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賀永傑5
-
2 # 手機使用者萌萌噠巧克力
歷史上承認劉備的昭烈皇帝吧!曹魏跟西晉司馬氏是肯定不會承認的。但是在隋唐的史書記載上承認劉備是皇帝,劉備與東吳孫權都被記錄在皇帝的年號之中的。中國自隋唐以後對曹操和司馬懿的行為很看不起。
特別是南北朝後趙有個皇帝石勒,雖然不認識字,但是在他輔助文官張賓給他講曹操和司馬懿關於如何從小皇帝手中奪權時,石勒就說曹操和司馬懿都是小人行為,不是大丈夫的行為。
-
3 # 大秦鐵鷹劍士
晉朝不承認劉備是皇帝,劉備被認定為皇帝是後世附加的,當然在當時的蜀漢政權中,劉備也是皇帝。秦始皇創皇帝尊號,皇帝就代表了天子,而天下只能有一位天子,故三國並立時代,魏國為正統,蜀漢與東吳為地方割據政權。魏國的正統地位來自於漢獻帝的禪讓,魏國據有秦皇的傳國玉璽,且據有北方大地,故從上述三個方面來看,魏國是正統,劉備稱帝是僭越行為。
古代取得天子地位主要有四種方式:其一、萬民推選或者禪讓;其二、血緣繼承;其三、繼承前朝國祚;其四、以武力統一天下。三皇五帝時代,天子是萬民普選出來的,或者說是各個諸侯推選出來的。從夏朝開始,萬民普選,或者諸侯公推都不現實了,改為武力統一加血緣繼承。以武力開創一朝,本朝內部以血緣關係繼承。劉邦取得天下,除了他武力統一外,還在於他當漢王時繼承了秦朝國祚,漢高祖二年,劉邦才令“除秦社稷,更立漢社稷”!
劉備在曹丕稱帝后,宣稱漢獻帝已死,然後自己在成都建國稱帝。劉備雖然有漢室宗親的身份,但是他沒有得到漢獻帝的傳位詔書,也沒有得到傳國玉璽,因此他建立的政權只能是割據政權,不能算是正統。如果劉備或者劉備的後代攻滅魏國,並取得傳國玉璽,那麼劉備可以被正史稱為皇帝,這算是以武力統一全國的正宗皇帝。遺憾的是劉備和劉阿斗不但沒有攻滅魏國,自己反而被魏國攻滅了。
晉朝是取代魏國國祚才得到正統地位的,因此晉朝奉魏國為正統,視蜀、吳為地方割據政權。公元266年2月8日,司馬炎逼迫魏元帝禪讓 ,即位為帝,國號晉,建都洛陽,史稱西晉。西晉在公元280年,攻滅孫吳而統一天下。晉朝編寫三國的歷史,魏國皇帝為本紀,蜀漢國君與東吳國君為傳,傳是為名臣名將寫的,諸侯為世家,可見晉朝僅僅將劉備當一個名人看待,記錄劉備的篇章為《先主傳》!
-
4 # 子彧說
悅讀文史,我是子彧。
晉自然不會承認劉備是皇帝,三國之中,晉只承認魏的帝位。
一、正統和帝位在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帝國曆史上,皇帝是中華唯一的主宰,整個中華名義上只能有一個皇帝。
但是,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兩宋時期,大中華地區往往同時存在多位自稱皇帝的政權,因此史書上就產生了正統論,以某一個政權為華夏正統,稱皇帝,其餘的都是“偽帝”,正統和非正統有明顯的不同記載。
只有正統的才能叫做本紀,非正統的只能叫做傳。在晉書中,還發明瞭一種叫做載記的,來記錄那些既不是正統皇帝,又不屬於東晉的梟雄們。在兩宋的史書中,便採取了將宋、遼、金都為正統的做法。
而關於正統之爭,爭論最為激烈、變化最大的是三國時期。
劉備是兩漢皇室出身(雖然證據不足,但名聲是夠的),雖然偏居益州,但卻有足夠的大義名分認為自己帝位才是合法的;曹丕帝位得自於漢獻帝劉協的合法禪讓,又佔據了大部分漢的故土,四方少數民族大多承認魏為唯一合法政府,也不會讓出正統皇帝之位。
但這事,他們自己說了不算,後人說了才算。
二、曹魏一直都是正統263年,魏滅蜀漢;265年,晉代魏;280年,晉滅東吳。
因此,誰的皇帝是正統自然就是晉人說了算了。
那麼,晉以誰為正統呢?
265年,魏帝曹奐將帝位合法的禪讓給了晉王司馬炎。因此,司馬炎的皇帝之位,承接自曹魏,為了使自己的帝位合法,晉只能承認魏為合法正統,換句話說,晉只會承認曹氏的皇帝之位,劉備、孫權都不會被承認也為皇帝。
這一點,在《三國志》中,有明顯區別。三國志雖然是陳壽撰寫,但確實走了西晉官路的,被認為是三國正史,因此完全能代表晉朝官方的立場。
在《三國志》中,本紀只有三篇,《武帝紀》、《文帝紀》《明帝紀》,也就是說,曹操、曹丕、曹睿才被承認為皇帝,而劉備的傳記為《先主傳》,劉禪為《後主傳》,不稱劉備的諡號昭烈帝而稱先主,明顯說明劉備帝位在晉朝不被承認。
另外,劉禪投降後被封為安樂公、吳帝孫皓受封為違命侯,而曹魏遜帝曹芳被封為齊王、曹奐為陳留王。兩遜帝的爵位明顯高於吳蜀的皇帝,也說明了晉朝對待魏蜀吳三個政權的態度和立場。
因此,毋庸置疑,劉備的皇帝在晉朝是沒有含金量的。那麼為何劉備成為後世正統的聲音比曹魏還大呢?
首先承認劉備皇帝為正統的是《漢晉春秋》一書。該書的作者習鑿齒,認為蜀漢才是三國正統,而晉的正統之位傳承自漢朝。
到了北宋,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又將曹魏認為正統,以蜀漢劉備為偏安政權。
南宋,朱熹作《通鑑綱目》,再次將劉備的蜀漢推上正統之位。
以後的明清,劉備正統論大大壓過了曹魏的風頭,這也是《三國演義》為何以蜀漢為正統的原因。
實際上,斯人已逝,正統不正統,劉備曹操也都享受不到什麼實際利益了,他們的後人也早已湮沒無聞了,為何大家還爭論這麼激烈呢?
比如,東晉時偏安江南,如果再承認曹魏為正統的話,那麼此時北方兩京都不在東晉手中,那麼北方前秦是不是才是正統了?所以習鑿齒苦心孤詣,非要把蜀漢劉備認為正統,把晉的正統加到漢的尾巴上。兩宋同理,朱熹更是發明了道統,道在哪裡哪裡就是正統皇帝,這種玄幻的東西差不多等於,我說誰是正統誰就是正統,不服來辯。
所以說,幾乎可以說是因為後世子孫不爭氣了,丟失了中原,就把劉備皇帝抬出來祭祀,你看,他只有益州都是正統,我難道不可以是嗎?
