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嬋月一笑

    黃梅戲作為中國民間五大劇種之一,唱腔連貫自然、表現力豐富、節奏流暢輕快等,深受眾人的喜歡。黃梅戲歷史悠久,經過冗長歲月的洗禮,早已沉澱豐富絢爛的文化精髓,用實踐行動傳承與弘揚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即便到了21世紀,黃梅戲依然很火,普及度高廣為流傳。但是黃梅戲在近幾年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致使發展面臨種種困難,嚴重製約了黃梅戲在新時代的發展。要想促進黃梅戲的傳承與發展,最重要的還是從劇目建設、人才隊伍建設、新媒體推廣宣傳等方面入手,以吸引更多黃梅戲愛好者,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黃梅戲的未來發展問題:第一、基於地方特色,與時俱進,加強黃梅戲的創新

    黃梅戲以安慶官話為主要語言,作為地方劇種,地方特色濃郁。因此,在發展、傳承、創新黃梅戲時,要牢牢結合其地方特色,形成演員個性與風格,堅持原有唱腔,注重與時俱進,基於現代審美創新劇本,從腔調變化到樂器使用,要給塑造角色做鋪墊,給發展劇情營造對應氛圍,既要確保旋律的熟悉還要適當注入新鮮元素;最後,學會吸收和引進。在黃梅戲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要學會吸收與借鑑其他劇種的優點。

    第二、注重發掘人才,並保持優秀人才不能流失

    在實現黃梅戲傳承發展的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人才隊伍的建設。一方面應加強表演人才的培養,包括編劇、導演、舞美、燈光和服裝等專業人才的培養,為黃梅戲發展提供有效的人才保障;另一方面,還必須推新作、出新人,保證黃梅戲發展能後繼有人。最後,在進行人才培養的時候,還可以充分藉助人才招聘制度、優勝劣汰制度等,為黃梅戲更好地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總之人才最關鍵,人才隊伍建好了,不怕黃梅戲不再輝煌,而且對於優秀人才,注意要進行好的保護措施,以免人才流失。

    第三、在網際網路+背景下,藉助新媒體推廣宣傳

    在網際網路+背景下,任何行業的發展都是“無網不前”,黃梅戲也不例外。黃梅戲在某些新媒體平臺的播放量以絕對優勢超越其他排名較後的劇種,給發展艱難的黃梅戲帶來希望。因此,要再接再厲,充分利用網路傳播的優勢,創作和傳承黃梅戲。

    第四、完善黃梅戲傳承機制:經典劇目代際傳承和新創劇目有選擇地傳承

    經典劇目展現出的持久生命力向人們充分說明經典是需要不斷傳承和保留的。《女駙馬》、《天仙配》都是黃梅戲的經典劇目,是嚴鳳英雖然被很多演員演繹過,但是代際傳承缺少清晰的脈絡,仍需後輩繼續鑽研和傳承前輩的表演精髓。

    近幾年,黃梅戲劇院新創一批力作,如《無事生非》、《風塵女畫家》、《孔雀西北飛》、《徽商胡雪巖》、《牆頭馬上》、《孟姜女》、《小喬初嫁》、《霸王別姬》和《逆火》等。這些劇目促成了一些黃梅戲梅花獎獲得者。且在傳承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升級改造,使之更加適應當代的價值觀和審美取向。

    黃梅戲會成為世界的藝術之一的問題

    黃梅戲藝術被美國國會圖書館永久性收藏。美國國會圖書館是收集人類文明和智慧的著名殿堂之一。韓再芬的表演藝術史和她所代表的黃梅戲藝術形式,作為世界不同文化的經典被美國國會圖書館紀錄、收藏和永久儲存,有利於中國向世界展示燦爛輝煌的傳統黃梅戲藝術和豐富多彩的中國當代戲曲文化。

    總結:

    黃梅戲作為中國的五大劇種之一,歷史悠久,已被列入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創新黃梅戲藝術發展就是從根本上改革黃梅戲文化體制。社會和影視劇行業的快速發展,給黃梅戲表演帶來強烈衝擊,戲劇表演迎來更加嚴峻的挑戰。要想促進黃梅戲的傳承與發展,最重要的還是從劇目建設、人才隊伍建設、新媒體推廣宣傳等方面入手,以吸引更多黃梅戲愛好者,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進而推動黃梅戲藝術走上平穩、健康、新穎的發展之路。

