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沈安愉

    後來啊,我才想明白,太陽都沒法做到人人都喜歡,你說他溫暖,我說他刺眼,誰能不捱罵呢。時間不會為你停也不會倒流

    就像街上呼嘯而過的風一樣

    輕撫你的臉龐

    很慶幸有你在我身旁


    願你冬飄俊雪,願你夏沐如風。

    願你春觀百花,願你秋賞圓月。

    願你康,願你健,願你半生皆少年。

    願你聽便天下佳詞,願你分得出人情與冷暖。

  • 2 # 使用者5664372466302

    太陽都沒有辦法做到讓所有的人都喜

    歡,你說他溫暖,我說他刺眼,誰能不挨

    罵呢!

    ——張九齡

    日落西山你不陪,東山再起你是誰。

  • 3 # Madeline9

    1.後來啊,我才明白,太陽都做不到讓所有人喜歡,你說它暖和,我說它刺眼

    2.太陽都沒辦法做到人人喜歡,你說它溫暖,我說它刺眼,誰能不捱罵呢

    3.懂分寸,知進退,曉德理,立公正,藏野心,張九齡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5.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 4 # 使用者3107927645081478

    張九齡語錄太陽完整版仰望,藍色的天空,一雙迷離的雙眼,在時光裡氾濫著憂慮 ,時間的枝頭,一縷幽香,喚醒了季節的夢,總想為自己找一個藉口,偎依在你懷裡,聽風,輕輕的滑過,那種,淡淡的味道,熟悉的馨香,迷亂著心房,滋潤著眼眸,凝視著蔚藍,春的腳步又悄然來臨,那凝結了幾季萌動的綠意,潛伏在春的枝頭,期待著芬芳這一季的夢! 

     

  • 5 # 二肥肥

    1.你眉眼如畫,我執此一筆。是水墨有情?是丹青有心?一筆成念,念及餘生。2.太陽不得眾人歡喜,有喜有忌。你悟及向陽,所歷曾傷。

    3.是誰能滿眼星河,又滾燙了誰的餘生~4.你帶笑之處,必是有人歡喜之時。

    5.撩褂是抖不掉英姿,快板是打不盡樂辭6.還從未見過這般,是一眼見了,就不能忘了,也忘不了了。不是角兒英武,而是暗自感嘆,這是Sunny下的孩子吧!

    7.你過去是努力也好,不羈也罷。今兒個,是沒多少人再去翻騰的。都可不是瞧上了您那副可愛模樣,當是圖個開心。這啊,不就是太陽的意義麼~

    8.眾人皆知德雲社裡那一股股清流湧動,慶幸的是,我也瞧上了一汩子細水。也不求得其他,就願這細水長流便罷了~

  • 6 # 素心流年

    最經典的《唐詩三百首》的選本,也是銷量最大的選本,當屬清代蘅塘退士孫洙所編,後世所說的《唐詩三百首》也基本上多是從孫洙這個選本來說的。

    為何孫洙將張九齡《感遇之一》列為唐詩三百首第一首呢?

    《感遇之一》(唐)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有此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葳蕤:形容枝葉茂盛。

    自爾:自然而然。

    林棲者:隱居山林之名士。曹毗“不追林棲之跡,不希抱鱗之龍”。

    本心:本性素心。

    1 此詩寫得好:以物起興,自比春蘭秋桂,立身修德,惡邪守正,清高自持。

    屈原《九歌 離魂》“春蘭與秋菊,長無絕兮終古”,詩人蘭舉其葉,桂舉其花,蘭草迎春勃發,桂花晈潔馨香,各自在適當佳節欣欣生意,適性生長,不媚人榮,不求人知。

    那些“林棲者”,居於山林隱逸之士,常以蘭桂自喻,聞到蘭桂清香,久坐而生愉悅愛慕。蘭逢春而葳蕤,桂至秋而皎潔,這是本性使然,並非為博取隱逸者攀折。

    全詩意旨豁然:如蘭桂之君子者,潔身自好,進業修德,並非為博取功名富貴,而是君子之本性,君子之心性,清雅淡然,清明堅貞。這種情操與意志,向來是詩人所推崇與渴慕擁有的,比如屈原“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李白“孤蘭生幽園,眾草共蕪沒”。此詩意溫雅深邃,自然貼切,無造作,有平易,秉承風騷以來的這一風格與氣象。