-
5 # 農民工說古道今
劉備去世之後廟號烈祖,諡昭烈皇帝,這一套程式下來,儼然就是皇帝一般的存在了。因為蜀漢政權一直以大漢正統自居,劉備的廟號沒有像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一樣使用太祖或高祖,而且選擇了烈祖,似乎蜀漢政權就是漢王朝的延續,板上釘釘了!那麼,後世王朝認可劉備皇帝的身份嗎?
《歷代帝王圖》唐代的宰相之一閻立本曾經畫過一副長卷——《歷代帝王圖》,畫中包含了自漢昭帝至隋煬帝等歷朝歷代十三位帝王的畫像。說到這裡,很多人肯定要說了:“唐朝的宰相都說劉備是帝王了,他還不是後世王朝認可的皇帝嗎?”但是,很多人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細節,那就是畫中的題注。
在魏文帝曹丕的畫像旁邊,閻立本標註的是魏文帝曹丕,這是對皇帝的標準稱呼,沒有任何疑問。但是,在劉備的畫像旁邊,閻立本標註的又是什麼呢?不是季漢昭烈帝劉備而是蜀主劉備!當然,孫權也是這個待遇。這代表了什麼呢?閻立本認可劉備的帝王身份,卻沒有認可蜀漢政權的正統地位,他只是割據政權的皇帝!那麼,正統皇帝是誰呢?魏文帝曹丕。這也是後世王朝比較大眾的一種態度——認可三國時期的三家都是皇帝,但曹魏是正統。
為何篡位的曹魏卻成了正統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曹丕篡漢自立,無論認與不認,曹氏父子都是赤裸裸的篡位逆臣!但是,為什麼篡位的逆臣反倒成了正統呢?這還要從曹丕篡漢時走的程式說起。
曹丕雖然是篡位,可他獲得皇位的途徑卻不是搶奪而是“禪讓”。無論事實如何,形式上、程式上是漢獻帝劉協三“請”、曹丕三“辭”之後,“天命所歸”的曹丕這才“心不甘、情不願”地接受了漢獻帝的“請求”,“勉為其難”地當了這個皇帝。這就相當於是現代物權法上贈與的概念,是漢獻帝將皇位和正統贈與了曹丕,曹丕自然是“合法”的皇帝,“合法”地擁有正統地位。事後,志得意滿的曹丕還特地命人在傳國玉璽的肩部刻上了“大魏受漢傳國璽”以彰顯這種“合法性”。
劉備是漢宗室,為何蜀漢不是正統劉備是漢宗室和蜀漢政權也一直以大漢正統自居,為什麼曹丕玩一出“禪讓”遊戲就成了正統,姓劉的蜀漢政權卻不是呢?
這和中國曆代王朝本身是有著重要關係的,歷朝歷代的王朝沒有哪一家是真正的天命所歸,哪裡有什麼天命所歸!說白了,都是搶的別人家的。為了強調自身的“合法性”“正統性”,歷代王朝通常都會搞一些“禪讓”的把戲,就算不搞“禪讓”也會搞一些“神話遊戲”、強調自己是“天命所歸”。因此,要想讓自己“合法”,他們就必須認可曹丕的行為“合法”!如果認可了蜀漢政權的正統地位,哪天前朝宗室給自己來一出有樣學樣,豈不是自找麻煩?
再就是劉備的血統實在太不純正了!我們不去糾結劉備到底是不是真的漢宗室,就認可他所說的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劉備與東漢大宗的分界在哪裡?漢武帝劉徹!中山靖王劉勝和漢武帝是親兄弟,都是漢景帝的兒子。從法理上講,光武帝劉秀把自己過繼給了漢元帝劉奭,漢元帝的祖先漢武帝自然也是光武帝的祖先。從血緣上講,光武帝的祖先是漢景帝的另一個兒子長沙定王劉發。換言之,自漢武帝起,劉備家就與後來東漢的大宗分家了!現在人們常說“出了五服不算親”,劉備與漢獻帝之間別說是出了五服、十服恐怕都不止了……
就算曹魏政權不“合法”,漢獻帝還有親生兒子、東漢的大宗還有近支,怎麼輪也輪不上他出了幾十服的劉備!不要覺得這沒什麼,對於歷朝歷代的皇帝而言,這是有重大意義的。如果這樣一支小宗旁支都能成為“合法”的皇位繼承人,那麼理論上王朝的所有小宗都可以成為皇帝,不是嗎?只要把現任皇帝給殺了就是了……這對於一個王朝意味著什麼?內亂之源!因此,就算拋開所謂正統傳承的問題,就衝這個現實原因,歷朝歷代也不可能認可劉備蜀漢政權的正統地位。
晉如何定位蜀漢政權晉王朝的“合法性”來自哪裡?晉武帝司馬炎偷師曹丕的“禪讓”遊戲。司馬炎有樣學樣,讓魏元帝曹奐把他祖上在漢獻帝身上玩得那一套對自己原封不動走了一遍,這就是晉王朝“合法性”“正統性”的來源。換言之,如果晉不承認曹魏是正統,自身自然也不是正統。因此,就算曆朝歷代都不認可曹魏的正統地位,晉也必須認!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這一點在晉王朝編纂的官方正史《三國志》中體現的尤為突出。《三國志》雖然分為了《魏書》《蜀書》《吳書》,看似將三家並列了。但是,其內容一目瞭然,以曹魏為正統!為什麼這樣說呢?在《三國志》中,曹魏帝王的記錄被稱為了紀,也就是太史公當初創立的本紀之意,如武帝紀、文帝紀、明帝紀。那麼,《三國志》給劉備和孫權的待遇是什麼呢?傳!如先主傳、後主傳、吳主傳。傳自古以來都是給臣的待遇,僅此一字,晉王朝對劉備的態度立現!
除此之外,《三國志》對劉備的稱呼也應證了這一點,書中只稱劉備為先主而不是昭烈帝,何意?他是蜀漢政權的主人,但不是皇帝!換言之,晉王朝比唐王朝走得更遠,唐王朝至少還承認劉備是帝王,晉王朝卻只承認他是主!主是個什麼概念呢?北宋初年,南唐皇帝李煜自降身價、對宋稱臣時,上表宋廷用的自稱就是“江南國主”。主其實就是對割據政權最高首領的稱呼,不知道諸位明白陳壽的意思沒有呢?
