。以前有個國學妹妹還把告子說的“食色性也”說成孔子說的,而從孟子和告子的辯論上看,告子說的“食色性也”跟男女之事並沒有什麼關係,他們辯論的正是人性,告子的主張介於孟子和荀子之間,雖然告子在與孟子的辯論中佔了下風,但是他們的辯論更貼合這個問題,孟子性本善的思想也在這場辯論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其實我覺得無論什麼觀點都體現了先哲對問題本源的思辯,正是他們多樣的智慧構成了中國智慧,可以說正是先哲思辯包容的思想為中國後來容納佛教及世界宗教提供了營養豐富計程車壤,也為世界從生和樂的人生角度提供了新的視角!
從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到後世道士從《道德經》為總綱的道家思想追求長生來看,中國文化是獨立於世界存在的生的文明,先哲們從人生多個角度去探討人性,更讓我們看到生的可貴。這點才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
回覆列表
以下論述是我自己不知天高地厚的想法,一切海涵!放下屠刀還是放下廚刀呢?立地成佛!我本正行惡但不知惡醒。但心性喚醒方是人生!每個人自出生於家境不同,求生是人本能,本能之根本是自私,定然!本惡之根本於道!本善根本於德!道德的本身是什麼才是關鍵!切入點的不同,開始和結尾連線,劇情自然就改變劇意。“而然”就多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