    2 此人了不得:張九齡,唐開元詩人,詩壇舉足輕重,官場最後賢相,為人剛正不阿,耿直無畏。

    張九齡是詩人眼中德高望重的大哥,文壇宗主,與當時文人結交廣泛,多有提攜。如王昌齡在秘書省時曾是其屬下,他提拔王維為右拾遺、盧象為左補闕,在荊州時請孟浩然做幕賓。任中書令時,與裴耀卿往來密切。

    他是從初唐到盛唐詩風的過渡人物,承前啟後。開創了感懷為主、兼吟山水的五古體。沒有浮靡,懷古清隱,“直通淵明”。

    他是開元名相,唐玄宗說:“張九齡文章,自有唐名公皆弗如也。朕終身師之,不得其一二。此人真文場之元帥也。”受李林甫陷害被罷相,逐出朝堂後,玄宗還以九齡風度來評判朝臣,“每用人,必曰:‘風度能若九齡否?

    張九齡為人耿介正直,竭忠盡職,為官有作為,官至宰相,既能獨善其身,保全人格,又能輔佐君王,兼濟天下,實現多少詩人夢寐以求的宏願。功名事業和自由人生,這是唐朝詩人自始至終追求的,而張九齡開創了好榜樣。清人沈德潛評價《感遇》“感於心,困於遇,猶莊子之寓言也。”杜甫也評價“詩罷地有餘,篇終語清省”。

    或許張九齡身上也寄託了唐詩三百首編者孫洙的一份夢想與執著。

  • 7 # 漢周讀書

    唐朝開元年間,有個著名的宰相張九齡,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屬廣東韶關)人,世稱“張曲江”,西漢留侯張良後裔,西晉名臣張華的十四世孫。

    張九齡在任內恪盡職守,秉公辦事,清正廉潔,不懼權貴,為“開元盛世”的開創立下了汗馬功勞。

    張九齡不僅是個政治家,還是一位文學家,詩人,他的五言詩詩風清麗,語言質樸,為世人所稱道。

    唐玄宗開元年間,大唐帝國處於巔峰時代,盛世的同時,社會又危機四伏,張九齡針對種種社會弊端,提出以“王道”代替“霸道”的政治主張,強調革新吏治,“省刑罰,薄徵徭,扶持農桑”,反對窮兵黷武。

    張九齡還多次直言勸諫皇帝整肅朝綱,居安思危。當時,唐玄宗寵愛的武惠妃密謀廢掉太子李瑛,立自己生的兒子為太子,武惠妃特意派中官奴遊說張九齡,被張九齡叱退。

    唐玄宗重用李林甫、安祿山等奸佞之徒,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安祿山曾入京拜見過張九齡,明朝秋毫的張九齡看出安祿山早晚必反,他對侍中裴光庭說:“亂幽州者,必此胡也。”

    安祿山奉命出征,犯了軍法,被押送京城,邊將張守珪奏請朝廷判決,張九齡毫不猶豫批示,判處安祿山斬首之刑,以嚴肅軍紀——“穰苴出軍,必斬莊賈;孫武行令,亦斬宮嬪。守珪軍令若行,祿山不宜免死。”

    唐玄宗認為安祿山作戰勇敢,有些捨不得,對張九齡呈上來的批文作了指示:“卿豈以王夷甫識石勒,便臆斷祿山難制耶?”

    ——你怎麼能以王夷甫慧眼識別石勒,就憑空臆斷安祿山也是反賊呢?於是開恩赦免了安祿山,留下了安史之亂的禍根,上演了與晉朝羯族人石勒亂華神相似的一幕。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春五月,張九齡回鄉掃墓,途中染病去世,享年六十八歲。

    他死後不久,安史之亂爆發,導致大唐盛極而衰,唐玄宗逃往蜀地,途中想起張九齡的遠見卓識,懊悔不已。

    唐玄宗特意派遣使者,到曲江祭拜張九齡,寄託哀思,表達懺悔之意。後來,唐玄宗對朝廷推舉宰相,總不忘要和張九齡比較一番:“風度得如九齡否?”——他的風度、學識能比得上張九齡嗎?

