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355073080010

    萬隆會議共有29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代表團參與其中。由於參與代表團眾多,這裡我著重講述敬愛的周總理在此次會議的講話:“我們這次中國代表來萬隆,是來求團結的,不是來吵架的;我們是來求同的,而不是來立異的。”

    周恩來總理在會場上表示,他知道參會的各個國家,有著社會制度、宗教信仰這樣或那樣的差異,但是有一點我們是共同的:那就是經歷過近代以來殖民主義的苦難。

    因此,參與這一次會議,我們不僅要意識到我們之間的差異,更要意識到我們的“相同”之處。

    只有我們亞非國家團結了,我們才能夠建立一個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新秩序”。

  • 2 # 兵說

    印度是否加入北約,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印度同美俄兩國的關係。印度雖然經常成為國際輿論調侃的物件,但印度在國際外交領域其實站在了一個很好的位置上。這個位置不是風口浪尖,無法左右國際風雲乾坤走向。但國際上只要出了重要變化,它總有說話的空間,以及發揮作用的契機。印度已經成了國際上不折不扣的“中間派”,一個富有野心的中間派。它是不可能加入北約,也不太可能加入任何聯盟,我們從印度和美俄近幾十年的關係入手來分析。

    二戰結束後,美蘇徹底走向了對抗,儘管雙方對此早有準備,但形勢的惡化程度還是超出了預計。歐洲西部的國家擔心自己被蘇軍“侵略”,急需尋找一座靠山,這座靠山非美國莫屬。而歐洲東部的國家,以及部分西歐國家為了發展,選擇了眼跟前的力量,也就是蘇聯。最終形成了北約和華約兩大陣營的直接對話。

    但要成為兩大陣營的成員國,需要付出很多代價,大部分是經濟上的,還有一些付出了領土和政治利益的代價。兩大陣營形成制衡的時候,為了破局,美蘇都盯上了印度。但印度卻發起了不結盟運動,從最初的五個成員國,如今已發展到了上百個國家。印度的選擇拯救了它自己,也對世界和平有利。

    印度是一個人口稠密,但資源並不豐富的發展中國家,這決定了它不能輕易選邊站隊。一旦站錯了隊,產生的後果是十分危險的,輕則倒退數十年,重則四分五裂國破家亡。從近20年,印度同美俄的關係來看,印度基本拿到了它想要的東西。

    印度希望同俄羅斯保持密切的關係,獲取俄羅斯先進的裝備和武器技術,武裝自己的同時促進軍工業的發展,有不少國家因為同莫斯科的合作,實現了工業起步。俄羅斯也是一個資源大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不會因為資源制裁而卡脖子的國家。其他國家或多或少都需要從其他國採購自身匱乏的能源,例如石油和稀土等。這決定了俄羅斯有高度的自主權,不會輕易犧牲國家利益。印度需要這樣一個“若即若離”的朋友,關鍵時刻用得上。

    我們來看美國,印度其實和美國的關係很微妙,面子上熱忱,骨子裡疏遠。美國曾經承諾給印度提供電磁彈射技術,後來也不了了之。只要稍微有點摩擦,說過的話就都不算數了。但印度急需美國的政治影響力,來鞏固自身的國際地位,這是俄羅斯給不了的。

    所以說,印度需要“裡子”,也需要“面子”,不加入北約是最好的選擇。

  • 3 # 勤勞的軍建

    印度為何不加入北約?印度這個國家雖然是個發展中國家,但是該國總理莫迪一直是野心勃勃,一心想把印度打造成世界強國。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國內資源匱乏、人民文化素質低、工業基礎落後、機械製造上不去、至今沒有完整的軍工製造體系,武器百分之九十靠進口俄羅斯的產品。這就制約了印度各方面的迅速發展。