  • 2 # 德新社

    1、通俗易懂:黃梅戲是中國五大戲曲之一,在中國戲曲的表演上有一席之地,而且受黃梅戲文化影響的區域也比較大,知道現在我們都經常聽到有人哼著黃梅戲,這也是通俗易懂的黃梅戲能被世人接受的原因之一。

    2、流傳的範圍廣泛:黃梅戲的前身為黃梅地區的採茶調,後稱黃梅戲。黃梅戲起源於黃梅縣多雲山區、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採茶調,其戲曲文化內涵形成於清道光年間,流播於長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蘇等省周邊的區域,其中安徽安慶對於黃梅戲流傳的範圍比較廣。

    3、有文化底蘊,劇目優秀:歷史上素有大戲36本,小戲72出的優秀傳統劇目積累,上世紀50年代和80年代是它的黃金期,湧現出一代又一代優秀的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如嚴鳳英、王少舫、馬蘭、黃新德、韓再芬、蔣建國、吳亞玲、李文、周源源等。黃梅戲《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牛郎織女》、《紅樓夢》、《徽州女人》、《孔雀東南飛》、《雷雨》、《小辭店》等一大批經典劇目更是風靡國內外。

    4、未來有市場:一個劇種的發展離不開經典劇目,更離不開各方面的戲曲人才 ,“黃梅戲要重視後備人才的培養,除了表演人才,對編劇、導演、音樂等領域人才的培養也要提上日程。”

    中國戲曲學院教授謝柏樑認為,從瓦肆勾欄之中的小戲迅速崛起為全國五大地方劇種之一,黃梅戲的跨越式發展固然離不開老一輩藝術家的辛勤耕耘,但同樣不可否認電影、電視等新型傳播方式的功勞,“在新的歷史時期,黃梅戲尤其要運用新媒體傳播,讓更多年輕人愛上黃梅戲。”

    5、古今結合,開闢新天地:當下的黃梅戲應當與現代傳媒、新的傳播渠道結合起來,尋求新的發展模式。“黃梅戲的兩次全國化程序,是分別通過電影、電視劇的傳媒形式實現的。這種現象說明,黃梅戲比其他的劇種更具有與現代傳媒的親和力。”在未來發展上,專家認為,戲劇藝術與影視藝術相結合的結果應該是產生獨立的藝術品格,如能在影視劇中最大限度保有戲曲舞臺演出中“場”的效應和互動性,黃梅戲的影視化道路必將為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文化創意提供新的視點!

  • 3 # 五省吾身過

    對於黃梅戲未來發展有以下幾點看法,當之無愧是世界文化之一!

    越劇《紅樓夢》,豫劇《朝陽溝》。這些經典劇目持久的生命力恰恰證明經典需要不斷地傳承保留下去。有輿論認為,黃梅戲每逢盛大演出都還是主打《天仙配》《女駙馬》,我認為這種“啃老本”沒有問題,但前提是我們的“本”還在。眼下比“啃老本”更令人擔憂的是老本留下的東西越來越少。《天仙配》《女駙馬》很多演員都演過,但代際傳承的脈絡不清晰,對於前輩表演藝術精髓的傳承仍有許多需要努力之處。所幸,這兩部劇目有戲曲電影,還有當年與嚴鳳英大師合作過的老藝術家尚都健在,傳承經典非毫無蹤跡可尋。

    近年來,黃梅戲創作了一批力作,在戲劇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比如《無事生非》《柯老二入黨》《紅樓夢》《徽州女人》《牆頭馬上》《風塵女畫家》《孔雀東南飛》《長恨歌》等。正是憑藉這些劇目,產生了一批黃梅戲梅花獎獲得者。這些劇目大都是因人設戲,一戲一格,包含了近年來黃梅戲探索的大部分成就,主要是表演和音樂上的。對於這些劇目可以有選擇地傳承保留下去,並且在傳承的過程中還可以不斷地進行升級改造,使之更加適應當代的價值觀和審美取向。