  • 8 # 一往文學

    在現今可見的600餘種唐詩選本之中,清人孫洙選編的《唐詩三百首》最是家喻戶曉,其開篇之作,既非出於千秋逸調之李白或一代規模之杜甫,亦未選自聲律風骨兼備之四傑或以風雅革浮侈之陳子昂,而是選擇了張九齡的《感遇》二首。究其原因,可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一是張九齡的個人特質及其《感遇》二首的藝術特色,二是孫洙的文學觀念及當時詩學發展狀況。

    張九齡及其《感遇》二首

    張九齡(678-740)仕歷武后、玄宗兩朝三十餘載,為官守正嫉邪,堅守原則,使得朝中奸佞對他多有讒毀,他的為宦生涯因此數遭貶謫,幾經沉浮。他曾奏請玄宗處決安祿山,但並未得到採納,直至安史之亂爆發,玄宗方悔之莫及。張九齡雖任相位僅有三載,亦被稱為"盛唐開明政治的最後一個代表"。

    開元二十五年(737),監察御史周子諒彈劾牛仙客,玄宗不以為然並將周子諒處杖刑後流放,李林甫藉此進言,以張九齡舉薦周子諒不當為由,使玄宗罷免張九齡的相位並將其貶為荊州長史。

    《感遇》十二首正是作於被貶荊州期間,俱是有感而作,《唐詩三百首》開篇所選二首著重表現了潔身自好的題旨。

    其一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蘭葉、桂華恰到好處地展現它們的光彩,只是因為它們本身就具有高尚美好的品格,而不是為了美人的欣賞。同時,這裡繼承了自屈原而始的"香草美人"的傳統,以坐棲林中的"美人"指代君王,以蘭葉的葳蕤繁茂和桂華的清幽皎潔象徵君子的美好品質,寫出作者"芝蘭生於空谷,不以無人而不芳"的內心操守。

    其二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唯所遇,迴圈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同樣寫君子本心,這裡以橘樹如同松柏一般經冬不凋的"歲寒心"為喻,而這具有美好品格的橘樹無法送給遠方的友人,只因重重阻礙,指代朝中奸佞的傾軋排擠。即便是命運如同節氣季候一般不可掌控,橘樹也依舊會結出甘甜的果實,依舊會四季常青,相比於桃李又有何處不及?一則為懷才不遇而喟嘆,一則表明自己自持本心的人生態度。

    張九齡在政治上和文學上都有所成就,這使他的人生成為眾多讀書人追求的理想狀態,而他在面對人生起伏中保持著自適自持的達觀,也是編者借《唐詩三百首》開篇欲以傳達的觀念。

    孫洙及其《唐詩三百首》

    孫洙(1711-1768)字臨西,一字芩西,號蘅塘,晚號退士。

    "世俗兒童就學,即授《千家詩》,取其於成誦,故流傳不廢,但其詩隨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絕二體,而唐、宋人又雜出其間,殊體制。煙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每體得數十首,共三百餘首,錄成一編,為家塾課本,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較《千家詩》不遠勝耶?諺雲:熟能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

    由《唐詩三百首》的序言可以得知,孫洙編寫《唐詩三百首》用意有三,其一是代替選編不善的《千家詩》,其二是以此書作為家塾教材,其三是以此書指導詩歌創作。

    《唐詩三百首》成書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由孫洙與其妻子徐蘭英共同完成。當時正是康乾盛世,社會繁榮,科舉革新,沈德潛的"格調說"在詩壇有重要地位,主張"詩教之尊,可以和性情,厚人倫,匡政治,感神明",《唐詩三百首》的選編工作正是基於這樣的思想背景的影響之下展開。

