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長江三農
-
2 # 縣域新農人
一、水稻不同生育期對水分的要求與灌溉方法返青期稻田保持一定水層,為秧苗創造一個溫溼度較為穩定的環境,促進早發新根,加速返青。水稻分櫱期土壤由飽和含水到淺水層之間,稻田土壤晝夜溫差大,光照好,促進分櫱早發,單株分櫱數多。稻穗發育期的需水量最多,約佔全生長期需水量的0%、40%,適宜採用水層灌溉,但淹水深度不超過10cm,維持深水層的時間也不宜過長。出他開花期要求有水層灌溉。中國南方稻區早、中稻抽開花期常有高傷害問題,稻田保持水層,可明顯減輕高型影響。灌漿結實期宜採用間歇灌溉,保持土壤溼潤,使稻田處於水層與露田交替狀態,做到“以水調氣,以氣養根,以根保葉"。
二、濯水方法是以生理需水為基礎,結合生態需水來制訂,總的灌溉原則是有水活蔸,淺水分櫱中期擱田,潤長穗,乾溼壯籽。
三、調整植株長相,促進根系發育。晒田對水稻地上部分營養器官生長有暫時的抑制作用,但促進了稻株的物質運輸中心和生產中心的轉移,主莖和早生分櫱的養分得到加強。晒田使葉色變淡、株型挺直,部分無效分死亡,莖的1,2節間變短,稈壁變厚,增強了植株的抗倒力,改了群體結構和光照條件。晒田期間,由於土壤養分狀況的改變,根系吸收力暫時減弱,促進根系下扎,白根增多,根系的活動範圍擴大,根系活力增強,覆水後提高了根系的吸收能力,植株生長速度又日趨加強。
四、苗數足、葉色濃、長勢旺、肥力高的田應早哂,其標準為:田邊開大裂囗,中間開“雞爪裂",葉片明顯落黃;反之,應遲哂、輕晒或露田(晾田)。輕標準為:田邊開“雞爪裂",葉片略退淡;晾田則只排幹水,土壤溼潤。
-
3 # 農村江農仁
在秧苗移栽後,田面應保持薄水層(1釐米-3釐米)返青活苗,在返青後的各個生育階段,灌水後田面不再保留水層,以根層土壤水分作為控制指標,確定灌水時間和灌水定額。土壤水分控制上限為飽和含水率,下限則視水稻不同生育階段,分別取土壤飽和含水率的60%-80%適宜。
第一,水稻高產栽培的灌溉方法: 水稻節水灌溉技術在水稻本田期的各個生育期(返青期、分櫱期、拔節孕穗期、抽穗開花期、乳熟期、黃熟期),以根層土壤含水率或適宜水深作為灌排控制指標,在充分攔蓄降雨的基礎上,合理確定灌水時間、灌水次數和灌水量的灌溉技術。主要灌溉方法包括:淺水勤灌、淺溼灌溉、溼潤灌溉、控制灌溉等。
2.淺溼灌溉: 水稻淺溼灌溉是指間歇灌溉與水層灌溉相結合,水層0-30mm,分櫱末期晾田。在水稻返青期、孕穗期、抽穗期,以保持10mm-30mm淺水層為主,在分櫱末期烤田與黃熟期落幹,而在其他階段以溼潤為主,淺水與溼潤狀態交替存在。
3.溼潤灌溉:在水稻返青期田面保持10mm-30mm淺水層,其他生育階段保持溼潤狀態的灌溉模式。
4.控制灌溉:除移栽至返青期田面保持10mm-30mm淺水層,返青以後田間不再建立水層的灌溉模式。
1.淺水勤灌:淺水灌溉不要求水田經常自然落幹,當水層低於下限立即補水;淺水灌溉在分櫱末期,需落幹烤田(在水稻分櫱末期,為控制無效分櫱並改善稻田土壤通氣和溫度條件,排乾田面水層進行晒田的過程),土壤含水量控制在土壤飽和含水量的60%-80%,烤田程度要根據苗情和土壤情況而定。水稻淺水灌田,每次灌水深約為30mm-50mm,待水分自然消耗後,田面呈一定溼潤狀態再灌下一次水。灌溉過程中形成幾天有水層,幾天無水層的模式。兩次灌水的間隔時間根據稻田的保水效能、土壤肥力水平、稻苗的生育狀況及降雨量而定。一般一次灌水後的有水時間約為2天-5天,兩次灌水之間的無水層時間應使浮泥沉實,以改善土壤的通透性,但土壤不乾裂,不降低水稻的光合強度。
水稻返青期:水稻返青成活後,分櫱始盛期高肥田採取強度的間歇灌溉,中肥田採取輕度的間歇灌溉。也可視苗情在分櫱始期淺灌,分櫱盛期間歇灌溉。