    題主所問印度為何不加入北約?我認為一是印度是亞洲國家,而北約組織大多數是歐洲國家。二是印度始終履行的是不結盟政策,一直是走著獨立不結盟政策與外國建立外交關係。三是印度始終採取腳踏兩隻船方式,與美國、俄羅斯打交道。使美國想拉攏他,俄羅斯也想拉攏他。俄羅斯拉攏印度的目的,想讓印度多進口該國武器。美國拉攏印度的目的,想讓印度牽制中國,少進口俄羅斯的武器,進而進口美國的淘汰武器。四是印度人也是有脾氣的,一直想進口美國的F35隱身戰機,美國沒有答應。只是出口給了日本、南韓、以色列等國。所以最近引起莫迪對美的反感,美國國務卿前幾天在印度簽定的武器進出口協議,被莫迪扔進了垃圾桶。所以說莫迪是有野心的,不甘心在美俄手下拱手稱臣。這也是印度為何不加入北約的主要原因。

    綜合上述分析是印度不願意加入北約,從而受美國的領導。而是有野心利用美俄的影響,使自已迅速崛起,將來成為世界霸主。

  • 4 # 靜夜史

    這個問題讓印度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我一個有聲有色的超級大國,大半輩子都在倡導不結盟。你現在來一句我為什麼不和北約狼狽為奸,這是對我人格和智商的雙重侮辱,簡直是可忍孰不可忍!

    但地球人都知道,印度從來都是當面一套,背後好幾套,掛羊頭賣狗肉的伎倆從來都是輕車熟路。所以理論上說,印度不存在面子上過不去的問題,畢竟印度幹了太多不要臉的事。

    就像你不能強行讓肉食動物貓咪吃草一樣,印度和北約最大的“分歧”在於,它是一個如假包換的亞洲國家,而北約的主陣地,在北大西洋沿岸的歐洲和北美。

    二戰塵埃落定後,美國和蘇聯兩大超級大國掀起了冷戰的序幕。為避免西歐各國被蘇聯拿下,美國在1949年主導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形成了對抗社會主義聯盟的團伙。

    所以印度即便想成為北約的一份子,在技術層面也不可能實現。近代以來日本進行了長達上百年的“脫亞入歐”,但現實情況是日本的位置雖然動了,但卻向海溝更近了一步。

    再加上北約幾乎天生就是為制約俄羅斯而生,這讓作為俄羅斯老姘頭的印度如何能痛下殺手?

    不過從印度一貫的作風來看,沒有出賣俄羅斯,只是因為利益沒有給到位。而當俄羅斯確實難以為印度聚精會神謀福利時,印度必然會毫不猶豫地將俄羅斯踹開,轉而投入美國的懷抱。

    隨著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的訪印之旅的空前成功,印度也從事實上徹底扯下了不結盟的遮羞布,成為美國在印度洋地區情比金堅的盟友。

    而印度之所以棄俄投美,根本原因在於印度大國崛起路線的慘敗。

    雖然從印度建國前,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就為印度定下了“要麼有聲有色,要麼默默無聞”的強國夢,但印度的發展卻一再給世界帶來“驚喜”。

    雖然英國殖民者給印度留下了太多財富,尤其是超過6萬公里的鐵路,再加上沒有戰爭的蹂躪,這讓印度的基礎條件從一開始就站在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上游。但也因為沒有革命或戰爭的洗禮,印度上不能建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下不能將統治力貫徹到基層各個角落,中不能廢除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

    所以印度難以工業化,更無法解放生產力,雖然有十多億的人口,但卻成為沉重的負擔而不是人口紅利。

    而比力不從心的發展更尷尬的是,沒有民族精神的印度從一開始就繼承了英屬印度的衣缽,瘋狂欺凌南亞周邊小國,直到62年被打得滿地找牙。

    而詭異的是,印度雖然敗了,但卻更團結了,而且得到美蘇的爭相拉攏了。畢竟印度對蘇聯而言是突破資本主義陣營封鎖並走向印度洋的最後一站,而對美國而言則是圍堵蘇聯及社會主義陣營的關鍵一環。

    再加上沒有工業化的印度為滿足稱霸野心爭相從美俄購買武器,所以美俄對印度更是“愛不釋手”。

    在這樣的情況下,被美俄捧在手心的印度自然沒有加入任何意識形態團伙的動力,左右逢源它不香嗎?