    沈德潛評價張九齡《感遇》:"初唐五言古漸趨於律,風格未遒,陳正字起衰而詩品始正,張曲江繼續而詩品乃醇"。在此影響之下,諸如李賀淒厲哀婉的作品以及杜甫諸如"三吏三別"等反映社會嚴重矛盾的作品並未入選,而張九齡的人格聲名及其《感遇》所表現出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詩教觀,都使得孫洙將此詩作為《唐詩三百首》之開篇,以要求讀書人如同張九齡一樣,積極進取,面對人生起伏能泰然處之而不失本心,並以其"託興婉切,曠達可風"作為作詩的方向。

  • 9 # 老街味道

    問題:

    唐詩三百首,為什麼開篇是張九齡的?無聊中,翻開唐詩三百首。開篇是張九齡的。張生於678年,這首開篇詩寫於737年,而大唐618年開張!我的問題來了,為嘛開篇詩選張的?近一百二十年後的詩為嘛做得了先鋒?我把自己給問倒了~ 有問題就行,相信這兒會有答案的。前言

    乍一看這個問題,以前真沒有特別注意到。一般的詩詞選集,如果沒有特別的說明,都是以詩人的出生日期來排序的,難道唐詩三百首不是嗎?

    家裡的唐詩三百首沒有找到,估計被孩子拿到學校了。從網上找了找,竟然不太容易找到排序符合原版的。不過第一卷是五言古詩應該沒有錯誤。

    一、唐詩三百首的目錄

    唐詩三百首分以下幾卷:

    第一卷:五言古詩。

    第二卷:五言樂府。

    第三卷:七言古詩。

    第四卷:七言樂府。

    第五卷:五言律詩。

    第六卷:七言律詩。

    第七卷:七言樂府。

    第八卷:五言絕句。

    第九卷:五言樂府。

    第十卷:七言絕句。

    第十一卷:七言樂府。

    五七言古詩是古體詩,五七言律詩是格律詩(有不少出律的),五七言樂府中既有古體詩也有格律詩。五七言絕句中也是古體詩和格律詩都有。

    張九齡的《感遇》被編入了五言古詩。至於為什麼五言古詩排在第一卷?可能是從詩歌的發展歷史來排列的吧:先有古體後有律體,先有五言、後有七言。

    二、為什麼張九齡排在第一

    剛才說了,根據詩歌發展的歷史程序,所以把五言古體詩放在第一卷。那麼為什麼張九齡排第一位呢?

    我們先看看第一卷都有誰吧?

    張九齡(678年-740年)、元結(719-772年)、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 、岑參(約715-770年)、李白(701年—762年)、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孟浩然(689-740)、丘為( 743年進士及第)、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韋應物(737~792)、常建(708年-?)、綦毋潛(約726年前後進士及第)。

    從地位看,張九齡做過宰相 ,地位最高。從年齡看,張九齡也是這裡面最年長的一位,其他人都是小字輩。

    至於感遇這首詩,應該不是把張九齡排在首位的首要原因。但是開卷之作自然也是千古絕唱: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結束語

    唐詩三百首不是完全按照年齡來排序,不過在五言古體詩作者中,張九齡德高望重,年齡既長、政治地位又高,詩品亦佳,幾個維度綜合下來看,他排在五言古體詩第一位沒有什麼爭議。

    題主說的“張生於678年,這首開篇詩寫於737年,而大唐618年開張!”這個沒有辦法,比張九齡年長的陳子昂(公元659~公元702)被放進了第三卷七言古詩第一位,自然失去了全書第一的位置。

    比張九齡年長的還有王勃(約650年-約676年),沈佺期(約656 - 約715)、宋之問(約656 - 約712)等人,但是在五言律詩卷中也排在張九齡的後面。可見這個排序不僅僅看年齡,是多維度的評比。

  • 10 # 今譚
    通常意義下,張九齡詩選錄開章首篇的原因

    品德:“九齡風度”昭儀天下,清正廉直享譽乾坤。

    張九齡為人正直耿介,為官清明公正,為相無我無畏。張九齡雖然二十歲便中了進士,但一直屈身幕僚閒職,因宰相張說的欣賞,特別是在與張說拜認同籍之後,才正式步入仕途,並在張說的提攜與推薦下得到皇帝賞識,才有了入相機會。可以說,張說是張九齡的伯樂和恩人,但張九齡並沒有因此趨炎附勢、隨聲附和,而是不避忌諱,對張說的缺點和不足直言相勸,在張說被罷相免職後,反而不避嫌疑,與張說更加親密,雖受牽連調任外官,但他的品行受到世人普遍稱譽。