綜上所述,劉備雖然在成都稱帝而且蜀漢政權一直以大漢正統自居,但是自晉王朝開始,大概除了劉宋等少數王朝,沒有幾家認同蜀漢政權是正統王朝的!劉宋實際上也沒有完全認可蜀漢政權的正統地位,畢竟曹氏陳留王在劉宋依然是存在的。客氣一點的王朝,勉強還把劉備算作了皇帝,只是不認同蜀漢政權的正統地位,將其納入了割據政範疇。不客氣的如晉王朝,索性連劉備的皇帝身份也一概不予認可!
-
6 # 丙潤老師
趣談答案:晉朝自始至終都沒有承認劉備是皇帝,一旦承認劉備是皇帝,那天下就亂了套了。
大國的顧慮首先晉朝和蜀漢有著怎樣區別呢?簡單來講,晉朝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而蜀漢是三分天下之後的其中之一小國家。
在任何一個情況之下,一個大國都絕對不允許有若干個小國家成立,也絕對不會承認他們的地位的。因為一旦承認了他們的地位,自己的統治地位就會遇到很大的挑釁。
簡單來講,如果晉朝承認了蜀漢稱帝的合理性,那麼在魏晉時期隨隨便便來一個小國家,隨隨便便佔領一小塊土地,這個領土上面的主子說我要當皇帝了,那麼魏晉也承認他嗎?答案是不,絕對不可以。
畢竟一個國家只能擁有一個掌權者,而這個國家也絕對不會承認之前諸多小國家分裂的時候他們的國家正統性,如果承認了,在晉朝這個年代就會有數不清的小國家出現。而晉朝也就不用做其它的了,趕緊把部隊收攏歸納,去打仗去吧。
晉朝正統性的考量除了這個所謂的大國顧慮之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晉朝有著自己的正統性考量。
我們會發現晉朝並不是單純的突然冒出來的一個國家,而是經過前面的一個國家慢慢演變出來的,前面的這個國家是哪個國家呢?是曹魏。
好了,每當講到這裡我們必須先安慰一下曹操,畢竟曹操也沒有想到自己辛辛苦苦打天下,最終竟然成全了司馬懿。
但是趁著曹操的棺材板還能夠蓋的住的時候,我們依然要見縫插針的說幾句,那就是晉朝和曹魏有著某種淵源,這種淵源剪不斷。
同樣的道理,曹魏和蜀漢也有著一種淵源,這種淵源也剪不斷。
我們先來看看曹魏和蜀漢有著怎樣的淵源呢?首先劉備稱帝是被迫的,當然明面上來看是被迫的,實際上可能劉備已經笑開了花。
但這些通通無所謂,我們來看看劉備稱帝之後,他所舉出來的旗幟是什麼呢?很簡單,劉備當上皇帝所舉出來的那個旗幟就是告訴天下所有的人:曹魏根本不配當皇帝,曹魏也不是一個獨立的政權,天底下獨立政權只有我一個人,只有我蜀漢是天下最為正統的政權,我有著劉家的血脈。
簡單來講,蜀漢的成立,極大的打壓了曹魏政權的正統性以及合理性。同樣的道理,曹魏政權的成立為魏晉這樣的一個過渡以及晉朝的正統性奠定了基礎。換句話來說,晉朝必須承認曹魏的合理性才能承認自己朝代的合理性。
但是,現如今蜀漢竟然敢質疑曹魏的合理性。質疑曹魏的合理性,如果魏晉還承認蜀漢的合法政權的話,那麼就意味著魏晉不具備正統性。
這一段講的可能囉裡囉嗦,而且大家也聽得雲裡霧裡,但是古代就喜歡玩這種文字遊戲,這種文字遊戲我們稱之為:奉天承命。
東吳的小歡喜當我們把時間聚焦在蜀漢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有一個小國家非常開心,這個小國家是誰呢?答案就是東吳。
可以說蜀漢剛剛自立為帝的時候,東吳就已經樂呵呵的同意了蜀漢的政治地位,主要原因有兩點:
第一點東吳的確有些不地道,自己也有些理虧,因為搶了荊州不說,還把人家劉備他二弟三弟都給砍死了。
這個時候東吳就需要趕緊做表率也好,妥協也好,給你利益也好,無論如何也要穩住劉備,如果這個時候東吳依然不承認劉備的正統性,那麼估計劉備都會扛著40米的大長刀抽東吳一下子。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是很容易被忽視的,那就是東吳也稱帝了,如果東吳不承認蜀漢,那麼東吳自己是什麼東西呢?
針對於這兩點,所以當蜀漢稱帝的時候,曹魏那邊可能還沒有動靜,但是東吳這邊已經忙著送喜糖了。
蜀漢的正統性首先劉備已經稱帝了,既然稱帝他就是皇帝,甭管這個皇帝有多大,也甭管有多小。
其次,劉備擁有著自己的朝廷,擁有著自己的朝廷制度,擁有著自己的兵馬,有著自己的城池,更多的他是有自己的年號,有自己的廟號,有自己的帝號。
除了這些通通排除在外,劉備還有擁有一項東西非常讓人眼紅,這些東西叫做本紀。
這裡面涉及到了歷史記錄的諸多環節和諸多敏感點,我們可以先丟到一邊,單純的說一點:一旦一個人擁有了自己的本紀,並且在本紀當中記載了這個人,這個人十有七八就是皇帝。
也就是說歷史承認了劉備作為皇帝的歷史地位。
嗯,這麼一講好像更繞口了。但無所謂,歷史就是這個樣子有點麻煩而已,咱們繼續來看。
自立稱帝的小前提大家有沒有發現在古代的時候幾乎自立稱帝,說稱也就稱了,根本沒有什麼顧慮的。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好像還有著各種名號,各種噱頭,包括陳友諒,歷史上巴拉巴拉一大堆各種各樣的小皇帝層出不窮。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只有一個原因,這個原因很尷尬,但很現實:那就是古代沒有聯合國。
大家都在這一畝三分地上混,你當皇帝我也當皇帝,你稱帝我也稱帝,反正又沒人認可,也沒人給你發證書,當了也就當了不當才傻子呢。
但是所有的人都可以稱帝,唯獨本紀記載了你,你才是真正意義上被歷史所認可的,如果本紀沒有記載你,你蹦的再歡也沒人搭理你。
但無論如何,蜀漢終究是一個1/3的小國家,而且劉備也終究是個小皇帝。只不過劉備在當小皇帝的時候沒有獲得晉朝的認可,想想也是必然,晉朝認可了蜀漢,無疑就是在打自己的臉,而且很疼的那種。
-
7 # Mer86
晉朝不承認劉備是皇帝。
史實證據就是《三國志》中,記載劉備事蹟的史書體裁是“列傳”,而不是“本紀”。
所謂“本紀”和“列傳”,通俗的說,前者記述皇帝的事蹟,後者記述諸侯或名人事蹟。劉備死後沒享受到“本紀”待遇,這就可以說明晉朝不承認他是皇帝。
至於晉朝官方為什麼不承認劉備是皇帝,原因有二。
第一,成王敗寇,蜀漢偏居益州一州之地四十餘年,終究未能統一天下,實現光復漢室的理想。並且孫權稱帝后,蜀漢承認孫權稱帝,與東吳在官方層面搞“二帝並尊”,這也消解了蜀漢最後自稱的合法性。
也就是說,蜀漢從一開始就法統不足,僅有的法統還是自稱的。而從諸葛亮承認孫權帝位合法的那一刻起,蜀漢連最後的一塊遮羞布都沒有了。
第二,劉備法理性不如曹丕。蜀漢雖然自稱漢朝延續,尊奉兩漢諸帝,但一個政權是否尊奉前朝皇帝,自稱是前朝子孫,從來就不是判斷該政權是否為前個王朝延續的關鍵。
比如說匈奴人劉淵稱帝,建立漢國後,他也尊奉漢朝所有諸帝,但沒有人承認他是漢朝的延續。
又比如沙坨族的李存勖稱帝,建立後唐,他尊封唐朝所有皇帝,但沒有人承認他是唐朝的延續。
以此類推,魏文帝曹丕的法統來自漢獻帝的禪讓,這是當時最大的法統。劉備宣稱自己是孝景帝玄孫,這沒用,他必須要找一個東漢皇帝認祖宗才行。而當時他的法統不管來自哪位皇帝,註定都不如曹丕的漢獻帝。
PS:當年劉秀稱帝后,沒有追尊自己的父親、祖父為皇帝,而是尊奉漢宣帝為祖、漢元帝為父。為的就是給自己新增法統。劉備稱帝后肯定也有這個認祖環節,只是由於史料缺乏,劉備到底認哪位皇帝為祖,現在已經不可知了。
綜合兩點因素來看,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被曹魏滅了,劉備的法統又不如法統禪讓自漢獻帝的曹丕,晉朝官方怎麼可能承認他是皇帝呢?