    但問題是,美俄兩方的實力也越來越不對等,而且俄羅斯在越來越力不從心的情況下,也不得不越來越向東亞靠攏,這自然令印度越來越不滿,再加上莫迪和特朗普沆瀣一氣的革命友誼,這讓莫迪在特朗普大勢快去的情況下,毅然選擇和美國攜手並肩。

    再加上日本、澳洲的入夥,美國在印太地區的佈局,正在打造一個東方版的北約。

    不過,北約的目標除了是制約俄羅斯。更有挾制西歐各國的意思,所以印度是不是心甘情願地給美國當牛做馬,實在不得而知。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5 # 清水空流

    印度為何要加入北約,地理位置不同,戰略利益不同。印度根本不會加入北約,北約實際上冷戰的產物,是美國和西歐國家為了防止蘇聯東擴而成立的軍事組織。也就是在地理位置上,除了歐洲國際家之外,其他國家是沒有資格加入北約的,印度獨立以後奉行不結盟政策,不會加入任何一個軍事同盟組織。從印度的當時的國家利益上說,印度也不會加入北約,再就是印度高傲的性格,印度自詡為世界大國,他是不會隨便認美國當大哥的。

    綜合來說,在冷戰期間,北約不會邀請印度,地理位置不合適之外是一個,主要是印度和蘇聯關係莫逆,如果要加入也得入蘇聯為首的華約,但當時印度已經是不結盟運動的主導者和倡導者,也就不能加入北約了。冷戰結束以後,北約的實際作用降低,印度更沒有必要加入,而且現實的情況是,印度在俄羅斯與美國之間左右逢源,兩國都對印度採取“拉攏”的態度。軍事裝備對印度也不設防,既然如此,印度又何必給自己找個婆婆管著自己,一旦加入北約勢必引發俄羅斯的不快。得不償失。所以印度不加入北約的利益更大。而且,大概除了美國之外,其他北約國家也基本上對印度無感,也不會同意印度加入北約。

    實際上,印度對西方的提防之心不比中國低,作為一個被殖民統治二百多年國家,對於西方國家是怎樣一個尿性,印度大概比我們更瞭解。印度雖然與西方國家關心親厚,但印度同樣不允許外國在印度駐軍,同樣防止西方國家的滲透 。印度雖然沒有加入北約,但並不妨礙他與美國的軍事合作,與美國進行全方位的合作,進而控制南亞次大陸,解決巴基斯坦,與中國一較高下是印度自建國以後的戰略意圖。而防止中國強大是美國的意圖,美國與印度雖然戰略目的不一樣,但過程是一樣的,所以美國和印度有合作的基礎,這也促使美國希望建立亞太小北約計劃。

    比如今年的印度,美國,日本和澳洲海軍將參加2020年在孟加拉灣舉行的馬拉巴爾演習,這是首次四國聯合軍演,這也是亞太小北約的基礎和雛形,美國還希望把越南,印尼和新加坡也給囊括進來對中國實施C型包圍。但這個戰略意圖註定要以失敗告終。首先就是各國與美國的利益補一樣,而北約的利益卻是一致的。讓亞太各國為了美國的利益為美國火中取栗。印度大概首先就不會幹。印度和日本雖然和中國領土糾紛,但要演化成你死我軍事衝突,可能性幾乎是零,而且雙方的利益遠遠高於分歧。在這一點上,無論是日本還是印度還是很冷靜的。

    印度既然要做大國,他就知道不能隨著美國的利益和指揮棒走,必須要走自己路,就不能加入以美國為主的軍事聯盟,印度也不會讓自己的軍隊歸於美國領導。隨著中國軍事介入和中美關係緊張,美國必然支援印度。但印度和俄羅斯是傳統友好國家。美國拉攏印度對抗中國有點得不償失。加入北約就更不現實。