水稻分櫱末期:水稻進入分櫱末期落幹晾田(晒田)。晾田適宜時期在有效分櫱臨界期,最晚不超過穗分化前期,對分櫱力強的品種,當分櫱達到計劃莖數的80%時就應開始晾田;分櫱力弱的品種可在達到計劃莖數時開始晾田。
孕穗至抽穗開花期:從孕穗到抽穗開花期,灌水保持3mm-5mm水層,期間晾田1次-2次。
乳熟至黃熟期:從乳熟到黃熟期,實行淺溼交替的間歇灌溉,乾乾溼溼,前期以溼為主,後期以幹為主,到黃熟期停水。
4.控制灌溉:返青期至分麋末期是水稻用水非敏感期,也是控制灌溉的重要時期,此階段應通過水分控制打造優勢群體株型和健壯的個體株型,應確保根據控制灌溉要求來管理;抽穗開花和拔節孕穗期是水稻敏感期,若未及時灌水將制約水稻產量,故切勿控得太重。
每個生育期灌水時需要灌多少,按照不同生育期要求的灌水範圍來定,通常是打造田面水層達到30mm左右;若碰到降雨,根據不同生育期最大蓄雨深度控制田面水層深度,通常為30mm-50mm,蓄雨時間通常不超過7天,應馬上排除多餘的降水。
好了,關於水稻栽培的灌溉方式、方法和注意事項,今天就淺談到這裡。
-
4 # 大別山鷹
那麼,採取怎樣的灌溉方式才有利於水稻高產豐收呢?根據我縣水稻生產實際總結的經驗,水稻在各個生長期的灌溉方式大體是:
【中期】:開溝多次晒田,更新土壤環境,促進根系生長,抑制無效分櫱,調整株形,促進莖杆粗壯以及增加體內糖分積累。覆水後至抽穗期,以淺水勤灌為主。
-
5 # san分熱度
你好,我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就是種地的農民,同時我的工作也是跟水稻有關,我可以簡單的說一下,希望可以幫到你。
第一點,就是插秧後一定不能缺水,要及時上護苗水。標準就是株高的一半,不要認為上水會造成漂苗。有好多插秧後不及時上水導致後期大緩苗,還有就是高溫秧苗枯死,萎蔫的現象,還可以大大緩解晝夜溫差大的問題。
第二點,就是分櫱期。4葉到7葉的這個時間,這個時候要淺水灌溉,因為淺水溫度高,有利於水稻分櫱,可以保證後期水稻的基本苗數,長期保持水層在3到5釐米,同時還可以預防潛葉蠅的危害,水越深的地方潛葉蠅越嚴重。
第三點,就是分櫱末期。在水稻8葉的時候,一定要撤水晒田3到5天,然後在上淺水。晒田可以控制水稻的無效分櫱,減少所謂的3類穗,營養供給到可成熟的水稻上,同時可排除田間有毒的氣體,增加土壤通透性。
第四點,就是長穗結是期。這個時候要淺溼幹間歇灌溉,上一層淺水,幹了之後再上淺水。不要長期深水。
第五點,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再孕穗末期和齊穗期分別晒田,這個要看地力的條件和水稻張勢而定。
第六點,在水稻的黃熟期排水,排水不暢的地塊可以早排水,以免後期水稻倒伏。造成不必要的影響。
以上就是高產水稻田的水層管理,我只是挑重要的節點簡單的說明,詳細介紹的話還有很多。希望可以幫到你。
-
6 # 天天行3
水稻高產栽培的灌溉方式是要注意哪些方面?常言說得好"水稻水稻,灌水到老,谷多米少;時常烤烤,溼溼燥燥,莖粗谷飽。祖祖輩輩,涉山擔水保口糧的酸心事歷歷在目,車水灌田付之多少血汗!
老農民不會流經田邊的清水放任不灌的?所以才會有灌大水,長灌水的故事出現。把灌水灌成了水災!隨著農業科技的發展,許多農技工作者,與生產單位農民一起,摸索出一整套水稻高產栽培技術,
包括,用肥、灌水、植保、等模式。現就管水要領分述如下:l,直播稻,泥漿落谷,燥田豎芽,溼潤髮青,三葉後寸水灌溉,保持淺水分櫱,足苗擱田,間水拔節,灌水養穗,溼燥養葉,潮田到老。2,移栽中晚稻,大水拔秧,薄水插秧,寸水護苗,淺水分櫱,節前晒田,重視養胎,活水揚花,乾溼保穗!