    張九齡任左拾遺時,對手握軍政大權的宰相姚崇敢於批評時政,勸言“遠餡躁,進純厚”,革除用人上的親緣流弊,以才取士,用人唯賢,因“封章直言,不協時宰”招致姚崇不滿,無奈之下,張九齡辭官歸養。後來,不愧為一代名相的姚崇終於醒悟並採納了他的意見,一時傳為佳話。

    張九齡在皇帝面前也從不唯唯諾諾,卑躬屈膝,而是不卑不亢,敢於犯顏進諫。任中書令時,唐玄宗生日天長節百官拜壽,都爭相貢獻奇珍異寶,只有張九齡進獻手書《金鏡錄》五卷,盡言前古興廢之道,受到唐玄宗讚賞。他曾多次上書提出時政弊病,諫言糾正不良政風,不循資歷,重用賢能。張九齡深知寵臣李林甫是不學無術的奸詐小人,堅決不與其同流合汙,堅持與其針鋒相對。李林甫舉薦牛仙客為知政事,張九齡知其為一丘之貉,便屢加阻止,引起唐玄宗不滿,李林甫乘機大進諂言構陷,使張九齡被罷相。後來,凡舉薦公卿,唐玄宗必問“風度得如九齡乎?”

    才學:文章蓋古濟時適用,詩絕千古別開一派。

    張九齡七歲能文,十三歲便寫得一手好文章,頗負文名。他的文章不但得到當世文人稱頌,而且唐玄宗也頗為賞識,因而被召入京,特擢秘書少監,兼集賢院學士副知院事,專職代撰敕文,張九齡對唐玄宗的詔諭常常現場辦公,對御而作,只需略加思考便蘸墨立書,不須草稿,洋洋灑灑,援筆立就,堪稱一絕。僅張九齡文集中選錄代皇帝起草的敕文就多達114篇。

    張九齡的詩作尤為世人稱道,張說贊其“後出詞人之冠”,胡應麟《詩藪》譽其詩:“曲江諸作,含清拔於綺繪之中,寓神俊於莊嚴之內。”並說“張子壽首創清澹之派”,稱其下開孟浩然、王維等一派詩風。張九齡《感遇》12首,被後世認為不亞於陳子昂的《感遇》38首,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聯,被普遍認為是張九齡本人高潔情操的寫照。張九齡的《望月懷遠》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更是成為萬世傳頌的千古絕唱。

    名位:政位彰顯一代賢相,詩名榮歸一代宗師

    張九齡堪稱唐代最後一位賢相,其賢名副其實。張九齡主政期間考察政弊、體恤民情,提出並實施了一系列革新除弊政舉,如仿效堯舜以“王道”替代“霸道”,保民育人,反對窮兵黷武;輕刑罰,薄徵徭,重獎勵,扶助農桑;革新吏治,選賢擇能,注重德才兼備。他的施政策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矛盾,鞏固了中央集權的穩定,對“開元盛世”起了重要的維護作用,因而被後世譽為“開元之世清貞任宰相”的三傑之一。 在主理朝政時敢於直言向皇帝進諫,多次規勸玄宗居安思危,整頓朝綱,罷土木,恤民生。唐玄宗的寵妃武惠妃密謀廢除太子改立己子,欲拉攏張九齡,被張九齡叱退並及時挺身而出,挫敗陰謀,有驚無險地平息了一場宮廷內亂,穩定了政局。安祿山包藏禍心,在進京朝見時曾拜謁並欲賄賂張九齡,被善於識人的張九齡看出端倪,嚴辭拒絕,並對侍中裴光庭說:“亂幽州者,必此胡也”。後來,安祿山討伐契丹干犯軍法而失利,張九齡決心藉此機會除掉,因此上書歷數其罪,奏請斬首效法,然而唐玄宗為展示皇恩,卻為安祿山開脫,張九齡屢諫皆不準允,終被放虎歸山。張九齡死後不久,安祿山便起兵造反,發動"安史之亂",導致唐朝迅速從“全盛”走向沒落。唐玄宗逃奔蜀地,追思張九齡的諫言痛心疾首、追悔莫及,遂遣使至曲江祭張九齡,追贈其為司徒。張九齡與李林甫的鬥爭和對安祿山的防範,延續了“開元盛世”,延緩了唐朝的衰落,“安史之亂”的爆發和對盛世的毀滅更使人們愈發緬懷張九齡。