  • 6 # 大東北的小豆包

    因為印度不符合標準

    北約的全名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字面上看是大西洋兩岸的歐美國家間國際組織,實際是二戰結束後,世界出現了美蘇兩級分立爭霸格局後,美國拉攏所謂的受蘇聯威脅的“民主”聯合組建的政治軍事組織。

    北約國家分佈圖

    作為蘇聯解體,華約解散後,世界上最大的政治軍事組織,北約有著這樣的特點:

    首先是完全以美國唯馬首是瞻的軍事政治組織。

    在北約體系中,美國佔據主導地位,美軍幾乎在眾多的北約國家中都有駐軍,而且這些國家還必須承擔美軍駐紮的費用,特朗普上任以來,為了減輕國內軍費的壓力,就多次要求北約國家上漲防務軍費,因此還與德國的默克爾大打口水戰。

    其次北約的假想敵是蘇聯/俄羅斯,從北約成立至今,他們的假想敵和直接威脅,就只有一個,那就素昔日的紅色蘇聯以及如今的俄羅斯。北約為應對所謂蘇聯的威脅而成立,但是即使在蘇聯解體,俄羅斯剛剛獨立而全面向“西”看的時候,都沒有解散或削弱,反而是持續擴張,如今更是直接發展到俄羅斯的家門口。

    北約的東擴從未停止

    北約的國家都是所謂的“民主”國家。也就是所謂有著共同的“價值觀”。

    顯然這三點中,除了第三點印度還勉強符合外,其它的條件印度都不具備,印度要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雖然如今為了對付北方鄰居,也積極的與美國沆瀣一氣,但是終究還是講究獨立自主的,不願意完全聽從美華人擺佈,而且印度人與俄羅斯的傳統友好關係還在,顯然印度不會加入一個反對俄羅斯的國際組織。

    印度與俄羅斯關係一直不錯

  • 7 # 歷史風暴

    因為對印度來說,間於齊楚兩頭通吃才能讓他的利益最大化,所以他沒有必要加入北約。

    時任美國駐北約大使伊沃.達爾德趁機建議印度放棄不結盟角色而加入北約,印度應該探討自身的安全和國際安全概念如何與北約的國際安全概念相吻合。

    北約新聞辦公室主任也表示了類似的看法,認為沒有新興大國印度的合作,很多現在的威脅幾乎是不可能解決的。

    在印度國內的迴應卻並不熱烈,印度作為一個新興大國,在國際合作上正在尋求和北約以及北約重要成員國美國,德國,英國等加強軍事方面的合作,但是印度依然認為,加入北約並不會給印度帶來更高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

    所以並不是北約不願意接納印度,而是印度對加入北約沒有興趣,他認為和北約保持必要的軍事合作就可以了,沒必要和北約綁到一起。

    (北約成員國)

    其實早在2004年的時候,美國就決定授予印度主要非北約盟友的身份了,只不過印度根本就不稀得去認領這個身份。

    不要說在21世紀,就算印度剛獨立的時候,他如果想加入北約也會被這個組織歡迎。

    眾所周知,北約曾經是和蘇聯為首的華約在西半球的對抗組織,最初涵蓋的國家位於北大西洋周邊,隨著和蘇聯的對抗升級,北約的範圍也在擴大,從大西洋延伸到了地中海,甚至一直向東延伸到了中東地區,把土耳其也拉攏了過來,形成了在蘇聯南部的戰略圍堵態勢。

    1959年,美國在義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中程彈道導彈,讓蘇聯如梗在喉,於是加大了在古巴地區的軍事部署,從而引起了著名的古巴導彈危機。