    黃梅戲素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戲”之說。劇目建設不應當侷限於大戲,還應包括小戲。黃梅戲的花腔小調、方言俗語、風土人情等更多本土元素是在小戲中得到張揚。小戲中保留了最為顯著的劇種特色和原始的藝術個性。此外,黃梅戲小戲多以喜劇見長,具備戲劇最基本的娛樂功能,如《鬧花燈》《紡線紗》《王小六打豆腐》《打豬草》《瞎子算命》以其幽默風趣的語言和委婉動聽的小調至今活躍在各類演出中,特別是現代茶樓和小型商業演出中。

    劇院、研究機構應該把小戲作為黃梅戲的基本要素保留下來。

    進入網路時代,一切都是“無網不前”,黃梅戲也已嚐到對於網路傳播的優勢,一是利用新媒體平臺迅速而廣泛地傳播黃梅戲;另一個是線上創作。通過問卷調查、微信投票等方式摸清觀眾的欣賞偏好以及觀眾層次。針對不同欣賞群體,製作不同的劇目來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

    新媒體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同時也應看到其容易忽略的不足之處。比如新媒體對視訊、文字內容的把關不嚴格、娛樂化傾向嚴重,容易把嚴肅的藝術創作變為媚眾的庸俗的娛樂消費品,這種傾向應當引起注意。

  • 4 # 80小小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一說起源於安徽省安慶市,另有一說起源於湖北省黃梅縣。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 、豫劇並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一曲《天仙配》讓黃梅戲流行於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較高的聲譽 。

    2006年5月20日,黃梅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黃梅戲的唱腔屬板式變化體,有花腔、彩腔、主調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戲為主,曲調健康樸實,優美歡快,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歌小調色彩;彩腔曲調歡暢。

    黃梅戲的服裝是漢民族傳統服飾的延續,不過是唐宋明時期的為多。 較之京劇戲服,少了濃墨重彩、華麗妖冶,多了清雅秀麗、自然雋永,自成一段風流。

    黃梅戲妝容重眉眼。不同與京劇中濃墨描摹的眼廓、華麗的假面,黃梅戲戲裝講究暈染、講究神韻,類似於古代仕女的淡妝,真實質樸,小生眉眼上揚,眉峰微聚,風神俊秀,清俊佳絕;花旦眉目含情,顧盼之間,自然一段瀲灩風流。不同於其他劇類力求色彩豔麗旖旎,黃梅戲更像一汪氤氳山嵐,繚繞纏綿、繾綣萬千,於清秀淡雅中慢慢滲透出萬紫千紅。

    黃梅戲的優秀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槐蔭記》、《女駙馬》、《孟麗君》、《夫妻觀燈》、《打豬草》、《柳樹井》、《藍橋會》、《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辭店》、《玉堂春》等。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由於種種原因,中國戲曲漸漸走入低谷。黃梅戲也面臨著嚴峻的困境與危機。

    1、黃梅戲流行區域在萎縮,文藝演出團體急劇減少。

    2、黃梅戲人才匱乏,青黃不接,已嚴重製約了劇種的生存和發展。

    3、目前,黃梅戲藝術團體的管理和執行,基本上還承襲了計劃經濟的模式。各藝術團體受編制和經費制約,老人出不了,新人進不去,人員嚴重老化,行當不全,專業人才匱乏,表演人才青黃不接,面臨全面斷代的危險

    4、黃梅戲表現的形式和內容難以適應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和年輕觀眾有了距離感。由於黃梅戲是農業文明時期發展起來的地方戲曲,其表現的形式和內容留下了那個時代的烙印,對現實生活、現代人的審美需求缺乏敏銳的反映,因而,離年輕觀眾越來越遠,現有的黃梅戲觀眾群逐漸老化。