    張九齡堪稱唐朝文壇一代宗師,其宗師亦非虛名。張九齡經歷了初唐和盛唐兩個時期,承上啟下,創儒家典範,開山水紀行詩風新格局,開李杜風氣,被推為一代文壇領袖。張九齡與文人墨客廣有結交,多有提攜,比如對其屬下王昌齡關照有加,曾提拔王維為右拾遺、盧象為左補闕,在荊州時曾聘請落魄的孟浩然做幕賓,任中書令時對裴耀卿也多有照顧。這些有些地位的文人不但是張九齡的同事,而且是詩友,經常唱和酬答,交往密切,加上張九齡宰相地位,使得當世文人都視張九齡為他們的“帶頭大哥”。張九齡對詩歌發展的貢獻是其登上文壇“壇主”的主要原因。張九齡的詩繼承初唐詩風,並承前啟後,開創引領了盛唐詩作,影響了“李杜”詩風,開創了感懷為主、兼吟山水的詩體。張九齡的詩充滿高古情懷,“直通淵明”,對王維的詩影響深遠。胡震亨在《唐音癸籤》贊日:“唐初承梁隋,陳子昂獨開古雅之源,張子壽獨開清澹之派。盛唐繼孟浩然、王維、儲光羲、常建、韋應物,本曲江之澹益以風神也;高適、岑參、李頎、孟雲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氣骨也。”認為張九齡直接引領了孟浩然、王維等一派詩風。

    切實意義上,張九齡的詩選錄《唐詩三百首》的原因

    《唐詩三百首》選錄排序原則

    乾隆二十八年春,蘅塘退士孫洙有感於《千家詩》選詩標準不嚴,體裁不備,體例不一,開始編選《唐詩三百首》,選詩標準是“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以體裁為經,以時間為緯。《唐詩三百首》所錄體裁有五言古詩,樂府詩,七言古詩,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按體裁形成時間和數字排序,五言古詩自然被排列為第一章。

    《唐詩三百首》五言古詩作者排序

    《唐詩三百首》第一章“五言古詩”共錄詩作33首,共13位作者,按選錄順序排列分別是張九齡、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王昌齡、邱為、綦毋基、常建、岑參、元結、韋應物、柳宗元。

    那麼,我們再來看一下,五言古詩作者們的出生年代:張九齡(678-740),李白(701-762),杜甫(712-770)、王維(699-761),孟浩然(690-740),王昌齡(698-765),邱為(694-789),綦毋潛(691-756),常建(708-?),岑參(715-770),元結(719-772),韋應物(737-792),柳宗元(773-819)。

    張九齡的詩為何選入《唐詩三百首》

    從分析來看,“以體裁為經,以時間為緯”,《唐詩三百首》是按照古詩、律詩、絕句分類,先五言後七言再樂府,並基本遵循詩人的出生年代先後,綜合參考詩人和詩作的影響力,結合選編者的價值與審美取向進行排序。五言古詩被排在第一章節是無可置疑的,張九齡的五言古詩因其出生年代最早而排在第一位也無可厚非,而張九齡的品德、才學、名位更使其詩列為首章開篇名副其實。

    如果說其它體裁中詩人排序,蘅塘退士因其思想偏重有“舞弊”現象的話,那麼對張九齡詩的排序根本不用蘅塘退士做任何小動作,第一位非張九齡莫屬。

    如果您是蘅塘退士,那麼,您又會如何排序呢?