    作為讓蘇聯在古巴撤出導彈及核武器的條件,美國不得不從義大利和土耳其將已經部署了好幾年的彈道導彈撤走。

    可以說北約作為美國和蘇聯對抗的工具,該組織並不侷限於北大西洋,會隨著美國利益的訴求向外擴張。

    位於南亞的印度作為區域性大國,如果他想加入北約,對美國是意外驚喜。

    在1956年,印度領導人尼赫魯就和埃及總統納塞爾、南斯拉夫總統鐵托開了個會,認為美蘇兩國爭霸咱們大家不要摻合進去。

    所以,提出了不結盟的主張。

    1961年9月,首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召開,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這一次與會的國家代表就達到了25個國家之多,可見該組織很被廣大的中小國家所青睞。

    印度作為不結盟運動體量最大的國家和該運動的發起國之一,儼然成為其中的領導者,這給了印度一個錯覺,似乎他建立了一個獨立於美蘇之外的第三方力量。

    雖說國力上遠遠不如美蘇,但政治影響力逐漸有天下3分之感覺,這讓印度有點飄飄欲然,美蘇兩國也被唬得不輕。

    美蘇爭霸是全球性的,除了在歐洲華約和北約對抗之外,在世界其他地方雙方也是展開了激烈的角逐。

    於是,各區域性強國就成了他們拉攏的物件。

    例如,埃及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被美國認為是中東地區最不可忽視的力量,以至於在蘇伊士運河危機期間為了保埃及竟然搞了他最親密的小弟大英帝國。

    (蘇伊士運河危機)

    而蘇聯甚至威脅,如果大英帝國不在蘇伊士運河撤軍,將會對她實施核打擊。

    這是美蘇兩國在冷戰之後罕見地步調一致地去對付另外一個國家。

    因為他們的利益是一致的,那就是一定要把埃及拉攏到自己這一方來。

    在中東地區拉攏埃及,在東南亞兩國拉攏的是印度尼西亞,作為東南亞地區最大的國家,如果倒向美國或者蘇聯的任何一方,都會影響到東南亞地區的格局,所以當印度尼西亞對東帝汶用兵的時候,美蘇兩大陣營都選擇了沉默。

    在南亞地區兩國的拉攏物件就變成了印度,在印度吞併錫金的時候,兩大陣營同樣保持了沉默。

    中立政策給印度帶來了非常多的好處。

    印度獨立之初,美國就試圖拉攏印度結成某種同盟,但尼克魯固執地執行他中立的政策,雖然讓美國很惱火,又怕印度完全倒向蘇聯,還是提供了非常多的幫助。

    (蘇聯大使前往印度)

    在印度獨立的最初12年裡,美國共提供了17億美元的援助。

    在這一期間,蘇聯也在極力拉攏印度,在基礎設施、技術知識轉讓、鋼鐵廠、機械製造廠、水力發電領域等方面給印度提供了非常大的支援,其援助的規模如果換算成美元不比美華人支援的力度小。

    也就是說,在印度獨立之後的前12年裡,由於他的中立共獲得了來自美蘇兩國大約30億美元的援助。

    那個時候的30億美元跟現在可不是一個概念。

    美國在1947年。開始執行的援助歐洲的馬歇爾計劃,一共才向歐洲各國援助了131.5億美元。

    最大的受援國英國接收了其中的32.97億美元;排名第二的法國只有22.96億美元;受損最嚴重的德國得到的是14.48億美元,但卻讓歐洲在1948年到1952年實現了空前的繁榮。

    農業超過戰前水平,工業也增長了35%,並且為歐洲帶來了長達20年的持續發展。

    可以這麼說,印度在美蘇兩國之間的中立是他實現自己國家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選擇。

    未來加入北約的可能性也非常低。

    北約正在走向衰落,它很有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名存實亡。

    目前全球正在進入多極化時代,東方大國,日本,印度,美國,俄羅斯,歐盟,甚至是巴西,都正在試圖建立全球性的影響力。

    在冷戰背景下建立起來的北約起到的作用將會越來越小,因為北約將逐漸形成歐盟和美國兩強並立的局面,總有一天歐盟會和美國分道揚鑣,北約也將名存實亡。

    這種情況下,作為國際舞臺上重要玩家的印度,只會利用北約內部的分裂增強自己的世界影響力。

  • 8 # 遊者走天下

    不要忘了,印度脫胎於大英帝國的英屬殖民地,建立印度的第1代領導人曾經是英國殖民政府所轄範圍內的高官,這些人出生在印度,但他們所受到的教育都來自於大英帝國。

    所以,印度獨立之初就自認為承接了大英帝國在南亞地區的衣缽,這不僅是從地緣政治上產生的想法,也是大英帝國多年殖民之後,導致印度當地的政治精英自詡繼承了大英帝國的殖民文化和外交政策。