    5、在黃梅戲劇目宣傳上,缺乏好的手段和條件,使一批好劇目難以被觀眾瞭解和接受。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的《天仙配》是藉助電影手段,為海內外觀眾所瞭解,80年代以來,黃梅戲藉助電視傳媒,進一步擴大了影響。但在今天,因為黃梅戲團體自身不具備先進傳媒,在劇目宣傳上,只能依靠傳媒的介入,這樣就受制於人,不能很好地對排演的劇目進行大力推介。加上現代的娛樂方式本身就具有多樣性,戲曲不加大宣傳力度,就更難在娛樂市場找到位置。

  • 5 # 大聖說史

    黃梅戲本就是世界藝術,未來也必將是美好的。但近年來,地方戲曲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式微現象,黃梅戲也不例外。主創人才匱乏、劇目創新乏力、劇種個性退化幾乎成為所有地方戲劇種共同面臨的困境。如何擺脫困境,結合黃梅戲現有的優勢,對黃梅戲未來的發展有以下幾點思考:

    1.基因決定了黃梅戲藝術會生生不息。黃梅戲藝術的特點就是在不斷學習借鑑中發展的。黃梅戲能從一個民間名不見經傳的採茶調,發展到如今中國五大劇種之一,這中間無一不是借鑑和學習的結果。黃梅戲原名“黃梅採茶調”,最早起源於唐初。清朝乾隆時期,湖北省黃梅縣一帶的大別山採茶調傳入毗鄰的安徽省懷寧縣等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結合,並用安慶方言演唱和唸白,逐漸發展成為了一個新的戲曲劇種,當時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早期的黃梅戲。其後黃梅戲又借鑑吸收了青陽腔和徽調的音樂、表演和劇目,開始演出“本戲”。

    安徽懷寧石排鎮

    再後以安慶為中心,經過一百多年(十九世紀初至解放前)的發展,黃梅戲成為了安徽省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和全國知名的大劇種。

    2.作為地方劇種,也會有一定的侷限。唸白及唱詞很多地方用的是地方語言,就連劇情反映的也是老百姓所熟悉的故事和人物。經常演出的大本戲,也只是限於男女情愛,倫理道德等,很少演出反映重大歷史題材及文學經典的劇目。由於黃梅戲發展的歷史較短,長期以來侷限在安慶地區以及安徽其他地區範圍內演出,這也侷限了眼界和視角。

    黃梅戲傳承人韓再芬

    3.與時俱進,推成出新。黃梅戲繼續要廣泛借鑑其他戲曲和音樂的優點,逐步建立起具有自身特點的、完善的藝術體系,從而向更高的藝術領域邁進。其次,要創新運用聲光電等新技術手段打造感觀盛宴。近些年來,大量的高科技聲光電產品運用到舞臺上來,確實為戲曲的發展也大大增色不少,特別是奠定了燈光在戲曲表演中的重要地位,特別是在現代戲曲中。尤為重要的是,它不光把環境和人物照亮,更要把人物立體化、背景生活化,為舞臺美術增色添彩。舞臺燈光之所以在現代戲曲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是因為它不再是照明,而是在戲劇舞臺中有了思想,起到了渲染氣氛、刻畫人物內心、時空轉換的作用。新創作的3D版舞臺劇《牛郎織女》正是一部集聲光電於一體的視覺大餐,為黃梅戲舞臺藝術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由此可見,積極研究與運用現代化科技手段將會越來越成為黃梅戲發展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內容。

    4.要處理好新劇目創作與市場經濟之間的關係。如今,在文化體制改革的大潮中,如何處理好新劇目創作與市場經濟之間的平衡關係,成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同時,這也是每一個文藝團體所面臨的一個比較難的課題。轉企後,首先面臨的是生存問題,一個企業要生存下去,經濟效益是第一關注點。沒有了效益,企業就失業了生存的基礎,藝術創作也就無從談起了。但如果一味的追求經濟效益,追求利潤最大化,那麼,就會忽視藝術創作,忽視生存的意義,最終也會因為沒有好的藝術產品提供社會而退出市場舞臺。所以,在兩者之間如何權衡,如何博弈,成為了在市場經濟下順利發展黃梅戲藝術的最重要的課題,這一點對於其它藝術形式也同樣適用。