當然,前面說的都是官方態度,晉朝時期的學者並不都這麼認為。比如東晉時期的史學家習鑿齒在創作《漢晉春秋》時,就把蜀漢列為了正統,宣傳曹魏是篡逆。在習鑿齒看來,晉朝法統承繼自漢朝。(所以他的作品才叫《漢晉春秋》,直接無視了魏吳)
說到這裡,有心的朋友可能發現了習鑿齒尊劉貶曹理論的漏洞——蜀漢滅於263年,曹魏滅於265年,中間隔了兩年多時間,漢朝的法統是怎麼傳到晉朝手上的呢?
為了添補這個漏洞,習鑿齒編了個故事。
他說司馬昭滅蜀時,派鄧艾從蜀漢朝廷繼承了東漢朝廷的正統,所以晉武帝司馬炎登基為帝時,繼承的是漢獻帝劉協的正統性,而不是篡位的魏文帝曹丕的王朝。
PS:歷史上司馬炎登基時,還真的專門封了漢獻帝和劉備的後人為“駙馬都尉”,以新增自己的合法性。
然而儘管習鑿齒編了故事,但他的說法還是有漏洞。這個漏洞就是他還是沒解決蜀漢被魏國滅亡,晉朝是如何承繼法統的。因為司馬昭派鄧艾滅蜀的時候,當時的曹魏還沒有滅亡,司馬昭、司馬炎在名義上仍然是魏帝的臣子。就算蜀漢有正統,可蜀漢滅亡後,其正統性不應該先由魏元帝曹奐繼承後,再轉給司馬炎嗎?怎麼能直接轉讓給身為魏臣的司馬昭呢?
總的來說。晉朝的主流態度不承認劉備的皇帝身份,因為如果承認劉備是皇帝,那就等於承認蜀漢是漢朝的正統繼承者,而承認蜀漢的合法性就等於否認了曹魏的正統性。劉備和曹魏的正統性,沒有可比性,晉朝沒必要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做這種風險極大,回報卻極低的事情。
至於東晉時期部分學者尊劉抑曹,這主要是因為東晉偏安江南,所處的背景與當年蜀漢一模一樣,非常尷尬,習鑿齒提出的觀點也是在給江南朝廷找合法性。南宋時期,朱熹等大儒宣揚尊劉抑曹,為蜀漢搖旗吶喊,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基本上偏安朝廷,都習慣以蜀漢為正統)
最後補充一點,正統在古代非常重要,沒人敢對這事懈怠。比如大家應該都知道北魏前身叫做代國,這個國號叫了幾十年。可到了公元384年時,北魏太武帝拓跋珪就突然把國號改成了“魏”。拓拔珪“數祖望典”,急急忙忙改國號,其實就是為了爭奪正統性。
因為之前的“代”,是晉朝冊封的。如果拓拔珪繼續稱代王,他的法統就不夠。而他選擇改國號為魏,那就等於把晉朝的的根基給抄了,以否定曹魏法統的形式否定了晉朝的法統。
拓跋圭這一招叫做釜底抽薪,應當代漢的魏不是曹魏,而是他的拓跋魏,北魏。去掉晉封的代王,與晉一刀兩斷;改名魏,他的正統性就還在晉之上了。這嘴仗打得精彩,同時也表明了爭法統這個遊戲在古代真的不是兒戲。
所以說,晉朝不可能承認劉備是皇帝。這事就這樣,沒得商量。
-
8 # 小小小百科全書
晉朝只承認一個皇帝開創的王朝。那就是曹丕建立的曹魏政權。歷史上被晉朝稱之為三國正統的只有曹魏政權。蜀漢和東吳政權在晉朝看來,都是割據一方的地方政權。晉朝根本不承認他們政權的合法性。自然劉備和孫權的皇位也同樣不被認可。晉朝時期,史官陳壽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國別體史學鉅著《三國志》。《三國志》名列二十四史之一,同時它又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三國志》全本共有三書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其中《魏書》有本紀,列傳。《蜀書》和《吳書》只有列傳。之所以陳壽會把三國時期的曹魏視為三國正統。那是因為晉朝因為篡魏而得來。所以在《三國志》中尊曹魏為正統。《三國志》為曹操、曹丕、曹叡分別作了武帝紀、文帝紀、明帝紀。而《蜀書》則記錄劉備為先主傳,劉禪為後主傳。在《吳書》中記錄孫權為吳主傳,記孫亮、孫休、孫皓為三嗣主傳,均只有傳,沒有紀。要知道帝王的規格乃是本紀,諸侯才是列傳。所以從三國志可以判斷,晉朝只承認曹魏政權,並不承認蜀漢和東吳政權的合法性。更別說承認劉備為帝了。
也有很多人認為,從《三國志》中三書所佔的篇幅就可以分析出誰是主角,誰是配角。《魏書》約佔全書的二分之一,《吳書》約佔三分之一,《蜀書》約佔將近六分之一。所以很多人自然而然的認為曹魏是三國正統。但事實上卻並非如此。但這種說法並不十分可靠。事實上三國時期曹魏和東吳均有設定史官,所以在陳壽的《三國志》誕生之前,當時就已經出現了有關曹魏和東吳的史料記載。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等。而蜀漢沒有設立史官,所以陳壽在編纂《三國志》的時候沒有歷史資料參考。所以才導致了《三國志》中關於蜀漢的記載相對較少的原因。
事實上在站在陳壽的角度來看,他雖然在史書中名義上尊曹魏為正統。但我們可以看到,實際上陳壽卻是以魏蜀吳三國各自成書作為記載的。並且陳壽如實地記錄了三國鼎立的局勢,表明了它們各自為政,互不統屬,地位是相同的。就記事的方法來說,《先主傳》和《吳主傳》,也都是年經事緯,與本紀完全相同,只是不稱紀而已。陳壽這樣處理,是附合當時歷史事實和實際情況的,這足見他的卓識和創見。