    大英帝國曾經玩的那一手外交,印度人也學的有模有樣。

    大英帝國的外交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1,離岸平衡手。

    大英帝國是偏居一隅的小島,在崛起之初只有幾百萬人口,這就決定了在面對歐洲各大強國的時候,必須在外交上合縱連橫,使他們互相廝殺,永遠產生不了對自己的威脅,所以大英帝國不會和任何一個國家保持過於親密的關係,避免某一天在國策上被對方所綁架,也非常方便英國隨時調整國策。

    例如,英國在拿破崙戰爭期間和俄羅斯結盟,當俄羅斯向歐洲腹地擴張的時候,他又和法國、薩克森、奧匈帝國等結成同盟對抗俄羅斯。但是當德意志崛起之後,又迅速和俄羅斯結成同盟,對付德華人。

    (然後引發了一戰)

    印度人對大英帝國的外交政策學的有模有樣,他不會和任何一個大國保持太過親密的關係,所以獨立之後印度在美蘇爭霸的時候保持了中立。

    中立政策讓印度在獨立之後的12年時間裡,分別獲得了來自美國和蘇聯高達十幾億美元的各種援助,其接受援助之多,超過了美國在馬歇爾計劃時對法國的援助。

    印度的國策就決定了他不僅在冷戰的時候不會倒向於美蘇的任何一個國家,在冷戰結束之後,面對世界迎來多極化時代,更不會加入北約和美國的利益牢牢地捆綁在一起。

    2,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19世紀英國首相帕麥斯頓在擔任英國外交大臣期間,於1848年3月1號在英國下院發表演說時,對與會人員說下了這樣的話:

    A country does not have permanent friends, only permanent interests。

    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國家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帕麥斯頓)

    他的話體現了大英帝國在維多利亞時期對外政策的基本原則,也以陽謀的形式向人們展示了大英帝國19世紀稱霸全球的方式,以利益為先。

    昨天是朋友,今天有可能是敵人,明天又會成為朋友。(雖然英國的做法看起來像是一個喜歡黑吃黑的犯罪團伙,怎麼看都不正能量,考慮到西方強國近代崛起都是以強盜的方式,誰也不比誰乾淨,也就釋然了)

    印度人作為大英帝國前殖民地的臣民,他們在維多利亞時代參與到了大英帝國在全球的爭霸戰爭,非常贊同帝國這種只為利益不為道義的國家政策。

    所以,在判斷印度會不會加入北約的時候,一個最需要考慮到的問題就是,加入北約能否給印度帶來更大的利益?

    如果印度加入北約,他的地位會在美國,德國,法國,英國,甚至是義大利之下,最多也就是和土耳其平起平坐,同時還會成為俄羅斯的對手。

    如果他不加入北約,地位在土耳其和義大利之上,並且和德國不相上下,和俄羅斯會繼續保持親密的戰略伙伴關係,可以從俄羅斯那裡獲得武器裝備,軍事技術的轉讓,甚至是核電技術的轉讓。

    不加入北約,北約和美國對印度和俄羅斯之間的關係即使不滿意,也不敢過度刺激,只能透過拉攏給好處的方式,讓印度不要和俄羅斯走得太近,或者作出不利於北約的舉動。

    此外,隨著東方大國的崛起,美國非常希望印度成為他的戰略及盟友,一起圍堵這個復興大國。

    所以,印度不加入北約所獲得的好處比加入北約要多得多,幹嘛加入呢!