結束語:不管是直播還是移栽,它們的共同點就是,前期發棵薄水。中期擱田控水,後期乾溼活水。標準:發棵分櫱攤邊水,足苗節前裂田邊(腳踏有印,但不䧟泥)活水乾溼達到前水不見後水,保持潮田收割。
-
7 # 神農35
水稻高產栽培灌溉,應以培育壯苗移栽本田為基礎,圍繞營養生長週期和生殖生產週期,進行科學性的水、肥結合管理。著重點,就是要求我們因地制宜,不同土質,不同肥力條件,應結合現有的水資源進行合理性灌溉,其中包括地上自然水和地下冷水。在同等環境下,灌溉不同資源的水,其灌溉方式須適當調整,靈活掌握。
水稻高產栽培在技術層面來講,科學水、肥管理及病蟲草害防治應是完整的配套體系。就問題的側重點,田水灌溉而言。我們還需循循漸進,從最基礎的田間栽插至完熟收穫。根據水稻生長週期在各個時段需水要求、圍繞田間管理任務中心抓主線。對田間水層進行科學管理。
中心管理任務
此時我們應該注意,水稻高產栽培的中心點,既水、肥、氣、熱。水層管理只是其中一部分。在實際生產中只有把這中心點協調融合,我們水稻高產栽培才會有更好的田間表現。水稻高產、重點表現在單位面積,穗足、粒足、粒飽,結實率高四個要素上。這四個要素,又是田間管理任務中心點完美融合的結果。所以我們在田水灌溉方面,必須結合其它中心點來順利完成高產栽培管理任務。
在水層管理上,還需因地制宜,不同田塊,不同的管理方式。但是中心點還需要以前淺,中溼,後幹,為田間灌溉管理主線。結合實際生產情況,淺、溼、幹交替灌溉,做到以水調肥、以水調氣、以水調溫、養根保葉、以葉促產。滿足於水、肥、氣、熱等高產栽培管理所突出的重點。
水稻高產栽培灌溉管理很關鍵,所以在管理上,應抓前管後。禁忌前緊後鬆。
水稻高產栽培水灌溉管理要點。薄水栽插,深水護苗,淺水促櫱,分櫱臨界期及早晒田。晒田後覆水時間,應根據田間長勢來確定。
關鍵點我們要注意:
一是要注意覆水時間點不可晚於第一基原苞分化期,更不可以晒田至拔節期。因為此時段以進入水稻需水的敏感期。如此時需水不足易引起穎殼畸形。和花粉不良,影響稻穀結實率。
二是同時要注意避免長期深水淹灌,導致根部缺氧現象發生,出現墊層根,吸水吸肥能力減弱。引發低部功能葉片早衰。形成枯黃葉。對中後期幹物質積累和生產運轉能力產生影響。
三是要注意避免過早停灌,因後期缺水,導致稻株早衰,幹物質運轉能力下降,使穀粒充實度差,粒重不足。最終影響水稻產量形成。這也就預示我們的高產栽培是失敗的。
下面與稻農朋友分享一下不同土質田塊田水灌溉應注意哪些方面
高肥力田塊
這類田塊多黑壤田,
優點,土質肥沃,有機質含量高,土壤團粒結構優於其它壤質。且保水性好。
缺點,就是人為因素,肥力高,貪青晚熟及倒伏几率高。
這類田塊應注意水層把控,協調肥水關係,控制旺長態勢。避免貪青晚熟,或發生倒伏現象。
瘠薄田塊多為黃壤田,土壤肥力差,有機質含量低,土壤團粒結構明顯若於黑壤田。
優點,後熟快,結實度高。
缺點,田泥通透性差,易缺氧。
所以這類田塊水層管理應注意中後期田水灌溉。避免稻株底部功能葉片發生早衰現象。
這類田塊多處於,低窪地帶,地理位置特殊。
優點是生長環境優於其它壤質。田間小氣候足,有利於水稻快速生長。
缺點是通風性差,光照不足,株高一般較其它壤質稻株要略高,遇大風,雨季,發生倒伏几率也高。
所以這類田塊水灌溉方面,中後期應以少溼多幹灌溉方式為主。
這類田塊保水性差,易乾旱,所以這類田塊灌溉次數要遠遠多於其它壤質田。
優點,田壤提溫快且高,有利於水稻後期快速灌漿成熟。
缺點,土壤肥力差,易乾旱缺水影響水稻生長。
此類田塊應注意田水及時供給。地下冷水應建立長渠單灌。或建立晒水池,以此提升水溫,避免因長期冷水灌溉,導致稻株障礙性冷害或延遲性冷害發生。影響稻穀品質和產量指數。
這類田塊多處於低窪平原地帶。富氮,窮磷。
優點,壤質疏鬆,通透性好。根系生長環境好、活力強。
缺點,保水性差,易形成草荒。