所以說從晉朝的角度看,劉備他不是皇帝,只是一路諸侯。而從陳壽私人角度來看,他是把劉備視為一代帝王的。
-
9 # 神兜兜三國
晉朝不承認劉備是正統皇帝,甚至是認定為“割據一方的偽皇帝”。
從《三國志》、《晉書》中分析:
一、《三國志》作者對劉備心存好感,但也不敢寫成“正統皇帝”
《三國志》作者陳壽,生活在晉朝。從《三國志》的體例、稱謂寫法上分析,劉備也不是正統皇帝。
1、曹魏的曹操、曹丕、曹睿等人,用的是“紀”,如《武帝紀》、《文帝紀》、《明帝紀》,甚至最後三個被廢除皇帝,都用了“紀”,即《三少帝紀》,這是對正統皇帝的史書體例寫法。《史記》首創“紀、傳”,用“紀”來記錄皇帝,用“傳”來記錄其他人。
而對於劉備,陳壽膽子再大,也沒有用“紀”,還是用了“傳”,即《先主傳》,只不過比較客氣,沒直接寫成《劉備傳》,包括劉禪,也是用“傳”,即《後主傳》。
2、曹操、曹丕等人的妻妾傳記,陳壽合編成《后妃傳》,就是“皇后、妃子的傳記”,皇帝的正妻就是皇后。但是劉備、劉禪妻妾的傳記,則是叫做《二主妃子傳》,從標題上看,劉備、劉禪的正妻,都不能稱為“皇后”,只能統稱為“妃”,等級全部降低了,那劉備、劉禪的身份,不言而喻,絕對不是正統皇帝。
晉人陳壽,雖然對蜀國劉備、劉禪心有好感,用“先主”、“後主”來稱謂,但是,在文章體例上,也只能將劉備歸入到“傳體”中,而不敢也不能歸入到“紀體”中,那表明,在晉朝,在陳壽生活的年代,是不承認劉備是正統皇帝的。
二、唐代編撰的《晉書》中,劉備是“偽皇帝”。
唐初房玄齡主編的《晉書》中,劉備就是寫成劉備,而不是“先主”,是直呼其名了,這個等級又降低了。
且在《晉書-樂志》中,記載晉朝一首官方宮庭樂曲《惟庸蜀》,歌詞為“惟庸蜀,僣號天一隅。劉備逆帝命,禪亮承其餘。。。” ,翻譯成現代文,大意就是“在川蜀,出了一個大壞蛋,名字叫劉備,盤踞在偏僻的小地方,自稱是“皇帝”,不接受正統皇帝(曹操、曹丕)的號令,為非作歹,劉禪、諸葛亮是他的餘孽。。。”。
僅從這首宮庭樂曲看,在晉朝,是絕對不承認劉備是正統皇帝,最多是個“偽皇帝”,和西漢末年的公孫述一樣,是個盤踞川蜀的偽皇帝。
補充一點,《晉書》是唐初房玄齡主編,說明在唐初,劉備都沒被認為是正統皇帝。直到宋代,北宋歐陽修主編《新唐書》中,才對劉備的身份有所改觀。
-
10 # 西府趙王爺
當然不承認了,如果劉備是皇帝,那西晉司馬家就不會費勁巴列的讓曹魏禪讓了。
眾所周知,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其國號為“漢”,建立在劉備更是西漢中山靖王之後,是經過漢獻帝認證的劉皇叔,然而它卻不能算是漢朝的正統延續,而是一個割據政權。
真正繼承了漢朝統治地位的乃是曹丕建立的魏朝。
這倒不是因為曹魏佔據了天下十三州之九,地盤大,人口多。而是因為曹魏有著正常的繼任手續,是東漢政權法理上的繼承者。雖然誰都知道,曹魏的誕生乃是篡取東漢而來。但是人家手續正規啊,曹丕乃是經過了漢獻帝的正式禪讓,然後登基稱帝。
雖然改朝換代了,但是在統治權力上屬於一脈相承。這就好比東漢是一家企業,曹丕從董事長漢獻帝手中接過了董事長的位置,並且是蓋了印章,立了字據。
然後曹丕將公司改了名字,但是公司的實際結構和業務並沒有變化。而劉備蜀漢政權則是因為不服,而獨自分裂出來的分公司。雖然打著原來公司的名號,但實際業務範圍早已經一樣了,他們並不能代表原公司。
所以,大家更多認可的是曹魏繼承了東漢,而不是蜀漢延續了東漢。其中司馬家建立的西晉王朝更是這一說法最堅定的支持者,因為承認曹魏就是承認他們自己。
西晉怎麼來的?不就是司馬家祖孫三代一點兒一點兒從曹魏那裡摳來的嗎,其連立國的程式都是從曹操父子那裡學來的。先稱公立國,然後再稱王,最後接受禪讓,取而代之。
所以,不管曹魏是否為東漢王朝的繼承者,西晉王朝一定是曹魏的繼承者,這一點是絕對沒有爭論的。而既然如此,西晉王朝出於自身正統地位的考慮,自然是要承認曹魏的正統地位才行。否則,西晉王朝不就成了造反叛亂的亂臣賊子?司馬炎可沒有這麼傻。
事實上,從司馬家對於魏國最後一位國君曹奐的待遇就看得出來,他們到底認可誰。
魏國亡國之後,魏帝曹奐被降封為陳留王,但是仍可使用天子旌旗,在封國內保留天子儀駕待遇。尤其是在曹奐去世之後,西晉朝廷給他上了諡號元皇帝,是故後人稱其為“魏元帝”。這和當初漢獻帝差不多是一樣的規格,也就意味著西晉王朝將曹奐和漢獻帝等同而視之。
相較之下,蜀後主劉禪王國之後僅僅只是一個安樂縣公,比曹奐低了兩級,更遑論天子規格的待遇和帝王諡號了。當然,劉禪有帝王諡號,但那是西晉末年,匈奴人劉淵稱帝之後給追諡的。其目的乃是為了宣揚自身的正統性,為自己滅亡西晉找理由。
這也從側面證明西晉王朝是不認可蜀漢政權的正統性的。
當然,除此之外,史書也是一個比較關鍵的證據,比如說陳壽的《三國志》,其給沒有稱帝的曹操寫了帝王才有資格的本紀,卻只給稱了帝的劉備和孫權列了諸侯才有的傳。這充分說明,陳壽認為曹魏才是東漢正統,而蜀漢和東吳只是諸侯政權。雖然《三國志》僅僅只是陳壽私人所著,並不是官方所修,但是其乃二十四史之一,屬於正史之列,其也說明史學界對於蜀漢政權的定位的態度。此外,北宋的《資治通鑑》同樣也以曹魏為正統。