  • 9 # 鐵男春秋

    印度確實是想加入北約,但美國不允許印度加入北約,條件不夠,為何條件不夠呢?主要是印度與鄰國有領土爭端。印度把所佔領土都歸還了,沒有領土糾紛了,就可以加入北約了。

    印度想稱霸南亞,讓南亞小國向它進貢,它坐享其成、坐威坐福,做春秋美夢呢?它不可能為了加入北約淨身出戶,讓自己無稱霸企圖,印度做不到!印度有這個心思,加入北約就沒戲了。

    印度本想加入北約為自己稱霸南亞發揚光大,有北約坐陣,它就可以在南亞為所欲為,欺壓小國是它的強項。印度的美夢破產了,以為親西方就獲益,確不知西方還帶嚴苛條件,這就給印度無可乘之機了。看烏克蘭就明白了,為加入北約,連鎮國利器一一核武器都全部銷燬了,還充當反俄的棋子與俄羅斯為敵,導致克里米亞戰爭爆發。有美國這隻攔路虎,烏克蘭永遠都無法加入北約。印度剛被美國拉攏說服充當反華工具,就想加入北約,那是不可能的。

  • 10 # 我整幾句

    什麼叫北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印度與北大西洋有何關係?這還不是重點,北約是怎樣產生的?目的是什麼?

    二戰後,歐洲出現了兩大陣營:以蘇聯為首的東歐社會主義陣營和西方資本主義陣營。雙方激烈對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擔心蘇聯勢力進一步擴大,決定建立一個軍事聯盟,即“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而蘇聯等東歐國家則建立了“華沙條約組織”;歐洲出現了兩大對抗的軍事集團,進入了“冷戰時期”。

    一些第三世界國家不願意捲入其中,發起所謂“不結盟”運動,印度不僅是“不結盟”國家,更自認為是“不結盟運動的領袖”。當然印度長期與蘇聯友好,在“冷戰”中,立場是有偏向的。

    隨著蘇聯解體,華沙條約組織解散,但是冷戰思維並沒有結束,北約不但繼續存在,而且還不斷擴大,仍然將俄羅斯視為“敵人”。難道印度要與俄羅斯為敵嗎?現在的印度,希望靠近美國,但不意味著與俄羅斯為敵。

    印度的理念本來就與北約不太一致;

    要加入其中,不僅要調整防衛政策,還要承擔很多義務,也要協調指揮系統,協調武器系統;以俄式武器為主的印度,如何做到?加上印度自認為自己是獨擋一面的“大國”,加入北約,跟著別人混?很難接受吧?

  • 11 # 兵器世界

    加入北約?簡直就是開玩笑,印度三軍的裝備基本都是俄羅斯貨,加入北約以後還要全部換成歐美貨嗎?看看土耳其,買幾套S-400防空導彈都被美歐十幾個北約盟友圍著罵,印度加入北約後憑什麼繼續購買物美價廉的俄羅斯武器?買歐美的裝備太貴、買俄羅斯的武器又會被罵,這是印度一直沒有加入北約的原因之一。

    此外,加入北約就意味著要承擔聯盟內部的責任,比如在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之後,北約各國不斷拼湊艦隊進入黑海,根據《蒙特勒公約》非黑海沿岸國家的軍艦,只能在黑海活動21天,這就讓大部分的防務義務落在了土耳其身上,因為北約成員當中擁有強大海軍同時又是黑海沿岸國家的只有土耳其。

    (土耳其越來越不想承擔黑海方向的北約義務)

    那麼問題來了,土耳其正在洽購俄製S-400防空導彈,甚至有可能聯合研發S-500,站在土方的立場上考慮,它肯定不願意派軍艦到黑海承擔保護盟國的義務,因為這會激怒俄羅斯進而影響到自己的裝備採購計劃。但如果不履行身為北約成員國的義務,在國際道義上是說不過去的。