所以這類田塊應結合田間灌溉進行防控草害。同時要注意控氮、補磷、補鉀。有利於水稻高產。
-
8 # 家裝接電姚哥
我來說說水稻如何灌水。
一、秧田期:
二、栽後苗期:
三、擱田期
擱田標準是:田內不汙腳,田邊麻細隙。
四、幼穗分化至齊穗期
五、齊穗至黃熟期
以上水稻一生灌水結朿。
2020.8.28
-
9 #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水稻高產栽培的灌溉方式其實就是以科學的水分管控為要點,對水分不敏感的階段實行間歇灌溉,在對水分缺失敏感的階段保持水分的供給。相對來講,稻田由於灌溉水源和灌溉渠道的存在,對水分的管控要比旱田方便許多。
水稻種植過程中,水分管理是重要的管理措施。科學的水分管理可以壯根、壯稈、抗倒伏、提高結實率。不科學的管理則有可能增加倒伏的機率、增加無效分櫱的數量,還會影響水稻的結實率以及其他的產量性狀。所以,水分管理是否科學對水稻的最終產量和品質有著較為直接的影響。
我們先來談談對水分缺失不敏感的階段為什麼要進行晒田?水稻在生長的過程中,地下部的根系生長量對地上部的生長情況有著直接的影響。根壯、根系多、根系生長速度快,地上部的長勢也會有很多的優勢;根系不健康、長勢差,地上部的長勢也會受到直接的影響,從而出現生長速度慢、顏色淡、分櫱慢、分櫱少的情況。通過晒田,就能調節水稻根系的長勢、促進根系的生長。
在水稻的生育程序中,除了孕穗直至揚花期的階段,其餘的時期都是對水分不是很敏感的階段。之所以水稻種植過程中都會保持一定的水層,只不過是為了施肥、用藥的方便。除此之外,還為了減少重複進水的次數,減少勞動量。但是,在水稻對水分缺失不敏感的階段,完全可以採取間歇灌溉的方式來處理,在返青之後直至孕穗期的階段,可以適時的晒田,並不會影響水稻的分櫱。在晒田的過程中,一些農民朋友會發現水稻的地上部長勢有變緩的趨勢,在顏色上也有一定的退綠趨勢。但是,在恢復水層之後,經受乾旱刺激的水稻根系功能會出現超過常規水平的吸納肥水的能力,也可以將其稱為“反彈效應”,這對於提高有機物的積累和改善抗性來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根系的發達,對後期的產量和品質也會有直接的促進作用。
再來談談揚花期之後的間歇灌溉。水稻在揚花結束之後,其實也是對水分不敏感的階段,因為在揚花結束之後水稻的生殖生長分化全部完成,剩下的就是養分向籽粒中積累的階段。而積累的養分主要是以光合作用的產物為主。所以,在揚花完成之後水稻主要是以有機物的合成和積累為主,生殖生長基本結束。可能有的朋友會說,有機物的積累不也需要水分的參與嗎?
的確,光合作用離不開水。但是,這個階段水稻的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已經結束,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主要向籽粒積累,水稻體內其他的生理生化反應對有機物的消耗較為有限,對水分的需求又逐漸的降到低谷。因此,土壤中的水分只要達到飽和含水量左右即可滿足水稻灌漿對水分的需求。此時,完全可以採取間歇灌溉的方式來管理水分。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回覆列表
水稻高產栽培的灌溉方式分直播水稻和栽插水稻兩種灌溉方式,直播水稻與栽插水稻灌溉方式方法不同,有區別的。但也有相同點,即“晒田”和“烤腳”,在灌溉上,要分階段灌溉,“晒田”前為一灌溉段落,“晒田”後為一灌溉段落,水稻灌漿後,可以停止灌溉,開始“烤(四聲)腳”。水稻生長髮育離不開水源,水能調節環境溫度,水能促進水稻分櫱封行,水能降解農藥殘留,水能促進水稻營養吸收。但水稻灌溉也講究技術經驗,根據水稻不同生長階段,決定灌溉時長,水稻田水位。