雖然也有諸如《漢晉春秋》這樣以蜀漢為正統的史書,但其影響較小,無法成為主流,更不能代表西晉王朝的態度。
-
11 # 澳古說歷史
晉代,晉帝是不承認劉備皇帝身份的。
這點從由晉廷主導修撰的《三國志》就可窺視一二。作為官修的前朝史書,書中記載的一切在一定程度上都遵循著晉帝的意志,也就是晉帝不認可的事情,陳壽是不會記載於書中的。而在《三國志》中,只有魏帝有本紀,蜀帝、吳帝皆無本紀,只有列傳。
由此可知,當時,晉廷上下是不認可劉備皇帝身份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自司馬遷完成《史記》這一部紀傳體通史的鴻篇鉅製後,其在史記中所採用的本紀、世家、列傳、表、書的體裁撰寫,就被歷代所撰寫的紀傳體通史就沿用。
所謂“本紀”,“紀者,記也,本其事而記之,故曰本紀。又紀,理也,絲縷有紀。而帝王書稱紀者,言為後代綱紀也”,即帝王傳記,就是記載皇帝在一生中一些重要的事蹟和言行的篇章。
所謂“列傳”,“列傳者,謂列敘人臣事蹟,令可傳於後世”,就是記載這個朝代每個時期最為重要,除皇帝之外的人物(一般是有官職或爵位之人)的事蹟。
由此可知,《三國志》將蜀帝納入到列傳之中,這就說明,晉廷並不承認劉備是皇帝,只承認他是這個時期一個重要的人物。而從陳壽稱劉備為先主,可看出,晉廷是將他視為一個割據益州,自立為主的地方諸侯王。
其實想來也是,作為從魏國手中獲得皇帝身份的晉帝,他是絕對不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試想,如果晉帝認可劉備皇帝的身份,那豈不是就自認自己的非正統的身份嗎?要知道,劉備建立的國家可是依舊以“漢”為國號的,他在登基之時就自認自己是漢帝,是繼承漢家天下的正統皇帝。
而晉朝可是從魏國的手上接過皇位的,魏國又是從漢獻帝的手中接過皇位的,如若晉帝認可劉備的皇帝身份,也就意味著他自認魏國得到漢家的天下是違法的,是篡位的,那作為從魏國奪得天下的晉國,豈不是也是非法的嗎?因此,為了維護自己是天下唯一正統的身份,晉帝是絕不會承認劉備皇帝身份的。
當然,晉雖不承認劉備皇帝身份,但是之後的歷代朝廷皆是認可劉備昭烈帝的身份的。比如唐代,著名畫家,也是唐朝宰相閻立本,他所作的《十三帝圖》中,就有劉備畫像,與漢光武帝劉秀、魏文帝曹丕、晉武帝司馬炎、陳宣帝陳頊、陳文帝陳蒨等同列;清代,清帝在所設的歷代帝王廟中,就供奉了劉備的牌位,與漢高祖、唐高祖、遼太宗、宋太宗、明太祖等同列。
-
12 # 讀春秋思無忌
從公元220年獻帝禪位於曹丕,到280年西晉滅吳,這一段時期被統稱為三國。蜀漢和東吳都是三國之一,劉備登基稱帝這件事,不管晉朝如何看待,那就是事實。
當然,晉朝是不會承認劉皇叔劉備是正統,更不認可異姓帝王孫權。
為什麼這麼說呢?歷史上有兩個史官都記錄了這段歷史,他們分別是陳壽和司馬光。陳壽寫得有些闇昧,而司馬光則是旗幟鮮明地表示了自己的立場。
陳壽僅為劉備立傳陳壽,蜀國安漢人,曾在蜀漢做過官。按理來說,他應該支援劉備。記得蜀國滅亡時,各地郡守哭得稀里嘩啦的,這個陳壽為何會如此呢?
原來,陳壽在蜀漢政權時,混得並不好,有兩件事寒了他的心。
第一件事與諸葛亮有關。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常遭到後人的質疑,緣起於第一次北伐的失敗。諸葛亮拒絕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然後按自己的方案進行,又沒有成功。
其實,當時就算換上了韓信,恐怕也難以成功。因為韓信建議劉邦北伐是有原因的,當時三秦之地的老百姓都不支援才稱王4個月的章邯,無論是軍隊戰鬥力還是糧草供給,都不是劉邦的對手,更重要的是,他沒有任何後援。
而諸葛亮北伐時,曹操早就統一了北方,且掛著以天子的名義南征北討,老百姓不敢輕易反叛,關中如起戰事,關外的支援馬上就到。所以,兩者難度不可同日而語。
那這和陳壽有啥關係呢?街亭之戰後,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還連帶著懲處了相關將士。其中陳壽父親就是馬謖參軍,也未能逃過懲罰。
因此,陳壽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曾這樣評價: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由此可見,陳壽認為街亭失利全由諸葛亮一手造成,如果他擅長軍事謀略,又何苦歸罪於馬謖和他的父親呢?
第二件與宦官黃皓有關。
蜀漢後期,黃皓把持朝政,陳壽不善於阿諛奉承,因而被貶謫。從古至今,皇帝重用宦官,基本是為自己爭權奪利,也就是說,黃皓其實是劉禪的代言人。
得罪了黃皓,那就表示不站隊劉禪。因此,陳壽想要在蜀漢翻身,說實話很難。你說,他對蜀漢政權能沒有意見嗎?