  • 11 # 梧桐樹邊羽

    唐詩三百首,為什麼開篇是張九齡的?

    無聊中,翻開唐詩三百首。開篇是張九齡的。張生於678年,這首開篇詩寫於737年,而大唐618年開張!我的問題來了,為嘛開篇詩選張的?近一百二十年後的詩為嘛做得了先鋒?

    以上是問題和問題補充,以下是回答。

    《唐詩三百首》是流傳最廣的唐詩選錄版本,收錄了77家三百餘首唐代詩人作品,是我們接觸、瞭解唐朝詩歌最好的初讀版本。這其中也收錄了李白、杜甫、王維等等大詩人的作品,為何開篇第一首卻是張九齡的《感遇》呢?

    任何人編寫選集類書目,首先就是要給自己訂一套規則。假如蘅塘退士是把自身的喜好放在第一位,那自然會把自己最心水的詩人放在前面。但是在做這種全面的、有大的參考意義的文選的時候,要根據朝代、年份、歷史、名聲等等,最重要的是要根據書的內容來進行挑選區分。

    而作為詩選,決定能否入選是詩的好壞,而決定前後左右的只能是詩的分類了。

    根據詩歌史,在初唐,上承魏晉南北朝的音樂,詩還是以五言為主。同時初唐的格律尚未完全成型,所以,初唐的主要詩歌作品就都是五言古詩。

    那麼在編選《唐詩三百首》的時候,開篇之卷必然是當時的作品主流五言古詩。然後才是七言古詩、樂府詩詞。到武則天時期,出現格律詩,就有了五言絕句律詩、七言絕句律詩。我們的詩歌史是從這些詩呈現出來的狀態總結而來,那麼這些詩的先後順序也就是符合這種詩歌發展狀態的。

    所以《唐詩三百首》第一卷就是五言古詩。

    而五言古詩的作者也非常多,那麼又憑什麼把張九齡的《感遇》排在第一位呢?

    在大的時代、作品時期、作品種類區分好前後之後,那麼同一大類中的前後順序自然就是根據作者的名聲、官位的高低、在詩歌史上的地位來進行排位了。當然也完全可以根據作品的時間和好壞來進行排位,但是在這種年代久遠的作品中,有相當部分未必創作時間確定,所以時間並非最好選項。而作品質量的話,能夠入選,就代表這些作品都是上上之選,不是沒有更好的,而是作為詩歌這種文藝作品,好與更好都有強烈的個人傾向,未必能夠服眾。

    蘅塘退士應該是在綜合考慮了這些因素之後,選擇了張九齡的五古作為這一卷的開篇之作。而第一卷的開篇,自然就是《唐詩三百首》的開篇。

    這種選擇,肯定是有心的,但並非很不得了的事情,所以也不必糾結。

    在五言古詩這一卷中,有哪些詩人呢?張九齡、元結、王維、岑參、李白、杜甫、孟浩然、丘為、柳宗元、韋應物、常建、綦毋潛。從年齡看,張九齡是這裡面最年長的一位;從地位看,張九齡做過宰相 ,地位最高。王維、孟浩然都是他提攜的後輩。

    而張九齡的詩作,雖然不如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等人名聲大,但是他的作品其實在整個初唐盛唐的轉換過程中非常關鍵,類似於《春江花月夜》在齊梁體轉變到唐詩的關鍵時候起了關鍵作用。

    張九齡的詩是我們研究詩歌進化的關鍵一步,同時還是盛唐山水詩的先河。我們知道前朝宮體詩的作品特色就是意象浮華,色彩繁複,而張九齡的作品風格完全相反,山水詩疏朗清淡,並且引領了整個唐朝山水詩的風格。

    我們熟知的王維、孟浩然的作品特色,無非是張九齡風格的傳承,一個長於“清”,一個長於“淡”。

    當然,蘅塘退士當初選擇張九齡的《感遇》作為五言古詩開篇,未必有想到詩歌史變化這麼遠,不過以張九齡的長輩身份、官職身份、詩作風格,排在這個首位是合理的。

    還是那句話,作品水平的高低,會因讀者而異,所以並沒有成為作者在選錄、排位時的依據。這是一種相對公平的選擇,是合適的。

    何況這首作品本身也是佳作: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詩人雖被貶謫,以蘭桂自喻高潔,感遇時勢造英雄,也表達了真正的賢人志士只有在政治開明的時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抱負的思想,流露了自己對重新“遇時”的渴望。

    思想高潔而積極入世,這正是古代文人求身正,又渴望為天下而活的一種思想狀態。

    這種作品,不論從文采、還是精神方面,都是正面的、積極的,作為開篇之作,有何不可?