  • 6 # 在外漂泊的人

    黃梅戲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劇戲種,對它的保護髮展不光對該戲劇本身有深遠的影響,對於中國歷史文化發展也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黃梅戲的發展也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縮影。在當下社會,很少有人會選擇從事一門藝術行業。畢竟社會節奏太快,競爭太過激烈,想給下一代帶來好的生活,就必須努力去掙錢。這就導致年輕人不願從事這個行業,該領域人才稀缺。此外,一出好的戲劇的創作,不光需要好的演員,還需要優秀的編劇導演等等。可不論是演員還是編劇,又有幾個能投入一生在戲劇中呢?藝術需要傳承者花費大量的心血,不斷地磨練,在喧鬧的時代裡,有幾個人能拋去繁華,投入到藝術的世界裡呢?放眼當下,專業劇團減少,活躍在舞臺上的人少了,可在博物館,研究所裡的研究展覽卻多了。黃梅戲由臺前走到幕後,看似傳播範圍更廣泛,可臺上表演的減少,從側面反映了人才的缺少,情況不容樂觀。希望國家可以重視這些文化遺產,希望當地政府可以更切合實際的保護當地璀璨文化,希望社會上有更多的力量投入到傳統文化的發展中。希望國家的優秀文化能在受到保護的前提下不斷髮展,最後發揚光大,成為國家的閃亮名片!

  • 7 # 大魚看書

    黃梅戲未來發展好,是地方一絕,也是中國文化代表之一。假以時日,一定會走向世界!!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最早可追溯到唐代,起源於湖北黃梅,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是中國五大傳統戲曲劇種之一。該戲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代表劇目有《天仙配》《女駙馬》等。2006年5月20日,黃梅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賦有“中國鄉村音樂”之稱的黃梅戲,經過一代代人的傳唱和發展,已經由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民間小戲跨升為全國五大劇種之一。戲曲的形成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和過程,黃梅戲也不例外。黃梅戲的發展歷史,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黃梅戲的孕育階段,約從清末到辛亥革命前後。黃梅戲最早產生於湖北黃梅縣與安徽交界處,後來,逐漸東移到與湖北黃梅毗鄰的安徽,當時的社會氛圍,為黃梅調備足了地氣和養料,使湖北的黃梅調一到安徽便如魚得水,左右逢源,得以迅速發展成一個新興的地方戲曲劇種。

    (二)第二階段,黃梅戲的發展階段,是從辛亥革命到1949年。1935年黃梅戲首闖上海灘,是其發展史上重要的一樁事件。這次演出使黃梅戲出現在全國的文化視野中,加速劇種專業化、正規化、個性化建設的重要性。並在上海受到越劇、揚劇、淮劇和評劇的影響,在演出的內容與形式上都起了很大變化。

  • 8 # 駱三聊風水

    駱三來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黃梅戲是中國傳統文化,既然是傳統文化,大家應該知道,近年對於傳統文化的不重視,西方文化的衝擊,導致很多青少年竟然連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十問九不知,這樣就導致了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傳承出現侷限性,

    我是90後,還知道黃梅戲的天仙配,劉三姐等,你們可以問問現在00後10後的他們知道黃梅戲嗎?所以說,不管是黃梅戲還是其他傳統文化未來的發展可以說是杞人憂天了,我希望國家能重視自己的傳統文化,讓它們在我們這一代發揚光大。

  • 9 # Sunny0221

    黃梅戲作為湖北黃梅發源的地方戲曲,興於安徽的安慶。說明其有一定的生命力。無論是哪一種藝術是否具有生命力取決於受眾基礎、表現力和代表人物。而對黃梅戲,一個地方藝術戲種如今繼承和發展都有很大問題。這需要社會各方面努力。至於成為世界藝術,還是個很難的問題.有一定差距。

  • 10 # 棒棒冰1983

    黃梅戲未來的發展不容樂觀,前幾年出現了一些比較優秀的黃梅戲演員,像馬蘭,韓再芬,楊俊,這些無論是扮相還是唱腔,都很優秀,也各有各的代表作品,取得了梅花獎。可是最近又有點接不上的感覺,得獎的演員還是有 ,但是失去了那種韻味。

    另外,缺乏好的劇本,唱詞方面不夠典雅,表演不夠大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裡沒錢,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人選擇多生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