    同樣的道理,印度一旦加入北約就要為歐洲、美國的安全付出一份心血,動輒派出海軍戰艦到黑海、波羅的海軍演,甚至還要參與歐美國家與俄羅斯的武裝衝突,但誰都知道印度不可能和俄軍作戰,手裡的200多架蘇-30MKI、4000多輛T-90和T-72坦克、維克拉馬迪亞號航母等裝備,無一例外都是俄羅斯生產的,真打起來就會被俄羅斯卡脖子。

    印度空軍的裝備嚴重依賴俄羅斯的技術支援,一旦俄羅斯在裝備問題上制裁印度,其空軍很快就會徹底癱瘓,尤其是印軍的主力機型蘇-30MKI,連武器彈藥都依賴俄羅斯提供。

    其實,東歐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羅馬尼亞等國,在加入北約後就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它們手中的武器都是蘇聯時代的遺留物,離不開俄羅斯的技術支援和維護,同時北約盟國又不斷催促他們與俄羅斯對著幹,這就讓它們非常尷尬。

    (上圖的F-16為波蘭空軍塗裝,有了這些戰鬥機終於可以和美國空軍聯合軍演了)

    東歐國家也想過用歐美武器替換蘇制裝備,比如羅馬尼亞、波蘭就購買了大量二手的F-16戰鬥機,用於取代它們的米格29,波蘭甚至豪擲46億美元購買32架F-35A戰鬥機,還不惜血本地與英國BAE系統公司聯合研製35噸重的PL-01隱身坦克,就連尚未加入北約的烏克蘭也在考慮購買100多架F-16、薩博鷹獅,全面替換自己的米格-29、蘇-27,光是更新連帶的防務系統都要花費65億美元,這還不包括購買戰鬥機的支出。

    (烏克蘭並沒有正式加入北約,但它已經開始嫌棄自己的裝備了)

    北約成員國為什麼一定要捨棄自己手中的俄製武器呢?不僅僅是為了更好地與北約盟友聯合作戰,更重要的目的還是花錢買平安,歐洲和美國都在不遺餘力地制裁俄羅斯經濟,重點打擊的就是俄國的武器出口業務,它們不希望任何國家與俄羅斯有武器貿易往來,自己的盟友更不行。

    (印度空軍的A-50預警機也是俄國貨)

    這幾年美歐就在不遺餘力地搶佔印度武器市場,美國曾計劃把F-16戰機的生產線轉移到印度,歐洲也極力推銷颱風、陣風戰鬥機給印度,目的就是要搶走俄製武器的最大海外市場,以達到削弱俄羅斯的目的,但歐美裝備實在太貴,印度購買米格-29的單價僅有28.5億盧比,而購買陣風戰機的單價卻高達161.1億盧比,這讓印度十分不情願放棄與俄國的友誼。

    (36架陣風采購合同在印度國內爭議巨大,很多印度人不滿購買如此昂貴的裝備)

    印度也有自己的小算盤,它習慣了在歐美和俄羅斯之間搖擺騎牆、兩邊通吃,一邊低價購買俄製武器,比如繼續訂購蘇-30MKI零件到國內自己組裝,購買21架米格-29充實二線戰鬥機部隊;一邊與歐美保持親密關係,不斷吸引英國、法國、澳洲和美國戰艦到孟加拉灣軍演,彰顯自己的區域性大國地位、增加與鄰居競爭的信心,俄羅斯廉價實用的武器和歐美盟友的狐假虎威,兩者印度都想要,這就註定它不能真正的靠向任何一方,加入北約是不可能的。

  • 12 # 趙建明Zhao

    印度是不結盟運動的創始國、也是成員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沒有必要選邊站,可以獨立自主的開展外交活動,左右逢源,廣交朋友,獲得更多利益。而加入北約,雖然得到了美國的庇護,卻疏遠了與俄羅斯的傳統關係,得不償失。印度憑自己的能力也不必寄人籬下,別國也不敢冒犯印度。所以,印度沒有加入北約的必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百千卡等於多少千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