  • 12 # 逗趣夢夢

    唐詩三百首開篇是張九齡有以下原因和意圖:

    01、張九齡的年齡等在唐朝一眾詩人中是最大的

    縱觀唐詩三百首中的各個詩人,從他們的年紀等都可以看出來,張九齡是活在最前面的,他的出生年代在最前面,這是其中一個比較小的原因。但是仔細研究會發現,唐詩三百首也並不是完全按照詩人的出生年代排序的,而是還有他們的寫作題材等。

    02、張九齡在那個年代是德高望重的人

    張九齡在當時的那個年代官至宰相,而且他在百姓中的名聲也很好,並沒有人把他看成奸臣。張九齡在朝廷上敢於向皇上進諫,不會因為懼怕皇上而不敢直說,並且他的諫言大多都會被皇上所採納,所以他不僅在百姓心中是個好官,在皇上心中也是個良臣,在同僚心中也是個值得敬佩的人。所以,張九齡在當時也是個德高望重的人。

    同時,在那時候張九齡提出了很多利於百姓生活發展的政策,使得當時人們的生活也改善了很多,因此他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更加的高了,人們也會經常的緬懷張九齡,這也是唐詩三百首中張九齡居首位的原因。

    03、張九齡的學識在當時也是聞名的

    張九齡在唐詩三百首居首位的最重要的原因當然也是因為他的詩寫得好,張九齡的學識在當時也是很高的,他的才學為他在唐詩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礎。

    相信大家一定聽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吧,這句就是出自張九齡之手。他的詩在當時廣為流傳,而且詩的題材也是獨樹一幟。這些使得張九齡在當時的文學界頗負盛名。而唐詩三百首之所以這樣子的編排也是為了有一個好的開頭。

    所以,張九齡稱為唐詩三百首的開篇可以說當之無愧。

  • 13 # 塵夢閣主

    唐詩三百首開篇是張九齡有以下原因和意圖:

    01、張九齡的年齡等在唐朝一眾詩人中是最大的

    縱觀唐詩三百首中的各個詩人,從他們的年紀等都可以看出來,張九齡是活在最前面的,他的出生年代在最前面,這是其中一個比較小的原因。但是仔細研究會發現,唐詩三百首也並不是完全按照詩人的出生年代排序的,而是還有他們的寫作題材等。

    02、張九齡在那個年代是德高望重的人

    張九齡在當時的那個年代官至宰相,而且他在百姓中的名聲也很好,並沒有人把他看成奸臣。張九齡在朝廷上敢於向皇上進諫,不會因為懼怕皇上而不敢直說,並且他的諫言大多都會被皇上所採納,所以他不僅在百姓心中是個好官,在皇上心中也是個良臣,在同僚心中也是個值得敬佩的人。所以,張九齡在當時也是個德高望重的人。

  • 14 # 淡藍237616766

    《唐詩三百首》開篇第一首是:張九齡的 感遇四首之一: 孤鴻海上來,池潢不敢顧。 側見雙翠鳥,巢在三珠樹。 矯矯珍木巔,得無金丸懼。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 今我遊冥冥,弋者何所慕。為什麼選擇這一首,個人揣測是因為清朝編撰文人曾經為官,退位後回顧一生,結合時事,自詡孤鴻,從海而來,池塘不屑一顧,但有才德卻不能一展抱負,因為朝堂之上有粗鄙翠鳥德不配位,高居廟堂,以張九齡宰相之位也徒呼奈何,何況作者自己,古代文人清高自比,所以選為開篇銘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籃球裁判證報名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