這不,蜀國滅亡後不久,陳壽就到西晉做官了。而等到吳國滅亡那年,《三國志》就成稿了。
陳壽是西晉的臣子,編寫史書當然要從晉朝的立場出發。儘管《三國志》分別記載三個國家的歷史,但他為曹操寫了本紀,而僅為劉備、孫權列傳。
晉朝透過曹魏禪讓而得到了天下,所以曹魏必須是正統,那麼劉備當然得不到晉朝的認可了。
司馬光對劉備稱帝很有看法司馬光,自稱是司馬孚的後人,而司馬孚呢,是晉宣帝司馬懿的弟弟。有了這層關係打底,劉備要得到其認可才怪了。
公元220年,漢獻帝禪位於曹丕,司馬光沒有發表任何意見。公元229年,孫權稱帝,他也沒有話說。
統一天下的朝代都被視為正統,如周、秦、漢、晉、隋、唐這些朝代;另外,由這些正統禪讓的王朝也是正統。漢朝將帝位禪讓給曹魏,晉朝又從曹魏接受皇位,所以晉朝是正統。像東漢光武帝劉秀繼承西漢政權、東晉元帝司馬睿繼承西晉政權,他們稱得上正統,然而,劉備自稱是中山靖王之後,這關係太疏遠,真假難辨,因此,蜀漢不能繼承漢朝的遺統。我們不妨反過來思考,如果劉備是正宗漢室之後,那麼,蜀漢便是漢室的延續,才是三國時的正統。如果魏國不算正統,晉朝當然也不能算。晉朝不能接受這種觀點,司馬光為了維護先祖,當然也不可能接受。這就是他刻意貶低劉備,而對曹丕和孫權的稱帝視若無睹的原因吧。
結語:其實,漢獻帝禪位分明就是被迫的,曹魏禪讓於晉朝也是如出一轍,為何就能認為它們是正統,而將蜀、吳兩國當作列國呢?其實,這多多少少與此二人的立場有關,陳壽是晉國之臣,司馬光是晉國公室之後。你怎麼看?
-
13 # 逍遙歷史交流閣
晉朝不會承認劉備是皇帝的
哪一個政權會承認對立面政權是正統。
況且,劉備只能說蜀國承認他是皇。
類似,東吳的吳大帝孫權也稱帝。他稱帝晉朝會承認嗎?一樣,不會。
劉備雖是漢室宗親但是也是多少代以後的事了;到了劉備這代基本沒有啥福利啦,他爺爺只做到了縣令,他爸爸更是早亡。
劉備的皇帝在蜀漢是有用的,活著的時候是絕對權威,但是晉朝是以魏武帝曹操為最原始的,畢竟司馬政權從曹魏手中搶奪來啊。
承認了劉備是皇帝的話,會很難看。也就是說曹操的位置無法擺了。所以不會承認劉備是正統。
晉朝的第一任的皇帝是司馬炎,他是魏國權臣司馬懿的孫子,而司馬懿是曹操的臣子,所以不會將曹操的對立面孫權,劉備奉為正統皇帝的。這是必然的,符合正常思維。
西晉不是直接繼承東漢,而東漢早在曹丕的手裡就滅亡了,它是不會承認劉備是皇帝的。
-
14 # 再言春秋
引言
公元221年,那個賣草鞋出身的大漢劉皇叔終於在成都稱帝了。
顛沛流離半輩子的他,在那一刻走上了自己人生的巔峰。成為了所謂的“漢室”王朝的繼承者,它繼續沿襲著“漢”這個國號。
但這個巔峰並沒有持續多久,公元223年,夷陵之戰失敗後,劉備於白帝城病故,享年63歲,諡號昭烈帝。
分析對於劉備而言,這是一個從小就胸懷大志的好青年:
先主少孤,與母販履織蓆為業。舍東南角籬上有桑樹生高五丈餘,遙望見童童如小車蓋,往來者皆怪此樹非凡,或謂當出貴人。先主少時,與宗中諸小兒於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
年少的口無遮攔,讓他的叔父明白了他的志向,將他送到盧植那裡去讀書。可這有什麼用呢,劉備只不過是所謂的中山靖王之後,距離“羽葆蓋車”那真的太遙遠了。
如果不是後來的天下大亂,像劉備這種宗室那遍地都是,根本沒有人會看他一眼,就更不要談什麼所謂的大業了。“亂世”讓劉備開始了顛沛流離,也同樣是亂世,成就了劉備。
劉備稱帝的背景公元221年劉備稱帝,這個時間點他選得很好。就在前一年,曹魏集團的領導者曹丕,篡漢稱帝,徹底結束了漢王朝的統治。
正是曹丕的篡漢給了劉備機會,讓他這個所謂的宗室有了延續國祚的藉口。畢竟是劉姓宗室,而且是當時那個年代中,勢力最大,能力最強的宗室,由劉備來繼承“漢”這個國號是順理成章的。
劉備想當皇帝的心早就有了。從他給兩個兒子的名字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一個劉封,一個劉禪。除了有大功業的皇帝誰有可能“封禪”呢?劉備若沒有稱帝野心,怎麼會給兒子取這麼個“大逆不道”的名字。
其實,劉備是不是宗室之後,這根本並不重要。只要他姓“劉”,那就足夠了,起碼姓“劉”有可能是宗室。這個姓在當時就是那麼有號召力。
至於原因不過兩點,第一,當時那些真的、假的、疑似的,所有宗室中,有能力來複興漢室的人真心沒有,只有劉備或許有可能;第二,無論是百姓還是讀書人,此時還有認可劉姓統治的。
所以,當漢獻帝被逼退位之後,劉備毫不猶豫地就稱帝了。甚至在身邊都沒有阻攔的人,因為他的站位實在太正了。正到人們都沒有藉口去阻攔了。
因為劉備如果再不稱帝,那就意味著漢王朝的統治徹底結束了。這不是劉備集團的人願意看到的,因為他們依然在做著“復興漢室”的夢。或許醒著的人只有劉備,只有劉備清楚地知道,什麼漢室不漢室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做皇帝。
晉朝認可劉備麼?題目中所問的“晉朝是否承認劉備是皇帝”,可這個問題沒有明確出“承認劉備”的物件。是民間是否承認,還是官方是否承認。
如果說民間,那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從西晉開始一直到東晉結束,很多人都承認劉備是皇帝的這一事實。就算是五胡十六國裡面的很多政權,對蜀漢政權的正統性也是認可的,這裡面的代表就是劉淵。
可如果要說到官方,兩晉時期,寫三國時代官方史書有兩本不得不提。一本陳壽的是《三國志》,而另一本則是習鑿齒的《漢晉春秋》。
咱們先說《漢晉春秋》,這本書很明確地承認劉備是皇帝,他是絕對認可蜀漢政權正統性的:
自漢末鼎沸五六十年,吳魏犯順而強,蜀人杖正而弱,三家不能相一,萬姓曠而無主。
“杖正”二字就是習鑿齒對蜀漢政權的態度。蜀漢在他眼裡是真正合法的政權,而曹魏則是“開亂於將來者”。
那陳壽的《三國志》是否也認可蜀漢政權的合法性,是否也承認劉備是皇帝呢?我認為他是認可的,字裡行間中的態度掩蓋不了他內心的真實想法:
夏四月癸巳,先主殂於永安宮,時年六十三。
“殂”這個字如果是“死亡”的意思,其用法同於“崩”,都是隻有皇帝才能用的詞。陳壽作為晉朝的官方史官,《三國志》也是晉朝統治者所認可的史書,既然能夠預設劉備可以使用“殂”字,就說明他們並沒有否認劉備是皇帝這一事實。
至於有人提到劉備在《三國志》中沒有被寫入本紀,而是用的先主傳,以此來作為證據,說晉朝以及陳壽不承認劉備是皇帝,這一點並無說服力。
所謂的“本紀”是王朝的更替為著手點,來記錄統治者言行的一種文體。所以,“本紀”中會選擇的是最能代表這個時代的統治者。
基於這一原則,《三國志》中,自然會把曹操、曹丕列入本紀。畢竟,無論是從政權的更迭,還是從政權的勢力範圍,曹魏集團相對蜀漢集團而言都更為重要。
結語只要我們仔細地去讀《三國志》和《漢晉春秋》我們就會發現,從官方史料來看,他們都是認可劉備是皇帝的。
畢竟,劉備稱帝已經是事實,而且作為所謂的“漢室”延續者,晉朝統治者認可劉備是有很強的政治意義的,是可以籠絡一部分心向漢室的人的人心。
只要他們認可了蜀漢政權的合法性,就等於是把曹魏放在了漢室遺臣的對立面了。相比漢室,曹魏的政治號召力還是有明顯差距的。
而如果說到民間或者官員,那認可蜀漢政權的就更多了。就拿王彌來說,他就曾稱劉備為“烈祖”,很明確地認可了劉備“昭烈帝”這一諡號。
-
15 # 速不臺
太可笑了,應該是晉朝需要劉備的認證,因為晉朝被劉備“後人”滅掉了。
公元263年,劉備親生的,趙子龍於萬軍之中救出來的,扶不起的阿斗投降曹魏,蜀漢滅亡,阿斗裝瘋賣傻,居然善終,真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可憐了趙子龍、諸葛亮和姜伯約的忠心。
劉關張三兄弟
但曹魏也沒高興幾天,公元265年,司馬炎滅曹自立,建立晉朝,曹家被滅門。
晉朝也沒高興幾天,公元304年,匈奴人劉淵起兵反晉。劉淵,南匈奴單于於夫羅之孫,左賢王劉豹之子,貨真價實的匈奴王子,不管出於什麼意圖,這傢伙居然要重建“漢朝”。
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劉淵稱帝,都平陽,重建“漢朝”,史稱“漢趙”,年號元熙,追尊劉禪為孝懷皇帝,對,就是劉備那個不成器的兒子阿斗,立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匈奴劉淵為何對漢朝有執念?匈奴人說:漢匈和親百年,是甥舅之親,匈奴習俗從母姓,故姓劉,滅晉建國,是為漢報仇。
還需要晉朝承認劉備的皇帝地位嗎?人家劉備的“幹孫子”直接滅掉了西晉!
漢匈和親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洛陽失守,晉懷帝被俘,接著“漢朝”大將石勒閃擊荀唏,青兗淪陷。
建興元年(公元313年),晉懷帝在平陽被殺,晉愍帝在長安繼位,下令司馬睿、劉琨等的共七十萬大軍分三路合擊平陽。結果身為此戰主力的司馬睿在士族的鼓動下竟抗命不遵。
建興四年(公元316年)長安被“漢朝”攻陷,西晉滅亡。而匈奴控制了幾乎整個中原。
故事並沒有完。
西晉剛滅亡,司馬睿就在江南建立了東晉。這期間,東晉的大將祖逖、庾亮、殷浩、桓溫、謝安先後北伐,結果地盤越伐越小,最後出了一個名將劉裕,本事很大,先是督師鎮壓盧循、剿滅割據長江中上游的劉毅、譙縱勢力,然後滅南燕,破北魏,亡後秦,降仇池,收復淮北、山東、河南、關中等地大片領土,光復洛陽、長安兩都。
看起來,司馬家要重整江山了,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等人就要狂笑九泉了,結果公元420年,劉裕代晉自立,建立“宋朝”,司馬家又一次被滅門。
人家劉裕自稱:祖籍彭城郡彭城縣綏輿裡 ,為漢高祖劉邦之弟、楚元王劉交的二十二世孫。而劉備是劉邦的玄孫,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人,劉裕與劉備是宗親。
南朝文物
劉淵滅西晉,劉裕滅東晉!
劉家的仇不好結,劉家的天不好變。西晉有什麼資格評價劉備?
漢朝滅亡有人報仇,晉朝滅亡有誰復仇?
無人為晉朝報仇,因為晉朝對中華有罪!
《菜根譚》有曰:“眼看西晉之荊榛,猶矜白刃,身屬北邙之狐兔,尚惜黃金。語云:"猛獸易伏,人心難降;溪壑易填,人心難滿。"信矣! ”
可見,西晉的破敗是出了名的。
-
16 # 淨月暖陽
晉是否承認劉備是皇帝,看看三國志就知。
三國志作者陳壽,正是西晉時期的人,所著三國志治史嚴謹,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一起,被稱為前四史。
三國志按照司馬遷治史時定的規則,分本紀,表、書、世家、傳記等,其中帝王是作本紀的,而劉備在三國志中,是以《先主傳》這樣的傳記出現,可見並沒把劉備視同為皇帝。
三國志是官史,不是野史,如不符合西晉的官制,不可能得以透過,儲存和流傳,作者甚至會被治罪、追究,所以陳壽為自家著想,也不會去冒險。這就是西晉認不認可劉備是皇帝最直接、最過硬的鐵證了。
只是《先主傳》的寫法,還是按帝王本紀的格式手法來寫的,這也是有些人心存疑問的重要原因,此題可能也是因此而提。
其實大可不必糾結,世上之事,大多不是隻有二選一,是或者不是,黑或者白這麼簡單的判斷,這個問題也是這樣。
西晉在官方上,是絕對不會認可劉備的皇帝地位的,西晉皇位得自於魏,魏則來自於漢,不認魏之正統,晉就失去了合法性。自秦大一統後,稱帝者必然認為普天之下、率土之濱都為一國,是不會認可割據政權的。所以,劉備皇位不予認定。
可是,劉備的蜀漢政權確實存在,要保證史書的真實記載歷史的原則性,在記錄劉備生平時,用帝王本紀的手法,又是可以接受的。這不是陳壽夾帶了私貨或堅持了什麼原則,秉筆直書,而是西晉統治者認可了這種表達方式,才會有的結果。這並不難理解,也不必去誤解。過度解讀只能是想多了,或有其它齷齪的目的,都不對也不好。
回覆列表
不承認劉備的昭烈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